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前言
汉武帝的推恩令实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央集权政策,对于待宰的诸侯王而言,实乃阳谋之术,几乎无解。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坑死诸侯王,诸侯王还必须入坑的套路,是汉武帝时期治政的惊艳一笔。
推恩令简析要讨论推恩令的利弊,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何为推恩令。推恩令,顾名思义,推行皇帝恩德的命令。那么皇帝是谁?汉武帝刘彻。推行什么样的恩德?使诸侯王的非嫡长子们也能分得自家爵位的红利。下面具体梳理一下推恩令产生的历史背景:
说在汉初啊,刘邦建立汉朝,然后为了江山永固,大封刘氏诸王镇守各地,然后在位十二年,去世了。人走了不要紧,留下一个大毒瘤——刘姓诸侯王们。历史已经证明了,你分封诸侯王不要紧,各朝代其实都有王爵的存在,但是必须有所限制,不能让诸侯王军事内政一把抓,俨然是当地的土皇帝一般。如明朝,像养猪一般地养朱姓诸王,效果斐然,但是仍出了个宁王朱宸濠暴动搞事情,何况是汉朝这样的放养呢?
所以,自刘邦之后,这诸侯王、外戚、功臣集团就并列成为了汉初朝廷的三大内部隐患。之后的汉惠帝刘盈是个软弱的人,其实是他的母亲大名鼎鼎的吕后掌握朝政,吕后那会儿只顾着加强吕氏,打压功臣集团,暂时还顾不上诸侯王们。之后的两任少帝刘恭、刘弘就不必说了,都是傀儡,最后还都被杀了,所以也解决不了什么事。
直到汉文帝刘恒继位,终于这位内敛而又有手腕的皇帝,初步稳住了汉朝日趋混乱的局势,在吕氏外戚已被剪除的情况下,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各地的诸侯王。汉文帝其实才是汉朝削藩的奠基者,不管是之后的汉景帝还是汉武帝,都是沾了汉文帝的光。汉文帝在削藩上采纳的是贾谊的建议,那叫一个润物细无声。都是借助各种正当理由,在诸侯王死后,以恩赐的名义,将封地分给几个儿子,比如齐国分成了六块,赵国分成了两块,淮南国分成了三块。绝对不能明着颁布法令说是要削藩,那样诸侯王一定会联合起来反抗。
到了汉景帝和晁错的组合,这两人有些粗暴了,当然也有时局恶化的关系。汉景帝直接下令削藩,果不其然,七国之乱走起。好在周亚夫给力,帮助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否则汉景帝这波操作就垮了。但是再多联想一下,好在汉文帝已经把三大强国给肢解了,否则齐国、赵国、淮南国还完整的情况下,再来一个周亚夫恐怕都悬了。
在之后,就是到了汉武帝时代,这诸侯王问题依然还得解决,于是主父偃拿出了他的《推恩令》。其实,虽说推恩令是对诸侯王的非嫡子的一种恩德,但是傻子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削藩的阳谋。可问题是,这个时候,经过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打压,诸侯王势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这时让他们反抗朝廷,有些力不从心,只能我先享受,后人们对不住了,你们可能会要饭了。果然,后来如刘备这样的落魄皇族比比皆是。
一番梳理,推恩令的利弊也就一目了然了。优点是帮助朝廷达到了削藩的目的,并且是一劳永逸之策;而缺点就是依然有些粗暴,打击面大,若是朝廷掌控力基础稍弱,都容易阴沟翻船。
结语可以肯定推恩令帮助汉朝有效地打压了诸侯王势力,去除了内部的一大隐患,对于诸侯王而言,要想保住实力,要么生一子,要么造反,当然依当时的形式,都没有条件做到。所以说,推恩令的确算是无解的阳谋。
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旨在减少诸侯国的封地及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政令。具体做法是,诸侯王把封地由过去传给嫡长子,改为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小且分散,中央集权却不断加强。
汉武帝为什么要颁布这样的一道政令?
