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后起之秀刘锦棠,是如何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刘锦棠是湘军世家出身,他的父亲刘厚荣本身就是一位资深老湘军。可惜刘厚荣在岳州被太平军给击毙了。刘锦棠是带着为父报仇的心愿,才在15岁加入了湘军。

当时他投靠的是自己的叔叔刘松山的部队。刘松山是湘军名将,刘锦棠跟着他一路转战江西、安徽和陕西,立下不少战功,被提拔为道员。

可是在1870年,叔叔刘松山战死。这对刘锦棠来说,又是重大的一次打击,因为父亲和叔叔的相继离去,刘锦棠终于独立成长了起来。

左宗棠看中了刘锦棠在老湘军营的背景,所以提拔他取代了刘松山的位置,继续镇压捻军叛乱。

关于湘军的概念,我们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个部分:曾国藩的湘军、刘长佑的楚军、王鑫的老湘营,以及左宗棠的新楚军。

其中刘锦棠所带领的,便是从王鑫的老湘营走出来的人马。被左宗棠提拔后,刘锦棠在镇压捻军过程中,号称“无役不从,无战不胜”。此外刘锦棠还剿灭了20万河狄、平延、绥榆土匪,得到了“法福灵阿巴图鲁”的称号。

1872年,平定西北后,刘锦棠将叔叔刘松山的尸体带回老家安葬。可是在1873年,海防塞防之争有了着落以后,刘锦棠再次归队,成为了左宗棠收复新疆中的一员大将。

一、收复北疆,刘锦棠速战速决。

1875年,天气转暖以后,刘锦棠按照左宗棠的吩咐,将55营的老湘军,精挑细选,挑出了25营的精锐部队。

因为前往新疆路途遥远,老弱病残,压根就坚持不到目的地,更别提什么打仗了。选拔精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并不是说光身体好就行,还必须要适应新疆地区的环境。

为此刘锦棠拉起这支队伍足足准备了1年多时间,才挑出了这25营的精锐人马。左宗棠给出的方针是“缓进急战”。也就是说要慢慢前进,但是攻城略地的时候,速度一定要快。

  • 1、拿下古牧地。

刘锦棠的人马在秋天和驻扎在新疆吉木萨尔的金顺部汇合,占据了阜康,打算拿下古牧地。古牧地是乌鲁木齐的屏障,要想拿下乌鲁木齐,就必须先攻占古牧地。

从阜康赶往古牧地,有两条路。一条是戈壁,虽然缺水,但是是一条没有敌军防守的大路。还有一条是水源充足的小路,但是这条路上有各种敌军防守。

按照对方的计策,就是想逼着刘锦棠走大路,一旦陷入人困马乏的状态后,在千里奔袭的新疆草原上,他们自然不是熟悉地形的当地武装的对手。

刘锦棠多鸡贼啊,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计策。所以他故意假装在储备水源,打算走道路。实际上却派了一支部队从小路出击,灭了小路上额的敌军,直接包围了古牧地。

到了古牧地城下,刘锦棠紧记左宗棠缓进急战的嘱托,直接上开花大炮,把古牧地的城墙给炸出了几个缺口,随后便攻占了古牧地。

  • 2、攻占乌鲁木齐。

拿下古牧地只是第一步,刘锦棠得知乌鲁木齐的敌军缺少防守后,决定速战速决。除了留下少量人马镇守古牧地外,刘锦棠带着其余所有人奔袭了一个晚上,直奔乌鲁木齐而来。

第二天大清早,刘锦棠二话不说,架起大炮一顿狂射,呆在乌鲁木齐的白彦虎和马人得做梦也没想到,刘锦棠来得如此之快。

才拿下古牧地,现在又立刻出现在了乌鲁木齐,难道是天降神兵吗?白彦虎和马人得完全不是刘锦棠的对手,一溜烟就跑路了。乌鲁木齐自此被刘锦棠一举收复。

此后刘锦棠安排金顺的人马相继拿下了昌吉、呼图壁和玛纳斯,自此整个北疆全部被刘锦棠和金顺的人马收复了,而他也因功得到了骑都尉的职位,可以世袭。

二、攻克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打开了南疆门户。

刘锦棠就是仗着对手没有意识到他们速度会如此之快,再加上对方在南疆的援军一时半会儿也无法赶到,这才迅速平定了北疆。

洪福汗国的阿古柏得知北疆失守以后,自然很不爽。人家当年靠着50多个人,就敢拿下了整个新疆,现在自然也有志气再次复克北疆。

为了防止刘锦棠南下,阿古柏的部署也很严密:

  1. 第一,由心腹艾克木汗联合白彦虎、马人得带领1.8万人镇守吐鲁番。
  2. 第二,由大总管爱伊德尔呼里带领4400人镇守达坂城。
  3. 第三,由阿古柏自己的二小子海古拉带着6000人马镇守托克逊。

这三座城池,便是阻止刘锦棠大军南下攻克南疆的重要交通要塞。可以说想要南下南疆,必须要先攻克这三座城池。

刘锦棠这边,倒是不急不忙,他按照左宗棠的安排,下半年就在休整部队了,到了1877年开春,这才进军南疆。

  • 1、影响中国的 100 次战争之一:围城打援,拿下达坂城。

左宗棠的部署是兵分三路,分别由刘锦棠、张曜和徐占彪分别带一支人马南下。刘锦棠手握31营的大军,直奔达坂城而来。

不过这次刘锦棠吃了个大亏,在亲自出来侦察敌情的时候,胯下马中弹,差点要了他的小命。在查清楚对手的部署以后,刘锦棠果断架起了火炮,准备强攻达坂城。

而从托克逊派来的援军,多次都被刘锦棠的部队击溃,使得镇守达坂城的爱伊德尔呼里,终于意识到不可能守得住了。因此他打算突围而出。

可是他还没跑,刘锦棠的大炮就炸来了,最关键的是,这些大炮还炸到了城中的火药库,结果导致全城到处都是大火。在这种情况下,爱伊德尔呼里的那帮手下人只好选择投降,而他本人更是被活捉了。达坂城就这么被拿下了。

  • 2、善待俘虏,继而攻下吐鲁番和托克逊。

拿下达坂城后,刘锦棠优待俘虏,并且提出了一个对待俘虏的理念:

贼以其暴,我以其仁;贼以其诈,我以其诚;不以多杀为功,而以枉杀为戒。

刘锦棠为了让南疆民众们相信他们优待投降,所以不仅将爱伊德尔呼里给主动放了,还将他的那些头目们,都给释放了。

这么一来这帮人到处在宣传刘锦棠大军的仁义,因此每天都有上千人前来投靠刘锦棠。由此可见刘锦棠的这一政策相当正确。

此后刘锦棠凤雏了6个营前去支援张曜、徐占彪的人马,迅速拿下了吐鲁番。而他自己则带着剩余的人马直奔托克逊而来。

托克逊成了孤城一座,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刘锦棠和海古拉硬碰硬打了一场。最终海古拉部被歼灭4000多人,他只带着2000人马南逃。自此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都被收复了。

三、分兵南下,攻占南疆。

作为南疆屏障,以上三座城池都被清军给逐一攻破,这使得阿古柏大惊失色,不久这哥们居然被活活吓死了。阿古柏死后,海古拉和他哥哥伯克胡里闹翻了,双方反目成仇。

伯克胡里自称大汗后,自己带着主力部队保卫南疆西四城,留下部分人马镇守东四城。其实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 1、千里奔袭,克服南疆东四城。

刘锦棠这边也调整了战法,他知道对手惊魂未定,必须速战速决,所以将部队再次精简了一遍。选出一部分精锐作为主攻人马,剩下的人马则留守攻下的各处城池。

刘锦棠本人亲自带着主攻的32营人马,兵分两路进军南疆。其中一部分进攻库尔勒侧背。自己带主力进攻库尔勒正面,迫使白彦虎再次逃窜。

拿下库尔勒以后,刘锦棠为了彻底消灭白彦虎,所以挑了1千骑兵和1500步兵,千里奔袭追击白彦虎,一路上三战三捷,3天时间就打到阿克苏城下。这一战直接扫荡了轮台、库车等地,白彦虎虽然又跑了,但是同时也迫使伯克胡里彻底放弃了东四城,逃往叶尔羌。

  • 2、收复西四城。

显然伯克胡里是不成气候的,因此墙倒众人推,那些原先支持阿古柏集团的地方武装们,这回主动跑出来反对伯克胡里了。

尤其是此前投降阿古柏的清军喀什噶尔守将何步云,这回再次主动向刘锦棠求援。刘锦棠二话不说,立刻带领大军直奔喀什噶尔。

守住喀什噶尔以后,刘锦棠部这才缓过劲儿来夺取了叶尔羌、英吉沙尔,董福祥那边则拿下了和阗,自此西四城再次落入了清军之手。南疆彻底收复。

总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刘锦棠是湖湘子弟的代表人物,也是克复新疆时,左宗棠旗下最优秀的将领。刘锦棠作战经常身先士卒,所以手下将士无不为之卖命。这才是他取胜的重要原因。

