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魏忠贤在天启年间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可是到了崇祯做皇帝以后,仅仅一年之内,魏忠贤居和他的党羽然都被崇祯给清理干净。那么崇祯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魏忠贤权势通天,甚至导致后宫多位妃子流产。魏忠贤之所以能够上台,主要原因就是跟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关系好,甚至是名义上的夫妻关系。所以天启皇帝爱屋及乌,对魏忠贤也十分信任。
为了掌握朝中大全,魏忠贤尽可能想各种办法误导天启皇帝做一些迷失心智的事情,淫乱后宫也好,木匠活也罢,反正就是不让天启皇帝管朝中的事情。这么一来朝中大全都落在了魏忠贤手里。
天启朝要想在朝中做官做稳当了,就必须要给魏忠贤面子。当年孙承宗何等人物?那是重量级的封疆大吏,可是因为不买魏忠贤的账,结果被撤职回家。袁崇焕袁督师,是响彻辽东的大人物,为了能够在朝中生存下去,居然也为魏忠贤建立生祠。
可见魏忠贤的地位多高,但是他的地位有一个保障,那就是天启皇帝要一直做皇帝才行。这件事比较困难,皇帝会有儿子,早晚会让他儿子接班。为此客氏和魏忠贤将后宫但凡怀孕的妃子,都给搞流产了,所以天启皇帝这辈子都没有儿子。
崇祯帝战战兢兢上台,故布疑阵让魏忠贤不知所措。让魏忠贤想不到的是,年纪轻轻的天启皇帝,因为木匠活做多了,又不断被魏忠贤下春药的原因,身体急转直下,年仅23岁就去世了。
魏忠贤一党感到十分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件事,甚至找来了十几个怀孕的女人,以此来冒充是天启皇帝的种,想要让她们生下皇子后继任皇位。在天启的张皇后强烈坚持下,天启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藩王做得还是挺开心的,他知道朝局混乱,本不打算掺和进去。可是张皇后这个嫂子一再坚持,崇祯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这件事。
崇祯上台以后,对魏忠贤的态度,十分有意思。他不准魏忠贤告老还乡,这说明崇祯还是想要任用魏忠贤的。但是他却将客氏赶出了宫门,天启皇帝都死了,这个奶妈还留在宫里干什么呢?早就应该出去了。
魏忠贤就犯迷糊了,这崇祯皇帝到底是啥意思呢?这个时候有些态度比较坚决大臣上书弹劾魏忠贤,可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对魏忠贤下手。这个时候魏忠贤为了试探崇祯皇帝,主动要求崇祯皇帝下诏,撤销魏忠贤在民间的生祠,没想到这件事崇祯却批准了。
魏忠贤完全摸不清崇祯的路数,这就说明崇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崇祯在稳定自己的大位以后,向魏忠贤党羽发起了进攻。崇祯为什么要对魏忠贤态度暧昧呢?主要是因为他刚刚登基,那个时候地位还不够稳,需要时间来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而且需要时间熟悉皇帝这份工作。魏忠贤是官场老手,很多东西都可以从他那儿学到,崇祯自然是不着急动魏忠贤。
但是崇祯的态度是坚决的,魏忠贤这种奸臣,必须要除掉。当年自己做王爷的时候,就曾经遭受过魏忠贤的迫害,差点就出不了京城,事事都要求着魏忠贤。现在这口鸟气总算是要出了,所以在暧昧的态度下,崇祯也在试探魏忠贤的底线,比如拿掉客氏,比如撤销魏忠贤的生祠。
魏忠贤党羽众多,但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其实就是掌管兵部的崔呈秀,因为他手里掌握着军权,随时都可能引起兵变。如果这个人不倒台的话,魏忠贤压根就倒不下去。
