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最终悲剧结局?
胡宗宪的悲剧,要从他投靠严嵩说起。
作为抗倭名将,胡宗宪手底下带出来的俞大遒、戚继光等人,一个个都名垂青史,成为了著名的抗倭将领。可是胡宗宪却落得个困死狱中的下场。
为什么?因为胡宗宪和严嵩有扯不清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严嵩,就没有胡宗宪后来的成就。因此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胡宗宪的一生:成也严嵩,败也严嵩。
一、进士及第,却必须要攀附严嵩才能上位。胡宗宪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到了中晚明时期了。我们都知道第一代大学生是最吃香,国家直接包分配,可是越往后,大学生越不吃香,为啥?因为大学生太多了!包分配是不可能的了,只好自己出去找工作。
明朝的情况也是一样,嘉靖年间已经到了中晚明时期了,这个时候明朝的进士那是数不胜数。老的还没退休,可新的又考了上来。
这么多人咋安排呢?过去考上进士,直接可以进翰林院,可是等到26岁的胡宗宪考上进士以后,只能去当一个小县令了。
胡宗宪虽然很努力,在当地肃清了匪患,可是这不代表他有升官的机会。为啥?因为中晚明时期,明朝已经处于吏治腐败的高峰期。
况且上面还有个大腐败分子严嵩,作为国家的当朝首辅,就问你怕不怕?混得好的,都是跟着严嵩混的,大大小小全是贪官污吏。
胡宗宪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光靠努力做事,对不起,可能退休的时候也就止步于一个知府罢了,压根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光辉事迹。
当时胡宗宪已经升任浙江巡抚,但是不得不面对一个人,那就是赵文华。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这一关始终都是要来的。
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守宪中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王江泾,宗宪与有力。文华尽掩经功归宗宪,经遂得罪。寻又陷天宠,即超擢宗宪右佥都御史代之。---《明史》
别看浙江巡抚是个多大的官,在赵文华眼里那就是个屁!只要不听话,就可以除掉,比如说此前的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就是因为不屈服于赵文华,所以先后被杀害。
可是胡宗宪来了以后,赵文华不仅没有对他下手,而且还大力夸赞胡宗宪能干。其实呆子都知道胡宗宪和赵文华,已经同流合污了。
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相信,一个抗倭英雄,怎么可能也变成贪官污吏呢?没办法,这就是那个时候的大环境,也正因为投靠了赵文华,所以胡宗宪成为了严嵩的门生。
二、胡宗宪平步青云,少不了严嵩的帮助。胡宗宪巴结赵文华,使得他在浙江巡抚的任上,干得顺风顺水。而且此后又得到了一系列的提升。
赵文华将胡宗宪推荐给了严嵩,从此严嵩把胡宗宪当成了自己的心腹。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可见胡宗宪对严嵩没少拍马屁。
胡宗宪是一个能干的人,而且还是个识时务的人,这是严嵩集团里最缺少的人物。因为大多数拍马屁的人,都没什么能力,胡宗宪却是个例外。
于是在严嵩的大力推荐下,胡宗宪从嘉靖三十五年开始,陆续提升为兵部左侍郎兼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这还没多久,胡宗宪又被提拔为直浙总督,主要负责整个浙江、南直隶、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军务。这一下子,胡宗宪就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
他可以调动当时江南的大部分兵力,实力雄厚。这是胡宗宪梦寐以求的事情,自己努力了这么多年都没得到,攀附严嵩一两年,就什么都有了。
如果是你,你愿不愿意攀附严嵩呢?严嵩这边也相当高兴,因为他们也发现胡宗宪是个帅才,能够为己所用的话,将来他们也有个依靠。
三、大祸临头,才想着甩开严嵩这个昔日的大靠山。由于很多文学作品的渲染,把胡宗宪形容成为了一个十分高尚的人。其实这是不对的,能够做到那个位置的人,要么出生时就有强大的背景,要么就是后来投靠了某些强大的背景。
因为胡宗宪所处的位置,不是心腹大臣,是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的。很显然,胡宗宪家里没什么背景,只能靠后来的攀附。
他攀附赵文华和严嵩,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没什么不好说的,没有谁是完美无缺的人。如果某些人非要把他形容成完美无缺的人,那就是在说谎。
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罢免了官职,他儿子严世蕃也被杀了。这预示着纵横朝野二十三年的严党彻底倒台。
