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为什么李治在临终之前,坚持要把徐茂公流放外敌呢?这其实是出于李世民的帝王心术,想要自己先将徐茂公贬黜,然后等到李治上位之后,再将徐茂公找回来,对徐茂公施以恩德。这样的话,徐茂公便能够对李治感恩戴德,好好辅佐李治。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想给李治留下一个得力助手,让李治去送出一个人情,以此让徐茂公彻底归心,以后老老实实辅佐李治。
回顾徐茂公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让李世民如此对待。
徐茂公,本名徐世绩,字懋功。因为他的字,所以后世演义小说当中,多称其为徐茂公。
不过,正史当中的徐茂公,和演义小说当中的有所不同。演义小说当中,徐茂公是一个典型的谋士型人才,而且是个老道。但在真正的历史上,徐茂公其实是武将。
徐茂公家里本来很有钱,是所在地区数一数二的富豪。然而到了隋朝末年,因为国家逐渐混乱,百姓民不聊生,徐世绩家里也因此衰败。最后不得已,徐世绩和他爹在当地拉起了一支队伍,投靠了瓦岗军领袖翟让。
徐世绩刚加入瓦岗军的时候,瓦岗军还比较弱小。徐世绩本人那时候也很小,只有十八岁而已。当时的瓦岗军,是由安阳人翟让拉起的一支农民军,总人数只有千余人。在徐世绩加入瓦岗军的同时,演义小说当中大名鼎鼎的单雄信,也加入了瓦岗军。
他们两个人的加入,对于瓦岗军来说,意义重大。尤其是徐世绩,虽然年龄不大,但却足智多谋。在他的辅佐下,翟让领导的这支农民军,迅速发展,很快就发展到万余人的规模,成了河南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农民军。
在这之后,瓦岗军多次打败隋朝的官军,声势越来越大。就是在这个时候,隋朝的大贵族李密,因为之前犯了罪,也加入到了瓦岗军当中。在演义小说当中,李密往往并不是什么正面角色,而是一个奸诈小人。但实际上,正史当中的李密,是一个相当有才能的人。在李密的带领下,瓦岗军飞速发展,成长为隋末最强农民军之一。而徐世绩,也成了瓦岗军最高层的将领之一。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瓦岗军逐渐壮大,李密不甘心继续屈居于翟让之下,所以在一场宴会上刺杀了翟让,自己做了瓦岗军的领袖。徐世绩也参加了这场宴会,还被李密的心腹砍了一刀,多亏李密惜才,让手下及时停手,才没有就此丢掉性命。此后,徐世绩倒也看得清时势,没有反抗李密,而是就此归顺了李密,奉李密为主。
再之后,李密率领瓦岗军,横扫大江南北,一度成为天下最强的割据势力。可惜瓦岗军的地盘,地理位置不是很好,处于四战之地。所以最终,瓦岗军击败了宇文化及之后,被王世充偷袭,一战击溃。瓦岗军战败之后,李密直接投降了雄踞关中的李渊,而徐世绩则是返回了瓦岗军的地盘,统领残余的瓦岗军。因为李密已经投降了李渊,所以徐世绩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李渊的人。
因为此时李密的地盘和残余军队,都掌握在徐世绩手上。所以徐世绩的归降,对于李渊来说,意义重大。为了赏赐徐世绩,李渊除了给他加官进爵之外,还给他赐姓为李,给他改名为李世绩。
在现代社会当中,跟别人姓听上去似乎有点像是在骂人。但在古代,被皇帝赐姓,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山东的窦建德打了过来。瓦岗军之前本就被王世充重创,此时战力严重不足。面对窦建德的进攻,瓦岗军根本招架不住。最终,李世绩的父亲李盖被窦建德所擒,同时被擒的还有大名鼎鼎的魏征,李家宗室王爷李神通等人。因为父亲被活捉,李世绩自然也就只能投降了。
虽然投降了窦建德,但李世绩的心却还在唐朝那边。所以接下来,李世绩便想通过战功,先取得窦建德的信任,然后再带着老爹一块逃回李唐,甚至于李世绩还曾想过要趁机刺杀窦建德。奈何窦建德比较警觉,一直没给李世绩机会。所以最终,李世绩只能率领数十名亲卫,独自逃归李唐。
有趣的是,李世绩叛逃之后,窦建德非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倒认为他心向故主,是一条好汉,并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杀掉李世绩的父亲。从这一点来说,窦建德被后人称作枭雄,确实也是很有道理的。
就这样,李世绩终于正式加入李唐,成了李家麾下最能打的一员战将。
此后的几年里,李世绩一直跟随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打败了刘武周、王世充等枭雄。更为奇妙的是,后来在虎牢关大战期间,当李世民和窦建德拼命的时候,李世绩还曾立下了很大的战功,最后帮助李世民生擒了窦建德。不知道窦建德被生擒的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放了李世绩。
再之后,李世绩又先后参与了平刘黑闼、徐元朗、辅公祏的战事,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唐朝开国的几场关键大战,除了灭薛举、平萧铣这两场仗,剩下的所有关键战争,李世绩都无一缺席,并且都立下了大功。等到唐朝彻底统一天下之后,李世绩已经成了能够独挡一面的高阶将领,深受李渊的信任,被李渊调到了北方,抵御突厥。
再之后,又过了两年,玄武门事变爆发。
