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后世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在这其中,刘备无疑是最为后世所熟知的一个。不过,相比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刘备的强大之处,可能更加含蓄。只有那些拥有足够阅历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强大的难能可贵。
公元161年,刘备生于涿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涿州市。刘备虽然姓刘,出身皇族,但却是皇族支脉,而且和皇族主脉的血缘关系极远。刘备的先祖是中山靖王刘胜,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后来没当上皇帝,而是被封为王。而且刘胜一生一共有120多个儿子,后代的数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从刘胜这一代,到刘备这一代,中间隔了近三百年。所以,刘备身上的皇族血脉,到底有多偏,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简单来说,刘备的这个刘姓,除了能够让他有资格出仕做官之外,再没法给他提供任何政治资本了。
除此之外,刘备他爹死得还特别早。他爹在世的时候,也就是一个普通公务员而已。再加上去世的早,也没给刘备留下什么像样的家产,政治资本更是想都别想了。所以刘备小的时候,生活的极为贫寒,只能靠卖草鞋为生。
相比之下,东汉末年所有能够叫得出来的割据枭雄,家世背景几乎都比刘备强。袁绍出身的袁家四世三公,曹操他爹后来当过国防部长,孙权他家世代都在江东之地做官,根基都不是刘备能够比得了的。
家世,是刘备最大的短板,同时也是刘备后来人生路上,最大的一块拦路石。
不过好在,因为出身宗室的关系,刘备的母亲还是很有见识的。在刘备15岁那年,刘备的母亲让刘备外出游学。后来,刘备拜当地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为师,这个人,叫做卢植。此时的卢植,还只是一个普通教书先生,尚未入仕。很多年之后,卢植凭借战功扶摇而上,成了东汉末年最能打的东汉名将之一。
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外求学期间,刘备的日子其实过得还不算太差。而且,别看刘备出身很低,家里也穷,但刘备的人格魅力却极高。求学期间,刘备先是被同学兼同宗的好友刘德然认可,得到了刘德然父亲的全力资助,甚至将其视作了自己的儿子一样。同时,刘备在上学的时候,也不是特别上进,不好读书,反倒喜欢声色犬马之类的东西,偏偏卢植还特别喜欢他。
除此之外,刘备还结交了很多朋友,很多人见到刘备,都觉得刘备日后一定能成大事,对刘备纳头便拜。甚至还有外地商人带了重金来送给刘备,只为和刘备交朋友,然后刘备又拿了这些钱去交更多的朋友。
主角光环!
绝对是主角光环!
如果不是主角光环的话,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不喜欢读书而且出身贫寒的普通人,却能得到所有人的敬重,争相和他交朋友,甚至还主动拿钱来交好他。但问题是,主角光环这种东西,在现实当中是不存在的,这也更能说明,刘备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到底有多强。
还是在这段时间里,刘备认识了他人生当中的最重要的两个人:关羽和张飞。
求学的日子,大体上过得还算舒服。但是,随着刘备逐渐长大,几年之后,就在刘备24岁那年,黄巾起义爆发,彻底改变了刘备的人生。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自然踊跃参军,打算好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在战争当中,刘备靠着自己的勇敢,还有自己朋友们的支持,很快便立下了功劳。后来,刘备因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终于正式走上了仕途。
然而,不久之后,刘备便迎来了一个打击。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东汉朝廷开始试着裁撤地方军权。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因为功劳而被授予官职的人,要裁撤下去一大批。在这次整顿行动当中,刘备虽然有才能,但却因为没有家世而被不幸选中。最后,刘备一气之下,将负责裁撤他的人绑在树上,抽了两百鞭子,然后逃走了。
这是刘备人生当中,第一次因为家世背景不够而吃亏。
却不是最后一次。
此后,刘备先后数次因功做官,但因为没有家世支持,总是做不长远。后来,刘备思来想去之后,决定去投奔自己的老同学公孙瓒。公孙瓒昔日曾和刘备一起在卢植门下读书,和刘备关系极好。此时的公孙瓒,因为家世不差,已经成了汉朝边境上的一员猛将,雄踞一方。到了公孙瓒那边,因为老同学的照顾,刘备总算站住了脚。
