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曹操、刘备、孙权作为造就三足鼎立格局的主角,每个人都有着强大的领袖光环,使得各一批人才都聚集在他们的麾下。那么他们的领导力是如何来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聚拢人心,聚集人才呢?告诉大家他们三人各有绝招。

各显神通

🔼曹操剧照

1、曹操,唯才是举,心胸宽广

一是曹操从最初就始终坚持唯才是举的方针。在当时汉朝选官主要看家世的风气下,曹操宛如一波清流,注重对寒门子弟的提拔。因而被他重用的人都会感念他的提携之恩,用心为他效命。

二是曹操还强化树立自己的求贤形象,对于刘备、关羽这样的人才,没能招揽却也没有迫害,反而荣宠有加,以此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心胸,促使人才归附。同时麾下的人也会为他的气度所折服。试问有谁不喜欢一个有心胸的老板呢?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极具军事才能,他通过军事胜利,一次次地印证自己的正确性,从而不断提升个人威望,从而令属下振奋信服。

🔼刘备剧照

2、刘备,仁者无敌,忠义无双

刘备和曹操不太一样,刘备自身先天不足,长期在外流浪。但是比宦官世家出身的曹操来说,刘备顶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名头,打造的是“仁义无双好皇叔”的人设,并且他打造得非常成功。要知道在汉朝,出身也是被人们很看重的事情,如果刘备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而没有皇叔这个加成,恐怕他的魅力就会下降很多。再有,刘备的情商很高,他待人接物总是能让人如沐春风,行事又以忠义为先,这样有着极佳的德行和声望的君主也是很令属下信服的。

🔼孙权剧照

3、孙权,江东之虎,恩威并施

孙权的情况又有一些不一样。他先是蒙了父亲和长兄的庇荫,平白得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基业。先不论他自己如何,其父兄旧部也会忠心辅佐于他。但是孙权也是一个争气的主。他年少上位便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他在江东开设的招贤馆非常有名,为江东招揽了大量的人才。不光如此,他还能识人用人,明察善断,恩威并施,令属下信服。

结语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能在汉末乱世脱颖而出,本就证明三人的英明不凡。三人能各自闯出偌大的基业,也与他们善于统驭众多能臣豪杰是分不开的。三人在领导力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区别,算是各有擅场。大家有何看法呢?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三国在现在已是脍炙人口的故事,很多人对三国的研究也是乐此不疲。三国里有三个风云人物,正是这三个人,使得其他英雄成为过客,也正是因为这三个人让东汉末世成为了三国鼎立。这三个人就是曹操,刘备,孙权。那么这三人的领导力从何而来?是什么是他们带领自己的团队成为一国的帝王,我们详细来说说:

一,曹操

曹操的出身并不显赫,祖父是宦官,父亲是夏侯家过继给曹家的。与袁绍相比可谓不值一提,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人脉资源不知道要高曹操多少。那么曹操的领导力来自哪里?其一,曹家和夏侯家的推崇,可以说曹操的最初班底就是这些人组织起来的。其二,独到的眼光,别人都不去迎接汉献帝,偏偏他曹操去,结果他得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政治资源和舆论资源,自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谁都是以朝廷的名义,最后成为东汉的实际掌权者。其三,他的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他的智囊团比其他两国都要庞大,郭嘉,田丰,荀彧,司马懿,都是有名的谋士,武将又有五子良将,可以说正是他的领导力,为他的儿子建立魏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其实在他生前完全可以取代汉献帝自立,只是他的自信一直没有那么做。

二,刘备

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朝的皇族人员,不过四百年后,刘邦的子孙一抓一大把,这个落魄的皇族子弟,最后也沦落到去摆地摊,卖草鞋。那么他是依靠那样的领导力,从一介平民,一跃成为蜀汉的帝王呢?其一,就是刘备重情义,桃园三结义是他起义的起点,他对他手下的人都很仁义,让下属对他心甘情愿为他卖命。这也是他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始终可以笼络人心咸鱼翻身。另外他仁义还表现在对百姓,他被曹操在新野打败,要转移,舍不得百姓,就带着百姓一起转移,由此可见刘备仁义。其二,他的皇室身份,当时很多人还是尊汉朝为正统,很多人看不惯曹操霸道欺主,所以对刘备更多的好感,认为刘备为正义的一方,正因为这个很多人都来帮助他。其三是刘备的个人魅力和用贤。刘备为了求贤,三顾茅庐,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羽翼渐丰,最终成就一方霸业。

