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跟韩国车相比如何?

感觉都是亚洲国家,国产车的起步虽然晚了点,但是也没有很弱啊,韩国车比起我们有很多优势吗?

中国跟韩国都是亚洲国家,都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当然免不了要对比一番。从现在的情况来说,同价位同级别的情况下,国产车对韩国车有明显的优势,这点通过国内的汽车年销量就可以看出来,消费者用钱投票,证明国产车就是比韩国车好。

韩系车是国际车系,并不代表同价位对比,韩国车就比国产车强

通过2020年的汽车年销量数据可以知道,韩国的现代跟起亚这二个品牌,累计年销量高达635万辆,位列全球第四位,仅次于日系,高于美系通用,表现确实亮眼。那么,直接用销量来认定国产车比不过韩系车,是否公平?我认为,这是不公平的。

从国内汽车年销量数据来说,2020年国内汽车累计年销量近2200余万辆,全球汽车销量7680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1/4。其中,国产品牌在众多老牌合资品牌的围堵下,拿下了近600万的年销量,体量与韩系车相当。其实在我看来,国产车虽然没有到国际市场去抢市场份额。但是就国内市场,日系,德系,法系,美系,韩系各车系充分竞争的大环境下,国产车已经算是变相到国际市场杀了个来回。毕竟,国际市场有的车系,国内市场一个不缺,完全是国际车市的一个缩影。

在国内这微型的“国际车市”上,国产车硬杠韩系车,把韩系车几乎挤出了国内市场。现在国产车大部分份额,都是韩系车让出来的。毕竟,韩系车的卖点,就是高颜值,高配置,低价格,而国产车也是以此为卖点。结果,韩系车的卖点被国产车正面击溃,几乎完全失去了国内市场。由此可见,国产车以后发的势头,击败了韩系车,是有真本事的,这就是国产车同价位对比,比韩系车强的有力证据。

由此可见,韩系车在全世界打了个来回,年销量只跟蜗居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国产车差不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韩系车与国产车对比之发动机篇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价位对比,就知道到底是国产车强还是韩系车强了。由于韩系车的现代起亚,算是韩系车仅有的优等生,那么,国产车也应该派出自己的优等生去做对比。

韩系车这边,在国内生产的发动机,有瑞纳上面的1.4L 95马力,5~9万价位,如瑞纳等。

1.5L 115马力,1.4T 140马力,现代伊兰特,9~14万价位。

2.0L 160马力 现代ix35,11~15万价位。

1.5T 170马力低功率版本,1.5T 200马力,现代途胜,16~20万价位。

1.6T 204马力,现代菲斯塔,13~15万。

2.0T 240马力,索纳塔,16~20万。

3.5L 272马力 V6,代表车型现代帕里斯帝,价格29~32万。

作为对比,国产车这边:

有1.5L 109马力自吸,代表车型吉利帝豪,价位在6~8万。

有1.4T 160马力涡轮增压,代表车型长安逸动PLUS,价位在7~10万。

1.5T 185马力涡轮增压,代表车型比亚迪宋PRO,价位10~12万。

1.6T 197马力涡轮增压,代表车型奇瑞瑞虎8,价位在11.6~13万。

2.0T 233马力,代表车型长安CS75 PLUS,价位在12~14万。

2.0T 254马力,代表车型瑞虎8鲲鹏版,价位在12.5~15万。

3.0T 283马力V6,代表车型红旗H9。

6.0L 408马力V12,代表车型红旗L5。

由此可见,国产车的新一代发动机,如长安蓝鲸,奇瑞,比亚迪骁云等发动机,在同排量的情况下,调教出来的参数已经跟韩系车旗鼓相当,略有优势。如果在考虑国产车同价位马力更大的情况,本来旗鼓相当的情况,就会变成国产车在发动机这块有明显优势。

韩系车跟国产车对比之变速箱篇

韩系车有个摩比斯,是韩系车自有的变速箱厂。这个摩比斯,神通广大,在变速箱这块技术储备不错,除了手动挡,还可以生产AT变速箱,DCT双离合变速箱,CVT无极变速箱,市面上常见的变速箱类型,摩比斯都能自研自制。现代跟起亚上面的变速箱,绝大多数都是摩比斯自家的产品。

