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当中,十三爷胤祥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被称为侠王。而十三爷在军队里的威望,之所以会极高,主要是因为剧中的胤祥从小便喜好行侠仗义,喜好打抱不平,很少和下属摆架子。尤其是在军营中与士兵之间喝酒吃肉,从不远离基层士兵,在军中与士兵摸爬滚打很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对他非常忠心的部下。

而胤祥不仅仅是靠这些就树立了军中的威望,其实她在剧中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蒙古大汗的外孙。清朝军队中也是有很多蒙古血统的部下和士兵,因此胤祥高贵的身份更能让军中的士兵承认他的地位。

在剧中有几个情节则是完美地诠释了胤祥的军中威望和办事能力。当年康熙命令雍正干一份“美差”追缴欠款,为了能够护得雍正的周全,老十三直接在军营中调集了五十多位下级士官来辅佐雍正追缴欠款。虽然追缴涉及的人数众多,可以说是这些人的势力根深蒂固,导致结局还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老十三对这些硬着头皮帮助老四干活的人待遇并没有变,甚至直接升了很多人的官职,把这些人安排的明明白白。

这些看似与雍正上位毫无关联的事情竟然也起了大作用,这也充分体现出了老十三的用人策略,不论干好干坏只要是给十三爷帮忙保准有好事,这种上司谁不愿意跟着?

剧中的十三爷从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康熙外出领兵打仗,在战场上见过真章,当然历史上并没有记录太多胤祥领兵打仗的文字,或许胤祥并没有外出打过什么样的大仗,但是老十三得到康熙的认可这并不是假的。

从康熙三十七年到康熙四十七年这十年间,每次康熙外出都会带着老十三,这足以证明老十三的才能。而且老十三的才能不仅仅表现在军事上,他的文采也是不错的,还有一些作品流传后世。

其中康熙四十一年的时候,康熙带着老十三等哥三个外出南巡,在行宫召集群臣吟诗写字的时候就当众表扬了老十三的对联和书法,并且给众位大臣观赏,并且一致得到了众位大臣的认可,由此可见老十三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物。

老十三的胆量也是异于常人,军中的士兵无不佩服老十三的勇武过人。有记载曾经写道,胤祥骑射技术高超,几乎是箭无虚发,是一位神箭手。有一次意外碰到老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直接拔刀冲上去刺杀,众人无不惊叹其胆量过人,这也大大提高了老十三在军中的威望。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导致胤祥被圈禁,那就是在剧中热河秋闱打猎的时候老十三牵扯到了太子胤礽时间,导致康熙大为愤怒,在回到京城之后便将老十三圈禁起来。但是史料上的记载于此处略有不同,圈禁的时间并不久,还不到一年,在同一年就被放了出来。

但是剧中却发生了另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老十三与隆科多的相遇。

佟国维双管齐下,将隆科多安排在理藩院,目的就是接触像老十三这样暂时受难的王爷。在理藩院隆科多和老十三把酒言欢,老十三并不反感隆科多当时的小角色。而且剧中隆科多说到,就像我们当年一起在西北打仗的时候,不分彼此,陪您一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怎么样?这就充分体现了老十三和军队中的士兵关系要好,并不摆架子,为自己攒足了人脉。

不仅仅是隆科多这样对待老十三,就连康熙身边最得力的助手图立琛也对老十三特殊对待,并且剧中表面图立琛也在老十三的军队中任过职。这也体现了老十三人脉之广,为接下来剧中雍正身边出现危机,老十三帮助他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

第一个困难就是雍正刚刚看到康熙遗书的时候,当时形势多变,雍正地位不稳。雍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张五哥拿着令牌前去放出老十三来保证他的顺利继位。而老十三也不负所望,第一件事就是直奔丰台大营,利用自己的威望迅速夺得兵权。

在这过程中,胤祥先是火速提拔了自己的老部下的官职,直接升到副将军的级别。先是让自己的老部下获得权力,进而帮助自己稳定局势。接着面对有人不服的情况,胤祥没有心慈手软,直接使一个眼色就让士兵解决了剧中的成文运,火速拿到兵权。

之后老十三火速带人前往畅春园为雍正解围,其余八爷党的势力一看老十三出现在面前,不仅面面相觑,心想这事不好办了,于是第二天胤禛就顺利继位了。可见有老十三在,其他势力就不能牢牢控制住兵权,也反映出老十三在军中威望甚高。

