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科举制与前朝的选官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打破前朝封建士族把持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面向社会取仕,以才取仕,更加公正、公平,为有才之士、特别是平民有才之士,走向仕途打开通道,极大的激发知识分子的从政热情,为政府机关注入活力,推动政府工作效率。

隋唐时期开创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创新改革,是选拔人才制度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大进步,经历朝各代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严密完整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影响后世各朝各代采用,以及周边国家效仿采用,直至封建社会终结。

科举制度,摒弃了前朝豪门权贵把持的、形成“上品皆豪门,下品无白丁”的选拔人才的推举制度,不问出身贫贱富贵、有无权贵背景的读书人皆可参加科举考试,出仕为官;当然,读书人贫者还是少一些。 (实际上,还是有些限制,有的朝代,皂役、娼妓、伶人、商人家庭不可参加科考,据说,诗仙李白,因祖上罪刑、商人家庭等而不得参加科考)

科举制度敞开仕途大门,以考绩取人,唯才是举,使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中下层读书人士,进入仕途成为可能,极大地调动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走上治国理政的仕途,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如王安石、张居正等改革家,被民众誉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缓和了上层统治阶级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矛盾,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但是,至清代,科举制度形成刻板、教条的“八股文”形式,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闭塞言路,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需要,在科学技术、民主思想的冲击下,全国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呼吁、抵制下,于1905年终结于河南省开封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科举制度其发生、发展,在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是,因循守旧,不思变革,腐朽没落于历史进程,其消亡也是必然的。

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