跟韩系车比起来,国产车在变速箱这一块,看似弱了很多,毕竟韩系车有自有变速箱厂,国产车没有。其实在我看来,韩系车的变速箱,属于大而不精的局面,啥都能造。但韩系车的AT变速箱,跟日系爱信,德系采埃孚就不能比。DCT双离合,跟大众DSG不能比。CVT无极变速箱,跟日系CVT也不能比。处于一种啥都有,但是不强的局面。

作为对比,国产车就专业多了,一个劲的钻研双离合变速箱,这种专精一种,可比韩系车啥都会,啥都不精强。同时,国产车没有CVT,AT这二款变速箱吗?未必。因为CVT变速箱,奇瑞就自研过,现在以技术换股份,卖给了万里扬。AT变速箱,山东盛瑞就有这方面的技术,也已经出了成品。所以,韩系车有的,国产车全都有。

同时,国产车为了保证车辆的质量水平,也怕消费者不买账,所以变速箱怎么用,也比韩系车更专业。10万以下,基本以万里扬的CVT变速箱为主。10~15万,以自研的湿式双离合变速箱为主,当然还有外购爱信6AT,8AT变速箱的。15万以上,要么是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要么是采埃孚8AT,安排的明明白白。

作为对比,韩系车10万以内,如瑞纳用4挡自动变速箱,老掉牙的技术了。10~15万的伊兰特,ix35,用低配用CVT,高配用七速干式双离合。就算是16~20万的途胜,全系标配七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韩系车的七速干式双离合,干的过大众DSG干式双离合变速箱吗?大众的干式双离合,问题多多,不断改进,但是顿挫,热保护还是有,韩系车这种后起之秀,问题同样不少。

同时,韩系车的干式双离合变速箱,跟国产车主流的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存在技术方面的差距。不说别的,单看大众车,低端用干式双离合,高配用湿式双离合就知道。湿式双离合变速箱,技术更高,价格更贵,质量也更好更稳定。

别看韩系车啥变速箱都能造,但是大而不精,还没有国产车专心搞双离合变速箱强。以2020年世界十佳变速箱为例,国产车的奇瑞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哈弗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广汽传祺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吉利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通通上榜,却不见韩系车的身影。

由此可见,韩系车在变速箱这块,属于大而不精,看着唬人,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同价位对比,韩系车还国产车强。

国产车跟韩系车对比之底盘篇

底盘算是国产车的老大难问题,现在很多车都处于逆向仿制的阶段。但是,国产车也有不少优等生,已经开始了自研自制的进程,比如奇瑞。就拿瑞虎8跟现代同价位的ix35做对比。

瑞虎8全系指导价8.88~15.99万,使用奇瑞自研的T1X底盘。从底盘细节来说,瑞虎8的底盘设计平整,大面积的护板可以有效保护底盘的油箱,管线,排气管等零部件,底盘涂装也非常全面,几乎没有死角。前后防撞梁也够厚,覆盖的面积够大。

现代ix35,全系指导价跟瑞虎8相当。从底盘细节来说,ix35的底盘比较凌乱,还存在底盘装甲喷涂不到位,底盘生锈的隐患。前防撞梁只有1.27mm,宽度约占车头的61.45%。后防撞梁是一种含40%玻璃纤维的PP塑料,连钢梁都不是,质量堪忧。同时,ix35的底盘行驶质感一般,不够扎实,调教也偏硬。

从试驾的情况来说,韩系车的底盘虽然有了自己的风格,但是底盘设计,底盘质感,底盘用料确实没有比国产车高出多少,属于差不多的水平。而且单论用料,同价位国产车是比韩系车有较大优势的。