崇祯一直在想办法弄掉崔呈秀,没想到阉党自己人将这个好机会送了过来。当时的阉党分子御史杨维垣弹劾崔呈秀,并且将所有罪责都推到了崔呈秀身上,想以此向皇上邀宠,又能够保全阉党。
崇祯皇帝大喜之下,立刻拿掉了崔呈秀。这件事对扳倒魏忠贤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说魏忠贤就是被自己的猪队友给害了。
崇祯帝借力打力,逼魏忠贤自杀,将阉党一网打尽。崇祯皇帝从始至终,并没有直接跟魏忠贤对抗,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他知道阉党不好惹,在朝中盘踞了这么多年,力量可想而知。
如果强行跟他们闹掰的话,极有可能造成阉党造反的局面,那是崇祯不想看到的。所以崇祯皇帝必须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来打击阉党,这个他人的力量就是那些不屈服于阉党的东林党人。
在崇祯表态撤了崔呈秀以后,大家都明白了新皇帝的意思,那就是要办魏忠贤了。所以上书弹劾魏忠贤的奏章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魏忠贤在巨大压力之下,只好找到了崇祯皇帝,表明自己认错的态度,并且主动要求撤销所有爵位官位,只想回家做个富家翁。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崇祯立刻就答应了魏忠贤的请求。魏忠贤认为自己安全了,带着一干人马匆匆离开京城。可是他的声势浩大,完全没有下台的感觉,这让崇祯皇帝非常不舒服,如果魏忠贤不死的话,那么阉党压根就没办法被铲除。
所以崇祯吩咐锦衣卫前去捉拿魏忠贤归案,结果逼迫魏忠贤自杀而死。魏忠贤死后,前兵部尚书崔呈秀也自杀了,阉党失去了首脑核心人物,自然是溃不成军,被崇祯一网打尽。
总结:魏忠贤有造反的实力,却没有造反的基础条件,否则哪有崇祯什么事情呢。说到底魏忠贤是没有儿子的太监,自古以来哪有太监造反有好下场的呢?一个都没有。因为魏忠贤没有儿子,没人会为他收拾残局。天启皇帝死的时候,魏忠贤的确可以造反,可是即使他造反成功了,谁来做皇帝呢?
他本人肯定是不可能做皇帝的,即使做了皇帝,那也没有接班人。一个太监做皇帝也会遭到天下的人辱骂。所以魏忠贤只能找老朱家的傀儡做皇帝,可是等他老了以后,一定会遭到疯狂的清算,自古都是这样。
权臣如果不走上皇位的话,早晚都是要被清算的,霍光是这样,张居正是这样,就连后来的多尔衮也是这样。
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天启帝没有子嗣,弥留之际诏令其五弟(信王)朱由检承继大统。在天启帝死后第三天,年轻的朱由检南面为帝,年号崇祯。
当时的崇祯内心是既兴奋又焦灼,兴奋的是君临天下能够一展抱负,焦灼的是他的敌人就在眼皮子底下,稍有差池随时都有可能被暗害。这个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权倾天下号称"九千岁"的阉宦魏忠贤。
魏忠贤21岁自行阉割而走进皇宫,天性狡诈多谋,且能说会道,由于揣摩圣意,刻意逢迎,得到天启帝信用。借皇权网罗羽翼,后期势力相当骇人。上到六部,下至地方州县;军队内外全有他的党羽。他不但号称“九千岁”,而且一家老小都在朝中当大官,连还在襁褓之中的侄儿良栋,也被封为东安侯。另一个侄儿良卿甚至代替皇帝,前往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可以说,后期的天启帝已经完全成为傀儡,大明王朝实际上成为了魏忠贤的天下。
面对强敌,在经过起初的焦灼后。崇祯的内心也开始变得冷静,以弱示人,韬光养晦。每天衣冠不整,不见任何人,不说话,也不乐,其目的是消除魏忠贤的疑心。
因为此前皇嫂张氏有过交待,凡事倍加谨慎,小心在意,尤其是宫中的食物,不要吃,所以崇祯自带着一块麦饼藏在身上,饿了偷偷吃一口。崇祯入宫的第一天晚上,整宿没睡,手中握着一把剑枯坐。为了拉拢收买身边的太监和锦衣卫,他命人取来了酒肉给予赐赏。这些人深受感动,一个劲地山呼万岁。之后崇祯把宫里的宫女丶太监换成了自己从信王府带去的人,以确保自己的安全。
