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是如何处置崇祯帝的?

崇祯皇帝去世前,曾经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虽然这话听起来比较有骨气,宁可自己死,也不让闯贼伤害百姓。可是我总觉得,他这是为自己争取点名声的作秀行为。

  1. 首先李自成所代表的,就是广大的穷苦农民。崇祯皇帝这里所提到的百姓,难道是那些达官显贵们吗?那些人真不要你操心,他们早就载歌载舞地欢迎闯王入城了。
  2. 其次崇祯皇帝在世的时候,从来不知道善待百姓。除了正常赋税,还要加征三饷,搞得民不聊生,要死了才想起来让李自成善待百姓,这有个毛线用?
  3. 再者李自成是大顺军的领袖,是大明朝的敌对方,你写这么一封信给他,他能听你的吗?作为对手,你不让我做什么,我偏偏做什么,这好像才是正常的思路吧。
  4. 最后你崇祯的江山是谁推翻的?不是李自成,也不是多尔衮,正是你心心念念的那些百姓。你没有善待人家,让数百万的百姓加入到大顺军中,你现在还好意思让李自成善待百姓?

其实崇祯就是想要找回点脸面来,毕竟自己已经是亡国之君了。如果再留下个虐待百姓的恶名,就算死了,也是遗臭万年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李自成是怎么处置崇祯的尸首的呢?

李自成还算厚道,好歹把崇祯给安葬了。

李自成打到昌平的时候,其实已经停下了脚步。他甚至派人去跟崇祯皇帝谈判,只要他愿意割让西北给他称王,那么李自成就不打下去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在作秀,其实从李自成后期的表现来看,这哥们压根就不想做天下之主,他的志向的确没有那么伟大。

所以我认为李自成是真心想要裂土封王,做个山大王,其实比做皇帝要轻松自在的多。而且他这个山大王,可以不用听从任何皇帝的调遣。

李自成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崇祯跑路。一旦崇祯南下,那么李自成就跟崇祯交换了一个位置。李自成不仅要对付南方的崇祯,还要对付北方的多尔衮,腹背受敌的滋味他也得尝尝。

所以谈判如果能够进行,其实对崇祯和李自成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可是崇祯严词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无奈只好带兵进入北京城。

这个时候的崇祯,回去把后宫的妃嫔和女儿都给杀了,将三个儿子放到了民间,自己则跑到煤山上上吊了。跟随他上吊的,还有太监王承恩。

所以说太监其实不都是坏的,这就像是开奖游戏,有些太监坏到了极点,比如为李自成开门的曹化淳,有些太监比若干文臣都要忠心,比如王承恩。

李自成将崇祯夫妻俩的尸体给找来以后,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就先扔在了东华门旁,找了副简陋的棺材装着。

三天下来,京城1300多名官员中,只有二三十个官员曾经为崇祯吊唁哭泣。李自成都不得不叹息,这样的王朝,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第四天李自成这才将崇祯夫妻俩给安葬了,只不过是安葬在了田贵妃的陵墓中。值得一提的是,崇祯可没有提前给自己修陵墓,主要是太忙了,又没有合适的地方。要知道秦始皇从登基开始给自己修陵墓,修到死都没修全,还是儿子胡亥给他封顶放炮的。

一般皇帝也都是在生前就给自己修陵墓了,因为他们担心子孙后代会不够尽心,将来会委屈了自己。

多尔衮将崇祯风光大葬,主要是为了方便接手江山。

不管李自成怎么对待崇祯,他是灭亡大明朝的元凶,这是没错的。很多怀念明朝的人,其实对李自成是有恨意的。

但是这些人不包括朝廷命官,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怀念明朝的往往都是民间的仁人志士,而那些整天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官员,一个个对李自成都是摇尾乞怜的状态。

在他们看来,只不过就是换了个皇帝,其他什么都不会变化。效忠谁不是效忠呢?只要保住我的乌纱帽,让干啥都行。

不光北京城内的官员们愿意顺从李自成,就连那些没有被李自成打下的地方官员们,也开始向李自成摇尾乞怜。他们似乎很快就忘记了亡国之祸,原来负心多是读书人,这话一点也不假。