左宗棠对他的评价是:筹策之周,赴机之速,古今未尝有也。

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清廷打算重新重用智勇双全的刘锦棠,毕竟当时他才50岁。可惜他由于长年病痛缠身,没能再效力沙场。在同一年去世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湘军后起之秀刘锦棠,是如何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在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刘锦棠展现出了极强的军事、政治才干,为民族立下大功。

其间,刘锦棠的作为,颇有学习意义。

后起之秀

刘锦棠确实是老湘军的后起之秀。他可算是湘军中的“军二代”。

他的父亲刘厚荣就参加了湘军,并在1854年的岳州之战中阵亡。

那一年,刘锦棠9岁。

15岁时,年轻的刘锦棠要“为父报仇”,投入其叔父刘松山军中,开启其军旅生涯。

其后,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逐渐崛起为老湘军中的年青将领。

1870年,金积堡之战,其叔父刘松山阵亡,刘锦棠代理统领,并以其卓越表现,被左宗棠器重“其才可大用”!

此后,在平定西宁、克服肃州等作战中,刘锦棠表现出的才干更使其为左宗棠所瞩目。

左宗棠点将

1874年,清廷询问左宗棠:要收复新疆,你手下的将领们如何?

当时,在新疆统兵将领大多是朝廷依为心腹的满清显贵。

左宗棠直言不讳:景廉“泥古不化,无应变之才”,金顺敢于搏击疆场但亦非最佳人选!

因此,景廉就内调,金顺暂官关外军务。

左宗棠瞩意的,是刘锦棠。

1875年9月,左宗棠向朝廷举荐刘锦棠:“英锐果敏,才气无双、志虑忠纯”,安排他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

朝廷批准后,左宗棠表达了对刘锦棠的授权:“其前路进止机宜,悉由总统湘军刘锦棠相机酌度”。

刘锦棠,很快就以“相机酌度”证明了自己。

“缓进”,精准的进攻时间

根据新疆的地理形势和敌情特点,左宗棠定下了两条原则:“缓进急攻”、“先北后南”。

新疆地处边陲,大军行动,变数大、补给压力极大,需要准备妥当后,才能进攻。

而为了尽可能减轻财政压力,又要求作战要快,不能久拖不决。

所以要“缓进急退”。

阿古柏的主力屯驻在南疆,“北路轻而南路重”,且新疆地势,“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先取北路后,再下兵南路,“其势甚易”。

所以要“先北后南”。

左宗棠定下的是原则,具体拿捏,要前敌指挥刘锦棠“相机酌度”。

1876年7月,刘锦棠做出判断:北路敌军的力量虽还薄弱,但正在修筑工事、加强力量,而现在快到麦豆收获季节,有粮可因。

所以,尽管后队还没有到齐,“然师期不宜再缓”,该动手了!

于是,刘锦棠毅然决定提前进攻。

“急攻”,迅速平定北疆

1、声东击西,攻至古牧地。

当时,清军有两条路可选。

一条是大路,由阜康到西树儿头子,再西行至黑沟驿,路好走,但沿途缺乏水源。

一条是途径黄田的小路,水源充足。

敌人的企图是:在小路严密防守,诱使清军有大路。这样,翻越50里戈壁后,清军将陷入前阻坚城,人马饥渴的困境。

在刘锦棠面前耍心眼···

刘锦棠将计就计,他下令修筑沟渠,引水到西树儿头子,就地筑垒,又派人到处挖井,做出要从大道走的架势。

随后,刘锦棠趁敌不备,率精锐快速偷袭黄田。

黄田之敌措手不及,大败,清军一路追到古牧地。

2、手术刀式用兵,轻取坚城。

古牧地,是乌鲁木齐的屏障,城池坚固。

刘锦棠袭击队兵力、火力不足,急袭不能得手,遂回到黄田,立刻带领大军急速赶来,准备强攻。

原本,敌人企图是:由于摸不清清军进攻路线,北疆主力骑兵驻扎于红庙,一旦清军来攻,紧急增援。

不过,刘锦棠声东击西,迅速突破,速度太快,清军抵达古牧地时,敌军援军还在路上。

刘锦棠抓住时间差,迅速发起对外围据点的猛攻。

敌军城池虽坚固,但兵力不足,外围据点难以保全,纷纷丢失。

敌军援军赶到时,清军已经控制外围据点,围困城池,遂只好逃窜。

围城已毕,刘锦棠不急攻城,下令:炮台必须高过城墙一丈!

