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明朝末年,以戈壁沙漠为界,蒙古分成了3大部分,分别是:
- 漠南蒙古:相当于现在的内蒙。
- 漠北蒙古:相当于现在的外蒙。
- 漠西蒙古:相当于现在的新疆、中亚部分地区。
所以说,自打元朝被赶到北方以后,压根就不需要中原王朝干些什么,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会逐渐让蒙古各部自己创业。
因此明末清初,3大蒙古的各大部落,其实已经很不团结了。原来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黄金家族的子孙们,压根镇不住场子。
- 漠南蒙古,包括了:科尔沁部、察哈尔部、土默特部、乌拉特部等等。
- 漠北蒙古,又被称为喀尔喀蒙古,包括了:车臣汗、土谢图汗、三音诺颜、札萨克图等。
- 漠西蒙古,又被称为厄鲁特蒙古或卫拉特蒙古,包括了: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等。
由此可见,清朝压根就不需要施加多少手段。这个时候的蒙古各部落之间,早就谁都不服谁了,谁都想做老大,可谁也没那个实力。
一、清朝最先降服的,便是漠南蒙古。努尔哈赤刚创业的时候,实力非常弱小,即使他后来统一了女真三大部落,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依旧只有10几万人的军队而已。
要想真正做大做强,努尔哈赤觉得必须要和蒙古各部落联合在一起才行。尤其是,只有搞定了隔壁的漠南蒙古,努尔哈赤才能放心大胆地出征南下。
当时察哈尔蒙古的老大林丹汗,是黄金家族的后裔,也是蒙古第35任大汗。所以说,按道理所有蒙古人,都要听林丹汗的。
不过很可惜,当时的蒙古各自为政,谁也不服谁。林丹汗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要统一蒙古,结果努尔哈赤还来挖墙脚,你说林丹汗能高兴吗?
所以说每次努尔哈赤、皇太极南征的时候,林丹汗都会带兵偷袭后金的老巢,这可把努尔哈赤搞得烦透了。很多人说毛文龙掣肘后金,其实毛文龙跟林丹汗的影响力比起来,啥也不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努尔哈赤、皇太极开始积极与科尔沁蒙古交朋友,甚至与之联姻。有科尔沁蒙古挡着,林丹汗的察哈尔部队,是到不了后金老巢的。
努尔哈赤本人迎娶了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侧福晋。所谓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孛儿只斤氏,正儿八经的黄金家族后裔。所以说,努尔哈赤成了黄金家族的女婿。
除此之外,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娶了6位博尔济吉特氏的姑娘,其中光科尔沁贝勒莽古斯家,就有3位姑娘嫁给皇太极。她们是哲哲、布木布泰、海兰珠。哲哲是莽古斯的女儿,也是布木布泰(孝庄太后)和海兰珠的亲姑姑。
而莽古斯又是明安的哥哥,所以说,皇太极这么一搞,把自己变成了父亲努尔哈赤的连襟。
努尔哈赤的另一个著名的儿子多尔衮,迎娶了明安的孙女博尔济吉特氏为福晋。此外,他还有一个嫡福晋博尔济吉特氏,是皇太极的皇后哲哲同母异父的姐妹。
有了这一系列的联姻,保证了后金和科尔沁蒙古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说每次察哈尔来攻,都有科尔沁蒙古挡着。
等到皇太极继位以后,再也不能忍了,所以集中火力猛攻察哈尔。林丹汗势单力薄,又没能统一蒙古,最终在公元1632年彻底将其击败。
皇太极抓获了林丹汗的8位福晋后,将其赏赐给了自己的兄弟和子侄,这一招杀人诛心,能把人活活气死。不管咋说,这么一来漠南蒙古就彻底臣服在清朝脚下了。
二、漠西蒙古,折腾了清朝100多年。关于漠西蒙古的问题,其实清朝开国的时候,一直都没有解决。当时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以后,一个偌大的中原,就够多尔衮和顺治折腾的了。
一直到了康熙刚登基的时候,清朝才勉强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征服。所以他们当时压根就没时间处理漠西蒙古的事情。
这么一来漠西蒙古可就自己玩起来了。漠西蒙古中的准噶尔部,开始征服其他部落,不服从管理的土尔扈特部,只能带着本部人马远遁俄罗斯。后来到了乾隆年间上演了一场东归英雄传。
准噶尔部也就是明朝时期的瓦剌绰罗斯部,实力非常强大,眨眼之间就建立了庞大的准噶尔汗国。因此当康熙成年以后,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噶尔丹,也把矛头对准了清朝。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 1678年,噶尔丹占据南疆,拿下了叶尔羌汗国。叶尔羌汗国的前身,就是察合台汗国。
- 1688年,噶尔丹又翻过了杭爱山,出兵喀尔喀蒙古,也就是漠北蒙古。土谢图汗不得不带着本部人马南迁,同时向康熙皇帝求救。
- 1690年,噶尔丹继续进军漠北蒙古,这个时候康熙不能忍了,带着两路大军亲征,击败了噶尔丹的这次进攻。此后康熙又进行了两次征讨,最终在1697年,彻底搞定了噶尔丹。
噶尔丹没了以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为了准噶尔汗国的大汗,他依旧还是不服清朝的管教。在公元1716年,攻入了拉萨,占领了西藏。1718年,康熙派遣第十四子胤禵进军西藏,赶跑了策妄阿拉布坦。
策妄阿拉布坦死后,他儿子噶尔丹策零又出来闹事了。1729年,雍正派遣傅尔丹和岳钟琪兵分两路进攻噶尔丹策零。此后他又想入侵漠北蒙古,结果又被土谢图汗的人马给击败了。
