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过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保全了中华民族版图的完整性。而施琅是清朝将领,他只是负责将台湾纳入满清王朝的版图,所以两者的成就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施琅原先是郑成功部将,地位、成就都和郑成功没法比。

施琅为什么这么善于海战呢?因为施琅本身就是郑芝龙的部下,郑芝龙过去是干海盗的,手里有几千条战船,施琅跟随郑芝龙在海上多年。后来郑芝龙降清以后,施琅又跟随郑成功一起抗清。

所以施琅最初一直都是郑家的家臣,压根就没办法跟郑成功相比。在郑成功抗清的过程中,施琅的确还是表现比较出众的。不过后来两人的矛盾就爆发了,郑成功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兄弟,为此施琅反叛郑成功投降了满清。

施琅到了满清政府以后,还是比较卖力的,但是当时的满清政府并不指望在海上有什么作为。施琅作为擅长海战的将领,自然是没什么立功的好机会。所以施琅基本都是赋闲,一直等到郑成功和郑经父子俩相继病死以后,施琅这才重新得到启用。

郑经的宠臣冯锡范专权,毒杀了郑经的长子郑克臧以后,立11岁的郑克塽为延平王,而自己则独揽朝政。

康熙皇帝认为时机成熟了,所以就加封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的工作。这一战除了施琅,清朝内部压根就不可能有第二个人能打赢。

因为施琅精通海战,知道海上的风浪其实比敌人还要可怕。所以这件事不是那些不熟悉海战的人能够做到的。施琅帮助满清政府收复台湾以后,上书康熙,在台湾设立府县管理。

施琅晚年的贪腐非常严重,名声不好。

施琅早年是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他家里条件差到甚至需要让妻子做女红来补贴家用。所以很多人认为施琅对钱财并不看中。

其实施琅是有名的大贪官,不过这是收复台湾之后的事情了。施琅收复台湾以后,清政府其实最看中的不是台湾这地方,而是郑成功的后人。郑克爽入朝受封以后,康熙皇帝也就放心了。

台湾那个弹丸小地,康熙压根就没放在眼里,甚至连一个县都不肯设立。后来施琅一直恳求康熙,这才提高了台湾的建制,成为了大清朝的一个县,受福建省管辖。

这个时候施琅几乎侵占了台南地区一半开垦的良田,这些田地的租金全都是要交给施琅以及施琅的后人,延续了一百多年历史。

而且因为清政府只有施琅是精通海战的,所以海上的事情基本都交给了施琅来打理。施琅逼迫出海的人员给他缴纳保护费,否则就没办法出海,相当于获得一个出海打鱼的许可证。

其实这一招应该是跟郑芝龙学习的,毕竟郑芝龙做海盗的时候,东南亚所有海上贸易,都必须要给郑家缴纳保护费,否则就没有安全可言。

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功绩实在是太大了。

荷兰人号称当时最强大的海军帝国,所以他们在全球各地巡航,最终找到了中国。所以他们就以台湾作为跳板,在东南亚各地贸易,趁机占领了台湾。

这件事不管是即将灭亡的南明王朝,还是郑成功集团,都是不容许的事情。东南亚是郑家集团的势力范围,怎么可能让荷兰人给霸占呢?

所以郑成功一方面在抗清,一方面带兵收复了台湾。他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的功绩,将会永远名垂青史。

有郑成功撑腰,其实当时那些南洋的华侨也挺直了腰杆子。当时西班牙人大肆屠杀南洋华侨,为此郑成功大怒,决定发兵攻打西班牙人。可惜就在这个时候得知了儿子郑经做出了有违人伦的事情,最终含恨而终。

郑成功死的时候还不到40岁,当真是天妒英才。不过他收复台湾的大手笔,将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总结:施琅是反叛之臣,郑成功一直坚持抗清。

施琅的名声不好听,一方面因为他是贪官,另一方面他是叛臣。当年郑成功在坚持抗清,而施琅作为郑家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却选择了投降清朝。

虽然情有可原,但是在大局观上,却让人觉得不舒服。不管什么原因,施琅毕竟是投降了清朝,所以他也算是叛臣。

而郑成功,从最初结果兵权,就从来没有背叛过隆武皇帝。一直等到隆武皇帝去世,郑成功依旧坚持以南明作为正统,长期沿用隆武年号。

后来永历帝上台以后,郑成功也开始启用永历帝年号。就算是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给绞杀了,可郑成功这边依旧还是沿用着永历年号。一直到郑克塽投降满清,永历年号才算终结。

南明王朝持续44年之久,其中一多半的时间,都是郑氏家族在坚持。所以郑成功在明朝旧臣们的眼中,那也是忠臣的表率。

康熙皇帝甚至为郑成功题词: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可见郑氏家族就算是最后被施琅击败了,但是他们的坚持也是得到了天下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厦门给郑成功立雕像是应该的,郑成功是厦门走出来的大英雄。至于施琅,因为他生前的各种做派,未必就有这么好的命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过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凭什么是郑成功,而不是施琅?

