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灭亡蜀汉的邓艾,无论是从功绩上,还是从能力上来看,都要超越姜维。可是后世众人,却更加感佩姜维,即使邓艾入了武庙,却依旧很少有人提起。这还要从姜维死后82年,发现的一封书信说起。

东晋的孙盛是个非常不喜欢姜维的人,但是他却在自己的著作《晋阳秋》中,将那封找到的书信公之于众,从此改变了人们对姜维的看法,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

82年后昭雪,姜维终于从小人成了英雄。

在邓艾偷偷进入蜀地,灭了蜀汉以后,姜维手握8万大军,却已经无计可施了。毕竟成都已经被邓艾攻占,而刘禅也牢牢捏在邓艾手里。

而且刘禅的诏书也到了,那就是让姜维投降钟会。剑阁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的8万大军,挡住了钟会20万大军多日,让他在此地寸步难行。

可惜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是无法挽回了。姜维心里非常苦,可是不得不选择投降钟会。因此蜀汉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就这么落在了曹魏大军手里,蜀汉复国基本没了希望。

后来姜维怂恿钟会在蜀地自立,这让钟会非常兴奋。可惜计划败露,钟会和姜维,被忠于司马家的那帮将领给诛杀了。

从此以后,姜维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小人,因为他投降了曹魏不说,还怂恿钟会自立。诸葛亮当真是瞎了眼。

按道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82年以后,东晋的史学大家孙盛,在《晋阳秋》里公布了他找到的一封书信,这可把人们给感动坏了。

姜维在投降钟会以后,曾经写信给刘禅,原文如下: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出自《华阳国志》)

即使孙盛非常讨厌姜维这个人,可是他在发现这封书信以后,依旧将其公布了出来,历史真相不能抹杀,哪怕你很讨厌这个人。

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晋阳秋》

同时孙盛为姜维平反,表示他当年偷偷写信给刘禅,讲解了自己为何假装投降钟会的事情。他想让钟会杀光忠于司马家的那些将领,自己再宰了钟会,这样就能恢复蜀汉帝国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是真的没有看错了。从24岁投降诸葛亮开始,姜维就没有一天不在为精忠报国而努力,一直到亡国,他都没有放弃过。自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邓艾有在蜀汉自立的行为表示。

为什么大家不怎么提及邓艾呢?其实邓艾在魏晋时期,也不怎么被推崇,主要是因为他在灭亡蜀汉以后的一系列表现,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邓艾想要在此地做太上皇。

这就有点可怕了,蜀地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谁来了这里都想做土皇帝。当年的刘焉、刘璋是这样,后来的刘备、刘禅也如此,现在的邓艾、钟会保不齐也会这么想。因此司马昭对邓艾,那是不得不防的。

  1. 首先,邓艾在蜀地很受欢迎,因为他采取了不扰民的政策,而且在接受刘禅投降后,没有做任何伤害蜀汉臣民的事情,所以很受蜀地臣民们的拥戴,这问题可就大发了。他自己也沾沾自喜,常常跟蜀汉臣民说,你们幸亏遇到的是我啊!
  2. 其次,邓艾不经过曹奂和司马昭的同意,擅自以天子的名义,在蜀地任命了大量官员。刘禅被他封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璇被他封为奉车都尉等等。其他大臣,也都得到了他的封赏,可见邓艾已经在行使帝王权限了。
  3. 再者,邓艾开始居功自傲。他将自己的心腹师纂任命为益州刺史,将其他手下将领分别派往蜀中各郡担任太守。显然这是有自立的行为了,如果实行下去,那么蜀地自然就是邓艾的天下了,毕竟蜀中各地的官员,都成了邓艾的人。
  4. 最后,邓艾上书司马昭,表示应该把刘禅留在蜀地,并且优待蜀汉臣民,再在蜀地厉兵秣马,威慑东吴。恩威并施之下,东吴或许会不战而降。策略上是不错的,但是司马昭心里慌啊,他自己还没篡位成功,邓艾的种种表现,简直跟他老爹司马懿一模一样了。

因此不管邓艾说的怎么个天花乱坠,司马昭都不会再相信邓艾,他将邓艾打成了反叛之人,派遣卫瓘将其押送回京,半路上卫瓘和田续就把邓艾给宰了。

邓艾这个人其实很值得后人学习。

除了后期有些居功自傲,邓艾绝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可以说他是后三国时期,最优秀的地理学家。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地形,大家玩耍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那儿研究地形和战略,虽然只是一个屯民,可邓艾从来没有放弃过钻研和学习。