一直到1745年,准噶尔汗国出现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了。乾隆皇帝才意识到了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的机会。
1755年,噶尔丹策零的2个儿子为了大汗的位置打了起来,乾隆皇帝看准时机,立刻出兵,最终将准噶尔汗国消灭,收复了漠西蒙古。
三、漠北蒙古,一直被清朝分化。清朝对漠南蒙古采取拉拢态度,对漠西蒙古采取打压态度,那么对漠北蒙古呢?也就是现在的外蒙呢?
由于这块地盘距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实在是有点儿远了,所以清朝压根就不打算采取什么极端措施。毕竟到这儿打仗太烧钱了。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化,但是又不能太明显。
当时漠北蒙古有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等强大势力,清朝也不刻意让哪一家称王称霸,反正一视同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此外,清朝在漠北蒙古设立了一堆旗,每一个旗的长官被称为札萨克。一般都是由蒙古的王公来充任,被称为王爷。这就是为啥清朝时期,蒙古会有那么多王爷的原因。
这些个蒙古王爷,是清朝管辖漠北蒙古的直接联系人。而且他们也得定期带着家族子弟到北京去向清朝皇帝汇报工作。
光康熙时期,漠北蒙古就分出了35个旗,所以说在这种分化手段之下,漠北蒙古压根就团结不起来,也就没必要特地拆分开来管理了。
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大致分为三块,分别为:最早纳入清朝统治区域内的漠南蒙古,与如今外蒙古大致类似的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四部所在的漠西蒙古。
漠南蒙古就是如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自然,漠南蒙古也是蒙古各地中人数最多、水草最丰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漠南蒙古也是清朝最早征服的蒙古地区。
绿色部分为漠西和漠北蒙古
早在清军尚未入关之前,尚是一个东北地区政权的后金,就彻底击败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占据了整个漠南地区。从此之后,清朝不但彻底清除了西部最大的威胁,吞并漠南蒙古之后,实力也有了急剧的增长。
清军敢在公元1644年倾巢而出大举入关,并最终占领天下,也与征服漠南蒙古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入关的清军不但有大量蒙古骑兵,同时,征服漠南蒙古,没有了后顾之忧,清廷才敢抽调大部主力南下。
漠北蒙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蒙古,漠北蒙古由于纬度更为靠北,且直接与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接壤,因此,哪怕对于蒙古诸部而言,这也属于环境严酷地区。当时的漠北蒙古被喀尔喀三部占据。
清初漠北、漠西蒙古形势图
虽然在皇太极时期,喀尔喀三部曾向皇太极进九白之贡,名义上臣服了清朝,但实际上,当时的漠北三部依然各行其是,并未真正成为清朝藩属。
不过,这一情况在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变化,崛起于西域的卫拉特蒙古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时的准噶尔汗国,为了实现其统一蒙古的野心,噶尔丹毫不犹豫地对近在咫尺的漠北蒙古发动的进攻,凭借强横的武力,噶尔丹将喀尔喀三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富贵,喀尔喀蒙古贵族们被迫向清朝求助,康熙皇帝趁机恩威并用,通过军事、贸易等诸多手段,最终迫使喀尔喀三部屈服。公元1691年,即清康熙30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三部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蕃部,外蒙古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康熙年间外蒙
既然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臣服,外蒙古也一直有与中央离心的倾向,那么,许多人因此产生这样的疑问:清朝为什么不对外蒙古进行分拆,以彻底消除其分离的可能呢?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清朝对于蒙古等地的统治的政策总体上是十分成功的。对于包括外蒙古在内的诸多游牧部落,清廷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众建以分其势”。
什么意思呢?就是清廷在漠北蒙古对于各部多设扎萨克,而各部扎萨克,却互不同属,从而将其彻底分化,使漠北无法形成统一强大的势力,以抗衡清廷中央。扎萨克,就是清廷对于蒙古等地设置的基本统治单位。
外蒙古
在漠北蒙古,仅在乾隆年间,喀尔喀部扎萨克就高达86个。而在雍正继位的第3年,雍正皇帝又从喀尔喀三部之中的部分出了21旗,设立了塞因诺颜部,使得喀尔喀分为了4部。与此同时,清廷在喀尔喀四部中又设立了正副盟长,进一步“分其势”。
