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中,有哪些人躲避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呢?

朱元璋建国以后,封了6公28侯。为了表彰他们为建国做出的贡献,老朱特地打造了30多块免死金牌,其中李善长甚至拿了两块回家。

那么这些免死金牌真的让他们免死了吗?不好意思,别说只拿了一块的了,就连李善长这种有两块免死金牌傍身的人都被灭了族。

老朱办事有一个特点,要么不宰了你,要宰就把你家宰绝户了。为啥?免得给后世子孙留下麻烦啊!那时候李善长都77岁了,退休十来年了,还被老朱拖出来宰了全家71口人。

由此可见,就算手握免死金牌,也未必能逃得出朱元璋的手掌心。孙悟空本事再大,也逃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嘛!那么有哪些人是躲过了老朱的屠刀的呢?

一、6位公爵之中,没被老朱清算的占一半。

公爵是老朱给臣子们的最高爵位,明朝刚开国那会儿,老朱很高兴,按照大家的功劳,选出了6位功臣授予公爵。他们分别是:

宣国公李善长、信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宣国公李善长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他被老朱给灭了族。

信国公徐达,善终。至少从正史上来看是善终。可也有流言,认为朱元璋明知道徐达背后生疮,还要给他送一只烧鹅过去,结果徐达吃烧鹅吃死了。可信度不高,有抹黑老朱的嫌疑。所以徐达应该是没有受到清算,他的子孙后代在有明一代一直富贵如初。

郑国公常遇春,英年早逝,还没赶得上开国受封就去世了,所以他儿子常茂顶替了他的爵位。常茂是个普通人,跟这帮公爵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躲过一劫。他们家的子孙一直到明朝末年都享受着荣华富贵。

曹国公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这孩子打小就跟着老朱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加上他是老朱的亲外甥,待遇自然不一样。所以在洪武十七年,年仅46岁的李文忠病逝,算是善终了。老朱觉得那些给李文忠治病的医生有下毒的嫌疑,所以把他们全家都给灭了。顺便带一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就是那个把朱允炆给坑了的家伙。

宋国公冯胜,朱元璋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理由杀他,但是因为冯胜的功劳太大,这让老朱心里很不放心,所以就在杀掉蓝玉之后,解除了冯胜的兵权。2年后毫无理由地把冯胜给赐死了。不过冯胜的子孙后代没有受到牵连。

卫国公邓愈,去世时间太早,洪武十年的时候老朱还算正常,所以邓愈属于善终。可问题是邓愈的儿子邓镇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做媳妇儿,结果被李善长给牵连了,所以被老朱给宰了。

总体来说,这6位公爵中,真正在开国后,活着且没有被老朱清算的有徐达、邓愈、李文忠。剩下的李善长和冯胜都被灭了,至于常遇春可惜没能活到建国。

二、28位侯爵中,没被老朱清算的不多。

除了公爵,侯爵自然也是非常高的爵位了。这些人相当于前期投资,到了建国以后就拿分红了。因此老朱一口气封了28个侯爵,他们分别是:

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席、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那么这里面有多少人是得以善终的呢?

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其实有点儿委屈人家了。按照汤和的资历,至少也能封个公爵。或许是老朱在保护他吧,汤和的结局是善终,还在老家过了6年逍遥自在的养老生活。

唐胜宗被封为延安侯,被打成了胡惟庸同党,所以被杀。

陆仲亨被封为吉安侯,也被认为是胡惟庸同党,因此被杀。

周德兴被封为江夏侯,他就比较倒霉了,因为他儿子周骥勾搭宫中的宫女,所以他受到牵连,结果被老朱给宰了。

华云龙被封为淮安侯,在洪武七年,华云龙就被人弹劾,曾擅自居住过元朝宰相脱脱的府邸,甚至用过元朝宫中的御用之物。老朱当时还没犯病,只是把华云龙喊回来想要问几句话,结果这哥们居然死在了路上。

顾时被封为济宁侯,在洪武二十年去世。幸亏去世得早,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这哥们居然是胡惟庸一派的核心成员。因此他儿子就倒霉了,4个儿子全被老朱宰了。

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他躲过了老朱的清算,还给建文帝朱允炆打了一段时间仗。可惜朱棣没能放过他。躲得过老子,躲不过儿子。朱棣登基第二年,耿炳文被人弹劾,因此畏罪自尽。

陈德被封为临江侯,他在洪武十一年就去世了。躲过一劫,不过胡惟庸案爆发以后,这哥们还被连累上了,爵位被老朱给削了。

郭兴被封为巩昌侯,在洪武十七年去世。去世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所以爵位被削了。

