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打不过,根本打不过。北宋虽说很强,奈何连西夏都啃不下来。这是什么情况?打不过契丹也就算了,怎么连西夏也敢骑在北宋的脑壳上要岁赐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赵匡胤死后,北宋的创一代没了,再也没有具备荡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志的君主了。高梁河车神赵光义上台以后,把主要工作都放在了收买人心方面,对付契丹的时候,差点被人家活捉了。

后世的宋真宗、宋英宗、宋仁宗要么身体不好,要么没胆子和西夏一较高下。宋神宗把心思都放在改革上了,结果还没搞出个名堂来。宋哲宗英年早逝,宋徽宗:接着奏乐,接着舞!

你说说看,北宋拥有这么一套领导班子,拿什么去跟西夏斗呢?西夏这边的情况,其实比北宋想象的还要猛。

一、西夏的历史,你能不了解?

谈西夏历史,必须要先谈一谈他们最初的国姓“李”,很多人立马反应了过来,不对啊!老李家不是唐朝的统治者吗?难道西夏君主和老李家是同宗?

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西夏统治者是正儿八经的党项族人拓跋氏,拓跋氏来源于鲜卑,因此他们也常常以鲜卑后裔自居。

唐朝末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拓跋思恭起兵帮助唐朝平定了叛乱,唐僖宗很高兴,立马赐拓跋思恭国姓“李”,自此他便成了李思恭。

要是只给国姓,人家不跟你翻脸才怪!当然还有实际好处,唐僖宗将夏州、银州、绥州、宥州、静州赏赐给了李思恭,将其封为夏国公。这就使得党项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五代十国的时候,党项族人还不算太高调,谁当了中原的老大,他们就奉谁为正统。因此整个西夏的地盘,相对来说都比较安宁。

可到了宋朝初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的西夏领导李继捧将西夏五州的地盘,都送给了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的嘴差点没笑歪了。

谁能想到,李继捧居然不能当家做主了!他的族弟李继迁果断带着族人们重新创业,自立为夏国王,同时得到了大辽的支持。由于李继迁的努力,西夏不仅保住了五州之地,还从北宋手里夺走了军事重镇灵州。因此他也被认定为西夏的创业之君,史称夏太祖。

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元昊,便是李继迁的孙子。公元1038年,也就是宋仁宗在位期间,李元昊正式称帝,天下再次陷入了北宋、西夏、大辽三足鼎立的状态。

二、西夏全民皆兵,战斗力杠杠的。

据不完全统计,西夏大概拥有300万人口。同时期的北宋,拥有1亿人左右。这差距不是一丁点大啊!

但是西夏居然能从300万人口里,挤出40到50万军队,就问你恐怖不恐怖!这基本就是全民皆兵的节奏了。毕竟300万人里面,包含了老人、女人、孩子。真正的成年男子是真少啊!

而北宋在宋仁宗时期,也不过只有不到100万的军队而已。而且北宋的这些禁军,也不可能全都用来对付西夏,因此这就很尴尬了。

西夏可以用整个拳头来对付北宋,而北宋只能抠出两根指头来对付西夏。两者的兵力其实没有太大的差距。

北宋士兵们的好日子过多了,根本就无心战争。可西夏就不同了,人家不打仗,就没有生存空间,一边是大辽,一边是大宋,西夏人时刻都得保持高昂的斗志。因此就双方军队的战斗力而言,西夏更胜一筹。

李元昊称帝以后,与北宋决裂。西夏与北宋的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定川寨之战等4大战役过后,北宋西北精锐基本被消耗殆尽,西夏取得了全胜。

这还不够,李元昊还要挑战一下大辽,辽兴宗和李元昊打了一场河曲之战,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送走,西夏再次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生存环境恶劣,再加上全民皆兵,导致西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这是冗兵现象非常严重的北宋,根本无法比拟的。