清算的时候终于到来,作为严嵩一手提拔上来的直浙总督,你觉得胡宗宪能够逃过被审判的厄运吗?当然不行。当年有多辉煌,现在就会有多落魄,这就是代价。
在新首辅徐阶的主持之下,弹劾胡宗宪十大罪名的奏折也就送到了皇帝跟前。可是嘉靖皇帝感念胡宗宪是抗倭英雄,所以没有对他下手,只是将他罢官放回原籍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结局,那么胡宗宪也算是不错了。毕竟攀附严嵩是事实,却没有因为这件事获死罪。
两年以后,严世蕃昔日的手下罗龙文犯罪被抄家,结果从他家里抄出了胡宗宪写给严世蕃的信。这封信是胡宗宪被弹劾的时候所写,还给了严世蕃不少钱,希望他能帮忙做内援。
最关键的是,胡宗宪还自行草拟了一道圣旨,这下子可什么都完了。这事儿显然很蹊跷,胡宗宪再没有脑子,也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因此很有可能是栽赃陷害。
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胡宗宪表现得就有些尴尬了,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辩诬疏》,极力撇清自己和严嵩一派的关系。
可惜嘉靖表示:我不听,我不听!无奈之下的胡宗宪,只好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随后在狱中自尽。
总结:功过应该分开来看。胡宗宪对明朝的功劳,那是谁都不能抹杀的。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继光和俞大遒,也就没有轰轰烈烈的抗倭成果。
可问题是胡宗宪的确是严嵩一党的人,他在人走茶凉的情况下,极力撇清自己和严嵩的关系,这本身就会遭到旁人的鄙夷。
如果胡宗宪果真是高风亮节的君子,那么他就应该只字不提严嵩,只为自己自证清白。当初靠人家上位,现在人家倒台了,你为了自保就踹两脚,这合适吗?
其实胡宗宪攀附严嵩的这种行为,在明朝后期很正常。我们很熟悉的戚继光,不也曾经各种贿赂首辅张居正嘛!恨透了阉党的袁崇焕,当年不也给魏忠贤修过生祠嘛!所以说谁还不知道谁啊!
参考资料:《明史》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最终悲剧结局?
胡宗宪(1512~1565),安徽绩溪人,明朝军事家,抗倭英雄。
胡宗宪生于正德七年,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当政的第七年,在胡宗宪10岁时,荒淫放纵的朱厚照死了。
这时候朝臣们发现朱厚照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 也就是皇帝死后,正统的继位方式“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这两条他都没有。
没办法,朝臣们就只能在朱厚照的近血缘中寻找,找来找去找到了朱厚照的堂兄弟朱厚璁。出于各方利益,于是就立朱厚熜为帝,史称明世宗。
随后明朝擅长炼仙丹求长生不老的嘉靖皇帝横空出世了。胡宗宪的人生轨迹也就和嘉靖扯上关系了。
努力拼搏的胡宗宪胡宗宪出生在一户书香门第,从小很聪明。像他这样的人也只能通过走科举之路光宗耀祖,胡宗宪不负父母期望,(嘉靖十七年)在26岁时中了进士,然后被安排到刑部实习。
两年后,也就是在28岁时,胡宗宪到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任县令,没有背景的人,也只能从底层打拼开始。
虽是七品芝麻官,但胡宗宪并没有懈怠,而是以百倍的拼搏精神为之奋斗。
山东多响马多盗贼,胡宗宪在任上招抚和消灭了盗贼,地方安全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
就在仕途顺畅的时候,家中出现了变故。原来他的父亲和母亲相继离世。
在古代,父母去世,官吏之子要辞官在家守孝两年半(27个月),胡宗宪就在家中丁忧守孝5年。
转眼孝期已满,胡宗宪复命被朝廷派往边疆巡视(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镇),就这样一干就是5年,在边陲上的工作经历,为他以后的海防抗倭积累了经验。
是金子总会发光,鉴于胡宗宪的成绩,嘉靖三十三年,他被嘉靖帝任命为浙江巡按御史。
说到这里,咱们要讲一讲明朝沿海倭寇问题。
明朝时期和日本贸易往来很频繁,于是就出现了海盗。这些海盗其实就是一些日本浪人和中国海盗相勾结,从海上登陆到沿海抢劫财物,之后就躲到了海上去。
抢了就跑,明朝正规军对这些散兵游勇无可奈何,来剿我就跑,走了我就来,朝廷对此也没有办法,剿而不灭。
胡宗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马上任浙江巡按使的。由此可见,朝廷对他寄予了深厚的期望。
胡宗宪果然不负众望,在浙江打击倭寇成绩斐然,活捉了海上大盗汪直和徐海,浙江倭患被打压,军队面貌焕然一新,朝廷升任其为浙江巡抚。
浙江倭患虽然被一时打压,但是南直隶(今南京)海防松弛,倭患猖獗,朝廷进一步往胡宗宪身上压担子,主抓浙江和南直隶海防,有权调动江南,江北,浙江等省的重兵。
(胡宗宪被升为兵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御史)
