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中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孟良为何杀了焦赞?
孟良是误杀了焦赞,自己也是悔恨不已,拔刀自刎了。
演义评书中的人物,是很有特色的。一般来说,勇将、猛将之外,大多还会有三类人,一类是力大无穷的大高个,比如罗士信、纪敞等;一类是身怀绝技的小矮子,比如郅君章、窦一虎、秦汉、呼延平等;最后一类是身手不太出众的福将,请人、说媒、和事佬都少不了他们,比如程咬金、牛皋、胡大海、房书安等。孟良就是属于最后一类人,是一员福将,但他还真有些真本事,是杨六郎的左膀右臂。
自金沙滩血战后,杨家七郎八虎大殇。到最后,同去的父子九人只有六郎返回家中,他继承父业,出任三关大帅,继续镇守边关。其时有边关二十四将辅佐于六郎,不过二十四人中有名气的也只有岳胜、孟良、焦赞等少数几人。
俗话说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孟良和焦赞是结义兄弟,形影不离,但焦赞确实是孟良所杀。不过孟良是误杀了焦赞,这故事就要牵连到孟良两盗老令公骸骨了。
孟良红羊洞一盗骸骨孟良本是占山为王的草寇,被杨六郎三服之后,心甘情愿归顺。不过,到第二天营中已不见了孟良的身影。原来孟良深感六郎三次不杀之恩,听他在酒席之上说老令公丧身于胡原谷,骸骨埋在李陵碑下,却一直没有心腹之人能取回,就偷偷跑到了胡原谷要盗取老令公骸骨。
盗取骸骨,又岂是那么容易的。要说武艺,孟良的武艺也是要得,一马四斧子,劈脑门、扎眼仁、剔排骨、砍肉锤,又快又急,就是杨六郎、穆桂英对上也是忙活的眼花缭乱。另外,孟良还有一个装满硫磺球的“火葫芦,一拍葫芦底,就能放出烈火。其实,要是在明清本的杨家将中,孟良就更厉害了,杨六郎与他对战五十回合左右也不分胜负。更重要的是,孟良能说六国三川的番话,他就假扮作樵人到胡原谷寻觅令公骸骨。
孟良到胡原谷寻觅一番后,全然不见有骨骸踪迹。正巧有一个北国老卒前来,孟良就以番话询问,套出了骸骨已被萧太后掘取,安葬到幽州红羊洞了。想要潜入幽州更是难上加难了,孟良却是不得骸骨绝不回去,扮作辽人,前往幽州而去。
到幽州边境之时,孟良遇见了一个渔父。当时正逢萧太后寿辰,渔父是要前去进献鲜鱼奉贺的。这正是个机会,孟良一刀砍杀了渔父,穿了他的衣服,又取了牙牌,带着鱼进城。守城的门卫确认牙牌无误后,就放他进了城。
到萧太后寿辰之时,孟良献上了所带之鱼。萧太后看孟良带的鱼又小又不新鲜,责怪于他。孟良进言道,以往的鱼虽大,却都不如这条鱼难得,颜色虽不新鲜,但滋味却与凡品不同,一尝便知。萧太后听后转怒为喜,让孟良先退下,等宴会结束之后,赏赐于他再回家。
当夜群臣狂欢,孟良也已打探清楚红羊洞的具体位置。第二天,孟良准备动手时,听闻西凉国进贡宋朝骕骦良马,被幽州守官夺来,偷偷去看了看,果然是好马,就打算先盗取骸骨再取良马。
红羊洞的位置孟良早已摸清,悄悄潜入。进入后里面果然有个小石墩上面写有令公冢,孟良就掘开取出了石匣,背在包袱中带出。不过,刚出洞没多久,孟良就被辽军抓住了,怀疑他必然是宋朝奸细,来此盗取骸骨。亏得孟良心思灵活,说自己是进献鲜鱼的渔父,与父亲一起前来,父亲因多喝了几杯赏赐的御酒而醉死,只得将他尸首焚化带回骸骨。说完,孟良放声大哭。这番说辞果然骗过了守军,放他回去了。
