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掉荀彧这样的人才?

荀彧不是曹操杀的,我也不相信曹操会杀荀彧。荀彧是因为自己的志向和梦想都无法实现了,所以抑郁而终,当然这一切跟曹操是有关系的。

荀彧和曹操是二十几年的知己好友,两个人的志向是一致的,都想要一统天下。

当然了很多人认为,荀彧是希望帮助汉献帝一统天下,其实这是荒谬的。荀彧一直以来都是为了帮助曹操,所以他在内政方面才会不遗余力。

如果荀彧是汉献帝的人,曹操多次出去打仗的时候,荀彧完全可以在许都为了汉献帝宣布清君侧,发布诏书让天下共同讨伐曹操。可是荀彧压根就没打算这么做,因为他是跟曹操站在一起的。

汉献帝多年以来,完全就是傀儡皇帝的模样,这一点荀彧不会看不到,而且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正是因为荀彧在许昌的所作所为,汉献帝才会一点权力都没有。

曹操虽然是个聪明人,但是他忙不过来,一辈子征战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内政方面只能交给荀彧。而荀彧作为内政的一把手,是怎么对待汉献帝的呢?

从来就没有听说过荀彧对汉献帝的命令坚决支持的,反倒是整个许都都是荀彧在把控。汉献帝还是一点权力都没有,又谈什么荀彧是忠于大汉呢?

而且是荀彧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要是忠于天子的话,难道会让曹操做这种事情吗?所以说荀彧自始至终都是站在曹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

曹操常常把荀彧夸赞成自己的张良,你不是刘邦的命,要张良干什么?荀彧在得知这件事以后,为什么不做出反驳呢?其实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心都挺大的。

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是担心曹操忘记理想,想要及时行乐。

荀彧有理由相信,以曹操的聪明才智,早晚是能够一统天下的,但是他没想到曹操居然会遇上孙权和刘备这两个难啃的骨头。

所以曹操一直都没能做到他们最初期望做到的事情。这也算是一种遗憾吧,在这种情况之下,曹操居然就要称王了,这是荀彧所想不通的地方。

荀彧一直以为曹操是有大智慧的人,而且两个人同甘苦了这么多年,其实早就应该了解对方的脾性,为什么曹操突然要称王呢?

自古以来都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人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曹操本身也是这么想的。这是荀彧为他规划的一条谋取霸业的通道。

可是曹操这个时候却等不及了,他似乎觉得自己要死了,如果再不称王,可能他儿子就没办法接班了。

荀彧和曹操的想法终于出现了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荀彧表示坚决反对,难道你忘了我们当初的约定了?难道曹操你真的要违背坚持了二十多年的计划?难道你曹操不想一统天下了?

没错,曹操的确不想一统天下了,准确的说,是曹操知道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一统天下了。所以曹操选择了让儿子接班,继而让儿子来完成自己的志向。

可是荀彧却还是有这方面的想法的,而且他希望能够帮助曹操完成这件大事。所以他不能理解让儿子接班这种蠢事。儿子的是儿子的,跟你有半毛钱关系吗?

两个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结果得不到理解的曹操,只好忍痛将荀彧罢黜。想要以此继续自己的计划,从这个时候开始,两个人便分道扬镳了。

荀彧最终以死明志,可见他对曹操的期望值多高。

对于荀彧的死,其实是有两种是说法的。

  1. 一种是因为遭到了曹操贬谪所以抑郁而死,这种可能性是最大的,因为荀彧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破碎了。对普通人来说梦想破碎好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那是因为你没有为梦想付出多少努力,荀彧可是为了这个梦努力了几乎一辈子。所以梦想破碎的一刹那,荀彧的心也死了。
  2. 第二种是说曹操送了一个空盒子给荀彧,荀彧看了以后就自杀了。我觉得这个就比较扯淡了,但是可以看看曹操为什么要送空盒子给荀彧。

当然前提是盒子里的东西不是被下人给偷了,那就是曹操的意思。曹操这么做是为了告诉荀彧,你一辈子的梦想都是虚无,现在他所拥有的才是实实在在的。他希望老伙计不要再拘泥于虚无的梦想,一统天下的大业完成不了,那是天意,我们应该及时行乐。

这就是曹操晚年的想法,荀彧看到以后,以死表明自己不会及时行乐的决心。荀彧死后,曹操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什么叫做居安思危,想要及时行乐完全不现实,没多久关羽的大军就北伐了,所以曹操回想起荀彧自杀的事情,终于发现,荀彧是对的。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掉荀彧这样的人才?

