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我觉得朱厚照是个非常有性格的皇帝,这种皇帝才更加贴近一个人。皇帝本来就是人, 不是什么真龙天子。

朱厚照的形象贴近一个人,主要是因为他没有儿子给他涂脂抹粉地善后。他死后是堂弟朱厚熜继承了皇位,也就是嘉靖皇帝。

朱厚熜上台以后,把自己已经故去的老爸朱佑杬追封为了皇帝,自己也不愿意过继给朱佑樘做儿子,显然他是对朱佑樘、朱厚照这一脉有点小意见的。

为此朱厚熜没有给朱厚照善后,我们就能够理解了。就算是你的亲弟弟,也不可能给你善后,除非是你亲儿子才行。因为善后是为了自己地位的稳固,如果父亲不圣明,那么继承皇位的儿子地位自然也不稳。如果哥哥不圣明,继承皇位的弟弟,反倒是会受到众人追捧。

一、朱厚照特立独行的性格,跟他是独生子有点关系。

朱佑樘从小吃了不少苦,长大以后珍惜一夫一妻制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一夫一妻无妾制的皇帝。

老婆娶得少,生的儿子自然也少。普通人家也就算了,可是朱佑樘是有江山需要传下去的,儿子真的不能太少。

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明史》

很可惜的是,活着长大的儿子就只有朱厚照这么一个活宝。朱厚照自然是爹疼娘爱地备受呵护,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是性格比较特别的。

朱佑樘实在是没得选,不管儿子朱厚照变成什么德行,朱佑樘都必须要把皇位传给朱厚照。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为此朱厚照也就有恃无恐了,不管他做多少过分的事情,朱佑樘都会表示容忍,再怎么样都是自己的娃,总比把皇位传给别人的娃要强得多。

二、朱厚照的行为,算不上昏君,但绝对另类。
  • 1、朱厚照不爱妃嫔爱畜生。

朱厚照喜欢在豹房里睡觉,这里的豹房也就是王孙公子圈养宠物的地方,他们的宠物比较特殊,诸如老虎、豹子之类的猛兽,都在这里。

朱厚照为了能够多陪伴自己的宠物们,索性就不回后宫睡觉了。后宫娶来的那些皇后、妃子备受冷落,也因此她们没有给朱厚照生下个儿子。

  • 2、朱厚照喜欢御驾亲征。

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大臣一听到御驾亲征这几个字,他们就吓得心惊肉跳的。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当年就是御驾亲征,后来被瓦剌人给抓走了。

当蒙古小王子来犯的时候,朱厚照选择了御驾亲征。这一战打得还不错,朱厚照自己说他亲手还杀掉了一个人。

秋七月甲辰,帝自将讨宸濠,安边伯朱泰为威武副将军。帅师为先锋。丙午,宸濠犯安庆,都指挥杨锐、知府张文锦御却之。辛亥,提督南赣汀漳军务副都御史王守仁帅兵复南昌。丁巳,守仁败宸濠于樵舍,擒之。八月癸未,车驾发京师。丁亥,次涿州,王守仁捷奏至,秘不发。---《明史》

宁王朱宸濠作乱的时候,朱厚照又兴奋地要御驾亲征。大军走到半道上,王阳明一个人平定叛乱的事情已经传来了。朱厚照甚至希望把宁王朱宸濠给放了,让他再亲自抓一次。

  • 3、朱厚照喜欢大量男宠。

其实喜欢男宠是很多皇帝的爱好,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汉朝的皇帝几乎个个都有男宠,可是朱厚照宠幸的这些男宠不一般,他们多数都是太监。

朱厚照将他们收为义子,并且赐他们姓朱,比如说钱宁、江彬等人恃宠而骄,常常跟朱厚照一同在豹房出入。

  • 4、朱厚照自封大将军。

朱厚照不喜欢做皇帝,他更喜欢做大将军。在蒙古小王子来的时候,朱厚照化身为大将军朱寿,以此来应付蒙古大军。

此后朱寿就成了朱厚照常常使用的名字,为了表彰自己的功绩,他还给自己在皇宫外修建了一座大将军府,他宁可去那边睡觉,也不愿意回宫睡觉,我就纳了闷了,这皇后、后妃到底是有多丑?搞得朱厚照宁可跟畜生睡觉、宁可出宫睡觉,也不愿意去后宫就寝呢?