此后的几年里,刘备一直都呆在公孙瓒这边。在老同学的帮忙下,刘备总算是步步高升,并且开始逐步拥有自己的兵马。此后,刘备率领自己的本部兵马,在清剿黄巾军余部的过程当中,逐渐打出了一点名望,逐渐被大家所熟知。此时的刘备,开始越来越像一个雇佣兵集团的头目,很多人有问题都找他帮忙,但是他本人并没有太强大的根基之地。
这一次,刘备再次吃了家世的亏。
因为家世不足,刘备就算掌有一部分兵马,仍然无法实际占领一块地盘,做一方诸侯。至于说向老同学公孙瓒背后捅刀子,夺取公孙瓒的地盘,这种事刘备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出来的。所以,刘备只能选择带兵流动作战,渐渐给自己积攒声望。
几年之后,命运终于再一次垂青于刘备,刘备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机会。公元194年,已经占据一州之地的曹操,率兵进攻徐州。徐州陶谦自知抵挡不住,于是便向各方求援,这其中,便有刘备。刘备收到陶谦的求救之后,果断率兵进入徐州。到了徐州之后,陶谦又给刘备增加了一部分兵马,刘备麾下的兵力第一次接近万人。然后,就在刘备进入徐州后不久,曹操身后发生了叛乱,不战自退。曹操退兵之后,恰好陶谦又病重了。
陶谦临死之前,将刘备叫了过来,希望刘备能够继承自己的位置。
这绝对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不久之前,刘备还是一个仅仅只率领数千兵马的雇佣兵集团领袖。进入徐州之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即将一跃成为徐州之主!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刘备成为徐州之主后,也将拥有自己的实际地盘,一跃成为真正的割据枭雄。
但是,面对这样巨大的诱惑,刘备却坚决推辞。
刘备之所以推辞,自然不是他真的不想成为徐州之主。而是因为刘备很清楚,这个位置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烫手山芋。
刘备当时只有数千嫡系兵马,其他兵马,都是到了徐州之后,临时扩充的。想要如臂驱使,恐怕很难。就算能够指挥得动,想要凭借着一两万兵马,就守住整个徐州,那也是天方夜谭。徐州周围强敌环伺,曹操、袁术、袁绍……哪一个都不好惹。贸然接过这个位置,等待他的,只会是灭亡。
不过,若是就这么放弃了这个机会,似乎又太过可惜了。
就在刘备纠结的过程当中,陶谦死了。陶谦死后,徐州别驾糜竺按照陶谦的遗命,坚决将徐州牧的位置传给了刘备。就这样,刘备就算不想接过这块烫手山芋,也不行了。
再之后,事情的发展,就像刘备想的一样。陶谦这边刚刚去世,袁术便率兵前来进攻,徐州危在旦夕。
危难当中,刘备做出了两个选择,让徐州转危为安。一是向曹操臣服,接受曹操的封赏;二是收纳各地的流兵,希望这些流兵能够帮助他抵抗袁术。而这些流兵当中,便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这个人便是吕布。
然而刘备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收拢来的吕布,却是一个真正的三姓家奴。吕布在徐州站稳脚跟后,趁着刘备和袁术对峙期间,偷袭了刘备的后方,连刘备的妻子都成了吕布的俘虏。因为吕布的反水,刘备大败,虽然好不容易保存下来一些实力,但也无力再占据整个徐州,只能让出了徐州之主的位置给吕布,自己则率领残兵驻扎在小沛。好不容易在小沛站住脚,吕布再次率军来袭,想要彻底干掉刘备,统一整个徐州。在吕布的进攻下,刘备再次大败,几乎损失了所有的兵马,只能逃往曹操那里。
后来,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吕布,打败了吕布。但是,徐州却从此成了曹操的地盘。刘备不但失去了地盘,还失去了自己多年经营的兵马,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刘备家世足够的话,在徐州振臂一呼,便能得到多方支持,说不定便能够守住徐州。然而这一次,刘备再一次吃了家世的亏。
到了曹操麾下之后,刘备虽然官职不低,但却始终没有实权,因为曹操根本就不信任他,更不肯给他任何兵马。无奈之下,刘备只能选择另一条斗争路线,也就是所谓的宫斗路线。
当时曹操挟持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身为天子的汉献帝,反倒没什么实权。于是,刘备和外戚董承联合起来,打算阴谋发动政变,干掉曹操。然而最后,这场政变最后被曹操粉碎,刘备只能仓皇之下逃离,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再次成了丧家之犬。
逃离曹操之后,刘备投靠了北方霸主袁绍。在袁绍麾下期间,刘备再次站稳了脚跟。而且,在听说刘备的消息后,很多原属于刘备的下属,竟然纷纷前来投靠。这也足以说明,刘备的人格魅力,到底强大到了什么地步。
在袁绍这边站稳脚跟后,刘备便发现了一个问题。首先袁绍并不信任自己,这也很正常,毕竟谁手下有刘备这样的人,估计都不会太过安心。其次,刘备觉得袁绍并不是一个太过英明的雄主,日后恐怕难免失败。所以,刘备便以帮袁绍扩张地盘的名义,率领本部人马离开了袁绍,转而去投靠了荆州的刘表。
