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
很多人为清朝惋惜,认为光绪皇帝如果没有死在慈禧太后前面,大清国或许还有希望,甚至可以早日进入君主立宪的局面。
那么事实上真的如此吗?能否君主立宪,要看的不是光绪皇帝活的长短,而是要看光绪皇帝到底想不想君主立宪。
作为一个帝王,光绪皇帝当了30年的傀儡皇帝,他实在是太渴望权力了。那么他会为了清朝的进步,从而放弃唾手可得的权力吗?我看悬。
戊戌变法,其实就是一场互相利用的骗局。戊戌变法的确很悲壮,戊戌六君子为了变法,宁可在家等死,也不愿意提前逃走。所以这六个人的确是名垂青史了。
可是真正发动变法的主导者,康有为老爷子,此刻已经远渡重洋,出国避难去了。变法的时候他是主力军,变法失败的时候,他就成了逃跑将军,这是为什么?
其实康有为提倡变法,一来的确是为了帮助大清国走向富强,二来是为了自己能够迅速得到提升。
一个刚考上进士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成为朝中的核心人物呢?只有通过变法这一条途径,他康有为才能迅速成为光绪身边的红人。
那么光绪皇帝又是怎么考虑的呢?他认为自己虽然是皇帝,可是手里的权力,是相对的。朝中这帮老大爷全都听慈禧太后的话,压根就不把光绪放在眼里。
诏以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其职,与其弟广仁皆逮下狱。有为走免。戊子,诏捕康有为与梁启超。庚寅,户部侍郎张荫桓、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杨深秀暨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并坐康有为党逮下狱。---《清史稿》
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光绪皇帝急切地希望培养出一帮忠心为自己办事的新势力。康有为等人的变法团体,就是最好的培养对象。
只要变法有成,那么这帮人将会成为国之栋梁。到时候他们手里掌握了权力,也就等于是光绪皇帝从慈禧那里夺取了权力。
支持君主立宪,其实是光绪在断臂求生。但凡有点脑子的皇帝,都不会支持君主立宪。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制度是限制皇权的制度,皇帝本人怎么可能支持呢?
光绪皇帝本来就没有什么权力,他要从慈禧太后那里夺取权力,夺回了权力以后,你再告诉他,皇帝的权力又要被其他人给限制了,因为搞君主立宪了,你觉得他会答应吗?当然不会答应。
可现实中光绪皇帝为了变法成功,的确是赞成君主立宪的说法的,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在画大饼。
壬午,诏中外臣工研究君主立宪政体。谕定自治章程。甲辰,见德使雷克司、日使阿部守太郎於仁寿殿。谕神机营卫队及官兵归陆军部管辖。---《清史稿》
他手里现在没有权力,你把君主立宪说的再高大上,光绪皇帝也只能拍拍手,不可能付诸实践。
有个笑话说得好,甲对乙说:如果我有一个亿,我一定全都送给你,可惜我没有。乙就问甲:那你有一百块,会不会给我?甲说:不会,因为我真的有一百块。
赞成君主立宪的前提是,光绪皇帝手里一丢丢权力都没有。等到他真的有了权力以后,这件事或许又要重新提上议程了。
光绪的身体实在是太垃圾了,这跟他的性格有关系。光绪的一生其实挺悲剧的,作为大清国的皇帝,他必须要保证良好的形象,作为慈禧太后的孝顺孩子,他必须要接受慈禧太后的打压。
其实光绪皇帝的性格十分懦弱,他根本就承担不起这些重任。所以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就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干什么都不成的原因。
钦遵德宗景皇帝谕旨,大权统於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定为大清帝国君主立宪政体。一,皇室经费,仍照所定每年四百万元数目,按年拨用,不得丝毫增加。一,懔遵本朝祖制,亲贵不得干预政事。---《清史稿》
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的时候,身体就更差了,这方面记录是证据确凿的。所以说就算光绪熬到了慈禧太后死,他多活了几年,以他的身体和性格,根本就没办法组织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当年宋神宗那么好的身体,那么大的魄力,最后还不是向贵族势力低头?变法这条路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下来的。君主立宪作为变法的产物之一,就更加不可能实现了。
总结:君主立宪,在光绪手里实现不了。戊戌变法是光绪夺权的一种手段,既然是为了权力而发动变法,就不可能为了变法,而放弃权力。
戊戌变法的主角康有为先生,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变法强国,他更是为了通过变法,使得自己成为朝中重臣,想要一飞冲天。
光绪皇帝身体太差,就算熬死了慈禧太后,他也承担不起变法大任。所以君主立宪制度,在他手里,是没办法实现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
首先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光绪帝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实现君主立宪,也能再撑几年。1、众所周知光绪帝是一个比较激进的皇帝,他一心主张变法图强,也愿意接受君主立宪,只是没有实权,如果他没有那么早驾崩的话,慈禧死后大权自然就落到他的手上了。加上有维新派的支持实现君主立宪完全不是问题。也能延长清朝的寿命。
2、加上那时候的相对民智开化 ,思想也开放,君主立宪就是民众的心声,也是革命党追求,更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如果他在撑几年实现君主立宪制,自然是易如反掌。
3、清朝灭亡的最大原因就是革命党的讨伐,和民众的暴动,但是究其原因就是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以不符合时代潮流,当时的社会潮流是共和,与君主立宪,所以清政府也搞了一段时间的君主立宪,但是却是打着君主立宪的幌子来搞封建统治,所以当时全国多地发生暴动,如果光绪帝再活几年,手握实权的话君主立宪我相信一定会成功的,但是至于能顶多久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历史又没有如果,所以光绪帝只能怀着遗憾死去。
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
侃古聊今说历史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先说结论,第一光绪帝不能实现君主立宪,第二清朝也不可能多撑几年。清朝灭亡除了外部入侵外,内部实则因为废除科举制而导致的地方失去控制所导致的结果。下面笔者将就结论详细说说!