三、北宋重文轻武,军队战斗力奇差。

赵匡胤是怎么起家的?他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手握禁军军权。后周世宗柴荣去世以后,这位老兄是真对得起自己的老朋友柴荣,果断黄袍加身,夺取了柴家的江山。

从此以后,老赵家对武将们心里就很不爽了,他们自己干了亏心事,却担心上了其他人也会学习他们这么干。因此宋太祖赵匡胤,举行过两次杯酒释兵权,夺走了那些亲信和功臣们的军权。即使还有10多位戍边大将,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被扣押在了汴京城。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就更厉害了,直接确立了重文轻武的思想,他着重提拔读书人,扩大录取范围,过去每次科举只录取十几个进士,宋太宗刚上台,第一次科举就招录了500多名进士。

关键是,宋太宗对这些进士的安排都很到位,直接给通判的工作。正常一个进士,要做到这个级别,至少得花费10年时间。这就好比你刚刚大学毕业,就立马任命你做市长一样风光。通判是专门监督知州的官职,可惜没人能监督通判。

只要有文臣举报武将谋反,在赵光义这儿连审都不用审,直接拉出去毙了。在这种氛围之下,武将们活得战战兢兢,军队的战斗力能强?

战斗力不行,那就数量来凑。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的北宋军队,都进行了各种扩招,以至于朝廷需要养的士兵,多达100万左右。这对北宋来说,又成了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而且军队中吃空饷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著名的冗兵现象。

这种军队,怎么跟西夏的强兵猛将们斗呢?这不是闹着玩嘛!

总结:西夏其实是自己把自己给搞垮了。

西夏全民皆兵,导致国家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别看李元昊每一仗都打赢了,但凡他输掉其中任何一仗,那西夏都有可能面临亡国的厄运。

北宋就不同了,基本每次出征都打败仗,却一点儿也不影响北宋的综合国力,就问你牛不久吧?

由于长期全民皆兵,导致西夏紧绷着的那根弦终于还是扯断了。李元昊被自己的儿子所杀,导致西夏内乱不断。本就不富裕的国家,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了。可以说,北宋给他们的那点岁赐,简直就是救命的稻草。

等到西夏内部稍微稳定一些的时候,北方的蒙古又崛起了。历史没有给西夏复兴的机会,但是我们观察细节就会发现,西夏内乱的时候,北宋居然没有动手,真是令人喷饭。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最主要的原因是北宋的统治者是软弱无能的,宋朝真的是一个奇葩的朝代,军事实力极弱,连小政权都打不赢。西夏能在势力繁杂的西北建国,历经十帝,享国祚一百八十九年,自然也不是什么会任人欺负的弱国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西夏的领土不大,150万人口左右,立国189年。不但北宋没有灭了他,辽、金、成吉思汗也没灭了他,我来简单聊一聊。

西夏可以说是“以战立国”,实行全民兵役制,高峰时期的兵力约有15到20万。

虽然西夏的农业、手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远不如北宋发达,但在“以战立国”的国策下,其军工生产水平颇高。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陕、甘、宁、河套地区的天然牧场,而党项人自古以来,就以善养马而著称,元昊立国时专设有群牧司,以董理养马事业,故西夏骑兵所需的长生马和善马是有充足来源的。

西夏生产的弓和剑,在当时颇享盛誉。如熙宁年间,向宋神宗进献“最为利器”的神臂弓,即是“本党项羌酋”李定所为。庄绰《鸡肋编》卷上说:“西夏兴州出良弓,中国购得,云每张数百千,时边将有以十数献童贯者。”西夏剑更是闻名遐迩,夏人剑曾被宋人誉为“天下第一”。西夏制作的铁甲,“皆冷锻而成,坚滑光莹,非劲弩可人”。由此可知,西夏军队的装备是比较精良的。

西夏的军队给养不如北宋完备,但是西夏有对策。第一,利用边市贸易,用青盐换粮食;第二,劫夺宋军的粮食给养;第三,积极发展农业,尽可能的让人民多提供税粮;第四,挖掘宋方边民的粮食窖藏。

