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

这给轮胎充满水肯定是可行的,但是不建议。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骑过街头的共享单车?为了防止爆胎,共享单车基本上用的都是实心轮胎,有的是蜂窝状的,有的直接是一体的。

水是液体,橡胶是固体,所以,给轮胎充满水肯定是可行的。但是,充满水的轮胎使用起来可不怎么讨喜。就拿共享单车那小轮子来说,骑行颠簸,费力,舒适性太差了。

目前来说,轮胎之所以用气而不用水,是因为空气对于轮胎的优点,基本是水对于轮胎的缺点:

  • 水太重,增加簧下质量
  • 空气易压缩,水形变太差
  • 空气高温高压稳定,水高温高压会炸
  • 空气随处可见,水做不到
  • 空气是免费的,目前来说无穷无尽,水要钱,且资源有限
水太重,增加簧下质量

水是有计重单位的,比如升,一升大约1000g,也就是二斤。

按17寸的轮胎来算,目测需要7L的水才能加满,四个轮胎就是28L,也就是56斤。

轮胎对于汽车来说就是鞋,谁脚上拖个大铁块也跑不起来。

汽车的操控,簧下质量影响最大。很多车主改避震,改轮胎轮毂,就是为了减轻簧下质量。

簧下质量减少了,车辆的操控,油耗都会得到提高。

空气易压缩,水形变太差

水是不可压缩的,虽然可以形变,但是这里陷下去,那里必然会鼓起来。

这是在人工制造碎石路,必然会导致乘坐舒适性变差。

而且在经过一些颠簸路段,会出现轮胎附着力变差的情况,影响汽车的操控跟稳定性。

空气高温高压较稳定

汽车在行驶时,轮胎与地面接触摩擦,产生的热量,一部分传导到空气中散发。一部分传导到轮胎内部逐渐累积。

根据空气热胀冷缩的特性,只要把充气的时候打住安全线附近,行驶中产生的热量不需要特别重视。

但是水超过100°会沸腾,水分蒸发会伴随产生水蒸气和大量的高热。轻则融化轮胎,重则直接爆炸。

空气随处可见,水不是哪儿都有

我们生活在充满空气的世界里,却不是充满水的世界。

轮胎没气了,便携的有打气筒。随车的还有打气泵,维修店则有空气压缩机,补气可以做到很方便。

水自然不行,虽然水看似哪儿都有,但是自己可以随意取用的水可不是哪儿都有。

空气是免费的,水要钱

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土广袤的国家,但是有些地方还被缺水的问题困扰。

水资源短缺也不是一个新话题了。虽然地球上谁资源很多可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多。

而空气,目前是免费的,无穷无尽。

在我看来,给轮胎内充水还不如直接装固体轮胎。该轮胎相较于普通轮胎,具有寿命长、安全系数高、耐磨耗、抗撕裂、耐疲劳、免维护的特点。它可以做到,防钉、防弹、防地雷、防燃烧瓶。还能根据工作环境制作成抗静电、导电型、耐油型等特种轮胎。

差不多可以做到与车同寿了,充水就不要想了。

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

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刚看到这个问题,我感觉题主真是脑洞大开,思维真是太活跃了!我反反复复的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后来终于分析出一种情况:汽车在野外轮胎缺气了,身边又没有打气泵,这种情况下向轮胎中注水,就可以把轮胎支撑起来,让汽车继续行驶了。不知道我分析得对不对?

不过昨天我看到一个小视频,才知道真的有向轮胎中注水这件事。

视频中是一辆去车管所上牌的新卡车。由于新车出厂时标注的整备质量比实际的重量大,因此车主就在全车十个轮胎中都灌满了水,以达到增重的目的。大家不要小看这些轮胎的装载量,卡车的轮胎是很大的,一条轮胎容积一般都在二百升以上,装几百斤的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十条轮胎注满水,大约可以使车重增加2吨左右。

至于说为什么新车出厂时标注的整备质量要比实际的重量大,这里面的猫腻有点烧脑,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让车主拉更多的货。比如一辆三桥货车,装载量不得超过16吨,总质量不得超过30吨。新车出厂时实际重量是12吨,如果车企以实际重量标注,车主最多能拉16吨,汽车总重是28吨,上路行驶超过28吨就算超载了;如果车企标注的整备质量是14吨,最多载货16吨,那么汽车的总重量就是30吨,正好卡在总质量不得超过30吨的红线上,上路行驶只要不超过30吨就不算超载。但是由于这里面有两吨是虚标的,所以车主实际上可以拉18吨的货,这样一番操作之后,车主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多拉两吨货,赚更多的运费。

但是车管所也不是傻子,为了避免这种虚标吨位的做法,就规定新车在上牌时都要称重,以实际重量来核定汽车载重量。所以为了给新车增重,车主也是脑洞大开,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在车底铺铁板等。但这种做法很容易被识破,于是就有人想出了向轮胎中注水的做法。你还别说,轮胎注水后增加的重量恰好是两吨,正好符合车企标注的整备质量,并且还不容易被识破。当然,检车上牌之后,轮胎里面的水必须放掉。

当然,这是极特殊的案例,是车主与管理者玩的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不过我们就此开一下脑洞,如果我们就给轮胎里面注满水,而不是空气,这样做行不行?

