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早期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为什么最后却把这三人全杀了?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后,一共册立过5位宰相,他们分别是徐达、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
这5个人里,除了徐达善终以外,其他4位都被老朱给做掉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老朱早就想废除宰相制度了,这几个人算是撞在枪口上了。
徐达为啥没事儿?因为徐达是武将出身,虽然担任过左丞相,可一天正事儿都没干过,纯粹就是挂个名而已。
洪武四年,李善长退休以后,朱元璋跑来找刘伯温,希望他能出来干丞相的工作。刘伯温多鸡贼啊,他早就知道老朱想要废除宰相制度,这是在找替死鬼呢!因此他死活不肯干。
于是老朱又让刘伯温推荐几个合适的人选,甚至亲口提出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3个候选人。这事儿多缺德啊,不是把人往火坑里推嘛!刘伯温只好用各种借口搪塞过去,认为他们3个都不适合干丞相的工作。
其实刘伯温是厚道人啊,他知道谁当丞相,谁就要被老朱做掉。这3个人也不算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没必要置他们于死地。结果这3位还真的都出事了。
一、杨宪摆错了自身位置,让他干特务,他还真把自己当丞相了。杨宪是靠什么起家的?当然是情报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干特务的。早年杨宪常常负责出使张士诚、方国珍等诸侯,在他们的阵营当中,安插了不少朱元璋的人。如果说老朱是老蒋的话,那么杨宪就有点儿戴笠的意思。
等到朱元璋拿下浙江以后,他将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任命为浙东行省右丞,总领浙东军务。可与此同时,老朱又把杨宪任命为李文忠的副手,暗地里向杨宪交底,浙东的事务,杨宪可以说了算,李文忠只是去历练的。
杨宪心领神会啊,领导这是让自己又干上老本行了啊!只不过这回要监视的对象,是老朱的外甥李文忠。
果不其然,杨宪到任以后,立马发现李文忠和张士诚的旧部走得非常近,而且有图谋不轨的嫌疑。因此立马把这事儿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果断将新投靠李文忠的几个人都给诛杀了,可以说,李文忠在浙江的一举一动,杨宪都能准确无误地告诉老朱,这也是老朱最看重杨宪的地方。
术业有专攻,干特务的,你就好好干特务呗,杨宪居然还有其他非分之想。
洪武元年,杨宪进入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洪武四年,徐达退休,李善长接任左丞相,杨宪顺利成为了中书右丞相。洪武五年,李善长生病暂退,杨宪则升任左丞相,成为了正儿八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其实老朱当年让杨宪进入中书省,就是希望杨宪能发挥所长,把特务工作干到底,成为老朱在中书省里的眼睛。
只要老朱能看透中书省里的一切,那么他似乎也不会急着废除宰相制度了。毕竟,宰相也捏在老朱手里。
不过很可惜,杨宪进入中书省以后,立马就飘了。他觉得自己也是宰府之臣,将来出将入相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所以说,杨宪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真正的宰相。
这下好了,杨宪不仅没有再向老朱透露什么机密,反倒是和中书省那帮人混成了一路货色。你说老朱还留你干什么?让你小子打入敌人内部,没想到你小子跟敌人混成一个阵营了?
尤其是杨宪打算挑战一下李善长的地位,这可把老朱彻底惹怒了。杨宪算哪根葱?居然打算扳倒李善长?这不是痴人说梦嘛!