王志被封为六安侯,洪武十九年去世。也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

郑遇春被封为荥阳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杀了。

费聚被封为平凉侯,同样卷入胡惟庸案,被杀。

吴良被封为江阴侯,洪武十四年去世,善终。

吴桢是吴良的弟弟,被封为靖海侯,洪武十二年去世。后被追论为胡惟庸一党,因此被削爵。

赵席活到了建文二年,是战死,没有被清算。

廖永忠被封为德庆侯,洪武八年,擅自动用龙凤器物,被老朱赐死。

俞通源被封为南安侯,洪武二十二年去世,第二年就被追论为胡惟庸一派,削去爵位。

华高被封为广德侯,洪武四年早逝。

杨璟被封为营阳侯,这个就传奇了洪武十五年炸死,躲过一劫。朱棣起兵后,他又跟着朱棣混,结果战死。

康铎是康茂才的儿子,因为康茂才早逝,所以康铎继承父亲爵位蕲春侯,洪武十五年去世,善终。

朱亮祖被封为永嘉侯,因胡惟庸案被杀。

傅友德被封为颍川侯,洪武二十七年被老朱给宰了,这是老朱在给朱允炆铺路。

胡美,朱元璋的老丈人,卷入胡惟庸案,且有淫乱后宫的嫌疑,因此被赐死。

韩政被封为东平侯,洪武十一年去世,善终。

黄彬被封为宜春侯,因胡惟庸案被赐死。

曹良臣被封为宣宁侯,洪武五年战死沙场,没有被清算。

梅思祖被封为汝南侯,洪武十五年去世,事后被追论为胡惟庸党羽,全家被老朱宰了。

陆聚被封为河南侯,卷入胡惟庸案被老朱宰了。

总结:34位功臣多数被老朱清算了。

以上便是明朝开国28侯爵的大致结局,这里面需要划分为三个档次。

  1. 第一,就是完全没有被老朱清算的有9位:汤和、耿炳文、吴良、赵席、华高、杨璟、康铎、韩政、曹良臣。
  2. 第二,死后被老朱清算的有7位:顾时、陈德、郭兴、王志、吴桢、俞通源、梅思祖。
  3. 第三,生前被老朱清算的有12位: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郑遇春、费聚、廖永忠、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黄彬、陆聚。

所以开国34位功臣中,被老朱清算的有22位,剩下12位善终。这概率似乎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难怪有人要抹黑老朱,想把那12位也算进被清算的行列中了。

参考资料:《明朝》

明朝开国功臣中,有哪些人躲避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呢?

明初的开国功臣,从历朝历代来说,算是命运比较悲惨的。这些人为了驱逐蒙元尽心尽力,为了大明江山的建立鞠躬尽瘁。开国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希望能与他们善始善终,共享富贵。

但是随着功臣们本身的腐化堕落,以及淮西勋贵和太子党之间的斗争,乃至于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铺路,能够在洪武朝保持富贵的开国功臣微乎其微。今天笔者就结合史料,来看一看到底有哪些功臣躲过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笔者把这类人划为四大类:

朱元璋剧照

第一类:本人善终,子孙袭封
  • 魏国公徐达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之死,当然是善终,野史中的“烧鹅致死”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很简单,当时北元王廷尚在,徐达本人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春去冬来,目的就是备边。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难道失心疯了要杀掉大明第一武臣?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嘛。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于功臣庙塑像岁时致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徐达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忠于建文帝朱允炆,一直战斗到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辉祖去世,至死也没有归顺朱棣。当年七月,其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一爵与大明共始共终,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徐达剧照

  • 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朱元璋的亲外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46岁。李文忠能够名利开国六公爵,全是靠着自己的战功,而非和皇帝陛下的亲戚关系。和徐达的情况相仿,李文忠也不太可能是被朱元璋派人害死。老朱这人是很重亲情的,故意害死外甥的事情,他做不出来。李文忠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老朱亲自写了祭文,并且对外甥给予了高度评价:

小心勤慎,始终如一。其于甥舅之亲、君臣之义,能兼之矣。正期共享太平,夫何婴疾长逝,朕甚悼焉。生封公,死封王,已著令典,今特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以慰尔于冥冥。—《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十》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李文忠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后,朱元璋为其设立东宫官属,曹国公李景隆被封为太子太傅。在洪武朝末年,这位曹国公极得朱元璋信任,可惜他在靖难战争中的表现实在是一言难尽。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李景隆打开金川门将朱棣大军放进南京城,随即在新帝登基后受到了表面上的重用。但是他风光没几年,就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被削爵圈禁,并于永乐末年去世。

明世宗嘉靖年间,李景隆六世孙李性被封为世袭临淮侯,其后代一直承袭至明朝灭亡。

李文忠墓石像生

  • 西平侯沐英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西平侯沐英去世,享年48岁。沐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养子,不但深受信任,而且能力出众。当年和傅友德、蓝玉一起平定云南后,沐英便奉旨留镇,朱元璋曾经亲口夸奖“使吾无西南之忧者,英之功也”

按理侯爵死后追封公爵,但鉴于沐英的功劳和特殊身份,朱元璋特旨追封其为黔宁王,谥昭靖。当年十月,沐英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沐春在军中去世,因其无子,由其弟沐晟袭封西平侯。凭借着在收复安南战役中的出色表现,沐晟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进封黔国公。黔国公家族同样与明朝共存亡,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更是为了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沐家与老朱家,可谓是两不相负。

  • 江阴侯吴良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十一月,江阴侯吴良去世,享年58岁。朱元璋追封其为江国公,谥襄烈。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良之子吴高袭封江阴侯。吴良是朱元璋第七子齐王朱榑的岳父,居然没有在李善长和蓝玉两个大案中受到牵连,看来和他当年坚守江阴十年,没有党羽有关。

靖难战争中吴高在辽东对抗朱棣,被朱棣设反间计成功,结果让建文帝把吴高贬到广西。朱棣登基之后不计前嫌,重新启用吴高,将其派到河南、陕西整肃兵备,抚安军民。此后又镇守大同,为稳定边疆做出了贡献。可惜吴高在永乐十二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班师的时候“称疾不朝”,得罪了皇帝。终于在当年因言官弹劾,被除爵废为庶人。

丙申,江阴侯吴高以罪免。初高领兵守大同,多不法。及上北征班师至兴和,高称疾不朝。被召回京,纵家人给驿,及私役有司车牛。 又擅以守边官军千百户镇抚张玉等百二十余人随行,所过骚扰,为御史成务等所劾,遂免为民。—《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七》

