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康熙皇帝生的孩子颇多,有记录的一共有35个儿子和20个女儿。这个阵容打一场足球赛,还能有充足的后备队员。
这么多孩子当中,皇次子胤礽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因为他年仅周岁大,就被立为了皇太子,生母是赫舍里皇后。为何康熙要将这么小的皇子,给立为皇太子呢?
01自古嫡长子继位,是最合适不过的继承方式。很多人说,立贤不立长,这种说法是真的站不住脚,因为你根本就看不出你的儿子里,到底哪个是真的贤明。
理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康熙十四年十二月乙丑,圣祖以太皇太后、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太子方幼,上亲教之读书。六岁就傅,令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之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清史稿》
人都是会演戏的动物,真正的面目,或许你一辈子都看不明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王莽没有篡位之前就去世了,那么王莽铁定会成为另外一个圣人,因为这哥们儿实在是太讲道理了。
而嫡长子这就不一样了,永远是无法改变的。而且嫡长子只要智商没什么问题,是兄弟们的大哥,也能镇得住诸位兄弟,而且能善待兄弟们。
- 嫡子也就是正房太太生的儿子,嫡长子就是正房太太生的大儿子。正房太太的地位是小妾所无法比的。在宫中皇后的地位是妃嫔们无法企及的。
- 胤礽并不是嫡长子,他是嫡次子。因为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承祜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胤礽才派上了嫡长子的位置。
- 胤礽出生于1674年,在前一年也就是1673年的时候,吴三桂带领三藩造反,几乎打下了半个江山。康熙在这个时候立皇太子,其实是为了稳固江山社稷。
嫡长子继承皇位,这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传统。康熙皇帝立了皇太子以后,那么国家的根本也就得以延续了,这是康熙的无奈之举。
02康熙对赫舍里皇后,是有感情的。赫舍里皇后,应该是康熙皇帝最钟爱的女人。她12岁就入宫,成为了康熙的皇后,那时候康熙本人也才不过12岁大。所以说这两个人是非常有感情的,属于青梅竹马的那种。
赫舍里皇后给康熙生了嫡长子承祜死了以后,她非常伤心,又给康熙生下了嫡子胤礽。可惜因为这次难产,导致赫舍里香消玉殒。
圣祖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十三年五月丙寅,生皇二子允礽,即於是日崩,年二十二。谥曰仁孝皇后。二十年,葬孝东陵之东,即景陵也。---《清史稿》
赫舍里皇后死的时候,恰逢三藩作乱。康熙皇帝是心乱如麻,他对赫舍里十分思念,从五月初五开始,康熙每天都要去赫舍里的梓宫看望死去的赫舍里,为她默哀,一直到吴越二十七日将她的梓宫送到巩华城为止。
此后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去巩华城拜祭赫舍里皇后34次,康熙十四年去了24次,康熙十五年去了15次。
要知道那段时间,康熙非常困难。平定三藩花费了足足8年时间,可见当时战局还没有朝着康熙这边靠拢。
此后康熙基本上每年都要去看望赫舍里皇后,即使新任皇后上位以后,康熙依旧毫不避讳地去探望她,可见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在胤礽犯了大错,康熙要废掉胤礽的时候,曾经多次因为想起了赫舍里,从而不忍心下手。第一次废掉胤礽后,康熙甚至又想起了赫舍里,于是给了胤礽第二次机会。
03胤礽背后,是强大的索尼家族作为支撑。胤礽的母亲赫舍里,那可不是一般人家出身的女儿,她的爷爷是当朝首辅大臣索尼,不是卖耳机的那个。她的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可以说她们家,是荣宠一时。
尤其是索尼,当年是追随皇太极征战天下的名将,此后多尔衮和豪格争权的时候,以索尼为首的一干大臣们,表示只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登基,这才有了顺治登基的机会。
索额图,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索尼第二子。初授侍卫,自三等洊升一等。康熙七年,授吏部侍郎。八年五月,自请解任效力左右,复为一等侍卫。及鼇拜获罪,大学士班布尔善坐党诛,授索额图国史院大学士,兼佐领。---《清史稿》
所以说索尼对康熙这一脉的皇族来说,还是有恩情的。顺治皇帝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康熙。他不放心年幼的康熙,所以就设立了四个辅政大臣,索尼资历最老,是辅政大臣中的大哥。
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要让索尼三分,康熙皇帝傍上了索尼这棵大树,那他的皇位可就稳稳当当的了。
此后索尼虽然在1667年就去世了,但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还在朝中,而且此时已经是平定鳌拜的大英雄,也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