明朝历史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杨宪被杀的原因,但很明显,逃不过这么三点原因:
- 第一,忘了老本行,失去了利用价值。
- 第二,飘了,开始任人唯亲。
- 第三,挑战李善长,被李善长集团反戈一击。
由此可见,杨宪被杀,一点儿也不冤枉。
二、汪广洋,纯粹是被“老好人”的人设给害了。朱元璋曾经将汪广洋比作自己的张子房、诸葛孔明。由此可见,汪广洋这个人的智商绝对非常高,办事能力应该也不差。
可问题是,汪广洋却习惯做一个老好人。
事件一,包庇朱文正。
当年在江西的时候,汪广洋在朱文正手底下做官。朱文正凭借镇守南昌城一举成名,从而开始变得骄纵。这些情况汪广洋应该是清楚的,但是他没有及时向老朱报告。
估摸着是因为,汪广洋认为老朱和朱文正是亲叔侄,自己从中挑拨离间,不会有好结果。可等到朱文正打算投靠张士诚时,一切就都晚了。
事件二,包庇杨宪。
杨宪担任中书左丞的时候,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做了不少坏事儿。汪广洋当时担任中书右丞,对杨宪的行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这种爱惜羽毛的行为,在朱元璋看来,无疑是罪大恶极的。其实不光朱元璋看不惯汪广洋,就连杨宪也觉得汪广洋这个人没意思,曾多次让人弹劾汪广洋,将其一直贬谪到了海南岛,直到杨宪死后,汪广洋才被调回来。
事件三,包庇胡惟庸。
等到杨宪被处决以后,胡惟庸进入中书,成为了中书右丞。汪广洋虽然官职比胡惟庸大一丢丢,可他却不管事儿,整个中书机构,都由胡惟庸说了算。
这还得了?因此胡惟庸开始呼风唤雨,作威作福,甚至有毒杀刘伯温的嫌疑。汪广洋应该是知道这件事的,可老朱询问他的时候,他却表示:有这事儿?
这可把老朱给气炸了,你贪酒好色、包庇胡惟庸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还敢欺君犯上了?新账旧账一起算,汪广洋又被老朱贬谪到了海南。等汪广洋上路以后,老朱立马又补发了一道诏书给汪广洋,指责他的累累罪行,这显然是催命符啊!无奈之下,这位老好人只能选择自缢而亡。
三、胡惟庸之死:欲令其亡,先令其狂。胡惟庸就比较出名了,毕竟人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史料记载,胡惟庸被杀,主要是因为他准备谋反。不过说实话,就算借10个胆子给胡惟庸,他也不敢在老朱眼皮子底下造反。
老朱在那个年代,绝对是真命天子一般的神人,他是刀山火海里走过来的人,胡惟庸是没法比的。而且老朱的心眼贼多,胡惟庸在老朱跟前,那就是一张白纸。胡惟庸再怎么蠢,也不至于想要撼动老朱的地位。
那么胡惟庸为何被杀呢?主要是因为老朱要彻底废除宰相制度,胡惟庸成了这场变革下的牺牲品。
胡惟庸成为中书省丞相以后,朱元璋就不管事儿了,他什么都交给胡惟庸来处理。以至于后来胡惟庸开始将部分事情瞒着朱元璋不报,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很显然,老朱在纵容胡惟庸,让他在朝中尽情地呼风唤雨,积累怨恨。一旦大家对胡惟庸,乃至对丞相这个职位怨恨到极点的时候,老朱就可以操刀了。
甚至可以说,胡惟庸与倭寇联络,向北元称臣,勾结功臣集团等事情,老朱也是一清二楚,只是一直等着没发作罢了。
直到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坐马车摔死了,胡惟庸将马车夫给杀了。老朱得知以后,居然让胡惟庸偿命。好家伙,事出有因,且让当朝丞相为一个马车夫偿命,亏老朱想得出来。由此可见,老朱要动手了。
没多久,占城国的使者前来拜见朱元璋,可胡惟庸居然不让使者和朱元璋见面,自己代表皇帝和使者聊得挺欢。
好嘛,新账旧账一起算,老朱终于操刀了。这回老朱不仅诛杀了胡惟庸,还将受牵连的3万多人,一起诛杀,彻底镇住了全天下的所有臣民。就连元老李善长,也被牵连而死。法不责众?在老朱这儿不存在!
终章:废除宰相制度。事儿都办完了,老朱觉得差不多,他召集群臣询问:你们现在还觉得宰相制好吗?开国5个宰相,4个作奸犯科!看来宰相的犯罪率实在是太高了,要不咱们撤了宰相这个职务好了!
