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君子之风,也要分为大君子和小君子,在三国之中,大君子当然是刘备、鲁肃这一级别的人,小君子则有祢衡、孔融这样的人。
那么刘备的君子之风体现在哪里呢?这需要看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情来看看,刘备的君子之风。
一、刘备甘冒风险救陶谦。
刘备是公孙瓒的少年同窗,在起兵以后,跟随在公孙瓒身边。可是听闻曹操要攻打陶谦以后,二话不说就借了三千人马前来支援陶谦。
当时陶谦在徐州向天下诸侯发出救援信,没有一个诸侯愿意为陶谦出头的。可刘备只有三千人马,就敢前来拯救陶谦。
试想一下,这三千人马能挡住曹操的进攻么?显然是不可能的,曹操有雄兵十万,一旦杀来,不光陶谦要倒霉,刘备的小命也保不住。
要不是当时吕布在陈宫的帮助下,偷袭了曹操的兖州,刘备压根就没办法活下来。所以说刘备这一行为的确是君子之风。
二、刘备公然为陈登说话。
刘备在徐州得到了陶谦和徐州豪强们的支持,这其中就要陈珪、陈登父子俩。尤其是陈登,更是当世豪杰。
可惜刘备福薄,徐州在他手里,先丢给了吕布,后又被曹操给占了。就算陈登有心辅佐,当时的刘备也难成大事。
所以刘备丢了徐州以后,陈登也就没有继续跟着刘备混了,他投靠了曹操。而刘备多年以后,跑到了刘表那里。
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三国志》
许汜、刘表和刘备坐在一起品评天下豪杰的时候,许汜提到了陈登,他说陈登虽然是个人才,可是实在是太狂妄了。
刘备沉默了一会儿就问刘表,是不是赞同这句话,刘表一时间犹豫不决。许汜继而说出了这个评价的原因,原来许汜曾经前往下邳时,见到过陈登。
陈登压根就不搭理许汜,完全没有待客之道。他自己躺在高床之上,可是客人们却都坐在床下面。
刘备却直言不讳地怒怼许汜,他认为陈登这么做很对,因为陈登希望许汜可以忧心国家大事,可是许汜却一天到晚想着待遇问题,又没有什么救国良策,陈登又为何那么客气地对待许汜呢?
刘备甚至表示,如果当时他是陈登,他肯定是要睡在高楼之上,根本不会理你许汜。刘备始终认为陈登是当世豪杰,古今罕见。
能在人背后这么夸赞陈登,不怕得罪许汜,刘备的君子之风的确是一股清流。毕竟连刘表都要照顾许汜的面子,可是刘备在这件事上却毫不相让,为什么?因为许汜不该说陈登坏话。
三、刘备不愿夺刘表的荆州。
刘备南下投靠刘表,这件事本身就让刘表有点为难。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比不上刘备,又没有刘备的宏图大志,怎么安顿刘备是一个大问题。
在谋士们的建议下,刘表将刘备安顿在了新野小县城。这边靠着曹操的地盘,地盘也不算大。这么一来既可以利用刘备对付曹操,又可以遏制刘备在荆州的发展。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三国志》
可以说刘表对刘备,其实恩情不算大。可是在刘备看来,刘表的恩情已经相当大了。刘表去世以后,刘琮继任了荆州牧。
这个时候诸葛亮曾经多次希望刘备出手夺取荆州,可是刘备说什么?他说自己不忍心。甚至刘琮已经带领荆州投降了曹操,却没有通知镇守樊城的刘备时,刘备依旧不怨恨刘琮。
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刘备认为刘琮是刘表的儿子,他不愿意夺取刘表昔日的地盘,更不愿意驱逐刘表的儿子。由此可见刘备的君子之风,是一种大家风范。
四、刘备携民渡江,不忍心舍弃十万百姓。
曹操南下以后,第一个要收拾的,当然就是刘备。毕竟这两个人是有仇的,而且刘备与曹操不共戴天。
不等大军南下荆州,曹操的先头部队已经打算先灭了刘备了。得知消息的刘备,当时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带着人马直奔江夏而去,这样做可以保存实力。
第二个选择则是带领十万百姓一起逃命。因为曹操有屠城的习惯,如果他得知新野县城曾经是刘备的基地,那这十万百姓铁定是活不成的。
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
这个时候就能看得出,刘备仁义君子的形象了。他宁可行军速度大打折扣,也必须要带着十万百姓一起上路。
结果是老婆孩子也丢了,兄弟也都失散了,就连忠心耿耿的军师徐庶,也觉得刘备没啥希望,负气离开了。
可是刘备执意带走百姓的这件事,却深深感动了他身边的人。诸葛亮、赵云、糜竺等人,都发誓要跟随刘备一辈子。
五、刘备在关键时刻,敢于放权给诸葛亮。
刘备托孤这件事,我们是耳熟能详的,当时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他跑到了白帝城以后,没脸面回去成都,所以就在临终前,把诸葛亮喊到了白帝城。
他把蜀汉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甚至对他说,如果刘禅能辅佐就辅佐,实在是不行那就可以取而代之。
很多人说这又是刘备的虚伪了,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刘备放权给诸葛亮,这是铁一般的事实。他难道就不担心诸葛亮真的把刘禅的帝位给夺走?