演义小说当中,徐茂公也参加了玄武门事变,并且在其中立下了大功。但实际上,李世绩虽然确实是李世民的人,但当时正远在北方统领军队抵御突厥,并没有参加玄武门事变。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封李世绩为并州都督,继续坐镇北方。
不过,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名字里同样带一个‘世’字的李世绩,为了避讳,自然就得拿掉那个世字。所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李世绩改名叫做李绩。
这一年,李绩才仅仅只有33岁。
此后的整个贞观年间,李绩一直在北方边境坚守。加上之前李渊在位时的两年,李绩坐镇并州整整十六年。唐朝的并州,就是今天的山西地区,当时这个地方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最前线,最为要紧。后来唐朝北上进攻突厥,李绩率军北上,一战俘虏了五万多人。打薛延陀,李绩亲自率军深入草原,最后不但一战击溃了薛延陀主力,而且又俘虏了五万多人。征讨高句丽,李绩率军一路攻入辽东,大败高句丽。
贞观二十二年,李绩终于被调回京城,担任太常卿一职。之前李绩虽然也早已被调回京城任职,但每次李绩刚刚接到调令之后,唐朝边境就会爆发战争,然后紧接着就得派李绩去灭火。所以直到贞观二十二年,李绩才终于正式返回京城任职。
但是,此时的京城,同样并不太平。
京城这边,李世民已经年老体弱,命不久矣。而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李世民却并没有完全准备妥当。
身为一代雄主,李世民在养孩子这件事上,其实算是挺失败的。早年李世民曾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承乾做太子也是尽心竭力,颇受朝野上下赞誉。但可惜后来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去世以后,李世民根本不会和太子沟通,所以导致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逼得李承乾不得不走上了谋反的道路。
李世民本人是造反的行家,所以李承乾自然不可能成功。还没等他真正发动政变,就被发现了。然而李承乾的这场政变,对于李世民而言,却是一场重大的打击。对于唐朝来说,更是一场巨大的震动。
因为太子造反,李世民不得不改立其他儿子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需要从自己的嫡子当中,选择一个做下一任太子。但问题是,李世民的嫡次子李泰,之前和李承乾有竞争太子位的先例。如果李泰做了太子,以后李承乾就必死无疑。出于爱子心切的心思,李世民最后选中的自己的嫡三子李治,作为太子。
李治其实也很不错,不管是才能还是品性,都算是上佳。唯一的缺点是,李治年纪太小,而且缺少历练,难以压制贞观年间留下的一帮老臣。所以李世民在临终之前,便不得不为李治的未来着想,留下一些后手。
一方面,李世民留下了自己最信任的长孙无忌,辅佐李治。长孙无忌是贞观年间的第一重臣,也是治国大才。而且最关键的是,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舅,是李治生母长孙氏的大哥。由长孙无忌来辅政,李世民最是放心。但另一方面,李世民也需要留下一些手段,来制衡长孙无忌,以免长孙无忌过于势大,继而威胁到李治的皇位。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将目光放到了李绩的身上。
身为唐朝的开国大将,不管是声望还是资历,李绩都足够入主中枢。凭借李绩在军中的威望,将来入主中枢之后,足以和长孙无忌抗衡。而除了李绩之外,贞观年间有名的那些大臣,很多当时都已经死了。比如魏征、房玄龄、秦琼这些耳熟能详的角色,当时都已经化为黄土。还活着的开国功臣当中,也就只有李绩有这个资格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先选择将李绩外放贬黜。等到李治上位之后,再将李绩调回中枢,以此来对李绩施恩,让李绩尽力辅佐李治这位大唐新主。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李勣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茂功。原是李密的旧部,李密带人投降李渊后,李勣却仍然占着李密曾经拥有的土地,别人问他原因,他解释道:“将旧主的东西献给新主,我羞于这样做。”李渊知道后对他大加赞叹。
后来李密被杀,李勣不顾李渊的心思也要请求为他收葬。由此可见,李勣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心思深沉的李世民李勣既忠心又有能力,自然非常受李世民的赏识。然而作为一代英主,李世民非但不会过分信任任何臣子,反而喜欢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说与李勣同样有名的“民间门神”尉迟敬德,在一次庆功宴上嫌自己的座次被安排得太靠后了,当场就开始发脾气,还差点把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的一只眼睛给打瞎了。过几天,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
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脩饬,悔可及乎!
