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后,为何将杜如晦定为第一功臣?
李世民之所以将杜如晦定为一等功臣,是因为杜如晦一直帮他出谋划策。
在李世民身边,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就相当于是他的卧龙凤雏,更像是他的萧何加张良。从行军打仗,到策划玄武门之变,再到后面的治国理政,都是这哥俩一直在帮李世民出主意。
而且,房杜这对组合,更是合作的天衣无缝。房玄龄负责根据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会同时拿出好几个。杜如晦则是分析这些方案的优劣,从中进行选择。
可以说,这两个人,其实才是李世民成就大业的关键性人物。相比之下,其他人其实都要逊色很多。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京兆杜氏。杜家祖上世代为官,算是关陇贵族当中的核心家族之一。而杜如晦的祖上,从他高祖那一辈开始,就一直身居高位。从北魏到隋朝,杜家一直非常兴旺。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族当中,杜如晦在少年时代,接受了最优质的教育。据史书记载,杜如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精通历史与文学,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后来,随着杜如晦逐渐长大,按照当时的选官办法,杜如晦依靠祖荫入仕,做了候补官员。
杜如晦入仕的时候,正是杨广刚刚登基那会儿。当时有个吏部侍郎叫高孝基,负责选拔和考评隋朝官员的工作,这个人见到杜如晦之后,对杜如晦的评价极高,称赞他将来必为国家栋梁。另外,多说一句,后来与杜如晦齐名的房玄龄,其实也是这位侍郎同志发现的。
但可惜的是,当时隋朝内部,官场山头众多。想要做到高位,就必须选择站队。杜如晦性情耿直,不屑和那些人同流合污,所以也没被分配什么好位置,只是做了一个滏阳县尉。担任滏阳县尉期间,杜如晦眼见官场黑暗,再加上隋朝朝政越来越混乱,知道隋朝恐怕不久之后就会倒闭。所以没过多久,杜如晦就直接辞职回家,过上了半耕半读的生活。
相比杜如晦,房玄龄那边,则相对更能忍受一些。房玄龄被那位吏部侍郎发现以后,虽然也没被授予什么重要官职,但好歹没有直接辞职回家,而是继续在隋朝做官。
回家之后,杜如晦大概过了十年的闲散生活,很快就过了而立之年。如果杜如晦生活在现代的话,估计很多人会拿他当一个失败者。出身顶级世家,但直到而立之年,却连一份稳定工作都没有。这种情况的杜如晦,要是生活在现代,估计别想娶媳妇了。
不过,到了隋朝末年,杜如晦终于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大业十三年,李渊自太原起兵,而后很快就一路攻入长安,入主关中。李渊进长安之前,当时官身不高的房玄龄,亲自来到李世民的军中,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早就听说过房玄龄的才名,所以当即任命房玄龄做了自己的记室参军,也就是心腹谋臣。
而房玄龄进入李世民麾下之后,马上就向李世民举荐了杜如晦。两人当年都是被那位吏部侍郎发现的,所以房玄龄深知杜如晦的才华。李家入主长安之后,李世民很快就征召杜如晦出来做官。就这样,从这一年开始,杜如晦真正走上了仕途,到了李世民麾下做官。
这一年,杜如晦33岁。
此后的几年里,杜如晦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扫平了诸多强敌。在李世民麾下,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人,就仿佛是当年刘备麾下的卧龙凤雏,或者刘邦麾下的张良加韩信。这两个人的身份,可以说是相当的特殊。虽然从不上战场,但历次大战的后勤补给、军队调配、战争部署等方方面面的策略,几乎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这也是为什么,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在历史上名声极大,但绝大多数人,却都说不清他们到底做了哪些详细的贡献。因为他们所做的这些谋划,后来都被划到李世民的名下,以李世民的名义记载了下来。
如果缺了程咬金、尉迟恭、秦琼等人,李世民或许打仗会更费劲,但最后可能还是会成为那个传奇帝王。但要是没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那可就真不一定了。
除此之外,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工作配合起来,更是如同天作之合。这个词用来形容两个男人,可能不太恰当。但两个人的关系,确实就是这样的。在工作当中,房玄龄负责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而且同时会给出好几个解决方案。而杜如晦则是根据这几个解决方案,进行细致甄别,而后进行最优选择。
房谋杜断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
几年之后,随着李世民击败了所有强敌,唐朝逐渐统一了天下。在这之后,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就凸显了出来。在两人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李建成曾倾尽全力,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在这个过程当中,李建成对其他人或许还没那么重视。唯独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人,李建成发动了所有关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他们赶出秦王府,可见这两人的重要性。
但可惜的是,虽然后来李建成成功说服了李渊,确实让这两人离开了秦王府。但房杜二人,还是心向李世民,此后依然帮助李世民进行各种谋划。
再之后,就到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当中,史书上对于其他功臣,都是用从平或者参与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唯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史书上用的是策划这两个字。史学界对此也有共识,整个玄武门事变的详细计划,其实就是由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李世民本人,这四个人进行策划的。