  • 安陆侯吴复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十月,安陆侯吴复在云南去世。朱元璋将其遗体运回南京安葬,并追封其为黔国公,谥威毅。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四月,吴复之子吴杰袭封安陆侯。朱棣起兵之后,吴杰领军与之在白沟河大战中失利,结果被建文帝夺爵,贬为南宁卫指挥使。朱棣登基之后,吴杰之子吴璟请求袭爵,遭皇帝拒绝。一直到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才下旨让吴复的后代世袭千户。堂堂开国侯爵,后代如此下场,也是令人唏嘘。

靖难战争朱棣剧照

第二类: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
  • 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凤阳人。其父耿君用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元老,战死之后耿炳文袭职。当朱元璋与张士诚争雄的时候,耿炳文镇守长兴十年,使张士诚不能进一步,可谓功大。此后朱元璋更是以长兴为其爵名,可见其功。

耿炳文成为少数活过洪武朝的勋贵,主要在于他是为数不多没有拉帮结派的功臣,这和他戍守长兴十年有关。此外耿炳文没有和朱元璋本人结亲,反而和太子朱标是亲家,这反过来也确保了他的安全。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耿炳文率军北伐,据考证在真定之战中战死殉国。其子驸马都尉耿璇在南京陷落后惨遭杀害,长兴侯的爵位也就此削除。

  • 武定侯郭英

郭英是朱元璋的老乡,长时间担任老朱本人的贴身护卫,可谓是最受信任之人。长子郭镇为驸马都尉,娶朱元璋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太祖第十五子辽王朱植,另一个嫁给了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

因为“忠诚”和“谨慎”,郭英被选为辅佐太孙朱允炆的重臣,此后在靖难战争中与朱棣多次交战,因而结仇。朱棣登基后,郭英“罢归第”,不久即去世。此后武定侯的爵位空缺了二十年,直到仁宗登基才在郭贵妃的斡旋下重新恢复。

第三类:本人善终,子孙未袭
  • 信国公汤和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信国公汤和在凤阳老家去世,享年70岁。汤和作为开国元老,之所以能够躲过几次大屠杀,根本原因在于:其一、他是朱元璋的幼年伙伴,君臣间感情深厚。其二、汤和早早卸下兵权,识时务且身体不好。其三、汤和的女婿鲁王朱檀早逝,对皇权没有威胁。

汤和死后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塑像于功臣庙岁时致祭。汤和的长子汤鼎死在他之前,孙子汤晟年幼尚未袭爵。而等到靖难战争后,朱棣对洪武功臣后裔进行了一番大梳理,汤家的信国公爵位就此失传。

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 德庆侯廖永忠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德庆侯廖永忠去世,享年53岁。廖永忠因为“僭用龙凤诸不法事”,一向被认为是遭朱元璋赐死,也有说因为他当年淹死小明王,所以现在老朱把他灭口。这两个说法都有疑问,若是赐死,德庆侯的爵位不会流传下来。至于灭口,小明王都死了多少年了,何至于现在想起来灭口。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四月,廖永忠长子廖权袭封德庆侯。此后随傅友德征讨云南,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四月去世。死后其子廖镛却没有被允许袭爵,只封了一个散骑舍人。靖难之后,廖镛因收葬其师方孝孺遗骨而被杀,其弟廖钺则被罚充军。

  • 蕲春侯康铎

康铎是大都督府同知康茂才之子,其父死于第一次大封功臣的三个月前,故而由康铎获封蕲春侯。康铎从小就入侍皇太子读书大本堂,此后又跟随颖国公傅友德一起南征云南。本该前途不可限量的他却于洪武十五年在军中去世,年仅23岁。朱元璋显然对康家非常厚爱,康铎死后也被追封为蕲国公,谥忠愍。

但是康铎的嫡子康渊“坐事革冠服,勒居山西,遂不得嗣。”此事究竟发生在洪武朝还朱允炆建文朝,未得其详。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康茂才的后人被封为世袭千户。

  • 凤翔侯张龙

据《明史》记载,张龙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在老家凤阳去世。其子张麟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的驸马,但死于张龙之前。建文年间,张龙之孙张杰袭封凤翔侯,但是在朱棣登基后被废去爵位。

凤翔侯张龙,洪武十二年封,禄袭同前,后予世袭,加禄五百石,三十年卒。杰,建文时袭,永乐初除。—《明史卷一百五·功臣世表一》

  • 东川侯胡海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七月,东川侯胡海去世,享年63岁。

胡海长子龙虎卫指挥使胡斌,在从征云南时阵亡。次子胡玉在洪武二十六年之时坐蓝党处死。第三子胡观为太祖十一女南康公主驸马。靖难战争时,胡观曾率军对抗朱棣,事后遭到清算。

乙卯,上谕诸将曰:李九江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郭英老迈退缩。平安愎而自用。胡观骄纵不治。吴杰懦而无断。数子皆匹夫,徒恃其众耳。众岂可恃?众而无纪律则易乱。—《明太宗实录卷六》

此后在明英宗时代,南康公主曾为胡观之子胡忠请嗣封东川侯,未获允许,最终只封胡忠为孝陵卫指挥佥事。

第四类:本人善终,子孙遭殃
  • 卫国公邓愈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卫国公邓愈在班师途中于寿春去世,享年41岁。棺柩回到南京之时,朱元璋亲自到三山门临奠,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邓愈长子邓镇改封申国公(当时朱元璋第十五子朱植被封为卫王,因此邓镇改封申国公)。

讣闻,上哭之恸。诏辍朝三日,追封宁河王,谥武顺。柩至三山门,车驾自临奠,亲为视葬地。而旧茔之在凤台乡者狭隘弗称,乃改择城南西山之原。敕有司营建墓兆,仍命迁愈母张夫人及弟冔之丧同葬焉。凡丧事所须,皆官给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十六》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申国公邓镇作为李善长的外孙女婿受到牵连,被一并处死,爵位削除。