胡宗宪被朝中政治势力害死了胡宗宪在治理海防抗倭方面确实有一套。他提拔江南大才子徐谓徐文长为自己的幕僚;提拔俞大猷、戚继光为抗倭将领,二人都是历史上的抗倭名将。
通过全方位提升,明军一扫往日之颓废,打得倭寇再也不敢来边境骚扰。
就在海防面貌焕然一新的时候,朝廷派工部右侍郎赵文华视察沿海。
赵文华是内阁首辅严嵩的干儿子,此人是一位奸佞小人,胡宗宪前几任干的好的官员,只要没孝敬赵文华,随后都被罢了官。
胡宗宪虽然看不起这种小人,但不孝敬赵文华,刚有起色的海防就会被废驰,百姓就会重遭倭寇的骚扰。
为了百姓的安危,胡宗宪只好挪用军饷孝敬赵文华,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实,为朝廷出力干点事儿,还要依附这些小人。
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正是利用赵文华这样的人到地方横征暴敛大发横财,对于这一切,嘉靖被蒙在鼓里。
赵文华一看胡宗宪还算识相,也就没有为难他。此后,严嵩、赵文华等人把胡宗宪看成了自己人,加以提拔重用。
胡宗宪自以为躲过了政治谋杀,岂不知更大的阴谋正在向他袭来。
原来宫中斗争波云诡谲,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引起了朝中大臣、次辅徐阶的不满。
徐阶是一个老狐狸,在没有实力直接和严嵩死磕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伪装和忍辱负重,暗地里和严嵩斗智,也就是当笑面虎,表面阿谀奉承,背后捅刀子下绊子。
徐阶知道只要讨得嘉靖的欢心,扳倒严嵩不成问题。
机会终于出现了,有一次宫中失火,嘉靖想盖一座新的宫殿,但是严嵩反对。
徐阶看出了皇帝的心思,就动用国库盖了一处宫殿,宫殿盖成交付使用,嘉靖很高兴,此后嘉靖逐渐疏远严嵩,提拔徐阶成了第一首辅。
严嵩失势后,徐阶继续充当两面派,因此并没有引起严家父子的警觉。
当严嵩彻底失势后,徐阶露出了本来面目,痛打落水狗,严嵩父子被彻底打倒了。
大家看到了吧?只要讨好皇上一人,权势就会越来越大,严嵩会写青词,徐阶也会,至于朝廷安危,不在这些人考虑之列。
然而胡宗宪却和徐阶、严嵩不同,胡宗宪把明朝和百姓的安全看得很重,这样的人严嵩容不下,徐阶同样容不下。
严嵩倒了,徐阶开始清算严嵩一党,胡宗宪被认定是严嵩一党,随后成了徐阶残害的对象。
徐阶授意他的学生,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胡宗宪。
前面也说了,胡宗宪曾经动用军饷贿赂赵文华,虽然初衷是为了明朝和百姓的安全,但是这种做法确实不对。
这件事就被当成罪证被陆凤仪弹劾,状告胡宗宪贪污军饷,单这一条就能要了胡宗宪的命。
内外用力,胡宗宪难道一劫。
朝中的徐阶对嘉靖说,“胡宗宪是严嵩一党,曾动用军饷贿赂严嵩,应该肃清!”嘉靖为之大怒,胡宗宪被关进了大狱。
虽经多次辩解,胡宗宪的辩书却被徐阶等人压住。由于迟迟没有结果,胡宗宪无法忍受,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三,胡宗宪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54岁。
综上所述,一个沉迷于炼丹求长生不老的嘉靖,被一些道貌岸然的朝臣所蒙蔽,想为朝廷干点实事的胡宗宪,就这样被政治谋杀了,实在可悲可怜!
抗倭名将胡宗宪为何最终悲剧结局?
在大明嘉靖年间,倭寇肆虐国家的东南沿海地区。说起抗击倭寇,人们往往想到的都是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想到的是戚家军七战七捷的无双战例,但是人们却通常会对胡宗宪这个名字感到十分陌生。
但是今天,华夏问长安要对大家说的是,抗倭战争中,胡宗宪才是鼎定大明东南的关键性人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这位胡宗宪: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人。出生在大明朝的胡宗宪是幸运的,因为他成为了一个读书人,并且考中了进士,从而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这使得他先后有机会担任益都、余姚等地的知县,而后又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主持军务。这一系列的任职既让胡宗宪积累了从政经验,同时也让胡宗宪施展了才华,崭露了头角。
但胡宗宪也是不幸的,到了大明嘉靖一朝的官场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糜烂。一方面是官吏腐败已经成为了一种漫延的态势,官场上绝大多数官吏都对贪污呈一种默认和容忍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则是倾向于空谈而忽视了实际政务,大家都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打“嘴炮”,对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员却往往又因为所谓的“德行有亏”而遭到排挤。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胡宗宪如果本本分分做官,依靠实绩是不可能走到高位之上的!
