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法联军的一次军事撤退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绝处逢生,成功撤离了近34万人,有效的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对德军元首希特勒当时的决定感到困惑,因为当时的德军坦克,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仅只有10英里,可这时候,希特勒却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因而错失良机。这是为什么呢?
(敦刻尔克大撤退)
我们来还原当时的情况。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英法两国在9月3日就对德宣战,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只是安排小规模的部队在法国边境与德军互射,希望德国会把战略中心放在对苏联的侵略上去。
由于法国对南面的马奇诺防线充满信心,再加上北面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做天然屏障,因此法国人对于德国的侵略并不太担心。
德国的确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但他们却先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地,然后绕开马奇诺防线,直接深入了法国腹地。由于德国的袭击太过突然,再加上法国呆板保守的战略思想,法国的整条防线很快崩溃。
德国陆军没有错过机会,他们直接推进了到英吉利海峡岸边,成功切断了40万英法联军与南部法军的联系,并把他们围逼在敦刻尔克地区不能动弹。
英法联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一来,敦刻尔克仅仅是一个非常小的港口,假如部队选择全体撤往英国,不仅时间上来不及,还非常容易遭到德军的飞机和炮火轰炸。
二来,假如发起突围或就地反击,军队势必会遭到德军沉重的打击,很有可能全军覆没,对未来的持续作战不利。
就在英法联军犹豫不决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命令,全军停止追击。英法联军利用这个间隙,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成功转移近34万部队,顺利完成战略大撤退。
(坦克追击)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要下令德军坦克停止追击呢?
第一,战略上的考量。虽然英法联军已被完全包围,但困兽犹斗,贸然发起攻击可能会遭到英法联军的疯狂反扑,德军势必会遭受严重伤亡。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沼泽地较多,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毕竟除了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其余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法军部队,德军的装甲部队还有很多任务,因此不宜冒险推进,增加无意义的损失。
第二,对军部的把控。对于希特勒来说,除了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之外,实际上还有其他的考虑。自战争爆发以来,德军装甲部队横扫欧洲,几乎没有吃过败仗。整个德国陆军气焰嚣张,军队内部出现了一些陆军将领自我膨胀,战场抗命的现象,这一点必须要进行打压。
而正好德国空军司令戈林又忍不住要来抢个战功,他急电希特勒,并保证说,空军部队一定可以在空中完全封锁英法联军的退路。希特勒出于自身对军部更好把控的考量,决定将这个任务交给空军去完成。
(戈林旧照)
而戈林显然高估了空军部队的实力,英法联军最终还是撤退成功。
第三,政治目的。希特勒在得知英法联军撤退后,曾说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丘吉尔并不能理解他的善意,他不希望与英国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在希特勒看来,要占领英国是非常艰难而且费力的。那么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盟友,毕竟苏联的的崛起,以及美国在海外的扩张,都对英国的利益存在一定的影响。
但由于德国一直在打胜仗,因此,也不可能主动寻求谈判。希特勒认为,只要德国给出体面的台阶,英国是会主动寻求和平谈判的。而德国装甲部队原地待命不进攻,就是德国给出的台阶。
但遗憾的是,丘吉尔却并不吃这一套。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原来元首是背锅侠:停止进攻敦刻尔克并非希特勒一人主张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关于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问题,元首希特勒同志背了几十年黑锅。其实,这压根不是希特勒一个人头脑发昏的命令,而是德军高层基本同意的决策。只是送死我去,背黑锅希特勒来而已。听萨沙说一说吧。