可以说,清廷对于漠北蒙古的政策是十分有效的,整个清朝期间,喀尔喀蒙古虽然并非完全安稳无事,也曾发生过撤驿之变等兵变,但总体而言,并未形成大的乱子,更没有如清朝之前诸多中原王朝一样,让漠北蒙古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那么,为什么外蒙古最终又分裂出中国呢?这个原因也十分复杂,一方面,与清朝对于蒙古的政策有直接关系,虽然清朝对蒙古的“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行之有效,但与此同时,清廷对于汉蒙分离的严格分离,也使得在清朝数百年间的统治期间,蒙古地区不但没有彻底的融入中国,反而与汉地渐行渐远。
如今的蒙古国
可以说,在清朝统治的数百年间,外蒙古地区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这样的情况,在王朝鼎盛时期自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一旦王朝衰落,这些地区势必会升起分离之心。
而在清朝末年,情况还远比其他王朝末期更为复杂,清朝末年,除了清王朝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在外部,也开始面临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而外蒙古的最终分裂,也与列强有直接的关系。
从康熙年间漠北蒙古彻底臣服清朝开始,沙俄的势力就开始触及到了外蒙古地区。清朝中期,喀尔喀蒙古的多次动乱,背后都有沙俄的黑手。而到了清王朝急剧没落的晚期,沙俄更是明目张胆地将侵略的触角深入了漠北蒙古地区。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
最终,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中央政府对于蒙古地区统治急剧衰弱之时,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开始事实上分离出中国。1945年,二战结束之际,在沙俄的继任者苏联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彻底分离出中国。
因此,在清末民初内蒙古分离出中国,其实与中央王朝的控制力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清朝有没有将外蒙古地区拆分,一旦中央王朝衰落,一旦中央王朝对于外蒙古地区的控制力急剧减退,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动之下,在列强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地区都将面临分离出中国的危险。
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已经拆分了,而且拆着很细。
满清入关后,蒙古被拆成200多个盟与旗,这些旗与盟就是这200多个札萨克放牧区域,不得越境。康熙时《大清会典》规定;“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猎。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匹十匹;贝勒、贝子、公罚马七匹;台吉罚马五匹;庶罚牛一头。”
比拆分区域更狠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进行宗教式的“人口灭绝”。
蒙古地区信仰藏传佛教,清朝就规定;“家有二子者以一子当喇嘛,有三子者以二子当喇嘛。”而喇嘛的待遇又特别高,清朝《理藩院则例》规定;“喇嘛辖众者,令其治事如札萨克。”喇嘛辖众者也就是领头的喇嘛,他的待遇与札萨克亲王一样优厚,这就使得蒙古地区的人更喜欢当喇嘛,而喇嘛是不会结婚,生后代的,这就相当于“少生奖“。
所造成的后果是,在整个清朝蒙古地区的人口是下降的,喇嘛这种不参加生产,而又占有财富的畸形经济,最高时喇嘛的人数占蒙古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上千座寺庙,数十万人的喇嘛,等于让蒙古自动走向灭绝。
冯玉祥自述历史的书《我的生活》就说;“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后,已减少到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女子没有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到相当的配偶,于是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然后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
满清对蒙古是相当狠的,不光是区域治衡,还想着人口灭绝。
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这个问题犯了根本性错误。下面一些顺着问题来回答的答案很容易误导读者。澄清一下,清王朝在历史上对外蒙古的根本治理策略和内蒙古是一样的,就是用盟旗制度进行分组管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分而治之”是清朝治理边疆地区一脉相承的智慧,回部伯克制、西藏地区众噶伦合议制度、蒙古地区盟旗制度都是这个治理思路的体现,把你拆分治理,地方上就难以形成对抗中央政府的合力,有效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对这个玩法清朝皇帝可谓是得心应手。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五》:上曰:“蒙古人欲各为扎萨克,不相统属,朕意伊等若各自管辖愈善。昔太祖、太宗时,招徕蒙古,随得随即分旗、分佐领,分位扎萨克,各有所统,是以至今安辑。
《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五》:择其从征有功之子弟头人,量为画界分授。少其地而众建之,既以彰赏罚之典,又使力少不能为乱,庶可宁辑边陲。
