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长平之战中,赵国即使击败了秦国,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资本。什么是统一天下的资本呢?我们看看秦国和赵国的对比就能得知了。

一、秦国无后顾之忧,赵国处于四战之地。

秦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其实历代君主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第一,秦惠文王时期,拿下了蜀地。

秦国名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得蜀即得楚。当时张仪强烈反对,他支持先打韩国。而司马错却表示,打下蜀地,既能够得到人力物力,而且还能占据楚国的上游,将来攻打楚国事半功倍。最关键的是,可以彻底消除西南地区的后顾之忧。

因此秦惠文王支持司马错的主张,并且派遣司马错攻打蜀地。当时蜀国和巴国正在内讧,司马错大军顺利平定蜀地,将这里变成了秦国的大粮仓。

第二,宣太后灭义渠国。

义渠国一直在秦国的西北部,是秦国的心腹大患。每次秦国大军东出函谷关时,义渠国的军队就杀到秦国腹地,导致秦国首尾不能相顾。

为此秦孝公都不得不选择迁都咸阳,以此避免和义渠等北方游牧集团抗衡。到了秦宣太后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宣太后与义渠王主动结合,还生了2个儿子。

这使得义渠王丝毫没有了防备,结果宣太后将义渠王引诱到宫中斩杀,再派兵消灭了义渠国。自此秦国就没了西北地区的后顾之忧。

由此可见,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是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他们打赢了就继续进军,打输了只要退守函谷关,谁也进不来。

反观赵国,它的后顾之忧可就太多了。别的不说,三家分晋以后,魏国和韩国,其实也十分觊觎赵国的领土。大家有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一旦赵国击败秦国,变得强大了,魏国和韩国,哪怕出于自保,也得背后偷袭赵国。

除此以外,赵国的东北部还有燕国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赵国的背后。只要赵国长驱直入地攻打秦国,燕国一定会果断出手偷袭赵国背后。

此外,赵国的东部还有强大的齐国。齐国可不是吃素的,赵国击败秦国变得强大起来,那齐国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啊!

这几个国家一旦合起伙来收拾赵国,你说赵国还能扛得住吗?

二、秦国综合国力强盛,赵国单纯强于军事。

秦国坐拥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渭水、汉水、长江,这3条母亲河,足以支撑秦国养育大量百姓。而且秦国拿下巴蜀之地以后,又增加了一个天然大粮仓。

由此可见,秦国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除了自然条件,再加上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那秦国就更厉害了。

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在军事、经济、文化层面,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 军事上采用军功制,老百姓们踊跃参军,积极杀敌,战斗力与日俱增。
  2. 经济上采用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政策,鼓励生产,使得秦国的粮食产量越来越多,足以支撑后续的战争。

所以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时的综合国力是非常强的。当时赵国与秦国的大军,在此地对峙了3年之久。赵国已经完全扛不住了,可秦国却依旧游刃有余,这就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军事能力的确很强。可赵国巅峰时期,只有2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生产能力上没有较大的突破,因此经济上完全无法和强大的秦国相比较。

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击败了秦国。那么秦国龟缩进了函谷关,赵国一时半会儿啃不下函谷关,这个时候赵国的尴尬局面就出现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后续力量支撑继续作战,要么被秦军反扑,要么就是退守自己的国土。本质上改变不了什么。

三、秦国奋六世之余烈,赵国昏君层出不穷。

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君主是一个比一个英明,这可真是老天帮助秦国啊!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变得强大。

  1. 秦惠文王任用司马错,拿下蜀地,任用张仪,分裂六国。秦武王攻占韩国的宜阳,使得秦国有了东出的根据地。
  2.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消灭义渠国,任用白起,先后多次击败赵魏韩燕楚等国的联军,任用范雎,远交近攻,定下统一六国的国策。
  3. 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的确差了点,不过也不是昏君。秦庄襄王时代,也曾任用吕不韦灭掉东周。

所以说,秦国这几代君主,全都是英明神武之辈,赵国拿什么去跟秦国比较呢?

