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何止是在欧洲,如今世界各地发生的地区问题,不知有多少都是当年英国留下的祸患所导致的,比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而英国的所在地欧洲也是深受其害,数百年来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无数次搅起欧洲大陆的乱局使之不得安宁,直到如今。

按照丘吉尔的话来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外务之策,就是遏制欧洲大陆出现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不愿看到欧洲大陆的联合与强盛,所以通过外交不断离强合弱、扶弱抑强,通过各种强力干涉的手段操纵欧洲大陆的事务,以维持一种对英国更有利的情势。当然,英国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的确让欧洲很受伤。展开欧洲地图,英国这个位于欧洲最大岛屿上的岛国,与欧洲大陆之间被英吉利海峡隔开。不仅仅是海岛国家的各种便利被英国占尽,另一方面,对于欧洲大陆的各种事务,英国进可以涉身其中,退也可以置身事外。有好处的时候,英国随时都可以跑过去狠狠捞一把;而火烧起来的时候,英国又能不费力的全身而退。

近代的英国,通过较早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进行大规模海外殖民掠夺、推动工业革命等,逐渐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度之一。比如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着全球45%以上的工业产出与两成以上的全球贸易总额。虽说日不落帝国如今早就已经是日薄西山,但英国的国力在国际上依旧不容小觑,这也给了英国搅动欧洲的实力。而英国本身体量有限,资源也没有那么丰富,所以其利益大规模存在于海外。英国的工商业、金融业等非常发达,也极度依赖于国际市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英国自然需要摄取更多主导的权利。欧洲距离英国最近,与英国之间的利益纠葛也最多,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不容有人来跟自己竞争。

几百年来,英国“光荣孤立”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同时,又不断搞事情。17到18世纪,英国与法国之间进行了长久的争霸战争最终取胜;18世纪末以后又组建反法同盟,围攻拿破仑帝国;19世纪沙俄扩张之时,英国又联合法国在巴尔干地区击败沙俄;德意志崛起以后,英国就与俄、法联盟来压制德国。英国奉行的就是希望欧洲各国“平分春色”,而并不希望有人可以“一枝独秀”。二战结束后,实力薄弱的欧洲各国夹在苏美之间,为了求生存谋发展而走向联合,而当时的英国不看好欧共体,不肯加入;但之后随着欧共体、欧盟顺利运转,英国又加入其中。然而英国虽与欧洲大陆同床,却始终异梦。英国拒绝加入欧元区,同时也非申根成员,在欧洲之中一直都属于傲娇的异类,明明都是一桌子吃饭,英国却处处高人一等的姿态,对欧洲大陆各国始终心怀异意。

英国人搅翔棍的特性可谓世界闻名,巴以冲突、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缅甸罗兴亚人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问题、塞浦路斯问题等,当年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之际,仍旧在世界各地埋了雷,至今都贻害无穷。当今英国的实力仍旧不差,在欧洲也不安分各种搞事,仅仅一个脱欧问题就惹得自己跟一群人一起不痛快。欧洲迟迟无法融合,无法形成比较统一的实体力量,英国这个痈疽可谓“贡献匪浅”,实在无愧“搅翔棍”这个响亮的名号。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说英国是“欧洲搅屎棍”完全是在污蔑大英帝国。

讲道理,区区一个欧洲根本不能概括英国在近现代几百年的“搅屎棍”业绩。

说实话,以大英帝国这根“搅屎棍”的战绩来说,即便如今的“灯塔国”也只能心悦诚服的喊爸爸。

先来组图看看英国是怎么在欧洲搞“离岸平衡手”的;

(到这估计不用小编再解释,看上面这位得意洋洋的样子就应该知道,英国的绅士们对自己的“离岸平衡”策略有多么满意。)

但大英帝国的“搅屎棍”也有玩脱的时候,代价就是将整个大英帝国都搭了进去,那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英国是参战国,其用意就是利用法德之间的矛盾为杠杆,同时削弱双方,遏制这两个宿敌的崛起。

但法国佬也不是傻子,和英国苦斗了几百年,他们对英国佬的小心思透明白。在渡过前期的热血上头阶段后,立刻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你老小子敢躲在后面看笑话,老子就敢投降给你看。

如果法国投降,整个欧洲基本就成了铁板一块,屎盆子都没了,还咋搅屎啊?

