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袁绍和袁术的关系很简单又复杂,就和他们最后打的死去活来差不多。
见上图,袁绍和袁术在法律族谱上是堂兄弟的关系。其实,这哥俩在血缘关系上却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孩子,袁绍还是袁术的兄长。只不过袁绍是庶出,就是袁逢一不小心跟一个奴婢搞了一下,生了袁绍出来,而袁术是嫡次子。
本来袁绍地位很低。但是,因为袁逢的哥哥袁成没有子嗣,袁逢就把庶出的袁绍过继给了袁成,这在法律意义上,袁绍又成了袁术的堂兄。因为这层关系,袁绍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这才有了和袁术一较高低的资格。
袁绍和袁术早期合作尚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哥俩早期有过联手,还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袁氏四世三公,除了皇帝应该就是他们家最风光,最有权势。门下故吏众多,遍布全国。
公元188年,汉灵帝组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一把手是上军校尉蹇硕,皇帝宠信的宦官;二把手就是袁绍,中军校尉,统领中军;曹操才是典军校尉,四把手,排在袁绍之后。袁术接了袁绍虎贲中郎将职务。当时西园新军权力很大,就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从西园新军蹇硕的管辖。
蹇硕要杀何进,泄密被何进反杀。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又上了何进这条船。
大将军何进听信袁绍的建议,传召董卓、丁原等进京勤王,想要诛杀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十常侍利用跟何太后的关系,抢先一步杀了何进。袁绍和袁术看到十常侍杀了何进,就进宫血洗,把宦官们杀的一干二净,甚至连嘴上没毛的男人也杀了。
本想着蹇硕和何进都死了,袁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老大,没成想董卓看到洛阳城战火四起,知道宫中发生巨变,听从谋士李儒的建议,马不停蹄的杀奔洛阳。
董卓在洛阳城外居然很巧的遇到了从宫里逃难出来的幼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
董卓捷足先登,保护着幼帝和陈留王回了洛阳。随后董卓利诱吕布杀了丁原,在吞并了何进等人的部队后,又吞并了丁原的部队,实力一下子变得最为强大。随后董卓废掉幼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董卓成了第一个真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袁绍一看自己辛辛苦苦布的局被董卓搅坏,到手的桃子也被董卓摘了,就与袁术一起跑出洛阳,单独发展。袁绍去了河北,袁术来到南阳。这时候双方还是属于合作蜜月期。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二人矛盾开始。董卓在洛阳城擅自废立皇帝,滥杀无辜和倒行逆施的行为,让天下人痛恨不已。袁绍又看到了希望。于是,在曹操的倡议下,各路诸侯组成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在推举盟主的时候,袁术想着自己应该更有资格当盟主,因为他是袁家的嫡出,而且当时还是后将军南阳太守,就连孙坚都是他的部下。
万万没想到,最后大家推举了袁绍为盟主,把袁术孤立到了一边。袁术心里很是不服。一个婢女生的孩子怎么还跑到自己头上拉屎撒尿。
不光是袁绍和袁术勾心斗角,十八路诸侯各个也都心怀鬼胎。董卓打不过十八路诸侯,就胁迫皇帝、文武百官和洛阳的几百万子民迁都长安,十八路诸侯的联盟随着董卓去了长安而土崩瓦解。
曹操不服,领兵去追击董卓,没想到在荥阳中了埋伏,被打的丢盔卸甲,要不是曹洪及时相救,曹操差点小命就没了。曹操一看,这些诸侯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干脆我也撤吧。
孙坚是第一个打进洛阳的,从井里还捞出了传国玉玺。袁绍去要,孙坚不给,袁绍写信给刘表让半路截杀孙坚。孙坚那可是袁术的人,袁术肯定不高兴。
没想到孙坚还中了埋伏,被刘表手下的黄祖设伏用弓箭把孙坚射成了刺猬,一命呜呼。从此以后,袁绍和袁术开始相互猜忌和征讨。
袁绍、袁术矛盾升级,哥俩开干。袁绍一直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无论是汉献帝还是刘虞,他都做过努力。可惜刘虞不同意,汉献帝让曹操捷足先登抢了去。曹操为了拉拢袁绍,把大将军的职务给了袁绍,两家算是建立了同盟关系。
袁术倒是有先见之明,觉得东汉覆水难收,名存实亡。他出生时有神仙托梦给他母亲,说她怀中的孩子有一段天命在身。所以,他反对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理念,一直想自个当皇帝。孙坚虽然死了,但是他儿子孙策还在,在他的帐下听命。玉玺肯定就在孙策手里,袁术对玉玺垂涎三尺,又不好意思明抢,急得火急火燎的。