西夏的作战策略。

李继迁叛宋后,百余年之战争期间,不断采和战并用之策。久战力疲,则用和平攻势;战力渐复,则立即进攻。又自始至终,采联辽战宋之策,或为互相声援,东西夹攻;或于久战力疲之后,则邀辽出面以逼和。又延揽宋之失意文人为幕府,或重币收宋所遣散之宫女,以窥测宋朝廷之内情。

在战略方面,则利用广漠原野,宋进则退,宋退则进。宋驻戍不出,则窥破良机,集中绝对优势之兵力,以行局部之歼灭战。战术方面,则以设伏诱敌为惯技。宋之所以屡败,即此故也。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我们首先介绍一下这个现在看来这个比较冷僻的王朝,西夏,(1038年—1227年),是由北宋时期党项族(这个民族已经泯没了)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立国189年。开国皇帝李元昊,末帝李睍。经十帝而亡于蒙古,面积大概80万平方公里,立国地区大概是在现在宁夏一带。而现在西夏文字基本上已经是北宋立国的时候,西夏还没立国。但由于其祖上党项部首领拓跋思恭由于有功于李唐王朝而被赐姓李。得以被封为夏州节度使。从此以后,党项族的李家就把夏州当成了自留地,经过几十年的经营终于在枭雄李元昊手里得以开国建基。

应该说,北宋在西夏没有立国前把其纳入版图,是因为重视不够,在太祖和太宗期间是错失良机、坐视做大。而自真宗仁宗期间, 彻底放弃了西夏的用兵,面对西夏的骚扰和侵犯。也就是以防御为主,花钱买和平,而在神宗时期准备开始收复西夏的时候,最佳的时机已经丧失。无善战之将(甚至让太监李宪为主将)。不是大宋缺钱缺粮,而是后勤补给不继。而是运输困难耗费巨大,神宗五路伐夏失败,后勤运输伤亡比打仗的士兵死的还多。而西夏的军事战略做的很出色,不管大宋采取何种措施,西夏就一个原则那就是坚壁清野固守不战,守住城池就可以把民夫死的比兵还多,可见要维持大军的后勤保障远比军事行动本身耗费更大。而西夏那边什么都不用做,直接收缩兵力,然后坚壁清野,守住重点城池即可。以拖为战,而面对西夏这个刺猬战术北宋也确实很无奈。

而到了宋徽宗时期,北宋采取堡垒战术,修葺地堡流浅攻战术。使得辎重粮草运输顺畅,西夏的固守战术已经没有作用了,既然西夏的坚壁清野战术失效,就等于抓住了西夏的罩门。而且收复了河湟地区,已经完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既然后勤和运输问题结局,大宋又不缺钱。于是北宋采取逐步推进,蚕食的方法一步步向西夏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灵州一带包围(西夏国都兴庆府),而当时西夏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在经济上和国力上根本无法与北宋打得起消耗战,日渐穷困,亡国就在眼前了,这也说明了北宋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形势不错。可以说,用不了几年就可以灭了西夏,但上天不佑,靖康国变。围剿西夏的陕西精锐部队调走北上,后来就是北宋覆灭,大宋南迁,南宋立国以后富平一战的失败,导致南宋与西夏不再接壤。永远丧失了灭西夏的机会。可以说,如果北宋在亡国之前灭掉西夏,也未必会输给大金。

