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伴随着《大秦赋》热播,最近秦始皇又被大家挖出来好好涮了一遍。剧中很多雷人地方这里就不提了,只提一件事,那就是大量流民居然逃入了秦国。
这是要闹哪样?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难道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个情况吗?老百姓成为了百分百为国家服务的机器,所有生活、工作全部都要服从于国家的大政方针。
也就是说当时秦始皇要一统六国,那么老百姓们每家每户必须得996没日没夜地为这一方针服务。农民拼命种田交粮,工人拼命创造工艺品,士兵拼命训练打仗,总之百姓们没有私生活,你想下班躺沙发上休息一下,那就是违背了秦始皇的大政方针,是要拖出去打屁股的。
此外秦国的法律非常严厉,稍微犯点错,可能都要送去砍脑壳。其他六国法令松散,也因此秦国能一统六国。但是六国的老百姓们是脑袋被门挤了吗?全都想着要移民去给秦始皇做长工吗?
这里就牵扯出一个很宏大的问题了,秦始皇,是不是一位暴君。除了战争杀人以外,秦始皇身上最容易让人抨击的一件事,那就是焚书坑儒了。
一、焚书坑儒是真的没办法洗白。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大家各顾各的,看似一盘散沙,但是那个时代是允许老百姓们讲话的。不会出现一言不合就打烂你的嘴的情况。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知识大爆发的一个时代。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不同的事情。
- 1、焚书。
一次聚餐活动中,秦始皇手下的博士齐人淳于越一边啃鸡腿,一边表示,这个郡县制确实不是个好东西,他希望秦始皇能够学习商周时期,给子弟们搞分封制。
一听到这话,正在吃大闸蟹的李斯立刻跳了起来,指着淳于越的脸就是破口大骂,并且表示淳于越这帮人就是读书读傻了!
李斯建议,应该把这帮人读的这些书都给烧了,让以后的老百姓都不要去读这一类的书。因此秦始皇下令,将各国的史书都给烧了,只留下了《秦记》,此外《诗》、《书》这一类的书,也都被秦始皇收缴给烧掉了。
我就想问一下,六国的历史就不是历史了吗?为啥只留下《秦记》呢?其实李斯出的这是一个馊主意,那是对秦国文化的不自信。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了全国,也想要自己的文化能够武力地统一全国,这可能吗?如果你是落后的文化,又怎么去取代先进的文化呢?
- 2、坑儒。
这是很多人想要洗白秦始皇的地方,因为他们经过多方考证,表示,秦始皇坑杀的可不是什么儒生,而是正儿八经的术士。
术士是秦始皇弄来炼丹的,可是这帮家伙一直在公款吃喝,就是不干正事儿,花了那么多钱,最后一颗仙丹都没弄来。而且秦始皇对他们很尊重,可他们却私底下却在说秦始皇的坏话,于是秦始皇发火了,就把这帮人给坑了,而且一口气坑了460人。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史记》
这显然是断章取义的一种说法,因为《史记》原文里提到了术士,所以他们就只认术士,可是原文里还提到了文学方术士,这该怎么解释呢?而且还说明了,想要让这帮人帮助他将天下治理成太平盛世,你说术士怎么治理天下?为啥这帮人会忽略这些文字呢?
此外,扶苏给出了非常准确的答案,这帮人也自动给忽略了: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
扶苏的意思是,天下刚刚完成了一统,读书人们大多都是学习孔子的儒学,现在你秦始皇如此严惩他们,那天下恐怕不能安宁。
人家扶苏因为说了这句话,从而被秦始皇罚去了边疆,难道你们还是可以自动忽略吗?扶苏在为儒生们求情,如果秦始皇不坑他们,扶苏求个啥?