天下没有他容身之处,往哪里逃。他辅佐曹操做出做出大功勋,他有敌人。曹操势力大,没人帮他。他是想逃也没有合适的地方的。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掉荀彧这样的人才?

荀彧是曹操重要谋士,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举荐了荀攸、郭嘉等大量人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不休,汉室朝廷名存实亡。荀彧富有政治远见,建议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拥立汉献帝的政治举措,对许多贤能之士,特别是忠于汉室的士人有很大感召力,纷纷前来投身效命,势力大增。

公元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

荀彧忠于汉室反对曹操称魏王,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而死)。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掉荀彧这样的人才?

荀彧确实是很矛盾的一个人,才比诸葛但是却不如诸葛有名;并肩曹操但是最后却死于反曹。或许在思想与现实均无出路的时候,只有一种解脱方式了......

一出身大族

荀彧是颍川荀氏成员,其家族是荀子的后裔,至荀彧的祖父荀淑时开始发达。在战乱时期荀彧是较早投奔曹操的名士,《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到,荀彧先从袁绍,但是后来荀彧认为袁绍并非贤主,于是改而投奔曹操,曹操大喜之下称荀彧为“我之子房”。荀彧对曹操的帮助是全方位的,从战略分析到人员的推举,都极大的扩展了曹操的实力,其中荀彧给曹操最大政治战略建议就是为人熟知的迎接汉献帝以令不臣,此后曹操在与袁绍的隐性竞争中得以快速扩张,于此同时想必也给在战乱中的曹操莫大的精神鼓舞,因为在合作的前期,曹操对荀彧的称赞是不吝言辞的。

二由密而疏

但是荀彧和曹操的合作,随着曹操在战场和朝野上势力的扩张,以及各种形势的变化而出现了分歧。有分析认为是赤壁战场的失败,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转而打理身后的基业,为了把自己的政治遗产传于后世,而不再以统一天下为志向。这就与荀彧的理想出现了矛盾。具体的事例则是在伏完要谋杀曹操一案中,伏完想联络荀彧一起对付曹操,荀彧自然并没答应和伏完联手,但是也没有向曹操说明此事,或者是为了保全伏完或者是不愿意把矛盾在扩大,但是曹操却最终通过樊普知道了此事。当荀彧对事态有所觉察想对曹操解释时,已经来不及了,疑心很重的曹操自然对荀彧不再信任。

三职场冷暴力

曹操谋求私权的过程不断推进,而荀彧对曹操仍报有幻想,《三国志.荀彧传》记载在曹操接受九锡时,荀彧表示反对,说“不宜如此”,不论其初衷如何单就此时此番言论都足以让曹操“心不能平”。而最终荀彧之死在不同的史书中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记载是,曹操讨伐孙权,借机让荀彧劳军而将其留下,曹操行军至濡须,荀彧以疾留寿春,最后“以忧薨”;而《后汉书》则记载为,曹操给荀彧送去一个空食盒,荀彧见到后自杀而死。

其实对比两种记载,不论是荀彧被强留军中还是见到食盒而死,都含有曹操对荀彧的羞辱和“职场冷暴力”之意,而荀彧作为一个有所持的名士,面对昔日盟友在现实和理想上的背叛,

自己又无法改变,在现实中妥协则在思想上无法解脱,求得思想解脱则意味着逃避现实,所以留下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这个世界。《三国志》记载,明年曹操“遂为魏公”,当时给曹操劝进的人员表中,就有荀彧当时举荐来的钟繇等人。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掉荀彧这样的人才?

什么是“不得善终”?

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中,李斯算是“不得善终”,太史公这样描写李斯的结局:“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韩信亦“不得善终”,《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李斯被腰斩,韩信被刺杀,还牵累了其身后的家族,这才叫不得善终。

而荀彧不同,虽说他是病死还是自杀至今没有定论。不过在他死后,其家族并未受牵累。

说他“不得善终”,似乎不太准确。

此外,荀彧身后还有个“敬侯”的谥号,他算得上是“善终”的!