就是说将尉迟敬德比作韩信和彭越,以此来恐吓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世民又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李世民并不是真的想把女儿嫁给已经上了年纪的尉迟敬德,他只是想借机表达对尉迟敬德的恩宠。好在这次尉迟敬德这次学乖了,他赶紧婉拒了李世民的“好意”。
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人,为了笼络群臣,他恩威并施,就连李勣也脱不掉这样的待遇。
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时任兵部尚书的李勣在对战薛延佗的时候突然得了重病,郎中说要想康复,必须要用人的胡须来做药引。李世民知道后二话不说,直接切断了自己的胡子。
要知道,古人一直秉承“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人的胡须弥足珍贵,更何况是皇帝李世民的胡须。又惊又感动的李勣直接把头磕出了血,大哭不止。李世民却宽慰他说:“我这都是为了社稷。”
李世民的胡须到底产没产生药效,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缕胡须一定能使李勣感恩戴德。
之后,李世民可能是觉得他对李勣还不够好,于是又请他吃饭,席间,李世民对李勣说了这样一番话,被记载于《新唐书》中:
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
李世民将托孤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李勣,李勣当场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咬破手指来发誓。过了一会儿后,李勣喝醉睡着了,李世民就赶紧脱下衣服给他盖上。
李勣如此受重视,然而李世民病重时却把李勣贬为了叠州(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都督。
此时的李勣不知做何感想,但他没有多想就赶紧前去叠州赴任了。
李世民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太子李治无恩于李勣,为了能使李勣效忠于李治。他便先打压李勣,然后让李治即位后在提拔李勣,这样一来,李勣必然会对李治感恩戴德。
正因为李世民的心机如此深沉,才开创了一个大唐盛世。
李治即位后的李勣李治即位后,就将李勣召回了京城,并授予他仆射一职。这不仅是尊重李世民的遗愿,更是为了以此来制衡长孙无忌。
此时的长孙无忌风头正盛,连外甥李治都不放在眼里。为了躲避长孙无忌的锋芒,李勣选择了隐退。
可是永徽三年的时候,高阳公主向哥哥李治告状,说自己的哥哥房遗直调戏她。长孙无忌便借此机会查清了高阳公主和丈夫谋反,并诬陷了一批自己的政治对手,如荆王李元景、驸马薛万彻、驸马柴令武、吴王李恪、太子詹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巴陵公主等。
这些人都是李治的亲戚,李治为此苦苦向舅舅长孙无忌亲情,但是长孙无忌却不答应,并将他们全部判了死刑。
李治对长孙无忌痛恨到了极点,于是永徽四年的时候,他又重新提拔了李勣。
本来李勣在“凌烟阁24功臣”中排行倒数第二,势力较低。李治为了抬高他的政治地位,便命人重新绘制了李勣的画像,并且亲自提笔作序,序里有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茂德旧臣,惟公而已,用旌厥美,永饰丹青。
顾你旧臣中不仅有李勣,还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但李治却说李勣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说法意味深长。
没过多久,出家当尼姑的武则天重新回宫了。李治要立她为皇后,这不仅是出于宠爱,更是为了向长孙无忌领导的权臣集团发起挑战。
皇后的废立是大事,会牵动许多人的利益,长孙无忌自然不会同意,因为李治的妻子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也同属长孙无忌集团。
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前,李治让四位宰相来内殿开会,他们分别是:长孙无忌、于志宁、禇遂良和李勣。还有三个宰相不在受邀之列,然而李勣却被褚遂良给打发走了。
李治一见到其他三人后,就开门见山地说自己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于志宁一直不敢说话,幕后大佬长孙无忌也一言不发,便由褚遂良代替他发言。
第一天双方僵持不下,第二天褚遂良越说越激动,竟然将武则天的私密事都说了出来,据《资治通鉴》记载,褚遂良是这么说的:
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岂可蔽也!
此话一出,李治愤怒了,要不是长孙无忌拦着,褚遂良早就去见李世民了。
双方不欢而散后,李治便把希望寄托在了李勣身上。李勣只说了一句话,李治便笑了,他说道: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其实李治就等着这句话,此话一出,不仅武则天能成为皇后,而且长孙无忌彻底输了,也为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此时李治的内心应该非常感谢李世民,为自己送来了李勣这样的能臣。
结语:公元668年,七十五岁高龄的李勣挂帅出征,一举平定了高丽。这个曾经让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三个皇帝倾尽国力,都无法战胜的强悍小国,被李勣拿下了,也拜倒在了大唐帝国的脚下。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李世民当初的远见卓识。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这都是套路,李世民的权谋御人之术而已。说白了,就是自己唱黑脸儿,给儿子李治铺路,徐茂公本身没什么问题。俗话说的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凶狠歹毒的老虎尚且不食幼崽,更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人?