胤礽当然是得到索额图大力支持的,所以康熙皇帝当时立胤礽为太子,也能够得到索额图及其家族的大力支持。
要知道皇帝一个人是玩不转所有事务的,只有靠大臣们齐心协力,都帮着皇帝一起做事,才能够让皇权真正体现出价值来。
总结:皇帝不生儿子不行,生太多也不行。皇帝家里是真的有江山需要继承,所以不生儿子是万万不行的。比如说明朝明武宗朱厚照,他就是整天只知道玩耍,却忘记了生孩子,31岁死了以后,只好把皇位让给了堂兄弟。断了明君朱佑樘这一脉的香火,此后备受后世皇帝们的冷落。
而且生不出儿子比较容易亡国,比如说天启皇帝没儿子,把皇位给了崇祯,结果就亡国了。同治皇帝没儿子,传位给光绪,光绪也没儿子,传位给宣统,结果也亡国了。
可是儿子生太多,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康熙皇帝一口气生了35个儿子,其中有24个是长大成人的。
这么多儿子该选择谁来继承江山,其实是一件十分头疼的问题。不是说你立了胤礽做太子就搞定了一切的,因为其他儿子们都盯着这个宝座呢!
一岁就立为太子的胤礽,被其他孩子盯了几十年,最终还是被他们给搞下马了。雍正登基以后,将胤礽幽禁致死,享年51岁。
参考资料:《清史稿》
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因为胤礽是康熙帝玄烨的元后赫舍里氏所生,是康熙帝一生中仅存的嫡子,而且康熙册立太子也是形势所逼。
子凭母贵,年幼册封虽然中原历来施行嫡长子继承制,满洲也差不多,但是清朝的祖宗规制之中,却并没有过早预立太子的惯例,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便是如此,所以当年皇太极登基与福临登基,才会有不少波折龃龉,即便是康熙帝玄烨本身,也并没有做过太子。
胤礽的生母赫舍里氏,是玄烨的结发妻子,两人感情甚笃,赫舍里氏为康熙帝生育两子,但是长子早夭,只剩下胤礽,而胤礽在坤宁宫出生之时,赫舍里氏便难产而亡,仅21岁。康熙帝与赫舍里氏感情非同一般,爱屋及乌,自然对赫舍里氏与自己生的这个唯一的孩子极其宠爱,胤礽出生后次年,就获得太皇太后与皇太后同意,颁诏册立胤礽为太子。
国本早立,也是惯例满洲入关之后,处处效法中原旧制,在康熙帝册封胤礽为太子的诏谕之中写道:“帝王绍基垂统,长治久安,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嫡子胤礽,日表英才,天资粹美,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
这段诏谕对于为何册立胤礽为储君的原因,说的很明白,无非就是两点:
- 第一,帝王登基之后为保证宗庙社稷,早立太子也是惯例,能够安定人心;
- 第二,皇太子胤礽乃是嫡子,天资聪颖,一看就是个人才。
当然,这两个原因里,对于太子的天资的夸赞自然只是客套话而已,当时的胤礽才两岁,牙都没长好,又如何能看得出天资到底如何。不过,胤礽是康熙膝下仅存的嫡子的确是事实,满洲入主中原,以嫡长为尊,传位于嫡长子也是一种惯例。
而最重要的是,预立太子安定国本,是古代的成例。康熙之前,清朝都没有提前预立储君,以至于努尔哈赤驾崩时,四大贝勒争夺汗王之位,皇太极驾崩时,豪格、多尔衮等人也跃跃欲试想要更进一步,好在最终并未引起多大纷乱。虽然早立太子也未必能够彻底安定,但是总比不立太子要好很多,康熙出于这个理由立胤礽为储君也并不奇怪。
三藩之乱,以防万一康熙12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称帝起兵,虽然吴三桂此人毁誉参半,但是其终究是一代枭雄,军事才能非常杰出。顶峰时期,吴三桂的叛军占据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声势浩大,危机直逼京城。当时的清朝与吴三桂之间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那么悬殊,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帝玄烨也非常焦躁,他并不能保证不会出现任何差池。
危机四伏之下,玄烨与自己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商定,决定公开册立尚且年幼的嫡子胤礽为皇太子,这么一来,也算是为自己为清王朝留了一条后路。若是将来京城告急,需要退守关外,或者玄烨本身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么皇太子还能稳住国本,减少满洲亲贵之间为争皇位而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拉拢赫舍里一族,权衡朝野顺治帝驾崩之前,留下四位顾命大臣,其中的苏克萨哈早死,遏必隆年迈昏聩,而当时的鳌拜权势日盛在朝野之中目中无人,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势。为了进行权衡,孝庄太后做主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立为皇后,之后,索尼的第三子索额图,也成为了帮助康熙帝除掉鳌拜的关键人物,也在此之后,赫舍里氏一族走向极盛。
而在处理三藩问题的时候,索额图的态度属于左右摇摆的状态,甚至偏向于反对,当时的赫舍里皇后已亡故,为了进一步拉拢赫舍里氏一族,康熙帝选择了将胤礽册立为储君。当然,时移世易,在一切安定之后,索额图等也并没有善终,而胤礽最终也厄运难逃,这位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最后以被废幽禁的结局告终。