胡宗宪不是传统的读书人,尤其不是明代官场下那些爱惜羽毛名声的“清流”,他不好空谈而好务实。而更为重要的是,胡宗宪的心中有着更为宏大的抱负,绝非单纯的有着一介官身就可以满足的,他需要的是更大的平台!
既然不拘泥于名声,既然有更进一步的需求,胡宗宪便不再有丝毫的犹豫,他直接结交上了工部右侍郎赵文华,而这个赵文华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内阁首辅严嵩的干儿子。对于胡宗宪而言,是谁的干儿子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得到快速晋升的阶梯,哪怕因此被冠以“严党”的骂名也作所不惜!
赵文华对于胡宗宪着实很“够意思”,两个人联手之下,先后在政治斗争中击败了闽浙总督的张经和浙江巡抚李天华。这两个人原本在地方上都算得上是官声不错的官员,但是在胡宗宪看来,这两个人根本担当不起剿灭倭寇的重任,只能成为自己晋升阶梯上的绊脚石,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将这两个人一脚踢开。
接下来胡宗宪终于如愿以偿的主政浙江,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这一刻他知道,自己距离剿灭倭寇、鼎定东南的不世功勋越来越近了……
当然,主政浙江仅仅只是给胡宗宪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胡宗宪也甩开了明朝已经腐朽的那一套官僚体系,转而按照自己的意志打造了一整套豪华的抗倭团队!
首先是重用真正能打的将领,打造能战的军队!正是在胡宗宪的一力主导之下,一代名将戚继光终于登上了抗倭的舞台,同时也在戚继光打造戚家军的过程中,胡宗宪要钱给钱、要粮给粮……除此之外,还有如俞大猷等一大批真正能打仗的将领在胡宗宪主导的闽浙一带获得了带兵实权。这一转变,使得大明东南的海防能力开始出现了“一年一个样儿,三年大变样儿”跨越式的提升。
其次,他根据剿倭的需求打造出了一套豪华的文人团队。这些人当中,有徐渭、王寅、沈明臣等善于沟通协调的机关型人才;有朱先、管懋光、沈坤等一线作战的指挥型人才;还有茅坤、罗龙文这样善于权谋、诡计的阴谋型人才。而胡宗宪之所以能够笼络到这些人,他主要看准了一个关键点:
他们都是被时代所抛弃的人。胡宗宪麾下的幕僚大多是未能通过明代科举的读书人,也就是说原本这些人在仕途之上已经断绝了希望,已经被那个时代所抛弃这些读书人都有自身的政治抱负。所谓:修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施展自己的才华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但是在仕途断绝的情况下,这种梦想开始和这些落榜文人渐行渐远。而胡宗宪恰恰在这些读书人最为需要的时候站了出来,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青史留名的舞台——剿灭倭寇!
这就是胡宗宪的高明之处,恰恰以这种模式选拔出来的读书人都是能务实务,而完全规避掉了大明官场体系中“只会清谈而实际政务上百无一用”的腐儒。
靠着这样的班底,胡宗宪终于成就了剿灭倭寇、鼎定东南的不世功勋,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此时此刻他对于大明朝廷的重要性也已经不再是当初那般无可替代了。新任内阁首辅徐阶本就是靠扳倒严嵩上位,对于严党的清算和打击自然是不遗余力。而胡宗宪在徐阶的打压之下被以伪造圣旨下狱。
嘉靖44年,胡宗宪在狱中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
胡宗宪的一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他私德有亏、奢侈贪污,他为了获得权力不惜攀附权贵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他又是一个真正的能臣,其鼎定大明东南的不世功勋远远胜于那些只知坐而论道满口仁义道德的“清流”。
同样我们要为那个时代感到悲哀。胡宗宪如果不曾攀附权贵,他根本就走不到主政东南浙江的位置上,他如果不疯狂聚敛钱财,自然没有资金去协调各方,也没有资产打造抗倭的强军,当然也根本不可能平定倭患。而他成就大功之后,先前这些不择手段的作为却又将他最终送上了绝路。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