盛唐的开国君主李世民,为了一统山河造福百姓而诛兄弑弟,杀人无数,手上血债累累,刀下冤魂千万!然而这样一位犹如冰山般强大、冷酷的帝王,也有温情的一面。 贞观二十三年七月,骄阳似火,烈日炎炎。
骊山顶儿上的翠微宫之内,病重的李世民拖着最后一口气,向继承人李治交待最后的嘱托。这对儿父子面对面、心贴心的促膝长谈,从经济民生,到家国天下,从政治制度,到帝王心术。
当话题落在满朝文武身上的时候,李世民用十分严肃的语气,提起了一个名字,徐世勣(徐茂公)。
徐世勣,又称徐茂公。在小说《隋唐演义》中那可是未卜先知的神人啊,往前他可以与诸葛孔明比肩,往后刘伯温也得叫声前辈。无论是当年的瓦岗兄弟,还是后来的秦王集团,皆是以他为谋略为主。
而在历史上,徐世勣同样也是个厉害人物,他足智多谋、博古通今,胸怀辅佐仁主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徐世勣十八岁便投靠了瓦岗山的寨主李密,迈出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李密为人虚伪,贪图享乐,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朽木之才,瓦岗山集团起义失败后,徐世勣便跟随一部分的瓦岗山旧将,投靠了李渊和李世民.
徐世勣是个“奇人”,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排兵布阵,在徐世勣的辅佐下,李渊的军队屡战屡胜,打得十八路诸侯王是闻风丧胆,溃不成军。
李渊因此赐其姓李,其自此便改名为李世勣,也叫李勣。没错,徐茂公就是历史上与魏国公李靖齐名的初唐名将李勣。论战功,李世民一朝,唯他和李靖最盛,什么尉迟恭、程咬金这些人还得往后排。他可不是什么道士,而是一代名帅。
玄武门之变前,徐世勣是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在李世民最迷茫,最无助的时候,徐世勣尽全力帮助李世民夺权,与李世民建立了深厚的君臣之谊。李世民登基后,封徐世勣为英国公,加赐一品太子太保。
功成名就的徐世勣,并没有沉溺于高官厚禄的生活之中,而是置身于军营,与大唐名将李靖将军北击匈奴,南灭高句丽,为大唐的领土完整,和边疆的长治久安,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徐世勣位高权重,居功至伟,又是两朝元老,李世民害怕自己过世之后,新君李治会压不住徐世勣,于是便和李治说:“徐世勣功勋如山,又是两朝元老,在朝中颇有威望,你二人没有同僚之情,也没有君臣之恩。朕思来想去,决定先将徐世勣降职发配到外地,待朕死后,你要立即派人把徐世勣召回长安,并且亲自迎接他回城。一来,徐世勣感念你的恩德,必然会尽心尽力的辅佐你;二来,也给满朝的老臣,吃上一颗定心丸。”
李治领会了李世民的用意,不禁泪如雨下。 “低手害人以克敌,高手救人以克敌”,李世民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发配徐茂公这一步棋,看似平平淡淡,实则一箭三雕。
第一,给自己的儿子铺路。
第二,煞了徐茂公的锐气。
第三,安定了满朝老臣的心。
生前执掌天下,死后玩弄乾坤,李世民不愧为一世雄主,任凭徐茂公再怎么聪明,也逃不过帝王的摆布。
当然,其实这招并不是李世民的先例。三国时代的大牛人,一代影帝,魏武帝曹操他也干过。众所周知,这曹操是个收买人心的好手,当年为了迎许攸,连鞋都不要了。而对关羽,那更是近乎痴迷,奉为偶像。其在晚年,为何不称帝?除了有一部分顾及名声的原因在里面以外,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儿子曹丕能够顺利接班。
当时他是魏王,地下的一众魏臣都希望他称帝,因为曹操称帝他们便是开国之臣,光宗耀祖啊。之前他们再怎么牛,大部分都还只是诸侯部曲,有官无爵,算不得大荣耀。
而曹操知道,他在属下们心中地位已经足够高了,而且已经临近暮年,称帝之后所带来的恩奉对于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好处。于是他就把机会让给了儿子。曹丕接过大位,然后登基称帝,底下的一干老臣全部都跟着晋升,感念其恩德,对于曹丕自然是更加的忠心。
帝王权术,一奖一惩,如是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徐茂公归顺李渊
在隋朝末年,徐茂公跟随李密。
后来,李密投降李渊。
李密投降之前,徐茂公该如何做?