第二件事情就是雍正在执政初期,想要推行新政,但是又遇到了八爷势力的阻挠。八爷的势力想将雍正的权力架空,正在雍正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老十三的出现帮助雍正度过了难关。

八爷党面对一个军营中的提督都束手无策,如果没有胤祥的命令,谁也不能自作主张换防,这体现出了老十三在军队中的威望之高,无人敢违背他的命令。

最后十三爷的手下将病重的十三爷抬上了大殿,八爷党的势力即使面对一个病重的十三爷也是束手无策。十三爷一露面,那些有异心的军中人物全都没话说了,这也体现了老十三在军中的威慑力有增无减。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雍正王朝》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铁帽子王”十三爷胤祥,母亲就是传说中的喀尔喀蒙古公主宝日龙梅,外公是克尔克蒙古大汗,也是一方霸主。而十三爷骨子里有蒙古血性,有侠义之心,忠肝义胆,被誉为“拼命十三郎”,从小就在军营中摸爬滚打,与士兵们患难与共,体恤下情,深得人心,而将领和士兵对他非常信任,所以在军队里有很高的威望,能做到一呼百应,不怒自威!

从邬思道口中的十三爷

从邬思道的口中得知,老十三曾在古北口训练,擅长笼络士兵,士兵遇到困难时,老十三更是疏财仗义,所以他一直受到士兵的敬重。老十三曾经率军作战,这些中层将领大多数都是老十三带出来的,属于老十三的血统,也曾被老十三提拔。

邬思道说道:“你可别忘了,十三爷的外公是克尔克蒙古大汗!”

意思是老十三胤祥有蒙古血性,是重情重义之人,所有的部将和士兵都钦佩这个“侠义”的领导。因此,许多人都愿意跟随老十三。

在四爷胤禛追缴欠款时,老十三竟然能从军营调来五六十名下级军官,帮助四爷胤禛。后来,欠款追缴虽然失败,但老十三是第一个为他们着想,直接拿出一堆六品武官的任命证书,清一色的千总,把这些几十人都安排好了。十三爷胤祥的这无意之举,并为他的将来埋下了伏笔。

老十三胤祥是“侠王”,不论何时都为下属着想,这些人当然都愿意跟着老十三了。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跟随十三爷胤祥当年参与打游击的,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军官和士兵。

十三爷胤祥的军旅生涯也是让人吃惊的,十二岁就跟随康熙亲政准葛尔,打败了葛尔丹,一个12岁的孩子就带领军队战斗,这么说十三爷是有过人的本事,康熙才带他去见“大世面”的!历史上十三爷没有统领过兵,不过剧中的十三爷更是深得人心!

从隆科多口中的十三爷

在热河秋闱期间,康熙决定废黜了胤礽太子后,胤祥不听劝告执意去见胤礽,也被康熙一并惩罚。回京之后,康熙皇帝立马安排老十三胤给理藩院看管。

此时被老奸巨猾的佟国维看出了康熙的心思,认为把老十三关在理藩院,就是避免再度牵连其中,并不是真正要处罚老十三,这是为了保护胤祥,在康熙心里还是很在乎老十三这个儿子的。

于是,佟国维为了“热灶”和“冷灶”同时烧,将隆科多安排到了理藩院,目的就是想让隆科多靠近十三爷,来烧四爷胤禛这个“冷灶”的。

隆科多见到老十三胤祥,脚步轻盈跑过去迎接着,口中还给老十三定了一个“规矩”:

“我的十三爷嗳,我不说伺候您,不说要管着您,就像当年我们在西北打仗的时候,不分彼此,陪您一块喝酒、吃肉、聊天,怎么样?”

