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再次派他兵发大宛的话,会怎样?
汉武帝最喜欢的就是小舅子,前一个小舅子卫青,帮助他横扫漠北,夺回河西走廊控制权,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一个小舅子李广利,帮助他在西域杨威,两次出征大宛,获得了好马数千匹,增强了大汉王朝骑兵的战斗力。
不过这俩小舅子的成就其实差别很大,结局差别也很大。尤其是李广利,落得个逃亡匈奴的结果,成了不折不扣大汉逆贼,老李家因此也被汉武帝血洗。
李广利两次征讨大宛,打造了强大的汉朝骑兵。汉武帝早年跟匈奴打仗的时候,每打一仗就能够俘获不少战马。匈奴人的战马,比中原地区饲养的战马就是强壮。
尝到甜头的汉武帝,自然是乐得跟匈奴多次发生战争。越打战马就越多,战马越多汉朝的骑兵就越强大,骑兵越强大,在草原上,汉朝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在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后,汉武帝发现西域诸国当中,大宛国的战马是最出类拔萃的。于是就派人前去通商,希望大宛能够卖点好马给他们。
结果大宛国不仅不卖马,反而把使者给宰掉了。受此奇耻大辱的汉武帝,怎么可能会放过大宛呢?所以小舅子李广利就出场了。
- 第一次出征,李广利损兵折将。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带着6000骑兵还有几万步兵前去攻打大宛,目的是为了在贰师城夺取大宛名驹。
可是西域实在是太远了,粮草供应基本靠沿途的抢掠。当时李广利路过西域的时候,那些小国家紧闭城门,不愿与汉朝大军交流,更不愿意提供粮食给汉朝大军。
李广利的人马必须要一路攻城略地,那才能有足够的吃喝。这么搞哪里行呢?一路打下来,到了大宛的时候,士兵也剩下没多少了,不是饿死了就是战死了。
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汉书》
等到人马只剩下几千人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郁成城,结果打了很长时间,连郁成城的门口都没摸进去。
李广利终于感觉到了害怕,这才写信给汉武帝,希望撤军。结果汉武帝却派人挡在了玉门关,谁敢撤回来,就当场斩杀。李广利吓得脖子一缩,只能驻守在敦煌等待汉武帝的支援。
第一次攻打大宛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把汉朝大军的士气都给打没了。西域诸国也有点小瞧汉朝的意思,这么下去不利于汉朝统治西域这些小国家。
- 第二次出征,通过谈判夺取了大宛名驹。
连一个小小的大宛都打不下来,将来西域诸国该怎么看待汉武帝?恰好这边又要跟匈奴作战,所以朝中不少大臣都认为,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对付匈奴上。
可是汉武帝不这么想,他觉得李广利的失败,那就是大宛人在打自己的脸,汉武帝是个要脸面的人,他绝对咽不下这口气。
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军必矣。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余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罢而引归。---《汉书》
所以汉武帝这一次算是下了血本。他给李广利搞来了六万多人马,而且粮食、军械不计其数,可谓是物资充沛。这架势看样子明显是要灭国来了。
由于队伍十分强大,跟上次完全不同,所以路过的小国家纷纷打开城门,给汉朝军队供吃供喝,希望他们不要攻打自己的小国家。
- 李广利终于尝到了甜头,遇到轮台小国不肯投降出来迎接,李广利直接把轮台给灭了。再次到了郁成城后,这次李广利索性绕开了郁成城,转而攻打大宛城。
- 打了40多天还是没能打下来,大宛内部明白,汉军打下大宛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所以他们必须要想办法争取主动权。
- 在大臣们商量了一番以后,决定拿国王的人头和战马作为代价,以此换取大宛的和平。当然了和谈是建立在有战斗力的情况下,大宛在和谈的同时也请来了康居的援军。
李广利明白,这个时候通过和谈得来的胜利成果,绝对比打下来的成果要多得多,所以他便答应了和谈,得到了三千多匹大宛名驹。
有了这些大宛名驹,汉武帝又有了对付匈奴的野心。卫青和霍去病死后,对付匈奴的事业一直停滞不前。匈奴人也没办法,不南下抢点吃喝,大冷天的谁受得了?当时又没有暖气。
是时,治巫蛊狱急,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氂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汉书》
汉武帝厉兵秣马之际,也打算把小舅子李广利再次培养成卫青那样的名将。出征大宛获胜以后,汉武帝便让李广利带领三万大军出兵酒泉,与匈奴大战。
可惜这场大战让汉朝丢尽了颜面,本以为得到很多战马以后汉朝的军力会得到提升,结果李广利依旧不是匈奴的对手,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汉军死亡过半。
- 与此同时,公孙敖这边也是无功而返,李陵带着5000人就去冲锋陷阵,结果被人家俘虏,主动投降了匈奴,简直就是老李家的奇耻大辱。汉武帝为此杀了老李家全家,李广要是活着真得活活气死。
- 汉武帝对小舅子还是比较宽容的,他不断给李广利机会,希望李广利能够成长。两年后,他又让李广利带兵13万出征匈奴,结果依旧无功而返。
- 7年以后,匈奴大军再次南下,李广利再次得到重用,带兵7万在五原与匈奴激战。这次李广利表现不错,打得匈奴丢盔弃甲。可见通过引进大宛名驹,汉朝的军力在十多年后,得到了一个长足的进步。
所以我认为,当时从大宛夺来的好马,其实并没有立刻都派上战场,而是在汉朝饲养繁衍,等到它们生出了若干后代以后,再派遣这些战马上战场,这样就不需要再依靠从大宛引进战马了,而这需要时间。
总结:汉武帝老糊涂了,李广利投降匈奴,他要负很大责任。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没有人敢比皇帝大,所以李广利依旧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前一年太子刘据被汉武帝逼死了,第二年李广利就想着联合丞相刘屈氂一起,将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立为太子。
结果有人告密汉武帝,说刘屈氂的媳妇儿在家用巫术诅咒汉武帝,而且把他们商量立昌邑王的事情也抖了出来。
结果汉武帝大怒,腰斩了丞相刘屈氂,又将李广利全家给抓了起来。要知道人家李广利在前线拼死作战,你在后方抓了人家全家,他会怎么想?他吓得二话不说就投降匈奴了。
晚年失策的汉武帝,为此不仅丢了一员大将,而且让朝中大臣人人自危。这可不是大宛名驹能够弥补的。
参考资料:《汉书》
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再次派他兵发大宛的话,会怎样?
不怎么样,只不过是换个人而已。当时汉朝对匈奴的政策就是打,而打仗就少不了好的战马。但聪明的汉武帝不会换的,李广利的失利不是他的原因,只是时机和力量不对罢了,加上李广利经过此次失败后,后有所反思,加上对当地的熟悉,派他是最合适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