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为什么都用繁体字?
卜:台湾,香港都用繁体字,因为香港,当时还是英租占,台是蒋迁到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对原部分繁体字进行改革簡化,今大陆简化字由此而来,而澳,港,台照常用繁体。
台湾人为什么都用繁体字?
繁体字是正统传承,简体字是传承发扬!
大陆为了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国民素质,所以对汉子中难写,难人的字做了简化!大陆的教育水平在当时可想而知,工农为主,再加上文革,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改变国内的教育。这样简体字就诞生了。
台湾人为什么都用繁体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简化字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就今天来说早已不合时宜。
大陆应该和台湾香港一样,恢复繁体字的学习。
大陆之所以使用简化字,只有一个利用,便于扫盲。
在60年代简化字实施的时候,中国文盲数量巨大。
在当年低教育条件下,繁体字学习难度大,简体字学习难度小,所以就采用简体字,道理就这么简单。
自然,简体字书写也较为简单,便于文件的书写。
但今天,简体字已经没有必要,理由如下:
第一,今天教育水平高。
今天教育水平,已经到可以让所有孩子学英语的档次。
学习繁体字,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第二,电脑时代,书写已经越来越少
电脑时代,成年白领除了签名以外,基本不写字。
所以简体字便于书写的优势,在今天根本不存在。
第三,显然繁体字要漂亮的多
大家随便看看繁体字和简体字书法的对比,显然繁体字漂亮的多。
第四,文化的断层
萨沙因为工作原因,每天都必须看大量的繁体字资料。
刚开始的时候,很难看懂,很多字不认识。
几个月后,基本能看懂了,但也很吃力,因为看的时候需要联想。
直到几年后,我看繁体字和简体字才差不多,已经分辨不出谁是谁。
但是,你让我手写繁体字,我还是不会写。
我之所以能看懂繁体字,是萨沙工作性质决定的。
如果是一般的朋友,你根本就看不懂。
那么换句话说,我们连祖宗的字都看不懂,这还是中国人?
奰(bi)、躄(bi)、罍(lei)、颣(lei)、薐(leng)、豳(bin)、薹(tai)、虩(x90i)、舄(xi)、衚(hu)、衕(tong)、觳(hu)、觫(su)、燹(xian)、盫(an)、媕(an)、娿(e)、寯(jun)、嬲(niao)、璺(wen)、齆(weng)、韛(bai)、櫼(jian)、谶(chen)、橐(tuo)、鼍(tuo)、聱(ao)。
台湾人为什么都用繁体字?
简而言之,台湾使用繁体字是因为蒋介石死要面子活受罪。
很多人一提到简体字,都会以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推行的。
其实,简体字是国民政府最早开始推行的。
上世纪二十年代,很多学者提出汉字应当简化。比如钱玄同和北京大学教授黎锦熙向中华民国政府国语统一筹备会提交《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其中提出8种简化策略,这是第一次系统提出汉字简化方法。
据史料记载,当时蒋介石对此表示关注,决定逐步推行简体字。
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还通令全国,各种学校的教材,都必须使用简体字。
这次汉字简化,因为遭到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人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终止。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1952年再次推动汉字简化,他表示汉字笔画太多,学起来难度比较大,应当适当地简化。
他的一些书法作品中也混用了简化字。
没想到到了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了国务院的《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简化字在中国大陆地区取得了“规范汉字”的地位。
蒋介石一看,就不再推行简化字了,转而开始倡导繁体字。
到现在,一些台湾人以用繁体字、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自居,很多大陆网友不明究竟,也跟着起哄。
他们其实不知道,汉字,本就在不停地发展、简化。简体字里确实有很多简化得不好的,但这并不代表台湾食古不化是正确的,大陆的简体字符合历史发展和文字变化的大方向。
如果不是蒋介石为了与大陆唱对台戏,台湾现在也在用简化字呢。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台湾人为什么都用繁体字?
简体字大都是从书法中的草书而来。叫简体字,我认为不对,应叫草书正写字,简称:草正字。它是汉字发展到一定境界和高度之表现。见笑了,哈哈,哈……https://weitoutiao.zjurl.cn/ugc/share/thread/1601481146474499/?app=&iid=33143819196&target_app=13&tt_from=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台湾人为什么都用繁体字?
難道除了臺灣用繁體字之外,香港澳門就不能用嗎?當然了內地也可以用繁體字,用簡體字多過繁體字,就看你懂不懂深奧的繁體字了,古代的時候都是用的古代繁體字?說實話我也喜歡繁體字也喜歡簡體字,就是不喜歡英文我並非港澳臺同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