袁绍选择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站队,袁术选择跟公孙瓒和陶谦站队,支持公孙瓒跟袁绍对练。后来觉得不过瘾,又联合吕布等人跟曹操对练。
袁绍看了,心里也很生气,不仅全力支持曹操干袁术,还拉上刘表一起从南面夹击袁术。
这下可好,兄弟两个是彻底撕破脸开干了。
兄弟相拼,让曹操捡了大便宜。
袁术称帝,袁绍彻底翻脸,联合曹操等猛打。孙策看到袁术胸无大志,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为了拜摆脱袁术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发展江东,把传国玉玺给了袁术,借了兵马钱粮发展江东去了。
袁术拿到玉玺,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就是取代东汉的真命天子。
公元197年,袁术就迫不及待的在寿春登基称帝。建国号仲氏。
这下袁绍可逮着机会收拾袁术了。
袁术称帝,被天下诸侯所不耻,袁绍极力鼓动曹操、吕布和孙策等人一起攻打袁术,就连兵微将寡的刘备也是往死里干袁术。
最后兄弟想和好,亦然没有了机会袁术四面楚歌,损兵折将,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给袁绍写信,希望袁绍能接纳自己。袁术给袁绍说,你拥有冀青幽并四郡,是天下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而汉室名存实亡,曹操虽然想扶助衰微的汉室,已无希望。所以,天命就在你袁绍身上,我愿意把玉玺送给你,希望你来统治天下,接受天命的安排。
袁绍看信后,同意接纳袁术。曹操和刘备等半路截杀袁术,不让他带着玉玺跟袁绍汇合。袁术始终到不了河北,遂吐血而死。
最后时刻,走投无路的袁术想起来投靠袁绍,袁绍也答应接纳袁术,可惜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发展壮大起来,怎么可能会让他们哥俩再联手汇合?
袁术看到去河北袁绍的路被堵死,忧愤而亡。
如果袁绍、袁术哥俩像早期那样合作,天下非袁氏不可。可惜兄弟俩反目为仇,先后被曹操所灭,岂不悲哉!?俗话说的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袁绍、袁术最起码也应该像李世民和李建成那样,先把大唐江山打下来,兄弟俩再厮杀也不迟。那样的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不是更好?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三国故事,故事三国。
精彩三国故事,尽在京华新媒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袁绍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袁绍和袁术乃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都是司空袁逢之子,其中弟弟袁术是嫡子,哥哥袁绍是庶出。
袁逢因为兄长袁成膝下无子,念其死后无人送终,于是将袁绍过继到袁成名下,所以在家谱上,袁绍和袁术是堂兄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汝南(也就是现在的驻马店)袁氏家族,乃是当地望族,乃是“四世三公”大家族,在河北一带颇有势力。而在此乱世,袁绍和袁术靠着家族支持,一度称为了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两大军阀。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这驻马店袁家兄弟两个,可是令我们大开眼界了。他们两如果联手的话,不开玩笑,估计就不会有三国这一说了,而是袁家开创的一代王朝。
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董卓
可是啊,这兄弟两个,势如水火,走不到一块去儿,最终让曹操捡了漏。(开个玩笑,曹操凭的是实力)。
至于这个中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兄弟两个不是一个妈生的。袁氏这二人是亲兄弟没错,但是由于袁绍是二房生的,所以肯定不如长房出生的袁术更受喜爱,而袁绍又非常聪明,但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却总是不受待见。而另一个姓袁的没什么才能,却总是依靠出身压他一头,这也让二人不和。
后来为了反抗董卓,各地起义军汇集到一起,决定选个领导人,来指挥众将。袁术对于这个宝座是志在必得,但是没想到被自己的哥哥给抢先。
这就是咱们所熟知的十八路诸侯会盟,袁绍被推为盟主。袁术心理很不痛快,要知道他才是嫡子啊,“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第一继承人,袁绍一个庶子凭什么代表袁家。
特别是后来兄弟两的政治理想出现了分歧,袁绍当时想另立新君,匡扶汉室,袁术却认为汉室气数已尽,自己想要取而代之,便借故不答应。于是哥两个就此分道扬镳,袁术不断与哥哥各方面作对,甚至于刀兵相见,互相攻伐。
当时的北方进入到了“二袁争霸”的时代,而这个过程中袁绍因为当年打董卓积累的名望得到了大多数军阀的支持。袁术落入下风。当时袁术气得大骂:“这些竖子不跟随我,反而跟随我家的奴仆吗?”