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康熙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就是典型的“爱屋及乌”,将他对皇后赫舍里氏的感情,转移到其儿子胤礽的身上。在皇家最大的恩典也就是继承权了,也就是说康熙希望将自己最尊贵的东西,交给他两人共同的儿子。
康熙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是顺治皇帝遗命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在康熙四年(1665年),刚满十一周岁的康熙大婚,迎娶了比他大3个月的赫舍里氏,当天册封为皇后。新郎和新娘其实都还是小孩子,也算的上是青梅竹马。少年天子康熙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相处的非常融洽,两人也非常恩爱。
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与赫舍里氏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嫡长子承祜出生。可惜的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皇子承祜夭折。当时康熙在赤城汤泉陪其祖母孝庄太后,得知消息,他非常伤心。而赫舍里氏经历失子之痛,身体变得体弱多病,不久就病倒了。而康熙在外,并不在她身边。康熙在得知皇后生病的消息后,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赶回了宫中,在康熙的亲自关心和照顾下,赫舍里氏的身体也很快恢复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康熙对皇后的深厚感情。
康熙十二年底,吴三桂谋反。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也公开谋反。就是在这个时候,五月初三,赫舍里氏和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但由于是难产,赫舍里氏的生产过程非常痛苦,甚至几度昏迷。虽然经过太医的全力抢救,但赫舍里氏皇后还是在当天下午去世。康熙皇帝刚经历嫡子降生的喜事,可紧接着又失去了恩爱的妻子,这种突变,让年轻的康熙也悲痛欲绝。
康熙皇帝不顾前方军情紧急,战局瞬息万变的情况,宣布辍朝五日,为皇后举办隆重的葬礼。康熙和所有嫔妃、宫人全部都身穿缟素,王公大臣及其福晋,齐聚宫门外,每天两次为皇后举哀。全国的官员在二十七天、民间七天内不得办婚嫁喜事。在赫舍里氏的梓宫停灵的二十五天里,康熙有二十天亲自到皇后梓宫前举哀、祭奠。
在第二十七天,康熙亲自将赫舍里氏的梓宫,送到巩华城殡宫暂安,他一直逗留到晚上才在众人的劝说下回宫。但是,第二天,康熙皇帝又跑到皇后那里去陪皇后,也许是他担心爱妻孤单,也许是他难以适应没有赫舍里氏的生活。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皇帝在赫舍里氏皇后去世后的三年时间里,共去赫舍里氏皇后暂厝地巩华城八十多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对赫舍里氏之间深厚的夫妻感情。
胤礽两次被废立太子胤礽的出生之时,也是赫舍里氏的去世之时。康熙将对爱妻的感情全部转移到刚刚到来的嫡长子胤礽身上。说是嫡长子,实际上胤礽是康熙的第七个儿子。对于胤礽,康熙可以说是倾尽了心血,几乎是到了溺爱的程度了。他将还在襁褓之中的胤礽立为太子,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有人说这是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的意见,也有人说是康熙请求祖母决定的。不管怎么说,可以看出康熙始终难以忘记与赫舍里氏的感情,才会爱屋及乌,将胤礽选为自己的接班人。
对胤礽的培养,康熙也是费了不少心思,他亲自担任胤礽的启蒙老师,并聘请了大儒张英、李光地、汤斌等人做他的老师。在康熙的精心培养下,胤礽也表现的非常不错,八岁的时候就通晓满汉两种文字,熟练的背诵四书五经,还对满人的刀马也非常娴熟。
为了培养胤礽处理政事的能力,康熙经常对他进行训练、教导。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他让胤礽留守京城,并交代大臣“凡事俱著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大臣会同议定,启奏太子。”康熙三十六年(1700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依旧让胤礽留京处理朝政。不但如此,康熙还在不同的场合锻炼胤礽,比如,重大的节日、庆典等。在百官拜见皇帝后,还要再拜见太子,康熙的目的也是为了胤礽的权威和维护太子的地位。
康熙为了维护胤礽的太子地位,他非常护短,无论多高职位的人,只要敢冒犯太子,他都给予严厉的惩治,比如有一次明珠构陷太子的老师汤斌,康熙立即下令罢免了明珠大学士的位子。康熙对胤礽非常宽容,就连胤礽的一些坏习惯,他也能够容忍,认为他缺少母爱,难免会沾染些不良习惯,甚至有时胤礽顶撞他,他也不生气。而且胤礽吃穿用度的标准,都和康熙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礽的疼爱程度是远远超过其他皇子的。
