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罗贯中都不知道。

公元253年2月,蜀汉政权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刺杀案。

新年刚过,蜀汉高层正在举行宴会,就在宴会刚过进行到一半,宴会气氛十分欢快的时候,一个魏国降将忽然手持利刃,当场刺杀了蜀国重臣费祎。

随着费祎被刺杀,蜀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费祎在世的时候,蜀国内部一直都有很强的声音,要求暂时停止对外战争,先休养生息。等到蜀国的国力恢复到一定程度,国内再出现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超级猛人的时候,再重启对外扩张。

在这一派当中,费祎基本算是最重要的支持者。而随着费祎被刺杀,这一派的声音被彻底压倒了下去。此后的蜀国,开始步入穷兵黩武的状态,虽然多次对外征战,但是却很少取得大的战果。如此一来,蜀国的国力被进一步掏空。这就为蜀国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对于费祎这个名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出师表》。因为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有一句‘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除此之外,在三国演义当中,费祎这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这就导致后世很多三国爱好者,对费祎这个人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实际上,在三国后期的历史当中,费祎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对于蜀国来说,费祎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诸葛亮去世之后,整个蜀国权力最大的臣子。

费祎原本并不是四川人,而是祖籍河南。不过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费家为了躲避战乱,所以才来到了蜀地。当时费家有一个长辈,和益州牧刘璋是表兄弟,所以才来投奔刘璋,彻底在益州扎下根来。

等到后来刘备取代了刘璋,成了益州新的主人之后,费家自然也就成了刘备的臣子。

对于费祎的早年经历,史书上并没有太多记载。我们只是知道,费祎年轻的时候非常有才,而且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被诸葛亮看中,成为了诸葛丞相的老班底。大概也正是因为诸葛亮举荐的原因,后来刘备立太子的时候,直接封费祎为太子舍人。同样作为太子舍人的,还有出师表里提到了另一个人,董允。

对于幼主刘禅来说,费祎和董允两人,应该算是他最早的班底了。

太子舍人这个官职,虽然官身品秩并不算很高,但是职责却很重要。既要负责保护太子,同时还需要给太子做秘书。所以这种能做这种官职的人,一般都是被当成太子未来的班底来培养。只要太子顺利登基,未来基本上都是朝堂重臣。

而到了刘备去世,刘禅登基之后,费祎的仕途也就开始变得一帆风顺了。不光刘禅本人对他印象不错,作为蜀国真正掌权者的诸葛亮,更是对他极为青睐。在这种情况下,费祎已经注定会成为蜀汉的高层了。

在接下来的十年当中,费祎可以说是官运亨通,而且深受诸葛亮的器重。诸葛亮南征孟获归来的时候,甚至还直接让费祎和自己同坐一车,已经俨然把费祎当成了自己的继承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费祎最重要的一项贡献,应该就是出使东吴了。当年夷陵之战当中,蜀汉和东吴已经彻底翻脸,所谓的吴蜀联盟也已经彻底失效。但是到了诸葛亮掌权之后,为了抵抗魏国,诸葛亮还是不得不派人去和东吴联络,重新缔结攻守同盟。而当时被诸葛亮派往东吴,和孙权进行谈判的人,正是费祎。

在几次出使东吴的过程当中,费祎不但重新促成了吴蜀联盟,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凡的气度,让孙权和整个东吴高层,都深深感到佩服。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当年刘备和孙权第一次联手,就是诸葛亮出使东吴,最终成功促成的。所以费祎当时能担任整个外交大使的职位,显然已经是被诸葛亮当成接班人来培养了。

而费祎本人,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除了促成吴蜀两国重新联手之外,在蜀国内部,费祎也起到了润滑油的作用。当时蜀国这边的两员大将,魏延和杨仪相互看不对眼。就算诸葛亮还在世,他们都敢刀兵相向。正是因为费祎居中调解,所以魏延和杨仪才能暂时放下成见,一起为蜀国效力。

等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后,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布置,费祎联手杨仪和姜维,除掉了心高气傲的魏延,顺利班师回朝。回到蜀国之后,杨仪因为口出怨言,多次诽谤朝廷,最终被流放下狱,自杀而亡。而姜维因为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将,地位也要排在费祎之后。

