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杀宦官后胜利的果实为什么被董卓摘得?袁绍在干什么呢?

袁绍白白辛苦了一场,胜利果实居然被董卓攫取了,这是为何呢?那个时候,袁绍在干嘛?

十常侍作乱,杀掉了大将军何进。如果只是十个宦官的话,大家觉得能够办成这件事吗?事实上,宦官手里掌握着一定的军权。

当然了,十常侍手里的军权,远不及大将军何进手里的西园军,所以他们要想自保,那就得骗何进入宫,随后再实行他们的计划。

那个时候,袁绍远没有董卓的实战能力强。

袁绍一直都是何进的跟班,跟曹操类似,其实都没有什么军旅生涯的经验,所以他们当时也就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要去学习才行。

而董卓就不同了,当时的董卓已经是凉州刺史,手里真正掌握着一支强大的凉州兵。董卓早就已经是成熟的军阀了,而袁绍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这两者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袁绍虽然有四世三公的背景,可是当时的他并没有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的打算。那么这层身份,对他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三国志》

反倒是董卓,虽然没有什么太深厚的背景,可是他本人就是他自己最大的背景。我们会发现,他本人拥有非常成熟的战斗经验,是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袁绍这个时候跟董卓是无法比较的,当时何进被杀了以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震动,袁绍和曹操这些刚出道的人压根就没办法解决。

在这万般无奈之下,袁绍只好请董卓带着人马进入洛阳,安定宦官作乱的事情。由此可见,当时的董卓无论是名气还是实力,都是不可小觑的。

作为实习生的袁绍,只能眼睁睁看着董卓把宦官集团给收拾掉,他什么都没办法做,只有一张嘴。手里没有兵马,也只有如此了。

董卓顺带着把何进的西园兵给收了。

何进是东汉王朝的大将军,是何太后的亲哥哥,手里掌握着两万人马的西园军。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因为都是由训练有素的洛阳子弟组建而成的。

虽然平时没有战乱之事,可是西园军的战斗力却不容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十常侍敢动何进,那也算是鱼死网破了。因为当时何进也打算宰了他们,彼此之间已经势同水火了。

结果何进还是中了招,被十常侍给宰了。这个时候西园兵马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并没有为何进报仇而跟宦官火并,他们居然自己就乱成了一团。

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三国志》

群龙无首的西园兵压根就没有统一的号令,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任何人说的话,似乎都抵不过何进的话,所以现在何进死了,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该听谁的。

袁绍显然也没有这个能力,把两万人马给吞了。所以这个时候关键人物董卓出现了。董卓手里的三千凉州兵马,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可是训练有素,军队的纪律是没的说的。

他们对董卓的命令坚决执行,所以战斗力是杠杠的。这个时候董卓带领三千人马,把宦官集团给灭了,拯救了大汉王朝,也为何进报仇雪恨了。

那他就是西园军的恩人,所以董卓顺道就把西园军给收了。我们看曹操此前并没有什么军旅生涯,可是他带兵的能力却很强。

我认为曹操是在董卓这里实习了一段时间,从董卓这里学到了一套有精髓的东西,这才在逃出去以后,立刻自己创业了。

董卓虽然霸道,却也没有篡汉的心思。

董卓给人的感觉,那就是篡汉的反贼。其实我们不能被影视作品所影响了,真正的董卓,其实并不想像王莽那样,改朝换代。

因为董卓知道,改朝换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老刘家在天下人心目中早就是正统的情况下,改朝换代无异于找死。

董卓只是想要做下一个霍光而已,他喜欢权力,所以一直都想要牢牢掌握权力。可是他更希望大汉王朝延续下去,毕竟当时谁也没有改朝换代的思路。

数与百官置酒宴会,淫乐纵恣。乃结垒于长安城东以自居。又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尝至郿行坞,公卿已下祖道于横门外。卓施帐幔饮设,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杀之。先断其舌,次斩手足,次凿其眼目,以镬煮之。未及得死,偃转杯案间。会者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诸将有言语蹉跌,便戮于前。又稍诛关中旧族,陷以叛逆。---《董卓传》

