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做五代的皇帝好还是做十国的皇帝好?
导语:
五代十国的历史,大家有所耳闻,但是常常分不清楚。唐朝末年朱温灭唐,一直到赵匡胤建立北宋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之为五代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五代十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五代,指的是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分别为梁唐晋汉周。当然为了和大一统王朝做个区分,所以被称之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
- 十国,指的是除了中原地区以外,在地方上建立的割据政权。主要有:前后蜀国、南吴国、南唐国、吴越国、闽国、楚国、南汉国、南平国、北汉国以及武平国等十个国家。
五代十国的历史,和魏晋之后的南北朝历史,实在是太像了。所以很多时候,历史学家认为中国的历史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01五代是更替时间最快的中原王朝,这五代的皇帝真不好当。五代十国当中,五代是地处中原地区的王朝,所以可以称之为这个时代的正统王朝。其余十几个国都是割据政权,算不上王朝正统。
朱温灭唐以后,建立了后梁王朝,当时大多数诸侯表面上都支持后梁,后梁差点有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结果朱温的老对手李克用带兵跟朱温作对,成为反对后梁的主力。李克用去世以后,他儿子李存勖更是击垮后梁的重要人物。
- 李存勖建立了后唐以后,前期英明神武,后期却变得糊涂了起来。所以后唐的政治风气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石敬瑭和李从珂争斗的时候。
- 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上台后,要逼死石敬瑭。在这种情况下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地盘给契丹,跟契丹借兵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
- 后晋王朝的岁月就更短了,石敬瑭以儿皇帝的身份侍奉大辽国,且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大辽,这使得他的亲信们都觉得不齿。
- 结果石敬瑭去世以后,他的养子石重贵继承皇位,也就是后晋出帝。后晋出帝本决心与契丹一战,结果兵败被抓了。
石敬瑭最重要的亲信刘知远,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果断建立了后汉王朝。刘知远是有远大志向的,表示坚决与契丹决裂。可惜他因为长子的死,郁郁而终。
幼子刘承祐继位以后,导致了郭威叛乱,所以刘承祐在叛乱中被叛军诛杀。郭威从而建立起了后周王朝。后周我们很熟悉,后周的第二位皇帝是郭威的养子柴荣,被称为五代最英明的皇帝。而赵匡胤也是后周著名将领。
敬瑭果不受命,谓其属曰:“先帝授吾太原使老焉,今无故而迁,是疑吾反也。且太原地险而粟多,吾当内檄诸镇,外求援于契丹,可乎?”桑维翰、刘知远等共以为然。乃上表论废帝不当立,请立许王从益为明宗嗣。废帝下诏削夺敬瑭官爵,命张敬达等讨之,敬瑭求援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门,与唐兵战,敬达大败。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新五代史》
这么算下来,五代更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基本上每个皇帝只能当个五六年时间,有些运气不好的,甚至只能当不到一年时间,风险太高,不合适。
02十国的皇帝中,最幸福的应该是吴越国主。我们对十国的印象肯定不怎么熟悉,因为太多太混乱,而且割据一方的力量,不足以代表那个时代,所以十国并没有五代那么出名。
不过十国当中,也有比较著名的王朝。比如说吴越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王朝,他们的地盘在今天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北部等地区。
- 公元907年,从后梁朱温篡唐开始,吴越国的始祖钱镠便得到了吴越王的称号,一直到公元978年,北宋一统天下,吴越国才正式解散。在那个几年换一个王朝的时代,吴越国能够历经72年的时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 不管中原王朝更迭多么频繁,吴越国都表示称臣的态度。所以梁唐晋汉周都是吴越国的宗主国,但是吴越国也相对独立,这些王朝也管不到他们。
- 所以说五代十国时期,最幸福的帝王应该就是吴越国的国王。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未发生过什么大战。北宋时期,钱家依旧得到礼遇,近代钱家也是人才辈出。
当然十国当中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国家,那就是南唐。提到南唐,大家一定能想到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人,那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本无意夺取皇位,却因为兄长和叔叔争夺皇位两败俱伤,最终李煜无端捡来了一个皇位。
