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当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没有调动吴三桂的大军前来解围呢?
明末李自成围攻北京,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调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兵力勤王解围北京?
吴三桂为什么不主动勤王解围北京?
要知道,崇祯皇帝时,山海关外尽失于后金,山海关做为屏障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主要任务,就是担负警戒东北,严防后金军入关的重任。
一、崇祯皇帝为什么不调吴三桂勤王北京?
调吴三桂回兵解围北京,山海关洞开,后金军乘虚而入,岂不是“前门拒狼,后门迎虎”,得到的是一个样的亡国下场。
大概,崇祯皇帝宁愿亡国于李自成,而不予江山送给后金吧?
二、吴三桂为什么不主动回京解围?
吴三桂身负守卫京都外围山海关重地,主要任务是防备后金军,木有军令,岂敢擅自做主,回兵北京。
如若回兵北京,而崇祯皇帝北京解围,而后金军攻入,罪责怎能担当得了!
仅供参考。
明朝末年当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没有调动吴三桂的大军前来解围呢?
李自成围攻北京城时,明辽东总兵吴三桂未能率领大明精锐关宁铁骑同大顺军作战解围,一是因为崇祯帝征调吴三桂入援的圣旨下得有些晚了;二是吴三桂缺少勤王救驾的忠心与勇气,有些拖拉没能赶上。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李自成于西安自称“大顺王”,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设置官署,拜官封爵,建立了大顺政权。建政西安,略定西北,关中稳固,李自成遂决计兵锋东指,直捣大明政治中心北京城。兵马未动,声威先行,自成派人前往北京致牒兵部,与朝廷约战,并言明三月十日兵至京师,确实够豪壮的。
没等出正月,李自成便亲提马步军五十万东出潼关挥师北进了。二月初,李自成率军自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市区西北十二公里的黄河峡谷中)东渡黄河,连破汾州、河曲、静乐、太原,在宁武关遇到了硬对手明宁武总兵周遇吉。经过近一个月的代州、宁武关血战,李自成总算倚仗人多势众攻破险关,继续东进。三月七日,明大同总兵姜瓖献城降;次日,总兵王承胤献宣府(今河北宣化县)降;十五日,居庸关总兵唐通献关降。屏障拱卫京师的几大军事重镇就这样全部让降将拱手奉献给了大顺军,帝京成了李自成的囊中之物了。
就在宁武总兵官周遇吉抗击大顺军、血战宁武关之时,崇祯帝便预感到形势不妙,遂于三月初六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征调其率领关宁精锐火速入关戍守京师。吴三桂接到圣旨,并没有闻诏即行,而是拖了几天才动身上路。吴三桂率领四万关宁铁骑及强迫迁徙的四五十万民众开拔入关。由于缺少勤王的忠心与勇气,吴三桂迟迟其行,日行数十里,十六日才进入山海关。吴三桂的驻地宁远(今辽宁兴城市)距离山海关区区二百里的路程,精骑若是强行军的话,一昼夜便可飞驰抵关,而吴三桂竟然磨蹭了有七八天的时间,真是龟移蜗行。即便有百姓拖累,留下一支小部队护送,主力完全可以轻装驰援嘛。二十日,吴三桂率军抵达丰润,得到李自成已于昨日攻陷京师的情报。吴三桂徘徊良久,到底未敢继续西进同大顺军硬碰硬的较量,便引军返回山海关。
宁远距离山海关二百里,山海关距离京师七百里,关里关外相加共九百里路程。崇祯帝于三月初六始下决心放弃关外重镇宁远,征调吴三桂率领关宁军入卫京师。假如吴三桂初八日接到入卫圣旨,再做些准备工作,初十日动身启程,按骑兵急行军速度,在京师失陷(十九日)前一两天可赶到北京城。但强行军属犯兵家大忌,“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部队累日长途奔驰,人困马乏,即使累死累活赶到战场,也已失去了战斗力。故关宁铁骑未能及时驰援入卫、参加京师保卫战,吴三桂当然负有责任,但主要原因是是崇祯帝优柔寡断下决心太晚,给吴三桂的时间太紧了。
明朝末年当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没有调动吴三桂的大军前来解围呢?
谢谢邀请。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第一、路途遥远。所谓“兵贵神速”,在古代那个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时代更为突出。从山海关到北京不像我们今天可以坐火车,那时候,武将和骑兵还不错,可以骑马,作为部队主力的步兵军团只能靠两条腿行军。面对李自成部队的大举进攻,即便是吴三桂接到了命令也难以迅速救援。
第二,我想这个才是主要原因。辽东地区,建州女真人活跃,从万历年间萨尔浒之战以后,明朝基本上丧失了辽东地区的主动权,到了崇祯年间,女真人的势力强大到超乎想象。吴三桂身负重任,防御女真人,设想一下,如果吴三桂的部队被调走,女真人一定会大举入侵,到时候李自成的部队加上女真人部队,对明朝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末年当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没有调动吴三桂的大军前来解围呢?
