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吕禄和吕产,都是刘章杀掉的,也是刘章和刘兴居哥俩帮着周勃解决了诸吕之乱。刘襄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野心家的样子,他哪来的什么功劳呢?

虽说刘襄是刘章、刘兴居的大哥,但是这也不能把弟弟们的功劳,转嫁到哥哥头上吧?自始至终,刘襄就没有为诛灭诸吕出过多少力,他不敢推翻汉文帝自立,也就很正常了。

反倒是刘章没能称帝,的确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为刘章这个人,做事果断,为大汉立下大功,是个手腕强硬的实权派。如果他做了皇帝,那么大汉绝对就不会长期搞什么黄老治国了。

一、周勃选皇帝,必须要以好控制为主。

刘襄好控制吗?和霍光时期的刘贺一样,一点也不好控制。因为刘襄是齐王,这哥们手底下有一票亲信。

如果刘襄做了皇帝,那周勃这些汉朝老臣,早晚要被刘襄全部踢出核心权力圈子。因此周勃这帮汉朝老臣,也不可能答应让刘襄来做皇帝。

周勃为啥也不选刘章或者刘兴居做皇帝呢?这两位不仅在宫中,而且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说都应该厚赏才对。

可是周勃这些老臣,也是有私心的。因为这两位都是杀伐决断之人,实在是不好控制。他们这帮老臣就是想要找一个听话的,实力薄弱的人来继承皇位。

这样一来,皇权就可以落在他们这帮老臣手里了。这里就没有什么正义与邪恶之分了,皇位真的未必就一定要在皇帝手里。

毕竟皇帝是世袭的,而大臣是靠本事上来的。谁来掌权更合适,呆子都看得出来。所以周勃这帮老臣,最终选择了势单力薄的刘恒做皇帝。

刘恒虽然也是诸侯王,但是他这个代王的含金量,远远比不上齐王刘襄的含金量高。实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刘恒和他母亲薄姬,全都是那种十分低调的人,一时间他们觉得刘恒似乎很好欺负,于是就选择了刘恒。

后来才发现,刘恒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权臣势力最终并没有盖过皇权,反倒是被汉文帝刘恒给治得老老实实。

二、刘襄纯粹就是野心家,他没有给大汉立下什么大功。

刘章的媳妇儿吕氏是赵王吕禄的女儿,通过这层关系,他知道了吕禄和吕产勾结起来,打算谋逆的消息。因此刘章就偷偷告诉了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表示如果刘襄起兵夺位,自己可以做内应。

刘襄那叫一个兴奋啊,立刻就打算起兵。不过这个时候他还不忘坑一下同宗战友。他先派人跑去向琅邪王刘泽报信,说吕氏谋逆,希望他能够到临淄来一起商量一下平叛事情。

结果老实人刘泽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临淄,刘襄这家伙居然把琅邪王刘泽给软禁起来了。为啥?因为齐王刘襄早就惦记着琅邪国的那点地盘了。两家靠在一起,表面上是邻居,实际上都想吞了对方。

你说说看,这个时候是平定诸吕,抢夺皇位的关键时刻。而刘襄却还惦记着琅邪国的那点小地盘,他这样的人,可以承担起帝王重任吗?只能说眼光太浅。

幽禁了刘泽后,刘襄便派人接管了刘泽的所有兵马。本来大军直接杀奔长安就好了,可这个时候灌婴被吕产派来平定刘襄了。

而灌婴是刘家的忠臣,他不仅没有平定刘襄,反而与刘襄达成一致意见,等到吕氏谋逆以后,再反戈一击,共同讨伐吕氏。

可问题是太尉周勃那边也是有动作的,他们可不会等到刘襄来了以后才动手。周勃取得了兵符以后,统领了北军。而刘章手里也有一股力量控制了南军。

此后在周勃的授意之下,刘章带着上千人的军队捕杀了吕产和吕禄,以及老吕家的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诛杀。

这个时候诸吕之乱基本被平息了,我们的刘襄在干啥呢?这哥们居然还在跟灌婴呆在荥阳那儿不动,这不是在搞笑嘛!想要争夺帝位的人,是绝对不会如此拖沓的。

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於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史记》

