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关羽被杀,刘备固然是为了兄弟之情悲痛万分,但是要说夷陵之战的缘由,并不仅仅是因为要替关羽报仇。个人认为,刘备攻荆州的动机主要有三: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为弥补隆中对模式;三是借此称一称东吴斤两。
一、为弟报仇刘备早年在涿郡起兵讨黄巾时,关羽和张飞便始终跟随在左右,是刘备最早的心腹臂助,三人情同兄弟,这种感情是在无数次拼杀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所以于情,关羽死了,说刘备不悲伤是不可能的。刘备势必要找机会为关羽报仇,一方面是为了兄弟情义,另一方面也是要做给天下人看的。原本都说刘皇叔仁义,结果自己的兄弟兼得力属下被杀了居然无动于衷,岂不是让天下的有才之士寒心?但是夷陵之战这么大规模的战争,你若说单纯为了给关羽报仇,这个又过了,毕竟国事和私事不能混为一谈的。况且实际上,关羽在公元219年战死,而刘备是在公元221年才发动对荆州的攻势的,所以说在此之前刘备一定是反复考虑并做了大量准备的,并非是一怒之下,贸然发兵。
二、弥补隆中对模式原本刘备在汉中称王后,蜀汉的势力范围达到了巅峰,并且完美地完成了隆中对中计划的模式——占有益州和荆州,等待天下有变,便发兵一路出汉中攻北,一路出荆襄攻宛洛,以取天下。结果在巅峰上还没待一年,关羽就战死并且丢掉了荆州,这么一大块领土缺失,让刘备如何能甘心?所以,刘备就开始着手准备收复失地,还原到隆中对的最佳模式上去。
如果不能还原到隆中对的模式,刘备的兴复汉室大业理想就会被严重打击,实现目标的几率大大降低。但是刘备已经是过六十岁的人了,没有时间再慢慢等待了,所以他决定在人生的最后时期再搏一把。可以理解刘备迫切的心情,精神可嘉,但还是太不理智了。为什么呢?首先联吴抗曹是大的战略形势,不容人为更改;再者从蜀汉的永安向东吴发动进攻,地理形势不占优,军队必须要经过漫长的长江峡道,两岸山路崎岖南行,根本就不适合展开正面决战。东吴可以从容的布置防线。
三、称量东吴其实,这仗打都打了,咱们在这一节就暂时不讨论该不该打的事。刘备发动战役,也有称量东吴战力的意思,如果太强了,退兵便是,若是可以打,那就不能放过。都说刘备是“怒而兴兵”,其实不尽然。刘备在战役初期,并没有冒进,而是摆出了稳扎稳打的架势,在公元221年先派先锋部队拿下了东吴西边的门户秭归,以为东进跳板。然后到了第二年开春,才发动第二段攻势,合理的推测应该是企图在当年内打通前往江陵的山路并占据江陵,以为夺回荆州的基地。
通过第一段攻势的体验,刘备可能觉得东吴尽是一些小儿应战,终不是我刘备的对手,我这兵强马壮的是不是。所以,在第二段攻势中,刘备就显得没有耐性了些,急于求战,急于见功。可惜,他的运气不好,对面出了个陆逊。这人虽然年轻,但是历史证明,他打防御战是一把好手,偏偏给刘备来了个诱敌深入,以逸待劳,最后更是一记火烧连营。刘备本来预想的形势不好可以撤兵,结果撤都没的撤,要么称不出斤两,这一下称出了,斤两又太多了。所以,刘备的确达到了这个称量东吴的目标,只是筹码丢得太多了。
结语其实,任何大规模国家战争都不会因为单一的私人原因就草率发动,其中势必有着各种复杂的政治考量和目标因素。夷陵之战,虽然名为复仇之战,实则是刘备在晚年为蜀汉政权的最后一搏,成则羽翼丰满,败则凤凰陨天。
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
刘备说:情义遭了践踏,做皇帝又有什么意思!为情义而生,向情义而死,乃大丈夫也!
早上好!
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
男人,最亲的便是父母妻子儿女,一个把妻子比做衣服的人,真能把异性兄弟当手足吗?