可是这帮人很快就改变了态度,主要是因为李自成默许手下大将刘宗敏,严刑拷打敲诈北京城内的官员,虽然压榨到了8000万两白银,却让天下其他地方的明朝官员们开始后怕,于是他们大部分倒向了多尔衮。

当多尔衮入关以后,这帮明朝官员立刻倒向了多尔衮。多尔衮也很会做人,为了尽快夺取政权,他让这帮人原来干什么职务,现在还干什么职务,迅速稳定了人心。

多尔衮还多此一举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崇祯皇帝再次风光大葬了一回,以表示自己对崇祯的哀思,并且扩建了田贵妃的陵墓,设立为思陵。

他认为这样可以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其实那些真正的忠义之士,是不会被他的障眼法所蒙蔽,而那些摇尾乞怜者,压根就不在乎这种事情,哪怕你把崇祯挖出来碎尸万段了,他们也只会汪汪汪夸赞两声,随后该贪污的贪污,该渎职的渎职。

总结:崇祯死得虽然壮烈,但的确不值。

李自成其实是属于狗急跳墙抓住了机会。本来他怎么都打不过潼关,是孙传庭主动出击,才给了他机会。破了潼关以后,李自成的大军从河南北渡黄河,直奔山西而来。

李自成在山西其实他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在碰到周遇吉时,差点放弃了前进。可惜这个时候大同总兵姜瓖、宣府总兵王承胤主动投降,这才给了李自成前进的勇气。

崇祯这个时候选择自杀,实在是不值得。因为明朝还有百万大军枕戈待旦,他们就缺一个领袖来领导他们。崇祯这么一死,他留下了个天子守国门的好名声,却把明朝变成了一盘散沙的状态。

参考资料:《明史》

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是如何处置崇祯帝的?

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宫内尸横遍野,却不见崇祯。两天后,崇祯的尸体在煤山上被发现,他披头散发,光着一只脚,吊死在树上。素衣上用朱砂笔写着遗书。

衣前书曰:“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又书一行:“百官俱赴东宫行在。”

遗书上的最后两句话打动了李自成:“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崇祯帝已经死了,死前还惦记着百姓,这让平民出身的李自成心有所触。

一、崇祯帝在最后时刻做了些什么?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已经包围北京,并且占领周边广大区域。明朝大多数将领已经投降,崇祯帝手中没有任何筹码。

李自成派投降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秘密谈判,条件只有一个:敦促崇祯投降,将皇位禅让给李自成。

杜勋硬着头皮进了紫禁城,见到崇祯后,谎称李自成提了三个条件:

  • 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饷
  • 要崇祯承认起义军占领的地方归李自成所有,封李自成为西北王
  • 李自成的军队不受朝廷调度

没想到这三个条件都被崇祯拒绝,禅让更加不可能。

崇祯仍然希望各地的部队能够前来京城支援,所以他能做的只是拖延时间。

崇祯和杜勋谈来谈去,拉锯战似的谈了一整天,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李自成等不及了,下令攻城。他本意只是想吓唬崇祯,给他施加压力,让崇祯尽快同意禅让皇位。

可是出乎李自成意料的是,明朝的军队已经无心战斗,不少守军主动打开城门,迎接闯王进城。几个小时内,起义军就轻易地夺取了外城。

消息传到宫内,人心惶惶,崇祯帝无论怎么下令,也止不住宫人们的哭声。

大臣张殷劝说崇祯投降,崇祯憋着的一股火都冲他发泄了出来,一剑将张殷砍死。

崇祯亲自动员王公大臣、外戚权贵捐献财产作为军饷,组织抵抗,可是根本没有人响应。

对起义军的恐惧和未来前景的迷茫,让这些养尊处优的人只想着逃命、投降

只有太监王承恩挺身而出,愿意带兵进行抵抗。于是,崇祯帝任命王承恩为京师提督,掌管京城兵马。

王承恩清点了一下兵马,心都凉了,守城兵卒只有6000多名老弱残兵。而且这些兵卒也无心恋战,无论王承恩怎么动员,都无济于事。

眼见李自成军队驾飞梯攻夺城门,王承恩情急之下,只好亲自发炮狙敌,接连击毙数人。

崇祯帝带着一群太监在内城各城门间游走,鼓励守城将士尽忠,可是换来的都是漠然的注视。

大势已去,无路可走。崇祯帝绝望中让三个儿子化妆出城,下令七位皇妃自杀殉国

他又持剑砍杀了两位年幼的公主,五岁的昭平公主当场死亡,十五岁的长平公主断了一臂,留下一条性命。

趁着夜色,崇祯帝来到了煤山,他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跟随。举目四望,北京城里已经尽是举着火把的起义军。