到了荆州之后,刘备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刘表奉为上宾。但同时,刘表也不信任刘备,暗地里对刘备十分提防,还让刘备驻守在荆州北方,帮他抵抗外敌。消耗刘备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到了荆州之后,刘备虽然名义上隶属于刘表,但好歹还有自己的一部分余部,所以也算是就此扎下根来。这一次,刘备选择稳扎稳打,开始广泛结交荆州当地的英雄豪杰。希望等到刘表去世之后,自己说不定就能有机会成为新的荆州之主,或许还有机会。
转眼,十年匆匆而过。
十年时间里,刘备虽然在荆州当地,积攒下了不少口碑,但却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反倒是北方的曹操,逐渐统一了整个北方,已经变得无比强大。刘备眼见曹操越来越强,自己却依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地盘,开始越发懊恼,但却依然没有任何办法。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比刘备小整整20岁的年轻人,来到了刘备麾下。这个年轻人,当时年龄虽然不大,才能却极为惊人。这个人见到刘备之后,帮刘备分析了目前的局势,并且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发展规划。
这个,就是诸葛亮。
再之后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曹操大军南下,同时刘表身死,荆州危在旦夕。危难时刻,诸葛亮前往东吴,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一场赤壁大战,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刘备也彻底成了一方之主。此后,刘备先是拿下了荆南四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地。然后率兵入蜀,攻略益州,几年之后终于拿下了整个益州,成了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大势力。攻略益州的后半段,为了封死益州的大门,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展开了一场大战。多年来屡败屡战的刘备,终于第一次在战场上正面击败了曹操。
然而就在汉中之战后不久,为了减轻汉中方向的压力,关羽从荆州方向发动突袭,结果却被孙权偷袭,最后擒杀。
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人生当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作为一方之主,而且是此时还有很大可能最后夺取天下的人,刘备此时本该权衡利弊,继续和东吴联手。至于私人感情,在国家利益面前,本该被一个君主所放弃。
但是,刘备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关羽,你是我的兄弟啊!
为了给你报仇,压上一切又如何?
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放弃了一切,集中整个蜀国的兵马,倾全国之力也要和东吴打上一场大战。但可惜的是,这场战争,最后却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
夷陵之战后,刘备整个人瞬间垮了。兄弟死了,倾全国之力都没能报仇,统一天下更是遥遥无期。心灰意懒的刘备,不久之后,便病逝于白帝城。
刘备的一生,最大的缺陷,就是家世太弱。但凡刘备能有一点家世背景的话,三国时代的历史恐怕都会彻底改写。这种人生经历,更容易让后世很多没有家世背景,但却一直努力向上的人感到共鸣。最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最后已是一国之主,却仍然不忘兄弟情义。哪怕倾国一战,也要给兄弟报仇。这种情义,更是很多男人都梦寐以求的。
但同时,刘备的宽厚和仁义,可能也被后世很多人鄙夷,认为刘备是因为宽厚而失去了很多机会。很多年轻人可能更喜欢曹操,中年人则更喜欢老成谋国的司马懿。只有到了老年,拥有足够的阅历之后,才更能和刘备的人生经历产生共鸣。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不同年龄段对人生的感悟不同。20岁的年轻人热血澎湃,觉得热血战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相机而动,决机于两阵机制。所以对曹操以弱克强而制天下推崇备至。
40岁的人已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关系、圈子、人脉、组织及架构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更强调个人能动性,通过权谋术数改变人生,司马懿的思路为这一年龄段的人带来了启发。