一是可以继续拉队伍,自立为王。二是可以寻找优秀的主子,比如陈友谅等。三是跟着曾经的主人,投降李渊。茂公选择跟着曾经的主人李密投降李渊。
如何投降,虽然在常人看来,直接接触上层领导,可能进步的空间最大。
但茂公反其道而行之,先沟通了李密,让他代为表达。
聪明之举,一举两得。这样茂公还是李密的人,让李渊也对自己高看一眼,忠心,恋旧,值得信任。
徐茂公对主忠心徐茂公的对主忠心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李密忠心。二是对李唐忠心。1、对李密的忠诚,开始跟着李密战斗李密投降,他也随之。
但是,李密降唐又反唐,终被杀。
对李密的犯糊涂,徐茂公非常心疼。对李密,此时很多人都是能远之则远之。
虽然李密做此事,徐茂公不敢苟同,但是为曾经的情谊,茂公葬了李密。
李渊对他的忠义之举大加赞赏,增了彩。
2、徐茂公缘何被外放。
茂公是三朝元老,是功臣。跟随李渊建立唐王朝的年代,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代君主,考虑的肯定更长远,把徐茂公外放,且是偏远的地方,去任叠州都督。
李世民此举何为?
茂公一点也没有犹豫,甚至家都没有回,立即去赴任了。
徐茂公何等聪明,他全都明白。
否则,徐茂公凭什么死心塌地地效忠于李治?李世民自己就先做一个坏人,然后让儿子做好人:把徐茂公再升官,调回朝廷。
不得不说,用心良苦。
不得不服,徐茂公是聪明绝顶,完全领会主子的意思。
徐茂公最会审时度势果然,父子俩的双簧演的不错。
这在李治想册立武则天为后一事上,得到了体现。
但李治的提议遭到了群臣的反对。至于原因,大家都明白,老百姓也知道,确实是有悖于人伦。
茂公知道这无法违拗,做不好还有可能被杀头,甚至灭族。
这是陛下的家事,何须问外人?茂公此语,给李治吃了定心丸。
我想,因此事,李治感激他,武则天更感激他。
徐茂公死后被打扰徐茂公一生谨慎,终于安全着陆,死后被陪葬昭陵。
据说,徐茂公能掐会算,懂天文地理,曾对家人说以后会毁在孙子徐敬业的手里。
不幸被言中,在武则天取代李唐,篡权当政,建立大周之际。毛头小子徐敬业造反,不久失败,家族惨遭被灭。
武氏连死人都不放过,他对茂公,欲挫骨扬灰,以泄心头之恨。
后世流传,有两种说法,一是推倒了茂公墓碑,砸了棺材,甚至鞭打尸体。二是徐茂公早料到自己死后有此劫难,所以陪葬在昭陵的只是他的一个衣冠冢,里面只有衣服和十几个木头人。
总之,李世民此举值得理解。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诚谢悟空邀请:
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于徐茂公(后赐为李姓,改名李勣)之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能力一清二楚,之所以在临终前把个开国元勋外放偏远的地方,去鬼不生蛋的叠州做都督并非心血来湖,是深思熟虑后的举动。
李世民在深知自己来日无多时,为儿子铺路;他先做恶人,让开国元勋李勣到山高皇帝远的凄凉之地去任职,人为地增加他的不如意;待自己去世后,再让初登大宝、继承皇位的儿子施恩于李勣,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李勣必对儿子感恩戴德,会继续忠诚李氏王朝,发挥他过人的智慧,帮助儿子巩固、守护李氏江山;真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
当然,这里有伏笔,唐太宗李世民有此打算:如果德高望重,权势熏天的李勣不服从调动,就以此为把柄,趁自己还活在世上,罗列罪名杀了他,为儿子清除隐患;毕竟,久经沙场、能战惯战、运筹帷幄的李勣非等闲之辈,如果自己殡天了,怯懦的儿子不一定能镇得住他!
李勣接到外调的通知后,根本没有回家与亲人告别,毫不犹豫,立即骑马踏上了风沙弥漫的旅程;对于父子演译的双簧闹剧他心知肚明,这政治家的雕虫小技他早了然于心、司空见惯了;因而他不动声色,马不停蹄地立赴外任;而就在到达叠州的路途中,传来了太宗驾崩的消息;随即新任君主唐高宗李治一纸调令又让他回还中央任职,依然,他毫无怨言,调转马头回到了长安;但内心己汹涌澎湃,这唐太宗父子的表演彻底凉了三朝元老的心,只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丝毫没表现出来!
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是他的个性,辩风识向、审时度势是他的特长,后来,他在武则天上位皇后时,以政治家的智慧报了一箭之仇,这是后话!