钱氏兼有两浙几百年,其人比诸国号为怯弱,而俗喜淫侈,偷生工巧,自镠世常重敛其民以事奢僣,下至鸡鱼卵鷇,必家至而日取。每笞一人以责其负,则诸案史各持其簿列于廷;凡一簿所负,唱其多少,量为笞数,以次唱而笞之,少者犹积数十,多者至笞百余,人尤不胜其苦。又多掠得岭海商贾宝货。当五代时,常贡奉中国不绝。---《新五代史》
他当然不适合做皇帝,自毁长城杀掉了唯一可以和北宋对抗的将领林仁肇,从此南唐只能向北宋称臣。最终北宋还是没能饶得过李煜,灭了南唐以后,李煜成为了阶下囚。
也正是这段时间,他在汴京城创作了若干优秀的诗词,至今我们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家破国亡的悲惨命运。
03五代十国中,最优秀的皇帝是周世宗柴荣。柴荣作为郭威的养子,同时也是郭威的外甥。因为郭威起兵造反,郭威和柴荣全家被杀。为此柴荣成为了郭威唯一合法的继承人。
柴荣登基以后,成为了唯一有机会一统天下的英主。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个十年计划。第一个十年,柴荣打算征伐天下,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第二个十年,柴荣打算休养生息,让百姓们过上安定的生活。第三个十年,他希望打造一个太平盛世,足以和汉唐盛世相媲美。
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穀以计策;后克淮南,出穀疏,使学士陶穀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新五代史》
这样的宏图大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施。当时的柴荣正当壮年,所以他踌躇满志。不仅开始整治吏治,修订法令,而且还厉兵秣马,征战四方。
在他手里击败了后蜀,夺取了西南四州,后又将南唐赶到长江以南,夺取江淮十四州。对契丹他也没有手软,三战三胜,夺取了契丹三州。
不过很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就好像霍去病23岁就病逝了一样。柴荣刚做了6年皇帝,正是打算一统天下的时候,突然英年早逝,年仅39岁。
总结:五代更艰难,十国太偏安。五代十国的皇帝们各有各的优劣,所以不能说做哪个国家的皇帝一定比较好。比如说五代,是更迭速度最快的几个王朝,基本上每个朝代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
但是五代的皇帝也是居安思危的皇帝,所以最终在五代的基础上,才能有北宋这么一个强大的政权出现。
赵匡胤是继承了五代留存下来的实力,这才有了一统天下的能力。后周柴荣去世以后,年幼的柴宗训不能治国,赵匡胤取而代之,完全继承了后周,从而具备了强大的军事实力。
而十国虽然有些国家寿命很长,比如说吴越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是他们都属于偏安一隅的小国,完全不足以跟中原大国相抗衡。
如果想要安稳过日子,当然是十国的皇帝相对来说更幸福。但是他们没有征伐天下的能力和勇气,自然会被彻底消灭。
参考资料:《新五代史》
五代十国,做五代的皇帝好还是做十国的皇帝好?
做哪块的皇帝都不好。五代连续14个皇帝,每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3.8年,还不到一介总统的任期,65%以上没有寿终,谁想当啊?
十国的皇帝活得长些,但本质上是割据的诸侯,只是洗脖子等待被灭,谁想当啊?
下面分条论述。
1、为什么做五代的皇帝不好做?
五代(907年-960年),梁、唐、晋、汉、周共计53年14帝,平均下来每个朝代仅有10.6年,每名皇帝平均在位时间3.8年。约相当于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这还没完,他们或年老上台(4名),或英年早逝(1名),其中7人是因为军事政变或军事战争而死,1人因为内讧+外敌入侵被俘,1人死因不明。
(五代十国前后局势图)
看看五代皇帝们的结局:
后梁的:
朱温:非善终,内讧被儿子杀死。
朱友珪:非善终,内讧被节度使联合朱友贞杀死。
朱友贞:非善终,被李存勖打败,国破身亡。
后唐的:
李存勖:非善终,内讧被叛军杀死。
李嗣源:疑似非善终,老死+疑似惊惧而死。
李从厚:非善终,内讧,被李从珂派人杀死。
李从珂:非善终,内讧+外敌入侵,自焚而死。
后晋的:
石敬瑭:病死。
石重贵:非善终,被杜重威等引入契丹,国灭被俘。
后汉的:
刘知远:病死。
刘承佑:非善终,夺权失败,被乱军杀死。
后周:
郭威:病死。
郭荣:英年早逝,病死。
柴宗训:虚岁21岁死亡,死因不明。
9/14=64.2%,看近65%人不得寿终,谁愿意当五代的皇帝?
2、为什么做十国的皇帝不好?
唐末兵骄民困,五代内讧不断,十国同样不咋样。十国第一人杨行密,还没咽气,就有淮南大将的三叛。死了之后,徐温伙同张颢废掉杨行密两个儿子,然后又杀死张颢。
然后他病死,传位给养子徐知诰,徐知诰却不满足,改名李昪,改杨吴——徐齐为唐,史称南唐,他是南唐先主。
这叫一个乱啊。
(十国最强之一的南唐,局势并不好)
南唐就好了吗?不然。李昪登基,不能向三国孙策、孙权一样统一南方,周边都是割据的大爷,实行保境安民的策略,南唐的地缘格局还不如六朝时代。
之后南唐中主上位,对内还要防止杨吴前朝的贵族,把他们不分男女的圈尽。对外则继续偏安。
南唐后主李煜上位,面对是强大的后周,成了苟安,不免国破身亡。他被俘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但最后仍在乞巧节被杀死。
最强大的扬吴——南唐活的也不开心,其他九国各有各的问题,你愿意当这样的皇帝?
3、相比而言,五代十国我只想当个隐士(如果有可能的话),当个安静的美男子,然后等北宋建立再出来。
五代十国,做五代的皇帝好还是做十国的皇帝好?