至此,费祎已经成了蜀汉政权的三号人物。除了皇帝刘禅,以及诸葛亮留下的头号接班人蒋琬之外,已经没人比他更有权力了。

在之后的几年里,蜀国基本上就是蒋琬主政,费祎从旁辅助。至于当年和费祎同名的董允,此时只能做费祎的助手。

又过了几年之后,蒋琬病重,只能让出了益州刺史的位置。此后,费祎逐渐取代蒋琬,等到蒋琬去世之后,费祎更是完全接替了蒋琬,彻底成为了蜀国的二号人物。与此同时,在蒋琬去世的同一年,董允也死了。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诸葛亮昔年留下的几个重要继承人,就只剩下费祎和姜维两个人了。

而费祎主政三年之后,北方的魏国则是发生了一场著名的高平陵政变。自此之后,魏国大权落入了司马家的手里。因为内乱的问题,此后魏国开始渐渐无力对外扩张。而吴国那边,此时孙权虽然还在世,但却正因为继承人的问题,被搞得焦头烂额,暂时也无力考虑对外扩张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的外部局面,所以费祎掌权之后,原本关系还不错的费祎和姜维,开始逐渐出现了意见分歧。

作为领兵大将的姜维,看到魏国和吴国都开始出现内乱之后,自然想要领兵北伐,趁机乱中取利。但是费祎对此却持反对意见,费祎认为,蜀国经过连年征战之后,已经不适合再进行对外战争。当务之急是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等到魏国和吴国再乱一些,蜀国这边再出一个像诸葛亮那样的超级牛人,然后再进行北伐。

因为所处位置不同,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所以接下来,姜维和费祎开始逐渐走上了对立面。双方各持己见,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那场直接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刺杀案,终于发生了。

刺杀费祎的郭修,原本是魏国的将军。后来在战争当中,被姜维俘虏。而郭修被俘之后,蜀国这边出于招揽人才的目的,非但没有杀他,反倒是封他为左将军。要知道,当年马超归降刘备的时候,也就只是一个左将军而已。所以当时蜀国对郭修的重视,自然也是可想而知了。

不过,蜀国的厚待,却并没有让郭修彻底归降。作为魏国的降将,郭修虽然人在蜀国,但是心却似乎一直还在魏国那边。所以,当郭修来到成都之后,就一直想要找机会刺杀刘禅,以此来回报魏国。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那场宴会上,郭修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不过,当时刘禅身边有护卫,郭修始终难以得手,所以郭修便只能退而求其次,将当时蜀汉政权的二号人物费祎,当成了自己的刺杀目标。

最终,费祎当庭被刺,数日之后不治身亡。而郭修本人,后来也被干掉了。

当然,对于郭修刺杀费祎这件事,后世史学家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郭修或许只是一个单纯的投机者,并未想过刺杀流沙,而是想要通过刺杀费祎,为自己在蜀国赚取政治资本。

也有人认为,郭修或许是受姜维的指派,希望通过刺杀费祎,彻底在蜀国内部压倒休养生息这一派的声音,继而开始北伐。而从事后的历史发展来看,姜维也确实是这场刺杀的最大受益者。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总之,费祎最后死了。而随着费祎被刺杀,蜀国内部也终于再次统一了声音,姜维也得以顺利进行北伐。

但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费祎的选择,或许要更正确一些。

因为就在费祎被刺杀的一年多以前,魏国的那边的司马懿,刚刚寿终正寝,此后魏国内部开始变得更加混乱。而吴国那边的孙权,则是在不到一年之前去世。随着孙权去世,东吴内部围绕着皇位,开始了一场长达十年的高层混战。

如果当时蜀国能够暂时休养生息,暂时恢复几年国力。等到国力再恢复一些,魏国和吴国那边再乱一些,未必就没机会再度崛起。但可惜的是,后来姜维多次北伐,彻底掏空了蜀国的家底,而且还没取得什么太大的成绩。

而且费祎被刺杀之后,因为姜维只是一个单纯的武将,根本不会治理内政。这就导致蜀国的国力,被消耗得更加严重了。另外,费祎被刺杀之后,因为蜀国中央缺少一个能够辅佐皇帝的贤臣,所以后来就开始出现宦官掌权的现象。

