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问题是: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为你解答相关问题。
公务员非领导职务,为原公务员职务序列的公务员职务,现已取消;
公务员职级,为2019年6月1日实施的《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规定的公务员等级序列的公务员职位等级。
一、原非领导职务
非领导职务原为公务员职务序列,2019年6月1日,《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实施,公务员非领导职务取消。
原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共分八级。
正、副巡视员,行政级别相当于正、副司局级;
正、副调研员,行政级别相当正、副于县处级;
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行政级别相当于正、副乡科级;
科员;
办事员。
二、职级
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和职责设置公务员职级序列。
公务员职级,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体现公务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资历贡献,是确定工资、住房、医疗等待遇的重要依据,不具有领导职责。
公务员可以通过领导职务或者职级晋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履行领导职责,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指挥,履行职责。
(一)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序列分为:
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
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
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
一级科员、二级科员。
(二)公务员领导职务、职级对应相应的级别。
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级对应的级别是:
1、一级巡视员:十三级至八级;
二级巡视员:十五级至十级;
2、一级调研员:十七级至十一级;
二级调研员:十八级至十二级;
三级调研员:十九级至十三级;
四级调研员:二十级至十四级;
3、一级主任科员:二十一级至十五级;
二级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六级;
三级主任科员:二十三级至十七级;
四级主任科员:二十四级至十八级;
4、一级科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
二级科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
(三)厅局级以下领导职务对应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最低职级是:
(一)厅局级正职:一级巡视员;
(二)厅局级副职:二级巡视员;
(三)县处级正职:二级调研员;
(四)县处级副职:四级调研员;
(五)乡科级正职:二级主任科员;
(六)乡科级副职:四级主任科员。
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今年六月新公务员法实施后,公务员正式迎来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原来施行13年的《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自动废止,非领导职务全部由职级替代,两者已经没有可比性。如果非要比较,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上。
一、层级设置不同。非领导职务设置8各层级,分别是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职级设12个层级,巡视员两级、调研员四级、主任科员四级、科员两级。职级从非领导的8级拉大到12级,减少了职级之间的跨度和难度,有利于基层公务员快速晋升享受待遇,是新公务员法改变以往基层公务员提拔难晋升难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待遇不同。非领导职务虽然是“虚职”,但根据非领导职务设置管理办法规定,经领导授权或者委托可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换而言之,非领导职务虽然不是领导,但以前所有单位都会按惯例都会把非领导职务人员当领导来对待,在办公用房、绩效工资、福利补贴等方面按领导职务来给待遇,并适当给予一定的分公,或者协助某个班子成员分管某一块工作。除了不享受领导职务的岗位工资外,其他领导职务有的政治工作待遇,非领导职务人员基本都有。而职级,在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中已经非常明确:“公务员晋升职级,不改变工作职位和领导指挥关系,不享受相应职务层次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公务员因公出国出差的交通、住宿标准以及办公用房标准等待遇,不与职级挂钩。”也就是说,公务员职级仅仅是一种工资待遇,晋升后除了可以享受工资晋升和作为转岗领导职务的依据外,其他的像过去非领导职务人员都能享受的政治待遇,职级均无法享受。