60岁的人对社会更进一步。对人生百态,万物兴衰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遍观三国英雄,刘备是唯一一位无根基起家的诸侯。以至于刘备发出感慨:“备若有基本 天下碌碌之辈 诚不足虑也!”纵观刘备一生,所在之处皆得民心。上至官吏、中至豪族、下至百姓皆尊崇刘备,可见刘备做人成功之处。
刘备军事一直以来为人诟病,但刘备军事上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治基础。刘备发展往往是客军入主,来不及消化原有势力。外部环境有极不稳定,这才是刘备军事前期无所建树的最重要原因。官渡之后,刘备站稳脚跟,发展便开始从容不迫。诸葛亮主要的政绩集中在入蜀之后。而从荆州入蜀并汉中,军事仍由刘备统筹。入蜀之战,关中之战。夏侯渊虎步关中,张郃五子良将,能力不可谓不强。夏侯身死,张郃兵败。道理就在其中。
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刘备哭啼的形象。历史中真实的刘备大气磅礴,气度恢弘。以至于他所依附过的势力对他都高度称赞,礼遇有加。袁绍对刘备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 陈登对刘备评价:“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刘玄德”。第三方的评价可以更真实的展现刘备的风姿。
刘备医生虽然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种勇气超乎常人。一个人年轻时失败再战已是勇气可嘉。年过50而能屡败屡战,谁能为之?而刘备一生奋斗,从未言败。最后成功。意志坚定不疑的人纵观古今都难得其见。这就是为什么60看刘备觉得刘备厉害。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正所谓年少读三国喜欢的是武艺高强的,关羽,张飞,赵云,以及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人到中年;则更喜欢深谋远虑的司马懿。而后才觉得刘备最了不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论武艺,刘备不如关羽、张飞、赵云;论智谋,刘备不如诸葛亮和庞统。但是,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庞统这些武将和谋士都甘愿追随刘备,听从刘备领导。
那时皇族血统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刘备这个卖草鞋的都是皇叔,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刘备有皇族血统,这些文臣武将才追随他。
刘备的起点很低,只是一个手工业者。而曹操、孙权、袁绍、袁术等等这些人都是豪门,家里是豪强地主,起点高,有做一番事业的基础。跟那些人比,算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估计袁绍袁术在吃海参鱼翅汤时,刘备在编草席。
曹操父亲虽然是太监的养子,有不名誉的身世,但他出生时,父亲是费亭侯,官至太尉,小曹也是见过世面的人物。
孙权接手江东时,父亲兄长已经打下一片江山,有一群忠心耿耿的文武英杰团结在他的身边。
其他刘表、刘璋、吕布、张绣等,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世袭武士,早就有自己的天地了。
但刘备硬是从中闯出一条路,淘汰了许多比他条件好的多的同学,成为三位成绩优异的毕业生之一,不能不说刘同学有两把刷子。
那么,为什么刘备能够将关羽、张飞、赵云和诸葛亮、庞统这些武将谋士团结起来,最终割据一方,形成三足鼎立呢?本人分析有以下(5)个观点。
第(1)有目标。
刘备的目标是匡扶汉室。那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皇家的概念。匡扶汉室,其实就是胸怀天下,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吃吃喝喝,风风光光。所以,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他手下这些人和他一起颠簸流离、千辛万苦,却矢志不移。像吕布、公孙瓒、刘表、张绣、刘璋等诸侯,根本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很多有本事、想干大事的人不会去追随他们。
第(2)会用人。
打仗时,只有关羽、张飞这些人冲在前面,刘备从来不会冲在前面;出谋划策永远是诸葛亮,刘备一直不自做主张,唯一自作主张了一次就是起兵伐吴,最后在白帝城托孤。
领导者不是万能的,不必事事亲力亲为,要敢于放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刘备这一点做得很好。