你看康熙和乾隆爷孙两个说出来的话是不是很相似,毕竟传统艺能不能丢啊!喀尔喀蒙古长期与清朝中央政府长期不对付(喀尔喀和皇太极、多尔衮互殴的事情且按下不表),迟至康熙二十七年被噶尔丹逼得万般无奈才归附清朝,和清朝归附更早、关系更近内蒙古都接受盟旗制度,喀尔喀蒙古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康熙二十九年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击退噶尔丹军队,喀尔喀蒙古转危为安,也就是在清朝击退噶尔丹后,惊魂未定的喀尔喀蒙古贵族决定三大部举族归顺清朝,“蒙圣主殊恩,臣等垂死之躯,今得更生,不能屡析敷奏,惟愿仰赖圣主恩庇,自此安乐得所”。
康熙三十年五月,康熙皇帝北上与喀尔喀蒙古会盟于多伦诺尔之地,史称多伦会盟。这场会盟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喀尔喀蒙古进入了清朝主权管辖范围,和内蒙古一样成为了清朝管治下的藩部。也就是在此次会盟中,清朝正式确定了对喀尔喀蒙古更定封爵官制,颁布法度、授扎萨克,编旗设佐的统治方针。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一》:会同之时,见尔等倾心感戴,故将尔等与朕四十九旗一例编设,其名号亦与四十九旗同,以示朕知道一体仁爱之意。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一年五月正式完成对喀尔喀的设旗编佐。当时在部落数量上不进行任何变化,仍然是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三部,重点是在于旗的数量上扩大很多,原本喀尔喀7旗被拆分的更加零碎,据《圣武记》记载是被拆分成30个旗,但是《清圣祖实录》、《理藩院则例》却提供了不同的数据,前者为我统计了一下为35个、后者为为37个,各个文献数量上不能统一,但旗的数量大规模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还给亲征噶尔丹,大败其于昭莫多,完全征服了喀尔喀蒙古全境,于是再一次大规模编旗划地,于康熙三十六年将喀尔喀蒙古编为三部五十五旗。雍正三年由于喀尔喀部落的策凌亲王抵御准噶尔进犯有功,将其所统部众从土谢图汗部中析出,编成十九旗,独立分为赛音诺颜部,此时喀尔喀蒙古已经有四部七十四旗。到乾隆时候,增加到四部八十三旗。所以不要说清朝没有对外蒙古拆分治理,实际上清朝对外蒙古拆分治理比内蒙古更加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漠南蒙古只有四十九旗。
而且清朝在对喀尔喀蒙古编旗的时候执行了比漠南蒙古更加严格的“重建多分”的原则,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旗数多而属众少,根据《大清会典》显示,内扎萨克蒙古每旗下佐领往往有十多个或几十个佐领,而外扎萨克蒙古每旗下佐领一个、两个是常态,大部分旗佐领只有个位数,喀尔喀蒙古每旗的规模远远不如漠南蒙古。像漠南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佐领数量高达八十四个,而喀尔喀左中旗数量最多也只有十四个,甚至有的旗佐领只有半个,这也间接说明了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削弱远甚于漠南蒙古。
以上二图为内扎萨克旗分佐领数
以上二图为外扎萨克旗分佐领
第二个特点是军权权限不同。内扎萨克各个盟旗之长有带兵的权力,所谓“凡各旗之兵,岁阅以盟长,征戍奉调则毕会,邻部有警亦如之”。而外扎萨克蒙古旗长则无此权力,“凡扎萨克之兵,各以将军若大臣统之”。也就是说内蒙古的王公有统兵之权,而喀尔喀蒙古的兵权则集中在清廷的驻扎大员,如定边左副将军(话说此职一开始是由赛因诺颜部策凌亲王一家担纲,乾隆时期被置换成满员)、库伦办事大臣手中。
综上所述,清廷对于外蒙古的拆分治理、权力限制远比漠南蒙古更加严格。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清圣祖实录》、《圣武记》、《蒙古游牧记》、《乾隆朝理藩院则例》、《皇朝藩部要略》
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外蒙古地广人稀,在清代还不具备拆分的条件。清朝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外蒙古的王公后裔会跟着沙俄走,在辛亥革命以后居然脱离了出去。如果清朝料到这一步,早就把外蒙古拆分为多个行省了。
外蒙古在清代是定边左副将军的辖区,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上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在清朝历史上,实行的是省份与将军辖区结合的制度。
在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置有黑、吉、盛(辽)三个将军管辖,在新疆则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而外蒙古地区则由清代的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清朝虽然没有拆分外蒙古,但严格规定了各封建主的游牧区域,不得越界外蒙古在历史上是蒙古族三大部分之一的“漠北蒙古”的游牧地,而漠北蒙古分为4个部落,也就是著名的喀尔喀四部。