由此可见,袁术并没有将袁绍当作自己的哥哥,这也加深了兄弟间的裂痕,矛盾也越来越大。
后来袁术被曹军进攻,此时他只能向自己的大哥求救,但是袁绍此时已经和曹操结盟,从长远角度来看,他并不想和曹丞相翻脸,所以没有出兵增援自己的弟弟。吃了亏的袁术算是记住自己这位好哥哥了。
击退曹军后,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就联合了公孙瓒一同对付袁绍。当得知是自己的弟弟和敌人结盟的消息后,袁绍气的没背过去,这下他彻底与这位亲人撕破脸,两人也终于彻底的走向了对立面。
当然,两个人的结局都没好到哪里,袁术得到玉玺后称帝,后来与曹军展开激战,结果大败而归,但是这并没有打消他的野心,他打算向孙策借兵,结果又遭到对方讨伐,后来各路起义军都讨伐袁术,而他最后在宫中抑郁病死。
说实话,袁术这个人无论是能力还是性格都差了哥哥袁绍太多,特别是最后这次称帝之举,更是无脑。正所谓枪打出头鸟,你这不是找死吗?最终落得如此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至于袁绍,个人认为他是比较可惜的。官渡之战他本来是有着取胜的机会,结果一招棋错,一败涂地。决战失败后他也一病不起,没过几年也病死了,一代枭雄就此落幕。而袁绍的几个儿子,更是不争气,面对曹操这样的强敌,居然还为了分遗产而明争暗斗。这也可能是遗传吧。
最终风光百年的汝南袁氏,为曹操所灭!
袁绍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袁术与袁绍闹翻后,曾“热情”地介绍二人的关系。他称袁绍为家奴,甚至说袁绍“非袁氏子”。
这一说辞,不过是袁术的“宣传战”罢了。在当时,即使是看重宗法关系的士族也没有怎么“响应”袁术的说法,该跟袁绍走还是跟袁绍走。
然而,袁术的“宣传战”没有“说服”当时的士人,却迷惑了后人,以至于许多朋友都相信了袁术的说辞。
那么,袁绍与袁术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其实,袁绍与袁术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地位,早已经发生了逆转。到袁绍与袁术翻脸时,袁绍在各个方面确实都遥遥领先于袁术了。
早期:同父异母,弟弟袁术的地位远高于袁绍袁绍、袁术,生父都是袁逢。
袁绍是哥哥,不过,他的母亲是奴婢。
袁术是弟弟,不过,他的母亲是袁逢的正妻。
袁术后来称袁绍为家奴,说的就是这个出身。
所以,在二袁小时候,袁术在家族中的地位自然是远远高于袁绍的。
然而,二袁悬殊的身份差距,其实也就仅仅是二人小时候的事情了。
随着袁绍过继,二人的身份发生了逆转。
宗族关系逆转:袁绍过继袁逢的大哥袁成,早卒,无子。
于是,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
以古代的宗法关系,过继过去的儿子,就如同亲儿子,有继承权。
由于袁成无子,所以,袁绍这个过继过去的儿子,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
由此,袁绍的家族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袁绍、袁术父亲这一辈中,袁成是大哥。
袁成官至东中郎将,当年与擅权的外戚梁冀关系紧密,大权在握的梁冀对袁成言听计从。
当年,洛阳流传一句话:事不谐,问文开(袁成字文开),足见袁成当时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袁成的继承人,袁绍既继承了袁成丰厚的家产和人脉,更在宗族地位上“转正”了。
相比之下,“原地踏步”的袁术就“落后”了。
袁术确实是袁逢的嫡子,不过,袁逢尚在,他依然只是一个公子哥。而且,由于袁术还只是嫡次子,前面还有嫡兄袁基。
袁绍,已经是袁术真正的“堂兄”,早已不是你家的家奴了!
到此时,袁绍已经继承了袁成,成为袁成一系的“一家之主”,而袁术不过是袁逢一系中的“三号人物”,二人在宗族关系上的地位已经逆转!
然而,逆转才刚刚开始罢了。
影响力逆转袁绍继承袁成时,东汉的政局已经发生了大变化。
当年袁成所依附的梁冀已经倒台了,大权转移到了宦官手中。
宦官专权后,残害士人,爆发了“党锢之祸”。
袁逢、袁隗这些袁家的长辈,要继续维系袁家的地位,自然都要与宦官们合作了,不便出面维护士人。
而已经继承了袁成的袁绍,则敢于出来保护被迫害的士人。
宦官集团察觉袁绍维护士人,但是,他们还要与袁逢、袁隗合作,不便对袁绍下手,因此,他们就只好跟袁隗“投诉”:袁绍这小子到底想干什么?