题主的问题有点小“问题”:崇祯帝给吴三桂发了勤王的圣旨,至于吴三桂为何没赶到,原因很复杂啊。
第一,大清与大顺一直“暗”通款曲。
在明末最后十几年李自成在关内大闹江湖的同时,关外的大清也在两眼发绿地蚕食辽东的土地。二者本风马牛不相及未有任何交集,可好似心有灵犀一样,每当李自成的义军处于略势或陷入绝境时,关外的大清的八旗兵就额外加大马力攻打大明,有意无意给李自成们减压,使得大明顾此失彼,只能弃内对外,李自成们便顺利地死里逃生。根据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的丛林法则,大明是大清与大顺的共同敌人,理论上是惺惺惺相惜的,“伐无道,诛暴明”是其共同的理念。所以,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当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大顺政权时,多尔衮第一时间以大清摄政王身份发了贺电,并派专人给李自成送去亲笔信,希望“联顺灭明”,可惜石沉大海。
第二,吴三桂驰援未及的三重原因。
李自成亲率50万大军(其实有20多万)东渡黄河后直扑北京,山西太原失守后,崇祯帝思维开始有点紊乱,责令内阁发了两道圣旨,一道是以失城丧地诛杀太原知府,二道是急调关宁总兵吴三桂火速进京勤王。在给吴三桂的圣旨中,还附有一道上谕,即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精神鼓励)。谁知内阁首辅陈演是出于何居心,把封伯的上谕发出去了,可把调兵的圣旨压下了。可能是考虑到关外军事情状吧。直到李自成收降了大同总兵后,崇祯顿感形势严峻,便催问内阁,陈演才急乎乎地发了圣旨,这已经是三月初了。所以原因之一是陈演把圣旨发的迟了。
吴三桂收到调兵入京勤王的圣旨是三月初六。宁远到北京将近一千里,即使吴三桂以最快的速度连夜出发,象崇祯二年末的袁崇焕驰援北京一样,马不停蹄日夜强行军,理论上最快也要5天时间,即使到了,人马也累趴了,战斗力降了五成。何况圣旨上也没限定具体几日内到达。所以吴三桂就按正常调兵的程序:动员准备、留守防范等等,尤其是大清八旗的动向尤为关键,如果吴三桂刚一拔营出寨,八旗兵从后面掩杀追来,这不是真正引狼入关吗!这是原因之二。
原因之三是最令吴三桂头疼的,那就是军属边民的转移。皇帝调兵十万火急,可吴三桂一旦率领4万主力入关,那就意味着关宁防线彻底空虚,大清肯定能察觉,那五六十万关宁地区的边民(军属)就遭了殃,必须坚壁清野跟军队转移入关啊。所以,吴三桂得带上他们,这样,仅动员组织这五六十万边民就花了两三天时间。算一算,吴三桂三月初十才紧赶慢赶地动了身就是长了翅膀也无法在三月十六日李自成到达北京郊区之前赶到。何况,吴三桂也认为,近畿地区至少还有近20万的明军呢,抵挡一阵总可以吧!可事实是,这些大明军大多没抵抗就投降李自成了。
明朝末年当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没有调动吴三桂的大军前来解围呢?
闪电战
李自成可谓性子太急——在称王的同月便开拔东征,不过还比较幸运,一路走来都没遇到什么大的抵抗。在到了宁武关时,遇到守关总兵周遇吉的强烈抵抗,然终于有惊无险过关。后又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续攻下居庸关、昌平。3月17日农民军打到今复兴门南郊一带。
实在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啊,不要说吴三桂想不到,估计就连深居内宫的崇祯肯定都没想到大明军这么不堪……
小动作此时朝中大臣大多人心惶惶,都为保全自己和家人在疲于奔命,“小动作”频繁,哪还有心思去管他崇祯的死活。再说崇祯的固执和偏激也让群臣吃过很多亏,大家都不愿再为其卖命。
朝中太监、大臣皆有暗地里投诚者。当时出任首辅的陈演也不例外!其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却挑不起其该有的担子和责任——害怕担负怂恿皇帝逃跑的骂名,也怕会有损自己的声誉,于是拒绝执行并私自压下皇帝给吴三桂发的增援解围信!最后只能导致崇祯万念俱灰吊死于煤山之上。
顾虑多吴三桂在接到命令后于3月5日率兵救援京城,由于当地数万民众一起追随,吴三桂一行行军十分缓慢。军民至19日才抵达山海关,在22日才到今唐山玉田境内,但此时已将近出师20天左右,京师已经沦陷、崇祯也自缢身亡……
从宁远到北京四百公里,大军却走了近20天,对于救援来说绝对是大忌!按说其在最后几日可以派轻骑兵火速前进,来个里应外合或许一切未知……
其也想上演千古传颂的“英雄救主”故事!然其又担心受到清军在后袭扰,导致腹背受敌,两头吃紧!
我们不能说吴三桂就是一个“投降派”,从悲哀结局可看出吴三桂不是一个有魄力有决断力的帅才,其的顾虑也终将其带进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让其终生“轻不得重不得”,举步维艰……
明朝末年当李自成围攻北京的时候,为什么有人说崇祯皇帝没有调动吴三桂的大军前来解围呢?
明朝灭亡是崇祯皇帝不敢面对现实所至。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应调关宁铁骑吴三桂大军解围,但又怕清兵乘虚而入。一直犹豫不决,拖延时间倒置国破朝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