从此我们看到了惊人一幕,从索姆河战役开始,疯子一样的英国成为了主角。法国人躲在自己的国土上消极怠工,而英国人则以十万为单位的将人命往里填,疯狂向德国展开进攻。一举将大英帝国的半条命给搭了进去。

一战后,英国的实力每况愈下,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能力也在下降,这也是导致英国的绥靖政策以及二战的爆发。

二战中的法国玩得更绝,一看形势不妙,直接放挺儿。

结果就是英国为了将欧洲这块铁板重新砸成“屎盆子”基本将老本都赔光了;

说完英国和欧洲的烂事儿,咱们在说说英国这个“搅屎棍”是如何搅动世界的;

曾经的大英帝国完全可以称得上“富有四海”,想象下,就英国那几千万人如何统治遍布世界的殖民地?

其实英国佬用的手法和对欧洲的手法一样,基本上就是分而治之。

利用种族、宗教、地域等等,反正你能想到的任何原因制造矛盾,平衡矛盾从中渔利,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各位看官仔细捋捋就能发现,如今冲突地区的热点事件基本都有英国人的影子,其矛盾的根源几乎都出在英国统治时期。

比如,印巴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就源于“印巴分治”所遗留下来的克什米尔问题,而所谓宗教和民族矛盾就是在英国统治时期爆发的。

还有巴以问题,如果没有《贝尔福宣言》,即便犹太复国主义者再如何鼓动,也不会有大量的犹太人集中迁徙至巴勒斯坦。而这货退出巴勒斯坦后,又转而支持阿拉伯人,并将大量武器遗留给阿拉伯人。讲道理,双方不打起来才是奇迹。

下面就不一一解释,小编就简单提一些事件,有兴趣的小伙伴自己查就可以明白。

亚洲;

除了上面举的两个之外,还有中国和印度的边境(麦克马洪线)、斯里兰卡内战、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伊拉克和科威特等等。

北美;

原住民部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与加拿大的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支援南方,两边拱火)、加拿大魁北克问题。

南美;

阿根廷(马岛问题),讲道理,就南美比较消停,主要是那里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盘,这货没拱进去。

非洲;

布尔战争、尼日利亚民族战争、乌干达战乱等等。

大洋洲;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直接的矛盾。

好吧,就简单举这些,如果您愿意找,还可以找到更多,基本这货殖民过地方在他滚蛋后都会留下“一屁股屎”。。。。

如今英国再也不是当初的大英帝国,再想满世界“搅屎”明显实力不太允许。但搅合搅合欧洲还是有可能滴,没事儿搞个啥俄罗斯间谍事件,顺带来个抽疯脱欧还是没问题滴。

不由得让小编想起戴高乐,当初这哥们活生生将英国挡在“欧共体”之外长达十年之久,估计就是看出这根“搅屎棍”压根就“没憋什么好屁”。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关于这个问题,英国表示:不要误会,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粑粑。所以,搅屎的心,对英国而言,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数百年时间里,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顶着耀眼光芒的帝国,却有着无数令人不齿的劣迹,最重要的当属“搅屎棍”的头衔。

很多人将英国称之为“欧洲搅屎棍”,事实上这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作为曾经的世界性帝国,英国的“搅屎”范围从来不只局限于欧洲,那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搅屎棍”。

除了数千年来看不得欧洲统一的小人心态,英国在五洲四海也埋下了一颗颗地雷,这种“分化瓦解”的套路玩得风生水起,直让这些国家和地区有无数MMP在回响。

比如印巴分治问题带来的印巴对抗,麦克马洪线问题带来的中印争端,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带来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势同水火,科威特独立带来的伊拉克不满,以色列建国带来的中东混乱等。

对于英国而言,“搅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外交策略了,而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一种一天不搅就浑身难受的习惯。

那么很多人就奇了怪了,难道这就是很多人顶礼膜拜的英国“贵族精神”吗?为什么这些个“贵族”会有比苍蝇还狂热的特殊癖好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窘迫的国土环境

岛国的自然环境,虽然历史上并未给英国带来绝对安全,比如英国在历史上分别被罗马军团、日耳曼人、丹麦人以及法国人入侵,但自现代英国开始形成后,岛国环境帮助英国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欧洲浩劫。

比如历史上极盛一时的拿破仑帝国和纳粹德国,就是因为始终无法跨越浅浅的英吉利海峡而最终不得不放弃征服英国的梦想。

但岛国在限制了欧洲大陆征服者的同时,也限制了英国在欧洲大陆扩张的脚步,同时岛国的紧凑面积也为英国国力的膨胀设置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纵然英国在1801年合并了爱尔兰也无济于事。