一个底层的人,没有强大的家族力量支持,除了靠自己的学习让自己脱颖而出,还能靠什么呢?邓艾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他最终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

此后邓艾带兵,总是身先士卒地去探查地形,总能够以地理知识上的优势,战胜对手。这就是邓艾强于姜维的重要原因。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三国志》

在平原上作战,邓艾未必是姜维的对手,但是偏偏他总是在山地作战。那姜维怎么可能是成天研究地理知识的邓艾的对手呢?

总结:每个正面人物身上,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

邓艾的闪光点,那就是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从不气馁。而姜维的闪光点,则是精忠报国,矢志不渝。

可惜这两位英雄人物,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如果按照邓艾的计策,或许灭吴大业会提前十几年完成。但是也保不齐邓艾会拥兵自立。

姜维的计划属于无奈之举了,成功率几乎为零。不过没有尝试过,又怎么会知道一定失败呢?生活本不是一道有准确答案的题目,你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未来的答案。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阳秋》、《华阳国志》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姜维忠义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前言

长江之水成为文人直抒胸臆的对象,《三国演义》引用楊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开篇引言,尤其恰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巧合的是,《三国演义》卷末依旧用诗结尾,不过却苍凉许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为什么后人对邓艾少有赞许,而对悲情英雄充满同情呢?且听在下分解:

(姜维字伯约绣像)

能够在后蜀政权中比肩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人,只有姜维了。他们俩位都是主张北伐的“鹰派”人物,屡屡兴兵北伐,却屡屡失利而回。北伐的名义当然冠冕堂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历经一千多年,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诸葛亮虽败犹荣!

而姜伯约在后世的影响上,根本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曾经是姜维幕僚的陈寿这样评价自己的上司:“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我认为陈寿的点评正确。

不可讳言,诸葛亮与姜维为什么要数次北伐,不惜倾尽国力。我们晓得,刘备、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席捲益州,成都的土著当然心头不安逸:“我们益州天府之国,不需要你们来搞扶贫开发!”为了转移视线,便于集中蜀汉人、财、物大权为荆州集团撑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北伐!

(邓艾(左)与姜维大战三百回合)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君臣一心。但是,姜维的头上就缺少这种光环,加上“鸽派”人物蒋琬和费祎的休养生息政策,姜维无所作为。

延熙十六年(253)春,费祎去世,夏天姜维就点齐几万兵马围攻南安。紧接着在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年、景耀元年、五年、六年,姜维都战斗在北伐第一线。

但是,长年带兵在外的姜维由于连年征战,寸功未立,引起宦官黄皓的小报告,想以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引起姜维警觉,从此不轻易回成都。由于黄皓以鬼神来对待国家大事,致使川西北的阳安关口,阴平桥头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与钟会缠斗,邓艾趁势从阴平经景谷道直取江油关,趁势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在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姜维接到后主命令在今天的绵阳向钟会投降。以后在伙同钟会在成都的叛乱中,姜维及全家都在乱军中被杀害。

(邓艾绣像)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鹰派”人物喜欢姜维,如蜀汉政权的笔杆子卻正对姜维推崇备至:“姜伯约身处上将之位居于君臣之首,却住宅简鄙,没有多余的财产。居住侧室没有侍妾,后庭没有音乐娱乐,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具备,饮食节俭且又不过份节俭。不留积蓄,......这样的评价是偏颇的,正如罗贯中在结尾诗中所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辛劳。”陈寿与罗贯中的评价近似:“姜维粗具文武之才,有志于建立功业,但他轻率出兵,滥用武力,对形势不能准确的把握,最终身死。

这使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付对联中:“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古知兵非好战。”看来针对姜维的成份多些。

现在谈邓艾

(邓艾从摩天岭上裹毡滾岩直取江油关)

说实话,三国迷们对邓艾的确不太熟悉,很大程度上缘于邓艾没有惊险、壮烈的打斗场面描写,更重要的是邓艾是资格的乡村农民出身,他的故事犹如今天的网络小说巜都市里的小农民》一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契而不舍的追求人生价值。他的地位低到相当于旧社会的“赤贫农”,在流浪中被警方在今天的河南省襄城县強制性收容,当了曹操的“典农部民”即农奴。