群臣连连点头,认为老朱说得对。
趁热打铁之下,这事儿就算是办成了。老朱心满意足地废除了宰相制度,自此过上了累死累活的集权生活。
朱元璋早期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为什么最后却把这三人全杀了?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看法,刘伯温表示极力反对,并分别对皇上说了反对的理由:
1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2汪广洋也具备当丞相的才能,气量比杨宪还小;
3胡惟庸比喻驾车的马,这只马不但拉不好车,还会把车弄翻。
后来,这三人前后都做了丞相,结果都被朱元璋杀了,原因分别如下:
杨宪:
杨宪才华出众,能力超群,为朱元璋打天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在其任职中书左丞的当月就被诛杀,据《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五十记载:
“太史令刘基并发其奸状及诸阴事,上大怒,令群臣按问,宪辞伏,遂与炳等皆伏诛”汪广洋
杨宪被诛后,太祖召还汪广洋。这年冬天,太祖封他为忠勤伯,诰词中称他善理繁难事务,并屡献忠策,将他比作张良、孔明。
当李善长因病辞官后,便以汪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相。因汪广洋提不出什么建议,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而太祖内心始终善待汪广洋,又将他召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授为右丞相。之后汪广洋沉溺酒中,与胡惟庸同为丞相,只是随波逐流。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说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应当知道内情。太祖便问他,汪广洋回答:“没有此事。”太祖大怒,指责汪广洋欺君,将他贬往广南。船至太平,太祖追怒其在江西包庇文正,在中书省不揭发杨宪的奸罪,赐诏将其处死。
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自从杨宪被诛后,皇上认为惟庸有才干,由于皇上宠信他,他开始专权,生杀罢免大事,有些不报告皇上便径直执行;各部门的奏章,凡是与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
接受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大臣的贿赂不计其数;
大将军徐达极恨他奸恶,从容地告诉了皇上,惟庸于是图谋害徐达被告发;
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于是趁皇上派他带医生探视刘基机会,对刘基下毒;
胡惟庸开始有野心的导火索是突然在他定远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深,献媚的人争相说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胀起来了,从此开始结党,并且做了下列准备工作:
令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他们在外面收集兵马;
令他的弟弟李存义暗中游说李善长;
派明州卫指挥林贤出海招引倭寇,与他们约定日期相会;
派元旧臣封绩致书元朝,向元朝嗣君称臣,请求出兵做外应;
胡惟庸这些谋逆时,赶巧他的儿子坐马车奔驰过市,坠死于车下,惟庸将驾车的人杀死,皇上大怒,命他偿命。惟庸请求用金帛补偿驾车人家,皇上不许。惟庸于是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图谋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从于自己的武臣。洪武十三年正月,涂节便将祸变上报,告发惟庸;中书省吏商皓也告发了惟庸的阴谋。皇上下令廷臣轮番讯问,词语连及陈宁、涂节。廷臣上奏朱元璋说:
“涂节本来参预阴谋,见事情不成,这才将变乱上告,不可不杀。”于是诛杀惟庸、陈宁和涂节。
朱元璋早期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为什么最后却把这三人全杀了?
《明史》上记载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朱元璋准备任用三个人当宰相,他征求刘伯温的意见。结果这三个人,刘伯温都反对。不过朱元璋却并没有听刘伯温的意见,最后还是任命了这三个人。结局却出人意外,这三个人果然不能担当重任,最后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也许看到这里,有人因此会得出一个结论:刘伯温是一个很识才的人,而朱元璋反而有一些良莠不辨。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说的是,其实并不是刘伯温很识才,也不是朱元璋良莠不辨,而是刘伯温看到了别的东西。那么,刘伯温看到了别的什么东西呢?