袁隗呢,只能以叔叔的身份斥责袁绍:“你这是准备破灭我袁家么”?但袁绍不听,他也没有办法。
如此,此时的袁绍,就成了天下被迫害士人们的“避难所”,类似于《水浒传》中的“柴大官人”。
不仅如此,袁绍还与曹操、张邈等有志青年,组成了反宦官小团体,俨然成为天下士人中的青年领袖。
而此时的袁术呢?也稍微有了一点变化。
早年的袁术,富贵逼人,作长水校尉时,被百姓们称为“路中悍鬼”。后来,袁术也“颇能折节”,开始注重名声,但其名望,与已成为青年领袖的袁绍来,差距已经十分悬殊。
中期:继承人之争此后,袁绍与袁术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合作关系。
当时,袁绍已继承了袁成,而袁术只是袁逢的嫡次子,连继承人也不是,因此,二人地位当时没有什么争议,袁绍在袁术之上。
所以,袁术支持哥哥袁绍诛杀宦官,后来,又与诸侯公认袁绍为反对董卓的盟主。
然而,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
二袁反董卓,董卓大怒,杀掉了留在京城的袁氏。
汝南袁氏领袖,他们的叔叔袁隗,以及袁逢的嫡长子袁基,悉数遇害!
如此,原本没有继承权的,袁逢的嫡次子袁术,就可以继承袁逢了。
如此,谁是汝南袁氏的继承人,又成了一个问题。
自袁成去世后,袁逢、袁隗,是汝南袁氏的领袖,其中,老二袁逢在地位上稍高,是汝南袁氏的领袖。
因此,袁术提出主张,认为自己是汝南袁氏的继承人。“四世三公”的袁氏,理应由我袁术来领头,汝南袁氏的门生故吏,应该投入我的一边!
然而,袁绍继的是袁成,说起来,袁成还是袁逢的大哥呢!袁绍自然也拥有领导权!
因此,袁术只好搬出小时候的所谓家族关系来说事,攻击袁绍,说“子以母贵”,你袁绍不过就是一个家奴!
然而,这个主张早已经过时啦!无论是宗法关系还是实际影响力,袁绍都已经在袁术之上啦!
因此,袁术的主张,没有得到袁氏门生故吏的认可,基本上是自说自话。
后期:死敌此后,袁绍、袁术分裂,成为死敌。
当时,袁绍拉拢曹操、刘表(以及得徐州时期的刘备),袁术与公孙瓒、陶谦、孙坚结盟,相互争战。
可以说,如果二袁不分裂,当时,基础薄弱的曹操、刘备、孙策,发展的机会会很小很小,袁氏掌控天下的可能是非常大的。
然而,二袁彼此为死敌,相互争战。
战争初期,袁术占据了相当优势:孙坚击败了袁绍委派的豫州刺史,占据了豫州;公孙瓒压制袁绍···
然而,袁绍在界桥之战取胜后,逐渐压制公孙瓒;刘表击杀孙坚;曹操则连续击败袁术、陶谦,袁绍一系又占据了优势。
尤其是袁术贸然称帝后,孙策等人与之划清界限,袁术陷入孤立,走向败亡。
最后的亲情:家族纽带袁术陷入绝境时,向袁绍“认怂”。
他致书袁绍,表示要将“帝号”让给袁绍,并试图前去投靠袁绍的长子袁谭。
看来,“汝南袁氏”的家族纽带,已成为袁术最后的依靠了。
一家人,到底是一家人。
然而,曹操未让袁术得逞,让刘备截击袁术,袁术最终败亡。
当时的袁术或许仍然想不到:哥哥袁绍,也无法继续汝南袁氏的天下之梦了。
一年后,官渡之战,袁绍惨败;三年后,哥哥袁绍病死;八年后,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被杀···
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原本最有机会“代刘”的汝南袁氏,就此湮灭。
袁术确实比不上哥哥。
宗法关系上,袁绍过继给袁成后,其宗法地位已经不弱于袁术;
社会影响上,袁绍早早成为士人的青年领袖,名望早已在袁术之上。
袁术如果支持袁绍,或者至少先保持联合关系,那么,天下大势对汝南袁氏是极为有利的。
然而,二袁互不相下,并将对方列为主要对手,结果···一起灰飞烟灭。
袁绍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从血缘上来说,袁绍、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父亲是东汉司空袁逢,袁绍是庶出长子,袁术是嫡出次子,袁术的地位高于袁绍;