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649年,李世民病危,临终前召李治到身边说:“徐茂公李世勣这人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斥到外地。如果他马上出发,你就擢升他当仆射。如果他犹豫拖延,只有把他诛杀。”
徐茂公犯了什么错误,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要把他流放,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
瓦岗军里的好汉其实在历史上徐茂公真名叫徐世勣,因为改名的次数太多了,为避免混乱,我们首先说明一下他的众多名字。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为懋功两个字比较复杂,又与“茂公”同音,他的字也被写作“徐茂公”。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渊赐徐茂公姓李,改名李世勣。李世民去世后,为了避其名讳,李世勣又去掉了自己名字里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武则天称帝以后,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抗,结果徐家被剥夺了姓李的权利,已经去世多年的李世勣又变成了徐世勣。
李世勣本来出生于豪富家庭,据说他家“多僮仆,积栗数千钟”,他和他老爸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东郡韦城县翟让起兵占据瓦岗,创立了瓦岗军。李世勣与翟让算是同乡,他立即踊跃参加了这位同乡的起义军,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一生。
一般来说,参加农民起义的都是些活不下去的人,就像贫苦农民(杜伏威)、逃犯(李密)、家破人亡者(窦建德)之类,李世勣则不同,他家庭情况十分优裕。
刚参加瓦岗军的李世勣就为翟让出了个馊主意:“这附近是你我的家乡,乡里乡亲的,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非常赞同,于是带领手下起义军靠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为生。
这种无本的买卖,做起来自然财源不断。有钱就不缺人,瓦岗军很快就兵众大振,各路小贼纷纷投奔,短时间里队伍就发展到上万人。
这个时候李世勣的形象根本就是个抢掠集团的策划犯,不过也是无可奈何,当时的瓦岗军既没有根据地,又没有稳定的粮食和财物来源,要想自保并谋求发展,也只有靠抢掠为生了。
好在不久以后李密投奔了瓦岗军,如果只靠抢而不建立巩固的根基,一旦遇到强敌,必然顷刻崩溃,荣阳地方富庶,又有大量存粮,应该尽快攻克荥阳一带,建立瓦岗军的根据地。于是翟让率军大举进攻荥阳,开始了瓦岗军从地方盗匪向天下雄师的战略转变,李世勣也从绿林头子转型为起义军大将。
起义的队伍一旦发展壮大,朝廷必然就要干涉了。隋朝先是派了末代大将张须陀来讨伐,多次败在他手下的翟让一听,吓得立刻收拾细软就要跑。李世勣可不怕,他率领起义军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竟于阵中斩杀了张须陀,大败官军。
没有了张须陀,隋朝只好派遣当时也存心割据一方的王世充来担当镇压的大任。瓦岗军方面,翟让自动将领导权让给李密,李密自称魏公,建立了政权,国号魏。军事方面,李密自任元帅,下属最高将领为左、右武侯大将军,其中左武侯大将军是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就是李世勣。
接下来瓦岗军与隋朝最后的主力王世充部接近几场大战,屡战屡胜,眼看胜利在望。遗憾的是,李密与翟让这一座山上的两只虎终于无法互相容忍下去了,二人的部将纷纷劝说他们去杀掉对方。
翟让的志向不过是为了能有个存身之地,能富贵当然更好,但是李密却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为争天下一切障碍必须排除。二虎相争必有一伤,最后的结果就是李密先下手为强,杀了翟让。
在这场火并中,李世勣扮演的角色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那个“池鱼”。由于李世勣和单雄信是翟让的老部下,自然也在被宴请之列。不过毕竟是身经百战的大将刀斧手冲出时,李、单二人的反应均十分迅速,李世勣跳起来冲门而出,估计当时他是吓糊涂了,既然李密存心要他们的命,门外怎么可能不做预备呢?
所以刚冲出门的李世勣就被埋伏在门外的刀斧手一刀砍在头上,重伤倒地。刀斧手还想继续,关键时候王伯当追出来喝令住手,李世勣这才没有英年早逝。
侥幸活命而又备受猜忌的李世勣暂时退隐到黎阳,这时李密与王世充的争夺战已经到了难分难解的地步,双方打得火热。李密一度很占上风,但是毕竟是由底层人民组成的军队,长期没有饷银,军士们无以养家,纷纷开始怨愤,军队几次败给王世充。
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都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李密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出来,投靠了李渊。
义气重于生命李密败给王世充之后,首先想到去黎阳李世勣处,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世勣被乱兵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能靠得住吗?”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其实李密如果真的投靠了李世勣,说不定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为什么这么说?从李世勣后来的行为就能看出,李世勣绝对是少有的义士。
李密归降大唐之后,李世勣掌管着李密的其余部队,是一起投降还是继续再战?李世勣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选择,他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还是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他清点军士及土地,送到长安交与李密发落。
唐高祖李渊听说李世勣派了使者过来,连忙召见了他,却发现,只有给李密的信,李渊非常奇怪。使者详细道明原委后,高祖大喜,认为李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也就是这次的举动,使他充分地获取李氏父子的信任。不仅李世勣自己被封为黎阳总管、莱国公,赐姓李氏,连他的老爸徐盖也一并被封为王。
归唐后,李世勣率领本部人马统帅河南、山东之兵以对抗王世充、窦建德等反叛势力。之后,李世勣在与窦建德的战争中被击败,做了俘虏,窦建德以他父亲为人质,要求他为自己守黎州。不过,李世勣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李唐。窦建德听说了这件事,也很赞赏他的忠心,把他的父亲送回了长安。