三、职数比例不同。非领导职务的职数依据领导职务设置,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不得超过相应领导职务职数的三分之一;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职数,不得超过乡科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比如一个50个公务员编制的地市级机关,领导班子一正四副,那么按规定最多可设置两个处级非领导职务,中层科级领导20个,可设置10个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职务。而职级并行后,职级职数按照公务员编制人数按比例配置,同样以上述单位为例,按照20%配置一至四级调研员,就有10个名额;一至四级主任科员60%,名额30个。职级并行后,职级数总体数量比以前的非领导职务多出不少,享受面更广,这是利好。不过,由于新法实施后面临大量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套改占用职数问题,短期内公务员还享受不到大面积晋升的好处,政策普惠尚需一定过渡期。
四、管理权限不同。非领导职务以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管理,比如地级市,副处以上非领导职务归口组织部管理,科级以下非领导职务归口人社局管理(机构改革后也全部划归组织部管理)。提拔非领导职务,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先酝酿、再民主推荐、考察考核,综合考核拟任对象的政治表现、思想品德、工作经历、工作能力、行政管理水平、工作实绩等情况,确定最终人选公示后才办理提拔任命手续。而对职级,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明确规定:“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一般由所在机关进行日常管理。公务员晋升至所在机关领导成员职务对应的职级,不作为该机关领导成员管理”。职级晋升的程序相对也简单不少,初步酝酿人选后,综合考虑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与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一贯表现等情况即可确定人选公示。
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你好,2019年新修订的《公务员法》将非领导职务改成了职级。但是,二者并不是一脉相承的,而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简单总结了八个不同,供你参考。
第一,基本性质不同。原本,非领导职务属于职务的等级序列,是区别于领导职务的另一种职务形式,二者是同一种路线。一名公务员要么担任领导职务,要么担任非领导职务,不能二者兼顾。
而职级是和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是另一种等级序列、另一种路线,一名公务员既可以担任领导职务,也可以担任职级,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像是处长兼一级调研员、科长兼一级主任科员等,都是非常常见的例子。
第二,政治地位不同。原先的非领导职务可视作是机关的领导班子成员,经授权或者委托,可以分管某一方面的工作。例如,在市直机关,副调研员可以享受副局长的政治待遇,分管某些科室,办公用房标准和出差的交通住宿标准等都参照副局长。
而现在的职级只是确定公务员经济待遇的重要依据,不具有领导职责,不享受相应职务层次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例如,在市直机关,科长晋升四级调研员后,能够享受副处级的工资、住房、医疗、交通补贴等待遇,但是仍旧要接受局长、副局长的领导,办公用房标准和出差的交通住宿标准也不会变化。
对比更明显的是,现在的副科长(兼四级调研员)要接受科长(兼一级主任科员)的领导,而原先的副调研员领导科长的工作。
第三,机关最高可以设置的层次不同。原本,非领导职务层次不得高于所在机关或者所在内设机构的机构规格。举个例子,正处级的市直机关,最高只能设置调研员这一非领导职务,不得设置副巡视员。
但是,职级的设置突破了这一限制。以正处级的市直机关为例,可以设置二级巡视员职级,只不过数量较少,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1%。简单来说,假如某个市局有100个行政编制,就可以设置1个二级巡视员的职级。
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对于职数较少或者难以按照各机关分别核定的职级,党委可以统筹核定和使用。例如,两个市局的行政编制数都是50个,都不能设置二级巡视员职级,但市委可以统筹规划,设置一个二级巡视员职级。
而原先的非领导职务,只能由所在机关核定和使用。
第四,数量设置不同。原本的非领导职务数量是根据同层级的领导职务的数量确定的。例如,省直机关的巡视员和副巡视员职数不超过厅级领导职务职数的1/3,调研员和副调研员职数不得超过处级领导职务职数的50%。
而现在的职级数量是根据单位的行政编制的数量确定的。例如,省直机关的一级、二级巡视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5%,一级至四级调研员不超过机关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的45%。
相对而言,现在的职级数量更多,晋升更容易一些。
第五,管理权限不同。原先的非领导职务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管理,例如市直机关的调研员、副调研员都由市委组织部进行管理。
现在的职级不同,不担任领导职务的职级公务员一般由所在机关进行日常管理。例如市直机关的科长晋升四级调研员后,仍旧由市直机关自行管理。
第六,层级设置不同、经济待遇不同。原先的巡视员、副巡视员、科员、办事员和现在的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是一一对应的。
但是,原本正处级只对应调研员,现在对应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原本副处级只对应副调研员,现在对应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原本正科级只对应主任科员,现在对应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原本副科级只对应副主任科员,现在对应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