很多人认为希特勒是狂人智障,其实这绝对是误解。
事实上,作为精英辈出的德国的元首,希特勒自然拥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才能。
希特勒具有非常惊人的领悟力、分析力、判断力,以及很强的领导力和煽动力。
事实上,没有希特勒,就没有德军在法兰西战役的辉煌胜利,也自然不会有英军溃败到敦刻尔克。
在曼施坦因推荐自己突破阿登山区的计划时,德军统帅部对其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奇谈怪论。
如果不是希特勒力排众议,恐怕德军连马其诺防线都攻不破。
敦刻尔克停止前进的命令,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有大把的证据证明,这根本就是德军高层的统一观点,希特勒只是加以确认而已。
第一,停止前进主要是A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的命令
希特勒的停止前进的命令,下达在5月24日,但前一天的23日,龙德施泰特已经下达了:霍特集群主力明天将停止前进,克莱斯特集群也将停止前进,以搞清楚战况并封闭缺口。
这一命令是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
换句话说,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命令之下,一线的指挥官其实已经提前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
第二,一线指挥官如果不同意希特勒的主张,他们是有机会违抗命令的
德军高层中,并非人人都同意必须停止前进的观点。
24日晚,在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之后,陆军参谋长哈尔德却对龙德施泰特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显然,一线指挥官龙德施泰特之流想要继续前进,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这个命令继续推进,自己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龙德施泰特却根本没有这么做。
更有甚者,龙德施泰特怕前线指挥官利用这道命令擅自前进,没有将命令下发。
他根本就不准备前进。
第三,一线指挥官完全可以自行决定
德军集团军指挥官是具有一定决定权的。实际上,龙德施泰特几乎掌握着A集团军的一切。希特勒的命令甚至上面提到的陆军参谋长的命令,龙德施泰特是可以选择执行甚至干脆不听的。
在25日当天,很多德军将领回忆,龙德施泰特其实掌握着行动的决定权。
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约德尔回忆:元首实际上决定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
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也回忆:25日会议上,元首说已经将西线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A集团军群,也就是交给了集团军群司令官龙德施泰特。
龙德施泰特如果决定前进,希特勒都是阻挡不住的。
第四,停止前进也并不是龙德施泰特一个人的观点
众多指挥官的观点和龙德施泰特是一致的。
德军装甲部队虽然杀到了敦刻尔克,但侧翼还存在英法的部队,并不安全。一旦英法军反击,就可能造成德军产生崩盘性质的失败;德军装甲部队大部分已经损失百分之五十的坦克,实力锐减;敦刻尔克附近地形过于复杂,单靠坦克作战非常不利,但德军步兵还没有赶上来,需要等几天;敦刻尔克地区英法联军超过40万,这里又不适合大规模运输,没有一个人认为英法联军可能成功撤走。甚至丘吉尔本人也认为,最多只能撤走几万人;德国空军司令戈林认为,空军可以有效封锁海峡,等待陆军发动全面进攻。
种种因素,导致德军高层和一线指挥官大部分认为应该停下。
比如早在命令下达前1天,第4集团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就建议龙德施泰特:机械化部队必须停止前进。
可以这么说,希特勒赞成停止进攻不假,但绝非他一个人的主张,而是大部分德军高层和一线指挥官的共同主张。
就连曼施坦因也说:希特勒在敦刻尔克城外停止装甲兵的前进,固然是犯了一个致命的大错误。但是在当时,任何将领却很难认清这一点。因为从滩头上所留下来的装备数量看来,足以使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英国人撤走部队,会有那样大的成功。
那为什么包括龙德施泰特之流,在战争后把责任都退给希特勒呢?
原因只有一个,你都死了,你不背黑锅,谁来背?
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首先我们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希特勒这个人。