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康熙对胤礽是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的。可是,胤礽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表现却越来越不尽人意,特别是胤礽在留守京城期间,形成了自己以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令康熙感到非常的不痛快,甚至感到了威胁。也许是胤礽当太子的时间太长,早已等不及了,所以他经常表现的让康熙非常失望。
而引发康熙废太子的导火索,是康熙七岁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非常难过,而胤礽却面无表情,康熙认为胤礽为人冷酷无情。他又想起他自己有一次生病了,胤礽也是毫无担心的表情,为此,康熙对胤礽非常失望。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木兰围场的行宫以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尊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史书记载,康熙下这个决定,是经历了痛苦的思想挣扎的,此后,他竟然七天七夜没有睡觉,由于过于伤心,康熙得了中风,右手不能写字,只能用左手批阅奏章。
康熙在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后,让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诸皇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储战,明争暗斗愈演愈烈。康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了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自从初次被废黜后,胤礽一反常态,他的行为出现疯癫的现象,康熙怀疑他是被鬼附身。为此,康熙帝也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但是不久,康熙发现太子党有逼他退位的计划,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容忍的,他对太子党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处死了一大批依附太子的大臣。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巡视塞外回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
其实,康熙帝晚年曾说:“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说自己其实很舍不得废太子胤礽的。胤礽从未满一周岁,便被立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唯一的被公开立为太子的。他经历两次废立,在历史上也是只有他一人。这中间的原因,有康熙对他过份溺爱,造成他为人骄横,目中无人,恣意妄为,最终令康熙过于失望有关。也有康熙随着年纪大了性情多变,对赫舍里氏的感情也逐渐淡化有关。但主要还是胤礽当太子时间过久,急于上位,触犯了康熙的底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康熙立年幼的胤礽为太子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第一,康熙虽然与赫舍里的婚姻属于政治联姻,但康熙与赫舍里的感情非常好,可惜赫舍里早早病死,康熙非常悲痛,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第二,赫舍里是皇后,作为皇后的儿子胤礽是康熙的嫡长子,在古代“立嫡立长”的继承顺序来说,胤礽是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胤礽上面还有一个大哥,但他是庶子,在法理上嫡子血统最高贵。
第三,胤礽的母亲赫舍里出身贵族,其祖父索尼和伯父索额图在顺治康熙两朝的势力极其庞大,无论是为了拉拢赫舍里家族还是稳定朝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胤礽其实远没有电视上演的那么不堪,只不过康熙活的时间太长了,胤礽虽贵为太子,上有康熙大帝压制,下有数个虎视眈眈弟弟惦记,要谁也会崩溃吧,在太子位上做出一些荒诞的事业就难免了,可惜还是斗不过老辣的康熙,最终被废两次,彻底无缘皇位。所以说立为太子并不代表什么,只有真正坐上皇位了才算数。
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首先,想厘清一下,胤礽立为太子时,满了周岁,其时他一岁零一个月。
胤礽是有清一朝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明立的嫡长子。
胤礽被立为太子,原因如下:
第一,启用嫡长子继承制,加强汉人对清政权的认同。胤礽被立之时,已进入三藩变乱的第三个年头。三桂反,云贵景从,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福建、台湾皆举反旗。参与反清的人员构成以汉族百姓为主体,以明朝降清武官为骨干。对三藩变乱的定性,不仅仅是地方割踞对抗中央集权,而是汉人对外来民族的统治感到不舒服,纷纷加入到推翻它的队伍中来。
满族新政权究竟做了哪些让汉人不舒服的事呢?