崇祯帝在衣襟上写下绝笔遗书。叮嘱王承恩可以自行离开,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地生活下去。

可是王承恩却痛哭不止,跪地磕头,发誓要追随崇祯皇帝。

王承恩服侍崇祯帝自缢后,便在崇祯帝旁边的另一棵树上,同样自缢而亡了。

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驾崩,明朝覆灭。

二、李自成的小家子气,注定长久不了

李自成看到崇祯帝留下的遗书后,颇有触动。

因此,他并没有继续侮辱崇祯帝的尸体,而是让起义军将崇祯帝的尸体用两扇门板抬了出来,和皇后的尸体一起停在东华门外示众。

几个太监为崇祯帝擦身后换上干净的衣服,放置于一口薄皮柳木棺材内。

李自成还命人在东华门外搭建起了一个简陋的灵棚。

崇祯帝的尸体在东华门外停放了三天。在这三天内,很多明朝官员路过此地,“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可见世态炎凉。

后来,京城内的老百姓实在看不下去,议论纷纷。

于是,李自成为崇祯葬礼定下“帝礼葬,王礼祭”的规格。命令官府自行安葬,这个任务落到了昌平州吏赵一桂身上。

可是,崇祯帝生前并未来得及为自己修建陵寝。

大家想到崇祯帝的宠妃田贵妃前几年去世,葬于十三陵,干脆就把崇祯也葬在田贵妃墓地吧。

虽然有了陵址,可是国库空虚,根本没有预算用于崇祯的安葬。

无奈之下,赵一桂只好号召大家募捐,凑了233两银子。

当年田贵妃下葬时,墓道中填充了大量的大石块,以防止盗墓者进入墓室。

搬开这些大石块就花了四天的时间,等到崇祯帝和皇后的棺木运进去后,大家发现崇祯帝和皇后都是有棺无椁,实在有点凄惨。

可是实在没有银钱置办椁了,有人灵机一动,将田贵妃从她的椁中倒出来,把田贵妃的椁盖在了崇祯的棺上。

就这样,崇祯棺椁在中间,两边分别是田贵妃和周皇后的棺,三个人挤在一处下了葬。

墓道封好后,举办完祭拜仪式,募捐来的银子都花光了。在场众人又凑了五两银子,给崇祯的陵寝包了一圈砖。

崇祯帝的后事处理得如此草率,引起明朝旧臣们诸多不满。

明朝的很多旧臣都是归降李自成的。他们眼巴巴地看着李自成如何对待崇祯,这也意味着他们将来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

李自成四处搜刮了很多钱财,又有明朝旧臣可以主持丧礼。有人有钱,本可以把崇祯的丧事办得风光一些。

他口头下令:按照帝王的礼仪进行安葬,可是却一毛不拔,让崇祯帝死后安葬得如此凄凉,大家看着都寒了心。

明朝官员们虽然不敢公然反抗,却并不买他的帐,对他的命令能应付则应付。

李自成入城后,规定不许扰民。可是由于军纪涣散,也由于明朝的官员们捣糨糊,时有违法乱纪的事情无人管理,他本想笼络民心却没有奏效。

此类事情比比皆是。

李自成的政权基于农民起义,有打江山的经验,却没有管理国家的经验。这些有经验的老臣都不愿意真心扶持他,他的江山怎么可能长久呢?