赵武灵王的确很强,胡服骑射,灭亡中山国,但他也是以悲剧收场。赵惠文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使得赵国蓬勃发展。此后赵国的君主就一个比一个混账了。

  1. 赵孝成王在位期间,侵吞上党郡,结果爆发长平之战。赵国最终因为国力不济,贸然出兵,从而导致45万大军全军覆没。
  2. 赵悼襄王在位期间,放弃任用廉颇、李牧等名将,在攻打燕国的时候,被秦国偷袭,夺走了邺地的9座城池。
  3. 赵王迁就别提了,听信谗言,杀害名将李牧,罢免司马尙,任用宗室为将,结果导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国攻破,赵国灭亡。

由此可见,除了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以外,赵国实在是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君主。这和秦国完全无法形成对比。

因此,其实长平之战中,赵国取胜,由于他们的国君昏庸无能,也不可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总结:统一六国,必须要有天时地利人和。

秦始皇恰好具备了这一切。六国暗弱,君主昏庸,这给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天时。秦国国力强盛,奋六世之余烈,占据有利的地势,这给了秦始皇良好的地利。

至于人和,秦国人上下一心,为了争取军功,士兵们都很努力。秦国高层们的目标也十分一致,文臣有李斯、吕不韦、蒙毅,武将有王翦、王贲、李信、王龁、蒙骜、蒙恬等,这些人全都有统一六国的心愿。

很明显,这些赵国都不具备。所以说,即使长平之战让赵国侥幸获胜,也只是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而已,并不能真正改变什么。

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嗯,这是一条关于赵国如何才能够一统的问题。相信会有很多答主会说赵国的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没有秦国商鞅变法那样的全面和深入,因此赵国不可能一统天下!

拜托,这是从秦国角度看赵国一统,而非从赵国角度看赵国一统,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

人家赵国社会经济运行得非常好,你为什么硬要说人家赵国只进行军事改革而不进行社会改革因此不能一统呢?!

赵国社会经济系统主要是学习魏国、齐国,因此不需要做什么改革,运行状态良好;秦国是以西戎部落为基础,不进行社会改革,如何能够强盛?这是秦国和赵国在变法上根本就存在国情的不同——运行得好好的社会经济制度,你非要别人改?!

至于说,赵国在长平之战时经济国力不如秦国,原因很简单:

1、赵国有一部分土地是游牧经济,这部分经济能力,并没有算入以粮食为标准的农业定居者的经济指标中。人们是是剔除赵国的游牧经济后,单独以农业定居者的经济和秦国进行比较,统计范畴就存在问题;

2、秦赵邻国环境不同:秦国虽然经常进行战争,但它的关中、上郡、陇西、巴蜀等地都没有遭受战火,农业生产和经济生活完全没有收到破坏,秦国因此始终要比其他国家在国力上强盛;赵国和魏国一样都是四战之地:战国早期和南方的魏国激战、西方有秦国,东方有齐国,东北有燕国,北方有匈奴。秦、齐、燕、匈奴,轮番进攻,赵国那里还有什么地方不受战火的影响?赵国因此经济国力比秦国差也是有道理的。

从赵国四战之地的处境来说,赵国在战国时期非常缺乏战略眼光:

1、齐国两次灭燕,赵国一心扶持和自己作对的燕国,拖自己的后腿,而非和齐国共同瓜分燕国。瓜分燕国,是齐国和赵国双赢的事情。

2、放弃云中,或者同意匈奴居住,将匈奴的骚乱引向秦国的上郡;或者合纵在秦国西部的月氏等西戎,让他们成为秦国后方的威胁,给秦国无法保持安宁的环境,牵制秦国东出的能力。

赵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战国时的赵国,包括赵武灵王在内,都没有找到赵国一统天下的策略。但是在秦末汉初时,却有人找到了赵国统一的策略,他就是广武君李左车。

他在给韩信的建议中,给出了赵国一统天下的策略:

“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後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於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

李左车联盟齐燕而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刘邦和项羽不分胜负。即李左车要韩信避免出现“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的局面。

那么李左车的策略可以在战国实施吗?或者说什么时候是最佳呢?

李左车的策略就在于有两个强力对手相抗衡。但由于赵齐燕三国联盟必须是要赵国主导,因此必须是在五国破齐之后,这个策略才可以实施,否则就是齐国主导,变成了蒯通版的齐赵燕联盟了。即所谓“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的被动和跟随。

无论是李左车的赵齐燕联盟,还是蒯通的齐赵燕联盟,都点出了赵国和齐国一统的关键——解决燕国这个后患。这也是上文我为什么说赵国没有和齐国瓜分燕国是极大的战略错误。

瓜分燕国后,无论是五国破齐前的齐国,还是长平之战前的赵国,都可以一心一意的南下或西进。赵国一心用燕国来牵制齐国,最后也成为了自己的苦果——燕国成为了第二个中山国。