(朱元璋画像)
咱们先来看看,朱元璋征求刘伯温意见的情况。
朱元璋首先是不满他的宰相李善长,想要把李善长换了。他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反对这样做,认为宰相就如同一座房子的大梁,是不可能随便换的。如果换了中梁,一座房子就可能垮塌。同样的,如果换了宰相,整个国家就会有很大的震荡。
于是当时朱元璋就对刘伯温说,没关系啊,换了他我可以用杨宪来当宰相啊。刘伯温说。杨宪这个人气量狭窄,不适合当宰相。朱元璋问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说,汪广洋气量更加狭窄,更不适合当宰相。于是,朱元璋又提到了胡惟庸,他认为胡惟庸合适。刘伯温更加否定胡惟庸,他说宰相之于国家,相当于车夫之于马车,如果让胡惟庸当宰相,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把马车带歪,把马车给掀翻了。
总之,当时刘伯温把三个人都否定了。
有人可能会认为,刘伯温否定了这三个人,是不是他想当宰相呢?毕竟刘伯温当宰相,大家也都觉得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在历史上,刘伯温的地位,相当于诸葛亮。既然诸葛亮当了宰相,那么刘伯温应该也是可以当宰相的。他否定三个人,就是要把位置给自己留着。
不过我想说的是,大家的猜测又错了。朱元璋确实也给刘伯温这么说过,想请刘伯温来当宰相。但是刘伯温当时就拒绝了。刘伯温说,自己脾气不好,说话比较直,如果当宰相的话,肯定会出大问题的。
显然,刘伯温是并不愿意当宰相的。
(刘伯温画像)
那么,刘伯温真的是很识人吗?
应该说,刘伯温确实是很识人的。胡惟庸、杨宪、汪广洋确实存在那样的问题。他们最终被杀,也确实是那些问题造成的。
不过,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有个问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就是,刘伯温在否定三个人,包括否定他自己的同时,他应该给朱元璋提一些合适的人选。毕竟是皇帝问到,怎么可能轻描淡写应付过去呢?但事实上,他谁也没有推举。
这就是不合常情的。你否定了皇帝提出的那些人物,皇帝让你干,你又不干,那你得推几个人啊?为什么不推举了?你不推举不是给皇帝撂摊子吗?
这就是我说的,刘伯温之所以不另行推荐,是因为他看到了别的东西。
刘伯温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历史上把刘伯温吹得神乎其神,认为刘伯温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前知三百年,后晓五百代,是个半仙式的人物。但这些明显是过分的夸张,与刘伯温自身也是不符的。
刘伯温最大的本事,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看得很清楚。尤其是他能够很透彻地看清楚朱元璋。
(李善长画像)
刘伯温之所以阻止那三个人当宰相,还有另外的原因。这个另外的原因就是,刘伯温已经看出来,朱元璋是不太想要宰相这个职务了。如果朱元璋不太想要宰相这个职务,那么谁到这个位置上去?就算干得再好,都会给朱元璋挑出毛病,朱元璋都会把他赶下台,甚至还有可能把他杀掉。
相对来说,李善长还算是一个稍微恰当一点的,符合朱元璋口味的宰相人选。因为李善长的人际关系不错,和大家并没有什么大的利益冲突。从肚量的角度来说,他是朱元璋手下中,最宽宏大量的人。而这样一个人,朱元璋都不容忍他的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不仅仅是针对人,他是对宰相这个职务,非常不满意,想要除掉这个职位。
不能说刘伯温完全不想当宰相,如果朱元璋是一个合适的领导,比如说是刘备那样的领导,或者是刘禅那样的领导,那么刘伯温也是可以当宰相的。因为刘备是能容忍人的,而刘禅是可以放权的,因此诸葛亮才不继续隐居,而出山辅佐。但是朱元璋既不容忍人,又不放权,在他的手下当宰相,肯定是自讨苦吃。
这就是刘伯温看到的东西。刘伯温不让那三个人当宰相,显然还是在救那三个人。可惜他们看不出来,白白地搭上了性命。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等)
朱元璋早期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为什么最后却把这三人全杀了?
正象历史所言,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提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为相,刘伯温都反对。理由如下,朱元璋刚复自用,多凝狡炸。杨宪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心腹与眼线。汪广洋原也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帅才,文能安邦,武能治国。胡惟庸长了一付反骨,不安于现壮。最后都被朱元璋借机杀害。可谓伴君如伴虎,汪广洋也挣扎过,把自巳的才能隐藏得颇好,借酒寻欢,以歌作乐。然而,君下的棋,就是洪武功臣,一个个不得善终,当然,也包刘伯温。
朱元璋早期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为什么最后却把这三人全杀了?