所以说论功劳,刘章要远远大于刘襄,论人脉,刘章长期在长安工作,而且成了周勃的左右手,自然也比刘襄更广。所以说刘襄不称帝很正常,刘章不被立为帝才是奇怪。

三、刘襄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买了单。

真正决定刘襄无缘地位的人,居然还是琅邪王刘泽。刘泽被软禁以后,灵机一动,于是告诉刘襄,把他放这儿也没用,倒不如让他去长安给刘襄谋求帝位。

这傻子一般的刘襄,居然还真的相信了这件事。你把人家给软禁了,夺取了人家的兵权,现在还指望着人家会给你谋夺帝位?是谁的脑子不好使了?

刘泽跑到长安以后,诸吕之乱已经被平定了。这个时候大家打算坐下来论功行赏,第一个要确定的,自然是皇位继承人,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嘛!

不少大臣表示,刘章的哥哥齐王刘襄应该被立为皇帝。毕竟刘章立下大功,而刘襄是他哥哥,也是齐王继承人,自然有资格继位。这么说的话,逻辑上勉强还过得去。

但是刘泽却冒出来说:这个刘襄啥都好,就是他那个舅舅驷钧不是个东西,如果他做了皇帝,那么吕后之乱我看还是会重蹈覆辙。

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於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史记》

这家伙算是说到了致命点上,汉朝可再也经不起一场吕后之乱了。因此大家立刻否定了让刘襄做皇帝的计划。刘章搁哪儿也是生闷气,自己是齐王先刘肥的次子,大哥都轮不上,他肯定更没机会了。因此刘襄就这么灰溜溜地罢兵回国了。

总结:刘襄三兄弟,下场都不怎么好。

汉文帝上台以后,自然是要厚赏诛灭诸吕的功臣的,其中刘襄三兄弟的功劳是最大的。所以汉文帝也很大方,将城阳、琅邪、济南三郡归还给了齐王刘襄,可问题是刘襄在这一年莫名其妙就去世了,年仅30岁。

刘章因为功劳很大,所以汉文帝打算封他为赵王。可是得知这哥们本来打算迎立他哥哥刘襄的,所以汉文帝很生气,只封他为城阳王,2年后刘章也挂了,年仅24岁。

至于刘兴居因功被封为济北王,可是1年以后,他趁着匈奴南下的机会举兵叛乱,结果被汉文帝击败,无奈之下自尽而亡,年仅23岁。

平定诸吕功劳最大的三兄弟,没有一个有好下场。不能说这都是巧合吧?所以我看汉文帝在位期间,没少排挤这三兄弟,毕竟他们曾经谋夺过皇位,而且拥有合法继承权。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想知道刘襄为什么不能取代刘恒?就得了解刘襄起兵的前后过程。

刘襄不能取代刘恒的原因,来自三个人。

刘襄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他的父亲齐王刘肥差点被吕后毒死,后来委屈求全才保得性命,不久就病死了,刘肥死后,长子刘襄继承了齐王的爵位。

刘襄及其两个弟弟刘章、刘兴居是刘邦在世的最有能力的孙子辈,三人均是刘肥的儿子,年轻有为,刘章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首要功臣,而刘襄是平定诸吕之乱的重要功臣。

吕后死后,诸吕掌握朝中军政大权,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此二人掌握着朝中最主要的军政大权,准备在京城政变,刘章的妻子是吕氏族人,刘章通过其妻知道了吕产和吕禄的阴谋,便马上通知其兄长刘襄起兵反吕。

正是因为刘章的通知,刘襄才得以起兵,但汉代的诸候王是没有兵权的,兵权在诸候国的国相手中,刘襄与其舅父驷钧商议,便设法逼死了齐国国相,然后掌握了齐国的兵权,驷钧但成为刘襄不能继承帝位的第一个原因。