而当时的魏忠贤更是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因为他号不准崇祯的脉。他现在最想要的是维持住自己的地位,至于弑君而自立,借他个胆他不也敢,少了关主件的人,还是有他的底线,与其说死忠于大明,不如说活在了刀尖上。所以崇祯的当时表现是极其聪明的,魏忠贤当然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立的是一个英明强势之君。只要不动自己,哪怕让自己提前告老,能保住荣华富贵,他是断想不会下死手的。
但现实的环境使魏忠贤纠结不己,崇祯虽然待己如初,内心咋想,不得而知,更为让他食不下咽的是为祸官场数年,树敌过多,尤其是在和东林党的斗争中,得罪了当时不少有影响的朝臣,所以他用美色诱惑崇祯,妄想他成为第二个天启,结果崇祯早有所防,未能得逞。
其实宦官一开始只是作为替皇帝分担政务的亲信而存在。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开始坐大,宦官被皇帝抬高地位借此打压文臣集团,保证皇权的稳固。天启年间,东林党一党独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统治,天启帝表面上昏庸重用魏忠贤,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想通过阉党夺回权利,所以造成魏忠贤的权势滔天。归根结底,宦官只能是依附于皇权之下,再张狂也不过是皇帝手里的一张王牌而已。
因此,对自己的位置,魏忠贤再清楚不过。为了更深入试探崇祯,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他主动提出要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位。崇祯非但没有诏准,而且对他还褒奖一番。然而随后,对客氏的请求却正中崇祯的下怀。客氏是天启帝的乳母,生情放荡,与魏忠贤狠狈为奸,天启帝绝嗣与她有直接关系。客氏请求出宫的理是天启皇帝已死,我留在宫中也没有意义,再者也不方便。于是崇祯马上恩准了。其目的是,将魏忠贤和客氏彻底分开。
为了解除魏忠贤的孤疑之心,崇祯一面给魏忠贤加官进爵,一面打压上奏折弹劾魏党的杨所修。崇祯的不正常之举瞒不过睿智大臣的慧眼,他们时刻盯着皇上的动向,揣摩圣意。崇祯正是抓住了大臣们的心理。当御史杨维桓上疏弹劾魏忠贤的亲信崔呈秀时,局势对崇祯己经相当有利了,表明魏党黔驴技穷,"丢车保帅"是崇祯预料之中的,于是立即免除了崔呈秀兵部尚书一职。崇祯此举,无疑释放了一个政治信号,那些曾被阉党打压的朝臣们早就等着这一刻的到来,于是,弹劾魏忠贤的奏折就像雪片一样飞来。
最后给魏忠贤致命一刀的是海盐县贡生钱嘉徵的奏疏,名为《奏为请清宫府之禁以肃中兴之治以培三百年士气事》,其中揭发了魏忠贤十大罪状: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同关节。
令人叫好的是崇祯还把这个奏疏拿给魏忠贤看了,而且以保护他为由,送回凤阳安置。当时,魏忠贤的心理彻底崩溃,不久上吊而死。
其实"人不作死不会死。"魏忠贤的一生就是这句话的经典释义。一个奴才,在崇祯眼里,终究翻不起大波,因为天意决定他这一生注定改变不了既定的身份。
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我是七哥
魏忠贤的倒台,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崇祯皇帝的精明政治才干,让人感叹他不是亡国之君啊。崇祯铲除魏忠贤,主要有五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崇祯皇帝顺利即位,完成权力的过度。(崇祯帝剧照)
1627年8月明熹宗病危,朱由校自知时日不多,开始安排后事。看到皇帝病危,魏忠贤和客氏感到一丝惶恐,一旦明熹宗去世,新皇继位,他们即将面临生死考验。