朱元璋真正想除掉的是丞相这个职位制度,不管谁做丞相,都难逃被朱元璋干掉的命运。
朱元璋是一个思想包袱很重的皇帝。他总结了前朝历代亡国灭族的教训之后,他就要想方设法的避免。
丞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当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建立官制时,图省事,直接照搬了元朝的。
设中书省管理行政,中书省内李善长任右丞相,徐达任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副相)。
这四个人里三个是武将,挂个名而已,真正能打理行政庶务的只有李善长。
李善长自投奔朱元璋起,一直在做后勤保障工作,处理政务爽快利落,使朱元璋每次出征都无后顾之忧,由李善长做丞相的确是上佳的人选。
朱元璋建国后,顺理成章的任命李善长为中书左丞相,地位仅次于朱元璋这个皇帝。
然而李善长并不是一个谨慎收敛,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反而是千方百计地贪恋富贵权势。
由于李善长是淮西人,资历深,诸将们有个什么山高水低的,找到李善长,李善长都能妥善摆平。
是以李善长在这些淮西功臣面前很有威望,人前人后都尊称他一句“李先生”,人际关系经营得很好。
无形中,形成了以李善长为核心的势力团体,让朱元璋都十分忌惮,渐渐萌生了撤换丞相的想法。
朱元璋属意的丞相人选有3个,分别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
这三个人都是跟随朱元璋年头久,通经史,有才辩,且一直处在行政部门,对丞相这个岗位的工作比较熟悉,有经验的。
但选拔丞相毕竟是件大事,不能太草率,于是,朱元璋找来刘伯温,想咨询他的意见。
没想到刘伯温的观点是这三个人,没一个行的。
刘伯温认为,杨宪这个人有相才,但无相器;汪广洋偏狭浅薄还不如杨宪呢;说到胡惟庸,刘伯温更是连连否定,若用胡惟庸,定会将朝堂这架马车弄翻的。
但朱元璋撤换李善长之心迫切,身边又没有其他可用人选,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然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刘伯温所料。
杨宪被朱元璋宠信靠的是察言观色、伶牙俐齿的功夫,暗中帮朱元璋监察臣僚。
他有一个好友叫张昶,是元朝旧臣,被朱元璋俘获后,委以重任。
但张昶的妻儿都在北方,心中有思念故国之意,他觉得与杨宪是朋友,不曾提防,跟杨宪诉说心中郁闷。
还偷偷托人给元顺帝和儿子带去表章和家书,结果被杨宪截获,上交给朱元璋,以致身死。
杨宪则因此事更受朱元璋青睐,俨然觉得自己是朱元璋的心腹宠臣,对同僚也趾高气昂起来。
洪武三年初,朱元璋调整中书省职缺,任命汪广洋为左丞,居于杨宪这个右丞之上。
一直以来杨宪的官位都是在汪广洋之上的,现在被汪广洋反超,杨宪心里很不爽,共事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找汪广洋的麻烦。
杨宪伙同御史刘炳弹劾汪广洋奉母不孝,朱元璋罢免汪广洋后,又落井下石奏请将汪广洋贬黜海南,断其复职之路。
此举引来朱元璋的怀疑,调查后发现了杨宪与刘炳的勾结,这时,李善长趁机揭发杨宪种种不法,朱元璋一怒之下将杨宪杀了。
杨宪还没熬到李善长罢职,自己就先死了。
杨宪死后不久,朱元璋便以李善长年事已高(实际上李善长才58岁)为由,让李善长致仕,提拔汪广洋为中书右丞相,左丞相空置,由胡惟庸补位左丞。
汪广洋是江苏高邮人,与淮西功臣不在一个队伍,且他在朝中势力小,资历相对较浅,由他出任丞相,让朱元璋安心不少。
但汪广洋这个人无甚进取心,他察觉到朱元璋对丞相的戒心很重,干脆选择无为而治,一切按部就班就好,不跟皇帝抢风头,皇帝有什么想法都支持,也不提什么建议,也不推荐什么人才。