就在费祎被刺杀十年之后,魏国的邓艾取道绵竹,偷袭成都。随着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汉政权终于是彻底灭亡了。

如果费祎没有被刺杀,蜀国最后的结局,或许就截然不同了。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这个人是费祎。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蜀汉举行岁首大会,当时的丞相费祎和一班文武大臣开怀畅饮,人有点微醉,但是为了群臣尽兴,费祎强打精神应付着。

在座的都是蜀国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大将军姜维、车骑将军夏侯霸等……。

就在酒宴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左将军郭循用一把锋利的钢刀,直插丞相费祎的胸膛,费祎顷刻毙命。

事情就在眨眼中发生了,众文武大臣呆住了。那么,郭循是谁?为什么要杀费祎呢?要想解开这些谜团,还需(秉烛读春秋)为亲们从头捋一捋。

事情发生后,刘禅迅速杀了郭循,对凶手的动机官方保持了沉默,同时为费祎匆匆安葬,追谥费祎曰:敬侯。

事情就这样有点诡异,一个国家重臣被刺,众人选择了沉默不语。

就在费祎被杀死过了七个月后,魏国宣布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同时全国表彰其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时候蜀国大臣方回过神来,纷纷谴责魏国暗杀行为。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波澜,自此蜀国鹰派姜维势力抬头。

首先说下郭循这个人来历,延熙十五年的时候,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国中郎将的郭循。后来郭循就追随姜维,因为表现良好,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

这个官职并不低,蜀国大将马超、吴懿、曾经做过这个位置,足见没有人提拔,不可能升迁这么快,他唯一的伯乐就是姜维。

姜维是原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弟子,孔明命丧五丈原的时候,把兵书战策,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交给了姜维,可以说,姜维接过了孔明的未竟事业,成了蜀国北伐中原的鹰派代表,这从他以后九伐中原可窥一斑,姜维一直不辜负孔明之托付。

孔明五丈原把军中事务交给了姜维,同时,把

蜀国后事做了安排。孔明曰:

〖我死之,可任大事者,蒋公琰(蒋婉)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后,谁可继之?”孔明曰:“费文伟(费祎)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死)矣。(引自三国演义)〗

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时间里,蜀国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先后由蒋琬、费祎二人把持。

蒋琬、费祎、姜维,为蜀汉后期的“三驾马车”。蒋婉、费祎为“鸽派”代表,姜维为“鹰派”代表。前者和后者对蜀国要不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北伐中原,恢复汉室有不同的理解。

前者认为百姓经过战乱,应该休养生息,有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而姜维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执意每年都要北伐。因此,双方有所牵制。

在蜀国后期蒋婉死后,费祎接替了丞相之职,费祎的国策和姜维依然相悖,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张伐魏的鹰派代表,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代表。

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北伐,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喘不过气来。

反过来看,费祎死之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如此记录道:

〖“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

费祎死后,姜维是利益直接受益者,没有人来掣肘,他拥有了北伐的主动权,九伐中原,没有一刻消停过。有前两个丞相积聚的家底,被姜维打没了。

在某种方面,费祎被刺,直接影响到了蜀国的命运。也可以说是蜀国灭亡的诱因。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欢迎加关注了解更多内容)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凡是熟悉中国古文的,都知道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

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发前给后主刘禅的上表。

公元234年,诸葛亮临死时,向后主刘禅提供的接班人选是:蒋琬、费祎、董允、杨仪、姜维、王平、马忠、邓芝、张嶷、张翼。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继任。蒋琬去世后,就是费祎接替了蒋琬,成为蜀汉政权第一把手。

题主所说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这位大臣,就是指费祎。

费祎,后蜀汉时期最重要的决策者

费祎,三国时蜀汉名臣,字文伟,荆州江夏鄳县(湖北孝感市孝昌县)人,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诸葛亮去世后,蜀汉一切事务,都须经蒋琬、费祎两人同意才能施行。

费祎深得诸葛亮的器重,曾经出使东吴。孙权惊讶他的才华,给以很高礼遇。诸葛亮北伐时,费祎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经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调解纠纷,以尽量发挥两人的才华。

诸葛亮死后,费祎一开始是后军师,接着升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总领蜀国一切军国大事。

费祎的治国理念:休养生息,和姜维积极进取的理念冲突剧烈

费祎接手蜀汉军政大权后,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稳定、发展起了非凡的作用。

延熙十五年,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魏国称他为郭修)。后来这郭循大概表现良好,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这可是当时五虎上将马超生前的职位!