果不其然,刘备兵败后也顾不得手足之情的关羽张飞是死是活,急惶惶的独身逃命却投袁绍,兄弟义气也没有自己的性命重要,所以刘备才被称为枭雄。
刘备拥有荆州、西川、汉中之后,野心也随之膨胀,但东吴却夺取了荆州,丢了荆州好比挖去了刘备的心头肉,而要想夺回荆州,非得先打败东吴,而刘备座拥两川之地,兵精粮足,也有与东吴一战的本钱。
于是刘备便以给关羽报仇为名,起兵伐吴,随知被陆逊火烧连营而大败。
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
人很难永远保持客观和冷静。刘备也是一样。
刘玄德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不甘平凡,敢想敢干。从桃源结义开始,他逐渐拉起自己的队伍。后来三顾茅庐,招贤纳士,借赤壁之大胜之机,迅速发展壮大,直至入川,事业到达巅峰。
刘备之所以成功,除了他胸襟宽广,识人用人之外,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很低,礼贤下士,谦恭待人,善于倾听也很关键。
时移世易,人总会变的。刘备入川后,天下三分得其一,人生取得了巨大成功。心气就起来了,人难免有些飘。
夷陵之战,刘备出了昏招,下了他这一辈子最臭的一手棋。
人贵自知。刘皇叔的武功和军事指挥才能是很一般的,再加上急切为结拜兄弟报仇的情绪,因此不够冷静,当与东吴陆逊这种高水平的专业军人对垒时,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因此,人,不管多成功,不忘初心,低调点,冷静点,客观点,没坏处。
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
刘备并不是宅男们想象的一般领导,领导决策常常出人意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庸碌之人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他怕这怕那。
刘备是一代雄主,豪气干云
刘备为什么忍不住,当然最终原因是为二弟关云长报仇,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检验下三军部队,打个仗看看这帮部下到底能力如何。之前,刘备也是不听从大家的意见,出师汉中,隔着汉江与曹操对垒,众人都认为曹操手下名将千员,北军百万,刘备不是对手。那成想,刘备与曹军会战大获全胜。当时是这样的。各军布置在谷地,刘备40万大军,曹操过之,五十万。这场大会战双方精锐尽出。曹操军中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徐晃李典乐进张辽张郃许褚都在,刘备一方张飞魏延黄忠赵云马岱廖化等也都出战。刘备采取的战略是后出最为精锐的赵云,直捣曹操大本营。曹操在长坂坡就见识了赵云的厉害,生怕被赵云抓了,急忙后退。这一后退不要紧,各军相继望风而逃,只杀得曹军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大败亏输。曹操不得已只好主动放弃汉中。
陆逊后起之秀,忍成大事
这次刘备进攻东吴也是本意,想打个胜仗练手。没想到败在了一个后生小子陆逊之手。陆逊虽说在夺取荆州时画过计策,但还是寂寂无名小字辈,谁想到这家伙会横空出世,打败戎马半生的刘备。是刘备万万意想不到的。东吴自周瑜后,有吕蒙,吕蒙之后又蹦出个陆逊,东吴的人才真是一茬接着一茬的上。真没想到。刘备可能还以为打仗方面就孔明最厉害了。当然他更不想到,孔明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厉害的角色。他万万想不到,为了争取天下,那么多人苦修兵法。还有人为了当打将军几乎是卧薪尝胆的要上位。比如陆逊这娃,你怎么就隐藏的那么深呢。
火烧连营示意图
一开始,刘备大军势如破竹,深入吴国腹地攻下秭归、宜都,结营于猇亭,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西陵这个对方。当时夏天,酷暑难当,刘备屯大军于树林,连营几十里,打算做持久战,派出小部队挑战。陆逊故意失败,最后反攻,夜间派人放火,把个刘军烧的丢盔弃甲,疲劳不堪,死伤沉重,多位将领阵亡。这仗是没法打下去了。全不是以前作战模样啊。按陆逊如此作战,我想诸葛亮司马懿过来指挥也不过如此。因为吴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地形方面,一边是长江,一边又是山丘连绵,密林层层。来此度假还差不多。这种地形是不利于骑兵、大兵团作战的。只有利于打山地游击战。而刘备只会正规作战,那会这个。山地游击战陆逊不自觉使用。用小部队跟你周旋,放弃大城市,搞火攻,就差搞地雷战了。当然陆逊想要反攻也难,因为都是山路,很容易就被堵住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种。所以陆逊追到三峡这个地方也就追不下去了。
美丽西陵,昔日古战场
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
回顾下当时刘备面临的形势,您看您“忍不忍得住”。
人心刘备“忍不忍得住”,曹丕君臣是最感兴趣的了。
参与讨论的群臣,大多认为:蜀国是小国,名将就一个就关羽,现在关羽死了,能自保就不错了,没理由伐吴。
唯刘晔提出了不同看法: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如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三国志.刘晔传》刘晔的话,一针见血!