久而久之,朱元璋觉得汪广洋这个丞相太不合格了,就把他外放做广东参政,丞相就变成了胡惟庸。
胡惟庸这个人很有才,处理复杂的政务游刃有余,而且他勇于任事,条理清晰,效率高,替朱元璋分担了很多,朱元璋用起来觉得很满意。
但胡惟庸的缺点也很突出,他喜好揽权,野心勃勃,又是淮西人,属于淮西功臣集团的一份子,让朱元璋依旧很不放心。
所以,没过多久,朱元璋又召回汪广洋,想让汪广洋牵制一下胡惟庸。
朱元璋这个算盘显然打错了,汪广洋做丞相一把手时都没啥作为,如今居于胡惟庸之下,更是不开窍,抱定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宗旨,使中书省大权完全操纵在胡惟庸手中。
胡惟庸独掌大权后,开始展现他人性中的丑恶。有些重要事情,不禀报皇帝擅自做主;所有上奏的文书奏章,他先行拆阅,对自己不利的便扣下来;朝廷官吏的仕途升迁都要奔走贿赂于他;得罪他的人势必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
这样的丞相就离死不远了。
朱元璋不愧是干大事临危不乱的皇帝,他早就觉察到胡惟庸的专擅弄权,但他一直在忍,他的目的不光是惩治胡惟庸,还要彻底免除后顾之忧,把丞相这个职位也撤掉。
洪武十二年,种种迹象表明,朱元璋要有重大行动了。
先是六月,朱元璋将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宜春侯黄彬从练兵地调回南京;
七月,召外甥李文忠回京师,坐镇大都督府;
八月,颁布了优待官吏的条令,让读书人一日为官,终身受礼待尊荣,这是前朝历代都没有的,表示对读书人的拉拢;
就在这时,胡惟庸的儿子在街市上策马飞驰与一辆马车相撞,胡惟庸的儿子当场毙命,胡惟庸不由分说,将车夫打死。
当朝丞相草菅人命,到了朱元璋面前,毫不愧疚自责,竟想拿钱财抵命。
紧接着,九月,占城国遣使入贡,中书省竟无人知会朱元璋,还是宦官见到占城使臣,禀报给朱元璋的。
朱元璋以此责问胡惟庸、汪广洋,二人却与礼部互相推诿。
朱元璋觉得收拾胡惟庸的时机到了,以怠慢使者,互相推诿的罪名将二人同时下狱。
朝中大臣见胡惟庸要败落,一拥而上,争相揭发胡惟庸的种种不法事。
胡惟庸的党羽御史中丞涂节为了自保,检举揭发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还说汪广洋也知道此事。
这件事给了朱元璋处置汪广洋的理由,将汪广洋以朋党包庇罪贬谪海南,汪广洋离京后,朱元璋又改变主意,追究汪广洋此前无所作为,上不忠于皇帝,下不利于百姓的罪过,将汪广洋斩首。
至于胡惟庸,他的罪状大多是培植党羽,专擅弄权,顶多死他一个,不能借此撤掉丞相,朱元璋当然不能满意。
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还是那个涂节,在狱中被诱逼编造了一个胡惟庸结党谋反的口供,正中朱元璋下怀。
正月初六,朱元璋果断下旨处死胡惟庸,正月初七,朱元璋就向群臣宣布,自古虽有贤相,然小人专权乱政居多,今革去中书省,永久撤掉丞相,大权统一归于皇帝。
朱元璋还将此决定写进祖训,要求后代子孙永不立相。
至此,朱元璋才算解决了他的一块大心病。
朱元璋先是罢免李善长,一方面是忌惮李善长的势力,另一方面李善长若居丞相之位,朱元璋不方便裁撤。李善长毕竟是开国第一功臣,若无大过裁撤丞相,势必会遭到强烈反对,若是在开国初期就给李善长罗织罪名,难免寒了功臣们的心。
而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个人,朱元璋就不必顾虑那么多。
这三人中,杨宪、胡惟庸固然该死,但汪广洋本罪不至死,只是做了这丞相之位,就逃不了朱元璋的屠刀了。
朱元璋早期想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人选,为什么最后却把这三人全杀了?