归唐后的李密,并没有受到曾对自己另眼相看的“好兄弟”李渊的器重,而是一直被猜疑,最后李密忍无可忍,决定反唐,但是大唐已经成了气候,怎么还能允许他随便作乱呢?于是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唐将盛彦师斩于邢公岘。
李世勣听说李密被诛,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唐廷感动于他的忠义,允许了。李世勣服重孝,与从前的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朝野闻讯都赞叹他的忠义。
李世勣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故事,就是他为单雄信“割股而食”
李密当初杀翟让,放掉了,单雄信最终投靠了王世充,极受宠遇,也很卖命。李世民攻洛阳时,有一次与单雄信相遇,号为“飞将”的单雄信持枪直刺李世民,好几次差点把这位秦王捅落马下,幸亏尉迟恭出面相救,李世民才逃脱一劫。
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曾经与唐军苦战的十几名大将列入处决名单,单雄信自然也在名单之列。李世勣不忍自己当年一起起义的伙伴落得这样下场,向李世民表白说,愿意以自己家财爵位换这位老哥们一命。
但是由于先前差点被单雄信杀掉,愤恨不已的李世民坚持不允。李世勣无奈,与单雄信诀于大狱。单雄信埋怨他:“我就知道你不会尽力为我办事!”李世勣大哭,用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本来想随仁兄一起死,但谁来照顾你的家人呢。此肉随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单雄信死后,李世勣果然信守诺言,如家人般照顾他的妻子儿女,确是千古义气的典范!
不只对君对友,对家人,李世勣也一样深情款款。李世勣的姐姐年老体弱,经常住在他家。他对姐姐嘘寒问暖,照顾得非常周到。
有一次,他姐姐患病,吃不下饭。李世勣知道了,立刻亲自到厨房为她淘米煮粥。家中的婢女抢着做,李世勣却不让她们动手。由于李世勣胡须很长,煮粥时一不小心,胡须拖到火炉上,竟烧了起来。姐姐非常感动,问:“家中那么多人手,你又何必亲自动手呢?”李世勣回答说:“姐姐现在老了,我也老了,就是想为姐姐煮粥,还能煮几回呢?”这样的情形,至今看来,仍令人感动万分!
对于李世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之高丽,功至高也。”纵观李世勣一生,的确如此一他那充满传奇的成功人生,无疑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太宗临终托孤李世勣以卓绝的智谋,为大唐帝国建立不朽功勋,但他从不居功自做以震主,忠心可比日月。也正因为如此,自唐高祖起,太宗、高宗都一直把他看做最值得倚重的“纯臣”。
归降唐朝后,李世勣镇守并州共十六年,令行禁止,四夷宾服,极其称职。唐太宗深有感触地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都没什么效果。我仅仅是把李世勣放在晋阳,边境就从此安宁,李世勣不也是我的一个长城吗?"
和李靖一样,李世勣也是一个在玄武门之变中没有支持李世民的人,但是他同样也在后来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拜李世勣为兵部尚书。不过还未等他赴京上任,突厥薛延陀部首领乘太宗封泰山之机,命长子大度设率回纥等部追击大唐任命的突厥首领李思摩,直抵长城,欲进一步侵犯大唐边境。
正准备回京的李世勣自然担当起了平定的大任。太宗任命他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大战薛延陀于青山。宝刀未老的李世勣很轻松地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薛延陀部大败而去,这一战李世勣斩敌方首领一人,俘获五万多人。
回朝后,李世勣大病了一场,李世民亲自为他请医问药。有趣的是,药方上讲治此病必须用胡须灰才可以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就把自己的胡须剪下,为李世勣和药。儒家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何况九五天子,亲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诚为千古美谈。
李世民如此会收买人,李世勣自然也感恩戴德,他叩首见血以谢,感动得一塌糊涂。太宗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是为国家社稷着想,你不必谢我(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将李世勣的性命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足见太宗对李世勣的看重。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被夺,密谋兵变杀李世民,随后最有希望继任太子的魏王李泰又使阴谋陷害晋王李治,几个儿子让李世民烦恼无比。李世民最终决定立最老实本分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个决定李世民首先告诉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四人,其实就是托他们照顾李治。四人中只有李世勣是武将,而且他在并州任上就是担任李治的长史,早就有君臣之缘,李世民对他也就不同于另三人。
有一次,李世民宴请群臣,酒过三巡,他醉醺醺地对李世勣说:“朕将以太子托付于您。您往年不负李密,今日必不会负朕。”李世勣感动得把手指都咬出了鲜血,誓死报效朝廷。可能因为太高兴了,李世勣大醉而归,太宗亲自解下外衣为李世勣披上,以免他着凉,如此宠遇,古今罕有。
李世民曾这样称赞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震殊俗,勋书册府。”并将他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开国勋臣之列,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但是他心里清楚,自己选定的帝国接班人李治的治国才能其实很难让人放心。眼看自己大限将到,如何能为儿子多做些预防工作就成了李世民最后的心事。
当年立太子时挑选的四个辅政之臣中,房玄龄已经辞世,长孙无忌是太子的亲舅舅,褚遂良为人忠直又是文人,这三位都没问题。李世勣能力太强,虽说对自己一直是忠心耿耿,但是太子和他很少有交流,自己死后万一有变则不堪设想。
权衡再三,李世民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太子李治说:“李世勣的才能智慧,绰绰有余,但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难以使他效忠。我现在把他贬斥到外地。如果他马上出发,等我死后,你就擢升他当仆射。如果他犹豫拖延,只有把他诛杀。”
三品大将无缘无故被贬斥到外地做个小都督,李世勣立即警觉到刀已加颈,但是他很清楚太宗的意图,于是毫无怨言的直接去叠州刺史职务就任,连家也没有回。一个正常人,就算是大大的忠臣,就算不会因无故遭贬而心生不满!