瓜分燕国,齐赵联盟,就是战国时期赵国和齐国两国最大的根本利益。赵国可以集中对付西方的秦国,齐国可以集中对付南方的楚国。如此一来,有资格统一的只有赵国和齐国。

另外,在事实上,燕国从秦惠王时就一直是秦国的盟国,成为牵制赵国和齐国的重要力量。因而,无论是齐,还是赵,都难以和燕国保持长久联盟。瓜分燕国才是最可靠和最长期的办法。

结论

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取胜,如果赵国采取赵齐联盟瓜分燕国的策略,是可以一统天下的。长平之战前,齐国因为五国破齐而需要休养生息,如何能够赵国结成长期联盟而共同瓜分燕国,自然是非常乐意的事情。当然为了免除魏国、楚国、秦国等的反对,可以让燕国保持都城这一小块直接统治的地方,如同卫国一样。

如果没有采取联齐灭燕的策略,即便赵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往小的来说,赵国能够保住上党,和秦国以太行山为界;往大的来说,赵国夺取河东地区而拥有山西,和秦国以黄河为界。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赵国只能和秦国割据,不能统一。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长平之战,赵括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是消耗秦国的国力和兵员,给赵国赢得几十年的时间,以图赢来转机。赵括这个作用,确实起到了,但后来赵国并没有吸取教训,东方五国(韩、赵、魏、燕、楚)互相攻伐消耗,齐国中立,最终,秦国统一天下了。

当是,赵括打胜的可能性是零,如果真能打胜,战国四名将之一的廉颇不傻,放着军功不捡。

当时,秦国国力国土面积,是赵国的三倍有余,而且,秦国的土地,是肥沃的好地;赵国的,是中等的土地。虽然秦国补济线长,但不能翻山越岭。赵国,则需要翻越太行山,粮草,赵国不行。

第二,赵国人商业发展,农业和军事不如秦国;秦国以农养兵,几乎人人是兵,赵国精锐兵力,严重不如秦国。

第三,秦国居高临下,当时已占领韩国大半,挥军直入,如洪水般。赵国反击,则如登高,高下立判。

最后,另外五国,还没觉得唇亡齿寒,怕得罪秦国,概不帮助。

所以,赵王没办法,等着,就是死,不如马上决战,还有一线转机。结果,25万精锐,对战人家65万精锐,而且,双方都没有大错误,所以,赵括就是一个死。

不过,赵括这个人,真是一个汉子。当时赵国名将不少,廉颇、赵奢、田单等,但唯有赵括,敢担此大任了。

只可惜,时不利他。

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作为战国时期决定历史走向的一战,长平之战中如果赵国击败秦国,并不能说赵国就一定能够统一天下,只是说赵国拥有了这个契机,至于历史走向如何,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我认为,要讨论赵国长平取胜后能否统一天下,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因。

长平之战的战果

长平之战即使赵国击败秦国,但至少会存在三种战果:赵国大胜、赵国惨胜、秦国退兵。我们分别来探讨一下:

1、赵国大胜。在双方都是以举国之力出征的情况下,如果赵国取得大胜,秦国损失惨重,那么即使秦国恢复力再强,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再对六国形成进攻态势,而必须进行战略收缩休养生息。这种情况下,赵国将会迎来难得的崛起机会,从而积累统一天下的资本,但想要短时间内吃掉秦国,仍然比较困难。

2、赵国惨胜。我们以历史上的秦国为例,秦国即使击败了赵国,但因在长平之战包括后续战争中损失过大,也足足休养生息十余年,这才发动统一战争。如果是这种局面,战国末期的两大强国无疑都将进行战略收缩,从而恢复国力。而秦国的恢复能力无疑是要强于赵国的,因此最终的局面仍然是秦赵争霸,短时间内谁也无法获得压倒性优势。

3、秦国退兵。虽然同样是赵国取胜,但秦赵两国的战力却均得以保存,赵国则取得上党郡获得扩张。这种局面下,就得看双方之后的博弈了。

虽然以上三种情况都是以赵国取胜为结局,但战果的不同将会极大影响后续历史走向。

赵国是否有统一天下的资本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使赵国击败了秦国,但也不过是让已经凌驾于六国之上的秦国国力得以削弱,将秦国重新拉回均线。

赵国在历经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军队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随即开始向北部扩张,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不过,此时的赵国与秦国仍然存在差距,赵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上升阶段,而秦国作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的老牌强国,凭借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的家底,即使秦国战败,赵国仍然很难凌驾于秦国之上。