但是郭循这个人是身在蜀营心在魏,起初他想行刺蜀后主刘禅,但每次接近,都被刘禅的护卫挡住,后来,郭循退而求其次,把谋刺的对象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费祎。

费祎之死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在座。费祎畅饮醉倒,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

郭循为什么要行刺?这有几种说法,但大多没有证据支持,无法让人信服。加之这方面的史料很少,一直没有定论。

有人说,郭循杀费祎,就是为了出名。因为他就是魏国的一个普通人。不过,从投降蜀汉后很快就被任命为左将军这个事实来说,这可绝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郭循杀了费祎后,被魏国称为“故中郎将”来说,郭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特别忠诚于魏国;一种是受命于魏国。假意投降,借机接近蜀汉政权上层。

也有人怀疑,郭循是受姜维指使,因为费祎和姜维在对待北伐问题上分歧较大。费祎和去世的蒋琬一样,都不赞成姜维北伐,认为诸葛亮活着时北伐就屡次无功而返,何况劳民伤财,就现在的西蜀国国力来看,仍然无成功可能,不如休养生息,壮大自己,以后有了时机再说。因此,每次姜维出兵,费祎只给他一万人兵力。这使姜维对费祎非常不满。

蜀国毁灭之路

不管郭循因为什么原因杀的费祎,但费祎的被刺身亡,对于蜀汉的打击显然是沉重的、致命的。

因为,费祎死后,在蜀国国内,费祎过去一贯奉行的休养生息策略无人执行;而在对外政策上,和平发展的政策也被废止,姜维作为朝廷之上话语权最大的人,这时候已经再没有人反对他的积极进取的北伐主张了。对于魏国来说,费祎之死,标志着消灭蜀国最大的一个屏障被清除了。费祎的死,可以说是几方都得利。

但在蜀国国内,费祎死后得益最大的人,就是姜维。姜维的屡屡兴兵,也是掏空蜀国国力,使蜀国综合实力迅速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或间接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姜维第一次北伐是公元240年,第二次北伐公元247年,第三次北伐249年。三次都是无功而返。

费祎就是在第三次北伐之后的公元253年被郭循杀的。

费祎曾经跟姜维等人说过:“我等远远不如诸葛丞相。丞相尚不能平定中原,何况是我们?且不如保卫国家,治理百姓,守护社稷,等待一位强人出现,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妄图在一战之间决定成败。”

结果姜维仍然不听。费祎死后,姜维没有了任何羁绊,连续进行了六次大规模北伐。他败军第二年,蜀国就灭亡了。可见,连续北伐造成的劳民伤财,是导致蜀国灭亡的直接原因。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谢谢邀请!公元253年,新年刚过,费祎按照后主的旨意,召集群臣举行新年大会,商量这一年的军国大事,事毕,举行宴会,费祎和群臣开怀畅饮,正喝得尽兴之时,左将军徐循,抽出尖刀,疾速向费祎的胸膛刺去,在座的还没有回过神来,费祎即刻就死去了,大家吓得目瞪口呆,姜维一看,这还了得,立即下令抓郭循,侍卫将郭循绑了起来。刘禅非常恼火,原因是费祎是忠臣,是诸葛亮举荐的人才,对刘禅忠心耿耿,一些军国大事,全靠费祎料理,费祎被杀,是蜀国一个极大的损失。立即下令杀了郭循。