且不论郑与施个人家国情感的影响,只要看厦门这座小岛与他们的关系便可知。

众所周知,厦门原本是泉州府同安县下辖的一个小岛,从泉州的本位角度看,厦门属于边境化外之地。

更“可恶”的是厦门岛竟然是因为扼守九龙江口,守护漳州门户而存在,换作人情的说法,算是“吃里扒外”。

因而厦门在泉州治下一直不受重视,地理上的优势又使得她跃跃欲试想要出头。

机会从大明王朝开始,江夏侯移泉州永宁卫部分海防力量在厦门岛西部、九龙江口东岸设置厦门城,俗称中左所。后不久,原九龙江海防中心的浯屿水寨内迁厦门,厦门正式成为漳州月港的第一道官军监护力量,也开始参与了海上东西洋贸易。

如果历史继续如此进行下去,厦门早晚会和月港一起独立设县。然而倭寇来了,一切的努力全部归零,而郑成功便成了让厦门突显的那股唯一、最后的力量与希望。

历史就是这么喜欢开玩笑和捉弄人。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收拾残余力量重新组织武装继续与满清周旋抗争,而基地便是厦门、金门和东山等海岛,厦门成为南明王朝东南行政与军事中心,名曰“思明州”。

在厦门,郑军留下的各种遗迹,如厦大的“演武场”、鼓浪屿的“水操台”、万石岩“杀郑联处”等,几乎都是厦门仅有的最古历史遗存。

此外,厦门时期,郑家军创造了使厦门彪炳史册的大事件,如北上攻打南京的壮举、拥立南明皇帝的忠贞,以及打降荷兰收复台湾的民族之光,甚至在周边与清军拉锯战时,民间盛传顺治帝便是死于郑成功的炮下(以致隔年郑芝龙便被康熙杀死)。

如此紧密的厦门与郑成功关系,厦门必然会将郑推到高位,这也是厦门别于漳泉的最大特色。

至于施琅,在攻打台湾时当然也是从厦门出发,只是同样的历史重复两次,后一次是要落寞许多的。

施琅在厦门的遗留,大概仅限于“将军祠”这个地名了,当时当地留有施琅的生祠,后来毁于厦门小刀会起义,原因无非是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打倒汉奸之类。

男子汉建功立业方式有多种,如郑成功至始至终坚守国姓爷的民族大义,而施琅审时度势功成名是否就也任由后人评述。这也刚好从个人的家国情感上侧面让郑成功突显的一个证据。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过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职权不同!郑成功是王,施琅是将。在收复台湾这件事上面郑成功是主导策划人,而施琅只是执行策划之人。也就是说,郑成功可以把自己大名签上去就行了,施琅还得找领导签字,签字的对象就是康熙。

其次是动机不同。很多人把郑成功收复台湾看成是郑成功自己想要割据一方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因为当时的荷兰海军经常会袭扰我沿海地区,当时有四艘荷兰军舰经常进攻我沿海地区掠夺杀戮我沿海兵民,所以郑成功才下定了决心要拔除荷兰在台湾的这个据点,这也是他伟大的地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得到所有人认可的,包括当时清朝政权也是默认支持郑成功,清政府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夹击郑成功就可以看出来。而施琅打郑经郑克爽一个是跟郑家有仇想报,一个是服从上级命令,远远扯不上高大上。

最后是角色不同。施琅本身是郑将,他不仅背叛了明郑势力还投降了清朝成为清朝的海军大臣,换着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变节投敌。而他带领清军反过来进攻明郑势力则有那么点皇协军汉奸的味道。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过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第一,郑成功开始是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后攻南京未克,移师厦门,而厦门在郑芝龙的时代就有海五通,陆五通的说法,对外贸易十分活跃,而荷兰侵占台湾后,经常打劫海上商船,派出战船侵扰沿海港口,或攻打沿海港口搜刮财富,再加上台湾百姓请求,郑成功就倾其全力,收复台湾。