戊戌变法的实质,其实也只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夺权行动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去世后的第二天也驾鹤西游了,对于光绪皇帝死因,坊间多有揣测,很多证据都指向了慈禧太后及其手下是害死光绪皇帝的主谋。那么为何慈禧太后要谋害光绪皇帝,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戊戌变法导致的清庭内部新旧两派势力争权夺利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光绪皇帝夺权失败被慈禧软禁在瀛台!那么,假设在慈禧死后,没有谋害光绪皇帝,光绪皇帝也顺利亲政,他还会执行君主立宪么,笔者对此是很怀疑的。从戊戌变法的改革举措及光绪亲政后的心理变化来看,清庭是绝对不会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的!
从戊戌变法政策看,君主立宪仅仅是口头宣传,光绪并没有同意此议案
因为,戊戌变法涉及方面很多,笔者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仅说和问题有关的部分。因为题主问的是光绪是否能进行君主立宪,我们就直接看看戊戌变法政治制度改革中,康梁等人都提了什么建议:
(一)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二)精简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简;
(三)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
(四)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禁城内开"懋勤殿",使之实际上成为皇帝与维新派讨论制度改革的机构(未能实行)。
以上四条,是史载的戊戌变法的政治制度改革举措。看完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压根光绪帝也没提要进行君主立宪。那么君主立宪这个说法是从何而来呢,其实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对外国媒体说的。
康有为说当时戊戌变法,我还有好多提议还没有来得及执行,比如:“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及教会、以孔子纪年、制订宪法、开国会、君民合治、满汉平等、皇帝亲自统帅陆海军、改年号为维新、断发易服及迁都上海等等”。然后,康有为自己表示,自君民合治以下的新政都得到了光绪的同意。对于康有为的人品,笔者实在不愿多说,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政治投机者”,他流亡海外还能过上奢华生活,与其自吹自擂的能力有很大关系。由此可知,光绪皇帝是没有答应过要实行君主立宪的!
从心理上分析,光绪皇帝不会答应君主立宪
假设康有为没有撒谎,光绪皇帝真的答应了如果掌权后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笔者认为后,在光绪皇帝真亲政后,也会反悔,康有为等人如果仍逼着光绪实行君主立宪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好!
纵观上下两千年的漫长封建史,哪位皇帝会甘于削弱手中的权力实行君民共治的。就说“君主立宪”制度的典范英国,不也是资产阶级通过“光荣革命”后,逼得英国国王“虚而不治”成为傀儡么?光绪皇帝一生都受到慈禧的压迫,根本没有执掌过政权,好不容易自己说话算数了,光绪皇帝是疯了还是他真是个为清朝发展而可以损失自己利益的圣人皇帝,出于人性的角度考虑,他绝对不会执行君主立宪的。笔者认为光绪亲政后,为了稳定局面,反而会与守旧派进行缓和,压制维新派,以达到朝堂上一个新的平衡,在此之后光绪的改革肯定也会变得不疼不痒,不会真正触动封建社会皇帝的核心点。人精一样的康有为等人,也肯定不会再提君主立宪之事!