湘军自成军以来就是“结硬寨”的,搞基建轻车熟路。只2日,炮台竣工。

清军炮火轰击下,守敌大部被歼。

此战,歼敌6000余人,缴获战马200余匹及火药、硝磺数千斤,清军仅付出阵亡158人,伤450人的代价。

轻取!

3、急袭乌鲁木齐,平定北疆。

攻取古牧地后,刘锦棠在缴获信件中得知乌鲁木齐兵力空虚,遂立刻急袭。

乌鲁木齐空虚,迅速被攻克。

原本驻扎于附近、正在赶来的援军,见乌鲁木齐丢失,纷纷转移。

随后,刘锦棠迅速发起追击,敌人力量分散,望风而逃,清军所向披靡。

唯独玛纳斯南城坚固,难以攻破。

刘锦棠集中兵力、火力,花了2个月才拿下!

天山以北,除被伊犁外,全部收复!

其实,北疆是有不少敌军的。而且,敌人从俄国、英国获取了大量近代装备,装备也算精良。

从玛纳斯之战的艰苦程度看,敌人的抵抗能力是很强的。

只是···刘锦棠在正常战役中攻势太快,来不及调整部署,以至为清军迅速击破。

此时,冬季来临,大雪封山,清军遂暂停大规模进攻,厉兵秣马,以待来年。

飞将军:平定南疆

平定北疆后,尽管清军已掌握战场主动,但内外形势却复杂了起来。

阿古柏惊恐,找到英俄,希望施加外交压力,保存其“独立”。

英俄不愿见大清全复新疆,多方施加压力,企图“卡脖子”,迫使大清放弃南疆。

而在大清朝廷内部,一直存在的“海防”、“塞防”之争再起波澜。李鸿章等人认为:大清即使收复南疆也难以守住,反而会消耗大量资源,影响更为重要的“海防”,“旋得旋失,功不覆过”。

尽管左宗棠据理力争,使大清决议坚决收复整个新疆,但是,内外压力一直很大,一旦战事陷入僵局,情况将十分复杂。

作为前敌指挥,刘锦棠以一场风驰电掣的作战,解决了问题。

1、果断提前进兵。

左宗棠的策略仍然是:缓进急击。他屡屡告诫刘锦棠不要急,要等各方准备好才用兵。

刘锦棠谨遵命令,进行了半年的准备,诸事具备。只是由于运道奔驰,一些物资、部队仍没有到位。

此时,刘锦棠再次提出:南路天气很快就炎热起来,”麦秋收割每在春夏之交“,部队可以因粮于敌,“机有可乘,时不可失”,果断提前进兵。

2、兵贵神速,轻取三城,打破敌防御体系。

当时,敌人以达阪、吐鲁番、托克逊为三角防御,扼守其门户。

光是托克逊就有装备精良的2万余人。(刘锦棠部主力只有万余人)

因此,左宗棠设想是:兵分三路,两翼夹击。

刘锦棠自率一部攻达阪,另两路自哈密、巴里坤进军。两翼会师后,再配合刘锦棠何攻达阪。

不过,刘锦棠的灵活用兵,加速了战争进程。

刘锦棠进军时,侦知敌军仍以为官军未动,遂立刻派先锋疾驰,直扑达阪。

清军抵达达阪,迅速筑垒,断敌内外,击败敌援军后,发炮轰击。

结果,清军仅仅付出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即毙敌2000余人,俘敌1200余人,攻破达阪。

接着,刘锦棠在宽待俘虏的同时,迅速继续猛攻。

原本防御坚固的托克逊之敌,当时正在四处抢掠,补给物资,清军急奔袭托克逊,轻取敌城。

此时,两翼清军抵达,吐鲁番之敌逃窜,清军轻取。

不到半个月,清军即连下三城,南疆门户洞开,已成破竹之势。

3、远程追袭。

此时,敌人的残敌主要有两股:白彦虎、伯克.胡里。

刘锦棠判断:伯克.胡里善于据守,白彦虎擅长运动战。白彦虎如果逃窜起来,危害甚大,决心以白彦虎为主要打击目标。

在一连串不停顿的连续追击后,残敌连续失败,溃不成军,清军在驱逐敌军后,顺势收复了阿克苏等四城。

4、抓住时机,迅速收复西四城,平定南疆。

清军旋即进入最后的战役阶段:攻取叶尔羌、喀什噶尔等西四城。

清军原定计划,是步步推进,先取叶尔羌。

此时,连败之下的敌人出现内乱,数百满汉兵民趁机夺取了喀什噶尔汉城。

刘锦棠抓住时机,修改作战方略,直扑喀什噶尔。

清军抢先进入喀什噶尔后,敌人已立不住脚,各处残敌四散而逃,清军趁势轻取其他各城。

如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外,全部光复。

施加军事压力,助力收复伊犁

随后,大清开始与俄国谈判,希望收复伊犁。

俄国人虽然当初自称是“代管”伊犁,但哪会轻易放弃呢?