三,孙权

孙权是三国里另一位霸主,他与其他两位不一样,他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再加上地利之便,称为一方诸侯。但是孙仲谋有他自己的能力,小小年纪就聪敏异常,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那么他的领导力是怎么来的呢?其一,是家族的产业,他是顺利接掌,身份在这,这是最大的优势。其二,恩威并施,让手下的名臣名将为他效力,在他的经营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正是因为这些人倾力辅佐,才让东吴立于不败之地。其三,他的谋略不逊于曹操,刘备,善于用人,看清形势,让东吴不仅没有破灭,反而成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并且取得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让两国不敢对他轻举妄动。

综上所述,三个人的领导力来源各有各的不同,境遇也不同,正是因为这样,才呈现了精彩纷呈的三国历史。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底,举孝廉出身的曹操就被任命为济南国相,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副省级地方要员,所辖区域下设十几个县。

那么,曹操的基业是从他在济南任相时奠定的吗?当然不是,比那还要早很多年,早多少年呢?早将近50年!!!

公元135年,也就是孝顺皇帝阳嘉四年的二月十六,汉朝的朝廷首次允许宦官以养子继承爵位。这是因为当初汉顺帝之所以能够恢复帝位,就是靠宦官的力量,因此,宦官得到皇帝的宠信,开始更深入地参与朝廷的政事。

曹操的父亲,曹嵩的干爹曹腾,就是其中一个很有权势的宦官。史书记载,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其实,曹腾岂止是有一定名望,而是非常有名望。有到了什么程度呢?汉顺帝永建三年(138年),宦官张逵诬陷曹腾,但皇上根本不相信,狗急跳墙的张逵就假传圣旨,在宫中逮捕曹腾和孟贲,顺帝闻讯大发雷霆,命宦官李歙急速传命释放曹腾、孟贲。并将张逵等人逮捕下狱。可见曹腾极受皇帝的宠信。

也就是因为有了养子继承宦官爵位的政策基础,曹操的父亲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费亭侯,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到了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年初,李傕(jué)的部下,曾护送汉献帝刘协从长安东归洛阳的杨奉上表推荐曹操担任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曹嵩的爵位费亭侯。同年7月,献帝临幸曹操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曹操自征讨黄巾军起兵,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一步步迈向自己的目标。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于赤壁打败曹操军队,建立了孙刘联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袭取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

三国之中,刘备简直就是白手起家的范本。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的是自身的家世,还有祖上延续下来的资本。至于孙权更是完全有资本,有自己的团队。反观刘备则是真的一穷二白,也是在创建政权中最为辛苦的一位。早期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收获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位大将,武力值得到极高的提升。随后便是主要谋士诸葛亮的加入,经过三顾茅庐之后,获得诸葛亮的加入,早期诸葛亮其实与张飞与关羽相处的并不愉快,不过刘备在其中调和,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整个团队的稳定,迅速走上正规。重用诸葛亮,自己临终前还将大任托付诸葛亮,让诸葛亮自身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同样也促成蜀汉的稳定。

刘备除了知人善任之外,还有一点做的极好的便是收买人心。首先便是张飞失守徐州,甚至丢掉了自己的家人的时候,刘备选择原谅并且说了很经典的一句话,兄弟如手足。让当时打了败仗的张飞感到家一样的温暖。同样也是因为信任,赵云七进七出救出刘禅,但刘备却扔掉了阿斗,明确表示赵云不应该如此,差一点让他丧失了一员大将。以上两件事情,便让刘备的手下,从心理上就十分愿意信任刘备。军队之中统帅与士兵相处融洽,能够发挥军队最大的实力。