刘襄夺得齐国兵权后,感觉势力不够,便邀请刘邦的堂兄弟,当时任琅琊王的刘泽一起起兵,刘泽同意了,当刘泽来到齐国后,结果被刘襄软禁了,然后刘襄又夺了琅琊国的军队,刘襄便发动这两支军队开始一路向西进攻长安,琅琊王刘泽就成为刘襄不能继承帝位的第二个原因。

刘襄起兵后,一直向西打,消息传到长安,相国吕产就派出大将军灌婴率军抵挡刘襄,当刘襄打到济南郡时,大将军灌婴率军来到了军事重镇荥阳,就不再前进,派人与刘襄讲和,刘襄便停在济南郡等候消息,大将军灌婴就成为刘襄不能继承帝位的第三个原因。

正因为刘襄在外的军事压力,导致吕产和吕禄不断做出错误的布署,而在内朝的刘章和周勃、陈平等人,设计夺了上将军吕禄的兵权,有了兵权后,先后诛灭吕产、吕禄及朝中吕姓族人,控制了长安。

然后功臣们就开始讨论谁来继承皇位的问题,拥有发言权和决策权的大臣主要有周勃、陈平、刘泽等人,结果功臣们选的是刘恒,为什么不是刘襄?

原因如下:

1、因为刘襄的舅父驷钧在当时的名声很不好,是个恶人,功臣担心刘襄登位,会从重蹈吕后的覆辙,外戚掌权;

2、因为刘泽个人的原因,刘襄起兵采用欺骗的手段软禁了刘泽,然后夺了他琅琊国的军队,刘泽一直怀恨在心,在设法骗得刘襄信任后,以进京协助刘襄继承帝位为由赶赴长安参加决定皇帝人选的会议,结果刘泽不仅没有选刘襄,还让其它功臣不要选,刘泽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3、因为大将军灌婴的原因,灌婴驻守在荥阳,荥阳是进入长安的门户,灌婴明面和刘襄讲和,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阻止了刘襄进入长安,刘襄不进入长安,无法施加影响,就难以继承帝位,而且灌婴驻守荥阳,刘襄又不敢打,打又打不过,灌婴可是刘邦时期的开国元老,身经百战,有勇有谋,刘襄无法和灌婴相比,又没有其它办法,只能无奈地等消息。

刘襄因为这三个人的原因无法继承帝位,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刘襄本人也是年轻有为,功臣们不愿意新继位的皇帝太能干,如果皇帝太能干,势必会让功臣们不好干。

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刘襄是齐王刘肥长子、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肥去世后,刘襄继承齐王之位。而刘邦驾崩后,刘盈登基为帝,是为汉惠帝,其母吕雉尊为皇太后,吕雉也开始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成为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之人。

吕雉大权在握,虽然说的是刘吕一家,但她所做的却是向吕背刘之事,她一边打压刘氏诸王,一边大封吕家之人。因此吕雉的行为受到刘氏宗亲和朝廷大臣的强烈的不满。

然而刘氏宗亲和大臣虽然不满吕雉的所作所为,但因为吕雉大权在握和她本人的个人能力,所以都对吕雉也无可奈何。

而吕家之人仗着吕雉之势,行事飞扬跋扈,这更加招来很多人的怨恨,汉惠帝刘盈对此也没有办法,同时刘盈又英年早逝,让之后的吕雉行事更加的无所顾忌。

到吕雉去世之后,吕家之人在朝廷担任上将军和相国等重位,并且在长安调集兵力来威慑大臣,准备做乱。

当时刘襄之弟刘章的妻子是吕家之人,因此得知吕家的所做所谓,所以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刘襄。刘襄决定出兵诛灭诸吕氏,到时刘襄就可以被拥立为帝。刘襄、刘章兄弟于是联合陈平、周勃,之后他们一起铲除诸吕的实力。

本来齐王刘襄在诛杀诸吕事件中,是出了很大的力、也有很大的功劳,同时他又是刘邦长孙,但最后还是无缘帝位,而是刘恒登基为帝。

那立下功劳的齐王刘襄为什么不敢取刘恒而代之呢?