所以说我个人认为,这460人里面,肯定是有术士的,但是也肯定是有儒生的。不要只看到术士,就故意忽略了儒生,这么看历史还不如不看,光凭自己的臆想也可以创造故事。
二、秦始皇并没有把事情做绝,这是真的。秦始皇虽然焚书,可是不是所有书都给焚烧掉。为啥?因为除了《秦记》以外,还有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书籍。
比如说医学、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等方面的书籍,那是流传下来的。这些书籍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创造实用价值。
学习这些书籍,那是有利于国家建设的,你可以成为医生,农民,牧场主,工人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建设国家的人。
而学习商周时期的历史,包括《诗》、《书》这一类哲学的书籍,不仅无法给国家创造既得利益,反而不利于秦始皇的统治。
因为这些学科会让人们开始反思封建统治的合理性,一旦反思这种事情的人多了,那秦始皇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这是秦始皇绝对不允许的。
同样的道理,秦始皇也只是坑了部分儒生和术士,他并没有把天下所有的儒生和术士都给抓来坑了。为啥?因为这帮人在咸阳,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这地方是最容易出事的地方。
一旦他们当中有人开始搞煽动工作的话,那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在千里之外的农村,要严重得多。
总结:焚书坑儒是事实,可一统六国也是事实。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暴秦就是暴秦,至少在汉朝人笔下的史书里,秦始皇就是个暴君。但是我们可以否认秦始皇的一切吗?当然也是不可以的。
如果不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那么秦国就不可能完成一统六国的重任。正是由于秦始皇的这种作为,所以使得后世几千年来,若干英雄好汉,都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这一功劳,说破天也抹不去,所以说我认为秦始皇还是有功于华夏的,光靠这一点,就足以名垂青史了。至于那些被坑的儒生,只能打个招呼说抱歉了,反正秦始皇也下去陪他们打牌了。
参考资料:《史记》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是有历史记载的,因时代遥远无遗留证据,引起争论,但均以各种记载重复验证。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_212年之间,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
秦始皇认为当时的儒生、术士有诽谤朝庭、妖言惑众、以丹术等乱纲之举,怒而毁焚其书,并坑埋儒、朮之士四百六十余人。但凡涉及医学、农业及其科技之书不在焚毁之列。西汉孔子后人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皆有记载焚书坑儒的纪录。当时文人传"术士坑,六艺绝",六艺大慨泛指丹术耋黄之秘藉一类之书。
秦朝被推翻后,后人称其残暴,焚书坑儒並没有保住江山,唐代诗人章碣做诗讥讽:焚书坑
竹帛烟消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火未熄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实质上历代朝政、皇帝更有甚者,大兴文字獄,清代曾有诗人一句
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遭杀身之祸的。
焚书坑儒年代较远,亦有学者提出其真实性,较特出的是民国年间的”疑古派“学者认为无真凭实据来证明。但都被陸续出土的文献所否决。故在历史上“焚书坑儒"是存在的,只是在焚坑的对象和内容上存在争论而已。
如误望方家正之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从汉代到现在的讨论一直没停过,有人认为他功大于过,有人认为他过大于功,有人骂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雄主,有人说他是过在当代,功利千秋……总之各种评论都有。至于说秦始皇之过,其中一个便是“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在今天看来的确不对,不过评价历史人物要有历史唯物主义,不能以今人的观点去评论,更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要以当时人的思维和角度去看待。
实际上,秦始皇焚书是真,坑儒则很可能是被后人抹黑的事件。
先说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嬴政在咸阳宫大宴群臣,有七十名博士当面夸了秦始皇。周青臣认为,以前秦之地不过千里,现在统一六国,改分封制郡县制,天下安乐,全靠秦始皇神明。不过,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却批评周青臣当面阿谀奉承秦始皇,更认为郡县制不好,应该学习前人的分封制,这样才能长治久安,所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于是秦始皇就让大家讨论,结果李斯认为: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李斯认为,应该把天下史书除秦国史书及《诗》、《书》、百家之书都烧了,并制定了一系列惩罚措施,不烧、私藏者都有对应的处罚方法,最后只留了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