就是这样的一个草根,凭着非凡的才华,被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司马懿所看中,因为他正与曹爽明争暗斗,十分需要人才的支持。而邓艾的主要的功绩在于屯田建设上的战略眼光。当司马师掌权时,邓艾已经是讨冦将军,汝南郡太守。跻身大员行列。

当司马昭掌权时,正元二年(255)二月夏天,姜维认为曹魏内乱,于是发兵进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姜维首战告㨗,曹魏震动,只好首次把已经在中央警卫部队任将军的邓艾派上前线单挑姜维。结果邓艾大胜,姜维退出。从此,姜维几次北伐都要踫到邓艾,两人互有胜负,但姜维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景元四年(263),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司马昭决定进攻蜀汉政权,动用十八万兵力,分成三路南下进攻。邓艾率兵三万正面进攻姜维,此时的邓艾年己七十,而指挥十多万人部队的钟会才年仅40岁,邓艾与钟会开国元勋的父亲钟繇是平辈的一代。

邓艾翻过摩天岭来到现在的青川县,江油的雁门镇,然后掉头向西,到达平武的南坝镇,一直向南,终于通过艰苦的左担道,直接杀到今天的绵阳市,站在涪县的龟山上眺望,成都市的万家灯火通明!邓艾结结巴巴的大吼:“大成都,俺(他是河南人)来了!”

当忠心的邓艾向中央领导人表示要趁势夺取东吳时,却犯了朝庭大忌。更凶险的是被小人钟会利用了这个事情,在半路上拦住为邓艾向朝廷送八百里加急快递的使者,擅自改动邓艾的文书,使之充满骄横跋扈的语气,密封后送呈司马昭。中央密令:“抓捕邓艾送京!”在押送的时候,双方部队火併,钟会、姜维、邓艾父子都丧身火併中。

结束语

邓艾被称为曹魏战将型名将第一名,毫不为过,因为他指挥二万人马就消灭了蜀汉政权,这当然是他的辉煌战绩,不过出生于士大夫阶层的钟会,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这些四十岁的新生代哪里容得下这个父辈资格的,出身农奴的草根呢!所以陈寿点评到邓艾时,说他:“邓艾志气昂扬,建立功业,但却不能防患于未然,很快就失败了。”这个评价很不错,因为“功业”二字的份量太重,只有邓艾可以担当,而姜维仅仅是“有志于功业。”区别就在于此!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主要原因是:第一、姜维与邓艾两人各自在朝堂的身份地位、影响力都相差较大;第二、历朝统治者对于忠臣志士的推崇,以及人们对于忠臣义士的尊敬;

除了历朝政治意识形态对蜀汉政权“正统”地位的渲染推崇(特别是以南宋等偏安政权为代表的政治渲染),间接拔高了蜀汉文臣武将的身份,使得姜维的身份地位形象显得更加突出重要。其次,就是邓艾和姜维各自在朝堂的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邓艾虽官至兖州刺史、征西将军、太尉,进爵关内侯、方城亭侯、邓侯;但注意太尉的官职是邓艾伐蜀偷渡阴平灭蜀时获得的官职,虽然太尉为三公之一,但是此时魏国太尉并不掌实权不能节制天下兵马,曹魏的大将军才是军权的实际掌权人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两国在征西将军之上高级将官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等;虽然曹魏和蜀汉官制虽略有区别,但曹魏的大将军,自司马氏主政魏国后,先后由司马师、司马昭担任;魏灭蜀汉时,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才是最高统帅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伐蜀也是归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

汉末三国形势图

关于爵位这方面,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延续大汉国祚、严格遵循汉制的,蜀汉没有异姓王,异姓的爵位最高到侯爵,而姜维的爵位就是侯爵中最高的爵制县侯(平襄侯),诸葛亮、张飞、马超等人都只是乡侯;邓艾虽然军事才能显著,因功进封邓侯(县侯),但是毕竟曹魏的异姓王爵、公爵、侯爵相对蜀汉而言人数多太多,自然在各自政权内部的地位、影响力也就不可相提并论。作为继承诸葛亮遗愿北伐中原的姜维,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而且更是以身殉国堪称忠臣志士的代表,自然会格外受人尊重。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邓艾是三国后期魏国著名的武将,曾常年屯驻西凉,与姜维对峙,有“姜维克星”的称号。而且灭蜀之战也是靠邓艾才打破僵局,否则还真就可能失败。但是为何姜维比邓艾更受后人喜爱和欣赏呢?