三、大清的伎俩

李自成在京城只呆了42天,多尔衮带着清军就打了过来。

满清当时打的旗号就是“灭流寇,安天下,为君父报仇”。因此,多尔衮入住北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崇祯的遗体。

当然,满清的这个口号就是骗人的。多尔衮一方面摆出豪华安葬崇祯遗体的架势,另一方面在四处寻找明朝宗室子弟,斩尽杀绝。

这一点从多尔衮如何对待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就可以看出。

崇祯自缢当天,太子朱慈烺、三皇子定王朱慈炯、四皇子永王朱慈炤化妆逃走,结果被李自成所俘。

李自成在山海关败于清军后,便将三个皇子放走,让他们自谋生路。

摄政王多尔衮对外宣布,要“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并且将断了一臂的长平公主好好供养起来。

可是,当太子朱慈烺相信了多尔衮的谎言,找到长平公主相认后,清政府却硬说此人是假冒太子,将他杀害。

四皇子朱慈炤在清朝的统治下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根本无造反之念。被清政府发现时,他已经75岁高龄,却依然逃不过死亡,全家惨遭杀害!

可见,清政府宣称的“善待”和“恩养”明朝宗室只是欺骗世人而已。

不过无论如何,清政府当时提出的“为君主复仇”的口号确实是蒙蔽了不少人。

清朝对崇祯还算优待,毕竟已经死去的崇祯帝也翻不起什么浪花。皇帝该有的礼遇,清朝都给予了他。

清政府将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开始改葬崇祯帝后,修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这样的举动贴合了明朝旧臣的心,笼络了不少人,对清政府顺利进军中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思陵的修建并不是十分顺利,对负责营建思陵的官员来说,这实在是个不好干的活儿。

干得又快又好,很容易被人认为是为明朝效力,有“反清复明”的想法。干得不好,又会让清皇帝不满意。

当时,修建思陵的官员只好一拖再拖,在顺治帝的督促下,崇祯帝的改葬才得以完成。

顺治皇帝览奏朱批:“思陵作速经营,已奉有旨,该监何得玩泄?冉维肇等姑且不究,著即刻期赴工,先开隧道,其余俟来春报竣。如再延诿,定行重治。”

思陵的地上宫殿建设时,又出现银钱短缺的情况。平西王吴三桂捐银千两,思陵才全部完成。

无论清政府是出于什么墓地,崇祯帝死后好歹有了个名正言顺的帝陵。

后来,乾隆又对思陵进行了两次修葺和完善。

可惜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日本人、盗墓贼、国民党军队对思陵多加蹂躏,及至现在,思陵只留有古陵残碑了。