焚书当年商鞅也提到过,说白了都是为了方便管理,所谓“以愚黔首”,就是糊弄老百姓,不让他们知道太多,否则六国又大乱,对谁都不好。当然,焚书是不对的,这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伤害,但从秦始皇角度来说,这是个好办法,为了他的万世基业,他还“收天下之兵”呢。
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焚书。其实很多书也都有留底,藏在咸阳宫皇家图书馆,只不过后来被项羽一把火烧了,毁了很多书籍。
再说“坑儒”。
“坑儒”发生在焚书之后。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韩众等为首的方士们,因为没找到仙人仙药,所以只能逃亡,秦始皇不满,坑杀这批人。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始皇闻亡,乃大怒曰:“……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今闻韩众,去不报,徐芾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
这两段都出自《史记》,说得很清楚,就是因为卢生、韩众等人没找到仙药,害怕被处罚所以逃跑。而秦始皇认为,这些人花费了自己很多钱财物力,不打招呼就跑,还说自己不好,所以更要处罚。这些人又互相告发,牵连了460多人,于是全部坑杀。
卢生、侯生、韩众等人,为秦始皇寻找仙药,明显是“方士”,也叫“方术士”。不过,秦始皇说的却是“文学方术士”,文学就是文学,方术士就是方术士,“文学方术士”是什么鬼?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
这段话同样出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是扶苏为这批人求情的事,不过“文学方术士”已经变成了“诵法孔子”的诸生,也就是儒生,真是奇妙。
其实,奇妙的还有,这场事件中,几名主要人物卢生、侯生、韩众、徐芾等人,都没被杀,尤其是徐芾(徐福),他还在为秦始皇找仙药。“坑儒”事件两年后,秦始皇还去了琅琊台,亲自下海乘船射大鱼,为徐福清除寻仙道路上的障碍。
还有就是秦始皇已经给诸生定了罪名是“妖言”,这是秦代律法中有的罪名,处罚方式是腰斩。按说腰斩就行了,何必坑杀?要知道,秦法律中可没有坑杀的处刑方式。
稍晚于司马迁的杨雄,是西汉末年的文人,王莽篡汉时,他曾写过一篇《剧秦美新》给王莽,主要是批评秦朝之恶,夸赞新朝之美,里面批评了秦始皇很多,说“消灭古文”“烧书”“改制度轨量”等,唯独没有说“坑儒”。
要知道杨雄博览群书,无所不读,并且曾“校书天禄阁”,是可以读到皇家收藏的天下之书的,他怎么没看到“坑儒”?这是不是能说明,至少到西汉末期,还没有“坑儒”事件?
从东汉开始,真正的“坑儒”出现了。
《汉书 儒林传》中说的是“秦始皇兼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等到《汉书 五行志》中却说“遂自贤圣,燔诗书,坑儒士”;至于《汉书 地理志》则把“燔书坑儒”连说,“焚书坑儒”至此才出现。
《汉书》作者是班固,他是明言秦始皇是吕不韦的私生子的第一人,也是直接称秦始皇的名字为“吕政”的第一人,对秦始皇的成见相当大。
至于后来的文人,说的更夸张,有人干脆说秦始皇把七百儒生骗去看瓜,然后预先让人设置好机关,等这批儒生到了后,触发机关,陷入坑中,就这样被活埋了。
秦始皇杀人还要提前埋伏、设置机关?开什么玩笑?
可以肯定的是,秦始皇当年即便坑杀人,也是460余术士,是欺骗了他金钱和感情的人,而不是什么儒生,至少这一方面,秦始皇被冤枉了。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后汉书》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书中记朝代,焚书坑儒秦始皇,从现在的话说也是政治。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先秦时期,孔子创造了儒家学说,儒学成了先秦诸子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而让孔子所意料不到的是,他的徒孙却在秦朝向秦始皇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的政策。
孔子有两个在著名的继承者,一个是孟子,他主要从“内圣”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推行“仁政”,坚持“德政”理念;另一个是荀子,从“外王”方面发展了儒学,重视帝王之学。而荀子有一个很出色的学生李斯,他向荀子所学的主要就是帝王之学,因而,李斯由儒家的门徒变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李斯(剧照)
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他到了秦国之后,起先是在吕不韦门下,后来,在秦王嬴政灭六国时,他成了秦国的廷尉,后来又当了秦国丞相。