说来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汉武帝担心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威胁和动摇中央集权和汉武帝本身的帝位。复杂,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汉高祖开国初期,在统治方式上,实施分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的错误决策。结果王国势力大增,不仅面积大,而且拥有自己的军队,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在汉文帝时期,也曾对藩王采取过措施,但是都没有根本地解决问题,而在汉景帝时期,皇帝更是直接就想把藩王手里的权力调出来,这也就是后来说的削藩,而这样明显是行不通的,为此皇帝和藩王之间甚至发生过一场战争,这就是后世所称的“七国之乱”。汉武帝接手大汉王朝时,国力不断向上发展,但是在对待怎样削弱诸侯势力的问题上,却依旧没有能够拿出一个有效的办法来。一筹莫展之际,大臣王父偃上书,提出推恩令的设想,被汉武帝采纳,并被正式颁布。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的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实施推恩令,汉武帝可谓一箭双雕。不动一兵一卒,就将诸侯王的权力分解,中央集权得以加强,还落得个赏赐的好名声,可谓高明。
但是,推恩令的推行既有利,也有弊。汉朝的中央集权加强了,但是刘汉的势力却消弱了。推恩令延续到后来,特别是汉朝后期,群雄纷起和外戚擅权,汉朝的中央集权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根本护卫力量,岌岌可危,加上其他因素,直致灭亡。
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推恩令是汉朝皇帝为了打击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的总体权力。
其利在于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偌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用推恩令替代了削蕃,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其弊端在于:在中央集权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当皇帝势弱出现第三方大势力时,无人可辅佐皇帝。这也是分封藩王的最初原因。下面我们从最初的分封制开始,看看汉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推恩令的实施:
汉初时期,刘邦鉴于秦王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广建王侯。先封“异姓七国”(韩、赵、楚、淮南、燕、长沙、梁),继而在消灭异姓六国(长沙除外)的过程中建立“同姓九国”(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实行了郡、国并存制。
因此,汉初高祖刘邦设立郡县,分封诸侯国,最初的原因便是为了稳固统治,后来更是与群臣立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诸侯国受汉庭节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这种分封诸侯国制度的好处在吕后专权后提现的尤为明显。吕后虽掌权柄,但由于众多诸侯国环绕,难以轻动,天下依然姓刘。而最终吕后死后,天下又重归刘氏所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最初设立分封诸侯国的目的实际上已经实现了。
然而此时,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隐患,外姓人叛乱,刘姓诸王可以帮助皇帝平叛,但若是刘姓诸王联合反叛,皇帝又当如何呢,如后来的“七国之乱”。
且汉文帝正是借平叛“诸吕之乱”而登上皇位,与其他诸侯王几无不同。所以文帝需要防范的不仅是外姓人的叛乱,更多要注意的是同姓王的不服。
削藩这样的情形下,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就迫在眉睫了。景帝时期开始实行“削藩”政策,削减王国的封地,限制其的发展,逐渐加大中央直接管辖的地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但是作为一方诸侯也是有脾气的,削藩令一下,人人自危。吴王刘濞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串通胶西王昂、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等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虽以雷霆手段平定了“七国之乱”,而后便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进一步加强了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但“削藩令”到底过于激烈,极易引起诸侯王的抵触,若有反抗还需武力镇压。因此,到了武帝时,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种做法,要比“削藩”柔和的多,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之所以名为“推恩令”,即推广恩惠,同被恩泽。
推恩令将原本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藩王土地,改成藩王的儿子们都能继承各自的封地。原本一个人掌控的土地不断被分成几个人所有,这样一来每个人分到的就都是原本藩国的很小一部分了。且众多列侯还会感激天子圣恩,更加忠于皇室。
- 推恩令之利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 推恩令之弊
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将最初的诸侯国拆分,使其失去了强有力得实力。固然减小了其对皇帝的威胁,但若是再出现如吕氏一族的叛臣,诸侯国却也很难起到威慑和平叛的作用了。