荀彧出身颖川荀氏,早年便有一差声名,乃是荀子后人。

其祖父荀淑在时,荀氏便是天下闻名的的世族大阀。

三国两晋名士之风泛滥而畸形,名士在当时可说非常吃香。荀彧大约是利益于出身,本身又有着相当的本地,得到南阳名士何颙的吹捧,赞他是“王佐之才”。

永汉元年(公元189年)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荀彧由是弃官归乡。他认为颖川乃四战之地,早些从这个盘子上撤出去为妙。

后来果如荀彧所言,留乡的荀氏族人几乎被杀的一干二净,可见荀彧谋身之能。

荀彧作为一个谋士,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可以说没有荀彧,可能曹操的彪炳江山可能来得不这么顺利了。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 年),曹操欲行九锡,自为曹国公。实际上除了那个称号,已经将皇帝的一切权柄握在了手中。

忠于汉室的荀彧说了这么几句话,“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据《魏氏春秋》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不过这段史料的真实度高吗?我看未必!

荀彧一直以汉臣自居,他肯定不是第一次在曹操面前表露出这种情绪。

如果说这是压垮曹操底线的最后一要稻草,那为何只有荀彧一人被拿下,而荀氏家族全无挂碍?

与其说是荀彧过了曹操的底线,不如说曹操冲破了荀彧的以防,让他终于不再自欺欺人。

因而,关于荀彧的死,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说法:曹操再征孙权,使荀彧于谯县犒军,荀彧忧劳过度,病死寿春。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掉荀彧这样的人才?

东汉末期,三国初始,战火涂炭,军阀割据。时任典军校尉的曹操因为年轻气盛看不惯大将军何进阴谋嘴脸,更不愿意与并州牧董卓同流合污,带着团队跑到了陈留选择了自主创业。

曹操在初期创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和袁绍、袁术兄弟抱团发展。

然而,河北的张角筹划了震惊朝野的黄巾军之乱。

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凭借此契机登上了这个时刻的历史舞台。

他"破兖州,斩刘岱";他"出奇计、设伏击,昼夜战";他收降卒三十万,创建青州兵。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了南征北战之旅,他已"匡扶汉室"之名图霸了汉室基业。

此时此刻的曹操显然已经是"屈一人下,伸万人上了"。

但是曹操依旧没有满足,因为人性的自私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战胜了他所谓忠诚的誓言。

本来,因为曹操所依托的职业规划是打着汉室的旗号。曹操最初在骨子里是忠于汉室王朝的,因为他也是汉臣出身,所以对于那些愿意誓死追随于曹操的能臣贤士。

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效忠于汉朝王朝的。因为拯救大厦将倾可以说既是这些汉室子民的主导思维,更是他们愿意与曹操达成某种合作的前提条件更是愿意臣服于曹操的唯一目的。

但是,随着权利的最大化以及曹操的一举一动,还有曹操的地盘和势力的逐渐的壮大,渐渐地暴露出其逆行倒施、本末倒置的真实嘴脸。

因而,从这一刻开始,本是效忠于汉室王朝的群体和曹操之间各种敏锐的问题也就趋于清晰地展露了出来。

凭借曹操的性格和对霸业沉迷的程度而言,他一旦感觉哪里不对路,或是发现哪个环节出现了偏移,可以很肯定地说,他是绝对不会妥协和迁就的,对待这种现象他既不会容忍更不会心慈手软。

毕竟在这个触及其根本神经和权益的敏感地带,他一直坚持着其固有的原则底线,那就是"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同时对外发出了浓烈的信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态度,为了他开辟的北方霸业能长期安定、巩固长久,曹操果断地用行动来加以证明。

不是英雄,读不懂曹操,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因而,自建安初年初始,曹操就开始筹划并展开了集中清理拥汉势力的行动计划。曹操自迎接汉献帝移驾许县的这个阶段开始,他假借汉献帝的旗号加快了排除异己的步伐。

他先是诛杀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拥汉派代表人物。后因对太尉杨彪产生不满,冠以袁氏同党的帽子将杨彪打入大狱,欲除而后快。

但将作大匠孔融带头反对,曹操害怕事情闹大随即停止迫害杨彪。以至于后来杨彪为了保护全族人,选择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闭关生活。

虽说孔融解救了杨彪,但是却把自己的仕途之路和小命给搭进去了。

而即使杨彪得以侥幸躲过了曹操的阴谋陷害,可是他的儿子杨修却在不久在曹操的屠刀下丢掉了性命。

还有汉室外戚、汉献帝刘协爱妃董贵人的父亲董承、丞相掾耿纪等拥汉派势力因反叛一同被清理、铲除的事件。

以上所述这些还不足以证明曹操的阴险毒辣的一面,因为曹操残酷无情的一面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了针对荀彧的身上。