所以董卓看汉少帝刘辩脑子不行,立刻将他给废了,换上了聪明伶俐的汉献帝,这要真的想篡汉,当然是选择脑子不好的来做皇帝了。

而董卓偏偏就是喜欢让聪明人来做皇帝,汉献帝被扶上皇位以后,董卓俨然就是汉献帝的霍光,成为了天下真正的主宰者,这就够了。

很可惜的是,当时天下的英雄人物太多了,一切都超出了董卓的掌控。天下局势逐渐恶化,董卓本人也失去了掌控天下的能力。

总结:和董卓比,袁绍才是真正的阴谋家。

董卓的所有无耻行径,基本上都是明着来的。他废掉了汉少帝,接管了西园军,赶走了袁绍等等这些都是董卓比较厉害的地方。

而这一切全都是董卓明着表现出来的,他从来不藏着掖着,这种人也是比较特别了。在三国英雄当中,像他这种直白的人,注定是走不远的。

所以董卓早早就被灭了,而曹操、刘备这些喜欢藏着掖着的英雄,才终于走到了幕后。其实跟董卓相比,袁绍就恶心太多了。

他没有本事跟董卓争夺权力,所以负气离开洛阳。为了争夺地盘,假借讨伐董卓的名义,袁绍发起了十八路诸侯,其实他是为了从中谋取利益罢了。

当时袁绍没有地盘,一心想着占领富庶的冀州,所以把冀州牧韩馥和幽州牧公孙瓒当傻子一样耍,由此可见袁绍这个人实在是太差了。

等到袁绍做大以后,他又开始不思进取了。完美地错过了跟曹操决战的所以好时候。等曹操把自己内部的问题全都解决了以后,袁绍这才恍然大悟,已然来不及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

《三国演义》

《董卓传》

诛杀宦官后胜利的果实为什么被董卓摘得?袁绍在干什么呢?

当何进的头颅被抛出宫门的时候,袁绍和袁术等人就知道事情已经非常危急,再迟疑下去,让宦官占据先机,势必引来灭族大祸,因此袁绍等人立即攻破宫门,肆意屠杀宫内的宦官。

等到他们完成了诛杀宦官大业之后,突然发现一番厮杀后的果实被董卓给摘去了,自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有捞到,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袁绍在干什么呢?为什么眼睁睁的看着胜利果实被董卓摘去了呢?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其中曲折吧。

第一,董卓抢先迎得皇帝。

董卓能够抢先找到失散的皇帝,看似是偶然相遇其实就是必然,并非侥幸遇见,而是步步谋划的结果。

第一步:董卓一直在谋求进京,希望通过拥兵入京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董卓在接到何进的诏令后,毫不犹豫的带兵进入河南境地,但是京城的事情发生过了变化,何进又让谏议大夫种邵阻止他继续前进,眼看到嘴的肉快掉了,董卓不甘心,就继续前进。

种邵看到东州不停命令,就严厉的谴责他。董卓看到事情闹僵了,才不得不屯兵夕阳亭等候进一步的消息。

第二步:皇宫大内袁绍等人和宦官已经打得热火朝天,有人放火焚烧宫殿。董卓看到洛阳方向已经是火光冲天,事情非常紧急,董卓在没有收到任何命令的情况下直接带兵进京,及时果断的行动让他占有了先机,这点也是袁绍这些人没有预料到的。

第三步:当董卓兵到洛阳城西的时候,听说皇帝不在城内,就立即赶往北邙山。董卓紧赶慢赶刚好遇到落难的皇帝的部分大臣们。

其他大臣让董卓退兵回去的时候,董卓岂会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即严词斥责这些大臣,认为他们没有做好辅助皇帝的责任,实为祸国殃民的无能之辈,也就没有资格做出拦截的行为。更重要的一点是董卓将皇帝带到军中,看起来是为了他们的安全,实际上已经完全落入了他的掌控之中。

从以上三个步骤来看,每一步都是步步相环,每一步都是紧紧相连,丝丝入扣,分毫不差,由此看出,所有的行动都是董卓精心策划的结果。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吴匡等素怨苗不与进同心,而又疑其与宦官通谋,乃令军中曰:“杀大将军者,即车骑也,吏士能为报仇乎?”皆流涕曰:“愿致死!”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

这个董旻就是董卓的弟弟,他一直都在何进的部下任职,是何进统领北军的一个将领。从这里可以看出,所有关于洛阳的消息,何进的行动来源都是来自于董旻。

而何进的弟弟何苗之死也和董旻脱不开关系,何进死后,吴匡很快就投靠董卓就是一个明证。从另外方面来说,吴匡早就被董旻策反,他们就串通起来杀死何苗也是董卓的主意。这样就造成了北军和西园军群龙无主,为董卓入京创造了条件。