至东汉末期,诸侯王国也相继没落,如三国中的刘备称自己为中山靖王之后,虽未必是真,但从其地位也侧面体现出,诸侯王旁系分支庞杂,不再有一家独大之势。
结语无论是汉初的分封制还是武帝的推恩令,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统治者服务,为加强中央集权。“削藩”与“推恩令”理念相同,只是“推恩令”手段更为怀柔,兵不血刃的将诸侯王国势力蚕食分割,使其无力反叛。
无论是哪一种政策法令,都是因时而生,因势而行,且在其统治范围内,亦是分别实现了其最初的目的。因此,推恩令虽然很好的解决了诸侯王日益增长的威胁,但也使得汉室衰微,为东汉末年的群雄并起,汉室难扶提前写下了铺垫。
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推恩令是汉武帝一系列改革措施中的一项。通过让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的措施,逐渐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进而巩固中央集权。
汉朝历经三代,到了武帝刘彻即位,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国家富庶,国库充盈,一切都在按照祖宗的规制运转。如果刘彻是一位甘于保守的君主,他可以坐守成规当个贵族眼中的好皇帝。但他恰恰不是那样的人。经过文景之治,大汉朝仍然面临两个问题:1、内忧:中央权力有限,诸王和贵族拥有很大的权力。2、外患:匈奴不断侵扰边境,烧杀抢掠。景帝在位时,曾对匈奴的骚扰不胜其烦而决定用兵,只是受牵制于蠢蠢欲动的诸侯王,尤其是吴王刘濞。后来在晁错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下,只得沿用和亲的绥靖政策稳住匈奴。对内推行削蕃令以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后,七国叛乱已经平定。但诸侯王依然有着很大的权利。为了彻底扫清障碍,腾出手来对付匈奴。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相较于削蕃策更加柔和,更加有针对性。得罪一小部分人的同时为更多人带来了恩惠。
讲明白了汉武帝发布推恩令的时代大背景,那么,推恩令的利与弊就一目了然了。
利:推恩令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初分封造成的诸侯王逐渐做大,国家权力越来越分散的不利局面。彻底消除了王朝内部不安定的隐患,避免了王朝从内部土崩瓦解的风险。为汉武帝腾出手来扩大疆域,收拾匈奴奠定了坚实基础。
弊:凡是改革必有利弊,必定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推恩令触动的是刘姓诸侯王的嫡子们的利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动荡,但总体局面可控。
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要想了解“推恩令”的利与弊,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推恩令”?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产生背景是什么?
众所周知,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名垂千古的皇帝,他在位时期,对天下乃至后世的贡献都可谓是不小的,而“推恩令”正是他实现抱负的一大利器。
什么是推恩令?
“推恩令”就是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中央集中权而颁布的重要政令。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各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们,无论长幼、嫡庶。
要知道,在古代,嫡长子才是诸侯的继承者,他拥有诸侯的一切,其他儿子都没有继承资格,而推恩令正是诸侯允许其他儿子有继承的资格。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王位是嫡长子继承外,其余的儿子可以在嫡长子继位后在原封地被封侯,并得到一部分土地。
这个政令对于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来说是一个恩惠,冥冥之中为汉武帝博得了诸侯其他儿子的好感和支持。
为什么要实施“推恩令”?那汉武帝为什么要执行“推恩令”呢?换句话说“推恩令”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在汉高祖刘邦开国时期,他的统治方式就是简单、粗暴的实施分封王制,论功行赏,分封土地与王位。
就是这样的方式,这样的结果,导致了诸侯势力逐渐增大,中央集中权遭到威胁,并爆发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虽然在当时,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缓解了燃眉之急,但诸侯权利大的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对中央的威胁始终像一把刀悬在头上,稍有出错,后果难想。
汉武帝继位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主父偃上书帝王,诸侯势力虽减,但余势亦大,轻则骄奢淫乱,重则起兵造反,这是对帝王的挑衅与蔑视,借此机会,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春,正月,帝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期号名。”
就这样,推恩令得到实施,诸侯势力逐渐削弱,中央集中权的地位威胁降低。
“推恩令”的好处推恩令一旦开始实施,诸侯王儿子众多,本来由一个人来继承的东西分了好几个人,那势力必定越来越小,这样一样,对中央的威胁也就减少了,中央集中权得到了巩固和加深。
拿今天的蛋糕来打比喻的话,一个蛋糕一个人吃肯定很多,还有剩下的;但如果一个蛋糕十个人来分,每个人得到的就很少,本来是蛋糕的唯一继承人只得了一小块蛋糕,肯定吃也吃不饱,威胁也就不大了。
而且汉武帝还可以找各种理由和机会,剥夺诸侯王的爵位和权利收回部分诸侯国土地。
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那诸侯生一个孩子就好了啊?