四、结束语

末代皇室的命运往往犹如在地狱。如何对待末代皇室,考验着继任执政者的智慧。

大清王朝将死去的崇祯帝作为工具人,善待他的遗体,给他帝王之尊。于自己无害,却是稳固江山的手段。

李自成目光短浅,格局太小。注定他的江山不会坐得太久。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一代帝王死后终于有了栖身之所,让人欣慰,也让人唏嘘。

~~~~~~

欢迎关注@福小猫。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是如何处置崇祯帝的?

由李自成处置崇祯的手法,可见其败亡的原因。

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1644年三月十九日,走投无路的崇祯,在景山山腰周赏亭下边一颗歪斜的老槐树上自缢而死。

当时,身边只有王承恩一人陪伴在崇祯身边。

随即,王承恩也在旁边的海棠树上自尽了。

由于崇祯是在混乱中临时找了自尽之地,而唯一陪伴的王承恩也自尽了,因此,一时间没有人知道崇祯下落。

李自成入宫后,急切询问崇祯下落,又在宫中大索,但怎么都找不到人。

李自成的尚玺卿黎某表示:崇祯一定藏到了民间,非重赏严诛,不可能找到找到。这可是大事!

李自成遂下令:献出崇祯的,赏万金,封伯爵;藏匿崇祯者夷族!

四处搜索、重赏严诛之下,没有人找到崇祯,但找到了太子和定王。

李自成遂亲自接见太子。

见面时,太子坚决不跪,李自成没有为难他,只是急问:你爹呢?

太子表示:在寿宁宫死了。

宫中早已经搜过了。显然,太子也不知道崇祯具体位置。

随即,李自成询问太子对于大明丢掉天下的看法,太子则要求李自成不要侵犯大明祖宗陵寝,以皇礼安葬崇祯及皇后,不许杀戮百姓。

聊完之后,李自成表示太子无罪,封为宋王,交由刘宗敏收视。

至于崇祯下落?接着找!

找到崇祯尸体

经过反复搜索,终于还是找到了崇祯尸体。

崇祯的尸体,以发覆面,穿着白袷短蓝衣,元色镶边白锦绵紬背心,白紬裤,左脚光着,右脚有绫袜。

崇祯的衣前有御笔血诏:朕登基十七年,敌人四次入内地,逆贼直逼京师,是朕德薄,也是诸臣误朕。朕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的尸体,不要伤害百姓一人!

又有墨书一行:百官俱赴东宫行在。算是指定接班人吧···不过,太子已经被李自成控制了。

对于崇祯遗书,还有其他版本,不过意思差不多,大致都是百官误朕,朕没脸见祖宗之类。

处置崇祯尸体

李自成见到崇祯尸体后,先干了一件事:杀朱纯臣。

原来,崇祯遗书,下令百官跟随东宫太子。而在崇祯死前,曾托朱纯臣辅佐太子。

当时的朱纯臣,已经开门迎闯王了。不过,见到崇祯墨诏,李自成还是“立命诛之,籍其家”。

旋即,李自成发钱两贯,让太监去买柳木棺材,以安置崇祯。

随后,李自成让人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棺移到东华们,请了两个和尚念经,安排了老太监四五人陪伴在侧,王承恩的棺材也放在旁边。

当时,旧明百官多不敢去哭拜。

只有襄城伯李国祯、兵部朗成德、主事刘养贞三人大哭。

李国祯等人请求以帝礼安葬崇祯。

李自成决定:以帝礼安葬崇祯,以王礼(类似周朝封殷商遗民宋国)祭崇祯。

随后,依帝王之礼,给崇祯戴上翼善冠,衮玉渗金靴。

又设祭一坛,李自成亲自往祭,四拜垂泪。

至于安葬之处,则选在田贵妃墓。

当时,田贵妃墓的地面建筑尚未完工,又需要合葬崇祯、周皇后,因此需要再修。

经过募捐,共从十人处募得350千文(合银233.6两)。

几乎就靠着就这么点钱,完成崇祯的葬仪···

到安葬时,农民军只安排了二三十人抬柩,以数骑从德胜门送出,将崇祯、周皇后草草安葬到田贵妃墓中。

一些旧明官吏去哭拜,农民军也不制止。

然而,去哭拜者很少。

只有30人哭拜,另有69人拜而不哭,其余人都无视。

满清重新安葬崇祯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失利,旋即退出北京。

清军进入北京后,决定重新安葬崇祯。

入京后第三天,清廷给故明官吏、遗老、兵民下旨:李自成这个流贼,弑主暴尸,酷刑肆虐,天人共愤,法不容诛!我们虽然是敌国,但也看不过去!现在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礼部、太常寺负责以帝礼安葬!

满清将崇祯帝后、妃子的坟命名为“思陵”,营建陵园建筑,改葬崇祯帝后。

旋即,设崇祯神位于帝王庙,给崇祯庙号“怀宗”,谥号“端”皇帝。

满清此举,赢得了明官吏赞服。“举国感清朝之情,可以垂史书,传不朽矣。”

远在南京的史可法也感激不已,在给多尔衮的信中称“此等举动,震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跪北面,顶礼加额”。

显然,这个举动,使初入关,立足未稳的清廷一定程度上赢得了人心,也蒙蔽了南明君臣,使其得以专心先讨李自成。

闯王之失

对前朝君主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前朝统治者的态度。