骸骨已然到手,就差离去了。孟良又偷偷来到马厩,在马料之中扔下了毒药。马吃下毒药后,当即就不能饮食了。萧太后听闻后,下旨贴下榜文招募良医。这正合孟良之意,当即揭了榜文,说自己虽是渔父,也懂得医马,只要一两天就能治愈。其实,孟良下的不过是一味麻药,马吃后就不能开口了,清洗一下就可以了。
萧太后看孟良果有本事,也不吝赏赐,当即就封他为燕州总管。孟良可不是来当官的,谢恩过后,又上奏道马虽然已经治好,但血脉还没有稳固,自己带它驰骋几天就可以了。萧太后早已信服孟良的本事了,当即就同意了。孟良骑上马回到住处,带上骸骨就跑出了幽州。
萧太后听闻后,派出萧天佑率五千轻骑前去追杀。孟良跑到三关之下时,背后的大军已经追赶而来。杨六郎也已得到消息,派出了岳胜、焦赞等人带军支援,迎回了孟良。等听闻孟良取回了老令公骸骨,六郎连忙拜谢,将父亲骸骨好好地安葬了。
孟良望乡台二盗骸骨等杨家将平大辽,双方和议后,却再出了变故。
有一夜,杨六郎夜间忽梦老令公。老令公说玉帝怜他忠义,要封他为威望之神,只是骸骨无依,要六郎派人取骸骨埋葬。六郎听后很是不解,孟良十数年前已经取回了骸骨,早已进行了安葬。老令公只是告诉六郎说,萧太后诡诈,一切问你四哥自然明了。当时四郎已经返家,说自己正要说这件事,当初萧太后担心杨家盗取骸骨,就用甲骸骨放在了红羊洞,真的留在了望乡台,孟良盗取的是红羊洞的,是假的。
于是,杨六郎又派出了孟良二盗骸骨。别看杨六郎手下将领众多,也只有孟良有这份能耐可以潜入防守严密的辽邦。焦赞听闻孟良前去幽州望乡台,去取老令公真骸,心想孟良屡次为杨六郎办下大功劳,自己却没有什么功劳,不如先去幽州取回骸骨,岂非是自己的功劳。
孟良星夜来到幽州城,假扮辽人混入望乡台。趁着晚上,孟良摸黑潜入洞中盗骨,果然在望乡台上得到一个香匣。不料,焦赞也随后赶来了,手正摸中孟良脚跟。孟良大惊,以为是辽军前来缉捕,抽出利斧一刀劈死了身后之人。随即,孟良背上骸骨准备离去,但越想越不对劲,辽军又岂会只有一人前来。返身回去借着星光一看,孟良大惊失色,原来正是焦赞,他仰天痛哭,误伤兄弟,虽盗得骸骨也难赎自己的罪责。
当此之际,重要的是安置老令公骸骨。孟良离开望乡台,找到一个屯戍老卒,托他将骸骨带到天波府交付给杨六郎。其后,孟良返回望乡台,背出焦赞尸体,连叫数声自己误了焦赞,当与他同死。说毕,孟良拔出佩刀,自刎而亡。可惜三关壮士,双亡北地。
在孟良离去之后,杨六郎很是不安。这天半夜之时,六郎梦见孟良、焦赞满身鲜血的前来辞别,心中大惊。等天明听闻焦赞跟随孟良一起去了幽州,杨六郎知道两人必然死了。因为孟良离去之时曾说遇到辽人缉捕,必然砍杀,他不知道焦赞跟随而去,必然杀了他,而依孟良的性子,误杀焦赞必然不会独活。旁人尚且不信,但这时老卒送来了老令公骸骨,说是一个壮士所托付,几天后又有消息说孟良、焦赞的尸体暴露于幽州城沟。经此噩耗,六郎也是支持不住,没多久就去世了。
孟良和焦赞都是汉子,可惜因一个失误双双身亡。其实,在这个版本中的孟良,是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汉子,他这样的人误杀兄弟,必然是不肯独活。
《杨家将》中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孟良为何杀了焦赞?