从宗法上来说,袁绍是袁术的族兄,袁绍过继给左中郎将袁成一房,袁成无后早逝,袁绍过继后就是长房长孙了,袁绍的地位高于袁术。
汝南袁氏可是东汉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籍汝南郡,号称“四世三公”。自袁良以后,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安之袁敞、袁京皆为司空,袁京之子袁汤为司空、太尉,袁汤之子袁逢为司空,袁逢之弟袁隗官至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六人。各种史志收编的汝南袁氏名人有二十多位,如袁良、袁安、袁汤、袁逢、袁绍、袁术等,不少人在《东汉书》中列有志传。
袁绍,字本初;袁术,字公路。董卓专权时,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后将军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讨伐董卓。
董卓遂把身处洛阳的袁隗和袁基(袁术之兄)一家二十余人杀害。
由于各路诸侯勾心斗角,讨伐失败。后来,袁术自立为帝,遭受各群雄攻伐而死,其子袁耀投奔东吴势力。袁绍与曹操争天下,官渡之战被击败后不久病死,其子袁谭、袁尚、袁熙因夺位而相争,被曹操所灭。
袁绍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袁绍和袁术的血统关系袁绍和袁术两人的血统关系,可以看看笔者制作的“袁氏谱系图(部分)”。
【袁绍和袁术见红框内,此图中绿色斜线表示过继关系。】
袁绍的生父是袁逢,先是生了庶子袁绍,正好袁逢的兄长袁成也过世了,袁成生前没有留下儿子(有一个早逝的儿子),所以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了袁成:
在宗法上,袁绍成了袁成的儿子。
后来,袁逢又生了袁基、袁术两个儿子,他们都是袁绍的同父异母弟弟。
袁绍和袁术的社会关系因为袁绍年长于袁术,袁绍进入仕途较早,适逢党锢时期,袁绍同情党人,便选择隐居养名,暗中与党人何颙这些人结交,还参与营救士人,引发中常侍赵忠等人不满。但是赵忠碍于汝南袁氏的名望,也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电视剧《三国演义》袁绍形象】
袁术年轻时就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他进入仕途后,一副“京城大少”的模样。据说他担任长水校尉的时候,在京城道路上“飙车”,当时人送外号:路中悍鬼袁长水。
这意思是:长水校尉袁术是个马路杀手。(滑稽)
后来,袁术幡然醒悟,决定不再做个被人诟病的贵公子,他要效仿袁绍养名,成为受人敬仰的楷模。可是为时已晚,大部分士人都集结在袁绍门下。
例如党人“领袖”何颙都不愿意搭理袁术,袁术为此私下发怒:“我一定要亲手杀了何颙这个魂淡!”然后,袁术被在场的南阳名士宗承给劝住:“何颙是什么身份?你杀了他,你除非就不想在这个圈子里混了。”袁术当然听得明白,就立刻焉了。
【电视剧《三国演义》袁术形象】
“袁绍的名望高于袁术”,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灵帝末,献帝初。
由于董卓入朝乱政,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均先后逃离京师,在地方起兵反董,关东诸侯组建盟军,遥尊袁绍为盟主,都是因为袁绍的名望最高。
对此,袁术也只能接受现实了。
袁绍和袁术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三国的好问题。
袁绍与袁术,既是兄弟,又是死敌。
对三国有兴趣的友友,真该好好品味一下他们的这个关系。
都说血浓于水,但骨子里的尊卑理念以及对名利的贪欲,难道会远远大于兄弟亲情吗?