可是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在古代,诸侯王的女人肯定不会只有一个啊,总有几个会生出孩子吧?就算诸侯王只生一个孩子,古代的医疗水平又不发达,只有一个孩子还容易绝嗣,一旦没有孩子,中央不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接收封地了吗?因此,诸侯在不乐意也只能接受。
没错,推恩令在当时来说的确是一个可行且算得上是极好的办法,既削弱了诸侯权利,又巩固了中央势力,但再好的方法,总会有弊端的,那么推恩令的弊端是什么呢?
“推恩令”的弊端是的,推恩令的确加强了中央集中权,抑制了地方权利的势大忧心,但它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推恩令归根结底是解决了皇室子弟对中央集中权的威胁,换句话说就是解决了家事而已,但它却忽略了“外戚专政”这一致命问题。
在那个时代,中央政权制度并不完善,一旦皇帝势弱,第三方势力庞大时,无人能辅助皇帝,那么,“外戚”会成为一个朝代的致命之处。
这就是推恩令的弊端,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地方权利,一旦皇帝权利薄弱,外家势力强大,朝代的变更是必然的了。
外戚专政在西汉是一直存在的现象,汉武帝时期,太后几乎一手遮天,推恩令更是加大了太后党的势力,而朝堂之上,以无可对抗的任选了。
以现今的角度来观看,我觉得西汉式微与皇室势力薄弱有莫大的关键,而皇室子弟势力薄弱跟推恩令也有着莫大的关键。
推恩令确实是汉武帝削藩的最佳选择,是极大的好处,但它也跟的西汉衰弱有着莫大的联系。
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什么利和弊?
我是小白说华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成就杰出的帝王。他的一生颁布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法令,对汉代的政治走向以及之后历史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推恩令是汉武帝统治初期最为重要的一项法令。推恩令颁布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根据司马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中的记载:
"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可见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允许诸侯王将王国封地划分给除嫡长子以外的儿孙,但新王国的封号必须由朝廷授予,表面上看,这项举措是广施德惠,实际上却是削弱地方诸侯权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原因西汉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不论是抵御外敌还是推行新政来化解矛盾都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中央。自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以来,诸侯的势力一直都很强大。“汉初全国共计54 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 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 郡;汉初越1300 余万人,王国编户180 万,人口850余万。”
此外,汉景帝在位时期,还出现了七国之乱的情况。这些都表明,汉朝要想实现政治的高度集权,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分散地方的割据力量。不得不说,汉朝掀起推恩令狂潮的引火线就是七国的暴乱。
七国之乱后,景帝免除了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削减了王国官吏,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大为改变,因而进一步加强了统一,巩固了中央集权。虽然如此,藩王诸侯还是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数人口,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这严重地威胁到中央集权。因此,施行推恩令,削弱各诸侯权力,使得中央集权稳定。
推恩令的内容以及推恩令的施行汉武帝为巩固皇权,“强干弱枝”,继续削弱以诸侯王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于是便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分割王国的封地。位居中大夫的主父偃在政治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他的主张都是以加强中央的力量,分散地方的力量为特点,这一特点在他提出的推恩令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主父偃成为了当时有名的谏客,成为了其他官员争相效仿的对象。
根据《史记》记载:
“(主父偃)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干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晃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推恩令”是一条两全其美、非常适时的好建议,既能使皇帝削弱诸侯权势,又避免了“硬碰硬”的风险,巧妙地使诸侯乐于接受,亦可使皇帝笼络人心。“推恩令”使得许多诸侯大国被分割成一个个由郡来管辖的小侯国,这自然削弱了有权有势的各国诸侯。
“推恩令”颁布后,以刘安、刘赐为首的大诸侯相互勾结,准备造反,但都被汉武帝粉碎了。与此同时,主父偃又及时建议并参与制定了“附益法”和“阿党法”,专门打击与诸侯勾结的逆党分子,保证了“推恩令”的实施。
主父偃将各地豪强集结在长安东北的茂陵,既可“内实京师”,又可“外销奸猾”。武帝下令推行,有效地分散和瓦解了地方豪强势力,将恶霸豪强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直接掌握之中,大大促进了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
主父偃在协助武帝发动的这场斗争中,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和不同阶段斗争的需要,抓住汉武帝决策焦点,连续提出三条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决策建议,保证了“推恩令”得以全面、彻底、有效的实施,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推恩令的好处“ 推恩令” 所解决了文景两世长期没有解决了的大问题——汉初同姓王分封制带来的弊端,各同姓王亦蠢蠢欲动,不服中央统治。
另外,随着推恩令的施行,西汉的各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推恩令的确是个好东西,它彻底缓解了西汉当时诸侯王的势力过大的问题,而且推恩令让诸侯王不能反对,因为推恩令表面上是对诸侯王的整个家族是有好处的,如果哪个诸侯王反对,估计诸侯王家族内部就先打成一团了。不得不说,推恩令实在是解决西汉各诸侯的一剂良药。
除此之外,“ 推恩令” 还奠定了后来几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制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后来的多数时期,如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等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时期,如三国、六朝、五代等处于分裂状态,而统一的各朝代除晋外,政治上实行的都是郡县制,分裂时期的多数地区政体亦以郡县制为主。郡县制的发明权虽是韩非、李斯、秦始皇等,但作为一种稳定的政治体制,却是从汉武帝开始才巩固下来的。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从而完成了汉代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推恩令的弊端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推恩令也有它的弊端,写《汉书》的班固对推恩令的评价是:推恩令彻底的削弱了汉室子孙的势力,导致在汉朝出现变故的时候,没有哪一个诸侯王有能力来和反叛势力作斗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王莽篡权的时候,各诸侯国毫无能力与之对抗。这确实是推恩令的缺点。因为它分化的太过严重了,在关键时候,都没有保驾护航的能力了。
另外,推恩令破坏了传统的“嫡长子制”。“嫡长子制”是整个皇权社会的基础性法令。由于有这个“嫡长子制”,因此,虽然皇帝及王公贵族会有非常多的生产,但是,爵位及土地,只可能由一人继承,就是由嫡长子继承。
而推恩令,使得“嫡长子制”不再神圣。连汉武帝自己,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最终也不是实行的“嫡长子制”。于是便引起了皇位继承的不断争斗,这一直延续到汉朝末年,后来经历了三国和两晋后,“嫡长子制”的权威,已经完全破坏,大家都靠力量来决定皇位了。谁的力量大,谁就有继承权。由此,中国进入了数百年的乱世时期。
总结主父偃总结历史教训,又结合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历史经验,而向汉武帝提出“推恩”削藩的建议,对诸侯子弟进行分封,表面上是对诸侯的恩惠,实际上达到“实分其国”,削弱诸侯的目的。皇帝可以宣称,慷慨大方地赏赐这些爵位,在这种情况下,各位诸侯的兄弟和子女获得独立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不仅能够获得一定封地,还能够在自己的封地上掌握一定的行政权力。因为册封的领土都位于各个郡县的重要位置,所以方便了中央的监督、治理和控制。
总的来说,推恩令是利大于弊,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政令,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
我是小白说华史,以上均属个人观点,欢迎点评、建议。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