可以看到,从副科到正处,对应的职级数量都增加了一个,这也带来了经济待遇的变化。
例如,原先的主任科员<副科级<主任科员<正科级,现在的四级主任科员<副科级<三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正科级<一级主任科员。
第七,晋升模式不同、所需的任职年限不同。原先的非领导职务层级少,晋升所需的任职年限要求长。例如晋升副巡视员应当任正处级或者调研员5年以上,晋升副调研员应当任正科级或者主任科员4年以上。
而现在的职级层级多,晋升所需的任职年限要求短。例如晋升二级巡视员应当任一级调研员4年以上,晋升四级调研员,应当任一级主任科员2年以上。
另外,晋升模式不同,原先的正处级可以直接晋升副巡视员,现在的正处级必须先晋升一级调研员,才能再晋升二级巡视员;原先的副处级可以直接晋升调研员,现在的副处级必须先晋升三级调研员,才能再晋升二级调研员。
第八,职务任免方式不同。原本的非领导职务只有委任制一种形式,现在的职级有委任制和聘任制两种形式。
也就是说,现在全国各地在试点的聘任制公务员,可以直接选聘高素质人才为四级调研员。
综上所述,现在的职级完全改变了原先的非领导职务的概念,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设置。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首先可以明确地回答,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非领导职务是根据原先的《公务员法》在公务员职位类别中设置的与领导职务并列的职务序列,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等8个层级。职级是根据新修订的《公务员法》设置的公务员等级序列,是与领导职务并行的晋升通道,分为一级巡视员、二级巡视员、一级调研员、二级调研员、三级调研员、四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二级主任科员、三级主任科员、四级主任科员、一级科员、二级科员等12个层级。
职级虽然是由非领导职务改造而来,但绝非原来的非领导职务,很多人也因此容易把职级与非领导职务混淆。两者之间主要有六个“不同”。
1.功能定位不同。非领导职务是公务员的职务序列,接受所在同级机构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的领导,经领导授权或者委托可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职级是公务员的等级序列,不具有领导职责,依据隶属关系接受领导指挥、履行职责。
比如,某省直机关内设处室的调研员,可以参与处室领导成员分工,可以排名在副处长之前,但执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后,晋升到二级调研员的公务员,将不再享有这个权利,不能再作为处室领导成员使用,必须排名在副处长之后,并接受处长、副处长的领导和指挥。
2.享受待遇不同。非领导职务与同一层次领导职务享受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大体一致;职级公务员明确不享受相对应层级领导职务的政治待遇、工作待遇。
比如,某省直机关内设处室的调研员,享受与处长相同的办公用房标准、因公出国出差的交通和住宿标准,但现在晋升的二级调研员,甚至包括未兼任领导职务的一级调研员都不能再享有与处长同等的办公用房面积、出差交通补贴等工作待遇了。
3.设置规格不同。非领导职务层次设置不得高于所在机关或者所在内设机构的机构规格;职级层次设置则突破了机构规格,副省级市以下机关均有突破,县、乡镇机关尤其明显。
比如,县级机关(不包括副省级市的区)原先只能设置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而现在县领导班子可以设置不超过班子职数10%的二级巡视员和不超过班子职数20%的一级、二级调研员,县、乡镇机关可以设置不超过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2%的二级调研员和不超过综合管理类职位数量10%的三级、四级调研员,这对县领导班子和县、乡镇机关公务员来说无疑是个大福音、大利好。
4.职数比例不同。非领导职务职数是以机关相应领导职数为基数按一定比例核定;职级职数是以单位编制数为基数核定,县、乡镇机关四级主任科员以上职级职数,较非领导职务职数大大增加。
比如,某省直机关共有行政编制数100名,处长职数14名,副处长职数20名,按原来的做法,一般按领导职数的50%左右核定非领导职务职数,可设调研员7名,副调研员10名,而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后,可以按行政编制数的45%设置一级至四级调研员职数,能设45名,其中一级、二级调研员可设22名,三级、四级调研员可设23名,职级总职数远超原来的非领导职务总职数。在这方面,县、乡镇机关又更为有利。
5.晋升程序不同。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选拔任用参照原《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执行;而晋升职级在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未列为参照执行,晋升职级按《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实施方案》确定的程序执行,晋升程序相对简化。
比如,原来晋升非领导职务均要参照选拔领导职务的规定执行,班子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研究任职等流程全部要走足,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报告事项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信访举报问题必查一个也不能少,而晋升职级则简单得多,确定初步人选只需采取民主推荐或民主测评的方式进行,考察方式也相对简便,部分职级的晋升只需采取谈话了解方式考察,甚至不用执行“凡提四必”,晋升职级更加简捷高效,有助于公务员“小步快跑”。