其实世界上最早的充气轮胎,就是从水管得到的灵感。当年邓禄普看到自己的儿子骑自行车,铁制的车轮在地面上非常的颠簸,而自己手中拿的水管却非常的柔软,于是灵光闪现,就用水管把车轮包裹了起来,果然轮胎的颠簸小了许多。然后邓禄普继续研究,想办法把压缩空气注入到了水管中(当时也许用的是水,谁知道呢),轮胎的减振效果更好了,这就是充气轮胎的由来。应该说充气轮胎是汽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从此汽车开启了高速度时代。

如果我们向轮胎里面注满水而不是空气行不行呢?答案当然是不行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水比空气重得多,会极大的影响汽车的操控性能。

大家知道,轮胎是高速滚动的圆柱体,它的质量越大,转动惯量就越大,簧下质量越大,操控性就越差。现在的汽车为了减轻车轮的质量,在结构和材质上做了很多优化,比如使用镂空结构,使用铝制轮圈等;同时为了减轻簧下质量,一般在高档车上都使用铝制的悬架,同时优化结构,使悬架系统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质量尽可能的小。人们经常说“簧下一公斤顶簧上十公斤”,就是说簧载质量对汽车操控性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空气与水的重量。空气的密度大约是1.29kg/m³,即使在轮胎中被压缩三倍,密度也不过4kg/m³;水的密度是1000kg/m³。一般小车的轮胎容积在30升左右,充满空气后重量不过是0.12kg,而充满水重量会达到30kg,二者相差了250倍。

如果轮胎充满水而不是空气,车轮的质量将大大增加,汽车在加速、减速、制动、转向时,都要克服车轮巨大的转动惯量,操控性会变得极差。比如汽车在制动时,由于车轮的惯性太大了,刹车片与刹车盘之间即使完全抱死了,车轮也会继续滚动,刹车距离会延长许多;还有在汽车转向时,需要更大的力才能改变轮胎的行进方向,而回正转向时,又会由于惯性力太大而回位不及时,甚至出现无法转向、胡乱转向的现象。

此外,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因此轮胎的减振功能也失效了。这样的汽车行驶起来舒适性会极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坐过实心轮胎的汽车,那种颠簸感就像没有轮胎似的。还有就是沉重的车轮上下运动,悬架系统也要承受更大的应力,故障率以及使用寿命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轮胎中还有部分空气,那么轮胎在高速旋转时,水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自动的飞向轮胎边缘,轮胎的动平衡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汽车行驶起来会有严重的抖动。

所以,向轮胎中注满水而不是空气,真的是一个开脑洞的问题,除了极为特殊的需求,一般是不会有这种情形的,在实际生活中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其实汽车在发展进化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试错,已经淘汰了很多不合适的物质和结构,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所以我们不要尝试着去挑战那些看起来就超越人类思维的问题,前人早已经给我们试过了。

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

问这问题有没有想到过为什么轮子从木轮变有实芯胎,再到充气轮胎的过程是为什,是为了缓冲,乘车更舒服一些,减少车辆的震动,搞懂了这些,这个就不是问题了。

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

汽车轮胎内充满水不充气,正常使用是完全不行的,但这也成了很多货车司机常用的方法

货车上牌前轮胎充满水

货车在加装高栏之后,会重新对车的整备质量进行标注,有一些货车司机投机取巧,在货车称重之前把轮胎充满水,这样会增加车的重量,等到真正运营时,就能够多拉一些货物,这个道理还是非常简单的,称重时车的重量比较多,拉货物时水放掉,车的重量就会减轻,而减轻的这一部分重量就可以拉货,当然,这个是违法行为,但是对于很多货车司机来说并不陌生。

在生活当中很少有在轮胎里注水的情况,这样是无法正常行驶的,但是短途行驶没有问题,在行驶之后及时放掉轮胎里的水,对于车辆和轮胎没有影响,但是这种注水的情况对于正常车型来说并没有好处,所以对于正常家用车,轮胎里注水还是不行的。

货车超重超载都是比较危险的,每一台车都有自身的核载重量,超过这个重量对于车的负荷过多,对车身构架,轮胎多方面都产生压力,降低车的安全性能,所以货车运营要以安全为主。

总结:轮胎里注水是货车司机投机取巧的方法,正常家用车注水是没有任何好处的,也会对车辆带来安全隐患。

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

壹车热评,原创不易,谢绝搬运!

壹车热评经常会回答一些看似很奇怪的问题,所以有朋友总对壹车热评说:“别人问的很随意,你却答的很认真”。

没错,壹车热评就是这么一个认真的人,轮胎如果不填充空气,采用注水,这个方法可行不可行?