这样看来,从隆科多口中这番话,可以看出,老十三胤祥在军中与将领们打成一片,关系是非常的融洽,胤祥跟他们之间没有身份和上下级的隔阂,加上胤祥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跟将士们打成一片,再说隆科多当时的级别也不高,也能与胤祥把酒言欢。

由此可见,胤祥与他的这些旧部们关系极为融洽,他以德行狭义之举,正为自己积攒了广泛的人际关系。虽然十三爷已经不在军旅中,但是他和将领出生入死的这份情感依旧留存了下来。

十三爷在军中,不仅仅只有隆科多跟他把酒言欢,图里琛也是胤祥的旧部。在热河期间,连图里琛都拿酒来孝敬老十三,说:“十三爷,我们这些人都是你一手带出来的,这是孝敬您的。”

这都是胤祥在军营的德行和侠义之举,深得人心,当然,从小在军营混的老十三,明白“慈不掌兵”的原则,遇到一些顽抗不从的,也不会手下留情。

十三爷胤祥有两次力挽狂澜的表现

“猛虎出笼”的十三爷

康熙驾崩当晚,雍正听宣继位后,张五哥在雍正和邬思道的授意下,拿金牌令箭去宗人府放出已经圈禁十年高墙的十三爷,拿着金牌令箭独闯胤祥丰台大营。

十三爷胤祥三个动作,便迅速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首先,在将领和士兵们没反应过时,亮出金牌令箭,毕竟,金牌令箭如皇帝亲临,此时京城内实际情况将领都不清楚,所以丰台大营的将领的疑虑打消,而胤祥就此也就赢得在将领们心中的地位。

其次,胤祥紧急提拔了曾经跟自己打游击的三位旧部,提升到了副将军的级别,从团级干部直接到师级干部,这就使得此时处于孤身犯险境的胤祥多了支持者,从而掌握了主动权。

再次,对于顽抗不从的丰台提督成文运,胤祥没有给他任何喘息之机,对士兵们使一个杀伤力的眼神,成文运就被处死了,威摄众人,此时的十三爷彻底平息了整个丰台大营反对质疑之声,从而顺利拿下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由此可见,十三爷对军营的“潜规则”很了解,这样赏罚分明、不留情面的作风,充分展示了卓越的治军能力,在军中的威望也非常高,如果换其他阿哥未必能办得到。

后来,十三爷带领兵马前往畅春园支援雍正,带兵进宫护驾,“八爷党”一看十三爷带兵进宫,人立马变得老老实实!立马稳定局势,帮助雍正顺利继位。就此也建立起了极高的威信,以及不可动摇的军中的地位和威望。

“带病夺回兵权”的十三爷

雍正皇帝一直奉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孤臣”策略。雍正登基之后,才发现为他所有的人寥寥无几,除了康熙给他留下的三位大臣,兄弟当中只有十三爷胤祥最为信任,最为重任,朝堂之上的大臣和兄弟几乎都是隶属于“八爷集团”。

因此,雍正把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交给十三爷统领,十三爷在统领期间,也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军营中的事务体系做了调整,可以说,只有胤祥才能驾驭这支城外的重要军事力量。

雍正推行新政,朝廷百官和旗主王爷都对雍正的新政十分不满,老八以要整顿旗务,搞“八王议政”,妄想架空雍正 。

希望利用关外四位“铁帽子王”进行“共管”两营事务,说白了,就是想骗走军事力量,所以双方之间有这样一番对话。

两营提督:“两营的军队的防务,没有十三爷手令和圣旨,不敢擅自做主,不要为难末将。”

胤禩:“两营的整顿旗务,连总理王大臣的话也不好使了,你一个小小提督竟然阻拦?”

两营提督:“皇上钦定了,末将直接听命于十三爷的。”

从对话中不难看出,十三爷胤祥在军营威望和地位,可谓是已经深刻人心,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所有事务都必须由胤祥来统领和决定,要不是八爷胤禩利用弘时和弘昼前往丰台大营,故意误传圣旨,八爷也不可能轻易得逞。

于是,八爷胤禩带着关外四个“铁帽子王”,因弘昼误传的肯定,就此成功接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军务的情况下,十三爷出现,就算拖着病,躺在担架上,都能不费吹灰之力摆平,重新夺回大丰台的兵权,一出现殿内威摄众人。

可见,十三爷的地位和手中的权力便已然是无人能比,只要每次雍正遇到危机,有十三爷在,轻轻松松一操作,又为雍正化解了危机。

结语

《雍正王朝》里,雍正皇帝有文有才,而十三爷胤祥有勇有兵,二人完美的配合,才能保证大清江山的稳固。而至于十三爷军中的威望,可以分两个阶段:前期是靠自己的德行人品积攒人际基础,让军营中的部领和士兵,愿意跟随他“上刀山下火海”,后期靠雍正赋予统管最高军事力量,因此十三爷即便是拖病躺担架上,依然能将兵权夺回,可谓十三爷在军中威望依旧极高!