所以,如何处置前朝亡国之君(或尸体),对新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对前明官吏来说,处置崇祯的态度,其实就是新朝对他们的态度。

当时,李自成虽已攻破北京,但广大地区,仍然由明朝官吏统治,李自成要想“传檄而定”,自然就要获得这些官吏的支持。

李自成的处置思路是:“帝礼葬,王礼祭”。

这个思路没有什么毛病。

然而,在具体作法上,则完全失控。

李自成不制止前明官员拜崇祯,却长时间没有正式表明态度。

李自成要以帝礼安葬崇祯,但却没有拨款做出实质安排,最后甚至只是让人草草安葬。

其实,由于前明官员集体投降,当时的李自成既有现成的人才可以办理此事,又由于追赃获得大批银两,李自成也有足够的金钱去办理此事。

可是,由于确实实际安排,“帝礼葬,王礼祭”成了一句空话,最后只是草草安葬收场。

李自成在北京期间,几乎所有大事都与之类似。

李自成入北京后:安民,但初期尚可,很快就军纪混乱;招抚地方官,试图“传檄而定”,但又因虐待在京官员而失效果;招抚吴三桂,原本已成功,但却偏偏要抄人家的家!

可以说,李自成在北京期间,大部分政策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做起来,却几乎每一件大事都出了问题!

相比之下:当年,武王伐纣后,纣王自杀。周军见纣王尸体欲裂之,周公制止,表示一定要周武王来统一处理!周武王到后,无论是攻击纣王尸,斩纣王头悬于大白旗,还是后续对殷商遗民的安排,都井井有条,环环相扣。

周武王、顺治能坐稳天下,李自成却只有42日退出北京,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

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是如何处置崇祯帝的?

李自成攻进北京后,明官们遭受了灭顶之灾,农民军对他们四处抄家逼饷,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据说共搜出白银3700万两,黄金150万两,许多官员被酷刑折磨而死,李自成部下“杀人无虚日”,短短数日死者有1600余人,整个京师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那么,李自成是如何处置崇祯皇帝的呢?

一、李自成破城而入时,崇祯帝并没有坐以待毙等着被羞辱。

1644年4月。

北京城下炮火滚滚震耳欲聋,李自成起义大军的狂呼呐喊声不绝于耳,历经276年,传了16帝的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此时34岁的崇祯帝愁容满面,心如刀绞,在奉先殿坐立不安,他苦苦盼着吴三桂率大军来“勤王”,但都半个月了也没等来吴三桂。内忧外患折磨得他快要疯掉了。十七年来,他披肝沥胆,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勤政之君,但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亡国之君的命运。

早在一个月前,当他听到李自成攻进北京城的消息时,一剑刺死了来给自己告急得太监王廉。他借酒浇愁,用酒精麻痹着自己极度脆弱的神经,长叹道:“苦我民尔!”,又用剑刺死来劝降的太监张殷。

接着令人带自己的三个儿子:16岁的太子朱慈烺、12岁的永王朱慈炤、13岁的定王朱慈炯逃命,临别之时,他为之解去“常服”,换上敞衣,并告诉他们:“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之中,匿形迹,藏名姓,见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来报父母仇,勿忘我今日戒也”。

崇祯帝不忍妻女落入贼手,逼周皇后、袁贵妃、懿安张皇后自尽,砍死嫔妃数人;他一边悲哭地喊着“汝何故生我家!”一边用刀劈向长平公主,又用剑刺死6岁的昭仁公主。

逼妻、杀女、让儿逃命后,4月19日,崇祯皇帝易服带佩刀,带着提督太监王承恩“手持三眼枪”,后面跟随着数十名太监,“皆骑而持斧”趁夜突围。他们先跑向东华门,可是这里义军的乱箭如雨,使他们无法前行。

他们又跑到齐化门(朝阳门),可驸马、成国公朱纯臣却在里面紧锁大门,任崇祯等人怎么敲门,怎么喊叫,他也不予理睬。

无奈的崇祯帝又转向安定门,可守门人员早就带着钥匙逃跑了,这里大门深锁,太监们用利斧亦无法劈开大门。崇祯帝心里五味杂陈,绝望透顶,城外灯火通明,喊杀声不断。此时天渐渐亮了,崇祯帝只好转身返回皇宫。

他匆匆来到前殿,向景阳钟奔去,一下又一下地用力敲着钟,这口大钟曾无数次地召唤着文武百官来上朝,200多年来天天如此。

像往常一样,钟声响了54下,可是再也唤不来任何一个大臣。

此时的崇祯帝已经后悔没有答应南迁,就在李自成进军北京前,就有大臣提议南迁。明朝在南方还有百万大军,在陪都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备用中央机构,可崇祯帝死要面子,在东林党反对南迁的情况下,他找不到背锅侠,没人愿意承担弃都南下的罪名,自尊心让崇祯帝一直犹豫不决。猜疑心重的崇祯帝又拒绝了大臣提出的“先让太子前往南京”的建议,疑心病的他认为,万一北方形势告急,南方的大臣拥戴太子即位,那自己就完了,而这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因而崇祯帝拒绝了南迁,他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哥儿们孩子家,做得甚事!”。