北宋仁宗时期有狄青在的时候,也是最有希望收复西夏的时候,但北宋武将不受重视,大饭桶韩琦说道:东华门外唱状元名者才是好男儿!好水川死的都是贼配军。(说北宋缺马,不敌西夏纯属扯淡)文官掌军也是没有灭夏的一个原因,范仲淹虽是北宋第一名臣,但领兵打仗绝非他擅长的。应该说,如果北宋从宋仁宗开始就和西夏打消耗战,国力雄厚的北宋来说问题不大、而西夏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口规模都消耗不起,随着都面临亡国之危。可惜了。而从北宋开始,国家已经没有了开疆拓土的意识,武将更没有,宋朝士大夫没有汉唐马上立功投笔从戎的气魄,反而对汉唐的武功表示反对,再就是北宋的军事战略重点在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宋廷上下都没有收复西夏的意识(北方国防压力巨大)。等到北宋想收复西夏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是一个打仗不太给力的朝代。

从建立到灭亡,这个王朝从来没有实现过盛唐强汉那般的辽阔疆域,以及对周边异族政权压倒性的优势,相反,先后被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国;蒙古人建立的大蒙古国轮番羞辱。

靖康之难,南渡之惨,全境亡国,是宋朝对外战争的标签。但,宋朝历史上,对外战争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在北宋的晚期,宋朝曾经在西北战场上取得了一场具有战略颠覆意义的超级大胜,一战几乎逆转了北宋和西夏之间的战略形势对比。如果后来不是出了天才皇帝宋徽宗的话,北宋完全有消灭西夏,向更西北的地方发展的可能。

事情要从宋哲宗亲政开始。

宋哲宗是北宋的倒数第三位皇帝,在他亲政的时候,北宋的国际形势已经难堪到了极点。在宋哲宗亲政之前,执掌朝政大权的是他的祖母高太后。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脾气格外倔,满脑子浆糊但还总觉得自己是王者的老年妇女。

而老年妇女也喜欢用那些暮气沉沉,满嘴之乎者也但拿不出半点真材实料的官僚。这些官僚,以司马光、文彦博为代表,他们都是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害怕变法伤害自己既得利益的守旧派人士。

有这样一帮人主政,北宋不但轮番的被西夏人上门羞辱,甚至还主动把王安石变法期间北宋进攻西夏收复的失地主动还给了西夏人。这帮人的慷慨,让西夏当时主政的汉人外戚梁氏集团日益嚣张。

当时西夏的国母梁太后是一个战争狂人,遇到了高太后这样一个面疙瘩,可以说想捏就捏。

好日子,结束在了宋哲宗亲政以后。这位年轻的皇帝不但在国内彻底肃清高太后所信任的旧党官僚,对外也十分强硬。他任命北宋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将领章楶经略西北,给梁太后和西夏的好战集团一次无比沉痛的打击。

章楶的战略构想是,在宋夏双方都绝对不希望对方有所推进的地带,建立一座军城,吸引西夏的主力来打,等他们打的精疲力竭士气枯萎,给他们来一个围歼战。

他选择的地点,在宋朝泾原路,和西夏的重要国防屏障没烟峡之间,他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军城,宋哲宗亲自命名为平夏城。这座城建成之日,就是西夏国运走低,梁氏灭亡之时。这座城顶在了西夏的咽喉上,而和比高太后智商高的有限的梁太后,也第一时间着急了。

一切都按照章楶的构想进行,西夏几乎征调了国内能打仗的壮丁,发动了两次平夏之战。

第一次,梁太后派了自己的两个亲信,带着十几万人马进攻平夏城。结果连城门都没摸着,就被章楶利用了地形优势,打了一个埋伏战,俘虏招降了几万人。

第二次,梁太后决定带着自己宝贝儿子西夏皇帝亲自上阵,这次的军力是三十万人。梁太后要如此玩命,正是章楶之前就预料到的,也是他希望看到的。

梁氏是汉人外戚,想在党项人为主的西夏国内站稳脚跟,压制住西夏的皇族,就必须给他们交出满意的答卷,或者说通过不断的战争掠夺去满足他们的利益。

第一次平夏之战失败让西夏国内反对梁氏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梁太后只能压上更大的赌注。于是,这次她输的更惨,输的一无所有。