剃发易服,践踏汉人的民族自尊心;圈地令,一场对汉人土地进行掠夺的狂欢盛宴;投充法,把贫民变成贵族的奴仆;逃人法,是对变成奴仆的汉人进行再补刀;禁关令,修建满汉上尊下卑的壁垒;还有臭名昭著的屠城令。
顺治亲政后,官方册籍所载清政府辖区人丁约1060万、田地山塘约290万顷,年征银2100万两。这和明万历朝的土地年征银数目相当,但当时的征赋田地为700万顷。可见,清初政府虽然从名义上废除了明末的“三饷”,实际上田地征赋额度比“三饷”之和仍多。“三饷”之额外征收为年入1500万两,稍作计算,即可得出结论。特别是多尔衮执政时期,大兴土木,为修建三王府邸,加增北方省份田地税年250万两。
除此,满人豪横,排挤汉官。例如耿仲明,资深航海归诚者一枚,因为触犯逃人法,被逼自杀。事后,清廷对他不予赐祭、不允承爵。
三桂起兵之初,督管范围不出云南,可将之兵二万又三。其时他已年过花甲,决绝首创反清。他的反清行动,不为一隅之地对抗全局的幻想,而是倚仗“清廷失德、民心念旧”。归根结底,三桂认为在接下来与清廷的战斗中,他的赢面在政治。
当然,身处局中的康熙帝也洞察到了清初政治的弊端,所以他经筵日讲不敢缓停、刚满周岁未出天花的胤礽被拉出来立为太子。《伦语》有云,“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亡也”。它的意思是,夷狄虽然有君主,但不讲礼仪,还比不上中原地区没有君主却更讲礼节。康熙遵沿明王室的嫡长子继承制,是明码实价地向汉人官宣:华夏有君,乃夷狄有德之人,是很讲究礼仪的,就连嫡长子继承制这种核心的政治遗产,也是遵循前朝的。
所以,康熙急匆匆地立胤礽为太子,就是为了迫切地挽救政治上的颓势,争取汉人对清政权的归属感。
第二,三藩变乱、国势日危,立太子以固国本,康熙欲赌国运,他要御驾亲征。御驾亲征吴三桂,是康熙内心隐藏得最深的秘密,原因有四点:
1,他有足够的冒险精神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擒鳌拜,为了乾纲独断,他的确很敢冒险。
2,他有监国辅政之人
三藩变乱之时,康熙如果御驾亲征,朝内是不缺监国辅政之人的。自打皇太极去世后,孝庄成功地辅佐了福临和玄烨两位皇帝。事到危急,太子监国,孝庄听政,康熙可以十分放心地把朝政托付给她。并且当时,明珠和索额图没有呈现明显的党争倾轧,都是可以共济时艰的能臣。
3,他对皇权有偏执的占有欲,谁敢侵越皇权,都会惹来他的出离愤怒。
熟悉康熙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信奉的政治原则是皇权不可侵越,谁若触碰了这个底线,他就会往死里搞谁。
这一点,就连他的儿子也不例外。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康熙列举了他的十多条罪名,有:不孝、礼仪违制、生活奢靡、凌辱下级、窥探自己的隐私等等。即便如此,因为没有侵越皇权,康熙仍给了他复立的机会。胤礽的第二次被废,主要原因是结党营私、意欲逼康熙提前退位。这样,一个跟头栽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还有皇八子胤禩,结党左右朝政,也被康熙早早地排除在储君的名单之外。
草原雄鹰葛尔丹,是当时漠西、漠北蒙古人的政教领袖,凿穿整个蒙古草原来撩康熙,惹得水土不服的他也要咬牙切齿地二度御驾亲征。
相比葛尔丹,康熙更恨吴三桂。吴三桂在康熙的眼中,是家奴欺主。葛尔丹放的最牛气的话是“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吴三桂就没有这么客气了。在三桂的反清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看看这用词,极尽贬损;听听这话意,分明在痛骂多尔衮和福临背信弃义。