弱者要想生存,或夹着尾巴做人,在夹缝里求生存,或威武自强,以进取示有余。
关羽与刘备“恩同父子”,这样的人被杀了,你都不表示一下,又如何凝聚人心呢?
事实上,当时的人心,确实倾向于伐吴。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许多朋友认为当时群臣都不主张伐吴,刘备“一意孤行”。
我们看看当时有谁反对伐吴呢?
赵云、秦苾。
其中,赵云提出的“国贼是曹操”,主张仍然以伐魏来凝聚人心;而秦苾却只能说“天时不利”。
其他人没有见到表态。诸葛亮也只是事后说:法正若在,必能劝阻。
我们再看夷陵之战后的情况:诸葛亮想和吴和好,愣是找不到人。过了很久才找到同样支持联吴的邓芝。(当然,夷陵之战后,仇吴情绪比战前会更加浓厚。)
可见:夷陵之战前后,蜀国朝野的仇吴情绪是十分浓厚的。
这种氛围下,刘备如不伐吴,要想持续以威武自强凝聚人心的谋划恐怕要颇费一番周折了。
国防威胁吴蜀与魏,是两弱抗一强。
但是,吴蜀如果闹翻,他们彼此将成为比曹魏更大的威胁。
曹魏虽强,但蜀有汉中之阻,吴有长江之险,各自可以相持。
但蜀吴之间就不同了。
他们共有长江,一个上游、一个下游,打起来威胁就大多了。
东汉刘秀平公孙述时,刘秀兵分两路进攻,但岑彭、吴汉正是从夷陵方向攻入西川。
而且,自汉中之战后,魏在西面对蜀的威胁一直不大。在诸葛亮北伐前,魏蜀之间基本相安无事。
但孙权就不同了。
一方面,宜都、秭归已经被攻占,吴国已经掌握了入川通道,而且,陆逊、潘璋正驻宜昌都、固陵,有水陆军数万。
当然,陆逊、潘璋之军驻于当地的主要任务是防守。但卧榻之侧驻有大军,蜀人怎能自安?
另一方面,孙权对蜀也采取了政治瓦解工事。
孙权以刘璋为益州牧,驻于秭归。孙权企图以刘璋的影响力,削弱刘备在益州的统治。
因此,从国防角度看,刘备也不能任由孙权继续动手动脚了。
有机可趁当然,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你还得认为自己打得过才行!
否则,面子上再挂不住,你也只能忍着;《隆中对》的计划被破坏了,你也只能忍气吞声调整计划了!
一开始,刘备真没信心去打孙权。(219年末荆州失守,221年6月才调张飞入江州备战)。
不过,形势很快变了:孙权方面遇到麻烦了。
孙权决心袭取南郡时,已经考虑过如何保住南郡的问题了。
当时,吕蒙的企图是:吕蒙驻襄阳、孙皎驻南郡、潘璋驻白帝,以为三角,蒋钦率水军为机动部队,巡于长江。
这个企图是很嚣张的,把曹魏的襄阳都“纳入规划区”了。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
220年,吕蒙、孙皎、蒋钦全部去世···
由于三位大领导都是正值盛年,因此,有史家认为,当年荆州地区发生了瘟疫。如果这样,那荆州死去的吴兵可能很多。(当然,这一段无权威史料佐证,只是一推测)
吕蒙等人的去世,完全打乱了孙权的计划。他撤出刚刚拿到的襄阳(襄阳之前被曹丕主动放弃),并向曹丕称臣。
同时,刘备、诸葛亮、关羽在荆州经营多年,刘备有理由认为自己有点基础,可以找到内应。
当然,最后搞了半天,只有马良搞到了沙摩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响应。
总的来说,“忍”与“不忍”,都只是成熟政治家的权谋。
历史已经证明:刘备伐吴的决策,确实是错误的。
不过,刘备当初做出这个决策,是有他自己考量的,不是“忍不忍得住”的问题。
夷陵之战无功,不算怪事。但是,败得那么惨,损失那么大,那就是刘备用兵的问题了,也不是“忍不忍得住”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