策划之功,显然要比参与者的功劳更大。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此后,李世民大封功臣,其中超一等的人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当时的宰相裴寂。之所以给他超一等待遇,是为了稳住前朝老臣派的官员,稳固李世民的皇位。而在裴寂之后,一等封赏一共有五个,分别是尉迟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王君廓。
这五个人当中,尉迟恭参与了玄武门事变,而且救了李世民的命。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而且也参与了策划。王君廓也曾是李世民的部下,而且此时坐镇幽州,刚刚灭了想要叛乱的李家王爷李瑗。在这三人之外,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位参与者了。
对于李世民来说,杜如晦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策划者。没有杜如晦的精确判断,就不可能有玄武门事变的成功。所以,将杜如晦定为第一等,名至实归。
李世民登基后,杜如晦开始逐渐负责唐朝的人事工作,帮助李世民清理老臣派,逐渐换上李世民自己的人手。此后不久,杜如晦又奉命兼任尚书右仆射,成了所谓的宰相。除了兼管人事之外,还负责和房玄龄一起,制定唐朝的各种政策。
可以说,整个贞观年间的大部分国家级政策,大半都是出自于房杜二人之手。包括选官、土地、税收、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是如此。这个贡献,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不过可惜的是,杜如晦本人寿命不长,贞观四年就去世了。杜如晦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大哭不止,直到很多年之后,依然经常提起杜如晦。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评定凌烟阁功臣榜的时候,杜如晦位列第三,仅次于长孙无忌和李孝恭两人。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之前又有那么多贡献,排第一自然不奇怪。不过,他这个第一,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他的外戚身份。至于李孝恭,则是李家宗室当中的第一人,整个南方都是人家打下来的,排第二自然也很正常。在他们之后,便是杜如晦,所有文官当中,杜如晦无疑是排名最高的。
对于李世民而言,杜如晦就是他的卧龙凤雏,就是他的萧何韩信。没有杜如晦,李世民能否打败那些强敌,能否在玄武门事变中胜利,都是一个问题。将杜如晦评定为第一等功臣,自然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李世民登基后,为何将杜如晦定为第一功臣?
谢悟空!按照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名长孙无忌,杜如晦排名第三,但在文官当中的确排在第一功臣位置,列在魏征和房玄龄之前,这个排名,当时引起许多人不满,尤其是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武将,对一个文人功劳排在他们前面深感不解,李神通、丘师利就此还讨问李世民,唐太宗对他们说,杜如晦、房玄龄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厮杀过,但他们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功,没有他们正确分析和判断,我们就不可能很顺利地打下天下,从这个方面看,他就是朕的张良和箫何。
李世民这段话,充分肯定了杜如晦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说出了杜如晦为何功劳排到文官之首,并且排名超越魏征和房玄龄,主要是杜如晦在分析判断形势,出谋划策方面扮演着张良张子房这个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杜如晦还有治国理政之才,堪比刘邦的萧何。
事实上,杜如晦具有超人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从李渊太原起兵,西进一路夺取长安看到了天下非李唐莫属,并毅然决然投到李世民的帐下,当了一名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文官,起初杜如晦不及房玄龄在李世民面前走运,直到有一天李建成为了削弱李世民势力,采取挖墙脚战术,通过李渊,以到各地任职为由,故意将李世民身边能人调离,其中被调的人当中就有杜如晦,当时李世民并没有在意,房玄龄一看急了,他对李世民说,杜如晦有辅佐帝王之才,除非殿下甘当寄人篱下的藩王,那就让杜如晦调走,李世民一听大醒,急忙向父亲求请留下杜如晦,当时天下未定,李渊还要依靠李世民平定天下,也就应允了李世民。
从此李世民非常器重杜如晦,凡事必与其协商讨论,杜如晦也不负李世民期望,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为李世民决策做出了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拿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方案,所谋之事无一失手,深得李世民信任和看重。
后杜如晦、房玄龄被李渊用旨遣出秦王府,李世民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谋划玄武门事件,差人告诉杜、房二人,叫其速到府上计议,二人趁夜巧装打扮混进秦王府,一场旨在变天的玄武门之谋就此展开,后李世民斩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久便成了唐太宗,杜如晦初受封蔡国公,贞观二年任史部尚书,贞观三年为尚书仆书,和房玄龄一起辅佐李世民治国理政,"房谋杜断"从此传为天下佳话。
可以看出,杜如晦兼有张良、箫何之才,既能运筹帷幄,又能治国理政,是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也难怪李世民封他文官排名第一位!