三、朱厚照谈不上是昏君,但是也不是什么明君。

朱厚照宠幸的八虎,是著名的男宠。他们仗着朱厚照的宠爱,在朝中的地位相当高。为此朝廷几乎沦落为八虎的权力范围之内。

最早是大太监刘瑾弄权,他营造了豹房,使得朱厚照对这个地方迷恋了一辈子。此后刘瑾虽然被除掉了,可是又陆续出现了钱宁、江彬等谄媚之人。

可以说朱厚照身边的小人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朱厚照的性格比较开放,他崇尚自由,所以便有人投其所好,专门在他身边谄媚。

比如说兴建豹房,就是刘瑾邀宠的一种表现,此后兴建宣府,又是江彬等人的谄媚行为。所以说朱厚照,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太缺德的事情,可是一直被奸佞小人所笼罩,自然也就成不了什么明君了。

说朱厚照任人唯贤这就有点过分了,毕竟跟贤者比起来,朱厚照更喜欢的,是那种投其所好的人。因为这帮人可以给朱厚照带来快乐。

总结:庙号明武宗,说明朱厚照还是有点能耐的。

一般庙号能够给到武的皇帝,都不会太差,因为这是一种赞美。比如说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晋武帝司马炎等等。

他在位期间,虽然比较爱玩,可是并没有把国家大事给抛在一边,他还是挺愿意管的。甚至曾经为了国家安危,两次御驾亲征。

明朝皇帝立,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外,能够有本事御驾亲征的,可能就只有朱厚照了。所以说朱厚照并不是一无是处。

我认为他只是喜欢玩而已,这是人的天性,家里没有沉重的负担,喜欢玩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反倒是整天暮气沉沉的人,显得更加没意思。至少朱厚照给我的感觉更真实。

参考资料:《明史》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朱厚照是位不学无术、昏庸无能,只知道声色犬马的皇帝。事实上,朱厚照虽说算不上一个贤明之君,但其身上仍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跟那些史上真正的昏君不可同日而语。

一、处死刘瑾

朱厚照还在做太子之时,刘瑾就在旁侍奉,跟朱厚照还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朱厚照继位后,刘瑾逐步爬上高位,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和张永、谷大用等人,被称为“八虎”。

这事情很好理解,王振、魏忠贤都是由此发迹的,跟太子处好关系,那么等太子成为皇帝,自然就能获得最大化收益。

在皇帝的宠信下,刘瑾开始胡作非为,铲除异己、贪赃枉法,还实行高压统治,甚至还搞出了个内行厂。如果说只针对官员可能还有情可原,而刘瑾同样侵扰到百姓的生计,比如驱逐京城的佣人,命令寡妇嫁人,不及时安葬的被命令焚化尸体,一时间街市之上是人心惶惶。

史料记载:

“瑾复立内行厂,尤酷烈,中人以微法,无得全者。又悉逐京师客佣,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辇下汹汹几致乱。”

俗话说得好,善恶到头终有报,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在杨一清、张永的策划下,给刘瑾编织好了无法宽恕的罪行,便是谋逆之罪,这下朱厚照才下令诛杀了刘瑾,为天下除掉了一害。

朱厚照智商不低,他对刘瑾的所做作为当然是有所耳闻,但随着弹劾信件的增多,舆论的压力,朱厚照也意识到刘瑾不得不除。就算杨一清、张永策划得天衣无缝,只要朱厚照不同意,那么刘瑾就死不了,所以处死刘瑾,朱厚照也是有意为之,杀掉刘瑾也是做了一件好事。