五代十国乱世之中十国军事实上持续时间都要强于五代,做十国君王更好。
五代十国,做五代的皇帝好还是做十国的皇帝好?
就五代十国的形式我认为做十国皇帝好,最基本不会面对北方游牧民族。逐步平衡国内各方势力,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再逐鹿中原。
五代十国,做五代的皇帝好还是做十国的皇帝好?
唐朝是一个大一统帝国,这样的政治建构,虽然屡经改良,但是在国祚持续了近300年后,依然是积重难返,积累了大量的矛盾。首先是边远省份、羁縻州脱离中央自立,成为地方割据政权。最终,帝国的核心地带发生政变,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历史揭开了大幕。
看官说是哪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也。这五代王朝,虽称正统,却是国祚不永,加一块才不过53年。王朝更迭速度太快,以至于人们无法选择效忠对象,乱世人心浇离,斯文大坏,地痞流氓纷纷占据历史舞台,武夫政治成为主流。那个时候,连皇帝都穷,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
(五代皇帝如走马灯一样)
要说皇帝为什么穷,就要说起皇帝的皇位是怎么得来的了。
唐朝的灭亡是藩镇割据、骄兵悍将难以驯制的结果,这个局面一直延续了整个五代,直到赵匡胤时代才得到解决。在五代时期,所谓的中央王朝,不过是一个比较强大的藩镇而已,只能控制中原一带,边疆地区成为有组织的地方势力,抗拒中央王权。可偏偏中原一带又是四战之地,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是每个皇帝的理想,所以每个中原王朝的皇帝都想剿灭那些不听话的藩镇。可是那些节度使哪个是省油的灯?大家都是做节度使的,既然你能做得皇帝,我就做不得?
所以,五代时期基本上没有过几年好时节,动不动就是这个节度使造反,那个节度使不服,没一天消停日子。皇帝与地方节度使互不信任,什么听调不听宣(人伦纲常大坏,各种阴谋诡计盛行,实在信不过),皇帝的诏命如果不符合地方的利益,也根本不会去执行。几个节度使还经常搞串联,要造反就一起反,好像是过年斗地主一样。
(骄兵悍将造反是常事)
皇帝要平乱,就要组织军队去打仗。打仗要花钱,国库很快就见底了。兵荒马乱的,也没有什么理财人才,皇帝就直接派使者到各地收税。老百姓的油水刮了一层又一层,最后整个国家也没有油水可捞了,当兵的领不到钱,打仗就不会卖力气,甚至还会倒戈相向,欢迎外地节度使来京城做皇帝。新皇帝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把户部尚书叫来,问问府库还有多少钱?答案常常是没有了。于是,一场新的换皇帝活动又开始了。
这样的骄兵悍将就不能根治吗?因为中原王朝内忧外患,战争是常态,国家需要这些骄兵悍将去打仗。既然战争是刚需,那这些兵将们就待价而沽了,谁给钱多久给谁卖命。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到这会已经全都没了,甚至一些大臣也摒弃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变得务实和势力起来,社会充斥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可以想见,赵匡胤做皇帝的难处了吧?
难道这种局面就没有办法解决吗?还是有的。雄主临朝,建立起一支国家军队,然后发动扩张战争,夺取其他国家的府库来充作军费。北方强藩打起来没完没了,浪战耗费钱财,南方的弱小藩镇先灭了,拿到钱再说。所以当赵匡胤派兵灭掉了南汉,听说南汉国主城破之后烧了所有库藏之后,气的他不打一处来。
(马上天子柴荣治国有术)
而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有这样的底气,可以先南后北,可以杯酒释兵权,其实还是借了后周世宗柴荣的光。柴荣虽然在位时间只有6年,可是南北强藩都被他打服了。那些禁卫军将领也被治的服服帖帖,赵匡胤就是禁卫军将领的一员。由于柴荣打仗基本都能打赢,所以国内相对比较安定。老百姓生产恢复了正常,中原地区有了比较充实的经济基础。北汉即是原来的河东节度使辖区,也被从中原剥离出去,经过几次大战后,已经没有了此前动辄改朝换代的实力了。这样,有了相对安全的国际环境,又有了充实的经济基础,赵匡胤这才有了改革军事和政治的底气。
所有,五代和十国的皇帝或国王都不好当。五代的皇帝,在互相拼个差不多之前,皇帝是不可能得到稳固的,说不准哪天就有身边人叛变,做皇帝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连个老农都比不上。十国的国王(皇帝)也是不行,一旦中原王朝角逐出来一个大帝,首先开刀的就是这些实力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只有赵匡胤才开始灭十国?那只是因为当时北方打的乱糟糟的,还没有功夫去搭理南边。
话虽如此,真到那个境地,估计还是有很多人要去做那个位置,就如飞蛾扑火一样。可能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那块料,能够上马战群雄,下马草军书,文武双全吧。
五代十国,做五代的皇帝好还是做十国的皇帝好?
其实都不好,五代十国时期最最最最不好做的职业就是皇帝,因为那个位置太吸引人了,有的皇帝甚至登基不过一个月就被刺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