李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在秦王嬴政要将来自外国的客卿逐出秦国是,他给秦王写了一封信,称为《谏逐客书》,力劝秦王不要逐客,使秦王依照秦孝公以来重用外国人才的传统,使秦国能顺利地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可是,李斯还做了一件颇受非议的事,那就是极力向秦王建议抑制儒家学说,促使秦王下令“焚书坑儒”。
秦始皇、李斯为何要“焚书坑儒”呢?“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焚书坑儒”的出现,并非只是文化思想论争的结果,其背后是与当时激烈的政治较量和权力的角逐有密切关系的。
秦之前,周曾取代了商,发展了礼乐文化,是周王室取代商朝的政治需要,之后,孔子继承了周文化,但孔子学说并不适宜于周王室衰亡之后的政治军事局势,孔子的学说经孟子、荀子的发挥,儒学有了重要的发展,但是,在春秋末战国初,礼坏乐崩的局面已形成,儒学更不适合于列国竞争之局势,儒学不受列国诸侯的重视,成了不适时宜的思想学说。在列国纷争的年代,战争频繁,弱肉强食,列国君王们所兴趣所喜欢的是兵家、法家、纵横家等适用于富国强兵的学说。这些学说有利于在竞争局势中促使君王们变得强势。
列国中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便重视法家,实施变法,历经数代,直到秦嬴政时期,虽有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试图在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能在思想学说上兼收百家,以道家为根本,兼用法家、儒家、兵家、纵横家等,在文化思想上实行统一。但是,嫪毐政变之后,吕不韦受牵连,并罢去相位,秦王嬴政亲政之后,重用李斯等,放弃了吕不韦的治国思想,重视法家和帝王之学,于是,在秦始皇时期,儒学和儒生便遭到厄运。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推行了“焚书坑儒”政策,造成了历史上思想文化的一次劫难。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宫廷大宴,宴会上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奉承秦始皇,吹捧自上古至后来的君王,皆不及秦始皇的威德,将秦始皇吹捧得无以复加。此时,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奉承之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他表示:“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秦始皇听完淳于越的发言之后,不作表态,他将淳于越的建言交给群臣讨论。而李斯一贯坚决反对分封制,所以,他明确表示反对淳于越的观点。李斯表示:“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事业将遭到破坏。”李斯是法家,他反对分封制,也反对儒学,推崇法家,为了帮助秦始皇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便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其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其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之不举者,与其同罪。
其三,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
秦始皇随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于是,在宫廷大宴散后的第二天,便在全国实行了“焚书”之策。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大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书馆内的一些藏书。
焚书坑儒
之后,在焚书的第二年,便发生了“坑儒”事件。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之所以引发了“焚书坑儒”,虽是嬴政采用了李斯的策略,但却起因于秦始皇当时听信方士们的长寿之术有关。秦始皇大权在握,威震天下,他想能长寿不老。嬴政听信方士关于长生不老的说法,屡次打发方士到处寻找长生秘诀。想是秦朝万年,秦王万年。
其实,世间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秘诀呢?方士们只是投秦始皇之所好,奉了圣旨,拿了银子,炼丹制药,尽力耍弄各种各样的花招想让秦始皇相信有长生之术。可是,到最后,根本就没有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实际招数,于是,方士们再也法子了,他们不再敢觐见秦始皇,只有逃亡了。方士侯生、卢生等潜逃之后,秦始皇雷霆大怒,当时,方士也属于儒生,于是,秦始皇命御史抓来儒生,立案审查,秦法严酷,懦弱的儒生们顶不住了,便互相告密,案件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多达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震怒之下,下令在咸阳把他们都活埋了,并昭告天下,以示儆诫。