6. 管理权限不同。非领导职务晋升后参照同层次领导职务管理;而晋升职级不改变干部管理权限,各地各单位党委(党组)管理的公务员晋升较高职级后,仍由本地本单位党委(党组)管理。
比如,某地级市市直机关的调研员,与处长一样都是市管干部,但现在晋升到了二级甚至一级调研员的公务员,则不再属于市管干部,而是由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管理。
结语:搞清楚了非领导职务与职级的根本区别所在,有利于深刻认识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便于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大势,乘势而上、争取待遇,尽早成为并行制度的受益人。
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非领导职务与职级其实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新公务员法改革后,职务专指领导职务,职级专用于职级并行。1.公务员法改革前,公务员职务包括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公务员职务序列包括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从副科级到国家级一共设置十个职务层次,像大家熟悉的局长、厅长、处长、乡长、县长等都是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只在厅级以下单位设置,从办事员到巡视员共设置八个职务层次,像主任科员、调研员、巡视员都是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都是有职数限定的,并且非领导职务的职数比领导职务还少,不能超过领导职数的二分之一。比如,一个局的领导职数为一正二副,那么就只能配备一名非领导职数。
2.之前的职级一般指待遇,现在的职级是职级并行中的专有名词。在职级并行之前,职级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什么叫职级,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工资级别。从2015年1月县以下机关职级并行政策施行以后,职级更侧重于工资待遇,比如,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定副主任科员而只享受工资待遇的,或者以前任过副科职务现在没有任何职务的,都属于副科职级。而现在的职级专指职级并行中的职级名称,比如,一级主任科员,四级调研员,二级巡视员等,也就是把职级进一步规范化,如果没有任命职级只是享受工资待遇的话,就不能叫做职级。
3.职级并行其实就是取消了非领导职务,而对应设置了不同的职级。由于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职数有严格限制,公务员如果晋升不了职务,工资待遇也就不可能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设置了职级并行制度。职级并行以后,原来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就不复存在了,而是全部改为了职级。比如,原来的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对应正科级和副科级领导职务,而现在的一级至四级主任科员对应正科级和副科级职级,并且职数也比非领导职务增加了很多,更有利于职级晋升。
总之,职级和非领导职务有一定对应关系,职级并行就是为了解决非领导职务职数的限制。“中省直遴选”专注体制内问题解答,欢迎加关注继续交流。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有什么不同?
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是以2019年6月1日为时间节点,在职务职级并行政策实施前后,适用于行政机关中实职岗位以外公务人员级别和待遇的政策体系。非领导职务从低到高依次为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调研员、副巡视员、巡视员。职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二级科员,一至四级科员,一至四级调研员,一、二级巡视员。非领导职务与职级最大的不同,是分属不同时期的公务人员级别、待遇政策。比较非领导职务和职级的区别如下:
含义不同- 非领导职务的理解应是“非领导”+“职务”,“非领导”的含义: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调研员、副巡视员、巡视员不是实职领导岗位,“职务”的含义:不是领导干部,但享受同等级领导职务的工资和工作待遇。“非领导职务”的含义是享受同级别实职领导的薪资和工作待遇,但不是领导岗位。或者可以理解为:“非领导职务”是有级别的职务,但不是实职领导。
- “职级”的含义就简单多了,仅仅是厅级以下公务员和参公人员薪资待遇层次,和职务无关。
- 非领导职务虽不是领导岗位,但享受同级别实职领导的工作待遇,包括办公用房面积、差率费报销标准等,在行政机关里算是半个领导,可以分管或协助分管工作。
- 职级虽与职务有一定对应关系,如果仅有职级,没有任职或职务,在办公室用房面积、差率费报销等方面是没有同级实职领导同样待遇的,也不能分管工作。比如仅是四级调研员,没有实职职务,在工作上要接受科长的领导和安排。只有职级的人员,只能算是具有一定薪资待遇层次的普通工作人员。
- 在地市级,非领导职务中的副调研员、调研员属市管干部,档案在市委组织部,提任和管理程序与实职领导职务一样,由市委按程序决策,组织部实施。主任科员及以下的提任和管理权限在处级部门(单位)。在省级机关,副巡视员、巡视员属省管干部。
- 在地市级,职级中的一至四级调研员及以下由处级部门或单位决策,报市委组织部备案。一、二级巡视员才由市委按程序决策。
对比可知,非领导职务的管理权限要高于职级
非领导职务已成为过去时,通过职务职级并行,弱化和取掉了过去非领导职务是“有级别的领导”的概念和工作待遇,丰富了公务人员的薪资待遇层级,为未提任实职的公务员和参公人员设计了薪资上升的体系。
『20年职场干货分享 请关注@职觉视点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