首先,刘襄虽然立有功劳,但他的舅舅为人凶残。大汉王朝已经经历了吕氏外戚专权的事情,大臣们觉得如果刘襄为帝,可能又会出现一个如吕氏那样的外戚集团。

而刘恒之母薄夫人性格温和,不像吕雉那样,同时薄夫人又只有一个弟弟,没有强大的外戚,如果刘恒为帝,则不会出现外戚专权之事。

其次,齐王刘襄虽然是刘邦的长孙,但刘恒是当时刘邦在世儿子中最年长的,同时大汉本是刘邦建立的,并非刘肥建立,刘肥也不是皇帝,父业子继,在立子以长的情况下,陈平、周勃等人就拥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最后,刘恒登基为帝的前后时间里,他知道当时的时局还很复杂,所以在他登基后,先是封赏功臣以安众人之心,同时又把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心腹人来担任,把权利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又对齐王刘襄、刘章兄弟威逼利诱,刘章对此也无可奈何。

同时当时刘恒已经登基为帝,成了大汉的天子,在大事己定的情况下,刘襄再想取刘恒而代之,那就名不正而言不顺,得不到支持,也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刘襄虽然有功,却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刘恒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他为政宽和、励精图治,在他做皇帝时期和汉景帝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同时汉文帝也是古代一位名君。

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吕后去世,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刘襄是功劳最大,又是势力最为强大,而且也是最该继承皇位的人。但是他最终什么也没得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刘襄剧照)

说刘襄功劳最大,理由有三点:一是刘襄最先起事,打着平定诸吕的口号向朝廷进军,才把这件事挑了起来。二是因为刘襄起兵,让诸吕把兵权交到灌婴的手里,灌婴带兵抵抗刘襄。如果按照吕后当初嘱咐诸吕的,千万不要交出兵权,灌婴没有获得带兵的机会,平定诸吕肯定是没有机会的。三是刘襄的弟弟斩杀了吕产,因此周勃、陈平才得以剿灭诸吕。

说刘襄的势力最强,这话也不夸张。当时刘襄拥有齐国广大的地盘,军队也不少。同时,朝廷中又有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当内应。而且,朝廷中的大臣周勃、陈平、灌婴其实一开始也对刘襄比较友善。毕竟诸吕才是共同的敌人,他们是站在同一个阵营里的。所以说,刘襄实力最强,机会最多。

说刘襄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是因为刘襄是刘肥的长子,而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也就是说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刘邦的8儿子中,除了刘恒和刘长外,要么老死了,要么被吕后搞死了。就算刘恒、刘长,也并不是刘邦的嫡子,而且位次上低于刘肥。再说了,刘盈去世后,吕后都立过刘盈的两个儿子前后少帝为帝了。按照皇位继承的顺序,最多在前后少帝的平辈中选择(因为他们没儿子),断然没有在上一代中选皇帝的道理。而在前后少帝的平辈中选择,刘襄肯定是最有资格的。

(吕后剧照)

那么,既然刘襄最有资格继承皇位,为什么最终刘襄什么也没得到呢?他究竟在什么地方没做对呢?

一、刘襄不团结皇室成员。

刘襄虽然把义旗举起来了,但是他的气量显得非常狭小。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攻琅琊国,扣押刘泽,试图把刘泽的封地夺过来。接着又进攻吕国,夺取了吕国所在的济南郡。

固然,无论是琅琊郡,还是济南郡,本来就是齐国的土地。是在吕后当政期间,吕后刁难刘肥,刘肥不得已,把城阳郡割给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接着,又把济南郡割给吕后的侄儿吕台。再接着,又把琅琊郡割给吕后的妹妹的女婿刘泽。

也就是说,无论济南郡,还是琅琊郡,本来就是齐国的。但是,你刘襄现在是要干什么呢?是想要得到整个天下呀。既然要夺整个天下,你为啥还在乎区区两个郡呢?再说,你因为在乎这两个郡,结果一下把皇室成员给得罪了。

刘泽虽然是吕后妹妹的女婿,但是,他也姓刘,而且还是刘邦的远房堂弟。他在整个老刘家,差不多辈分是最高的,威信也是最高的。虽说你只得罪了一个刘泽,但是,所有的皇室成员都看出来了,你有多么的自私,大家怎么还会拥戴你呢?

