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反清之战为何没有成功?

原因很多,大致几点,1杀了永历帝是一个败笔,2年岁己高,早早离世,3与靖南王,东南王。没有协调一致,4在长江边白白浪费时间达半年之久,与大清划江而治是一个大错误,因该一鼓做气,拿下北京,消灭满清。人可以老,心态不能老。必定三十年没动刀枪了,吴三桂没有年少轻狂的锐气。

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反清之战为何没有成功?

吴三桂反清的口号不够充分,当年他腹背受敌,而且他的女人陈圆圆被李自成的手下掳走,他冲关一怒为红颜,愤然投降于清军。

后来他被分了自己的潘镇,权利很大皇帝对他很是忌惮,逐渐想削弱对方的实力,导致吴三桂很不满,起兵造反但那是他已过60以是垂暮之年没有壮年时的果敢和精力了。

他丧失了民心。他打的反清复明的口号,但他曾经背叛过明放清军入关。而且还杀了前朝朱氏一族,抗清人士都寒了心,他吴三桂起兵造反,根本没人支持。各番镇也是各自为政利益为先,不受吴三桂控制,清军攻打他时,吴三桂的军队凝聚力不强导致失败。

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反清之战为何没有成功?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下达撤藩之令。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以“兴明讨虏”的旗号起兵。最初“三藩之乱”席卷大清半壁江山,吴三桂甚至饮马长江,大有改朝换代之势,但是八年后“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定。吴三桂之所以先胜后败,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1.没有利用好“兴明讨虏”这块招牌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除了双方的实力外,人心的背向也很重要。

当今世界头号军事美国每次出兵都要为自己找个漂亮的借口,打阿富汗时打着反恐旗号,打伊拉克则是以它有生化武器为由。

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造反,应该说这个口号不错。因为清朝是以残暴的手段夺取汉人天下,清兵入关后逼迫汉人剃头、展开扬州大屠杀、嘉定大屠杀、昆山大屠杀、广州大屠杀等,清兵的罪行令人发指。

因此吴三桂的“兴明讨虏”的旗号,在战争初期起到一定迷惑作用,吸引了一批对清朝不满的汉人。这也是吴三桂起兵之初战果辉煌的原因之一。

但是吴三桂并没有真正用好这块招牌,他没有拥立一名明朝皇室作为名誉上的统领,而且起兵后没有沿用大明的年号,反而在起兵几个月后自称周王。

新朝末年绿林军之所以能推翻王莽的统治,就是他们推出了刘玄这个西汉皇族的金字招牌。

吴三桂最大的败笔就是不但没拥立明朝皇室,反而自己称帝。他称帝后所有人都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彻底凉了反清复明志士的心。

2.军事上过于保守

康熙十五年(1676),反清联盟取得巨大成果,已经占领汉人集聚十八行省中的十一个,吴三桂饮马长江,此时“革命”形势一片光明,只要他采纳手下“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的建议,也许他有推翻清朝的机会。

但是此时的吴三桂居然按兵不动,他派人和康熙谈条件,请求康熙放回自己的儿子吴应熊,取消撤藩。

雄才大略的康熙拒绝了吴三桂的要求,并且斩了吴应熊。

吴三桂大怒,此时才想起渡江。但是这期间已经白白浪费了三个月时间。康熙已经调集兵力做好防备,吴三桂之后再无机会渡江。

吴三桂的这次延误战机,成为这次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谋反的一方,一般都是兵贵神速,战争拖得越久对谋反一方越不利。

吴三桂没有趁着起兵之初军队不断获胜,士气高涨之时迅速渡江扩大战果,导致局势被扭转,是他的第二大败笔。

3.带头大哥吴三桂未能有效协调友军行动

靖南王耿精忠是吴三桂最卖力的战友,但是他的地盘被郑经攻击,而且清军大军压境,他干脆投降了清朝。

平南王尚之信则是无间道,他根本没有叛变清朝的意思,他是迫于吴三桂的压力才加入叛军阵营,他反清后根本没和清军打过仗,并且还秘密联络康熙,得到了康熙的默许。

王辅臣在陕西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后,吴三桂也未派兵接应,最后王辅臣势单力孤重新投入清朝的怀抱。