李世民登基后,为何将杜如晦定为第一功臣?
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李世民老来追忆金戈铁马,怀念功臣,建了个凌烟阁,里面有二十四功臣位列其中。按照其排名,第一名是长孙无忌,并非杜如晦,他排在了第三。也许题主是想说文臣排名吧,杜如晦的确排名在文臣第一功臣之位,列于魏征和房玄龄之前。按说房谋杜断,理应是房玄龄第一才对,为何杜如晦却被定为文官第一功。
凌烟阁功臣排名原则李世民曾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馨有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这是大唐出现盛世后,李世民对能有此成就的解释,有帷幄之谋的文臣在他心中位居于前。而他同样身为猛将,深知谋臣的重要性。
当他选出二十国功臣之时,虽非以功劳为排名之原则,而是以官职高低来排。凌烟阁最里一层为宰辅、第二层为王候,最外一层为其他的功臣。
第一名长孙无忌为司徒,原本房玄龄身为当时司空,按理应排在杜如晦之前。不过此时杜如晦、李孝恭、魏征等人已经过世,被赠官为司空,古人死者为大,故排在房玄龄之前。那杜如晦为何又官高至此?
杜如晦在唐太宗心中之地位天下未定,李元吉积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太子党极力拉笼天策府人才,杜如晦便是被拉笼的重点对象。李世民无奈同意,或许他当时并未意识到杜如晦于他有多重要。然而同为文臣的房玄龄深知杜如晦之才,极力劝说李世民,杜如晦有辅佐帝王之才,除非殿下甘当寄人篱下的藩王,不然则不能放走杜如晦。
李世民细思之下,幡然醒悟,急忙向父皇请求,天下未定,希望留下杜如晦。李渊其时也还有借重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处,便应允了。
此后,李世民更加器重于杜如晦,凡事必与相商,杜如晦也不负李世民所托,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为李世民的决策作出了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拿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案。所谋之事无一失手,更应了房玄龄的对他的评价,因此深得李世民之心。
更为关键的是,在李渊下旨将房、杜二人遣出秦王府后,李世民深感压力,决定谋划出路。此时的秦王极其需要能谋善断之人,于是差人通知房、杜速到府上计议。两人对秦王忠心耿耿趁夜乔装打扮,避开耳目混进了秦王府。
接下来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登基。新皇帝论功行赏,杜如晦、房玄龄排第一,有什么功劳还能比得过,出谋划策夺天下?此前打天下种种,若不是夺嫡,也只是为李建成作嫁衣裳而已。
但李世民觉得光凭自己评功,可能会有偏颇,因此问众人有何看法。果然,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将领倒是有不同意见。淮安王李神通,认为举义之时,他最先带兵前来响应,没理由功劳倒不如两位文官。
李世民释杜如晦、房玄龄为何功高李世民回复说:叔父虽第一个带兵响应,却未上战场,而是在大战窦建德、刘黑闼时有功。杜如晦、房玄龄虽非上场杀敌之将,但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安邦定国之功。他们出谋划策,为大军屡次获胜立下大功,武将们才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他们有如汉朝之张良、箫何,所以功居第一。叔父虽贵为皇亲,朕论功却不能偏颇。
一席话说得武将们心服口服,丘师利原本也自恃功高,但见皇叔李神通都反对无效,他也没话好说了。而我们也从中看到了房、杜二人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已经堪比张良萧何了。
被为蔡国公的杜如晦也没让李世民失望,贞观二年任史部尚书,三年为尚书仆书,和房玄龄一起辅佐李世民治国理政,成就大唐盛世,“房谋杜断”从此成为传世之佳话!
由此可见,杜如晦既能帮李世民争天下,遇事不但有独到的见解,治国理政也是贤能,如此人才,李世民又是知人善任之主,怎么可能让为他谋天下之人排名太低?
李世民登基后,为何将杜如晦定为第一功臣?
第一功臣很明显是他大舅子长孙无忌啊。
李世民登基后,为何将杜如晦定为第一功臣?
这是小编你自己封的吧!看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及排名,长孙无忌无疑是杠杠的啊!
李世民登基后,为何将杜如晦定为第一功臣?
第一功臣不是一位而是两位房玄龄杜如诲。为什么呢?李世民说的很清楚,那就是刘邦说的功狗与功人的区别,房杜二人是谋划者决策者而其余都是执行者。有人说凌烟阁排名还有人说什么文官第一武官第一都是瞎扯。曾经李世民对功臣有个排名谁是第一的问题他就说的是房杜还引发了李神通的不满。由此而看凌烟阁不是功臣排名,所谓论功行赏看功劳大小看的是封赏的多少来决定的而不是其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