质量对比

虽然韩系车发展的年头比国产车长,但是单轮质量,未必比国产车强到哪去。

参考车质网的投诉,国产品牌卖的最火的SUV车型,投诉点集中在车身生锈,变速箱异响,发动机漏油,变速箱顿挫,电瓶故障,异响,车机故障等方面。

在看韩系车,故障投诉点集中在变速箱异响,变速箱顿挫,发动机抖动,变速箱抖动,发动机拉缸,发动机烧机油,车身生锈,电瓶故障,零部件故障,异响等方面,跟国产车当真是半斤八两,谁也别笑谁。

同时,别看国产车的投诉量高,但是国产车在SUV是卖的最火的。比如H6这个SUV霸主,博越紧凑级SUV前三,瑞虎8中型SUV前三,累计销量可比韩系车排名十名开外的累计销量高多了。

由此可见,在质量这块,韩系车对国产车也没有优势。如果考虑到国产车用了大量新技术,韩系车大量使用老技术,新技术带来的质量风险,明显高于老技术这点,国产车在质量这块,其实比韩系车强不少。

综上所述,韩系车虽然看似红红火火,但是跟国产车比起来,更良心的还是国产。对于消费者来说,买国产车才是更好的选择。

中国车跟韩国车相比如何?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从汽车技术上说没什么意义,单纯性的技术参数对比,并不能反映两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差距。

恰好我刚刚从新西兰旅游回来,十几天自驾的时间,基本跑遍了新西兰南北岛的大部分地区。就从这个角度来说说,中韩两国汽车工业的差距吧。

在新西兰,你能看到最多的汽车品牌毫无疑问是日系车,大概能占到汽车保有量的50%以上,甚至可能更高。其中,从高到低排序大概是某田、某田、某菱、某巴鲁、某桑、某自达、某木。

不过,日系车占有率高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我特意问过当地人,他们说每年新西兰都会进口大量日系二手车,所以日系车里面出皮卡以外,大量的车都是老款,日系高端三驾马车确实比较少。

除日系以外,最多的车系估计就是韩系和美系的福特了。大概各自能够占到15%以上的份额,其中韩系里面现代占据绝大多数,起亚和双龙也能看到一些。

再后面大概是澳大利亚的霍顿汽车,比例差不多能有10%。考虑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距离近,也算霍顿的半个主场,这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品牌能有如此表现也算正常。

再往后,就是各种其他品牌的份额了,在中国大红大紫的大众、奥迪、奔驰、宝马大概一共也就能分到10%的份额。

当然了,我说的完全是我自身的感受,并没有数据支撑,并且我在南岛跑的多,北岛跑的少。南岛地区因为城市比较少,大量都是乡村,所以越野车、SUV和皮卡的比例高,而北岛城市比较多,轿车比例高,所以我的直观感受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

但大体上,日系占据绝对优势、韩系次之、福特是美系的代表、德系比例较低应该不会错。

在此期间,最让我感动的是居然看到自有品牌国产车的身影,虽然确实很少,但这足以代表着国产车的进步了。

在我遇到的国产车里,长城最多,分别是两次H9、三次H6、三次H5、两次皮卡、一次房车。

我还在南岛的基督城,看到了长城的汽车专卖店和一大票日系、韩系车专卖店在一起竞争,当时真是感到无比的自豪。

除了长城之外,上汽大通的皮卡也遇到了三次以上,以及两次大通皮卡为底盘的房车。

再之后是四次福田皮卡以及厦门金龙的大客车。

还有一次,我不确定遇见的是不是福田的越野车萨瓦纳,毕竟这车在国内都很罕见,在我面前一闪而过。

我陈述以上这些经历,不过是想告诉大家。国产车企已经开始努力的开拓外国市场,虽然可能还有点艰难,用户的口碑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至少这种努力值得我们赞许,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吧!

不过,从新西兰车市的现状来看,国产车还只能在某些特定领域发力。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国产车集中在SUV、皮卡、改装房车和大客车四个领域。

而这四个领域都是细分市场,换言之国产车目前只有能力在别的车企相对弱势的领域侵蚀其市场份额,而在最大众化、竞争最激烈的轿车豪无作为。

反观韩系车,不仅在新西兰,即便是在美国也以全系列车型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车市上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这就是国产车和韩系车的差距。

认识到这种差距并不可怕,毕竟国产车真正开始发力的时间还太短,再前行的路上,还有无数的坎坷在前面。

说到这里,我们来对比一下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汽车工业的差距吧!