至于郭循为什么要杀费祎?当时有人认为是姜维指使,原因是自从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担任丞相,蒋琬死后,费祎担任丞相,蒋琬和费祎的治国方略是休养生息,不主张兴师伐魏。姜维是诸葛亮的继承人,一直是主张伐魏,兴复汉室,这样姜维和费祎的观点就不可能一致,因此姜维每次出师,费祎所给的人马、粮食都非常少,使姜维对费祎有看法,矛盾产生。若杀了费祎,姜维兴师北伐,就没有障碍了。到了下半年,魏国突然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才对姜维的看法有所改变,原来郭循是魏国的奸细。

郭循原本是魏国的大将,被姜维降伏,姜维看郭循有才,多次重用,又通过费祎的考核,认为郭循对蜀国忠心耿耿,因此,几年之中官升到左将军,其实是郭循伪装,让人看不出破绽,原本想刺杀刘禅,因为刘禅宫中戒备森严,无法近身,才杀费祎的。还有郭循之所以有这样的胆子,其原因是不忘魏帝的重托,抓住费祎和姜维有矛盾的机会,满以为姜维会支持他,没想到姜维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感情放在一边。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正是蜀汉的大将军费祎。费祎年幼时便随族父费伯仁入蜀避难,算起来的话,他入蜀的时间比刘备、诸葛亮还早了不少。费祎少年成名,与同为避难之士的许叔龙、董允齐名,也算是享誉巴蜀了。诸葛亮、董和都对费祎赞赏有加,甚至认为三人之中最优秀的人就是费祎。

要知道诸葛亮、董和当时是刘备政权的核心高层,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是刘备的宰相。他们如此欣赏费祎,对费祎仕途上的帮助可想而知。当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后,费祎马上就入侍东宫,成为了太子的重要属官。待到刘禅做了皇帝,诸葛亮又提拔费祎进宫担任刘禅的亲密近臣,专门在刘禅左右辅佐效力。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专门提到了当时正在担任黄门侍郎的费祎,还特地嘱托刘禅在自己不在成都的时候,向费祎等人咨问宫中之事,可见诸葛亮对费祎的重视。几年后诸葛亮又把费祎调到了前线,担任自己的丞相府司马。当时蜀汉政归丞相府,丞相府就相当于是政权的最核心的机构,司马又是高级府吏,地位仅在长史之下,专门掌兵事。可以说此时的费祎已经处于蜀汉的领导班子中了。

诸葛亮病逝前,上表称蒋琬可以接替自己,使者李福问在蒋琬之后还有谁可以接任,于是诸葛亮又提出了费祎。诸葛亮的遗言基本确立了自己死后的蜀汉政治格局,后来的蜀汉政坛就是蒋、费搭班子唱二人转了。蒋琬因病卸政后,费祎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不仅以大将军的身份录尚书事,还兼任了益州刺史,可以说一手把持住了中央的军权与政权、监察权,以及地方上的行政权。费祎为儿子也铺好了路,他让儿子迎娶了刘禅的女儿,颇有想要成为蜀汉姻族的意味。

随后朝廷又让费祎开府治事。开府治事可以说是蜀汉官僚中掌握最高权力的象征,当初诸葛亮就是靠开府治事而独揽全国大权,令丞相府成为了全国的中枢。可就在费祎刚刚开府治事的第二年的岁首元旦,费祎就遭到了降将郭修的刺杀,整件事扑朔迷离。很多人认为姜维是背后的主使者,毕竟姜维一直以来在军事上与费祎存在分歧,二人可以说是政敌。而费祎一死,姜维终于可以不受费祎制约,得以领大军北伐。

但其实整件事的最大获利者并不是姜维,而是刘禅。费祎的许多事实在是太过于出格,不仅掌握了太多权力,而且一心想要开府治事,为此甚至不惜勾连神棍,声称成都没有宰相之位,以这个理由离开成都,跑到汉寿另立政府中枢,还在汉寿开府治事。这个举动其实非常诡异,当初诸葛亮虽然也开府治事,但人家有地位、有资本,而且一开始也并没有离开中央。后来诸葛亮为了北伐战争,才选择在汉中设立丞相府机构。