可见,所谓的“坑儒”,主要是起因于秦始皇被方士们欺骗而将涉案的儒生进行坑杀,秦始皇要坑杀的是欺骗他的那些方士们,是谎称能炼丹制药,能使人长生不死的方士,是一群行骗邀功、蛊惑人心的方士。当时,迷信盛行,以“方术”欺瞒行径而成名的人不少,如羡门高、正伯侨、徐福以及他们的徒子徒孙卢生、侯生、韩众等等,都是欺骗众人的方士。侯生、卢生等迎合了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的需要,谎称能使秦始皇弄来长生不死之药。结果连累了很多儒生被坑杀。所以,“坑儒”原是坑杀方士,但却因案情牵涉广,“坑儒”扩大化了,使不少儒生冤死了。
其实,当时的方士们确实是很可恶的,秦始皇让他们找长生不死之药,去练取长寿不死之丹,但是,他们实在无法真正弄来长生不死之药,于是,方士们便造舆论,说秦始皇刚愎自用,专任狱吏,喜欢以刑杀制威天下;说秦始皇贪于权势,事无巨细皆亲身所为,批阅文件通宵达旦,像秦始皇如此之人是不可能长寿成仙的,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方士们先是造完舆论为自己的无能解脱,最后依然无法向上面交差,领头的方士只好逃之夭夭,而秦始皇找不到他们,当然非常震怒,随后便将留在咸阳的方士以及其他儒生一起捉起来,令人严刑拷打,审查案情,而被抓的人又牵涉出更多人,越扯越多,秦始皇便下令将他们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山区。据考证,当时坑杀儒生的“坑儒谷”就在今西安市临潼区西南十公里之洪庆村。
“坑儒”其实主要坑的是方士,东汉许慎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在秦代,方士也是儒生的一部分,坑方士其实就是“坑儒”。事件发生之后,儒生的地位受到了很大影响。遭到了朝廷官员的轻视。
原本,“儒”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他们属于是从事某种与文化和习俗有关的具有特殊技能的术士,据胡适考证,“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郑玄解释说:“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儒其身。”之后,扬雄认为:“通天地人曰儒。”孔子以前,“儒”是作为一个懂礼重乐的知识阶层而出现的。
孔子以后,“儒”是作为一个有文化意识、有道德节操的士人而称呼的。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是“儒”的重要代表人物。这些儒者其实是从之前的巫术方士中分离出来的,他们同样属于“儒”。在秦始皇看来,方士和儒生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夸夸其谈,弄方术,搞欺骗的。乱造舆论被认为是儒生们在挑战始皇帝的权威。所以,当时大权独揽、威震天下的“始皇帝”,采取“坑儒”的措施是他巩固皇权专制的需要,当李斯提出“焚书坑儒”时,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也是很正常的。依本意,秦始皇“坑儒”,主要是为了坑方士,并不是要把大多数的儒生都坑杀,只是,在审查和判案时牵涉太多,坑杀活动广大化了。
秦始皇画像
其实,在秦代,虽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但并没有完全废儒,有些儒生还当了不小的官,宋代郑樵说:“陆贾,秦之巨儒也;郦食其,秦之儒生也;叔孙通,秦时以文学召,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三十余而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是则秦时未尝不用儒生与经学也。”可见,陆贾、郦食其、叔孙通在秦时已是著名的儒生,他们并没有被坑杀。秦始皇之后,秦二世还召儒生问策,所以,“坑儒”并不是针对大多数儒生,而只是被当时方士案件牵涉到的儒生。只是,“焚书坑儒”事件带来了两方面的非常不好的结果,一是使秦始皇对儒生产生不信任,对儒者很反感,儒生的地位也因之受到削弱,这对于秦朝没有能抑制严刑酷法是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的,如果在秦统一六国之后,能更多启用儒者任朝中官员,或许能减少严刑峻法,推行“仁政”,秦朝或许没有那么快灭亡。二是焚烧掉太多秦以前的文化典籍了,这是一次文化灾难,违背了原本吕不韦统一兼收百家学说的初衷,这也是秦朝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毁灭文化思想,其实也是毁灭了国家稳固的文化根基。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难就难在如何能证实焚书坑儒确实存在,秦始皇焚了多少书,又埋掉多少儒生,让人信服的证据又是什么?。
历史是客观現实,也只有经历者以客观公正的身份撰写才最可信。但是集便是经历者,也会因身份地位不同,立场观点有异,同样一件事,结果也会相反或两样。何况大多历史事件是后人撰写,是否真实,真值得打个问号。
正如人说的历史是个小姑娘,怕的是后人的淡妆浓抹,结果完全有可能掩盖了小姑娘原来自然扑实的天真。人们看到的只是化妆后的小姑娘,脂粉掩盖了真相,因此有的说丑,但也有的说漂亮。
那么焚书坑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不妨听听、伟人毛主席是怎么评价的“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诗中并不仅仅是“焚坑事件要商量”?,而“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恰好回答了所谓“焚书坑儒”的“真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