用一个不算很恰当的例子来比喻,日系车像是一支军种齐全、结构均衡、配合良好的正规军。

每个细分领域都有高水准的选手,可以拿出来参与竞争,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车型系列,车型间的演进和迭代关系非常良好。

这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样,每个单兵的作战技巧都在水准之上,组合在一起打群架的能力也不容小觑。

因此,日系车的整体质量在全世界都有很好的口碑,几乎所有消费者都知道,日系车就是那个样子了,不会给你多少意外的惊喜,但也不会太坑。

这其实才是日系车强点——系统性的稳定!

韩系车跟日系车的区别在哪里呢?

如果说日系车是正规军的话,那韩系车更像是支杂牌军,可能某一支部队很有战斗力,但如果把整个军团拉出来,并没有那么多有竞争力的产品。

而国产车则尚处于散兵游勇的游击队状态,可能某一个车型有竞争力,能够成为爆款,比如说长城的H6、吉利的博瑞、博越,但说到产品系列,尚没有一个车企能够做到。

近几年,国产车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脱离模仿别人的桎梏,开始出现有竞争力的产品,这点是有目共睹的。但说到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还有很长一段艰苦的道路要走。

如果说日系车已经夯实了国际市场的口碑,飞得很高很远,韩系车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逐步蚕食其他巨头的市场份额,国产车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艰苦的上升期。

在这个加速起飞的阶段,恰恰是最费油的,就像飞机飞到一万米高空的平流层,进入巡航速度,其实已经很省油了。

有一点必须要说一下,身在国外的时候,能够看到代表一个国家工业集大成的汽车产品,被别国用户认可是件很幸福的事情。当我看到长城H9停在路边,禁不住马上停车奔过去拍照。

当时,那个新西兰车主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车上下来。我赶紧和他聊了几句,可惜我的英语实在太渣,这哥们说话又有浓重的口音,十句话倒有八句听不太明白。

不过至少可以肯定,这兄弟在用车期间,车辆没有出过什么大问题。因为他说的Quality Stability这两个单词,我还是能听得懂的。

最后,不知道那些躲在键盘后面的喷子们,你们对国产车做出过什么贡献,让你们能无视中国车企员工们的努力。

虽然,国产车依旧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至少要看到这些都是发展进步过程中的坎坷,同样的坎坷日韩车企都曾经历过,他们能走过来获得成功,我相信国产车企一样能。

最后,祝愿更多国产车企拿出有竞争力里的产品,丰富自己的车型系统,生产更稳定、更有性价比的汽车产品,参与国际竞争。让我们在外国,能够见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奔驰在路上,获得全世界用户的肯定和钟爱。

国产车企加油!

最后送几张国内不常见到的老家伙给大家,都是大图哟!

中国车跟韩国车相比如何?

今天我刚和一个将近60岁修了一辈子车的老修理工聊这个话题,因为我有一台五菱荣光S两侧裙边已经锈完了,四个车门只有一个锈的还轻一点,二排两个侧滑门打开就关不上了,原因是锁的质量太差,锁扣为塑料制品已经换过两次了都是没用几天又犯病了。而那辆铃木浪迪却一个锈花都没有,同一天买的,现在都是还差两个月六年。

我们说到日韩系和国产的对比,他说:在我们沿海地区能用合资车尽量还是合资车,国产车钣金太差,抗锈蚀能力远不如合资车。国产车这几年虽然进步很大但是相对比日韩系还是差着一大截,从钣金到调校到技术都差着很远的距离。

韩系车当时进入我国主打的是中低端车型,但是韩系高端车在国际上都是排的上号的,一方面是技术储备的问题一方面是工作态度的问题。看看我们自己在公司的工作态度是什么?差不多就行了!就这样吧!不行就在这补焊一块就行了!你们这样的工作态度,他们也是一样的,差不多就行了能有工匠精神么!这就是国产车品控差的主要原因。

汽车工业不是一天两天发展的,技术储备也不是一天两天积攒的。提高技术工种待遇,让技工潜心研究技术才是汽车工业长足进步的保证。

中国车跟韩国车相比如何?