为何感觉上现代人对姜维更欣赏喜爱,而对邓艾不太有感觉?

1、先讲个“童子内刀”的小故事吧

话说王莽新败,天下大乱,年幼的朱晖随家人一道搬迁别处,躲避战乱。不想盗匪横行,将自己一家族的人拦截于道中。这些强盗不但想抢劫财物,还想侮辱族中妇女。这时族中的勇壮之人已经丧失殆尽,其他男丁都吓得匍匐在地,丝毫不敢反抗。这时年幼的朱晖勇敢地挺身而出,拿出小刀子与强盗对峙道:“财物你们都可以拿走,但是诸位长辈的衣服你们不能碰,否则我就要和你们拼命!”强盗们好笑又佩服地劝他“内刀”(收到),然后放过了妇女,扬长而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童子内刀”的故事。

2、由故事看后人对待姜维和邓艾有差别的原因

(1)条件差距,精神可嘉

历史上,能抵挡强盗的人不知凡几,能杀强盗的人更是多如牛毛,那为何只有朱晖被世人所称道?这是因为朱晖以幼童之身敢于持刀对抗强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救护族中妇女免于蹂躏之难,其意志品格方是难能可贵

△邓艾剧照

而姜维和邓艾给人的感觉不同,也是同样的道理。二人同是英姿卓绝之辈,皆为当世良将,几乎不分伯仲。但不同的是,姜维处于弱势的蜀汉一方,且在受内部掣肘的情况下还奋力北伐,定要完成诸葛亮复兴汉室的遗志。虽然在魏国严密的防御下没能创建什么功劳,但是他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尽力为之的精神,令世人同情感动。反观邓艾每每能让姜维铩羽而归,虽也有个人能力的展现,但是说白了还是占了蜀魏国力和国情差距较大的便宜。如果换位相处,邓艾也突破不了姜维的防守。至于后来魏灭蜀之战,邓艾大出风头,也不让人看好。一方面蜀汉当时极弱,魏国那么强的国力打得还那么吃力实在没什么可炫耀的,而邓艾虽胜,但是他居功自傲,不知收敛,让人有种恃强凌弱之感,于是乎大家就更加觉得姜维不容易,而对傲慢的邓艾感到看不起。

(2)《三国演义》的加成

其实现代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依靠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的,因而作为诸葛亮的徒弟,蜀汉后期的支柱型人物,姜维被塑造成一个胸怀大志、坚毅不拔的光辉人物。而邓艾则变成了摧毁蜀汉,居功自傲的小人。因此,在大众眼中,姜维被光环加成,而邓艾却变得不太受人待见。

结语

其实据正史记载,邓艾对魏国还是贡献颇多的,主要体现在屯田和军事上。比起功绩,姜维确实不如邓艾许多。唐宋时期都追封邓艾为古代名将,设庙享受人们的祭奠。而姜维却没有这个待遇,从中也不难看出一些二者在功绩方面的差距。但不管是喜欢邓艾也好,喜欢姜维也罢,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二人都是值得大家纪念尊重的古之名将。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

由于名著《三国演义》把蜀汉作为正统正面来渲染描写的,后人把蜀汉的代表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及后期的姜维视为神一样的英雄人物,故对终结蜀汉的邓艾作为敌对人物,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再从邓艾和姜维两人的才略人品来比较,邓艾有军事才能,终结蜀汉为三国归晋立下第一功,但其采取的手段并非正大光明地和姜维对阵,而是靠冒险偷袭侥幸成功,后人对其作为不太认可。而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文武双全,忠勇兼备,为后期蜀汉的中流砥柱人物。观其一生,对蜀汉忠心不二,统军有方,行军布阵总有谋变方略,志在为蜀汉扫平天下,一统江山。叹蜀汉自刘备在夷陵一战大败之后,精英损折,国力大衰,姜维虽竭尽全力,终因以弱攻强,回天无力,最后功败垂成,以身徇国,令后人为其惋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诸葛亮,也可用在姜维身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