他在一战的时候只是个下士,没有什么背景,但他获得了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那几乎是当时士兵的最高荣誉。能获得这个荣誉的人少之又少,但希特勒是其中之一。再看看他以后的啤酒馆暴动以及发动的战争,他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
我们也知道他制造了很多屠杀,不仅仅是对犹太人也包括对自己的战友下手,对自己的同胞下手。他也是个极其嗜杀的人。
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开始一直到苏德战场中期,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他几乎都做到了英明的境界。进攻法国的方案几乎被全体德军高层拒绝,只有两个人坚持认为正确,一个是曼施坦因一个是希特勒。
所以说,这个人办事,你绝对不能用妥协、软弱、愚蠢来考虑。比如有人认为他是想给英军留个活口,方便以后跟英国和谈,这不是元首的性格。他是大魔王,不是善男信女。
当时英法联军已经被堵在海滩,德军的装甲部队追了上去,局势非常明确的摆在那,不存在什么复杂情况,希特勒那么精明的人不可能莫名其妙的犯糊涂。他命令停止进攻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什么道理?不是不想打,是不敢打,一打就穿帮了!一打,德国陆军这层窗户纸就捅破了。
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陆军在战后被狠狠的砍了一刀,基本上变成了警察部队。是希特勒上台之后才重新带领德国陆军崛起。但毕竟时间不长,再崛起,也是有限。在希特勒准备入侵捷克的时候,曾经问部下,如果英法干涉,在西线发起进攻,能抵抗多久。陆军将领们的回答是:顶不住3个星期。当时把希特勒气的抓狂,他喊到你们应该能抵抗三年,而不是三个星期都抵抗不了。但德军的情况就是那么悲观,挡不住英法3周,根本看不出后来横扫欧洲的威风。
我在先前的文章里谈过,德国打败法国,主要是因为闪击战造成的恐惧。德军并没有和英法联军进行激烈的战斗,他就是依靠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突破色当防线,然后直插法国腹地,绕到了马奇诺防线法军的背后。然后法军自己就乱套了。
德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敦刻尔克,主要是利用了英法联军自身的混乱。但德军本身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
英法的坦克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都超过德军,但由于德军是把坦克、装甲车集中到了一起,形成了局部优势,才赢得战争的。
这个时候德军的坦克可不是虎式、豹式,而是一号、二号、三号的小坦克,和半履带步兵战车、摩托车。打法国时的德军装甲部队不论是装甲还是火力都不强,它利用的主要是装甲部队的机动能力,可以快速突击。
这支部队的攻坚能力本身就不强,而且已经拉了很长的一条战线,部队不够集中,散落在路上的人不会少。补给线也太长,弹药、汽油的供应都很紧张。
英法联军被堵在敦刻尔克的有40万人,加上那里属于沼泽地,非常不利于德军前进,如果英法联军原地转入防守,他们可以在海上不断的得到补给,德军肯定很难轻易取胜。
困兽犹斗,如果英法联军玩命抵抗,德军不能尽快的啃掉这块骨头,纸老虎的皮就被捅破了,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德军是深入法境,他的身后,旁边全是法军。德军如果在敦刻尔克遭到阻击,其他地方的英法联军会缓过神来,重新组织,在侧后方给德军制造麻烦,到时候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5月20,英法联军被包围在敦刻尔克,但随后德军是原地休息了2天,在5月22号,英军进行了一次反击,给德军造成重创。这可是德军在休息了2天以后被打的。由此可见,德军当时的战斗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我估计就是这次反击让希特勒警觉过来,于是在24号下令部队停止前进。
希特勒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是发现了危险,于是决定收拢部队,让散落在后方的部队集结上去,经过补充,再加上空军支援,以求一举消灭英法联军。但英国作为老牌的海上强国,他的海上动员力量太强大了,9天运走了30多万人,逃过了被围歼的命运。
朝鲜战场上,北方军队将美军打到釜山,最后啃不动。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抄了北方的后路。如果当时希特勒不停止进攻,德军力量准备不足,不能发起致命打击,不断的被消耗,导致它拿不下敦刻尔克,很可能也会出现类似局面,被英国用舰队运来一支部队,配合当地的法军,截在后面补给线上......到时候陷入恐慌的恐怕就是德军了。
不要一提德军就想到88炮、满地坦克,那是后期,打法国的时候,德军是这样滴!
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关于希特勒的这个决定,史学家们一直都存在着争论。有人认为元首的决定明智,保留了装甲部队力量,并且通过空军击沉了英军大量海上舰艇。有人又认为元首的这个决定愚蠢,错过了围歼英军主力部队的大好机会。
究竟谁说得对呢?