洪武三年,李善长生病,回家休养,朱元璋要选新的宰相。当时他把刘伯温找来,和他讨论了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吊诡的是,这三个人选,最后都先后被朱元璋给杀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是谈论这三个人,实际上是朱元璋提出这三个人,想用这三个人为宰相,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杨宪,说杨宪不错,想让他当宰相。但刘伯温却反对说,宰相需要肚量大,杨宪这个人气量狭小,不适合当宰相。接着,朱元璋又提到汪广洋。刘伯温说,这个人比杨宪的气量更小。然后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刘伯温说,如果国家是一辆马车的话,宰相就是车夫。胡惟庸可不是个好车夫,他要是当宰相,国家这架马车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个人选,刘伯温都反对。但是,朱元璋其实并没有听刘伯温的,最后还是让这三个人当了宰相。而后来,这三个人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明明刘伯温早就提醒过朱元璋,这三个人不适合当宰相,可朱元璋为何偏偏要选他们当宰相呢?如果说,朱元璋认为刘伯温是胡说,不听他的。但是,这是朱元璋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啊。他既然主动找刘伯温讨论,就说明他还是比较信任刘伯温的。他信任刘伯温,但是对刘伯温说的话却一概不听。这件事,就显得很怪异了。
(刘伯温)
那么,朱元璋找刘伯温讨论这件事,究竟有什么玄机呢?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是怎么杀他的这三个宰相的。
杨宪本来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经常被朱元璋派去监督别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将领身边的眼线,相当于后来的锦衣卫首领。也正是如此,他才会用杨宪当宰相。
杨宪被朱元璋杀掉,是因为后来李善长弹劾他,说他“放肆为奸事”。
这其实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来朱元璋用杨宪,就是把他放在中书省的一个眼线,他“放肆为奸事”,其实是很正常的,为什么朱元璋反而把他给杀掉呢?
再说汪广洋。刘伯温认为汪广洋气量比杨宪还小,不适合当宰相。但事实上,最终朱元璋杀汪广洋,并不是他气量狭小,而是他当了宰相后,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议。实际上,汪广洋早年是足智多谋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赞扬,认为他是张良、孔明一类的人物。为什么他当了宰相后,却什么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饮酒作乐呢?这也是一件不太让人明白的事情。
刘伯温在反对朱元璋当宰相的时候,说的理由是他会把车弄翻。这是什么意思呢?刘伯温并没有解释,朱元璋也没有问。后来,朱元璋杀刘伯温的时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义杀他的。这样看来,当初刘伯温说胡惟庸要把车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约也就是同一个意思。朱元璋当初没有问,但他是领会了刘伯温的意思的。
(李善长)
这就成了一个“细思恐极”的问题,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会造反,当初为什么不听刘伯温的建议,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为宰相呢?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三个人不行,朱元璋却还要让他们当宰相。那么朱元璋让他们当宰相,就是故意要他们犯错。犯了错,就好杀他们。杨宪因为监督李善长,李善长说他“放肆为奸事”,朱元璋也就认可这个罪名,把他杀了。胡惟庸积极作为,认真做事。朱元璋便说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给杀掉了。汪广洋本来足智多谋,但是看到当宰相的凶险,因此不谋事,不做事。但这样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谋事不做事这个理由,又杀掉他。
大约刘伯温当年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极力反对这几个人当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对,也没有用,朱元璋要杀,谁也拦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杀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样的,刘伯温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反对朱元璋任用那三个人的时候,并没有给朱元璋提出恰当的宰相人选。因为刘伯温明白,给朱元璋推荐谁,就是害谁,聪明的刘伯温,怎么会做这样的蠢事呢?
可惜,刘伯温保护了胡惟庸,最终他却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杀,只能说也是死有余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