—END—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雍正王朝》里面,“铁帽子王”十三爷,年轻时就喜欢行侠仗义,被誉为拼命十三郎,他还是“领侍卫王大臣”,以他以德行仁义的举止行为,为自己积攒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凭借多年在军营摸爬滚打以及与士兵将领们患难与共的情义,使他有很多忠心耿耿的部下。所以,他在军队里的威望很高,很多人都听命于他。

当八爷想夺雍正皇帝权力,以关外旗主王爷整顿旗务为由,提出“八王议政”,还说服了九门提督隆科多调兵;而初登大宝的雍正,他这时在朝堂上根本就指挥不动隆科多调兵的举动,正在一筹莫展之及,十三爷匆匆赶了过来,押著关外旗主的将军,一出面就威摄众人,使人心所向,使逼宫事件结束。

可以说,正是由于十三爷平时的德行与威望,才使他在关键的时刻,能一呼百应。尤其是在雍正登基的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就不怒自威,稳定军心,一举檄下了科隆多等人的兵权,使四爷雍正顺利登记。

其实,隆科多再怎么厉害,也厉害不过十三爷。因为十三就是领侍卫王大臣,隆科多只不过是个九门提督。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是九门兵力的数倍,隆科多得知十三爷来到朝堂,就想闪人了,但却被图里琛派人盯住了。

当时,十三爷知道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都被“共管了”,便立即赶了过去。十三爷把四位关外旗主带来的将军押进来,就是在表示他已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和兵力,所以隆科多就知事已败露,就要马上脱身。

由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键营的兵多于隆科多手下的兵,而且隆科多九门提督的兵权和兵力都已经被十三爷控制了;并且,隆科多手下的部分将领都是十三爷带出来的,那么,隆科多与八爷这边本来兵就少,将领又是十三爷的人,如果真的打起来,他们肯定输。

乐善好施的十三爷,素有侠王的称号,但不但义薄云天,还重情重义,不但为四哥雍正保保驾护航。而且,在看到自己父亲康熙去世了,众兄弟为了争套皇位,都是在死去的康熙面前拼命厮打的时候,只有十三爷一个人哭的情真意切。这一切都说明了他的人格与品行。

在他去世后,雍正赐他“怡亲王”,配享太庙;还亲选“贤”字为谥号,并且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字佐之。降旨传谕处所,命各地设专祠奉祀。而这些步履,在清室诸王的封谥和葬仪中,只有十三爷一人!可见他在当朝的名誉威望有多高,在雍正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其实,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二月河的原著小说中,十三爷胤祥都是没有打过仗的。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据说他的骑射本领很是娴熟。但是,他不是武将;小说中的胤祥在古北口练过兵,有一帮自己的心腹小将,也没有打过仗。

我觉得,电视剧对胤祥的人设,是存在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他在西北打仗,一会又说他在关外练兵。问题是,胤祥出场时才二十岁出头一点,又是打仗又是练兵的,他这个年纪根本干不了那么多的事。

所以,抛开历史不谈。就以胤祥的文学形象来说,小说中的胤祥,比电视剧里面的胤祥更符合实际情况。

那么,胤祥为什么在军队里的威望很高呢?

首先,他早年在古北口练过兵。

胤祥练兵,其实就是去军营镀金。皇十三子坐镇,必然就会有人来投靠。当年练兵的那批部下,虽然当时都是不知名的小军官。但是时隔多年之后,这些人很多都升职了。有不少人甚至调到了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任职。胤祥是他们老长官,有上下级的旧情。

另一方面,胤祥毕竟是皇子,又是皇子中少有的带兵阿哥。原著中,带过兵的皇子不多。大阿哥胤褆算一个,胤祥算一个。作为军官,本就应该尊重前任长官,况且胤祥又是皇子,那就更应该尊敬了。

第二,胤祥的人格魅力太强了

电视剧里面的胤祥,很能笼络人心。他的身上有一种侠义精神。就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让兄弟吃苦。

这种“侠王”式的人格魅力,很难得!换作任何一个人,都愿意跟着胤祥混。能不能升官都不重要,起码跟着十三爷混,不会被十三爷背后捅刀子,拿自己当枪使。

胤祥这种侠王式的行为,电视剧中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说,太子胤礽被冤枉的那一次。大阿哥故意诬陷,胤祥很看不惯。两个人大吵了一架……