根据以上三点,刘备虽然没有曹操的家世,孙权的资本,就靠着自己的能力,硬生生在曹操与孙权的手下,开辟出自己的地盘。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各位历史迷有什么补充?欢迎留言给小编。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 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治理各自的国家方法都不一样。他们各自的领导力来源也不尽相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 先说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句话评论曹操是一方奸雄无疑,但也肯定了曹操有治世的能力。曹操雄才大略,杀伐决断,实为一位难得的政治家。曹操从陈留起兵开始,到讨伐董卓,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坚持"荐贤任能,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是曹操治理国家的核心举措。曹操自认司空后,便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抑制豪强,“夫刑,百姓之命也”,同时,曹操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治定礼为首”。处于乱世之中的曹操既强调刑法,也没有忘记礼教之用。他始终尚礼重法,两手俱用,并在礼法并举、两手俱用中形成自己的绝对领导力来源。所以曹操在治理国家这方面还是很有能力的,而且很像现代的法治社会。在那个时代,曹操所器重的都是宗亲将领,没有森严的法律法规约束,怎能做到“号令通行,违令判刑”的执行力,没有坚决贯彻执行力的团队是注定成不了气候的。所以曹操“以礼法治国”是最正确最高明也是最省事的治国良策,这就是曹操领导力来源的根本。
  • 其次说一下刘备。刘备和曹操则截然不同。刘备虽是正宗的皇亲国戚,但家道中落已久,以织席贩履为生,说白了就是个市井小人物。他和关羽张飞因义气结为兄弟,为后世留下“桃园三结义”的美谈。刘备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所以前期刘备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而且屡战屡败,都是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管理模式。光靠“仁德义气”来治理团队,所以刘备始终没有大的发展,虽志存高远却四处碰壁,无处躲身,居无定所。当然随着“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出山,为刘备彻底改变了这种江湖义气的管理模式,改为“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的举措,这样蜀汉才慢慢的步入正轨,渐渐发展起来了。所以说刘备的领导力来源主要是靠“忠义仁德”,这显然不太靠谱,更没有曹操的科学和高明。
  • 最后说一下孙权。孙权和以上两位也不一样,他靠的是权谋术“制衡”。孙权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主君,他九岁为使前往刘表处领回父亲孙坚的尸体,十八岁即位东吴之主,统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就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历史上记载孙权“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乃奇人异相,早期的孙权能纳柬,善用人,制衡之术更是运用高明。大家都知道东吴素来派系林立,都是军阀共存,想坐稳地位,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那就很有学问了。不得不承认孙权在这方面确实是位高手。他没有曹操的“以礼法治国”的举措也没有刘备的“忠义仁德”为政治宣传语。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军阀家族,既不是正统,又不愿当逆臣,治理东吴,就是靠一套权谋和制衡之术。所以,孙权的领导力来源主要靠的是“权谋和制衡之术”,这也是东吴偏安一隅,始终小富即安的真正原因。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刘备卖鞋不过是他履历中的极其微不足道的一小段而已,被他的敌人无限地放大🔍了……于是织席贩履之辈就成了刘备的“名片”。其实,刘备和他大哥公孙瓒都是出自尚书卢植的门下!卢植性格刚毅,有高尚的品德。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唐代时配享孔子,北宋时被追封为良乡伯。按理来说,刘备师从卢植总不至于把仗打得那么烂。但是,必须说明,刘备不是高材生!!!卢植的本事他没学多少😄。倒是学会了一些:”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他虽然不好好学,毕竟也是名师,因此所学那点东西对付个黄巾起义军绰绰有余。就学这点玩意儿,还教会了关羽、张飞😄。不然常败将军关羽和酒囊饭袋将军张飞,打仗的本事怎么和刘备如出一辙!因此,刘备的领导力虽然嘴上说是来源于卢植,好听。其实就是狗🐶马🐴、音乐🎶和时装,打仗也就只能是越打越烂。曹操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解《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于世。我们今天看到的《孙子兵法》竟然是曹操年轻的时候给注解的?可见,曹操很早就已经把治军打仗作为他的终身职业。”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此乃曹操的领导力之源也。他和袁绍一样都是从小就受到官方的系统的教育,虽然也不算是高材生,但是他酷爱兵法专业,不但学透了全日制教材,还特别对《孙子兵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研,并加以诠释。正因为这样太祖方能“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与虏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故每战必克,军无幸胜。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孙权,孙权就更不用说了!祖传的。”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据传孙权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子。孙子的重孙子,想不学兵法?行吗!孙权可以说是兵法世家,连曹操都得学他祖师爷的兵法。甚至可以说是天生的领导力,特别是在治军打仗方面,不用学就会。

曹操、刘备与孙权三位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各是什么?

人品,素质,文化等诸方面的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