清亡,实则亡于科举制的废除说完光绪不会实行君主立宪后,笔者再简单说说清朝能否在多延续几年。笔者认为,是不能的,因为上文分析过,光绪亲政后,他的改革肯定也是会放缓的。另外,当时的中国上到皇帝下到臣民都对一个曾经的小老弟“日本”是又敬又怕。敬的是日本同为被侵略国家,可通过“明治维新”而实现强国的目的。怕的是,这个小老弟抖起来之后,第一个想的是要打我。由此,清庭对于日本的观感是很复杂的。戊戌变法各项举措,其实也是康有为等人学习日本“维新变法”之事罢了。
清朝灭亡直接原因绝对不是农民起义和西五列强入侵,这些是辅助因素,而不是本质原因。清朝灭亡的本质原因,其实还是由于科举制废除后,中国的乡绅、文人所代表的士人阶层丧失了上升之路。在一片绝望中,这些人的大部分都转向了军队。由此造成的两个严重后果,第一是清政府丧失了对基层的控制,除了州府几大州县外,大量的农村地区,清政府已无力控制。第二,就是这些士人涌入军队后,怀着对清政府报复的心理,滋长了军阀的野心。由此,也导致了袁世凯的北洋军队最后逼着宣统皇帝退位。
因为,这清朝灭亡原因的题很大,笔者在这里就简单说下,如感兴趣可留言,以后有机会单独详细说说!
结论: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无法救中国中国自清朝灭亡后,所发生的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也是救不了中国。现在某些热爱鼓吹欧美“民主、自由的人”,真心建议让他们回到民国,去感受感受所谓资本主义的“弱国”之民,是何等滋味!
我是侃古聊今说历史,感谢您的阅读!
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
并不会。
戊戌变法也叫维新运动,时间经历了103天,也叫百日维新。目的是希望清朝由封建专制走向君主立宪制。
虽然是由光绪皇帝主导,但是根本没有变法的基础。李鸿章后来说:变法太急。
从改革的内容上,和慈禧的角度,简单说说这次变法为什么不能成功的。
政治
裁减多余的官员和无用的机构。这一点牵涉到整个清朝官员和皇亲国戚的利益,这个阻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光绪让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为做“军机四卿”,直接取代之前的军机大臣。这是动了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军机大臣刚毅都跑到慈禧哪里哭鼻子,让慈禧给他做主。
领班军机大臣,还是洋务派的恭亲王奕訢都对光绪帝说:康有为等主张变法的都是小人,不可轻信。连他对维新都是这样的态度,要得到其他官员支持就更难了。
军事
改用西洋军队模式训练,裁减绿营。此时绿营还有二三十万人,要一下裁十几万人怎么做的到。
袁世凯变法的时候手里掌握着朝廷唯一还有战斗力的新军,在天津小站练兵。维新派如果能得到他的支持,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可是当谭嗣同去天津找他,想得到他的支持,却被出卖了。谭嗣同最后被抓。
另一个有影响力的洋务派李鸿章也没有争取。李鸿章还被维新派称为“汉奸”,因为他签了《马关条约》。
经济
鼓励民办企业,说官办企业多有弊病。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的时候就是提倡国家垄断的,这与洋务派办企业的理念也有冲突。虽然李鸿章对维新派是抱有同情和支持的成分。
教育
废八股。封建社会读书人求功名,一辈子都在写八股。努力一辈子干的事情说废就废了?又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在一个落魄的朝廷,落魄的皇帝手下寻求变法,注定是要失败。
光绪的死其实就是变法失败的结果,他不是死的早,是用死承担了变法的结果。慈禧刚开始对变法是默许的态度,在知道维新派要把自己废了的时候,果断出手把光绪软禁起来,把维新派全部杀了,只逃了康有为和梁启超,重新“训政”。
光绪帝最后怎么死都被慈禧控制着。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带领下,没有大环境的支持下,维新派的变法注定是失败。
图一 慈禧
图二光绪
图三康有为
图四梁启超
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
不能。
作为一个外来少数民族政权,满清政府始终贯彻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让汉人官员超过满人官员,诸多重大职位、要害部门大多是满人才能担任。而清朝末年,汉人督抚掌握实权,名满实汉,没有汉人督抚的支持,光绪什么也干不了。
朝代更迭是历史的法则,光绪这块小石头焉能阻止历史的发展?