于是客氏安排怀孕的十名宫女进宫,假称这些宫女都是明熹宗的儿子,想要行吕不韦之举。明熹宗得知之后,便与张皇后商量,想要立宫女的儿子为皇帝。
张皇后了解魏忠贤,客氏的为人,料定宫女的子嗣有诈,便力劝朱喜宗立自己的亲弟弟朱由检为皇帝。最终,在夫妻之情的感化系下,朱由校有了登上皇位的机会。
而朱由检,对朝局的败坏,早有耳闻,不愿意接替皇位,最后张皇后亲自出马,力劝朱由校,为了大局考虑,登上帝位。最终,朱由检勉强答应了,但对皇位仍然心有余悸,恐怕自己会被魏忠贤的党羽迫害,命不久矣啊。(懿安皇后 剧照)
对此,张皇后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叮嘱了些事情,才让崇祯皇帝吃了颗定心丸。
1627年8月24日,崇祯皇帝继位。
入宫当夜,为了避免魏忠贤指使宫女太监陷害自己,崇祯皇帝拿着宫女的佩剑,一夜未眠夜;日常吃饭,饿了也只吃自己私藏的食物,以防魏忠贤的党羽下毒;最后,为了彻底保障自己的安全,崇祯从自己的信王府中,将亲信的宫女、太监带入宫中。
崇祯帝一面不断加强自己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依然恩宠魏忠贤一派,就像明熹宗一样。
魏忠贤看新皇继位,已成事实,自己无法下手谋害,只得侍奉新皇。就此,崇祯皇帝顺利继位。
第二步骤,积蓄反魏力量。
新皇继位,朝中势力、宦官开始试探新皇的态度。作为权势最大的魏忠贤,是最为迫切的,因为他知道,新皇帝的态度将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按照以往帝王的爱好,魏忠贤先是进献了几名宫女,看看崇祯的态度。崇祯不爱女色,但碍于魏忠贤的权势,不想让他起疑,于是收下了这几名宫女。出于安全考虑,崇祯帝对宫女搜身,最后发现了催情药。因此,崇祯对魏忠贤更加防备。
魏忠贤看崇祯迟迟没有行动,又生一计,安排一个小太监,拿着挥发的催情药,站在宫门外,以便崇祯就范。崇祯很快就识破了魏忠贤的伎俩,更加痛恶魏忠贤,感叹先皇就是这样被魏害了!
魏忠贤看崇祯帝竟然不爱女色,自己的计谋被识破,隐隐中有一些不安。为了进一步明确崇祯的态度,魏忠贤想看看崇祯对待群臣的态度。
只见,崇祯看见一些谄媚魏忠贤的奏章,没有太大的异常,反而有些高兴的样子;看见一些弹劾反对魏忠贤的奏折,崇祯也不做过多回复,神情也没有太大变化。
魏忠贤只感觉事有蹊跷,对自己的命运有些担心。为了进一步明确崇祯的态度,魏忠贤决定以退为进,上书请求各地停止供奉自己的祠堂。崇祯知道魏忠贤是在刺探自己的态度,但也想借此机会,开始铲除阉党,于是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要求。这样,崇祯皇帝既表面自己反魏的态度,又不会太过于激怒魏忠贤,毕竟祠堂也只有贤明有德的圣人,才有资格供奉,魏忠贤哪里是呢?对此,魏忠贤也是心知肚明。
旨意下来,魏忠贤知道自己的好日子要到头了,新皇帝对自己心存戒备。而群臣,也知道了新皇帝的态度,准备大举反攻阉党,反魏势力开始酝酿壮大。
随后,崇祯帝料定魏忠贤会心生不满,可能会借用自己朝中的势力,来个鱼死网破什么的,于是继续褒奖魏忠贤一党,暂时稳住了魏党。
第三步,开始行动,寻找导火索。
虽然有了一定的反魏力量,崇祯还是不太敢轻举妄动,毕竟魏忠贤的党羽太多,遍布朝野,朝中关键的职位依然是魏的人。(杨维垣 剧照)
正在崇祯寻找导火索的时候,没想到魏忠贤一派的人,反而送来了机会。御史杨维垣作为魏党一派,上书弹劾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杨维垣的本意,是想将魏忠贤过去所做的罪责,全部嫁祸给崔呈秀,然后以一人牺牲,来保全魏党。
这的确是个好计策,杨维垣想两边都不得罪,自己既脱离了魏党的名声,可以跟着皇帝一起走;倘若魏党继续得势,自己也只得罪了崔呈秀,而保全了九千岁,那九千岁也不会太难为自己。
崇祯一看,心中大喜,立即将魏忠贤党羽的五虎之首,崔呈秀直接革职。(魏忠贤最核心党羽 五虎 剧照)
倒魏的导火索就此被点燃!
