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谢邀!要知道夷陵之战中诸葛亮到底什么态度,我们先了解一下夷陵之战所发生的前因后果。这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场大战,因为南方两个集团军之间的火并,直接导致再也无力跟北方大军阀老曹家相抗衡。那么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是什么呢?
第一,关羽高歌猛进夺樊城,孙权背信弃义袭荆州。每次说到这件事就有些扎心,当时的关羽已经在荆州镇守六年有余,这六年的时间,刘备从荆州地方集团的长官,连续夺取了益州和汉中地区,上三郡也落入了刘备手中。这是刘备的巅峰时期,跟随刘备一同起义的关羽,自然也不甘落后。他手里的荆州兵马也想趁此机会,为刘备集团建功立业。刘备孙权是盟友关系,自然是不能对孙权的江东集团发起进攻了。所以关羽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北伐战争,北伐的第一站便是曹仁镇守的樊城。当时的樊城属于荆州重镇,一旦越过樊城,北方便完全暴露在了关羽的铁骑之下。曹操为此不惜先后派遣了两路人马前来支援,结果都有些差强人意,尤其是于禁这一路,被关羽杀的弃甲投降。
曹操感觉到了恐惧,老年曹操一向如此,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胆略,甚至想着要往北边迁都。这个时候孙权却给他来带了好消息,孙权手下大将吕蒙和陆逊两个人想了一出奸诈的夺城之计。眼看着刘备这几年一路顺畅,俨然要成为天下之主的感觉,孙权当然眼红,因为这些年他寸功未立,其实就是一个守成之主。他自然不希望刘备一家独大,所以在吕蒙和陆逊的联合之下,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关羽当时正在樊城跟曹军对峙,听到老家被孙权给霸占了,他失去了方寸,最终导致兵败被杀。
第二,关羽被杀,到底有没有得到孙权的许可。要知道,关羽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一个人,因为他的死直接决定了三国的走向。那么关羽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荆州丢失以后,吕蒙对荆州军士的家人们十分优待,还让他们传话给关羽手下的军士,只要回来,那就能够平安过日子。所以关羽的军队几乎在一夕之间就垮台了。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家庭毕竟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的多。关羽成了孤家寡人以后,并没有打算一走了之,而是躲进了麦城之中,最终被吕蒙设计擒杀。那么关羽被杀,到底有没有得到孙权的许可呢?我认为是没有。
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抓活的永远比杀掉要有价值的多。他完全可以将关羽原封不动地送给刘备,以此作为和谈的条件。荆州已经落入了孙权的手里,所以刘备不谈也得谈。可是现在关羽被杀了,直接给了刘备口实,因为刘备报仇是为了兄弟报仇,是为了蜀汉上将军报仇,这会点燃军士们的愤慨之气,到时候可就不是和谈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孙权没有那么傻,主要还是吕蒙这个人太意气用事,格局太小,所以他战败关羽后,不出意外地被孙权秘密毒死了。
夷陵之战爆发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时候能站出来阻止刘备的人并不多。让人意外的是,一向主战并且站在刘备这一边的赵云,居然主动站了出来,反对伐吴。刘备心里非常不爽,为什么呢?
第一,刘备明白赵云背后的那个人是谁,他不想指名道姓。刘备心里别提多清楚了,赵云绝对不是一个人在说话。他背后所代表的是整个荆州集团的力量。这帮人跟随刘备到了益州以后,他们已经成为了益州领土上的上层人士。蜀汉建立以后,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的政治力量,最高一层自然就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他们算是刘备的嫡系。第二层是东洲集团,也就是刘璋留下的那帮人。最低层次的就是益州本土集团,他们属于搅屎棍,一直不服气刘备的统治。赵云此刻的发言,其实就是诸葛亮的心声,诸葛亮为什么不说呢?因为他必须要避嫌。刘备的兄弟被杀了,刘备自然是要去报仇。但是他报仇的话,诸葛亮的兄弟就有可能被杀,如果此刻诸葛亮站出来表示反对,那似乎有徇私的嫌疑,所以诸葛亮一句话都没有说。
第二,刘备兵败后,诸葛亮更不能乱说话了。作为臣子,已经跟当年一起创业时候不一样了。他必须要谨言慎行,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触怒龙威,这是无法收拾的局面。刘备此刻已经战败,并且逃到了白帝城。那么这个时候诸葛亮有什么表现呢?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用心维持蜀汉内部的稳定。因为刘备兵败直接导致蜀汉内部政局不稳,那些反对派们又准备起来造反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维稳,那蜀汉集团当时就已经崩盘了。他现在什么都不能说,如果说了任何安慰刘备的话,其实就是在变相侮辱刘备,因为刘备不听劝告执意伐吴,导致了这一场大败,诸葛亮是反对伐吴的人,他说任何话,都是一种嘲笑,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沉默。
第三,诸葛亮的沉默,跟孙权没有任何关系。孙权当时忙的不可开交,这是肯定的。因为孙权不仅要面对蜀汉强大的军队压境,而且还要防备曹丕的大军随时前来袭扰。如果两者同时而来,那孙权就算是完蛋了,幸好曹丕慢了半拍。在这件事上,孙权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完全是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心理较量。因为刘备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他如果不为关羽报仇,那才会被天下人所耻笑。所以他心里清楚必须要这么做。从全局角度上来说,他又不应该这么做,最终感性战胜了理性,就是这么简单。而诸葛亮属于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他难道看不出这其中的道理?他不说话其实就是说明了一点,多说无益了。所以他只有选择沉默,再处理好善后的事情,这就已经足够了。我是江湖小晓生,坚持原创,必出精品,欢迎大家品鉴。
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其实这个要在刘备西征之前开始说了,谋士是庞统,拿下益州之后,谋士是法正,诸葛亮好比曹营中的荀彧的位置,是制定大方向和战略的人,开战之后曹营是荀攸郭嘉,蜀营是庞统法正,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说打还是不打的人,庞统法正是管怎么打的人。而且有一种说法是,刘备打夷陵之战不光是为了报仇,他想的是天下二分计,吃柿子捡软的捏,登基继位要打就要打胜,打孙权比打曹丕更简单,所以选择的打孙权。而且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和赵云都不支持的,而且诸葛亮在成都也脱不开身,政务繁忙,毕竟拿下益州没多少时间,人心不稳,更需要安定根据地。从而这个仗刘备就没有带诸葛亮和赵云,而且夷陵之战的决战之前,刘备是一路大胜,诸葛亮也没什么可说的呀。后来惨败诸葛亮也说什么都没用了,所以我认为这是诸葛亮沉默不语的原因。
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i。
卜丶::
忍寸
:…
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对于夷陵之战,诸葛亮并没有沉默不语,孙权也并没有使离间计!
