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白了就是不想死。

想死的话,武将有一百种死法,用刀抹脖子,用剑戳心脏,用小刀刺肚子。

就算没刀,完全可以去撞石头,撞柱子,肯定死了。

洪承畴却没死,说明他根本没想自杀。

既然不自杀,那么洪承畴投降也就是必然。

洪承畴是个从平民爬到最高层的政治军事家,说白了肯定会见风使舵。

当时他肯定明白内乱的大明,已经不是满清对手,早就准备换主子。

作为大明最重要的大将,洪承畴自知很有利用价值。目前为止,满清灭有俘虏过这种级别的将领。

一旦洪承畴归满清,就可以借此知道大明的一切核心内幕,尤其包括军事的虚实。

而洪承畴既然是大明的著名将领,自然对如果击败大明很有研究,可以成为重要的幕僚。

所以,洪承畴被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这一点满清也是很清楚的。

洪承畴被俘以后,他和皇太极都是在演戏,装模作样而已。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将灰尘擦干净”。

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想死。承畴对一件衣服尚且如此看重,如何会不在乎自己的性命!”

实际上,洪承畴投降满清以后也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死时被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世袭四世,也算不错了。

说白了,松锦战役战败并不是洪承畴的错,但战败还投降敌人就是无耻下流了。

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洪承畴(1593—1665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至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就是这样一位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忠臣良将,在松锦之战中大败于清军,乃至被清军俘虏,后变节投降,引得争议不断,直至今日。

洪承畴为何会投降满清?这是大势所趋。皇太极即位以后,为了能够尽早入主中原,认识到必须积极拉拢汉人地主,尤其是身居高位的文臣武将。1631年的大凌河战役,明军大败,辽东精锐“关宁铁骑”的38名中高级将领,除了主帅祖大寿外全部归降,此后皇太极又招降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这表明辽东地区的明朝官员已经发生了强烈的动摇,归顺清朝已经成了必要的选择。

松锦之战失利的一大原因,在于朝廷尤其是崇祯帝对洪承畴的猜忌,这令洪承畴对明朝廷大失所望,而战败城陷后,手下将领大多投降,更令洪承畴犹疑不定。后来在皇太极的劝导下,洪承畴最终选择了归顺。

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洪承畴属于一不怕苦做到了,二不怕死没做到,三功名心重。相信在当时是处于艰难抉择中。一个在明清更替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务实,有谋,坚忍。松山之战前,战绩突出,不负众望。投清之后,有了军事实力,指挥策划极见效果。如果他能替代袁崇焕督师之位,有同样的支持,大明的前景要好的多。他与袁崇焕的区别在于,水平更高且无异心(当然是指投降之前)。

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就是人性之一怕死贪生。其次就是功名之心使然。第一点其投降一事就是证明。第二点最能说明的就是,入关后积极为清朝谋划剿抚政策,甚至亲率大军去镇压南明抗清力量,直到因年老体衰、目疾加剧,不得已请求回京,并于次年奉旨解任回京调理。可以说为满清入主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