二、将国事依仗重臣

朱厚照不是个坐得住的皇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朱厚照有意识去处理政务,但他实在没有太多耐心。但国家不能倒在他的手中,于是朱厚照将重要国家事务委托给了杨廷和等人。

杨廷和原本就是朱厚照的老师,刘瑾发迹之后,曾有和杨廷和产生过矛盾,刘瑾私自将杨廷和贬了南京。但没有多久,朱厚照得知消息,马上又将杨廷和调回中央,进入内阁,从此刘瑾再也不敢和杨廷和为敌。

纵使朱厚照再糊涂,他也知道朝廷要正常运转,就必须有几位重臣坐镇。而杨廷和不仅是他信任的人,也同样是治世之臣,将军国大事交给杨老师,那自然不会出问题。

杨廷和经常劝朱厚照要有个皇帝的样子,劝他每日加强学习,勤于政务等等,朱厚照有的听有的不听。杨廷和父亲去世,请求回家奔丧,朱厚照不同意,多次申请才获得批复,可见朱厚照对杨廷和的重视程度。

正是由于杨廷和等人的存在,国家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朱厚照自知没有那个能力,就交给有能力的人,这一点他做得十分出色。

三、做事有度,不滥杀无辜

喜欢玩是朱厚照兴趣所在,但朱厚照不是个弑杀的皇帝,固然做事随性而来,却知理有度。明朝的言官大多不怎么怕死,就算是皇帝也经常被骂,朱厚照整天不务正业,当然也难免被人指责。然而,朱厚照对此并不在意,他贵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他也清楚那些官员的良苦用心。

如果把这些官员们都杀了,那谁给他干活,所以有时候,朱厚照也不太在乎面子问题,只要能满足其兴趣所需,国家正常运作,其他的都事都好谈。

最让大臣们郁闷的是,朱厚照竟然在宫内玩腻了,还想出宫玩,皇帝是一国的核心,如果皇帝出个大事小情,那么国家就可能受到巨大影响。不过,朱厚照实在克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三番五次偷摸地往宫外跑。

史料记载:

“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己酉,至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换了普通人的衣服,跑出了宫,内阁大臣梁储、蒋冕得知消息,也不敢惊动他人,只能亲自去追。一帮老头骑着马,去追逃出宫的皇帝,这场景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等追上了朱厚照,接着便是苦口婆心的劝谏,希望皇帝能尽快回宫,朱厚照玩心已起,自然不会轻易罢手,于是他不同意回去。等到了居庸关,朱厚照却被巡管御史张钦给拦住了,张钦明知下面就是皇帝陛下,但他的职责告诉他不能开门。就这样,朱厚照被个小御史给怼了回来,而朱厚照并不生气。

朱厚照心里很清楚,如果他因为出去玩,就杀掉边防的官员,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张钦恪尽职守,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他这个皇帝,所以朱厚照不会惩罚张钦。

四、御驾亲征,有国君担当

除此之外,朱厚照最令人崇拜的,便是他敢于御驾亲征,而且还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男孩子心中总有个英雄梦,驰骋疆场、战鼓齐鸣,纵刀御敌那是何等的威风,在朱厚照心中同样有个榜样,那就是永乐大帝。

为了他的爱好,也为了保卫边境,朱厚照毅然决定常驻边塞,来个真正意义的“天子守国门”。朱厚照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正德十二年,鞑靼小王子,进犯明朝边境,朱厚照率兵亲自指挥战斗。

别看朱厚照没有丝毫作战经验,他却可以制定周密的计划,从容地分兵派将。双方总兵力近十万,经过多日惨烈厮杀,在朱厚照指挥下,最终明军在应州击溃了来犯的敌军。

纵然史书有抹黑朱厚照的意图,但我们不能否认,朱厚照在这次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军事天赋这东西真实存在于朱厚照的身上。倘若朱厚照不是皇帝,他也可能会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将。

作为守成之君,朱厚照做得也算是不错了,固然他犯下很多错误,但在他在位期间,国家安定、政治平稳,他还击败了强悍的小王子,于情于理,我们都应给朱厚照点个赞!