第四步,铲除魏忠贤。
群臣一看魏忠贤的心腹倒台了,心中大快,反魏势力顿时大涨,许多弹劾魏忠贤的奏折一一呈上。当然,这些奏折中,不乏一些急功近利、投机的人, 自然他们所写的奏疏,可信度不高,凭着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去罢黜魏党,只会逼反魏党。
最后,看过无数奏章之后,崇祯看到了一封满意的奏章,来自海盐县的贡生钱嘉征,直接列举了魏党的十大罪行,而且这些罪行,基本可以坐实。
崇祯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当着魏忠贤的面,宣读了这封奏疏。听完奏疏,魏忠贤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了,而崇祯之所以不敢动自己,不过是因为自己还有朝中的势力罢了。(魏忠贤与徐应元商量 剧照)
惶恐之余,魏忠贤决定动用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某一条生路。于是,找崇祯的贴身太监徐应元,商量计策之后,再次决定以退为进,请求上书辞去爵位,只求保住富贵。
崇祯看魏忠贤如此行动,心中很是满意,直接恩允。没过几天,又听说,魏忠贤辞去爵位,是徐应元的主意,心中不快。崇祯帝与以往的明朝皇帝不同,坚持反对太监干政,于是,先严厉斥责徐应元,然后借机牵连到魏忠贤,直接将他贬到凤阳去守陵。
这一切举措,行云流水,近乎没有破绽,让魏党几乎找不到太多反击的措施。就这样,崇祯继位几个月的时间,就将这位权倾朝野的九千岁,赶出了京城。
面对崇祯的步步紧逼,魏忠贤不得已离开了京师。平日过惯了作威作福的生活,临走的时候,也不能落下威风,魏忠贤照例带着自己的1000亲兵,四十多辆车马,浩浩汤汤地离开了京师。
看到这一场景,崇祯感觉自己的帝王权威受到了巨大挑战,魏忠贤被贬出京,竟然还如此作威作福,实在可恶,于是,当场下令锦衣卫逮捕魏忠贤,押回京师受审。
魏党的太监李元贞听闻,知道这次魏忠贤在劫难逃,连忙派人给九千岁通风报信,让他早做打算。听闻消息,魏忠贤感觉在劫难逃,这一次被抓入京师,恐怕也是九死一生。于是,解散了自己豢养的这些亡命之徒,自己与死党李朝钦,跑到客氏旅店饮酒,只等锦衣卫来抓人。
这时,恰好有一位昔日被魏忠贤打压的秀才,听闻魏忠贤沦落到了这个地方,心中大快,想趁机奚落下这个家伙,于是唱起了自己编纂的《桂枝儿》。
听闻《桂枝儿》的曲目,再加上天色已晚,月光皎皎,一种凄凉的心绪迎上心头,魏忠贤最终自杀。
第五步,铲除魏党。(魏党)
崇祯逼死了魏忠贤,得知消息的五虎之首崔呈秀,也自知在劫难逃,便自杀谢罪。失去党首、领导人物的魏党,各方势力开始躁动,一方倒戈东林党,一方誓死抗争,再也没有抵抗崇祯的势力。于是,在崇祯借助东林党势力打击之后,魏党几乎铲除殆尽。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朱由检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其实就用了一招——欲擒故纵术。在自己没有坐稳皇位时纵他,在自己坐稳皇位后擒他。
新上任的皇帝想除掉权臣基本都用这一招。雍正干掉八贤王胤禩,嘉庆干掉和珅,都是很好的例证。
天启皇帝驾崩,崇祯以信王身份入主皇宫,可皇宫是魏忠贤的天下,太监宫女大都是魏忠贤的人,为了自保,他不敢吃宫里的饭,只吃自己带的饭,睡觉的时候,抱着从太监手里借来的剑。等他顺利继位,把信王府的下人调到自己身边才解决自身安全问题。
新皇帝上位,魏忠贤首先要投石问路,看新皇帝对自己怎样。为了不引起疑心,魏忠贤送来的美女崇祯照单全收,意思咱俩关系不错;有人弹劾魏忠贤,崇祯一概不于理睬,魏忠贤提出辞去东厂职务,崇祯也不同意,意思还要重用魏忠贤,还需要魏忠贤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对魏忠贤的爪牙王体乾、李永贞继续重用,意思是不但对魏忠贤好,对他的手下也不错。魏忠贤完全被麻痹了,从崇祯对他的态度中,他感觉到崇祯对他的需要和宠信。于是魏忠贤彻底放松了警惕。