什么叫战略高手呢?就是章楶这样,下一步棋想着后面的好几步,给西夏人和梁氏挖了一个巨坑。平夏城的防御体系,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这座城在西夏几十万人的围攻下,两个多月屹立不倒。而此时此刻,已经快冬天了。

看西夏人快熬不住了,章楶指示西北各路军马主动出击,他们先切断了西夏军团的粮道,然后四处出击,袭击小股的西夏部队,抓到一些俘虏之后放回平夏城下的西夏大本营。

让这些人告诉梁太后,宋朝的大军正在集结,准备包梁氏的饺子。实际上,西北四路的军力也就不到十万人,章楶在诈梁太后。但梁太后很快就吓傻了,她下令全军撤退。虽然宋军兵力不如西夏军队,但以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战胜之军,追围城俩月饿着肚子死人无数士气低迷的逃跑败军。

第二次平夏之战,西夏几乎全军覆没。

在代表司马光、文彦博等传统儒生审美观念的《宋史》里,对平夏之战的结果评价只有短短四个字:夏主大骇。但实际上,平夏之战的结果直接逆转了宋夏的战略实力对比。

这一战以后,梁氏集团众叛亲离,而梁太后本人,则一直在怒喷西夏的宗主国辽国不给她援助,喷的久了,辽国的皇帝怒了,他派人到西夏,赐死了梁太后。梁氏集团彻底覆灭。

而重新执掌西夏权柄的西夏皇族,则各个都是和宋派,希望能和宋朝和睦相处,靠宋朝的赏赐过几天好日子。宋朝这边,对西夏采取了一系列的攻势,不但压的西夏皇帝主动求和,甚至,如果后来宋哲宗不是英年早逝,接替他的不是天才的宋徽宗,北宋完全有可能灭掉西夏。

这样,大概就可能不会有后来的靖康之难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北宋为什么灭不了西夏?

北宋怎么灭得了西夏。

北宋不被西夏灭,就不错了,被西夏打的爹妈不认识,然后又花钱买和平,老套路了。

西夏盛时,方圆两万多里,疆域比辽朝还要大一倍,北宋连辽都打不过,其领土包括今天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的一些地区。

西夏是一方胜国,它北有狼山,阴山,西有贺兰山,东南有六盘山,西南有祁连山,滔滔黄河,直贯国中。都城兴庆(银川)更是险河依山,形胜地固。

所以西夏不小。

西夏有牧场有马匹,党项羌人也强悍,再加上西夏一直左右讨好,别的打的热闹,而西夏却一直未受大的动乱之苦,经济国力比辽不差。

元昊时期对宋作战,宋的战绩:

延州之战

好水川之战,

定川寨之战

三次大嬴宋!

宋神宗未年对西夏的战绩:

因为西夏小皇帝被他妈梁太后幽囚了,北宋以此为借口伐西夏。

主帅李宪与大将王中正都是公公,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五路大军。

灵州惨败!

宋神宗心不甘,第二年又伐西夏。

永乐之围,团灭,最可怜是十多万名筑永乐城的役夫,皆成夏兵刀下之鬼。

宋神宗,涕泣悲愤,绝食几天。

不久,西夏来讲和,宋只得按数岁币,用财物去买和平。

此后不到3年,宋神宗忧愤之下,撒手人寰,年仅38岁。

仅灵州,永乐两次大败,宋军兵民有60万死于争战。

此两次大败后,西北宋军痛定思痛,居然还打了些胜仗,但北宋完蛋后,被西夏和金夹击,团灭。

综合一下,宋与西夏之战,宋输的多。

想灭西夏,光棍做梦娶媳妇,想得美,不是因为金和辽在旁,搞不好西夏先灭了宋,这样宋皇族全体不用去东北了,去西北传中华文明和宋士大夫精神了,顺便改良党项人基因,西北可东北好,温暖些!

宋打西夏,逃不出宋朝对外战争你怪圈,即开始肯是是捷报频传,往后就会有一巨坑在那里等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