台湾的郑经也未能趁“三藩之乱”的良机,共同对付清军,反而和耿精忠为了争夺福建而大打出手,最后逼得耿精忠降清与清军联手将郑经赶回台湾。

作为带头大哥的吴三桂,未能协调好友军的行动,使各路叛军各自为战,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也是其失策之处。

4.康熙的招抚策略得当

“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及时调整部署。清政府对付“三藩之乱”,经历了防御、相持、反攻阶段。

康熙根据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和完善招抚政策,取得了巨大的策反效果。

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十四年是防御阶段。康熙先是宣布停撤平南、靖南二藩,此举延缓了二藩的叛乱,为朝廷赢得宝贵时间。

这一阶段康熙的主要招抚对象为孙延龄、耿精忠、王辅臣。虽然当时由于吴三桂势头猛,招抚没有成功,但是给叛军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为日后成功策反打下了基础。

康熙十五年到康熙十七年八月吴三桂病逝,是相持阶段。

这段时期康熙坚持武力加招抚的政策,成功招抚了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和孙延龄,使战局朝着有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

康熙十七年八月到康熙二十年是反攻阶段。此时招抚已经进入完善阶段,康熙派吴三桂原属人员进行招抚,增强了瓦解叛军的作用。

在朝廷武力征讨和招抚的压力下,叛军的心理防线崩溃,大批叛军官兵投诚。为朝廷最后平定叛乱扫清了障碍。

5.康熙有战略眼光抢占要地,并且大胆任用良将

康熙极有战略眼光,“三藩之乱”后,他派兵迅速占领各战略要地。

康熙派西安将军瓦尔喀抢占四川要地,又派都统觉罗珠满带兵赴武昌。

由于占领了要地,有效隔绝了三藩和王辅臣的军队之间的联系,防止战火蔓延。

战争初期,康熙任用满族王公贵族统领八旗军作为主力。后来发现他们战斗力差,于是又大胆起用汉人将领和绿营军队。

康熙提拔了张勇、赵良栋、施琅、姚启圣等大批优秀的汉人将领,最终扭转了局势。

因此,“三藩之乱”开头来势汹汹,但是各叛军心怀鬼胎为了各自的利益最后被康熙分化招抚,再加上吴三桂政治上的短视和军事上的保守,“三藩之乱”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

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反清之战为何没有成功?

纵观三藩之乱始末,吴三桂反清失败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是吴三桂政治威望不高。吴三桂者,反复之人。初起时,为明辽东将领中青年才俊,有练兵御寇之功。在崇祯末年,为一已之私,剃发降清,甘愿做清廷夺取天下之马前卒,为有识之士所不齿。其驻跸云南,号为平西王,志得意满;而一旦清廷撤藩,私心重来,遂仓促起兵发难。发难籍口“反清复明”,初听有理,而实难自圆其说。如果说当初借清兵是为崇祯皇帝报仇,那么奉清廷之命擒杀南明朝桂王父子又当何说?显然,此举再次证明吴三桂是一个反复无信之人,政治威望无从谈起。

二是吴三桂起兵发难准备不足。吴三桂给清廷上书愿意“撤消安插”,只不过是表个态,以为清廷一定会热情挽留他。但清廷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大失所望,怒而起兵。他在所发檄文中说:“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而从事情的发展实际来看,其实是些大话。如果真如所说,岂能不对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有个安排?岂能不对战时组织做详细推演?岂能不制订有序的进军计划?岂能不制订发难起兵的经营方略?从三藩之乱的实际情况看,三藩方面是一窝蜂的战法,无序可言。吴三桂起兵六年上,败像已露,却在湖南衡州建号周国,自称皇帝。而此时他已经六十七岁了,不到半年便病故了。