魏忠贤放松了警惕,面对大臣们的弹劾,他首先想到的是辩解,不是狗急跳墙,这样在魏忠贤的心里始终存一丝幻想,崇祯不会把他逼上绝路。这样崇祯做起来就比较从容。
崇祯坐稳皇位后,先是开缺了魏忠贤的爪牙崔成秀。崔成秀握有军权,拿下崔成秀,也就去掉了魏忠贤的兵权。
没了兵权,魏忠贤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崇祯这时把大臣们的弹劾全部拿出来,定了魏忠贤死罪。念及魏忠贤侍奉先帝有功,免死,发配凤阳守皇陵。就在这时魏忠贤仍存希望,他不相信崇祯会对他做绝,直到途中崇祯派人杀他,他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必死,知道崇祯对他实施的只是欲擒故纵。这时他想对崇祯不利,已经无能为力了。
崇祯扳倒魏忠贤展示的智慧和耐心,崇祯坐稳皇位后,再也没有干出这么精彩的事。这使我想到嘉庆扳倒和珅,事办得也是干净利落,之后嘉庆平平庸庸,终其一生再也没有干出这么出色的事儿。为什么会这样?深度不够。
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急中生智,一般人也能做出精彩事。一旦危机解除,进入正常状态,体现出来的就是正常智力,崇祯和嘉庆一样深度不够。崇祯扳倒魏忠贤的智慧和他后来一系列昏招对比值得后人深思。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位前,对魏忠贤构陷忠良,排除异己,闭塞言路早心知肚明,因而对他已有了防范之心,所以,在上位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态度暧昧,故意不明不白,让魏忠贤看不透自己的内心,以此让魏忠贤产生忽视、麻痹心理。魏忠贤当时权倾朝野,纵使出将入相的人物也畏惧他三分,且朝廷重要部门他都安插有亲信,崇祯当时才十六、七岁,可谓乳臭未干,且朝野都无文臣武将支持自己,如果贸然动手板倒魏忠贤绝非易事,弄不好会打草惊蛇,甚至惹火烧身,因此崇祯皇帝隐忍以行,在谨言慎行中等待合适的机会。魏忠贤属于阉党,而代表大地主集团利益的东林党官员在执政期间,整顿朝纲,严惩贪污腐败,罢免了很多不称职的官员,而这些被罢免的官员转身就投靠了魏忠贤的庵党;两党对抗持续进行且愈演愈烈,势单力薄的朱由检决定借助东林党的力量惩治魏忠贤。崇祯开始了有意表明自己对东林党人的重视,让朝廷文武看到自己的态度,因而很多重要官员都稍无声息地向东林党和崇祯靠拢,从而慢慢地消弱了魏忠贤的势力,长此以往,魏忠贤明白了崇祯已下决心要铲除自己的势力,但为时已晚,在几经试探、挣扎无效的情况下自缢而死。
朱由检是如何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位之初借自己的态度不明朗,让魏忠贤捉摸不透,从而使他掉以轻心,以此麻痹魏忠贤。
我们知道朱由检刚登基时年龄才十六七岁,而魏忠贤在朝野的权利非常大,如果崇祯皇帝贸然整治魏忠贤肯定不现实,注定会以失败告终,而且还会打草惊蛇,因此崇祯皇帝采取隐忍的态度,其实是给自己等待合适的机会。
第二、利用魏忠贤对立的人与之抗衡。魏忠贤一党是属于阉党,而东林党主要是代表大地主集团利益的官员,他们之所以与魏忠贤一党形成对立是因为东林党当政后开始整顿朝纲,将很多腐败官员罢免,而这些人就投靠了魏忠贤一党,因此两党对抗,朱由检由于自己刚执政,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所以借助东林党的力量帮助自己。
第三、把握最佳的时机将魏忠贤一网打尽。由于东林党的介入,消弱了魏忠贤的一些势力,大臣们也看到了朱由检的态度是要铲除魏忠贤,因此纷纷站在朱由检这一边,魏忠贤自知自己大势已去,被天下人所憎恨,难以自保,便自缢而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