孟良,焦赞在杨家将演义中,基本就是草包打酱油的角色,可是历史上的孟焦二人,却是非常有名的大英雄,他们的战功 ,比起杨家将,毫不逊色。
焦赞是历史上著名的猛将,老家是山西省,繁峙县沙河镇人,焦赞少年时顽劣,经常捉弄老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乞丐,生性顽劣的他,竟然捉了一只蜈蚣,来吓唬乞丐,他那知道,这个乞丐就是大名鼎鼎的神枪张,焦赞被乞丐揍了一顿,乞丐想让焦赞服软,可是焦赞就是打死也不改口,乞丐见焦赞是硬骨头,至死不屈,这样的人一定是保家卫国的良将,于是就把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给了焦赞。
后来焦赞追随杨家将,凭着绝妙的枪法,在抗辽的战斗中,大杀四方,威震辽国。
孟良也是一员猛将,想当初孟良是绿林好汉,占山为王,据民间传说,孟良曾经在山东落草为寇,孟良崮就是孟良打家劫舍的大本营,后来,孟良追随北宋名匠富弼,镇守边关,且屡建战功。
按理说,孟良和焦赞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两个人怎么能凑到一起?说到这里,焦赞和孟良必须要感谢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杨家将的作者,熊大木。
熊大木为了创作杨家将演义,参考了大量的书籍,他觉得孟良焦赞这两个大英雄,如果能够相见,一定是会演义出更多的故事,于是就把两个不同时代的英雄硬是凑在了一起,杨家将这本书很快就火了,所有的茶馆的说书人都在讲杨家将,老百姓只是听个热闹,有文化的人就不愿意了,他们都批评熊大木生搬硬凑,熊大木顶不住压力,于是决定让孟良焦赞死的轰轰烈烈。
杨家将第四十回是这样编的,杨六郎派遣孟良去幽州,盗取令公的遗骸,孟良为了保密行程,悄悄地去了幽州,这件事情竟然被焦赞知道,他也想立功,于是他也没有打招呼,就偷偷的去了幽州。
孟良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一个找到了令公的遗骸,这时候 焦赞也来到了城楼,他抬头一看,孟良在上面,他也不打招呼,伸手抓住了孟良的脚脖子,孟良以为事情暴露了,他本能地抽出大斧子,一下子就把焦赞劈死了。
后来孟良发现自己误杀了焦赞,于是他把令公的遗骸委托随从的士兵,带回天波府,然后回来收拾焦赞的尸体,并把尸体,带到了幽州城外,大哭了一场,看着自己最好的兄弟,就这样被自己杀了,孟良痛不欲生,他抽出焦赞的佩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演义不能代替历史,演义只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孟良,焦赞到底怎么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危,他们征战沙场,舍生忘死,这个时代真的需要孟良焦赞这样的大英雄。
《杨家将》中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孟良为何杀了焦赞?
孟良盗取杨令公遗体,反手一板斧劈死焦赞。而孟良杀焦赞,杨六郎去世被称为“三英归天”。而三个人的情谊,如同当初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般流传后世。
说起杨家将,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他们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代表了忠义双全。不管是杨家将第一代的杨令公和佘太君、第二代的杨家七将与他们的妻子、甚至于第三代的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智勇双全的存在。
而除了杨家满门忠烈以外,杨家将中还有许多其他好汉。比如说这边关二十四员战将中,以及八乍山结义的四位兄弟。他们都是以一当十的铁杆好汉,而这里面还有孟良与焦赞这两位,留下了孟不李离焦、焦不离孟的美谈。
可惜的是这两位英雄,虽然惺惺相惜却最终死于非命。特别是这焦赞,尽然死于孟良之手,这不由得让人吃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表面兄弟?杨家将中孟良与焦赞亲如手足,为何最后二人下场凄惨。