可费祎对北伐是不感冒的,甚至是极为排斥的,他当然不会是为了北伐才在汉寿开府治事。那么他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一点,外人就不得而知了,只有费祎自己知道。但不管是为了什么,刘禅都必然会起疑心。要知道,当年权臣曹操也是在邺城另立中枢的,结果公卿百官所在的首都许县反而成为了空架子。其实说起来,姜维也不过就是刘禅用来对付费祎的工具之一。不管怎么看,费祎遇刺,真正的最大受益者都是刘禅。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郭修一定是刘禅指派的,他更有可能是一开始就抱有刺杀蜀汉高层的目的。话说回来,其实费祎的死未必间接导致蜀汉灭亡,他对蜀汉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对蜀汉皇权还是一种好事。

诸葛亮死后,他在出师表里推荐的一位大臣被暗杀,间接导致蜀国灭亡,这个人是谁?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曾经向刘禅推荐了几位贤才。这些人都是诸葛亮所认定的蜀汉的股肱之臣。在这些臣子中,有一位在诸葛亮去世后,执掌蜀汉政权,却被人刺杀身死。他的死也间接造成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这个人就是被称为“蜀汉四英才”之一的费祎。

一、费祎之死。

费祎之死事出突然,他是在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上被手下的左将军郭循所杀。郭循本是曹魏的中郎将,被蜀军俘虏后留用,提拔为左将军。这场悲剧的发生是在让人匪夷所思,也引发了各种猜测。

在整个三国时期,费祎是唯一一个被刺客刺杀的朝廷执政者。这个事件的幕后黑手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刘禅和姜维对费祎的执政政策不满,派人刺杀了他。也有人认为刺客是曹魏所派,是为了破坏蜀汉的稳定。还有人认为,这个事件是刺客自己的打算,是为了扬名立功。

其实,这个事件早就有人看出了预兆。当时的老将张嶷就给费祎写信,用岑彭、来歙两人被刺客暗杀的事例来规劝费祎,让他对自己的安全多加注意,不要重蹈覆辙。但是费祎并没有听从张嶷的劝告,最终被刺客杀害。

张嶷是从费祎平日里的举止看出的预兆,那就是费祎这个人做事过于疏放,尤其是对那些投降来的人员推心置腹。这也许是费祎想要吸收外来人才为己所用,但是也为外人行刺带来了可乘之机。外来人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对蜀汉忠心耿耿,万一有人心怀异念,就会给费祎带来危险。

张嶷就是从这点看出了费祎身边的危险,才向他提出了警告。后来郭循的供词也说,本来他是要刺杀刘禅的,只是因为刘禅身边警卫很严,才改变了计划,把刺杀的目标转向了费祎。可以说,费祎之死与他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费祎对蜀汉的重要性。

对于费祎的死因,大家众说纷纭,最后的结论是郭循临时起意的行为。但是,费祎的死对蜀汉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费祎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在他之后,蜀汉已经没有了可以独挑大梁的人物。在费祎去世后仅仅十年,蜀汉就灭亡了。

费祎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他是刘备亲手提拔的官员,并把他安排到太子刘禅身边任职。可以说,费祎是刘备、刘禅的心腹,深得他们的信任。在诸葛亮执政时,也对费祎十分重视,为了培养费祎,让他担任各种职务,从出使东吴的外交工作,到管理后勤的内政工作,最后还让他担任军职,亲身加入北伐战争。

蜀汉上下对诸葛亮培养费祎的心意都十分清楚。蜀军的大将魏延性子甚高,可是对费祎还是十分尊重的。在魏延和杨仪发生冲突的时候,也多亏了费祎的调停,保证了蜀军内部的安定。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魏延拉拢费祎一起北伐,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没有费祎的支持,魏延是无法控制蜀汉大军的。

费祎并没有接受魏延的拉拢,而是忠实地执行了诸葛亮的命令,将蜀军平安带回了汉中。正是因为没有费祎的支持,使得魏延最终遭到失败。不过杨仪灭了魏延三族,也引起了蜀军中大多数人的不满。在费祎的策划下,杨仪被流放边疆,最后自杀。

正是因为费祎文武双全,再加上得到刘禅君臣的信任,使得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蒋琬执政时期,费祎担任了重要的角色。他不但以尚书令的身份帮助蒋琬处理政务,还担任起大将军的职务,指挥前线的作战。

