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衰弱和程朱理学的兴盛有关吗?明朝的灭亡和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吗?

程朱理学,其实就是儒学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不少人都认为程朱理学是假道学,确实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程朱理学的主张中,有不少是违背人性的,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本人就没有遵守他的学术。

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在为朱熹做辩解,说存天理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说一夫一妻制就是存天理,可是三妻四妾制度就是人的欲望,所以存天理灭人欲是这么个情况。这种解释完全将朱熹等人推向了圣人的高度,其实他们是这么想的吗?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朱熹

朱熹被大家称之为朱子,说明他的学问确实非常高深,他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可是他本人却娶了俩尼姑做小妾,既然你主张灭人欲,为什么还要公然违反这种说教呢?他的言传身教告诉世人,道理谁都会讲,关键是没有人会按照道理去做。所以程朱理学纵然博大精深,可是我认为,发扬这种道理的人首先就没有遵守的话,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程朱理学还达不到使宋朝衰弱的高度。

至于程朱理学跟宋朝的衰败,我认为是没有必然关联的。理学只不过是一种思想学术,完全上升不到国家存亡的层面。而且宋朝其实并不是弱小的一方,宋朝的经济始终都非常发达。宋朝最大的问题,其实是重文轻武。程朱理学绝对不能代表文人,他们只是文人中的一个分支而已。

比如说大文学家苏轼,其实就十分看不起程颐程颢俩兄弟,认为他们只会做死文章,脑子不够活络。所以文人也是分很多种的,宋朝是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才导致国防薄弱。可是也正是因为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的老百姓才会生活富足,在那个年代,是很难两全的。程朱理学一直从宋朝开始,贯穿整个元朝,在元朝时期其实打到了一定高度,随后又流传到了明朝。

理学到了明朝王阳明手里真正得到了进步。

明朝出了一个大思想家,王阳明先生。王阳明被很多人誉为千古难出一个的高人,他格物致知的思想也影响了好几代人。他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发明了阳明心学。其实这就是理学的另外一个版本,只不过王阳明更加注重实践,他本人就是实干家。

当年朱宸濠叛乱的时候,他居然没有等来朝廷的援军,就自己把叛乱给解决了,实在是厉害的可怕。所以王阳明不只是像朱熹、程颐、程颢那种纯思想家,他更是一位实干家,讲究知行合一,不仅要想到,而且要做到,我们现在都深受他的影响。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这才有了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心学实在是博大精深,就算是现在读起来都让人觉得通透,所以王阳明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怎么可能导致明朝灭亡呢?

导致明朝灭亡的因素有很多,如果上升到学术角度的话,我认为东林党人才是灭亡明朝的罪魁祸首,正是因为他们为了一己私利,在朝中挑起党争,使得大明王朝离心离德。甚至到了南明王朝时期,东林当人都没有放过这个小朝廷,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继续在弘光朝廷中捣乱,最终弘光朝廷只坚持了8个月就灭亡了。

而东林党人是比较憎恶王阳明的阳明心学的,所以他们属于对立派系。心学的传人中比较优秀的有徐阶、张居正这些人,他们都是明朝中兴的重臣。所以心学是使得明朝延续下去的重要力量,而不是灭亡明朝的主要原因。

总结:学术力量不可能构成国家的兴衰,只能说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对全局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断言程朱理学和心学影响国运的话,那是不对的,学问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要看学这些思想的人到底是怎么运用的。

宋朝的衰弱和程朱理学的兴盛有关吗?明朝的灭亡和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吗?

谢邀。宋明是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不过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在某个时期还遭到沉重打击。理学由于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后来得到推崇,不过,把宋明的亡国完全归为理学的原因则是不合适的。

理学在今天看来,其思想是需要扬弃的,理学中的经世思想近代曾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好感,但其三纲五常观念则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宋代重文抑武,远离了尚武精神,造成国势积弱不振,文臣结成朋党,军人列为军户,机构臃肿,战斗力不强。利益之争使得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甚至出现吴三桂放清人入关。

重清谈不重科技,的确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弊端,但宋明亡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归到某一个方面很显然是不客观的。宋明理学与汉学相比,毕竟还多了社会担当意识,而且还强调知识分子的气节,但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内部的团结,要想长治久安是难以实现的。

宋朝的衰弱和程朱理学的兴盛有关吗?明朝的灭亡和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吗?