邓愈画像

  • 淮安侯华云龙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六月,淮安侯华云龙在北平返回南京的途中去世。由于此前有人弹劾华云龙擅自居住于前元丞相脱脱的府邸,还越级享用元朝宫中的物品,朱元璋一怒之下并没有对其追封赐谥。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十一月,华云龙之子华中袭封淮安侯。但由于李文忠之死,朱元璋认为华中侍疾不力,将其夺爵贬斥。李善长一案后,华中被追论为胡党,淮安侯爵位废除。

  • 济宁侯顾时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十一月,济宁侯顾时在镇守北平的任上去世,享年46岁。次年二月,其棺柩归葬南京,朱元璋追封其为滕国公,谥襄靖。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顾时之子顾敬袭封济宁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济宁侯爵位废除。

  • 临江侯陈德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临江侯陈德在凤阳老家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杞国公,谥定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五月,陈德之子陈镛袭封临江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六月,临江侯陈镛在北征纳哈出一役中不幸殉国。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临江侯爵位废除。

  • 巩昌侯郭子兴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巩昌侯郭子兴去世,享年54岁。朱元璋追封其为陕国公,谥宣武。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郭子兴之子郭振袭封巩昌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巩昌侯爵位废除。

  • 六安侯王志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八月,六安侯王志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为许国公,谥襄简。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月,王志之子王威袭封六安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案爆发,王威侥幸没有受到株连,仅仅被削去爵位,降为安南卫指挥使。

  • 靖海侯吴祯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五月,靖海侯吴祯去世,享年52岁。追封海国公,谥襄毅。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吴祯之子吴忠袭封靖海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靖海侯爵位废除。

  • 营阳侯杨璟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营阳侯杨璟去世。追封芮国公,谥武信。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十一月,杨璟之子杨通袭封营阳侯。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营阳侯爵位废除。

  • 东平侯韩政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二月东平侯韩政去世,追封郓国公。

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十一月,韩政之子韩勋袭封东平侯。洪武二十六年被打为蓝党处死,东平侯爵位废除。

  • 安庆侯仇成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七月,安庆侯仇成去世。追封皖国公,谥庄襄。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闰四月,仇成之子仇正袭封安庆侯。仇正躲过了胡党,没能躲过蓝党。洪武二十六年在山西被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处死,安庆侯爵位废除。

  • 汝南侯梅思祖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十月,汝南侯梅思祖去世。子梅义袭为辽东都指挥使。洪武二十三年在李善长一案中被打为胡党处死。

结语:洪武朝功臣命运悲惨,躲过了李善长和蓝玉案,躲不过朱棣的大清洗。真正根正苗红传国久远的,只有魏国公和黔国公两家。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屠杀功臣的恶名,终究是难以洗白的。

明朝开国功臣中,有哪些人躲避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呢?

明太祖统治后期,由于多疑与对皇权旁落的担忧,大肆屠戮功臣,使无数参与大明开基的文臣武将人头落地。

然而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远见和机智,躲过了猜忌与屠杀,得以善终。郭德成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一,推辞封赏

郭德成是濠州人,他的父亲郭山甫,善于相面。

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朱元璋到濠州征兵,郭山甫认为这个年轻人日后必成大业,于是命儿子们投入朱元璋麾下,并把自己的女儿郭氏送给了朱元璋为妾。

而郭氏后来被封为宁妃,是马皇后死后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

太祖过濠州,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于此。”亟遣从渡江,并遣妃侍太祖。——《明史·后妃·宁妃郭氏传》

于是,郭兴,郭英与郭德成三兄弟就这样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

在明代的开国战争中,郭氏兄弟随朱元璋征战四方,郭德成虽然年纪小,但也能奋勇杀敌。更重要的是他曾在朱元璋身边充当侍卫,久而久之,对其性格十分了解。

当然,在他的两位兄长面前,郭德成就显得很不突出。明朝建立后,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被封为武定侯。而郭德成仅被封为七品骁骑舍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一则他的两位哥哥功勋实在太大,将他完全掩盖;二则是郭德成这个人特别喜欢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故此就不可与兄长们相提并论。

然而,郭德成开国功臣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

对于自己的官职低微,郭德成不以为意,而是整天沉迷美酒。而朱元璋也觉得这样对待小舅子实在有些过意不去,便想给他加官进爵。哪知郭德成知道后连连拒绝,这让朱元璋很不高兴。

郭德成见皇帝生气了,跪在地上说:

臣性耽曲蘖,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得多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

《明史——郭英传》

朱元璋一听,感慨不已:原来郭德成真是心地简单之人啊。随后他赏赐郭德成百坛美酒和大量金子。

二,脱靴落金

洪武年间,郭德成入宫参拜,朱元璋将两锭黄金塞进他的袖子里,并交待说:“德成,这是我赏给你的,你回去不要宣扬。”郭德成连忙遵命。

等到他离开皇宫时,将金子塞在靴子里。走到有侍卫的地方,郭德成佯装醉酒,将靴子脱下来,黄金也掉落在地上。然后他穿上靴子,扬长离去。

守宫门的侍卫捡到了黄金,把它交给朱元璋,并所说是骁骑舍人郭德成靴子里掉出来的。朱元璋听罢说:“这是朕赏赐给他的。”

郭德成之所以故意遗落黄金,其实是因为他十分了解朱元璋的多疑性格。

事后有人询问他为何要这样做,他是这样回答的:“大内森严,我怎能藏着黄金走出呢?万一被人误以为偷窃怎么办?况且我的妹妹在宫中伺候皇上,我就更该谨慎小心。安知这是不是皇上故意试探我呢?”