这对于英国而言是名副其实的灾难,虽然英国在全球占据了面积高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殖民地,但除了直布罗陀等据点,剩下的广阔殖民地几乎再难为英国主宰欧洲提供有力支持。

所以此时的英国,虽然依靠广阔的殖民地登上了超级大国之位,但却始终无法“征服”欧洲大陆,成为欧洲大陆的真正主宰。面对同样强悍的殖民帝国法兰西、后来居上且雄心勃勃的德意志,自己垂垂老矣但死而不僵的俄罗斯,作为海洋大国的英国在欧洲大陆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奈。

所以为了英伦三岛的安全,英国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平衡各国,严格遵循“谁强谁挨揍”的原则,用“离岸平衡手”维持欧洲大陆均势,让欧洲大陆各国陷入“螃蟹理论”无法自拔,英国自然转危为安。

但一战还是不可避免地玩脱了,因为空前的伤亡,英国几乎打光了日不落帝国的所有资产,包括国内精英、债权国地位以及赖以生存的殖民地。

而一战的元气大伤又让英国在二战前走上了“绥靖政策”的弯路,再度让英国输得一塌糊涂,除了战胜国地位,英国几乎在二战中一夜回到解放前,彻底从日不落帝国沦为二流强国。

而很不幸的是,习惯了“老子当年”的英国,虽然接受了英国彻底被打回原形的现实,却无法改变其“搅屎棍”的本性。

当然,英国的“本性难移”,除了难以接受英法成为欧盟主导者的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二战后的英国开始借助美国的力量狐假虎威,而美国出于完全控制欧洲的需要,也需要英国的上蹿下跳。

所以,英国脱欧并不只是英国民粹主义的恶果,背后更有美国的影子。

2、特殊的殖民条件

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比其他殖民帝国夺取的殖民地面积更加广阔,超过英国本土面积的110倍还多。

而相比于沙俄等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不仅距离本土遥远,大部分区域更是位于中低纬度地区,而中低纬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因此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在英国本土面积狭小,能够供养人口有限的情况下,英国想要巩固对殖民地的统治,理论上是不可能像沙俄一样推行野蛮的“种族换血”的。毕竟即便杀光了殖民地人口,英国本土人口也不足以填补其空白。

所以,为了维持和巩固万里之外的殖民地,前期以贸易方式渗透的英国在人口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利用和挑起当地矛盾,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

以印度为例,在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印度主宰以后,英国政府拉拢印度土邦,给予高度自治权,使土邦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鹰犬。

而在英国殖民印度的过程中,随着教育等近代文明的深入,印度精英逐渐萌生了民族意识,组建了旨在争取印度独立的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大党。

面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局面,英国开始扶持伊斯兰教为主的穆斯林联盟,于是英属印度内部开始出现巨大分裂。

二战结束后,在难以继续维持对印度统治的情况下,英国于1947年抛出“蒙巴顿方案”,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裁判,最终也让印巴双方成为不共戴天的宿敌。

相比于法国等紧握殖民地不松手最后一地鸡毛的殖民帝国,英国因为统治成本相对低廉,所以显得更加“拿得起放得下”。

而且相对高明的“以退为进”策略,也使得英国将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保持了更长时间。

从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开始,日不落帝国的盛极而衰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在电气化革命汹涌而来的大背景下,加上英国本土与殖民地相隔万里的尴尬境地,更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催化,导致英国霸权的衰落一旦开始,便无法逆转。

所以在平坦的下坡路上,英国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止损”,包括维持可怜的殖民地,以及有气无力的国际影响力。

而毫无疑问,“搅屎棍”作为另一种裁判身份,更能被昔日的殖民地所依赖,英联邦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化石”,更能怒刷英国的存在感。

所以,无论对欧洲还是世界,“搅屎棍”不仅是英国的象征,维持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英国千百年来的生存之道。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欧洲会说,英国是搅屎棍。但我们不是屎。英国是谄媚者。但他谄媚的对象是美国。而他陷害的对象却是他的近邻。英国的作为搅屎棍既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是国际现实的体现。