谈判你来我往,进展缓慢。

刘锦棠谨尊左宗棠命令,连续挫败残敌回串骚扰,厉兵秣马,做好武力收复的准备。

不过,在英俄的压力,李鸿章的影响下,大清为缓解局势,调左宗棠回京。

刘锦棠立刻赶到哈密,趁左宗棠未走,与左宗棠推演局势。

两人连日商议,分析了中俄两国的兵器、资金、兵力及国际形势后,认为:中国完全可以与俄国一战!

刘锦棠认为:此时局势,非决之战胜,别无善策也。随即,他与左宗棠商定了作战计划。

其实,当时的俄国虽然叫嚷得很凶,又作势要用兵东北,又扬言在哈密一战,但其虚弱的本质,已被左宗棠、刘锦棠看清楚。

当时,俄国刚结束与土耳其的战争,财政赤字五千万卢布,而且,刘锦棠知道:光绪六年,俄国“天气奇寒”,粮食歉收。

如果刘锦棠等人悉心准备,坚持立场,俄国真的愿与大清一战吗?

1882年2月,《伊犁条约》签订,俄国“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治理新疆,功盖千秋

收复了领土,但是,如何治理好新疆,又是另一个问题。

李鸿章当初说收复新疆,“旋得旋失,功不覆过”并非危言耸听。

当时,大清许多人认为:新疆地广人稀,很难自成一省,如果归并甘肃,又难以遥制,轻则形成新的割据力量,重则为英俄所趁。

刘锦棠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解决了问题。

1、创造性建省方略。

刘锦棠认为:以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的特点,自然是要设省。不过,又必须与陕甘等西北地区保持密切联系,使西北成为一个整体。

因此,他受人为甘肃新疆巡抚,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

他通过调整行政区域、改革兵制(尤其是废除军府制)等方式,完成了新疆建省。

2、废除“伯克制”,加强直接管理。

“伯克制”是当初准噶尔贵族的政治制度,即贵族世袭,治理地方。

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为安定局势,继续沿袭其旧制。

后来,尽管大清在制度上削弱了“伯克”的权力,但在大清统治削弱后,伯克们又开始为所欲为,甚至勾结英俄。

刘锦棠决心“裁伯克之制,一统于州县”。

为了稳步推行,他先是保留“伯克”名号,但不以官视之,削弱地方封建王公的权力,使之不能勾结外国。

1887年,大清正式将伯克名号“全行裁汰”。

3、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刘锦棠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使新疆水道形成完整的灌溉系统,减轻水患,灌溉农业。

同时,他以“兴农实变”为中心,改革新疆的赋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使新疆的农业生产大幅恢复。

此外,刘锦棠还针对新疆的资源特点,推广桑植种植,使新疆的桑蚕业迅速发展起来。

经过刘锦棠的努力,新疆经济迅速恢复,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紧密,近代新疆开发的序幕由此揭开!

晚清羸弱,之所以能保全新疆,左宗棠、刘锦棠等英雄人物居功至伟。

作为前敌指挥,刘锦棠既遵循左宗棠的总体部署,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兵,遂能风驰电掣,迅速收复新疆。

而在“军事威慑+外交交涉”的收复伊犁事件中,刘锦棠既从宏观角度参与了战略决策,又悉心备战,通过“敢战方能言和”的方式,为外交收复伊犁打下基础。

在其后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刘锦棠更是将其全面的政治、经济才能展现,为国家的边疆开发、领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锦棠对民族的功劳,值得尊敬。

刘锦棠做人做事的方法,值得学习。

湘军后起之秀刘锦棠,是如何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左将军和刘将军在那个洛后的中国"克服困难收服祖国的大好河山"扫除了西北的民族匪徒"保护了西北的中华子弟-功不可没"我们应该教育后人·继续学习和发扬"甚知永念!

湘军后起之秀刘锦棠,是如何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刘锦棠好比千里马,左宗棠伯乐也。从授权于锦棠后,确实打了几场硬仗,在用兵谋略出奇制胜,这些归纳有二点:一是左公授以权计让锦棠大胆干,二是锦棠有勇有谋带领湘军稳打稳扎。

湘军后起之秀刘锦棠,是如何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的?

有胆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