在内应外合之下,董卓就顺利取得了迎得皇帝的先机,从而为后来掌权铺平了道路。

第二,袁绍智谋不足。

当袁绍和袁术率兵攻打宫门的时候,他们只顾着诛杀混乱的宦官,完全忘记了宫中最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皇帝。任何政变必须是以挟持皇帝为先机,而袁绍等人恰恰忘记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在宦官将皇帝挟持出宫的时候,他们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寻找皇帝身上,反而放在诛杀那些无足重轻的宦官身上,从而丧失了这么重要的先机。

在董卓等人迎回皇帝之后,袁绍和袁绍又表现的惊慌失措,忘记了采取补救措施。此时的袁术依然还统领着护卫皇宫的虎贲军,完全有理由和机会继续护卫皇帝和太后,然而在董卓的恐吓和威吓之下,袁术等人居然自动放弃了抵抗,将所有的虎贲军撤出来,丧失了最后的机会,将皇帝拱手让给了董卓。

无论是在寻找皇帝的行动上,还是和董卓力争上,袁绍明显的显示出智谋不足的一面,从而让他步步落后于董卓。最终将这场诛杀宦官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造成了东汉以来最大的失误。

总而言之,董卓能够顺利的摘取这场胜利的果实并非侥幸,而是来自长远的谋划结果,可见董卓无论是在谋略和胆量上远胜于袁绍,也充分的表现出袁绍多谋寡断,后劲不足的特点。

诛杀宦官后胜利的果实为什么被董卓摘得?袁绍在干什么呢?

西凉董卓进京辅政的决定是大将军何进下的——大将军何进,才是这幕戏剧中转眼即逝的主角。而此时的袁绍、曹操还只是潜力股,还不具备独挡一面的实力。

何进凭借外戚的身份,占据着权高位重的大将军高位。但却是个无才无德之人,也可以说是德才不配其位。他既没有韬略也没有远见,这样的人想要去谋划大事,其危险性不言自明。

汉灵帝驾崩前后,十常侍擅乱朝政,还操纵着禁军之权,气焰非常嚣张。不仅激起了忠于汉室的臣子的愤恨,而且也影响到了何进的利益,因此何进决心使用武力铲除他们。

于是何进便在曹操、袁绍等属下的支持下,准备对宦官们动手。不过因为畏惧宦官的强大实力,何进不顾曹操的劝阻,竟然想到了召董卓入京共谋大事的主意。

而董卓也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样无能,他也是一员威震西凉的骁将,而且他的实力也很雄厚,那些西凉豪强纷纷投奔到他的麾下效力。

何进的谋划还没有实施,秘密就泄露了。于是何进就被宦官抢先动手杀掉了。何进的部下袁绍等人诛杀了宦官,清除了他们的势力。但却已经无法阻止董卓进京了。而这时由于皇帝年少,主少国疑人心不稳,京城一时之间出现了混乱局面。

董卓在进入洛阳以后就收编了何进的部队,还扫除了反对派丁原,拢络了悍将吕布。然后凭借兵权威逼群臣,迫使他们同意废掉皇帝,改立刘协做了汉献帝,想以拥立之功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的倒行逆施激化了他与袁绍的矛盾,而袁家虽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但却因为在洛阳的力量不足,而无法和董卓对抗,于是被迫离开了洛阳到外地去发展军事力量。

而这时在京城已经没有人能够制衡董卓了,因此董卓才得以控制皇帝,掌握朝政大权。至此,诛杀宦官的胜利果实便落入了董卓之手。

诛杀宦官后胜利的果实为什么被董卓摘得?袁绍在干什么呢?