如果是信仰不同,兄弟反目,尚可理解,但为了利益兄弟相残,就是个大问题了。
袁氏兄弟的问题是个例还是人的本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袁氏兄弟的龌龊是由根子上产生的,是兄弟,但关系冷如冰《三国志》: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汝阳袁氏世家,其高祖父袁安,为汉司徒,位列三公。自袁安之下,四世之中都有子孙位列三公。
据《华峤汉书》记载:
袁安,字邵公,好学有威重。汉明帝时出任楚郡太守,审理楚王刘英谋逆一案,牵涉四百余家,都得到公正处理,因此成为名臣。汉章帝时,袁安升迁为司徒,位列三公。
袁安生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袁京之弟袁敞,官至司空(三公)。
袁京之子袁汤,官至太尉(三公)。
袁汤四子,长子袁平,次子袁成,左中郎将,都早卒。三子袁逄、四子袁隗,都位列三公。
《魏书》记载:
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
按照《魏书》的说法,袁绍是袁汤三子袁逄的庶子,袁术同父异母的兄长。后来出继给袁汤次子袁成为养子。
《三国志》: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
这里说袁术是司空袁逄之子,是袁绍的从弟。
袁绍已经过继给伯父袁成为养子,从宗族关系来看,称袁术为袁绍的从弟也没啥毛病。
汉献帝建安年间,拜袁绍为太尉,拒不接受,后改拜大将军,也位列三公。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干脆自己做了皇帝,尽管仅仅两年多,称帝失败,但也算过了一把皇帝瘾。
这么看,袁氏兄弟是同父异母的关系,但从一些史料来看,情况似乎复杂一些。
王粲《英雄记》记载:
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
袁绍出生后他的父亲就死了,二公指的是司空袁逄、太尉袁隗二人,他们对袁绍非常喜欢。
这就是说,袁绍并非袁逄之子,而是袁成的亲生儿子,否则无法解释“袁绍出身其父死亡”。
因为袁逄一直活得好好的,袁绍出生,袁逄并没有立马死亡,说明袁逄不是袁绍的生父。也就是说袁绍与袁术不是同父异母的关系。
如果把袁绍其父病死,看作是袁绍的养父袁成之死,也勉强说得过去。
因为从宗族上说,养父就是其父,生父也就不是其父亲了。
这就演绎出了袁绍是其养父袁成与袁逄的小妾或者婢女所生,袁成死后,袁绍就被顺水推舟,过继给袁成,其实就是认祖归宗。
按理说,袁汤的长子袁平早亡,后继无人,也需要过继养子继承香火。但袁绍没有过继给袁平,而是过继给了袁成,这里就有猫腻。
不过,袁平没有官职,没啥好继承的。袁成毕竟做过官,曾为左中郎将,还有点退休待遇,可以继承一下。
再看一下袁氏兄弟奔母丧、父丧的情况,就感觉更复杂。
英雄记曰:(绍)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頉庐六年。
《英雄记》又说,袁绍得到二公喜爱,很年轻就被举荐为郎,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长,有为官清廉的名声。
由于母丧,袁绍辞官服丧。
这个其母,也很复杂。一是生母、二是嫡母、三是养母。
袁绍其母,出身卑贱,这里的母丧,不可能是其生母,只能是嫡母或者养母。
就算其养父没有正室,袁绍生母上位为袁成的正室,袁绍生母也就是养母。否则,就算是生母,地位太卑贱,袁绍不必辞官守丧。
据《皇甫谧逸士传》记载:
及袁绍与弟术丧母,归葬汝南,俊与公会之,会者三万人。公於外密语俊曰:"天下将乱,为乱魁者必此二人也。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不先诛此二子,乱今作矣。"俊曰:"如卿之言,济天下者,舍卿复谁?"相对而笑。
袁绍与袁术丧母,哥俩一起守丧,归葬汝南。曹操与好友王俊曾经参加了这场三万人吊唁的葬礼。
从时间推论,应该指得是袁绍奔母丧这一次。
袁绍的生母或养母去世,袁术是不必守丧的。哥俩一起守丧,必然是袁绍、袁术的嫡母去世。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果袁绍与袁术不是同父的话,袁术之母,也就不该是袁绍的嫡母。
丑事不出门,袁家心知肚明,袁术之母至多是袁绍名义上的嫡母。
绕来绕去,豹眼自己也被绕糊涂了。
总之,不管袁绍、袁术是不是同父异母,但血缘关系很近,这是没有疑问的。不是亲兄弟,但血缘关系不会差得很远。
但从后期哥俩一直龌龊不断来看,二人在宗族中彼此之间并不和谐。他们并没有继承权之争,最多是宗族尊卑理念的问题。
其原因有二:
第一,汝南袁氏是豪门世族,宗族等级观念严重,子以母贵,袁绍之母地位卑贱,因而得不到袁术的尊重。
就算袁绍比袁术大几天出身,在袁术心中,丝毫没有看作是大哥的理念。
第二,袁绍出身卑微,但得到袁逄、袁隗二公的喜爱,也得到了发展的机会,自然引起了袁术的嫉恨。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袁绍外貌英俊而威严,而且能够降低自己尊重士人,许多士人愿意归附他,曹操也与袁绍多有交往。
(术)以侠气闻。
而袁术则以豪侠仗义而闻名,对士人结交较少,与豪杰侠士交往为多。
哥俩套路不同,史料中看不出袁绍与袁术在出仕前有多少恩怨情仇,但也没有多少密切的交往。
年龄相当,又都是一时的枭雄,理该非常投机,关系融洽才是。但哥俩各忙各的,从小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小时候玩不到一起去,长大了就很难合拍,一般不会合作。
哥俩不一起玩,而是找邻居的孩子玩,这本也是很正常的关系,但在汉末混乱时期,特别是像袁氏兄弟都有想法的人,不能背靠背,一致对外,就显得这个关系冷若冰霜。
对于袁氏兄弟的关系,裴松之在给《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作注时,对王粲的《英雄记》也提出了异议:
臣松之案: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于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裴松之也认为陈寿与王粲所作,没有交代清楚袁氏兄弟的血亲关系。
政治上的需要,使袁氏兄弟相互依赖,彼此暂时相安无事三国志:(术)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袁绍二十岁出任濮阳县长,干得很不错,遇到母丧就辞官回家。但接下来又追行父丧,应该是袁逄去世了,不会是说养父袁成去世。
袁绍继续守父丧,守孝结束后,袁绍就隐居洛阳不再出仕,不妄通宾客,不是海内名士,不得相见。
表面来看,袁绍是想做一个淡泊名利的逸士,暗地里却在酝酿大的阴谋。
而袁术也因为家族的势力,很早就被举荐为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
父母守孝结束,继续出仕做官,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袁绍名义上是在隐居,但每年都有几次与私入洛阳的党锢士人一起商讨对策,帮助党人避难。袁绍与许攸、曹操等人也结成反对宦官的联盟,积极谋划铲除宦官的行动。
袁绍的活动,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赵忠愤愤地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究竟想干什么?”