清朝虽然在外蒙古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但是并没有就地拆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外蒙古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完全没有拆分的可行性。清代的边疆地区的人烟稀少、贫穷落后,拆分之后会更加难以管理。同时,外蒙古地区也是清朝防御沙俄帝国的屏障。
此外,外蒙古还是蒙古族的传统游牧地区,不必要的拆分可能也会引起蒙古与清朝之间的矛盾。清朝的皇帝同时兼任蒙古大汗,在处理蒙古的问题上刚柔并济,并非一昧地诉诸武力。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所谓的的“三大蒙古”分别是:
漠北蒙古4部(外蒙古)
漠南蒙古16部(内蒙古)
漠西蒙古5部(新疆、西藏、青海、中亚等地)
虽然没有拆分外蒙古地区,但是清朝皇帝给漠北蒙古的四部划分了各自的游牧地界。要求四大部落各部之间必须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并且不得逾越各自的牧区,也不得因为争夺牧场、人口或者财富而爆发内讧,否则兼任蒙古大汗的清朝皇帝就会介入。
清朝除了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以外,还给漠北蒙古的四个部落划定了牧区,分别是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音诺颜部(三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每个部落都有自己固定的游牧区域,不得相互攻打。以上的四部效忠于清朝皇帝,并受到乌里雅苏台将军的管辖。
除了管辖漠北蒙古四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音诺颜部、札萨克汗部)以外,乌里雅苏台将军还管辖着科布多地区、唐努乌梁海地区(今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因此,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并不完全等同于外蒙古,甚至要比外蒙古更大。可惜的是清朝灭亡以后,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独立了出去。
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清代蒙古囊括了现今蒙古族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与附近的蒙古诸部会盟、联姻。天命(努尔哈赤)九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清朝的前身)的藩属,之后其他部落相继归顺,他们每年需向清朝进贡。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由俄罗斯帝国统治,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乾隆帝作诗曰:“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清代蒙古分为八旗蒙古、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盟旗制与札萨克制。八旗蒙古于天聪(皇太极)九年从八旗满洲中分出,是与八旗满洲、八旗汉军性质相同的军事组织。内属蒙古各旗由朝廷任命官员治理,与内地的州、县无异。外藩蒙古各旗则由当地的世袭札萨克管理,处于半自治状态。在外藩蒙古,以若干旗合为一盟,设正、副盟长,掌管会盟事宜,并对各旗札萨克进行监管。在中央,则由理藩院统管蒙古事务。
外藩蒙古又按其归附清朝的先后分为内札萨克蒙古与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内蒙古,于天命至康熙初年陆续归附清朝,并随清军征伐各地,多是从龙功臣,不但政治地位较高,还保留了一定的兵权。康熙中期以后归附的各部称为外札萨克,虽然也享有较高的封爵,但其兵权统归当地的将军、都统、驻扎大臣(西套蒙古二旗除外)。外札萨克蒙古中的喀尔喀四部后来成为外蒙古。
外藩蒙古位置距离中央较远,且不是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所以清朝没有过多干预其政治军事的发展,由当地的札萨克(执政官)和清朝特派的办事大臣进行管理。
外藩蒙古时常出现反叛,但基本是小反叛,没有公开反叛清朝,这些反叛没有动摇到清朝的统治。
对于这部分蒙古人,清朝采取了宽松的羁縻统治政策,双方通过盟誓确立权利义务、满足各自的利益要求。
自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犬戎,秦汉时期的匈奴,西晋时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的柔然、隋唐时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女真、明朝时期的蒙古人,中国历史上能够彻底解决北方胡人犯边问题的只有元朝和满清,而元朝的蒙古人就是自北方而下的,其后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对外蒙古的控制力足够强,没有必要通过“改土归流”式的做法,将外蒙古改制为省。
不过清朝末年,清政府也曾一度打算将外蒙改制为省,但是由于清政府昏庸和错误的措施,行省制改革在蒙古地区推行的很不成功,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把蒙古改制成行省。而且,俄国充分利用在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汉蒙、满蒙之间的矛盾,煽动偏激的蒙古分子进行蒙古独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