自主品牌跟韩系品牌的差距有多大?我想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通的,现阶段自主品牌进步非常明显,但是依然不能与韩系车相比,更不是一句爱国可以碾压韩系车的,从笔者曾与郑谊(资深韩系研究员)深度聊过这个话题,国产车与韩系车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差距自主品牌短期内难以超越,为保证文章的客观以及公正性,笔者尽少使用主观描述词叙述。

整体设计方面

现阶段自主品牌与韩系车的外观设计方面,差距已经十分小,都说韩系车外观靓丽造型优秀,其实现阶段主流国产车的外观也做的不算差,领克01、WEY、帝豪GL这些主流热销车型的外观设计也能达到韩系车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内饰人机工程学方面,韩系车做的并不是非常优秀,长期驾驶韩系车也能发现不少的问题,与日德系差距挺大,当然自主品牌也存在这个问题,人机工程学是一个非常系统而繁琐的工程,想要在这方面取得资深的成就,需要数十年的技术沉淀,自主品牌与韩系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核心技术方面

我所说的核心技术方面,更多的是针对变速箱的言论,毕竟现阶段发动机已经不是制约国产车发展的瓶颈,这段话讲的可能比较扎心,但是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国产车的变速箱,真的没有办法跟韩系相比。现阶段真正拥有变速箱知识产权的只有奇瑞一家,长城、吉利的变速箱技术还相对较弱。那么我们来看看奇瑞的变速箱表现如何把,早期的CVT变速箱可靠性不错,但是缺乏驾驶乐趣、承受扭矩不大,没能扩散出去,几年前研发的4AT变速箱是自主品牌的突破,但是档位少也是一个弊端。那么咱们来看看韩系车的变速箱,其实韩系现阶段是现代为主导的汽车产业,现代下设摩比斯公司,摩比斯是现代全资控股企业,他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变速箱、发动机、包括四驱系统以及非常多的核心技术,摩比斯都在涉猎。摩比斯相对于现代集团,就相当于拳击手的硬拳一样,推动了现代集团的飞速发展,简单的不说,如果你是韩系车主,或者说驾驶过韩系车,无论是领动、悦动还是名图,那么对他的动力总成,尤其是6AT变速箱的表现,一定会赞不绝口,因为平顺性以及可靠性做的真的不错。这点国产车还有很大的差距。MPV市场的差距

韩国并非没有好车,他们能造得出来好车,但是这些精品车型大多数却没有国产,比如说起亚嘉华,这台车可以说MPV市场的佼佼者,从使用者角度上来说,可靠性以及实用性不比奥德赛以及GL8差,只是因为市场的决定,使得其没有顺利国产,但是今天我们只是分析技术层面,嘉华的品质与GL8以及奥德赛在同一层面,相比之下,国产车现阶段售价最高的MPV当属上汽大通系列,但是从两者的似乎上分析,国产车还与韩系车有不少的差距。

顶级豪车的打造上

豪车是对企业技术层面的考验,自主品牌最豪气冲天的莫非红旗L5,但是其市场意义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反观现代集团的雅科仕VS系列,百万级的售价虽然不能与BBA相抗衡,但是也能看出来韩系车有生产豪华车的技术以及实力,而且VS系列在韩国本土的销量并不差。虽不能与BBA顶级豪车相媲美,但是也在努力追赶。

当然抛开技术层面而言,我们聊聊市场行为,如果你真的走在韩国街头上,那么你觉得这就是一个韩国车的天下,从现代到起亚,从起亚到双龙,路上跑的都是韩系车,外来品牌的占有率不足20%,如此强大民众的支持下,韩系车岂能不火?反观我们的国内城市,上海被通用霸占,东北被大众霸占,武汉则是日产的天下。广州则被两田占领,实在是悲哀。

小结:从一个汽车产业分析员的角度来分析自主与韩系的差距,我的答案是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不小,虽然现阶段国产车的销量赶超了韩系车,但是从变速箱、MPV、豪华车市场的表现上来看,我们仍然与韩系车有一定的距离,而且这个距离,按照现阶段行业的准则来看,短期内无法追赶。这也是一个难以承认的事实。

中国车跟韩国车相比如何?