在康熙十三年初,玄烨就动过御驾亲征的念头。当时的局势还不算太糟,为了预防三桂造反,康熙提前布好了荆岳对恃的局。而且,当时耿精忠和王辅臣还都没有反。康熙十三年三月,“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上疏“进取云贵之期,不过八月”。可见,清廷对彼时的战局是持乐观的态度的。因此,朝臣们以“形势尚在掌控之中,皇帝不可轻涉险地”阻止了他。
4,战局靡乱,形势失控,他随时做好放手一搏的准备。
三藩平定以后,康熙回首往事,曾说过“回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其实,康熙想着最后怕的那段时间,就是王辅臣被裹挟造反后引发的甘陕激变。
康熙十三年12月,王辅臣部下火并时为陕西经略的莫洛,斩之,归拢其部众。
康熙十四年正月,王辅臣派使持书往见吴三桂,表示愿随反清。后,辅臣率部自沔县,经略阳,进入陇南,阶州、徽县及所属成县、文县等皆依附。后来在北达秦州后,知州巴山刚也归附,王辅臣决定以位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
康熙不惧吴三桂和耿精忠,因为他对二人皆有防备。三桂就不用说了,荆岳对恃就是明证。而耿藩易帜始于康熙十三年三月,在随后的二年多时间内,精忠兵锋直指浙江和江西,直至他被逼降清,始终都没能打开一条与吴军在江西会师的通道。
王辅臣反清是出乎康熙意料之外的。因为福临对辅臣有提携之恩,玄烨为了笼络他,更是赠予蟠龙豹尾枪。辅臣本心系清廷,从他将汪士荣押解京城就可看出,只是后来被部下裹挟。相比耿藩,辅臣抗清意志被玄烨软化,态度并不坚决。在他得秦州后,驻守在汉中的清兵粮道被断,前有四川吴军,后有辅臣军兵。此时,如果他坚决抗清,拿下汉中,打通与吴军合兵的通道,三藩变乱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届时,吴王联军将会兵发西安,走李闯灭明的进攻线路。然而,在这关键时刻,他选择经营自己的甘陕地盘,骑墙于玄烨与三桂之间。
饶是如此,他的变乱也让玄烨吃尽了苦头。时为陕西总督的哈占受不住压力了,他不断向康熙告急,要求增兵西安。玄烨被逼无奈,只得将各路兵马抽调到西安。以至后来蒙古察哈尔亲王布尔尼起兵,清廷竟一时无可用之兵,只得征用京城内王公贵族的包衣成军。
康熙立胤礽,正值辅臣反清后的第五个月,也是他危机感最强烈的时段。当时,他手中无兵无饷,有的只是满腔的怒火。如果一旦形势变得更坏,他将御驾亲征,以九五至尊之身抵雄兵十万,将这滔天的怒火泼撒到三桂的身上。他对三桂,一直坚持的是首恶必惩的原则。
后来,图海出来破局。他把一支包衣杂牌军活生生锤炼成一支虎狼之师,不足月余平定了布尔尼之乱。而后又携得胜之师奔赴平凉,逼降王辅臣。至此,三藩变乱的胜负手出现,清军渐渐在战场上获得了主动权。康熙为什么要将不足一岁的胤礽立为太子?
清朝在立太子一事上,其实从来都是不怎么着急的。因为太子关乎国本,而清朝又没有明朝那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硬性规定。所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们是秉承多看看,多比较的思想,选贤举能。除非是像顺治皇帝这样,突然驾崩,不得已才让年幼的康熙继位。
但是,康熙朝算是一个例外,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立为储君时,不足一岁。很显然,这个年纪是完全看不出他日后的发展习性的。而康熙当时正值壮年,意气风发,一共也才两个儿子,完全没有到选择继承人的时候。
那么,康熙为何如此着急?