谢谢邀请。

一、先说程朱理学和南宋的衰弱

程朱理学作为中国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博大精深,其细微幽妙之处断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所以,这里只简单归纳一下其理论学说的负面影响。

(一)程朱理学的自身缺陷。

不可否认的是,程朱理学很多理论是占不住脚的,这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学不能致用,知行不能合一。关于这一点,有识之士看得非常清楚,元代袁桷在《送陈山长序》中说:“朱文公之说行……以《四书》为标准,毫杪摘抉,于其不必疑者而疑之……孩提之童皆大言以欺世。故其功用少而取效近,礼乐刑政之本,兴衰治乱之迹,茫然不能知”。大言欺世,对治国理政却“茫然不能知”(可参见本文最后的方孝孺),一语中的。

第二,不能自圆其说。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今江西上饶鹅湖寺,理学内部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这场内战以“理学”朱熹失败、“心学”陆九渊胜出而结束。过程我们略去,只知道结果就够了——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双重标准。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义正言辞,不容商量。但是,孔圣人却说:“食、色,性也”,也就是说,最初的儒学是不排斥男欢女爱的。朱熹却要求背人性而驰,关闭一切人体机能,吸风饮露,做道德完人,这可能吗?结果很遗憾,因为朱熹本人就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奸宿尼姑,通奸儿媳”已经成为了他“圣人”之外的另外一个标签。

程朱理学,你何以服人?

(二)两宋的衰弱。二者关系不大,或者说几乎没有关系。两宋之衰亡在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让整个民族失去了血性和精气神,在与外族的对抗中从一开始的不胜不败到后来的一败再败到最后的畏战畏死甚至妥协投降,就连合约也一个比一个屈辱(檀渊之盟、隆兴合议、嘉定合议)。二是“燕云十六州”地理屏障的丧失,让两宋的身子骨先天不足,无论是辽还是金,一个俯冲就兵临开封、举国震动。三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尤其是宋辽“檀渊之盟”,给两国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相当于给后来的大金国养了两只肥羊,甚至辽和北宋连灭亡的时间和过程都一个样。

还有一个说法是南宋因程朱理学而亡国。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赵昀不仅为理学平反,还把两宋几个理学大家推上神坛,帮助理学完成对学术江湖的“大一统”,使之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宋理宗的庙号即来自于他对理学推广的巨大“贡献”),而仅仅38年后南宋就亡了国。在周密《癸辛杂识》中提到:“名为尊崇道学,其实幸其不才愦愦,不致掣肘耳,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

二、再说“心学”和大明之亡

说两宋因程朱理学而衰弱言之过重,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导致了一个民族的思想的滑坡和僵化。这绝非危言耸听,对比一下“心学”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一)陆九渊和“心学”。在“鹅湖之会”中胜出的陆九渊有一个核心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所谓“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我一直认为,如果这一理论从宋代就替代程朱理学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话,那么,“鹅湖之会”引发的将是属于中国的“文艺复兴”,以后的千年,蒙昧和僵化统统都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自由的、开放的、理性的和极具创造力的民族。

但是,一千年前,这一理论让全天下炸了锅——“心学”摈弃了“三纲五常”,凡事不再以圣人和领导指示为准,而是遵从于内心和天地间的自然法则!

要命了!

用“大逆不道”来形容当时朱熹尤其是官方的心态最恰当不过了。从先秦的孔、孟到西汉的叔孙通、董仲舒再到两宋的二周和程朱,统治阶级殚精竭虑劳心费力,把先秦儒学进行了阉割和异化,规定在家听父母,在外听领导,由“孝”而“忠”,一步步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结果“心学”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全民族思想大解放,那这么多年来的“愚民”、“弱民”不全白费了吗?

所以,朱熹和“理学”不胜而胜,陆九渊和“心学”不败而败!

(二)伟大的王阳明。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圣人,因为“程朱理学”是官方之学,而王阳明的“心学”是人性之学;前者的生命力靠的是统治阶级的追捧,而后者代表的则是永恒。而且,王阳明与程朱理学一派的最大、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知行合一。也就是说,程朱一派只知道空谈,而王阳明一派却能经世治国。这从他江西剿匪、平定宁王之叛的手段就可以看出。而“天泉证道”则更展示了他的“学究天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三)“心学”和大明之亡更没有关系。我们都知道,大明朝之亡有诸多因素,旱灾、蝗灾、民变、清军入关、吏治腐败、党争以及冥冥之中的所谓“气数”。而其中“党争”的几方恰恰就是平时牛皮哄哄、不可一世的程朱传人,尤其包括以“道统”自居的东林党人。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明初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他的气节的确让人敬佩,但他的所做所为却让人不知所谓:在朱棣兵临金陵城下的时候,他不是赶紧帮建文帝想退敌的办法,而是在皇宫里和朱允炆讲经——试问,这种人即使道德再高尚,于国、于君、于民有什么用处?

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高下立判。

宋朝的衰弱和程朱理学的兴盛有关吗?明朝的灭亡和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吗?

时代变换,是群体意识作用的结果,让一种学术背锅,实属不应该。

宋朝的衰弱和程朱理学的兴盛有关吗?明朝的灭亡和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吗?