所以,当刘襄向各诸侯王写信,让大家一起来拥戴他的时候,大家反映都很冷淡,都按兵不动。

(周勃剧照)

二、刘襄不团结朝中大臣。

刘襄如果想当皇帝,最重要的,他必须取得朝中大臣的信任。他要想取得朝中大臣的信任,就得想办法交好朝中大臣们。但是他一开始的做法,就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恶感。他为了获得兵符,和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一起,把他的相国召平包围起来,逼迫召平自杀。

这种连自己手下的大臣都不能团结,和一些手下联合起来,打击另一些手下的做法,让周勃、陈平等人非常担心。这样的一个刘襄,一旦当了皇帝,他肯定就会做出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事情。周勃、陈平等人,怎么会不担心呢?

再说了,刘襄自始至终,没有主动联系过周勃、陈平,他只是写信给诸侯国王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周勃、陈平等朝中大臣才是最重要的力量。

刘襄不团结皇室成员,又不团结朝中大臣,最后,皇室成员和朝中大臣联合起来,一下就把刘襄排除在外了。

当时,刘泽假意对刘襄说,他会进京让朝中大臣迎刘襄当王。愚蠢的刘襄信以为真,放刘泽进京。而刘泽进京后,则对周勃、陈平等人说,刘襄非常信任他的舅舅驷钧,而驷钧这个人非常残暴。刘襄要是当了皇帝,一定会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辙。

这话一下戳中了大臣们的心病,大臣们担心的不是外戚干政,而是自己不受重视。因此,大家一合计,选了没什么背景,同时性格又比较仁厚的刘恒。刘襄就这样彻底凉了。

(参考资料:《史记》)

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要想当皇帝,要么有名分威望,要么有绝对实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刘襄两个都沾边,但是两个都不占绝对优势。

先说名分

刘襄的父亲是齐悼惠王刘肥,刘肥的母亲曹氏是汉高祖刘邦的情妇,在刘邦未发迹时就跟随刘邦。因此,刘肥是刘邦的私生子,也是刘邦的庶长子。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宗室,封庶长子刘肥为齐王,任命平阳侯曹参担任齐国相国,辅佐刘肥治理齐国。

刘襄是刘邦的长孙,从名义上讲,刘肥一系是除汉惠帝刘盈外最有资格当皇帝的宗室。但是,同样都是庶子,刘邦的其他子孙也是有资格的,齐王一系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

再说实力

公元前201年,刘肥被刘邦封为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御七十三城,是西汉初期最大的诸侯国。

在平定诸吕之乱时,刘襄首先在外发兵攻击诸吕,刘襄的弟弟刘章在内与功臣集团一起诛灭了吕氏外戚。刘襄兄弟是平定吕氏之乱的最大功臣,因此,在朝野上下很有威望,很多朝臣愿意立刘襄为皇帝。

但是,刘邦死时,留下了三个实力最大的集团—刘氏皇族、吕氏外戚、功臣。在吕氏外戚被灭之后,刘氏皇族在立皇帝时天然的不会团结在一起,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功臣集团最有实力了,功臣集团想立谁,那么谁就能当皇帝。

那么,刘襄比刘恒差在哪里呢?居然没有被功臣集团看上?

1.从明面上来看,是刘襄的舅父驷钧,为人凶残暴戾,大臣们担心出现又一个吕氏集团。

2.实际上来看,是功臣集团忌讳刘襄。刘襄相对于刘恒来讲更加英明(当时是这样),不容易受功臣们控制,或者说,功臣们也怕鸟尽弓藏。在英明神武的皇帝手下当官肯定是不舒服的。