事情了结之后,两个人都被圈禁了。胤祥还主动询问大哥那里有没有火?要把火盆主动送给大阿哥,宁可自己冻着也不能让大哥冻着。

这说明,胤祥是那种就事论事当然人。大阿哥的做法不对,当面就要指责出来。但是大阿哥毕竟是大哥,不能因为政见不同,就对老大落井下石。

还有一次,明明是八爷党故意挑事,胤祥只是看不惯,自卫反击,跟老十四在乾清门外打了一架。等到康熙要砍死老十四时,还是胤祥第一个扑上去护住老十四。

打架归打架,老十四毕竟是自己的弟弟。

还有雍正追讨户部欠款的那一次。他本来想在雍正面前替魏东亭求情的,结果雍正铁面无私没见他。胤祥就拿自己的家产替魏东亭还户部的欠款。

这应该是全剧中,唯一的一个拿自己家的财产替别人还钱的例子。

胤祥的性格太仗义了,跟着他,保准是不会吃亏的!军队的军官又不傻,这么仗义的带头大哥不追随,难道要追随八阿哥那种动不动就抛弃手下,拿手下当枪使的人?

电视剧里面,雍正谁都防过,就是没有防过老十三。雍正讨厌大臣结党,但是还要求大臣去和十三爷多走动多联系,他不怕十三爷跟大臣结党,这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连多疑的老四都对老十三都是绝对信任。军队里面的将领,对老十三必然是绝对的臣服。毕竟人格魅力和皇子身份摆在那里,威望想不高也难呐。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十三阿哥胤祥被设定成一个行伍出身的阿哥,脾气火爆,刚正不阿,是四阿哥胤禛的死党。

之所以在军中威望颇高,是因为十三阿哥领兵打仗,又是皇子身份,而且作战勇猛,为人又颇为侠义。

雍正继位时,是他及时接管了丰台大营稳定了局势,八阿哥胤禩逼宫时,又是他及时掌握了军权,帮助雍正渡过难关,在接管丰台大营时他曾经说过“你们三个人当年都是跟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让很多人误以为十三阿哥真的有过带兵打仗的经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康熙朝发生的大规模战斗无非就是平三藩,收台湾,驱逐沙俄以及亲征准噶尔。

按照年龄推断,康熙最后一次亲征准噶尔之时胤祥才十二岁,不可能参加过这些大的战斗,史书上记载胤祥第一次随康熙巡幸是康熙三十七年去盛京谒陵,此后十年,康熙每次出行,胤祥必定随驾“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

这段时间康熙的主要任务就是四处巡幸,包括南巡和出塞,胤祥没有领兵打仗的机会。

在诸皇子中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等都曾随康熙亲征噶尔丹,十四阿哥胤禵也曾领兵出征西藏,关于十三阿哥带兵的记录却没有记载,而他在康熙四十八年后突然失去了消息,至于是不是被长期圈禁,历史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极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

《雍正王朝》里面,为什么十三爷在军队里面威望高?

这个得从清朝的军制统制说起了。由于清朝是职业军,这些军人来自全国各地,这就使得清军从将领到士兵各种成分的人都有,他们很多只是白身,靠着打仗立功晋升军官。十三爷在一开始入军营是在康熙征讨准格尔丹期间,当时的主帅是康熙,并不是十三爷。但是十三爷却是带领着一支敢死队,这也是康熙称他为拼命十三郎的主因。十三爷的这支部队战死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但是能够活下来的立功最多,大部分也都升为军官。因此,可以这么说,这些军官在当时与十三爷的战友关系,他们是战场打下来的交情。

其次,由于十三爷是亲王,他虽然当了敢死队的头头,却代表了康熙,谁立功多谁立功少,全看在他眼里,他怎么报告康熙,康熙就会怎么去赏罚。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所有军官能够获得提都离不开十三爷的提携。他是他们的伯乐!所以,将士们听从于他,是在感他的知遇之恩。

最后,也就是十三爷自己的人格魅力了。这个人性格豪爽,号称侠王,对将士们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将士退伍以后,还帮忙谋取福利,这使得军队里的人更加倾心于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