第(3)有格局
刘备的大半生是寄人篱下,但是一直保持了组织的独立性。没有大的格局,往往以小击大,早就被曹操、袁绍这些人收拾了。只有在困难的条件下隐忍不发、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才能在时机成熟时迅速做大做强。
第(4)有策略
刘备前半生一直和曹操、吕布这些人征战,屡战屡败,不是刘关张不行,而是曹操和吕布这些人太厉害了。最后,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意见,转变了策略,拿下了西川,继而拿下了汉中,保住了荆州,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如果刘备不改变策略,继续和曹操纠缠不休,早晚会被曹操消灭掉。
第(5)讲团结
刘备手下的武将、谋士都是盖世奇才,但这些人没有互相看不起、互相拆台;刘备取了西川之后,自己的嫡系人马和西川的原班人马也很和谐。而曹操的手下和孙权的手下,都存在窝里斗的问题,这无形中消耗了战斗力。
能够让部下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也说明了刘备这个人很有领导能力,能够驾驭这些牛哄哄的大佬们。
正因为如此,刘备不成功都是不可能的。此人是三国时期最落魄的草根,却差点成为三国最后大赢家。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关于三国刘备最厉害的说法比比皆是,但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刘备老谋深算,以示弱手段笼络人心,招贤纳士,然后为其所用。然而,认真分析起来,却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厘清。第一是刘备这个人本身和曹操、司马懿相比,论武功不行,论文才不行,论兵法更不行。曹操本身即是文武全才,足智多谋,加上手下人才荟萃,又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所以刘备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和他相差太远;司马懿是在曹操死后才扬名天下,论军事才能甚至还在曹操之上,刘备更是没法相比。但刘备的优势却表现在软实力上。第一刘备是汉朝前辈皇族的后裔,曹操挟持的汉献帝还要尊他为“皇叔”,所以在封建社会忠君思想的传统习惯上占据着一种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的一种优势;第二刘备善于示弱,动不动就会痛哭流涕,还谦逊至极,让手下不得不同情,甚至陪着他心酸。在爱民方面,道德方面,他也确实表现得不错,让人确信他就是正义的化身;第三,因为他会示弱,不猖狂,在用人方面又敢放开不怀疑,所以他自从得到诸葛亮之后就一步步逐渐走向胜利;第四,他假借仁义的品德,掌控着当时最著名的五虎上将为他所用。又以最谦卑的态度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为他所用。而诸葛亮则是当时天下最顶尖的军事和政治奇才,这就形成了武有五虎上将,文有诸葛亮替他掌管全局,他只是作为一个成功的董事长而悠哉悠哉就可以;第五,也是历史机缘遇到了诸葛亮,而诸葛亮又属于具有君子、忠诚等方面的品格,所以刘备不厉害也不行。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汉末三国时期,是世族门阀的天下,刘备是寒门崛起的典范!
先说曹操官宦出身,青年时做过洛阳令,当过“西园八校尉”,刺杀董卓失败后招募五千精兵,得到兖州张邈等支持跻身“十八路诸侯”,洛阳遇挫快速恢复元气镇压青州军,三年时间便占据青、兖两州,征伐徐州陶谦,抗击扬州袁术,奠定日后统一北方的根基,然而,曹操为减少粮草消耗,屡次屠城掠夺民财,更盗掘汉朝皇陵,仍未化解内部反抗势力的掣肘,限制曹操对外用兵统一全国!
再说孙权有个专属词汇“承父兄之基”,其父长沙太守孙坚,征讨董卓立下赫赫战功,被册封为“豫州牧”踏进贵族行列,其兄小霸王孙策,率千余兵力渡江,征战数年鼎定江东,孙权接掌权力时,武将拥兵自重,世族掌握财政,依靠庐江周瑜勉强稳住局势,赤壁之战险些被群臣出卖,与曹操争夺南郡损失惨重,寿春之战接连惨败,晚年更因立储而滥杀群臣,导致吴国内部分裂衰败!
最后说回刘备,受汉武帝推恩令影响,到刘备时只能“贩席织履”度日,镇压黄巾军立功当上县令,屁股没坐稳就辞官投奔公孙瓒,受陶谦推荐执掌富庶的徐州,屁股没坐稳被吕布偷袭夺走,跟过曹操,辅佐袁绍,投奔刘表,赤壁之战刘备凭借新野积累的兵力,轻取荆南四郡有根据地,以调解益州与汉中冲突为名,率军入川最终夺取益州,成就汉中王霸业,刘备都是以弱胜强的姿态。
综述:刘备50岁还一事无成,没有地盘、缺乏财政、兵少将寡,但刘备敢迎战曹操,孙权才加入战团,打赢赤壁之战,刘备接连赢得“益州攻防战”和“汉中之战”的胜利,“夷陵之战”孙权屡次遣使请罪,刘备的军事生涯达到鼎盛,受军力和后勤掣肘战事拖延,被陆逊抓住漏洞所击败,刘备名为皇族与寒族无异,所以他的奋斗更为励志,对于更多中年以后的人来说是希望的象征。
为什么说60岁看三国觉得刘备最厉害?