英国为何要当人人厌恶的搅屎棍。迫不得已的国际战略考量。也是国家利益的考量。自大英帝国登上欧洲霸主那天算起,不许欧洲两强出现就是英国的核心原则。出现任何一个与英国相媲美的欧洲强国,英国必然要把他打压下去,以维护英国在欧洲的利益。两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主要矛盾就是德国挑战了英国在欧洲老大的地位和利益。所以英国才不惜一切代价把德国打倒。

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是倒了,但起来的却是美国成为欧洲的主人。而在英国人看来。只要不是欧洲人当家就可以。所以英国政府迅速调整战略,全力依附美国。就此成为美国的在欧洲最大是代言人和马仔。而美国同英国都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同文同种合作起来也是十分得心应手。所以在英国成为美国在欧洲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以至于戴高乐在位期间始终反对英国进入欧共体(欧盟前身)。认为英国不会维护欧洲人的利益。

而英国之所以如此,也实在是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岛国。本身就孤悬海外,无法与德法俄等大陆国家相比。对外贸易是英国的核心所在。在这个原则下,英国要么最强大,要么就是与欧洲其他国家保持等距离外交。也就是:“大陆均势”与“光荣独立”策略。这是英国人四百年来的外交国策,至今不曾改变。现在已经被英国人发展到了极致。

英国也知道欧洲整合与统一的巨大利益与好处。但这和我英国关系不大。现实情况、本国利益至上是英国对欧盟的态度。对欧洲大一统没兴趣,当初加入欧盟是看到了利益,现在脱欧也是一样。欧洲越分裂对英国越有利。可以说,欧盟无法整合,英国就是最大的罪魁祸首。英国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英国作为欧洲国家,仅仅存在于地理概念上。在其他层面,英国人对欧洲的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英国脱欧,反对欧洲大一统都是建立在自己利益上的考虑。从这一点看,指责英国是搅屎棍有些“冤枉“。但即便是没有英国。欧洲也注定无法统一。因为无论是拿破仑,希特勒都失败了。现在还有一个美国反对欧洲统一。对了,还有俄罗斯。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近日自媒体上英国“雅号”又被翻出,这次应是防务大臣派航母到南海的“期票”惹祸。公允地讲,国际关系研究界和传统媒体上从未见过这一称呼,它既不理性,也不严谨。

谈到英国外交,首先要不脱离时代。二战结束至今,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英国外交的基础——国内政治虽有“脱欧”造成的深刻裂痕,但保守—工党轮流上台的基本格局未变,其追求利益,适时变通和现实稳健的外交传统依然维持。

具体实施层面,丘吉尔制定的“三环外交”(以英联邦政治、英美特殊关系和对欧洲大陆政策三大领域为着力点)是观察与分析的最佳路径。

三环外交的宗旨是维持英国的大国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英国加入欧共体为标志,英国外交的重点一度移向欧洲大陆。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通过紧密美英关系以维护自身大国地位,此后的的政府在结束冷战、海湾战争、反恐等领域成为美国最坚定的盟友。

对于欧洲事务,英国一直不离“岛国心态”的“孤立主义”、制衡对手的均势战略。欧盟之内,它不是申根国家,以怀疑论者的身份拒绝欧元。43岁担任首相的卡梅伦(英国近200年最年轻的掌舵者)终于犯下历史性错误:他盲目自信,将不属大是大非紧迫问题的脱欧公投付诸实施,2016年6月至今陷英国于社会分裂、政治混乱,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已然降低。

世界大变局下,固守欧洲怀疑论的英国与欧陆合合分分不算意外。当下它又难以与特朗普走近,特别是在伊朗问题上。而在英联邦乃至新兴经济体眼中,英国脱欧削弱了自身。

损人不利己,这就是英国欧洲立场与行为的结果。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欧洲搅屎棍”?

不请自来。英国的确是“欧洲的搅屎棍”,为什么要做“搅屎棍”呢?因为可以从中渔利、浑水摸鱼。举个栗子,拿英国脱欧来说吧,本来欧盟是一个整体,作为世界的一极,在世界舞台上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话语权,可英国偏不让欧洲如意,通过脱欧让欧盟出现了裂缝,一个分裂的欧盟还能怎么做呢?不还得老老实实听美国指挥。另外,在中东战争期间,英国一直追随美国,甘愿做马前卒,对主权国家挑起战争,无利不起早,这也是为了从中分取一杯羹。美国则是“世界搅屎棍”,因为国力较强,为了保持霸权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搅动风云;英国因为国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想重振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已经不可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