这段故事被冯梦龙当做一则智慧故事收录在《智囊》中。从中可以看出,郭德成便面上是个酒鬼,其实他心里对皇帝的性格十分了解,同时也明白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所以凡事都小心翼翼,生怕被皇帝拿住把柄。

三,剃发唱佛

郭德成的小心翼翼,让朱元璋消除了对他的防范之心。同时因为是自己的小舅子,便经常召他入宫喝酒。

有一次,郭德成在后苑喝得酩酊大醉,脱了帽子匍匐在地上向朱元璋谢恩。

朱元璋见他头发散乱,便笑着说:“你这个酒疯子,你现在头发散乱,这都是喝酒喝多了的原因啊。”

郭德成确实醉了,他听完后仰起头来说:“这糟糕的头发我也很讨厌,哪天把头剃光了才痛快。”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朱元璋年少时曾出家当过和尚,如今郭德成疯疯癫癫地说要把头发剃光才痛快,这不是在讽刺自己么。于是他默然不语。

朱元璋虽然没有和郭德成计较,但是当郭德成酒醒后想起自己的言行,不禁后背直冒冷汗。

皇帝表面上虽然啥也不说,可是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不痛快呢?说不得哪天这个失误就会成为杀自己的借口啊。

为了保全自己,郭德成干脆剃光了头发,穿着僧袍,整天诵经念佛。时而疯疯癫癫的,口里只会念诵佛号。

朱元璋听说后,对宁妃说:“你哥哥说要当和尚,我以为他是戏言。没想到真把头剃了,真是个疯汉啊。”

既醒,大惧。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疯汉也。” 《明史——郭英传》

从此,朱元璋便把郭德成当真疯汉看待了。后来,明朝屡出大案,功臣宿将们也被牵连而屠戮殆尽。

而疯疯癫癫的郭德成,丝毫未受到牵连。他依旧喝着美酒,唱着佛号,在富贵安稳中渡过了一生。

总结:

在明初的开国功臣中,郭德成并不出名。然而他凭着机智与对政治的清醒了解,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的富贵与安乐,成为了明代开国群臣中少有的得善终者。

疯汉郭德成,其实是当时少有的聪明人啊。

明朝开国功臣中,有哪些人躲避了朱元璋的疑心与猜忌呢?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人朱重八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投身于濠州豪强郭子兴领导的红巾义军中。随后,朱重八以勇猛的作战风格和踏实能干的行事态度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逐渐受到重用,在军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郭子兴把养女嫁给他,还为他改名“朱元璋”,赋予他诸多要职。在这之后,朱元璋通过四处征战、奋力拼搏,终于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并走出未来统一天下的第一步。

经过十六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洪武元年(1368年),当年的贫苦佃农之子、流浪四方的小沙弥、红巾军基层军官朱元璋终于得以消灭诸多竞争对手,一统南北万里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并于南京登基称帝,建元洪武,朱元璋就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

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为了酬功、奖赏从起兵以来就追随自己的功臣们,在京师(南京)鸡笼山上建造了“功臣庙”,共设置二十一个神位,并强调“战殁者塑像供奉,在世者虚位以待”,不过此时太祖还没有正式给各功臣赐封爵位名号。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天下初定,于是太祖在这一年大封功臣,授予功臣们公侯伯爵位以示酬功,共计——

公爵六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子,常遇春于洪武二年去世,常茂属于代替父亲受封。)

侯爵二十八人: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友德、豫章侯(临川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永城侯薛显(薛显封爵之日即因擅杀罪被贬谪海南、不授世券,一年后才得以返回);另有蕲春侯康铎,属于代替父亲康茂才受封,不计入开国功臣二十八侯名单内(和常茂的情况相似)。

伯爵二人:诚意伯刘基、忠勤伯汪广洋。

洪武三年的这一次封爵,是明初最大规模的封赏功臣,基本上将开国功臣们(在世的)都授予了爵位,一共是六公二十八侯二伯(不含康铎)。不过这并不表示着太祖大封功臣的结束,之后的数十年里,还是有若干文武诸臣因功、因事、因恩荫而得以封爵,从而加入了大明顶级勋贵的行列。

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的养子、征西副将军沐英因平定西番的战功得封西平侯,这是洪武初年之后,第二次有功臣得以封爵。

洪武十二年(1379年),太祖再次封赏功臣,共封侯十二人:安庆侯仇成、永平侯谢成、凤翔侯张龙、安陆侯吴复、宣德侯金朝兴、怀远侯曹兴、靖宁侯叶升、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雄武侯周武、定远侯王弼、永昌侯蓝玉。这十二位侯爵,大都是在平定关陇及河西等地立下了战功,才得以封爵。

此后,太祖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修建孝陵有功,封监督修陵的李新为崇山侯;

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之功,太祖授功臣四人为侯爵:普定侯陈桓、东川侯胡海、鹤庆侯张翼、武定侯郭英;

洪武二十年(1387年),辽东平定,太祖加封往来海路为辽东明军运送粮草有功的张赫为航海侯、朱寿为舳舻侯,另外封归降明军的前辽东北元太尉纳哈出为海西侯;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追封燕山侯孙兴祖之子、都督佥事、右参将孙恪因参与捕鱼儿海之战并获得大捷,而被晋封全宁侯;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督佥事张铨因平定乌撒、曲靖之功被封为永定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追忆开国功臣——追封河间郡公俞廷玉、其子追封虢国公俞通海在开国前的功劳,晋封俞廷玉第三子(俞通海及南安侯俞通源三弟)俞渊为越巂侯。

这样,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后,太祖又陆陆续续因功、因事、因恩荫而晋封了二十四位侯爵。