3.刘恒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很低调,是功臣们理想的皇帝人选,因此,在吕氏覆灭后,刘恒被陈平、周勃等人迎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立下赫赫战功的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题主这个“敢”字用得特别妙,不是刘襄不想,而是不敢,不过,说刘襄有赫赫战功,这可就不靠谱了,汉初这帮刘姓诸侯王,真正靠军功的也就一个吴王刘濞,就是后来吴楚“七国之乱”带头的那位,他老爸是刘邦的二哥刘喜,初封的是代王,见匈奴人打来,转身就跑了,刘邦一气之下,这才剥夺了他的王位。后来,英布叛乱,刘濞参与平叛,立下大功,才依军功受封吴王。

一、刘恒与刘襄

话说这刘喜被夺了王位以后,这代王的位置倒是出现了空缺,于是刘邦就把自己的四儿子刘恒封到了那块。不过,考虑到代国那块紧挨着匈奴,可能也跟刘喜似的,没个立足之地,毕竟当时刘恒还小,之前韩王信北逃匈奴,倒是留下了韩国的地盘即太原郡,就这样,刘邦将原属于刘喜和韩王信的地盘都划给了刘恒,统归代国所有。

在此之前呢,刘邦已经给长子刘肥安排了一块好地方——齐国。

想当初齐国可是跟秦国并称东西帝的,那可真是一肥富饶的土地,即便是如今的齐鲁大地,不也是人杰地灵嘛。当时刘肥受封之时,手里握有七郡七十三县,当真是给三个代国,刘肥都不带换的。不过,刘肥不够长寿,刘邦死后仅六年,刘肥也跟着去了,偌大的齐国就这样交到了长子刘襄的手中。

按辈份来讲,刘襄自然是要叫刘恒一声四叔的,不过,从年龄上来说,实际上刘襄还要比刘恒大上五岁,其原因嘛,自然还是刘邦发迹以后招惹了太多美女所致。

二、刘襄起兵

关于刘襄起兵这个事儿,在历史上虽然不起眼,但是影响倒是挺大的。

我们知道,刘襄是在吕后死了以后起兵的,理由是“诸吕乱政,要清君侧”,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当时刘襄虽然也号召诸侯们一起打击诸吕,但实际上真正起兵的却只有刘襄的齐国军队这一支,像代王刘恒、楚王刘交(刘邦四弟)这样的强力诸侯,基本上是按兵不动的,最多也就是声援两声,也就仅此而已了,这实际上也是后来刘襄不满的最根本原因。

那么,刘襄为什么会起兵呢?

好多人说,就是因为吕后封诸吕为王了,坏了刘邦的祖训了,真这么简单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史记.货殖列传》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管是刘襄起兵,还是诸侯按兵不动,抑或是周勃、陈平等人在京城杀诸吕,都是为了利益。

当初吕后还活着的时候,把周勃、陈平等重臣都架空,军权、相权都由吕氏族人把持,重臣们要夺权,自然是要向诸吕下手的。至于说刘襄呢?这个仇就更深了,刘肥还在那会儿就为了保全自己被迫献出了城阳郡给妹妹鲁元公主(吕后独女);刘肥死后第二年,吕后就割了齐国的济南郡给侄子吕产,封其为吕王;之后,吕后又在临死前又下令把齐国的琅琊郡割给刘泽(刘邦远房兄弟)封了个琅琊王。几番来回下来,齐国七郡已去其三了,刘襄能不生吕氏的气么?

这时候,吕后死了,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又传出来信来,说吕氏要图谋不轨,刘襄这还不心领神会,马上组织队伍出兵么?

三、刘襄起兵的目的

毫无疑问,刘襄起兵的终极目的是当皇帝,不过么,如果不行的话,将之前被夺走的地盘拿回来倒是也可以接受。

应该说,刘襄起兵还是相当顺利的。

吕后一死,吕氏集团当时便没了主心骨,掌权的吕产、吕䘵都不是什么权谋家,见刘襄打来,马上按部就班地派了灌婴去迎敌。他们就没想到,如今的他们已经成了重臣和诸侯们的共同敌人,要不也不可能派出灌婴这样的开国元勋、国之重臣出兵。灌婴正好利用这个机会传达周勃、陈平的指示,与刘襄打起了“默契仗”,每天玩相面。

