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为何有的人认为是湿气重?

中医的解释用五行的的解释方法,感觉玄之又玄。麻烦大拿们用现代生理学的方式来解释下,脾虚的人为什么会表现出身体上湿气重?

湿气乃万恶之源”,根据专业数据显示,有140种疾病是因为顽固性湿气引发,而且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湿气最难除!

而脾虚是湿气的罪魁祸首!脾喜燥恶湿,运化能力下降,会导致气血虚、痰湿内生;湿气重又反过来加重脾虚;最后身体就像进入了死循环,脾虚➜湿气重➜气血虚➜脾胃更虚!

脾胃是身体气血生化之源,负责把水谷精微转化为能量,供养全身。一旦脾虚,运化的能量不足,身体各部位都要跟着饿肚子,时间久了,再好的身体也耗空了,当然要生百病!

自测你是否脾虚湿气重?

如果你有以下2~3个症状,说明你脾虚、湿气重!

1、一级湿:在表皮皮肤瘙痒,长湿疹,脸上长痘、长斑。

2、二级湿:在肌肉表现:酸、困、累、乏、无力。

3、三级湿:在骨骼表现:肩周炎,颈椎病,肩痛,腰痛,风湿关节炎。

4、四级湿:在脏腑表现:脚踝浮肿,手脚长年冰冷,经常腹痛、腹泻,女性经期痛经。

5、五级湿:身上凝结表现:湿气时间长了,出现「凝」的现象,易长肿瘤,切了又长,长了又切。

除此之外,身体这10个部位,最容易被湿气伤害:

1、头部:沉重头痛,头昏脑胀十分不舒服;

2、面部:皮肤暗淡,毛孔粗,易出油,长痘长斑;

3、口舌:舌苔厚,嘴巴黏、有口臭;

4、眼睛:眼周水肿,眼袋大;

5、皮肤:长满湿疹、斑点、起水泡;

6、肚子:肚子太大,赘肉多,看不到脚尖了;

7、四肢:肢体酸困,身重不爽,手脚常冰冷;

8、肠胃:胃肠胀气,大便粘腻或稀软;

9、关节:关节生湿,发生酸痛、麻木感;

10、足部:易出汗,有脚气、脚臭;

如何调理呢?

一、健脾,从少操心开始

既然操心的人有齿痕,那就少操心啊。

有时候,脾越是不好,我们越是容易操心,因为总是「想不通」,「想得太多」脾主运化,脾气强,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所以:

1、尽量少纠结鸡毛蒜皮的小事。

2、不必为别人想太多,有时候这是他们想要体验的生活。

也许你会觉得,不让我操心,就像是晚上睡觉前想东想西一样很难用意念控制,那就先让心中植入这些意识。

然后在身体上的努力,的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如果身体好转,脾得健了,那么脾「运化」事情,思索事情的能力也会增强,不用那么心累,事情也更如你所愿地铺展开来。

二、生活起居上,请注意:

1、少喝水,不渴不饮。脾虚湿气重的人,身体里的水处理系统本来就不好,喝水太多,加重负累,齿痕就更明显了。

2、避免太多冷饮,生冷的水果,因为会损伤脾阳,导致水湿更重,

3、别让自己生闷气,气机堵了,湿气也会更多

4、晚上早点睡觉,肝胆气机通畅很重要。

5、秋冬穿得暖喝一点,不要消耗自己的阳气让自己美丽。

三、饮食调补

八珍丸来自清宫御用的养脾胃食疗方——八珍糕。原方出自《外科正宗》,被誉为「千古养生第一糕」,慈禧太后也是每日必吃。

八珍糕:扶正固本,开胃进食,健脾养胃,具有奇效。

组成:山药、莲子、薏米、白扁豆、茯苓、芡实、麦芽、山楂

做法:八种药共研极细面,加白糖七~八两,水适量蒸而为糕。酌量食用。

此糕不寒不热,平和温补,香甜可口而少药气,肿瘤患者经常食用,不但可以增进食欲和体力,而且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为明代医学家陈实功所创,记载于他的著作《外科正宗》,原治小儿肠胃薄弱、消化不良、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脾虚便溏等症,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之效。

这些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性子非常温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罗大伦在书籍《阴阳一调百病消》中,对八珍糕调理脾胃非常认可。在北京卫视的一个养生节目中,专业也认为性子平和的八珍糕,很适合调养脾胃。

山楂和麦芽可行气消食、开脾健胃,壮大脾胃元气,缓解饮食不节导致的腹胀、腹痛、腹泻;茯苓和薏米可祛脾湿,提升脾阳;白扁豆可提振食欲,缓解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芡实健脾止泻、益肾固精、祛湿气;山药调补脾胃、补虚劳;莲子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助眠。

「做法」

1、八种材料等份(50克),都打成细粉。

2、把所有细粉倒入盆中,加入200克大米粉拌匀;

3、加入适量蜂蜜和温水水,把面和匀;

4、用做饼的模具,压出小饼;5.蒸熟后就可以吃了。

「吃法」

成人每天3到5块,儿童2到3块即可,坚持吃30天,脾胃虚弱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养。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能吃。

平常在家,自己也可以按照配料来做,都是药食同源的材料,吃起来好吃,也没有负担。没有时间和条件的,也可以看看这款八珍丸,是根据八珍糕的思路来加减配伍的,食用上更加方便。

脾虚为何有的人认为是湿气重?