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因素在于其他五国的态度,秦国即使战败,也可以退守崤山以西,凭借函谷关,很难遭受毁灭性打击,完全可以重新积聚实力,再图东出。而赵国不一样,赵国与燕国、齐国、韩国、魏国全部接壤,要据守的要地实在太多,一旦面临他国“合纵”,能否抵御实在难以预料。

毫无疑问,击败秦国之后的赵国将会再度迎来崛起的时机,但同样也会遭受到其他五国的联手对抗,这也是长平之战中其他国家不援救赵国,而在长平之战后伸出援手的原因所在,因为其他五国并不愿意再看到一个崛起的强国。这种局面下,赵国能否完成最终的飞跃,实在难以预料。

统一天下需要数代人的积累

这是赵国是否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最根本所在,从前文可知,即使赵国击败秦国,想要凌驾于六国之上同样极为困难,需要不断建立优势,而这种优势的积累,无疑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即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统一天下同样历经了数代国君的励精图治,这才最终打下了统一天下的资本。如果仅凭一场战役,就说赵国拥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为此,除去其他五国不谈,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此后秦赵两国的君王:

1、秦国方面:长平之战后的几代君王分别是“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主持长平之战的是秦昭襄王,这毫无疑问是秦国统一大业中雄才大略的一位雄主,在位五十六年,于公元前451年去世。秦昭襄王之后是秦孝文王,可惜继位三天就去世了。秦孝文王之后则是秦庄襄王,在位期间灭东周、继续蚕食三晋,在位三年去世。秦庄襄王之后则是秦始皇,又是一位雄主,秦国正是在他手中统一天下。

△秦始皇将成为赵国头号强敌

2、赵国方面:长平之战后的几代君王分别是“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主持长平之战的是赵孝成王,赵孝成王的能力其实并不差,即使是在长平之战战败的情况下,在他国配合下不但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之后又在反击中击败燕国。赵孝成王之后是赵悼襄王,赵悼襄王也并不弱,虽然被秦国击败,但却多次击败燕国,夺取大片领土,同时又取得了魏国的邺地。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后去世,接替他的是赵幽缪王,这位就比不上之前的几位赵王了,不仅多次被秦国击败,丢失大片领土,更是杀死李牧,罢免司马尚,堪称自毁长城。

△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后,赵国方面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能力还算不错,赵国在他们手中或许会得到一定发展,但赵幽缪王的能力则实在不敢恭维。而秦国方面虽然此后历经两王,但在位总共也就三年时间,赵国的主要对手将是秦始皇。

至于武将方面,长平之战后,赵国名将主要是廉颇、乐乘、李牧,秦国名将则主要是王贲、王翦、蒙武、蒙恬、蒙毅,这方面双方差距实际上并不大。

综合来看,赵国即使在长平之战取胜,虽然会迎来一个发展和统一天下的契机,但想要统一六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同时,如果无法短时间内完成统一,匈奴的崛起,对于赵国的后续发展来说,同样是有着致命影响的。

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关于这个问题

请让我强势分析一波

如果说

长平一战在赵括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的情况下,依然击溃了白起率领了秦军,并且一一破解了白起针对赵军的种种部署。

或者说

赵括到前线接管了赵军之后,并没有贸然进攻秦军,而是与白起进行了一番博弈之后,料白起于先,最终在战略战术上成功击败白起,使赵国获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并且成功接管了整个上党。

那么

如果这件事情真的发生了

那我们最先要讨论的不是赵国能不能一统天下的问题,而是赵括。

首先,杀神白起,威名播于六国,自依阙一战扬名立万以来,纵横天下,未尝败绩,杀得山东六国早已丧胆。

而赵括作为马服君赵奢之子,初临战争,首掌兵权,又是在这么一个关乎国运的场合,居然一举击败了成名已久的老牌名将白起!