长安呢?周勃、陈平设计很快就消灭掉了吕氏一族,这其中最卖力的莫过于刘襄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了,他们甚至还亲自操刀把小皇帝,以及惠帝刘盈的其他几个儿子都给杀了,这下子刘襄当皇帝的通道可以说是直接打通了。

四、宗正刘郢客

依照刘襄三兄弟的设计,消灭诸吕,他们兄弟功劳最大,惠帝直接继续人都没了,刘襄这位刘邦的(庶)长子长孙,是不是就是天然的候选人了。

可惜,他们忽视了一个人——宗正刘郢客。

宗正,掌管皇族的户籍族谱,属九卿之一,官职虽然不小,倒也不算顶级,但是他的父亲很厉害,他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

得到诸吕被灭消息以后的刘交第一时间便赶到了长安主持大局。作为当时最有权势和地位的诸侯王,刘交可以说是一言九鼎,甚至他想当皇帝都不是不可能的事,只不过刘交并无此意,他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平衡群臣与诸侯之间的关系,然后选出一个更能被多数人接受的候选人。

在当时来说,可以参选的主要有四个人,除楚元王刘交以外,就是代王刘恒、齐王刘襄以及淮南王刘长(刘邦七子)。这其中,刘交已明确表示退选了,而刘长与刘恒相比,长幼有序,也基本上被排除在外了,所纠结的也就是刘恒与刘襄了。

刚刚经历了外戚(诸吕)专权的群臣,当时首先要考虑的其实并不是新皇帝是否贤明、能否治理好国家,而是他们能不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当然,这也算是人之常情。这样算起来,刘恒与刘襄相比,可就不是在诛吕行动中有多少表现了,刘襄起兵、刘章、刘兴居的付出自然也就不值一提了,相反,刘襄舅舅驷钧的恶名,反倒成了大书特书的点了。

而提出这一点的,恰恰是之前被刘襄欺负的琅琊王刘泽。

刚才我们提到过,刘泽这个王是吕后封的,地盘是原属于刘襄的,刘襄起兵之前抢他的地盘自然也是合理的。问题就出在,刘襄相信刘泽能到长安为他说好话,轻信了刘泽,把他给放了,结果呢,就是刘泽到长安以后告了他一状,要不然他舅舅那点事儿,远在长安的那帮人又怎么能知道呢?

结果呢,就是在整个诛吕行动中,没动静的刘恒最后捡了个大便宜。

五、刘襄为何不敢取刘恒而代之?

各位看到这儿,再看到这个标题,会不会觉得水一白有点啰嗦?实际上倒也不是,因为这里面的事儿确实是一环套一环的,水一白也没办法轻易删减。

咱们刚才提到过两个关键人物——灌婴、刘交,这两个人就是刘襄不敢动手的最根本原因。

上面我们提到了,灌婴是领着军队跟刘襄打“默契仗”的,代表的是周勃、陈平等朝中重臣势力的;而刘交呢,则是在京城主持大局的,是诸侯王的代表。刘恒能当皇帝,是经过重臣们选出来,由刘交首肯的。

如果刘襄觉得刘恒有问题,想取而代之,那他就是直接跟群臣和楚国、代国开战。不要说征战沙场多年的灌婴,刘襄打不了,后面可还有驻守长安的南北军以及代国、楚国的军队,借刘襄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啊。

六、后续

应该说,刘恒还是看清了事物的本质的,他到长安以后,首先就拿回了南北军的控制权,紧接着重赏群臣,接着,将刘襄被夺走的地盘全都一次性还给他,算是安抚了刘襄,这时候,刘襄就算不满,他也说不出半个不是来了,所以,他也只能有苦往肚里咽,最后把自己憋出病来,仅仅过了一年就魂归那世去了。

刘恒一看,机会又来了,他便从齐国又分出来两个郡,一个给刘章,封城阳王,另一个给刘兴居,封济北王。心怀不满的刘章没过两年也死了,替大哥二哥不值的刘兴居起兵反汉,被镇压,落了个自杀国除的下场。

刘恒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化解了刘襄的威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