大家好,我是马医生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脾虚跟湿气的关系

脾虚大家都知道了

由于饮食不节、情志不好

或者过于劳累

中医说劳则耗气,那么就会导致气虚

主要是损伤了脾胃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一旦损伤脾胃,那么其他的脏器

包括肾脏都受到影响

那么什么是湿气呢

中医认为湿气包括外感和内伤两种

那么现在我们常见的都是由内感而发

外感的就很少见

那么内感就是因为脾虚

中医认为脾是属于运化水湿的

实际上正常的水湿

中医叫做是营养物质

脾是负责把这些营养物质

输送到全身各个脏器

包括肌肉、骨骼来运用的

一旦发生脾虚了

那么这些水湿之气在体内积聚以后

就会变成了邪气

这时候它成为致病因素了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叫它湿气

这一点大家来看

可以说脾虚是湿气的一个根本原因

当然在过去说外感湿气的时候

也可以容易困脾,也可以伤及脾气

但是目前大家要记住一点

主要是脾虚导致的湿气

所以说大家在去湿的时候

是为了减轻脾胃的负担

那么从根本还是要健脾化湿

使脾胃具有这个化湿的功能

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湿气重了

今天关于脾虚跟湿气就跟大家说这些

如果有什么问题,请给我留言

脾虚为何有的人认为是湿气重?

脾虚,会导致肺气虚,毛发皮肤,抵抗力(抵抗风寒暑湿邪)就会降低,四肢肥胖或者完全没肉,两个极端,还会四肢无力,所以管理身材,应该管理脾胃。

脾虚不调理会出现哪些问题呢?

中医讲很多气,宗气、肺气、肾气等等,它们都和脾胃有关。因为只有脾胃吸收、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将吸收的食物营养转化为这些正气。

脾虚的人都会气虚,现在太多了,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包括脏腑下垂,痔疮等。

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脾胃受伤,五脏遭殃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表现。

从五官看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补脾,是一切疾病治疗的关键。

而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养生调病第一步,健脾除湿很重要,脾胃不好,连药物也难以吸收的。

当湿邪之气侵犯人体后,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人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一旦脾的运化功能减弱,则会进而影响到肝的生理功能,因此暑天养生重在健脾化湿、养护脾阳。呵护脾阳的要点在于避免过度贪凉,包括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

脾虚湿重会出现,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手脚冰冷、皮肤起疹、脸上黏腻不舒服,甚至出现肠胃炎现象,口腔症状比较明显,溃疡,牙龈出血等等。

湿气重都有哪些症状呢?

1.头发爱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觉流口水(湿气饱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痔疮,坐板疮

5.小肚子大;肌瘤囊肿妇科男科疾病

6.耳内湿(耳禅湿);

7.阴部潮湿,妇科各种炎症等

妇科出现白带过多,阴道瘙痒,重点调理脾胃,肾,肺。

脾的特点:喜干燥,怕湿浊

湿气重,脾胃肯定不好,脾生湿

脾虚的人,无法很好的运化水分,往往会出现湿气重的问题

妇科病,胃病,糖尿病,一切男性疾病,饮食应该清淡,有节制,

把疾病的外因一个一个排除掉治疗任何问题,脾胃永远是第一步

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

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正常疏泄,这样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关系。因此说,养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永远不要发怒,尽量减少发脾气,这是舒肝养脾的一个重要因素。

肝不郁,则脾不虚,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其实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撑、生气

所以,脾胃太重要了

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脾虚为何有的人认为是湿气重?

做个比喻,人体和城市一样,也有自己的一套水利系统。这套系统,最主要的脏腑有三个,分别是肾、肺、脾。

一、肾主水: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

体现在:

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起促进作用;

2.肾气对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作用,下输膀胱的尿液,在肾气作用下,分为清浊,清者重新吸收,浊者排出。

二、肺行水: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作用有两方面:

1.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到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开,上到达头面诸窍,外达到全身皮毛肌腠以濡养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规律的排出。

2.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脾气转输到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养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到达膀胱,成为年夜生成之源。所以说“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三、脾运水:是脾的运化作用之一,指脾气将水液华为水精,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

具体表现有4点:

1.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

2.上输于肺,通过肺宣发肃降于全身

3.将胃、大肠、小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

4.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下腾达。

所以,身为运输动力的脾一旦虚了,整套系统就运转不动了,湿就容易存留体内,中医上有专门一套说法,叫“脾虚湿盛”。

脾虚为何有的人认为是湿气重?

脾主生清,运化水液,属中焦梳渎之官。脾喜燥而恶湿,脾虚则水湿停滞,无法散布周身,阴阳气虚则久而成痰。因此出现四肢困倦乏力,脾胃消化不良,便秘或者腹泻。

脾虚为何有的人认为是湿气重?

脾胃虚弱,湿气容易入侵人体,岭南地区四季不太分明,天气炎热的时间长,天气冷的时间短。由于经常高温潮湿,造成湿的体质比较多。高温天气,人民群众爱好冷饮,容易出现脾虚,加上岭南地区的气候特点,故而岭南地区脾虚夹湿比较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