从此之后

白起的锋芒与荣耀必将被赵括所掩盖

赵括也必定顺势取代白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中,最闪耀的一颗明星

并且

赵括初出茅庐就能击败白起,说明赵括天资之高,其用兵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地步,此战初露锋芒之后,再日后的战争中,必能锤炼自己的用兵之法,让自己的用兵之道再攀上一个高峰。

到那时

赵括作为赵国新生代将领,必将拯救赵国军中青黄不接的局面,成为赵军的中流砥柱,继承父亲封号,官拜赵国大将军什么的,根本就不在话下。

有了赵括这么个妖孽之后

再加上尚有二十余年寿数的老将廉颇、眼下还在代郡“放马”的名将李牧,以及中生代将领乐乘、司马尚,只要赵王不脑抽,就凭这些人物,必可保赵国至少四十年无忧。

到这里肯定有人说了,赵国大王自孝成王赵丹之后,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脑残,就算有这些名将也是白给。

这里我就要说一下

虽然我也感觉悼襄王、幽缪王之流,确实有些智障,但那也是当时赵国的国力决定。

但如果这些赵国国力空前的强大,那自然又是一番景象。

首先

秦国聚集倾国之兵于长平,打胜了还好,一旦输了,后果绝对不是秦国能够承受的了的。

要知道,白起坑杀数十万赵军降卒之后,邯郸城内顿时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基本上是人人戴孝,个个哭丧。

如果秦赵易地而处,赵括虽然不见得会坑杀秦军士兵,但秦军士兵损失惨重是必不可免的了。

如此一来,秦军必将受到重创,号称的天下无敌的老秦人,也定会损失大半。这一波秦国想要缓过来,那可就要有些日子了。

而就在这段日子里

赵国完全可以顺追击秦国,并且故技重施,上演一场信陵君窃符伐齐,毛遂说楚王攻秦。

三国只要能联合起来,趁他病,要他命!

就算不能深入秦国腹地,但各自收复曾经被秦国占领的地盘,应该是不再话下。

由此一来,秦国三代君王为秦国发展起来的优势不复存在。

各国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到那时,战国七雄该是何等走向,就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赵国必将取代秦国,成为七国的最强者

至于能否一统天下,那就看孝成王赵丹能活多久了。

毕竟赵王丹虽庸但并不昏。

至于赵王丹的儿子赵偃,孙子赵迁,就算是赵国实力强大,但想要指着这俩货统一天下,似乎有点困难。

只求赵丹可将家底发展的厚一点,可以在儿子、孙子的败坏,撑到自己重孙即位。

所不定重孙是个英名之君呢?

如果在长平之战赵括打败战神白起,赵国能统一天下吗?

谢谢邀请。

此题有个常识性错误:战国乱世,谁能凭借一战而定天下?连白起都做不到一战定天下,赵括就想一战定天下?

长平之战确实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并不意味着秦国凭借此战就彻底决定天下归秦了,长平之后紧接着的邯郸之战,秦不是输的很惨吗?只能说,此战改变了秦赵双方命运走向和彼此的实力消涨、为由秦统一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但距离统一天下还存在一定差距、天下仍有变数可谈。

这个“可谈的变数”存在三个方面:

一、假设,赵括在长平打败了白起,但未必可以重创白起、更别妄想全歼白起!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战力获得巨大提升,但这个提升并不意味着赵军战力可以天下无敌,比如赵武灵王在位时,曾连同韩魏两国一起攻秦结果接连惨败!忧愤之余赵武灵王发出“无其实敢处其名乎”的慨叹,并决定从此再不称王。赵括比起赵武灵王如何?即使在长平打败白起,但绝无可能重创、更莫提歼灭白起!

因此,赵括在长平即使是胜了,也仅能为赵国赢得重新奋发的机会,如果不能从这一战中看到赵国的各种不足继而沾沾自喜(六国在此方面具有普遍性),无疑又会走回老路。

二、长平之后,六国总兵力尚在百余万左右、且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显示了空前团结,甚至出现了“窃符救赵”的大义之举!这在理论上为六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契机:合纵抗秦!可是,六国明知各自均不能独自抗秦、却又不愿相互联合,貌合神离、各自盘算。唉,其心不聚、其力必散,其力无形、其运必竭!

三、秦国的实力除了国家实力和战力外,连续六代雄主迭出、且无一犯错,六国不但无法与此相比、且重大错误接连不断!而与此鲜明对应的是,作为国家最高决策者,尤其赵王自己昏庸无能是赵国致命硬伤!

假若能趁赵军胜利之际,惕励自省、奋发有为,尊重国内老臣名士的意见,博采众长、联合齐楚,或许可以让赵屹立更长久时间。

但从后续事实来看,六国的合纵更像一种类似“行不行先干一锤子”听天由命的应付之举,并非彼此抱团、死心塌命的坚持长策。难怪杜牧感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这,也正是非赵括一人之力、或一战之功所能扭转命运的必然结论!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