所谓的“离间计”应该指的是孙权让诸葛亮兄弟诸葛瑾出面,劝说刘备不要出兵一事。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孙权让诸葛瑾劝说刘备不要出兵不是离间计,原因为:
一是利用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诸葛瑾为吴国重臣,诸葛亮为蜀国丞相,两人都具有极大的说话份量,在注重血缘的古代,对彼此的劝谏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寄希望于诸葛亮对刘备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是以当时的处境,孙权更多的考虑应该是如何劝说刘备退兵,而不是制造矛盾,激起刘备更大的敌意。在曹强吴蜀弱的背景下,孙权深知吴蜀联合抗曹的重要性,吴国也没法面临和蜀曹两线作战的处境,因此,在夺回了要地荆州后,面对刘备可能都出兵,迅速求和,希望避免两国交战。
三是诸葛瑾写信劝说蜀国不出兵时,刘备还并没有下定大举出兵吴国的决定,蜀国也有不少大臣反对,老将赵云就第一个进行了劝谏。所以在这种刘备犹豫的关键时刻,孙权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制止刘备出兵,而不是离间刘备和诸葛亮,这个更多的应该放在刘备出兵之后进行。
综合以上三点,孙权应该没有对刘备和诸葛亮使用离间计!
另外,在夷陵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沉默不语,二是进行了两次劝谏。
第一次是在刘备决定要亲征吴国后,反对大臣不少,但诸葛亮见刘备在气头上并没有说话,直道一天,众多大臣跑去丞相要诸葛亮劝阻刘备,诸葛亮便顺势带领百官去劝刘备,但诸葛亮没有直接劝刘备不要攻打吴国,二是说如果皇上非打不可,不必亲身前往,让一上将军代征即可,刘备听后心有所动,但被张飞所打断,使劝谏失败。
第二次是刘备整顿兵马准备出行时,大臣秦宓上前劝谏,并且是死柬,结果刘备还是不听,诸葛亮便乘势上前劝谏,让刘备不要出兵,刘备仍未听从,决意出兵。
由此可看,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前并不是沉默,而是有所动作,奈何刘备不是阿斗,登上皇位的刘备正值人生巅峰,意气风发,对自己过于自信,在面临失兄弟之痛下,旁人难以劝服。
而诸葛亮虽然能明白吴蜀不可战的大局,但当时的诸葛亮还并不是拥有很大权利,他是丞相,主管内政,并没有军权。从事后诸葛亮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若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可见,诸葛亮当时对刘备的影响还是有法正大,足可见当时诸葛亮的地位了!
因此,夷陵之战,诸葛亮没有沉默,孙权也没有离间刘备和诸葛亮!
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前,诸葛亮没有劝谏刘备不去伐吴,仅仅在刘备夷陵之战刘备战败后说,“若法孝直在,必能阻我主东征”,可见,诸葛亮并非不想劝谏,那又为何不劝呢?追其原因,是因为关羽的死与诸葛瑾有莫大的关系!
首先,刘备和孙权联盟,在沟通上,则分别倚靠诸葛亮和诸葛瑾两兄弟。在联盟状态下,吕蒙偷袭荆州,诸葛亮本就难逃责任。
其次,诸葛瑾不仅作为孙权与诸葛亮联系的负责人,更是参与了讨伐江陵的战争。
所以,诸葛亮在伐吴这事上实在没脸说!
而刘备夷陵之战战败之后,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让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成为千古佳话。
夷陵之战诸葛亮沉默不语,与孙权的离间计有关吗?
事后诸葛亮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说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就能够劝住刘备,即使却不住,也不会输得这么惨。
从孔明的话中可以看出几点:
第一点:孔明劝不住刘备。
第二点:刘备和法正关系亲密,听法正的话。
第三点:宠统和法正死了,蜀中人才凋零,无大谋士随军,关张一死,也无大将可用,即使有一两个,也抽不出身,不输才怪。
第四点:刘备出征,孔明要留守成都,别人镇不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