三是吴三桂在发难中曾坐失良机。康熙初年,执行抑制汉人政策,引起各级汉人官员、军人不满,吴三桂发难,为这些人提供了发泄的机会。1673年冬,吴三桂发难,此后一年多时间内,反清地区很快发展到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台湾的全部,福建、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湖北、浙江、江西的一部,战争涉及十一个省,清廷失去了对大部分汉族地区的控制,清廷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然而,吴三桂没有能够有效组织诸如耿精忠、孙延龄、郑经等这些藩王级别及省府响应发难的巡抚、总兵等进行协同作战,而是各自为战,遂被清廷各自击破。在三藩之战中,吴三桂兵力最为强盛,而他在大好形势下,踌躇不前,有侥幸自保藩王、偏安西南的思想。如当时以一大将做统帅,组织力量,北进襄阳,进而据中原与清廷争锋,可能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四是清廷采取政策比较得当。三藩之乱爆发后,清廷先是调集精锐进行阻击,然后以大将统兵分头进剿,后期则是重点以汉人对付汉人,打对抗战。在整个战事期间,始终坚持剿抚并用,对发难的摇摆分子进行了大量的争取,取得了显著效果。如陕甘战事的解决,主要得力与招抚了王辅臣(王是袭杀清兵部尚书葛洛的领导者)。福建、广西、广东战场的解决也是得力与招抚,就是吴三桂的得力大将韩大任,最后也被清廷招抚了。

以上四条存在,吴三桂不能不败。三藩之乱初起,清廷也是惊慌万状,曾有人劝康熙效法汉景帝诛主张撤藩者,被拒绝了。但康熙心里应是后悔撤藩时机的把握与对吴三桂的认识的。可惜吴三桂方面,才略不逮,遂以仓促发难而起,以被剿抚湮灭而终,历经八年,百姓离乱,民不聊生。兴、亡百姓苦。

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反清之战为何没有成功?

分析吴三桂造反失败的原因,第一条可避免,第二点是战略失误

明末的会后尽管已经没有了气力继续抵抗满清,但是好在山海关还有吴三桂进行重兵把守,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样一个时刻,吴三桂领兵投降了大清,而且还方清兵进入了山海关,大明王朝彻底结束了,从这一刻开始,满清开始入驻中原。因为吴三桂叛降,还放清兵入关,为满清立下了大功,所以吴三桂被满清皇帝封为了平西王,并让其镇守云南和贵州两处,此时还有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明,并成为“三藩”。

吴三桂在云南,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了他,在云南的时间一长,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观点,在云南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王国,成为了云南的土皇帝,不但手里有兵权,而且还掌握着云南的财政大权,所以慢慢的清朝皇帝也开始认为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而事实也是如此,在1667年的时候,吴三桂想要造反,就假装辞去平西王一职,来试探皇帝的心思,但是谁知道皇帝来了个顺水推舟,当即就批准了,差点没把吴三桂给气死。随后其他两王在辞去职务的时候,都被皇帝批准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一看如果真的撤藩,那自己就啥都不是了,那还怎么得了,于是就开始打着反清复明的幌子开始造反,但是最终吴三桂却失败了,其中吴三桂失败的原因就只有两点。第一就是在吴三桂在造反的时候,企图与清朝划江而治,在于清军谈判的时候,给了清军缓冲的时间,最终被清军一举歼灭。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吴三桂造反期间,放弃了反清复明的这杆可以拉拢人心的大旗,自立为帝了,导致很多人不在忠心于他,最终弃他而去。

吴三桂领导的三藩反清之战为何没有成功?

的确如此,吴三桂在反清势如破竹,后来却战败了。

究其原因有三条:

第一,三藩之乱时,吴三桂已经年老色衰,当年把守山海关时的英勇与斗志早已不见了,没有充足的脑力与体力抗击清朝中央政府。

第三,吴三桂在集结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共同反清,虽然势大,迅速占领湖南、四川等地。但三藩不够团结一致,平南王、靖南王在打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再打了,就投降了清朝,这时候吴三桂孤立了,变得穷途末路。

第三,历史上绝大多数是由北向南统一的,北面战胜南面的。康熙在北面,吴三桂在南面。康熙战败吴三桂,具有历史的规律性。

因此,吴三桂在反清势如破竹,后来却战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