我们常说喜欢刘备,是因为他足够励志。一个卖草鞋的,白手起家,却能够在乱世之中出人头地,甚至于登基称帝,成为那个时代最牛的几人之一。
确实如此,在汉末群雄里面,刘备的起点几乎就是最低的。看看曹操袁绍这些人,正儿八经的官二代出身,家世背景一个比一个牛。
比如曹操的爷爷乃是大宦官曹腾,封费亭侯;曹操的父亲则官至太尉。所以曹操二十岁便能举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
而袁绍则更牛,出身汝南袁氏,头顶着四世三公的招牌,走到哪儿人家都得被高看一眼,毕竟满朝士族,多半都是他们家的门生故吏。而他的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位列三公,乃是当时朝堂上权柄人物。正是因为有着如此豪横的家世,袁绍才能年少为郎。
再看看刘备,父亲早亡,家道中落,甚至小时候只能是跟着母亲织席贩履为生。即便是后来生活好转,还拜到了卢植这样的大儒当老师。但和曹操袁绍这些人比起来,他依旧是草根。虽说头上顶着宗室的帽子,但在那个时代,有谁会当回事儿?
要知道这可是在东汉末年了,宗室子弟遍地走,刘备这个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没有八千,也有一万。
最为明显的一点,曹操袁绍他们凭借家资,二十出头,便能步入仕途;而刘备只能是自筹兵器马匹,参军入伍,靠给朝廷卖命,去博取一个前途。中平五年的时候,刘备靠着在战场上拼命得来的战功,好不容易才混了一个安喜尉的职务。而袁绍和曹操这些,却已经是西园新军八校尉之一,成为了当时的军界新星。
所以,刘备和他们的起点,完全就不在一个高度上。但是刘备最终却还是赶了上了,甚至成就还超过大部分的诸侯,这就非常难得了,妥妥的草根逆袭。说他励志,绝对是名副其实。
不过,你们知道,刘备他为什么能够草根逆袭吗?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掉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事实上,历史上白手起家的人有很多,比如汉高祖刘邦,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单从结果而言,朱元璋显然才是最励志的,人家开局一个碗,却打下了一个国祚近三百年的大明朝。但是如果从过程来看,最励志的还是当属刘备,因为刘备这一生失败太多次了。
比如公元188年,刘备当了安喜尉,正式步入仕途,结果没多久就遇上了朝廷的下岗潮,刘备这种毫无背景的可言的草根,理所当然的被炒了鱿鱼。公元190年,刘备再度凭借战功,混了个高唐令的官职;结果又碰上了黄巾军作乱,连城池都被攻破了,刘备只能弃城逃亡。
公元194年,刘备接棒陶谦,入主徐州,第三次创业初见成效。结果又遇到了吕布,在其率军与袁术对垒的时候,率军突袭下邳,偷了刘备老巢。刘备因此而大败,最终只能让出徐州。第三次创业又失败了。
公元198年,刘备在许都开始第四次创业,和曹操共事。结果因为衣带诏事件,刘备和曹操闹掰,一番大战下来,刘备溃不成军,连妻儿都成了曹操的俘虏。遭到曹操追杀的刘备,只能再度逃亡,第四次创业又失败了。
公元200年,刘备在袁绍底下做事,跑到汝南开始了自己的第五次创业。结果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惨败,刘备没了靠山,根本无法抵挡曹操,只能是南下逃亡,投奔刘表。很明显,第五次创业又失败了。
不难发现,刘备这一路走来,在不停地摔倒。但是每一次摔倒之后,他都能爬起来,这才是最为难得的。试想一下,历史上有多少人能像刘备这样,明明屡战屡败,却又能屡败屡战。要知道对于刘备而言,他所经历不仅仅是屡次失败所带来的压力,更有着来自岁月的消磨。
在《三国演义》里面有这么一段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话说当初刘备还在荆州给刘表当小弟,有一次刘表请客吃饭,刘备作为下属自然是要去赴宴。饭吃到一半的时候,刘备离席去上厕所。就在厕所里面方便的时候,刘备突然发现,自己大腿上一堆赘肉,顿时心生感慨,大哭了起来。
后来回到席上,刘备的脸色仍有泪痕。刘备的这一异状,被刘表所察觉。于是刘表便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好歹堂堂男子汉,怎么就哭了呢?