答案是可行,但不可取。

为什么是可行,但不可取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稍微了解一下初中课本里所讲的物理知识,水与空气的物理形态特点。

在物体,液体以及气体的众多物理特性中,它们在某种条件下都具有压缩或者膨胀的特征,无非就是各自的数据变化有所不同罢了。

无论是往轮胎内部填充空气,还是灌注清水,它都需要一个对空气和水进行一种压缩操作,但是由于空气的分子密度要远远小于水的密度,每个分子之间的相间距离比每个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大,因此空气的可压缩性要远高于水。

因此根据分子密度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关系可以了解到,在一个相同的密闭空间内,在气体,液体,固体三者之间,最容易被压缩的是气体,而最不容易被压缩的则是固体。

正是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要大于水,在停止加压后,相同的密闭空间里压缩空气所形成的对外压强,就要远大于水,那么这就会给轮胎带来一个最大的好处:密封性。

因为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高压缩气体所带来的压强,就会迫使橡胶轮胎与轮毂之间形成完美的贴合,而这一点水就无法做到,它给轮胎所带来的水压还不足以抵抗来自汽车自重,以及汽车在路面行驶时,外界高强度压力给轮胎所带来的形变问题。

所以如果想往轮胎里注水,在最后我们依旧需要往轮胎里注入空气,必须要利用空气的压强来让橡胶轮胎时刻保持其密封性,要不然一条憋的轮胎怎么能开上公路?

那这就会带来一个新的话题,注水后,再注入空气,这样总可以了吧?

答案是:依旧不可取!

原因很简单,自重增大,油耗增加,簧下重量增大,行驶操控性下降!

试想一下,四条注满水的轮胎,它本身的重量就要比只是充气的轮胎重很多,因此它势必就会增加一定的汽车自重。不过这种重量所带来的油耗增加,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但不管怎么说,油耗肯定要比充气轮胎更多一点。

其次,如果了解簧下重量与簧上重量之间关系的朋友应该知道,以汽车悬挂为一个分割平面,以下为簧下重量,以上为簧上重量。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簧上重量对簧下重量的比值是无限大的话,那么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操控性就越好。

举个例子,有两台相同底盘的汽车,一台在底盘上背了一块石头,而另一台只是背了相同体积的棉花,前者会被石头的重量牢牢压住,而后者由于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它的行驶状态,就很容易被空气在底盘附近形成的上升力所影响。

那么如果是两台完全相同的汽车,随着注水轮胎的重量在增加,簧上重量所带来的比值会降低,它就容易产生与在底盘上背棉花的那台车相同的效果,而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不佳的汽车,它就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此外,由于水无法进行很高强度的压缩,就算把轮胎注满水,水在轮胎内部也容易产生一定的流动性,而这种不可控的流动性,又会不断改变轮胎的整体重心点,这会给轮胎带来很不均衡的磨损方式,这也会增加你的行车安全。

综上所述,往轮胎注水的这个想法虽然脑洞较大,但稍微用一点物理知识思考就知道这是不可取的做法,但也不是说注水这点就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相同的密闭空间里,由于水的比热容是4.2kJ/(kg*K),空气的比热容约是1.4kJ/(kg*K),因此在相同的热量吸收情况下,水的升温速度会比空气更慢,这就能让轮胎,乃至刹车系统的制动力衰减速度会更慢。

给汽车轮胎内充满水而不是气,行不行?

轮胎里充气还是充水,理论上都可以。但是水基本上不可压缩,而空气的压缩范围比较大,这就给汽车带来了良好的减振效果,提高舒适性。此外,便捷性、成本、腐蚀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1、便捷性

水与空气,就取材来说,空气到处都存在,不需要随身携带。但是水却不一定每个地方都有,而且水体积很大,很重,携带不方便。

2、成本

水与空气都是属于几乎不要成本的物品。目前,空气是完全免费的,但是水的话视情况而定。干净的水,是收费的。

3、腐蚀性

汽车轮毂都是金属的,虽然外层都做了防锈处理,但是如果胎内充水,水与金属长期接触,汽车轮胎必定会被腐蚀,特别是脏水的腐蚀性更强。

说实话,上面这些都是小问题,如果财大气粗,完全可以用充水的轮胎。下面的减振问题,才是水胎弃而不用的根本原因。

4、减振

一切都要从水、气两种物质的性质说起。两者都是流体,分别属于液气两相。在本问题中,引起的巨大区别,其实就是液体和气体的区别。

液态的水分子之间基本上是互相依靠的,如上图。这就带来一个麻烦,想要压缩水非常困难。在工程中很多情况下,都是认为水是不可压缩的。实际上,不存在不可压缩的材料,只不过压缩的程度不同而已。水的压缩系数为0.0485,它是水体积弹性系数的倒数,这个数值越小越难压。

空气是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平均距离是液体分子的十倍、百倍,这也是气体密度小的根本原因,如上图。距离的增加,让气体压缩变成可能

于是,采用气体作为轮胎填充物,就可以轮胎更加具有弹性,提升汽车的减振性能。

5、总结

轮胎之所以选择气体,根本原因在于气体的可压缩性,能够提供非常棒的舒适性。此外,便捷性、腐蚀性、成本也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