从军事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元首的决定是个大大的错误。如果能够将这股英法联军力量歼灭掉,对英国将会是重大的打击,甚至将改写二战的进程。然而历史不可能推翻重来,元首当时做出的愚蠢决定也有着自己的考量。
当德军越过马其诺防线闪击西欧的时候,德军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太快了,几乎就是英法联军一路溃败,德军一路尾随追击。英法联军跑到敦刻尔克地区,实在是无路可退了,身后就是大海。此时,德军前线作战部队也非常疲劳,分为两派意见:一方认为应该速战速决。另一方认为英法联军已经成为瓮中捉鳖跑不掉了,休整之后再去歼灭之。平心而论,两派意见都是正确的,只是出发点不一样。很显然,希特勒支持的是第二种
另外,英法联军的颓败之势,也助长了包括元首在内的一大批德军将领的信心。希特勒离奇地认为可以通过被围的几十万英军,与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政府进行谈判。这就有点痴心妄想了,错误低估英国的抵抗决心。这时候,英国为了救回这批士兵,进行全国总动员。英国是个岛国,海军是传统,几乎人人都是水手。在这种情况下,连博物馆的船都被拿去救人。短短十天时间,英国就撤回了33万士兵。在那时,谁能够想到英国具备如此强大的撤退能力。
最后,希特勒受到身边人劝说,尤其是戈林认为动用空军部队就可以消灭掉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这种想法也还是有点天真了,不切实际。事实上,戈林作为纳粹德国空军部队的掌握者,惹不起强大的陆军,就喜欢欺负海军。在二战时期,德国海军一直不是很强,仅仅限于潜艇部队。如果德军能够有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从海面上封锁住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
德军装甲部队停止攻击之后,前方部队在等待步兵师支援的同时,还可以从后方调集重炮,从而对敦刻尔克地区进行无差别的炮火覆盖,同样可以给予英法联军重大杀伤。但希特勒并没有那样去做,错过了一次大好机会。恐怕当时的希特勒也想不到,这批人将会成为后来盟军开辟西线战场的主力部队。
参考文献:
1.黄家喻:《敦刻尔克》
2.兆丰:《戈林传》
“许述工作室”成员“醉卧沙场”主答
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说希特勒蠢的人才是真的蠢!一个几乎征服全世界的人怎么可能会是傻的。希特勒没有进攻敦刻尔克主要是两个战略目的,一个是围点打援,利用敦刻尔克的英国军队引出英国舰队跟商船,然后摧毁英国舰队跟航运能力,以此获得大西洋地区的制海权。
敦刻尔克的英法军队只有不到40万,而被德军俘虏的法军就有180万,所以敦刻尔克看似放走了33万人,可是德军因此摧毁了52艘驱逐舰,占英国舰队的三分之二,使得英国仅剩26艘驱逐舰,这也是后来德国潜艇能够在大西洋肆虐的主因;摧毁英国商船500多艘,也占到当时英国货轮的一半以上,当时德国海军有一个摧毁英国海上运输力量勒死英国的计划。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对于德国来说绝对比俘虏这33万人来得划算,因为德军不缺俘虏。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德国在敦刻尔克是大胜!
其次,历史对法国缺少一个公道。作为欧洲传统的陆军强国,法国并没有那么不堪一击。法军被击溃180万认投降,但是精锐的德军装甲部队里2800辆坦克仅剩800辆还能开动,其中还有200辆已经使用到极限,只有600辆坦克具备持续战斗力,整个军队也已经达到极限了,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一致要求部队休整补充坦克。恰恰是因为德军装甲部队休整没有参战敦刻尔克才使得德军得到持续战斗力进攻法国本土,否则德军进攻法国本土的时间肯定会延后,到时是否会出现变数还不好说,最终法国在6月22日彻底投降,德国完胜。
为什么德军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10英里,希特勒却下令德军停在原地,这个愚蠢的决定背后隐藏着哪些考量?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顺利进行,得益于两件事情,第一就是那几天都是阴天,第二就是德国海军不强。事实上德军停止进攻的时间只有两天,苦于没有空中力量的支持,受到了英法联军的困兽犹斗,进展十分缓慢,加上当时德军战线拉的太长,法国南部还没有平定。
当年希特勒是打算重新集结兵力,一边紧咬住敦刻尔克,一方面快速占领整个法国,从而逼迫英国政府就范。希特勒认为法国一旦灭亡,整个西欧大陆就属于德军的天下,英国没有能力再同德军对抗,给予英国政府的唯一选择就是同德国和谈,承认这个现实。
然而希特勒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会选择抵抗到底,更没有想到号称将英法联军消灭在海滩的戈林会失手,当时连续阴天,使得德国空军的轰炸未能全部奏效。而英国短时间内动员了所有能动员的船只,抓紧时间撤走了大部分士兵。至此希特勒认为不如安心平定法国来的实在,于是也就停止了对敦刻尔克的进军。
事实上敦刻尔克大撤退对后面战斗的影响算不上太大,假如没有苏联将德军精锐咬死东线,恐怕这三十万人还不够德军塞牙缝。说到底战后自然可以以上帝视角来评价这场战役,但是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整个法国都灭亡了,两百多万法军部队都被击溃了,德军还会在乎区区三十万残兵败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