至于说他昏庸,这真的是冤枉他了!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首先,明朝的内阁制度决定了明朝的太监集团一旦脱离了皇权只能被灭亡,所以无论是八虎太监集团还是魏忠贤集团,只要皇帝想清除他们,短期内就可以彻底除掉他们。其次,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憆虽然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他却通过不断的改革和举贤任能使得明朝的军事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在朝堂上为有能力者提供了施展的机会。最后,明武宗虽然行为上有些任性妄为但是在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事情上却有着清醒的认知,在这一点儿上他做的比嘉靖帝更好,虽然他不喜欢杨廷和等大臣却并没有设法铲除掉他们。他虽然有些胡闹,却能够听取别人的的建议同时自己也有着足够的军事常识。再者说明武宗在位期间做的事情也不少,击溃蒙古小王子的进犯为明朝获得几十年的安稳,平定宁王之乱,利用太监集团制衡文官集团,多次出宫避开文官集团的控制范围。好多人说明武宗昏庸重用太监集团,其实我觉得这恰恰是明武宗的聪明之处,明朝太监集团只有批红权不拥有军权和财权,所以根本无法形成稳固势力,可是文官集团的势力却日益稳固,只有太监集团才能与其抗衡,同时太监集团依附与皇权,一旦脱离皇权就会灭亡。崇祯皇帝正是因为没用利用好太监集团所以才会跟文官集团直接冲突抗衡,屡次失败了却无能为力最后眼睁睁的看着大明王朝走向灭亡。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我觉得当年明月写的朱厚照是比较生动,而且接近事实上的真人。

朱厚照做任何荒唐事,都有底线。虽拥有皇权,却不轻易滥用。死前的惭悔,如果是真的,说明他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所带来的后果。出关时,居然没有杀掉或调走守城的主官,而且是趁人不在的时候冲过封锁线的。因为丢失了妃子的信物,专门跑一趟回去说明情况。这些小细节可以看到他是重情重义,不滥用暴力的人。

国家大事上,任用刘健,李东阳,杨廷和,杨一清,梁储等国之栋梁。这绝不是一个昏君能做出来的事情。

朱厚照在跟蒙古小王子干了一仗之后,蒙古几十年不敢过来打草谷。

明朝最牛的人,王守仁,就是正德朝的,而且善终了。百官在朝堂外跪着,搞暴力不合作,也没处死任何一个官员。这是昏庸的皇帝能干的事吗?

但好色是坐实了。建豹房,逛妓院。

当然,他也算不上是明君。明君是不会有八虎,更不会有钱宁,江彬这些小人的。

他只是在太监和文官的权力争斗中维持皇权的决定权,并保证帝国能够正常,持续的运作下去。

至少,他没败光他老爹10年攒下的国库,留给烂摊子折腾后来的嘉靖。嘉靖留下是一个烂摊子给儿子的。如不是张居正,估计明朝很难说继续营业下去。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朱厚照应该算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孝宗就他一个儿子,从小就把他当储君培养,孝宗又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没经历过宫斗,没经历过夺嫡之争,什么都没经历过,孝宗又是慈父,老是纵着他,自己又没有儿子,不是一个父亲,难免就有点孩子气,很正常,但他不傻又不笨,顶多私人作风有点问题,他知道八虎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是只有他们愿意陪自己玩啊,那就跟他们玩呗,最后时刻对刘瑾还不是说杀就杀了,证明他根本不糊涂。事实上武宗根本就不想当皇帝,要不然也不至于皇帝之尊去当大将军,在他看来,皇帝这个位置是他爹,是那些大臣让他当,逼着他当的,孝宗是个好皇帝,估计朱厚照每天看着自己老爹这么辛苦,内心也是不想当的,但拿脑子想想,他的谥号是武,就知道他其实根本不是昏君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明朝那些事儿没有说朱厚照是昏君吧,很同情很理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