另外,原元末广东地方豪强何真在归顺了大明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晋封东莞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开国功臣、追封永义侯桑世杰之子桑敬因父荫被封为徽先伯。

按照以上的勋臣名单可以得知,太祖在世时,得以生封公、侯、伯爵位的大明开国功臣们,一共是六十三人,包括六公、五十三侯、四伯(指生前实封、且是首封爵位;蕲春侯康铎属于代替父亲康茂才受封,列入五十三侯内,但不算开国功臣。)

此后,还有三位侯爵因功晋封为公爵:洪武十一年(1378年),中山侯汤和因平定西番之功被晋爵信国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颍川侯傅友德率军攻克云南,因功晋封颖国公;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永昌侯蓝玉带领大军征伐北元,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因此被晋爵为凉国公。

另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常遇春次子常升因兄长郑国公常茂犯法被废黜,所以承袭了常遇春留下来的世袭公爵,改爵号为开国公(之前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卫国公邓愈去世后,其子邓镇袭爵,改爵号为申国公,这属于继承其父的爵位,不算另封)。

众所周知,太祖晚年因胡惟庸谋反一案,于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开始清算胡党,其中牵扯了诸多功臣,大都被诛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因病早逝、而皇太孙朱允炆年幼羸弱,太祖由此担忧开国功臣们会在自己驾崩后趁虚而入,篡夺大明天下,于是一方面他分封皇子为亲王、出镇各地,以屏藩社稷,另一方面又对诸多功臣举起了屠刀、大肆诛戮,以消除皇权潜在的威胁,因此明初勋臣们几乎被屠戮一空。

但在洪武初年,朝堂安定稳固时,也有几位勋臣被太祖诛杀,究其原因,各自都有应惩之罪,不算无故诛戮,也牵扯不到“威胁社稷”的原因上来,他们是:

洪武八年(1375年),德庆侯廖永忠因“僭越龙凤之事”,坐罪赐死(其实是参与了当年溺死小明王之事,知道秘密太多而被灭口);不过太祖允许其长子廖权袭封德庆侯,也算是个补偿(廖权于洪武十七年去世,善终,但子孙没有嗣爵)。

洪武十二年(1379年),忠勤伯、右丞相汪广洋因朋党欺君之事被贬谪海南,途中被赐死于太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因与其子贪赃枉法、残害地方官民而导致太祖震怒,被召回京师鞭笞致死,罪有应得。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临川侯胡美因犯法,获罪下狱,削爵赐死(洪武二十三年时太祖列举奸党名录,举胡美为例子,说他因女儿为太祖贵妃,借此便利条件和女婿入宫秽乱宫禁,事情败露后被赐死)。

这三侯一伯在洪武二十年之前就因为犯法被太祖诛杀,确实是罪有应得,不属于“冤杀”范畴。

在洪武二十三年(1380年)太祖借胡惟庸案为缘由大杀功臣前,也有相当部分开国勋臣因为早早去世,躲过了日后的诛戮,得以善终,他们是:

卫国公邓愈(洪武十一年病逝,追封宁和武顺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阳武靖王)、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病逝,追封中山武宁王);

广德侯华高(洪武四年去世)、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五年阵亡)、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奉诏回京,半途病亡)、济宁侯顾时、临江侯陈德、东平侯韩政(皆洪武十一年去世)、靖海侯吴祯(洪武十二年去世)、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去世)、营阳侯杨璟(洪武十五年去世,有传言诈死,后来追随燕王靖难,建文四年阵亡于灵璧)、汝南侯梅思祖、宣德侯金朝兴(皆洪武十五年去世)、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病逝)、巩昌侯郭兴(洪武十七年病逝)、六安侯王志(洪武十九年病逝)、永城侯薛显(洪武二十年病逝于军中)、安庆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病逝)、海西侯纳哈出(洪武二十一年病逝军中)、雄武侯周武、航海侯张赫、南安侯俞通源(都是洪武二十三年病逝,时间掐算得刚刚好,尤其是南安侯俞通源,已经确定牵扯进胡惟庸案,正好这个时候死了,躲过一劫);

诚意伯刘基(洪武八年病逝,疑似被胡惟庸害死)、东莞伯何真(洪武二十一年病逝);

这三公二十侯二伯都是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前善终去世(或阵亡、病卒军中),躲过了太祖晚年因疑心、猜忌功臣而发动的胡(惟庸)、蓝(玉)两案,没有因牵扯进两案而遭到诛戮的命运。虽然他们中间部分人的子嗣卷进了两案而被削爵、下狱处死,但他们生前终究还是躲过了太祖因猜忌和疑心带来的问罪。

洪武十三年(1380年),左丞相胡惟庸因为“枉法诬贤”、“蠹害政治”、“聚众谋反”而被太祖诛杀,不过当时并没有牵连太多人,只是将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胡党一并诛杀。

十年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有人告发开国功臣第一的韩国公李善长在当初胡惟庸策划谋反时知情不报、其弟李存义之子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也曾参与谋反。太祖再次追究胡惟庸当年谋反旧案,李善长因此被牵扯进去,在这一年被诛灭全家,只有长子李祺因为是太祖长女临安公主的驸马而被免死,流放江浦。

除了李善长之外,胡惟庸案还牵扯到许多开国勋贵,在太祖的穷追不舍下,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这七位侯爵都在洪武二十三年被牵连进胡惟庸谋反案中,坐罪诛杀,除爵(另外,申国公邓镇因为是李善长外孙女婿,也被牵连诛杀,不过没有连累到邓氏其他家人,邓镇的嗣玄孙邓继坤在嘉靖时降袭定远侯)。靖宁侯叶升则多活了两年,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还是牵连进胡党谋反案,被下狱诛杀、削爵。