袁绍叔父、太尉袁隗听到风声,于是斥责袁绍,说:“你这是准备破灭我们袁家啊!”
但袁绍依然不为所动。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汉灵帝被迫取消党锢,大赦天下党人。袁绍这才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
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由宦官、上军校尉蹇硕统领,以控制大将军何进的权力。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逝,少帝刘辩继位,何太后听政,太尉袁隗与大将军何进一同辅政,同录尚书事。何进出身卑微,自知德望不足,就极力拉拢袁绍、袁术兄弟,借助袁氏宗族的威望以掌控朝政。太尉袁隗为了袁氏宗族的利益,自然是乐见其成。
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袁绍,却给何进出了个馊主意,让董卓带兵进京,借助其势力铲除宦官。曹操等人极力反对,但何进居然答应了。
还没等何进准备好,宦官们就对何进下手了。
何进被杀,袁术领兵与何进部将吴匡一起入宫,攻打宫城。袁绍与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亲党许相、樊陵等人,指挥士兵诛杀宦官,不论老幼皆斩尽杀绝,死者二千余人,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做宦官杀掉了。
在这个期间,袁氏兄弟尽管不很和谐,但都在一个屋檐下替皇帝做事。而且袁绍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朝廷中的威望要高于袁术,袁术很可能心中不爽,但不好发作。
毕竟朝堂再乱并不是袁氏家的一亩三分地,哥俩也就不至于闹翻。
而且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还结成了政治联盟,算是在一个战壕里战斗,彼此也就相安无事。
野心膨胀,最终政治联盟解体,致使相互攻伐三国志: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一]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董卓进京之后,想要废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董卓欲拉拢袁绍,征询他的意见。
当时,袁隗为太傅,袁绍假装同意,但推辞说:“这等大事应该与太傅商议。”
董卓说:“刘氏一脉,只有刘协还可以。他如果不行的话,刘室也就没有人了。”
袁绍一听就愤怒了,说:“天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你董公一人吗?”
说完,袁绍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袁绍不敢久留洛阳,逃亡冀州。
三国志·袁术传:董卓之将废帝,以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董卓也想拉拢袁术,就以袁术为后将军。但袁术也怕董卓加害,不久后出奔南阳。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曹操等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袁术以后将军起兵数万,参加了讨伐董卓的联盟。
但讨伐董卓的联盟很快就因利益不同、粮草用尽而解体,讨伐失败。但最悲催的是,董卓因为袁绍、袁术等的反叛,下令将太傅袁隗及在洛阳的袁氏宗族全部杀死。
此时,天下豪杰都纷纷打出替袁氏宗族报仇的旗号,归顺袁绍、袁术。但袁氏兄弟不是同仇敌忾,寻找董卓报仇,却跟其他诸侯一样,开始了相互攻伐的争斗,而且成了水火不容的死敌。
首先,在战略上袁氏兄弟出现了分歧。
袁绍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新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专门写信给袁术商量。
但袁术看到汉室衰败,就想自己称帝,于是假托公义拒绝了袁绍。袁绍不死心,再次劝说,袁术依然不为所动。
哥俩在未来发展战略上难以取得一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其次,其他诸侯还没咋滴,哥俩就直接先干起来了。
初平二年(191年),袁术占据了南阳,任命孙坚为豫州刺史,屯兵阳城。
在孙坚出兵攻打董卓之际,袁绍借机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派兵袭取了阳城。
袁术大怒,派遣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协助孙坚救援阳城,公孙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孙瓒迁怒于袁绍。