离京前回家和亲人告个别总是应该的吧,李世勣的行为可以说是超出常理。但也正因为这份警觉,使他能够富贵终身。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故,六月,太子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李治果然遵从李世民的叮嘱,一即位就把李世勣召回,升官为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丞相),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同参机密。
永徽四年,李治升李世勣为司空。为表示对他的器重,李治还命人在凌烟阁为李世勣重新绘像,并亲自为该像题字!
此陛下家事唐高宗总章元年,李世勣以73岁高龄挂帅东征辽东,高宗派大臣贾言忠前去考察众将士的功绩,贾言忠回来后说道:“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勣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驭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有李勣(太宗死后,李世勣改名为李勣)也。”
的确,纵观大唐前三朝,李世勣一直扮演的都是赤胆忠心的“纯臣”形象,但是因为一件事,历史上对他的看法就有所改变了,这件事就是高宗立后!
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撤换国母,这在古代可不是一件小事,而且王皇后又没什么大的过错,所以许多大臣不同意,高宗武媚娘自然烦不胜烦。两下胶着,谁也不肯让。
在很多大臣都表态完之后,高宗便问李世勣:“我想立武昭仪为后,褚遂良固执地以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难道我就得听他的了吗?”李世勣很轻松地回答说:“这是陛下您的家事,何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明白了李世勣的立场,立刻就吃下了定心丸,铁了心要改立皇后了。
度王立武事件,最后还是以高宗的胜利而告终。正因为对于废后的态度不入正道,历来主流的观点都认为是李世勣间接帮助了武则天篡位,是他背叛了当年托付江山给他的太宗。其实,在废王立武的时刻,没有人会神仙般地知道以后武则天会当皇帝,而李世勣首先想要帮助的是皇帝李治,武则天最多是因此受益而已。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反对者褚遂良等人或贬或死,而李世勣却得到了唐高宗、武皇后更大的信任。高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任他为封禅大使。途经他的故乡时,皇后武氏还亲自去看望他寡居的姐姐,赐给衣物,并且封她为东平郡君。
李勣不慎坠马伤足,高宗亲自慰问,并把自己乘坐的马送给他。高丽平定之后,高宗祭祀宗庙,“以李世勣为亚献”,这在大臣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恩宠。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李世勣病重,高宗令他所有在外子孙都回家侍候。但是李世勣只吃皇上和太子赐给的药,家人为他请医下症,他一概不见,他说:“我本来只是一个普通农夫,幸好遇到了明君,才得以位列三公。现在我也年近八十啦,活得够久了,听天由命吧,就不要再强求岁月了。”
一天,李世勣忽然对弟弟说,觉得身体好些了,可以把家人都叫到一起聚聚。酒桌上,李世勣告诫他弟弟说:
“我肯定是不行了的,所以今天和你们做一次诀别。你们不要伤心,听听我的想法。我看房玄龄杜如晦一生辛苦,也不过勉强立门户,子孙一旦不肖,家业也就完了。我一共有这些子孙,全交给你管教。等我下葬,你就为我抚养教育他们,有胆敢不务正业的,先杀掉再告诉我。”说完这一番话,至死无言。
公元669年,李世勣病逝,“上(唐高宗)闻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宫,登楼望輛车恸哭。起冢象阴山、铁山、乌德韃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并令在光顺门为他举哀,七天不上朝。
甚至在他死后近百年,也就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肃宗还把他与李靖一起,誉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认为他和李靖所立下的功绩,只有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才能与其相媲美,并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
李世勣的成功,与他善于审时度势是分不开的。这种审时度势一直贯穿他的军事、政治生涯。李世勣绝非寻常武将,他还有非凡的精细和深远的目光,他的临终遗言,体现了他一生的智慧和经验。
我是遥山书雁,每天分享历史小故事,感谢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