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明朝的进士难度究竟如何?

明朝考上进士有多难,举个不一定恰当例子,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难得不多少倍!

一、明朝时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为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主考的“殿试”录取者,进士全部出仕为官,应该相当于现在博士后,并且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县处级领导干部啦!

别说考上清华、北大,就是毕业也是自主择业,达不到考上进士就是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待遇。

考中进士,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难得多的多了,不知难上多少倍,不要说比较孰难了,根本木有可比性!

二、明朝时科举考中进士,需经多年多次、至少5级考试。

(一)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相当于现在高中生,取得参加高考资格。

(二)童生参加县府院试,考中录取为生员人俗称秀才),始获得功名,入县府学校学习,相当于现在大学生。

(三)生员参加省级三年开考一次乡试,录取者为举人,取得参加向上层次考试资格,并可以出仕为官,相当于现在,大学毕业生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四)举人于省级乡试次年参加全国会试,录取者为贡士。

(五)贡士参加皇帝主考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进士是四年一次考试机会,录取不过十几、几十人,明清时录取量比较大,一般约在300人左右。

历史上科举录取进士,曾有录取几人之少,如隋朝三十多年,4~5次考试,仅录取十余人,每次几人而已。

清华、北大每年招考录取达几万人,怎么可以相比。而考上北大、清华,也就是相当于科举初级考试,考上秀才而已,是不能出仕为官的!

三、明朝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相当于现在高中生,取得参加高考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既使读书终生,不断参加科举考试,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仍然是童生,白衣身份。

(二)生员,县府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

(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1.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2.增生,增加录取名额的称为增生;

3.附生,附加录取的称为附生;

增生、附生则没有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4.贡生,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

生员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享有可免除夫妻徭役赋税、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生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与现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相同。

(三)举人,乡试,省级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生员参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全家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既使家庭不富裕,也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因而有“穷秀才,富举人”之说;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作为后备干部,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喻、县丞、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研究生参加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

(四)贡士,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举行全国考试。

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五)进士,殿试,贡士参加考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

清朝重臣左宗棠,以举人身份踏上仕途,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宰相高位,出将入相,以功封侯,位极人臣,常以未能取得进士,终生为憾,虽然后来皇帝赐予同进士出身!

进士,一般情况下,状元高授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司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榜眼、探花等进士皆授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县处级的啦!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看看,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仅供参考。

考中明朝的进士难度究竟如何?

谢谢邀请!

因为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评价明代进士考中的难度不知如何表达才算准确。仅从中式率而言,明代进士的考中难度不能说特别高。由于会试中式后基本上不会黜退,参加殿试后就赐予出身,所以只讨论会试中式率即可。

会试中式率的计算方法需要区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科中式率,也就是单一科年的中式率,大约12取1【科年上有波动,这里是平均值】。比如成化二十三年会试考生近4000人,录取350名,中式率约12比1。

另一种是人头中式率,也就是举人总数对应考中人数的比率。明代举人总数10万余人,进士2.5万不到,约4取1。

所以从人头中式率而言,举人考中会试的机会是非常大的【有些地区达到3取1,如南畿】。但明代会试中,乡、会试联捷的人比较少,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更多的人需要重复参加会试才能考中,这就是单科中式率偏低的原因。

但整体上来看,10取1或12取1的竞争难度都不应说很高。所以,当考生考中举人后,进一步考中进士的难度不能说很大。

最难考的还是乡试。乡试中式率约为30人取一人。同样,乡试考试中,也有许多人是反复参加才考中的【考中举人后,就具备参加会试的资格,反复考试也没有关系。但未考中举人前,考生要想参加乡试,需要先通过提学官的资格遴选考试,考不中乡试的,下次仍要参加这种遴选,所以一个反复参加乡试的考生,意味着他也反复参加了这种资格考试(通称“科试”)】。

关键的问题是:在反复参加科试、乡试和会试的背后,是考生的家庭需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这才是真正的困难所在。所以对普通人家而言,科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进士的难考,在这一点上的表现是比较突出的。

最后附一张表,自己去判断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