如果我说我们自主品牌汽车不如韩系车,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可能会被喷,但是我还在想说点比较真实的东西。好就是好,有差距就要承认。实际上,只有承认差距,承认不足,才能进步。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最后只能止步不前。

先来说说韩系车,提到韩系车最先想到的就是现代和起亚。起亚成立于1944年,而现代晚一些,成立于1967年。可以看不,韩系车成立时间还是比较短暂,所以也没有太多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像是美系车、德系车、法系车等百年车企很多。与日系车相比,韩系车也算是小弟。

虽然韩系车成立时间晚,但是并不影响韩系车的成就,应了后生可畏这句话,全球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只有五大车系,其中就包括韩系车。韩系车的成就是全球消费者有目共睹的,德国汽车工业很举世闻名,但是韩系车依然可以在德国立足,销量非常不错。还有车轮上的国家美国,韩系车也是混的风生水起。试问我们自主品牌汽车在这汽车发达的地区有存在感吗?这就是差距,不言而喻,不必多说。

韩系车之所以能够在汽车发达的地区立足获得一席之地,能够成为五大车系,能够一年卖掉800万台,不是没有原因的。韩系车具有不错的性价,这是发达国家喜欢的原因之一。虽然美国人、德国人钱,但是他们的消费也很贵,他们也不愿意去修车,工时费相当贵的。全世界的消费者都会注重汽车的质量,发达国家更加理智,这点反映出韩系车出色的的质量,实际上韩系车的质量确实不错。除了质量不错之外,韩系车也很节油,也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如果深入了解一下,还是很令人震撼的。

回到我们自主品牌汽车,很多朋友会把我们自主品牌汽车落后的原因归咎于起步晚,实际我们部分自主汽车起步要比韩系车还要早,例如一汽汽车成立于1953年,红旗汽车成立于1958年长安汽车成立于1957年,都要比现代早一些。因此说,自主品牌汽车落后是因为成立晚,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看看现在的后起之秀特斯拉,还好意思说成立晚?

我们承认自主品牌汽车近年来取得的进步,但是仅仅是一小步而已。以小不的速度追赶合资车,还是需要不少时间的。自主品牌汽车进步,合资车同样在进步,合资车在拥有各种优势条件的基础上进步是更大的,所以自主品牌汽车赶超合资车,真的很难,需要很久。自主品牌汽车,现在真的缺少很具有潜质的车企,例如特斯拉,所以就很难赶超。

国产车,加油。

中国车跟韩国车相比如何?

8月份去西安买车,刚拿到照,对车的好坏一片空白。于是就征求别人意见,结果发现征求的越多越糊涂。具体呈现以下状况:第一,开日系车的说日系车很好,省油,啥毛病没有,省心。同时认为欧美车太重,费油,小毛病多。而开欧美车的说日系车不安全,太轻,皮太薄……简直五花八门。但无论开日系或欧美系车的,一口腔的极力否定韩系车,什么皮薄,太轻,不安全等等。还有很多人建议买国产,说国产车质量不错,配置高等等。但问问开韩系车的(领动和ix35狮跑),都说开的不错,很好用,省很省心。转了一圈真的懵了,最后算了,还是选自己喜欢的智跑。之后一个人从西安开回来(刚拿到照不足一个月),现在4000多公里,一切都不错。在此期间我发现出现了些有意思的事。说国产车好的,他买的是日本的CRV。而买吉利博越的朋友,对吉利很是不满,油耗大的要命。而我们的审核老师开的长安汽车刚刚3000公里,就在高速(西宝高速)上两轮胎同时爆胎……所以买车,到底怎么买,我想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自己开开,自己感受感受,结合全球销量看看,或许有借鉴意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