光绪皇帝,自小生活在宫中,长大之后,又有慈禧的压迫。导致性格乖张,急功近利,不适合做领导人。
如果实行君主立宪,其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议会选举,而负责投票的议会议员同样也是靠选举产生。在当时满人人口远远少于汉人,满人将会被汉人以压倒性的优势挤压在议会的小角落当中。汉人议员很可能会通过各种法案来限制君主,最终导致君主立宪只有立宪,没有君主。
清朝末期,君主立宪依然是一件十分虚无缥缈的事情,因为民智的开放程度并未达到那样的高度,贸然实现君主立宪,那么老百姓很容易就被某些人利用,而某些人也会在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的扶持下成为帝国主义代言人,届时很有可能中国会提前进入军阀割据时代,使得满清提早灭亡。
所以即便光绪真的掌权了,也不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其执政能力也不会超过载沣,因此也很难为清朝续命。
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
如果光绪不是在1908年驾崩,清朝极有可能按照既定轨道,走向君主立宪之路,从而实现虚君政治,在共和革命的思潮中,得以继续支撑下去。为什么这么说?“读史得间”为您分析。
一、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中,展现了自己激进的改革主张1875年初,慈禧的儿子同治帝因患天花和梅毒去世,年仅19岁。咸丰仅此一子,于是慈禧立自己亲妹妹的儿子载湉即位,即光绪帝。慈禧继续垂帘听政,到1889年光绪帝大婚时,慈禧才归政光绪,但光绪亲政的好景不长,1898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慈禧到台前训政,满打满算,光绪亲政不足十年时间。
吊诡的是,光绪一生的高光和至黯时刻都发生在1898年。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在这一年的6月2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强力拉开维新变法序幕。其改革力度很大。比如政治方面: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衙门;鼓励创办报纸,提倡上书言事;鼓励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依靠国家供养的特权。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改革财政制度。
但概括而言,新政涉及的范围还涉及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的改革,虽然广泛,但并未提及立宪政体,康有为也主张对国会、议院等不可操之过急。但是光绪帝在维新变法中,希望通过新政分享政权,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虽然朝廷中支持的人不多,但充分获得了列强的好感。光绪勠力推动维新的时刻,是他人生中最后的高光时刻。
但这些改革大多还未开始实施,就胎死腹中。因为慈禧在1898年发动了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出逃,光绪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他被囚禁于瀛台,一直到驾崩,都未能翻身。想想,光绪也是命苦啊。抱负不得施展,其不抱恨而殁?
1908年11月中旬,自知病将不起的慈禧太后派人用砒霜毒死了光绪皇帝。光绪中砒霜而死,已经被科学实验所证实。而下令毒死光绪之人,只能是慈禧太后,否则谁敢担弑君之名呢?
二、如果光绪皇帝不被慈禧害死,清廷会在君主立宪的道路上阔步前进1901年清末新政开启后,立宪已经成为潮流,清廷当时面临两种选择,要么自己实行君主立宪,要么就被革命党推翻,后者实行民主共和。这对清廷而言,相当于别无选择,不管怎样不舍,都必须通过立宪分享权力,来保住帝位不失。清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只有速度快慢问题,而不是实不实行的问题。
1904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给了清朝上下很大的刺激。立宪派认为,日本竟然能战胜俄国,赢在体制——日本是立宪政体,而俄国是专制。他们认为,中国只要立宪,便可以像日本一样转弱为强。1904年驻法国公使孙宝琦率先上疏,请求清朝立宪,发出先声。1905年,清朝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朝开启了君主立宪之路。1905年7月,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清朝在这一天颁布了仿行宪政的上谕,指出:
时至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基之道。这一上谕规定,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定法律等,清政府由此进入了预备立宪时期,由封建专制政体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
有些人动辄说这是假立宪,但是我们要以事实来说话。以事实而言,清末君主立宪的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1906年之后,清廷的立宪脚步不断加快。1907年10月,清政府谕令各省督抚设立咨议局;1908年9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
光绪皇帝于1908年11月驾崩。我们来看看,其后发生的事:1909年10月,除了新疆,其他各省都成立咨议局,在不少省份,有革命党当选为议员; 1910年清政府正式成立资政院。光绪皇帝不在了,清政府的立宪运动一直在按部就班地推进。咨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建立了议院制度的雏形,是对专制制度的历史性突破,立宪派利用这两个机构,以国民代表自居,积极参政议政。
我大胆假设,如果光绪皇帝没有在1908年去世,倾向改革的他,只会使立宪的步伐更大。也不会有1909年后,立宪派组织开展的国会请愿运动,更不会有1911年5月的皇族内阁出台。皇族内阁的成立,让众多立宪派灰心失望,倒向革命阵营。
前面说了,1906年清廷颁布的上谕中,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那么,在1915年,清朝就要兑现承诺实行宪政了。
结论如果光绪没有那么早驾崩,清朝能否实现君主立宪,能否再撑几年?我的答案是,清朝完全能够实现君主立宪,那么以后的历史都可能被改写。但可惜,倾向改革的光绪皇帝死于1908年,朝中主政的监国摄政王载沣性格软弱,无力控制亲贵集权,终于使得清朝在武昌起义后不久灭亡。
如果那时光绪尚在世,那必定是另一番景象。慈禧死后,后党成员不得不支持光绪帝,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已经表现出了锐意革新的魄力,他必定会加快君主立宪速度,以与民主共和思潮对抗,如果真是这样,革命党的主张在思想市场可能会被挤压。光绪会带领清朝大步走向君主立宪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