原本太祖以胡惟庸谋反案为借口诛杀大批开国功臣、自以为消除了皇权的外在威胁后,决定就此收手以稳定朝堂人心。但世事难预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太祖寄予厚望的皇太子朱标突然因病去世,而皇太孙朱允炆当时只有十五岁,年幼无知、政治经验和威望不足,不能抑制诸多元勋老臣。太祖当年已经是六十五岁的老人、时日无多,为保证自己死后皇太孙能够顺利承袭皇位、大明社稷平稳传承,太祖决心再次发起大案,将原本为了稳固皇太子地位而大力扶持的(握有兵权的)蓝玉、常升这一系功臣清除掉,以免将来皇太孙登基后压不住这些开国元勋,导致大明江山被篡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太祖的授意下,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凉国公蓝玉恣意骄横、私蓄家奴、横行不法、无人臣之礼,并有勾连党羽意图趁太祖外出藉田时发动叛乱的阴谋。太祖于是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下狱,论罪抄家,夷三族,并剥皮实草。

蓝玉案株连蔓引,前后共牵扯勋臣及文武官员一万五千人被杀,其中包括怀远侯曹兴、景川侯曹震、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全宁侯孙恪、徽先伯桑敬这八侯一伯(另鄂国公常遇春之子开国公常升、东莞伯何真之子东莞伯何荣也牵连被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定远侯王弼、永平侯谢成因与蓝玉案有牵连,被下狱论死,至此蓝玉逆案画上了句号。

洪武二十三年后,除了因胡惟庸案、蓝玉案被杀的诸公、侯、伯爵外,还有以下勋臣也因为其他缘由被太祖或赐死、或逼迫自杀、或诛杀、或削爵软禁而死,他们是:

郑国公常茂,洪武二十年(1388年)随宋国公冯胜出征辽东时骄横不受约束,在纳哈出归降后又误会其逃跑而砍伤纳哈出,致使降卒溃散,太祖因此深恨常茂,于洪武二十一年(1389年)削去其爵位,安置于广西龙州,改封其弟常升为开国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常茂在龙州软禁地郁郁而终。

颖国公傅友德,因儿子傅让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宿卫皇宫时不严谨,被太祖迁怒其父,傅友德无可自辩,一气之下先杀二子,然后自尽于太祖驾前(太祖其实是因为傅友德是晋王朱棡的亲家,又长期坐镇山西,害怕日后皇太孙继位时,傅友德会联合晋藩不利于嗣君,所以先下手除掉了傅友德)。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最后的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因私下会见女婿、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被太祖深恨之,然后以“侵占民田、私驭兵士”的罪名赐死,其诸子不允许承继爵位(此时太祖垂垂老矣,而冯胜是周王朱橚岳父、亲藩外戚,和逼死傅友德的原因一样,太祖怕自己死后冯胜会借机联合周藩,威胁皇太孙朱允炆的地位,所以才痛下杀手、消除最后的隐患。)

江夏侯周德兴,因儿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株连被杀,削爵。这个就是自己运气差,加上儿子坑爹,没什么好说的。

崇山侯李新,因开挖河道工程浩繁、耗费无数、致使民夫死伤惨重,同时还有收受贿赂、改变河道走向以保全行贿者良田的渎职事,被太祖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论罪诛杀,以慰死难河工。这个是罪有应得。

洪武二十八年,宋国公冯胜被赐死后,太祖才彻底放下心来,停止了对仅存不多的开国功臣们的猜忌和疑心,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总算是没有再继续诛杀元勋重臣。所以,开国的六公、五十三侯、四伯内,还是有少数几个人在洪武二十三年后,太祖的屠戮功臣行动中幸存下来,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他们是:

西平侯沐英:沐英是太祖养子,深得太祖信任,长大后多次率军出征西番、云南,屡立功勋,因功受封西平侯,永镇云南。在太祖诸子长成前,沐英是太祖最为倚重的义子,同时沐英和皇太子朱标自幼在一起生活、感情深厚,皇太子也视沐英为兄弟亲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患病去世,沐英在云南得知噩耗后痛心不已,流泪哀悼以至于损伤身体,当年六月便去世了。太祖得知沐英去世后痛惜深悼,下诏将其运回京师安葬,并亲自迎接沐英灵柩返京,还追封养子为黔宁王,赐谥号昭靖。沐英的子孙奉诏世代镇守云南,并在沐英之子沐晟时晋爵黔国公,成为大明顶级勋臣之一。沐英的后裔镇守云南二百多年,直至明末。(沐英可谓死得正是时候,生前身后都是荣耀无比、并且荫及子孙。不过沐英要是多活一两年,太祖是否还顾念父子亲情,那就不知道了。)

信国公汤和,汤和是太祖同乡同土的童年玩伴,从小一起长大。太祖之所以在二十五岁时参与红巾起义,都是因为汤和的来信邀请,所以才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队伍,汤和可以说是太祖最早的贵人。太祖建国后,汤和因功先封中山侯,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晋封信国公。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汤和主动向太祖交出兵权,请求告老,太祖大为高兴,解除了汤和兵权后给他在中都凤阳修建府第。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在中都病逝,年七十岁,太祖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赐谥号襄武。汤和可以说是第一个没有受到太祖猜忌和疑心,真真正正寿终正寝的大明开国功臣(但汤和的后裔没能继承信国公爵位,连续几代都是普通武官,直到汤和的五世孙汤绍宗时,才降爵承袭为灵璧侯。)