袁绍面临袁术与公孙瓒的夹击,寻求曹操援救。袁绍、曹操联手将袁术击败,将其赶到了淮南地区。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寿春称帝。袁绍忙于经营冀州,也就顾不上袁术这档子事了。
但仅仅两年多的时间,袁术在曹操、吕布、孙坚之子孙策三方势力的夹击下,众叛亲离,称帝失败。
这时候,袁绍已经取得了冀、青、并、幽四州,一统河北,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
称帝失败的袁术,就想投奔北方的袁绍,但被曹操截胡。袁术在途径徐州投奔袁绍的途中,被曹操派遣的刘备与朱灵击败,只得退回淮南,不久病死,徒留下了千古笑柄。
此时,在袁绍的战略默契协作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除掉吕布、击败袁术,势力不断壮大,成为袁绍在北方唯一的对手。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南下进攻许都,在官渡之战中,又被曹操击溃。逃回冀州以后,一蹶不振,在郁闷中死去。之后,曹操攻破了邺城,斩杀了袁谭三兄弟。
袁氏兄弟的争霸之路,到此彻底结束,权倾天下的汝南袁氏,也就此彻底退出三国时期的历史舞台。
试想一下,如果袁氏兄弟联手做掉了曹操,哥俩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势力,历史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兄弟不能相容,岂能容纳天下?袁氏兄弟没有走得更远,的确令人唏嘘不已,值得后人深思。
子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
在汉末三国残酷的诸侯争霸过程中,袁氏兄弟不能紧密联手,一致对外,这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
建安四年(199年)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准备抗击袁绍。
袁绍企图联合穰城张绣、荆州刘表对曹操进行夹击。他派遣使者到穰城联络张绣,还特意给其谋士贾诩捎信问好。
张绣打算应允,还没有开口说话,贾诩在一旁先说话了:“请你回去转告袁本初,就说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呢?”
使者怏怏而归,不久,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靠了曹操,并参加了对袁绍的官渡之战。
袁绍派人到刘表处求援,刘表假装答应,但却按兵不动。后南三郡反叛,刘表平叛被拖住了后腿。
即便没有南三郡的叛乱,刘表也未必真出手协助袁绍。
贾诩不愧为“天下第一毒士”,一开口就很毒辣,但贾诩说的没有错。
荀彧、郭嘉都先后投奔过袁绍,但认为袁绍境界不行又先后离弃。尽管荀彧最后被迫自杀,那是信仰的不同,也算是死得其所。
但袁绍的谋士沮授、田丰等人却不明白贾诩所说的道理,最终都没有得到好的下场。
一个连兄弟情义都不顾的人,眼里只有暂时的利益。他无论对你多么尊重、客气,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一旦不需要时就毫无情义可言。
袁氏兄弟虽然不是一母所生,就算不是同父,但都流淌着袁氏宗族的血液。
整个汉末三国,最令人痛恨的就是袁氏兄弟自相残杀,最最遗憾的也是袁氏兄弟不能一致对外。
袁绍宁可采取和亲的政策与北方游牧民族部落首领结成兄弟,也不与自己的同种同宗兄弟联合,实在令人无言以对。
袁氏兄弟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怨不得别人,是人的本性还是袁氏宗族的本性,就值得思考了。
后世的争霸者就聪明多了。
一统三国的司马氏,尽管建立晋朝不久后就开始窝里斗,让中华民族再次进入更为严重的分裂状态,但起码是在得到天下之后;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被后世诟病很多,但起码是在唐朝建立之后;
都怀疑赵光义毒死了宋太祖赵匡胤,但起码是在拥戴赵匡胤黄袍加身、取得天下之后。
回过头来看,袁氏兄弟还没有站稳脚跟,更别说得到天下,就开始自相残杀。更好笑的是,袁绍居然联系曹操一起攻打袁术。
等曹操联合吕布、孙策消灭了袁术之后,腾出手来专心对付袁绍了。官渡一战,彻底击垮袁绍,奠定了三国老大的基础。
而且袁氏兄弟的情况,还不类似于诸葛氏兄弟。诸葛氏兄弟为了生存和人生的信仰,各为其主,相互缠斗还情有可原。
但袁氏兄弟本身就是具备争霸势力的诸侯,自己做老板,自己可以做主。就算不能报团取暖,起码也得相安无事才好。
袁氏兄弟之争,让悲愤地喊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曹植,情何以堪?
作为争霸天下的诸侯,下手狠一点并不为过,但先从自己兄弟下手,就有问题了。
因此,豹眼认为,袁绍与袁术究竟是不是同父异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了解袁氏兄弟的恩恩怨怨及其结局,对后世是最直接的警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