在著名的兴势之役中,王平在汉中阻击曹爽、夏侯玄的进攻。费祎则从容不迫地率领大军赴援。费祎率领蜀军对曹爽指挥的魏军进行包抄,使得遭受两面夹击的魏军被迫撤退。经过这场惨败,使得魏军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再有攻打蜀汉的打算。一直到司马昭伐蜀的时候,曹魏上下大部分人还是对胜利没有信心。

在蒋琬去世后,费祎接替了他执政蜀汉。在他执政期间,依旧延续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蜀汉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在这段时期里,蜀汉没有外敌侵扰,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随着费祎之死,给蜀汉政权的命运蒙上了一层阴影。

三、费祎之死对蜀汉政权的影响。

郭循刺杀费祎,对蜀汉造成的危害甚至超过了刺杀刘禅。在当时的蜀汉,实行的是开府制度,幕府的权力远超过君权。刺杀了刘禅,无非是再立一位君主罢了,而刺杀了费祎,则给蜀汉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可以说,郭循的刺杀目标,选择得十分精准,给蜀汉造成的损失最大。

首先,费祎的死使得蜀汉成熟的政权结构遭到了破坏。在刘备托孤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按照当时的蜀汉现状,采取了虚君是幕府制度。刘禅作为国家的象征,而诸葛亮的丞相府则行使国家的权力。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这套行政制度日趋完备,使得蜀汉政权得以平稳运转。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亮指定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费祎作为蒋琬的继承人。至于费祎之后,诸葛亮则没有再指定继承人。这是因为费祎的年纪还比较年轻,按照常理来说,他可以执政很长时间。在他之后的年轻人才,诸葛亮是不可能早早发现的。

但是费祎的离奇死亡,完全打破了诸葛亮的预计。原本费祎接管了蜀汉政权,一切刚走入正轨。在他还没有能够将蜀汉一切安排妥当,自己也没有安排后事的情况下,蜀汉的幕府制度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完全没有能力的刘禅被迫承担起执政的任务,使得蜀汉的执政能力一落千丈。这使得蜀汉政局变得一片混乱,加速了它的灭亡。

其次,费祎的死使得蜀汉休养生息的国策遭到了破坏。原本诸葛亮在去世的时候,就制订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蒋琬和费祎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国策,给蜀汉带来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但是蜀军中一直有着北伐的呼声,而唯一能够压制这种呼声的只有费祎。

费祎曾经对要求北伐的蜀军代表姜维解释说,大家的能力都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尚且不能北伐成功,咱们更没有成功的机会。不如休养生息,等待将来能够带领大家北伐成功的人物出现。从费祎的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蜀汉实力清楚的认识。为此,他一直压制着姜维的军事行动,给他的兵力不超过万人。

在费祎去世后,接管蜀军的姜维被解放了手脚。他不顾蜀汉的实际情况,连续向曹魏发动了攻击。在初期,姜维还取得过多次胜利。但是在战争后期,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姜维屡战屡败,根本就成了为了北伐而北伐的冒险行动。在姜维的穷兵黩武之下,蜀汉国力耗尽,处在危险的边缘。

好大喜功的姜维还改变了从魏延时代流传下来的汉中防御体系。他不顾双方的实力差距,贸然放弃秦岭天险,让魏军轻易就占领了汉中。这给蜀汉带来了灭顶之灾,使得蜀汉在曹魏的一次攻击下就灭亡了。可以想见,如果费祎还在的话,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结语:

费祎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顶梁柱。在蒋琬执政时期,费祎就出任尚书令,大将军,担负起蜀汉的军政重任。在蒋琬去世后,费祎顺理成章地成为蜀汉的执政者,保证蜀汉政权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在著名的兴势之战中,他与王平密切配合,给了来犯的魏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多年之后,魏军都没有胆量进犯蜀汉。

费祎之死是蜀汉无法挽回的损失。费祎的死,使得蜀汉没有人能够接替他的职位,使得蜀汉多年的幕府制度遭到了破坏。这使得蜀汉政局一片混乱,失去了有效的执政能力。再加上费祎坚守的休养生息国策被姜维破坏,多年征战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可以预见,如果费祎不死的话,蜀汉不会这么早就灭亡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