都没关系,又都有关系。

之所以说没关系,是因为这两个儒家学说的兴起,跟当时的国家衰弱与否、灭亡与否,扯不上直接关系。

之所以说有关系,是因为正是儒家教条的不切实际,使得整个政治风气日益颓败,无力与草原民族争锋。

首先,程朱理学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佛教太彪悍。

从“南朝四百八十寺”佛家雄风开始,佛教便一直兴盛、一直彪悍、一直力压儒家。

究其原因就是儒家没有进入到思辨的层面,从哪来、到哪去,孔子一句“未知生、焉知死”挡不住芸芸众生对这个问题思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儒家得做出回答。

再不回答,天下生民就只能皈依我佛,也就没有孔孟什么事儿了。

天下百姓可以不觉危机,儒家的践行者,那些个士大夫们可不能坐视不理。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开始,儒家就开始视佛教为仇雠,要向佛教争取群众。

于是,程朱理学就兴起了。世界观是万物本源于理,方法论是“存天理、灭人欲”,实践论和人生观是立德立功立言。

第二,阳明心学是从程朱理学中发展出来的旁支。

之所以说是旁支,是因为程朱理学是主流,不仅宋朝是主流,明清也是主流。

你看科举考试考什么,就知道谁该当主流了。

阳明心学,就是跟程朱理学反着来的。

理学说万物本于理,心学就说万物本于心;理学要向格物中去致知,心学的方法论则是往内心去求索。

可以简单粗暴的认为说: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最好别说阳明心学是理学的异端,原因就是心学这路旁支,也很彪悍,除了官学地位,它甚至与理学并驾齐驱。

再一个就是理学把儒家学说引到了思辨的层面,是跟着理学这个思路,心学才进入到了复杂的思辨层面,所以理学和心学殊途同根,大家都不是颠覆儒学,而是发展儒学。

王阳明按照理学的套路去格竹子,格了很久很久,他不格了,他认为这么格是发现不了终极真理的,终极真理必须得往心里求,不应该跟竹子较劲。于是,心学就此开始,并在王阳明的打磨之下逐渐复杂、高深、精致起来。

第三,儒家的教条主义的羁绊,使得中原王朝无力与草原民族争雄。

为什么汉唐能追亡逐北?

为什么乱世之后初创的中原王朝,能够教训得了草原民族?

原因就是儒家教条主义还不至于让帝国政策各种奇葩。

宋朝开始重文轻武,这是典型的士大夫要垄断朝堂权力,功臣武将你们靠边站。

令西夏胆战心惊的“面涅将军”狄青可以当个将军,可以当个节度使,但你不能入朝做枢密使,因为枢密使可是相权了,得由文官士大夫们来担任。

于是,把持朝堂的儒家士大夫们,就凭着一己想象制定出了各种奇葩政策,生生把一个富甲天下的大宋朝给折腾没了。

明朝就更不用说了。看那几个名将的出身,都是读书人,真正的行伍之辈,当真少之又少。

这也无所谓,但袁崇焕在牛,他能入朝组阁吗?卢象升再出色,他能进入内阁吗?还有千古良将,戚继光,他能入朝吗?

凡是沾了行伍的边,就一直在地方、一直去打仗吧,直到最后被整死。

这都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就是明朝那些把持朝堂权力的一众臣僚,都是顽固纠结儒家教条的理想主义者,做出的政策决策不是不正确,而是不务实、不懂变通。

明清以来,实学兴起。之所以实学兴盛,就是因为这个国家最缺的就是务实。缺什么就得补什么。

兴盛的儒学,让朝堂彻底陷入到一种理想主义的尴尬境地。

宋朝的衰弱和程朱理学的兴盛有关吗?明朝的灭亡和阳明心学的兴起有关吗?

程朱理学鼓吹存天理去人欲,但是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人的欲望不能单纯的靠压制,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明朝后期的情况就是这种压制的反弹,社会风气表面上道貌岸然,但是背地里男盗女娼,社会风气不断恶化。

东林党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表面上一个个道貌岸然,标榜自己是社会的楷模,但是李自成的军队一进来就主动投降,清朝的军队入关之后,大多数也都效忠了新朝。

这种社会风气影响着每一个人,我认为,宋朝的灭亡与这种社会风气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的。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旦文化走起了极端,就会被利用。

在晚明大儒顾炎武等人看来,阳明之心学实乃破国亡家之学,明朝的灭亡实乃阳明心学普及蔓延之结果。他痛心疾首地说,对于“亡国”(易姓改号)与“亡天下”(礼义文明的丧失),阳明心学及理学实在难辞其咎。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显现出阻碍作用。到明代中期,一个新的学派开始兴盛并开始占据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心学。 心学发端于明代初期,但集大成者则是明代中期的阳明先生。

明朝的灭亡跟阳明心学应该是没有关系的,阳明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其著名的哲学理论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影响后世。阳明心学对于当时人们的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他的学说贯穿了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引领了那个 时代的思想,从某种程度来说开启了近代思想的开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