刘备可能是多喝了两杯,加上悲从中来,有心吐槽,所以也没有隐瞒。他告诉刘表,自己当年骑马打天下的时候,大腿上全是腱子肉。如今在你这里天天享福,马也骑得少了,大腿上的肉都长起来了。刘备自己好歹也一大把年纪了,却一事无成,只能是靠着老哥接济,混吃等死,实在是有些悲伤,所以就没忍住。
“备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久不骑马,髀里肉生,日月如流,老已将至,功业却毫无建树,所以不能无悲。”
事实上,这段故事也并不是小说杜撰,而是出自西晋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
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因此还诞生了“脾肉之叹”的成语典故,意指不甘堕落,壮志未消。
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哭过好多次,大部分看起来都是逢场作戏。唯独这一段,怎么看都像是在真情流露。尤其是在我年纪大一些之后,更加理解刘备当时的状态。
曾几何时,刘备也是一个充满着理想的有志青年,喊出“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的口号,一心要出人头地,做个大人物。他在中平元年开始创业,在这乱世之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如今年近半百,却依然是寄人篱下,连个属于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毫无建树可言。
这就好比是我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踌躇满志,未来可期,一心想着要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出任CEO,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呢?十几年过去了,几乎还是原地踏步。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干的,那种成功实现理想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都是像我这种在现实中挣扎,日月无光的人。想想蹉跎半生,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受?
不过,难受归难受,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我们,早就没有了昔日的雄心壮志,习惯了躺平。因为人是有惰性的,随着时间的积累,曾经的满腔热血,激情无限,会被生活逐渐的消磨,最终消失得一干二净。
我这一路走来,看到过太多那种“自甘堕落”的人了,包括我自己。没办法,这就是生活,只要时间足够长,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就能把大多数人所谓的理想给打得稀烂。
所以,一般人到中年,大都自觉未来无望,只求一份稳定收入,维持家庭,然后混吃等死。但是刘备并不是这样,当时他虽然已经是四十多岁了,但壮志未消,他依旧想要去追逐理想。因为对于刘备而言,这点挫折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因为对于刘备而言,他其实是一个已经习惯得了失意的人。之前创业近二十年,他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坎坷,但他每一次都能爬起来,重整旗鼓,大不了就从头再来嘛。
于是在建安十二年,他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他联合孙权,于赤壁击败曹操,随后乘势拿下半个荆州。
建安十六年,他率军入川,花了三年时间搞定刘璋,领益州牧,终成一方诸侯,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建安二十四年,他率军与曹操战与汉中,大胜而归,进位汉中王。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年号章武,坐上了属于自己的羽葆盖车。百折不挠,终不为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刘备已经六十岁了。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这已经是到了该退休养老的年纪,没有多少人愿意再去折腾了。但是对于刘备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他的梦想,并不只是偏安一隅,作为一个安稳皇帝。他想的是一统中原,做这天下的主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曹操的诗来比喻刘备,虽说多少有些别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很适合刘备。
于是在章武二年,刘备伐吴,怎奈命运弄人,这一次刘备败了,而且是惨败。蜀汉的精锐,被陆逊在夷陵一把火给烧了个干干净净,心力交瘁之下,刘备驾崩。但你得清楚,即便是死,刘备也是死在了奋斗的路上,他从未停下过自己的脚步。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尚有如此壮志,实在是难得。
或许对于壮志尚在的年轻人而言,刘备这种至死不渝的奋斗精神算不得什么。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你就会愈发地明白其中的艰辛,自然也就会更加地敬佩刘备,尤其是那些和刘备一样活到了六十多岁的老人们。
看看刘备,再看看自己,曾几何时,我们也曾有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但是如今壮士暮年,只能一把辛酸老泪,只能暗自地感叹。金圣叹曾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或许原因就在这里吧。
所以,年纪越大,越觉得刘备厉害,不是因为他的成就有多高。而是明白他的过程有多么的不易。回看刘备的一生,屡败屡战,永不言弃,这才是我等凡人的榜样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