感谢邀请。

诛杀宦官的胜利果实会被董卓摘得,这是袁绍当初为何进出谋划策,提出召外兵入京而埋下的伏笔。

《后汉书·袁绍传》: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后汉书·董卓传》: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

可以说一切有因必有果。而董卓接到诏令,立马带着军队来到了洛阳周边。虽然当时董卓带的兵马不多,仅仅三千人马,但是最后还是控制了洛阳。而董卓可以控制洛阳有三个原因:

  • 董卓找到了被张让等人挟持出洛阳的汉少帝和陈留王,并且将他们牢牢地把控在手中。这就让董卓可以挟天子令朝臣。
  • 董卓虽然只有三千人马,但是洛阳城中的人们不知道董卓的虚实,董卓也用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骗了洛阳的朝臣。
  • 洛阳的军队虽然多,但是基本都掌握在何进和何苗的手中。袁绍等人虽然手中也有着兵马,但是并不能掌控洛阳大局。而何进死后,何苗也被董卓部将所杀,两支洛阳的主力军群龙无首,最后都归降了董卓。
《后汉书·董卓传》:卓远见火起,引兵急进,未明到城西,闻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洛中无知者。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三国志·董卓传》: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觽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觽,故京都兵权唯在卓。那么袁绍当时正在做什么呢?何进被杀的那个晚上,洛阳城一片混乱,袁绍等人见到何进被杀,就是带着所率领的部队冲进宫,杀宦官,救皇帝。《后汉书·宦者列传》:而绍勒兵斩忠,捕宦官无少长悉斩之。《后汉书·董卓传》:未至而何进败,虎贲中郎将袁术乃烧南宫,欲讨宦官。《三国志·袁绍传》: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也就是说袁绍等人那个晚上做的事情就是除宦官,等到发现皇帝被挟持出洛阳后,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皇帝被董卓先找到并控制。但是袁绍等人不是说没机会翻盘,但是袁绍没有行动。根据记载,鲍信曾经劝袁绍除掉董卓,但是袁绍不知为何恐惧董卓,不敢动手。《后汉书·袁绍传》: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也就是说,袁绍在董卓进城后什么事都没做,错失了除掉董卓的良机。

诛杀宦官后胜利的果实为什么被董卓摘得?袁绍在干什么呢?

诛杀宦官后胜利的果实为什么被董卓摘得,就得从他被请到京城说起了。

董卓,陇西的豪强,在与西羌的连年作战中培养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以军功官至前将军,并州牧,拥兵河东。陇西属凉州管辖,豪强拥有自己的部曲,再加上他出任并州牧,所以说董卓拥有凉州军、并州军,但实际上都是自己的私军,而不是国家军队,这种军队都以出身地域为军队的代称。因为军队常年以羌人作战,所以并州的军队的战斗力不可小视。

东汉末年,宦官可以干政,拥有一定的权力。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是以张让和赵忠为首的“十常侍”,皇帝驾崩以后,少帝成为了皇帝。大将军何进想要彻底铲除宦官团体,但消息走漏,宦官的领头人去巴结了太后,太后就不同意大将军何进杀了十常侍,袁绍当时是司隶校尉,他给何进出了个主意,建议让朝廷外的诸侯进到京城,杀死这些宦官,于是他们在再三斟酌之后,选择了董卓。

董卓接到征召,喜不自胜,立即率军入京,在他进京的这段时间,京城发生了重大事件,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也把那些宦官都杀死了。这个时候京城就没有了领军人物,董卓刚好这时候到京城了。在那个年代,只要你有军队,就有威信,董桌当时只带了几千个人进京,但是他知道京城有数万的人马,想要能压得住阵脚,就得智取。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命令手底下的人在白天正大光明的进入京城,然后到了晚上再偷偷的跑出来,就这样持续了好多天,他这样做就没有人真正知道他到底带了多少人,只能看到他每天会带着很多的人进来。

大将军何进被杀,京城群龙无首,大家觉得董能力很强,所以就很多人投奔了他。董卓先是招诱和拉拢何进何苗兄弟的部下,接着又利诱吕布杀了丁原吞并了丁原的军队,实力大震,董卓掌权后,大肆拉拢士族,特别是对士族首领袁家百般讨好,董卓册封了袁术为后将军,又封了袁绍为渤海太守。他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后得以据兵擅政,废黜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进位相国。又逼走袁绍等人,独揽军政大权。

董卓进京那会,袁绍认为以自己的实力,觉得董卓进京后不敢乱来,而且也可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毕竟四世三公的显赫家庭,但是董卓的一系列操作后,董卓的实力渐渐的超越了袁绍,袁绍觉得情势不对,后面就逃出了京城。

董卓是袁绍提议召来京城,袁绍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想利用董卓除掉何进,就是袁绍向何进说要董卓进京来帮忙的,结果何进被宦官给弄死了,自己又控制不了董卓,搞得朝局大乱,之后就是袁绍为盟主导演的一场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大戏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