但,悔之晚矣!

此时,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的军队进入,中午,太监王德化引导着李自成,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天空下着雨,崇祯帝大喊着“诸臣误朕,臣是亡国之臣,朕非亡国之君”,他惊慌失措,失魂落魄地跑向皇家禁苑万寿山(煤山,今景山公园)。这里成了崇祯最后的目的地。

他在蓝色袍服上留下绝命血书:

“朕德薄匪躬,上干天怒。登极十有七年逆贼直逼北京城。虽朕之不明所致,亦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勿伤百姓一人!”。

这也是崇祯皇帝第六次下罪己诏。

然后在一颗歪脖老槐树下自缢,他以身殉国,死时穿着白夹蓝袍,白细裤,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身边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就这样崇祯帝结束了自己悲凉的一生。

他死的这天成为大明王朝的亡国祭日,每年的这天,黄宗羲、顾炎武等明末遗民必沐浴更衣、面向北方、焚香叩首、失声恸哭。

崇祯帝身边唯一的陪同王承恩也吊死在旁边的海棠树上。后来被葬入明十三陵,成为历史上唯一被葬入皇陵的太监。

崇祯死后,明朝工部尚书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等40多人本着“生是大明的臣,死是大明的鬼”的信念携家眷自杀殉国;但更多的“识时务”的老臣,着急忙慌地投降了李自成。

李自成是怎样对待崇祯帝的?

李自成进入皇宫后,进行清宫,对崇祯帝“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令人四处寻找崇祯帝,并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崇祯帝的尸体在树上被吊了2天后,才被大顺军发现。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他让大顺军将崇祯帝的尸体用两扇门板抬出,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安置在东华门外临时搭建的灵棚内,设厂示众,举行公祭,场景及其简陋凄凉。

在东华门,明朝的大多数官员唯恐避之不及,不敢去看。“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其余皆睥睨过之。”

在崇祯帝和周皇后停灵期间,翰林院庶吉士周钟经过灵柩时,直接策马而过,连一下都没有祭拜,竟屁颠屁颠地去为李自成的登基去起草诏书去了。

那些被崇祯提拔的众多大臣,无视崇祯帝灵柩,奴颜婢膝跪在了紫禁城门外,他们身着青衣小帽,“匍伏听点”,等待新主子的垂怜。

只有京营总督襄城伯李国桢为了善后崇祯帝,尽了最大的努力,他“泥首去帻,踉跄奔赴,跪梓宫前大哭”。

农民军将他押赴到李自成跟前。他“以头触阶,血流被面”。面对李自成的劝降,李国桢拒绝下跪,提出三个条件:

  1. 不能破坏明代帝王陵寝;
  2. 用天子礼葬崇祯皇帝;
  3. 放过太子及二王。

又加上兵部郎成德、主事刘养贞等齐力请求李自成厚葬崇祯帝,李自成点头答应。

崇祯帝这才被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后来移入佛寺。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准襄城伯李国祯为首的百官请求将崇祯的葬礼以帝礼葬,王礼祭,设祭一坛,自成亦出,四拜垂泪。

崇祯帝活着时非常节俭,并没有为自己建造陵墓,而对崇祯帝,李自成只是口头下令 “礼葬”,他这样做也只是为维护自己的新政权做做样子罢了,并没有真正付诸行动。关于这点,昌平州官吏赵一桂是知情人,他在《状中州》中有说明。

赵一桂曾经参与了埋葬崇祯帝和周皇后。

他说,李自成是下过埋葬崇祯帝的命令,可他只是说说,并没有给任何的丧葬费。

葬崇祯帝时,是赵一桂和一些士子、村民们组织的募捐。他们凑了“三百四十千钱”,最后“督工四昼夜”,至1644年、在农历四月四日,才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草草葬入了当时已经先逝世的崇祯的爱妃、田贵妃墓中。崇祯帝后,在李自成的命令下就这样葬入了田妃墓中。

三个人被潦草合葬在一处,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清朝入主中原后,为收买人心,笼络汉族地主阶级为清廷效力,才将这座陵墓命名为“思陵”,并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

总结:

李自成当时想着一统天下,他准备利用明朝宗室来拉拢人心,当他发现了皇子朱慈烺时,并没有杀他,而是封他为宋王,并带着他去山海关招降吴三桂。

礼葬崇祯帝有其明显的政治目的,他虽然在起义的过程中和明朝死斗,但建立新政权后,他考虑到既需要承认前朝的正统性,又需要证明自己继承的正统性,故而以天子之礼葬崇祯帝,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是李自成既想达到自己的这个目的,又不愿花钱,加上明朝遗臣的苦求,才名义上答应以天子之礼安葬崇祯帝,只是下了个空口命令,最后还是昌平小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合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中。

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是如何处置崇祯帝的?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大军破城,崇祯将后宫女子尽数杀死,与贴身太监王承恩在煤山上吊自杀。

由于当时形式非常混乱,李自成占领皇宫后并没有发现崇祯的踪影,因此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

后来才发现崇祯已经吊死在煤山上,这个曾经的大明天子头发散乱,衣服沾满了泥浆和血迹,衣服上写着“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而同样上吊自尽的周皇后,下身衣服用丝线层层缝死,令人动容。

农民军将崇祯和周后的尸体抬到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由于崇祯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只好将崇祯和周皇后共同葬在田贵妃的墓中,整个葬礼办的非常寒酸。

直到清军入关后,为了缓和满汉关系,将田贵妃墓,命名为思陵,并进行了重修,营建了地上园寝建筑。思陵旁边还有太监王承恩之墓,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忠贞殉主。

崇祯帝自缢煤山,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是如何处置崇祯帝的?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并没有“侮辱”崇祯皇帝,而是将他草草安葬。作为曾经的明朝子民,李自成算是给足了这位亡国之君面子。

一、1644年3月,李自成大军已经把北京城围的水泄不通,但李自成并没有急着攻城,反而派出使者和崇祯谈判,条件是“欲割西北一带,敕命封王,并犒军银百万”虽然这只是一种作秀。即便失去了谈判资本的崇祯依然没有答应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下令攻城。2天之后太监曹化淳从内打开了城门,李自成的部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明朝的国都北京城。

城破国亡。鉴于李自成对待福王朱常洵的手段,崇祯帝为了避免家眷受辱,于是把太子、永王和定王分送出宫。同时逼迫周皇后、袁贵妃自尽,砍死了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砍伤了15岁的长平公主。然后崇祯一路砍杀自己的嫔妃,向煤山奔去。

到煤山后崇祯在一颗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死前,崇祯用血书在袍服上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立国277年的明朝正式灭亡。

二、李自成进城后,立即派人搜寻崇祯的下落,但他的部队正忙于搜刮财物和抢占美女田宅,没人愿意去管这份“闲事”,直到三天之后,崇祯的尸体才被发现。

得知崇祯已死,李自成长出了一口气,于是命人将崇祯和周皇后的遗体抬到了东华门旁,又花了20串钱买了棺材殓放,这一放就是三天。这三天之内,有许多明朝官员路过东华门,但只有二三十人哭祭了崇祯,其余官员唯恐避之而不及。李自成看到这些官员的丑恶嘴脸,顿时觉得崇祯非常可怜。

第四天,京城许多百姓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要求将崇祯安葬,李自成同意。但由于崇祯没有修建自己的陵寝,李自成只能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的遗体抬到昌平的田贵妃墓中安葬。虽然安葬过程十分简单,但崇祯总算是入土为安了。

三、清军入关后,出于政治需要为崇祯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下葬的田贵妃墓进行了修缮,改名为“思陵”。同时将崇祯自缢的歪脖子树保护起来,让后世子孙引以为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