三国时期,依照荀彧为人的口碑及身份地位、声望、还有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来看,他可以向萧何一样善始善终。

毕竟荀彧为曹操的事业贡献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价值,曹操倘若有一丝的仁和之念、宽厚之心,都不会轻易萌动对荀彧过河拆桥的念头。

曹操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杀错这个人

众所周知,荀彧是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谋士。他对曹操最终能够青云直上、图霸四方霸业而言,可谓是呕心沥血。

在世人皆知的官渡之战中,荀彧建议曹操在敌我不利的条件下坚持捕捉胜利的契机,为一举击垮袁绍,为曹操争取到了剿灭袁绍的绝佳时机。

况且在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外在因素的方方面面言明了如何铲除袁绍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别人不能及的作用。

而且在曹操南征北伐之时,荀彧往往具有出谋划策、克敌制胜的计谋,而后又心甘情愿地做了曹操的临时替身,为其镇守大本营,巩固根据地立下了非凡的功劳。

换个角度来说,荀彧当时居于汉室朝堂,时任尚书令,若是按照职能划分来说,曹操即无权对其指手画脚也无法对其加以制衡。

所以说,单凭这一点荀彧与很多人是有着莫大的界限。以至于他的忠于汉室的心频频展露,令曹操逐渐地产生了阴暗龌龊的想法。

曹操,行动上的巨人,德行的矮矬子

公元212年,曹操准备加封自己为魏国公时,就曾在私下派人去试探过荀彧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荀彧很严肃地说道:"曹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安定国家,匡扶汉室,对圣上有的是一片赤诚。君子爱人以德,我们不能这样做。"

曹操派出去的说客将荀彧的言词一五一十地描述给了曹操听,曹操火冒三丈。

至此,荀彧在曹操身边来说就是一个绊脚石,势必有一天会除之而后快。

睚眦必报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所以通过这件事情让曹操回想起早年间(公元204年)荀彧就曾当众反对曹操创置九州的计划。

因那时候汉室江山为十四州,曹操占据了冀州之后,准备将十四州缩减为九州的一种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一旦要实施起来的话,在冀兖青三州一体化的战略布局之中,冀州便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地盘外扩的城镇群之一。

身为曹操五大谋士之一的荀彧,为何选择自杀

荀彧言道,天下尚未安定,人心所向不稳,切不可因为局部的变动而引发整体局势的动乱。此言在表面上乍一看,像是为了曹操的大业而说,可究其根本而言是为了压制曹操势力日益膨胀的一层含义。

曹操从这一刻开始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自己若想取代汉室而自立的话,荀彧是不会站在自己阵营中来的,因为荀彧只会做忠于汉室王朝的事情。

曹操自然对荀彧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接憧而来的是对荀彧的不满、反感、厌恶。

以至于日后,曹操南上讨伐东吴孙权时,就曾力排众议让荀彧代表汉室王朝前往南方犒劳三军。待荀彧来到了曹操的地盘后,曹操就找了个借口将荀彧软禁了起来。

不久,曹操欲率军出征。在大军开拔之前,曹操让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盒子内空无一物。荀彧也就自然了解到曹操的用意,随后自己做了了断。

荀彧死于自杀还是死于谋杀

根据《史记》中言道,我们可以判断荀彧与汉献帝皇后伏寿秘除曹操的事件也有一定的关联。也就是说,荀彧和曹操既是合作,但合作的目的又截然不同。

荀彧和荀攸、陈群、贾诩、程昱、郭嘉等这些人想法不同,荀彧真心希望曹操能够匡扶汉室基业。

而曹操最初也是打着这个旗号来网络天下英雄豪杰的,谁知在后来却是走上了本末倒置的一条路,而当曹操感觉到荀彧的心是一直忠于汉室方向的,便对其果断下手以除后患。

汉献帝刘协对于荀彧的身亡伤心欲绝,那种断腕之痛简直是不能用言语加以表述。荀彧的死在上至汉室朝堂、下至文人知识分子中也引发了巨大的触动。毕竟荀彧名扬天下,是很多知识分子为之努力的榜样。

三国曹魏时期的楷书鼻祖钟繇评价荀彧是王道的化身。而司马懿评价荀彧"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魏晋琅邪王导评价"荀文若,功臣之最也"。由此可见荀彧的影响有多大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