他的确是担心的,可是担心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给诸葛亮权力,那蜀汉只有灭亡的厄运。给了诸葛亮权力,虽然刘禅可能会失去皇位,但是蜀汉肯定是可以被盘活的。
为了蜀汉的江山大业,刘备甘愿把权力都交给诸葛亮。这本身也是君子之风的一种表现,诸葛亮夺取江山,总比蜀汉江山荡然无存要好得多吧?
更何况刘备是发自肺腑地相信诸葛亮,他认为诸葛亮是不可能篡位的。他的托孤可不像曹叡托孤司马懿,曹叡是真的不放心司马懿,但是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是老狐狸。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导语:
君子之风是人品高尚,大公无私,胸怀坦荡真诚。做朋友待之以诚,做官清正廉明一心为民。做上司公平公正,做个好伯乐,为国提拔人才。在三国演义中,真正有君子之风的不是刘备,刘备胸怀枭雄之心,以仁义粉饰自己形象,目的是一统天下成为开国君王。刘备夺取荆州占领益州使的手段和心计,又那一点有君子之风了。
真正有君子之风的是陶谦。陶谦胸怀汉室是忠,三让徐州待朋友是义。为徐州寻明主待下属是公。为徐州百姓寻个仁义的领导是仁。三国演义中也只有陶谦不重名利,心甘情愿把若大个徐州诚心让给刘备,问三国演义中又那个诸侯如此高尚无私呢?
一,少年放浪形骸,实胸有大志,举茂才而入仕途
陶谦幼时有异相,相貌巳与常人不同。十四岁时性格顽劣放荡,常常自做将军做个孩子王,以布为旗,骑竹马指挥小伙伴们模仿作战。苍梧太守甘公见之很是惊异,以是和陶谦交谈,陶谦言谈有飞扬之志。甘公欣赏他志气,以是把女儿甘氏下嫁与陶谦。当时甘氏很委屈,独甘公劝之说陶谦必会显达。陶谦青年后果然老成持重,考上诸生,又举茂才。做县令,刺史,一直做到徐州牧封疆大吏。
二,心怀汉室,忠义干臣,三让徐州匡扶天下。
陶谦想把徐州让于刘备,首先是刘备那汉室宗亲皇叔的身份。所以陶谦真的是一个汉室忠臣,他心怀汉室,想在乱世中寻一个皇室英雄,效仿光武帝刘秀重新一统汉家天下。所以他选择了刘备。其次他待刘备也有朋友之义。在刘备势弱时收留他,而且虽然有曹操的危险,但是还没到城破人亡之时。陶谦坚持要把徐州让于刘备,肯定是对刘备的支持和肯定。同时,陶谦还有父亲的慈祥对家人的保护,他知道子孙无能力,让徐州正是为子孙和家人重新寻找到了一个靠山。仁义为形象的刘备必然会保护他的子孙和家眷。以是陶谦忠义仁慈双全,君子之风坦荡荡,三让徐州成千古佳话。
最后总结:
相比荆州刘表的鼠目寸光,犹豫不决,益州刘璋的懦弱无能,胆小如鼠。他们都是拥千里之地,甲兵精良之诸侯,最后只落得个破家亡地的可悲境地。反观陶谦当机立断,眼光敏锐,在乱世名利欲望沉浮中,独具智慧而能慧眼识英雄,视权力官位如粪土,他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真正君子。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无毒不丈夫,在帝王将相中没有君子风度人物,都凭谋,略,诈,骗求生存,夺功劳,霸地盘,三国中最有君子风度的是那些爱和平,不残辱,惧战争,心善人慈的说客,他们背着性命,本着下油锅,入火海的雄心壮志,去游说,去劝解,去辩论,这些人我看才是有君子风度的人物。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糜竺应该算一个吧。
《搜神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载:麋竺……常从洛归,未至家数十里,见路次有一好新妇,从竺求寄载。行可二十余里,新妇谢去,谓竺曰:“我天使也。当往烧东海麋竺家,感君见载,故以相语。”竺因私请之。妇曰:“不可得不烧。如此,君可快去。我当缓行,日中,必火发。”竺乃急行归,达家,便移出财物。日中,而火大发。
在小说中,被罗贯中加以演绎,其“路遇一美妇人,来求同载,竺乃下车步行,让车与妇人坐。妇人请竺同载。竺上车端坐,目不邪视。行及数里,妇人辞去;临别对竺曰:‘我乃南方火德星君也,奉上帝敕,往烧汝家。感君相待以礼,故明告君。君可速归,搬出财物。吾当夜来。’言讫不见。竺大惊,飞奔到家,将家中所有,疾忙搬出。是晚果然厨中火起,尽烧其屋”。
虽然传言不可信,但历史上的糜竺,确实雍容大方,敦厚文雅,家赀万贯,为了刘备抛弃祖业,一直忠于刘备,就连曹操都称赞其“素履忠贞,文武昭烈”,陈寿在《三国志》中咱其“雍容风议,见礼于世”,称一声君子也不为过吧。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鲁肃相对好一些,刘备就算了吧。
为了给关羽报仇,大脑发热,挥军直讨江东,遭火烧连营,气死在白帝城,这点气度,算了吧!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三国真君子当属周瑜,其它人称君子有点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