第二,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荷兰侵略者,维护祖国领土,同时也保障海贸安全,是民族英雄,清康熙帝得密报,郑准备收复台湾,下令清军后撤五十里,好让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国姓爷也受到闽,台,广,浙民众宗拜,怀念。

第三,施琅是郑家叛将,引清军攻克台湾,一为泄私恨,二,是内战与郑成功怎可比。郑成功逝世后,其部下陈永华创建的洪门(小刀会)影响到民国及海外,其宗拜信仰民间,信众,庙宇星布。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过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赶跑荷兰侵略者,从敌人手中夺回来,属于“敌我矛盾”;施琅收复台湾是从自己同胞手中夺过来,是“解放”和“统一”的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同是收复台湾,施琅的名气和郑成功小多了,粉丝太少,也就没人理会他了,如有人愿意为其塑个雕像,也不会有人反对的。

郑成功的雕像,大家最为熟知的的有两座,都在福建省:一座在泉州大坪山、一座在厦门鼓浪屿的皓月园。郑成功在台湾当老大多年,台湾不会有他的雕像吗?只是我们不熟悉罢了。

1、泉州雕像

郑成功的祖籍老家在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

2004年5月,泉州市在市区的大坪山上,建了一个郑成功公园。公园的最高处塑了一座郑成功骑马的巨型雕像,雕像高有38米。据说这座雕像是亚洲最大的铜马雕像,是泉州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鼓浪屿雕像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在鼓浪屿排兵布阵、操练水兵,后来才有了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岛的光辉事迹。

厦门市于1985年在鼓浪屿东南端的皓月园内,建造了巨型花岗岩郑成功雕像。雕像屹立在皓月园的覆鼎岩上,高15.7米,宽9.2米,重达1400多吨。

覆鼎岩高24米,三面临海,一面与鼓浪屿接壤,建在它上面的郑成功雕像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身披盔甲,手按宝剑,形象挺拔刚劲,气势雄伟,更显得高大威猛无比。虎将之雄威,永驻覆鼎岩上。

郑成功纪念馆

鼓浪屿上的郑成功雕像,比泉州的雕像建得早,加之鼓浪屿的鼎鼎大名,游览观看的人非常之多,知晓率比泉州的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3、郑成功其人

郑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郑成功之所以被称为民族英雄,就是因为他把入侵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赶跑了,将台湾收复了回来。

正是因为这一壮举,让他又有了一个“反清复明”的勇士之称号。

实际上,“反清复明”,应该有点儿复辟倒退的意思吧。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但郑成功没有做到,原因是他与清廷有不共戴天之仇。

郑成功从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后,自己做起了土皇帝,当上了大老板,继续反清复明,立志收复大陆。这怎么和上世纪一位姓蒋的人的做派一样一样的啊?

郑成功和施琅都收复过台湾,厦门为何只有郑成功的雕像而没有施琅?

《鹿鼎记》原著里,韦小宝曾经跟施琅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自己要做清官,可不能人人跟着你做清官啊。你越清廉,人家越容易说你坏话,说你在台湾收买人心,意图不轨。

不知道金庸老爷子是否有意这么写,但历史上施琅在平台后确实在台湾贪污了很多钱。

施琅主政台湾期间,在逐步进行耕地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以私有财产名义占据了大量耕地,台湾本身人口又稀少,为其个人的耕地占有提供了条件。

所有租赁施琅土地的台湾百姓称这些土地为“施侯租田园”,收上来的租金被称为“施侯大租”,可见其数量之巨。

或者原因也正如韦小宝说的一样,如果施琅不贪污,木头木脑地当他的清官,估计施琅会被蒙上莫须有的罪名,被清延处死。。。。搞不好还会是死无葬身之地。

因为施琅在台湾的处境实在太尴尬了,不光是清朝文武百官不待见他,连台湾的老百姓都恨他入骨。

很讽刺的是,倒是那个要钱厉害的韦大人深得民心,身为贪官的韦小宝走前还破天荒地得到了万民伞和“脱靴礼”。

施琅也算不容易啊,在清朝那样的体制下,一个有兵权的汉人,无论怎么做,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想想《鹿鼎记》里吴三桂和吴六奇的下场)。

如果当时真有老百姓给施琅建碑立像,歌功颂德,估计施琅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你们这些人存心想整死我老施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