孟良与焦赞话说这孟良与焦赞二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中原天下大乱,因此百姓都是颠沛流离。而他们二人的家人,也在乱世中离开。后来两个人偶遇,大有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乎两个人结伴流浪,一路走南闯北。
而两个人在流浪之中,也学得一身本领自保足矣。话说孟良此人如同关公下凡,因为他天生一张红脸而且一嘴的络腮胡。而他的武器乃是两柄斧头,一柄车轮板斧以及一柄长斧。而他的招式如同唐代混世魔王程咬金的三板斧,擅长使用“劈脑门儿”、“剔排骨”、“扎眼仁儿”。
而这孟良此人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家传一个喷火宝葫芦,也难怪他生的红脸关公一般。至于这焦赞,恰好和孟良相反。他面如黑炭,如同黑脸张飞一般。而他的武器乃是一杆镔铁皂缨枪,一柄枪使得是出神入化一般小将不过一个回合就被挑落。
而这孟良和焦赞二人,一人红脸如同关公,一人黑脸如同张飞,因此两个人也如同桃园三结义一般,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他们长得虽然凶神恶煞,却心细如尘因此以后也是屡立奇功。
后来孟良与焦赞二人一起落草为寇,也算是在乱世中有一方根本。而他们的山头还有两位大王,分别是大大王花刀岳胜以及四大王“打虎太保”杨星。四人是不打不相识,因此上了芭蕉山做这绿林好汉。
后来杨六郎看几人如此勇猛,便有心诏安。因此先后打败四人让他们入的杨家将,安安心心为国立功。其中孟良与焦赞二人自从归顺以后也是屡立战功,斧劈土金秀、闯幽州偷龙须盗白马,大破天门阵时他们也是杨六郎得力的帮手。
焦赞惨死孟良之手话说这孟良和焦赞二人,归顺之后也是为国家建功立业。而当初杨家的杨令公杨继业战死,遗骸还留在昊天塔。而佘太君年事已高以后,思念其心日益严重。而儿子杨六郎知道这件事后,也想将自己父亲尸骨带回家乡安葬,毕竟落叶归根。
于是乎杨六郎就将心细如尘的孟良找到,希望他能潜入辽国将自己父亲的遗骨带回来。因为事关重大,因此孟良连夜就赶往了辽国。然而此事却被大账外的焦赞听到,而他心里还不服气。因为两个人一直以来都是形影不离,这次盗取遗骨的事情居然不算上他。
而且自己虽然长得大大咧咧,可是当初杨八妹盗取金刀,那也是我焦赞的头工啊。因此这焦赞在孟良离开军营之后,也悄悄地跟在孟良后面。经过一系列的乔装打扮,孟良进入了辽国境界,而焦赞也是紧随其后。
孟良进入辽国之后,就找到了杨六郎的叔叔杨继康。在他的帮助下,孟良得知杨令公的遗骨被藏在这红羊洞之中。为了不打草惊蛇,因此孟良决定半夜盗取。然而叶正是孟良如此周密的决定,使得他最终做出了后悔一生的事情。
话说天色到了深夜,孟良一人潜入红羊洞盗取遗骸。本来事情一切顺利,孟良都打包好了遗骸准备离开连夜归去。哪知道此刻身后突然出现一个辽兵,孟良也是久经沙场之人,于是回头就是一板斧将其劈死。
本以为是自己打草惊蛇,惊动了周围的辽兵因此才有人出现。可是当孟良一口气蹦出几里之后,发现一点声响和追兵都没有。这不由得让他十分好奇,自己劈死的辽兵。因此他再次回到红羊洞,将其劈死的辽兵翻过来一看,赫然是自己的好兄弟焦赞。
原来这焦赞一直爱看玩笑,看到孟良顺利盗取遗骸便想吓唬他一下。于是他杀死一个辽兵换上他的衣服,趁着夜色突然出现在孟良身后。哪知道自己随手的一拍,让孟良以为是敌人,一板斧劈过来。可怜这焦赞,因为自己的玩笑丢了性命。
而孟良回来发现辽兵是好兄弟焦赞后,心中也是悔恨不已。自己怎么就不看清楚了,再动手。自己几十年的好兄弟,就这样被子里误杀了。孟良本想拔剑自刎,但是想到杨令公的遗骸还没带回去。于是他强忍悲痛,一人连夜狂奔几百里回到宋辽边界。
孟良将杨令公遗骸交给巡逻的宋朝军士,自己则因为愧疚在不远处的树林自杀身亡。而得到信息的杨六郎也深感不对劲,于是赶忙寻找孟良。然而此刻孟良已死,杨六郎看到后也是放声痛哭。本来就疾病缠身的杨六郎,不久之后也去世了。
而孟良、焦赞、杨六郎三人先后离开,也被称为“三英归天”!这倒是如同三国演义中,刘备桃园三结义,最后关羽、张飞、刘备先后离开的意味。不知道当初写杨家将的作者,是否有这个意图在里面。
结语综上所述,孟良与焦赞二人相识于危难之中。而后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为异姓兄弟,而后几十年两个人形影不离。后来几人同时接受杨六郎诏安,为国立功也是屡立奇功。
然而最后孟良错手杀死焦赞,自己则因为内疚而自杀。而杨六郎最后则因为病痛加内疚,也随两人而去。
不知道各位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杨家将》中孟不离焦,焦不离孟,孟良为何杀了焦赞?
那是因为孟良误杀了焦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