首先应该是要补偿皇后赫舍里氏。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应该算是康熙一生最为亏欠的女人,当初赫舍里氏嫁给了康熙时,年仅十三岁,还是一个小姑娘。夫妻二人共同生活的十年间,赫舍里氏伴随康熙从少不经事的少年天子,一步步成长为胸怀天下的一代明君。她还给康熙生下了两位皇子,其中嫡长子承祜,“天性聪慧,上甚爱之”,可惜却过早夭折。
使初为人母的赫舍里氏备受打击,而年不满二十的康熙也痛苦万分,特别是皇子病逝之时,他并没有在皇后身边陪伴,心中对儿子和妻子,多了几分愧疚。幸运的是,两年后赫舍里氏再次临盆,诞下皇子胤礽,使得康熙嫡系得以传承。但同时不幸的是,皇后赫舍里氏却因难产而去世。短短几个时辰,康熙便经历从再得嫡子到痛失爱妻的大喜大悲,尤其是皇后的去世,让康熙心中愧疚万分。
赫舍里氏作为康熙发妻,一起生活十余载,夫妻二人本就感情甚笃。且赫舍里氏为康熙两度诞下皇子,功比天高。如今爱妻逝去,留下可怜的小皇子胤礽,一出世便没了母亲,这让赫舍里氏九泉之下,如何安心。康熙爱屋及乌,为了补偿爱妻,将小皇子胤礽立为太子,也算是有个交代。
当然,帝王之家,亲情从来都只是辅助,更为关键的还有利益。当时康熙立胤礽为太子,其实背后蕴藏着许多的政治考量。
首先第一点,立胤礽为太子可以拉拢索额图一家。
在康熙当政时期,清朝的朝政大权最初是由顺治钦点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共同把持,其中索尼作为四辅臣之首,德高望重,势力很大。
后来索尼年事已高,逐渐退居二线,四辅臣之一的鳌拜则趁机独揽大权,威胁到了皇权统治。为了遏制鳌拜,孝庄太后一改爱新觉罗家族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为孙子康熙选择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由此可见,索尼家族的势力有多强,已经到了需要皇族政治联姻的地步了。
而索尼去世之后,其家族地位并没有降低。一来是宫里有着皇后坐镇,二来朝堂之上,儿子索额图也是一方豪强,凭借着家族荣光以及帮助康熙擒鳌拜的功劳,深受康熙信任,乃是当时朝堂上最具实力的大臣。
而索额图作为皇后赫舍里氏的亲叔叔,胤礽的亲舅舅,毫无疑问,他绝对站在自己外甥这一边的。康熙立了胤礽为太子,也就意味着爱新觉罗家族会得到索额图的忠心追随,毕竟都是自家人。
当然,此时的康熙已经成人,无需像当初那样,需要借助索尼的势力对抗鳌拜。但是此时康熙正面临着裁撤三藩的考验。虽然康熙年轻气盛,力主要裁撤三藩,但由于吴三桂等人的实力过于强大,朝内许多人担心此举会引发三藩造反,所以很多人持反对态度。其中索额图便是站在康熙的对立面,一直反对裁撤三藩。果不其然,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举兵造反,三藩之乱开启。
在此事关国家危亡的紧急时刻,索额图这样的朝中重臣,显然是康熙极力拉拢的对象。毕竟之前索额图是反对撤藩的,万一他站到吴三桂那边,那清朝就麻烦了。
所以康熙将胤礽为太子,使得索额图必须要选择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对抗三藩,而且是鼎力相助。毕竟都是为了自家人,哪能不出力啊。
当然,康熙这么早立太子,不仅仅是为了索额图一个人,他同时也是在做给天下人看。当时三藩之乱正盛,吴三桂的大军已经饮马长江,朝堂内外人心惶惶。此时立太子,可以达到一个稳固国本,安抚人心的作用。
当然,康熙早年的生活经历,也是他敢这么早立太子的原因所在。众所周知,康熙八岁便登基为帝,那时候的他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是祖母孝庄太后以及一众大臣老师的辅佐教导才有了后来的自己。所以呢,即使胤礽不才,康熙也有信心通过自己后天的教导,来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只是康熙自己也没想到,过早的成为太子,高人一等,会让胤礽养成骄纵的性格,最终为日后两度废太子埋下伏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