凤翔侯张龙,张龙是太祖的老乡,淮西濠州人,很早就追随太祖、“从龙渡江”。洪武十二年(1379年),张龙因西征洮州之功被封为凤翔侯。此后张龙又率军出征云南、辽东、贵州,功业赫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在太祖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大肆屠戮功臣的时候,凤翔侯张龙很是幸运地告老还乡,躲过了被杀的命运。洪武三十年(1397年),张龙年老去世,得以善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张龙的儿子张麒是太祖第八女福清公主的驸马,和太祖是儿女亲家;并且张龙平日里低调谨慎,这才得以躲过太祖的猜忌,善终于家(但张龙的凤翔侯爵位没能传下去,其子张麒早逝,孙子张杰袭爵后,因为靖难之役中属于建文帝一方,所以在成祖登基后被削爵;张杰之子张纲,最后只得到孝陵卫副千户的世职,仅此而已。)

长兴侯耿炳文:耿炳文十九岁时就追随太祖麾下,是太祖最早的心腹“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洪武元年(1368年),耿炳文被授予镇国上将军兼右率府副使的官职,然后随大军征讨中原、击败北元,战功赫赫。洪武三年(1370年),三十七岁的耿炳文被任命为秦王左相兼陕西行省右丞,晋封长兴侯,成为第一批封爵的大明开国功臣。之后的岁月里,耿炳文先后出征陕西、云南、漠北、辽东,屡立功勋。太祖评论诸将功勋时,将耿炳文和大将军、右丞相徐达同列为第一等,可见耿炳文在太祖心目中的地位。终太祖在世时,耿炳文都深得太祖信任,没有牵扯进胡案、蓝案,以及其他犯禁之事中,平安度过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驾崩之日,成为太祖晚年少有的幸存开国功臣(之一)。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建文帝以仅存的老将耿炳文为主帅率军征讨。不过耿炳文此时已经六十五岁,老迈衰颓,在作战中不能压制燕王,还折损不少军队。建文帝于是以曹国公李景隆代替其为大将军,接替指挥伐燕。耿炳文返回京师后就告老退休,再也没有带兵出征。

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大军渡江破京师,消灭了建文朝廷,登基称帝、即明太宗(成祖)。耿炳文此时已老,没有抵抗,向成祖俯首称臣。但成祖忌恨耿炳文当年和自己交战作对之事,在永乐元年(1403年)指使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的衣服用具上有龙凤图饰,衣带用红色皮革(都是皇家才能使用的仪制),逾越无礼、大逆不道。耿炳文无可自辩、心灰意冷之下自缢而死,三个儿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建文帝姐夫)、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都受牵连被杀。

越巂侯俞渊:因为是开国功臣、追封河间郡公俞廷玉的第三子,追封虢国公俞通海、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父兄都为太祖出生入死建立过功勋,所以俞渊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得以荫父兄功劳,被太祖封为越巂侯,这也是太祖册封的最后一位勋臣。但俞渊行事不谨、多有过失,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就被削去爵位,遣送回巢湖老家闭门思过(幸亏是太祖追思俞氏家族的莫大功劳,才放过了俞渊;这要是其他人犯法,早被咔嚓了事了。)

俞渊削爵后,倒是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太祖晚年,至建文元年,建文帝把俞渊召回南京,复越巂侯爵位,命他随曹国公李景隆出征北平,讨伐燕王朱棣的叛军。但俞渊运气不好,在建文二年(1400年)白沟河之战时被燕军围攻,结果战死于沙场。俞渊阵亡后,儿子俞靖嗣爵,不过在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赢得靖难之役后就被夺爵,越巂侯这个爵位命中注定不能传承下去。

武定侯郭英:郭英是太祖郭宁妃和开国功臣、巩昌侯(追赠陕国公)郭兴的弟弟,很早就跟随太祖成为贴身卫士。大明建国前,郭英随军参与征伐陈友谅、张士诚,立有功劳;太祖建国后,郭英先后参与平定云南、辽东、陕西等地,积累军功,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被太祖封为武定侯。封侯后,郭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和逾越礼制,因此得到了太祖的高度评价,说他“忠诚朴实、堪为百官表率”。同时,郭英又因为是太祖的外戚(郭宁妃之弟)而礼遇甚隆、备受太祖恩宠,这也使得他没有被牵扯进胡、蓝两案中,躲过了太祖晚年的猜忌和疑心,得以保全。

太祖驾崩后,建文帝继续重用郭英,派他随耿炳文、李景隆出征北平、讨伐起兵叛乱的燕王,不过都是劳而无功。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燕王靖难成功、登基称帝后,也没有过多难为郭英,只是把他罢官回家了事。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平安老死于家,年六十七,成祖追赠他为营国公,赐谥号“威襄”,给予了他身后尊荣。

此后郭英的后裔代代承袭武定侯世爵,荫及子孙富贵,连绵不绝;他的儿子郭镇是太祖第十二女永嘉公主的驸马,三女是辽王朱植正妃、五女是郢王朱栋正妃,孙女郭氏还成为明仁宗的贵妃,郭氏一门和皇室数代联姻,安享二百年富贵。武定侯也是太祖所封的开国勋臣中,唯一一个世代传承、子孙代代袭爵的侯爵(仅指侯爵,最后一代武定侯郭培民殁于崇祯十七年。)

综上所述,在明太祖朱元璋所册封的六公、五十三侯、四伯(生前实封、首封爵位)勋臣中,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还能够躲过太祖的猜忌和疑心、平安善终的,只有: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凤翔侯张龙、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越巂侯俞渊这区区六人而已,占全部开国功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其中凤翔侯张龙、长兴侯耿炳文、越巂侯俞渊最终还是被成祖削爵,信国公汤和后裔降爵,只有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二人的后裔没有遭受牵连,得以将爵位传承下去,真可谓是福兮祸兮难预料,兴衰成败一念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