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皇帝去世以后,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规格和随葬品,也是极尽的奢华,不过也有作为皇帝,没有被安葬在应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这样的现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座陵墓。

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现代社会后,还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为什么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够被安葬在皇陵中,剩余那三位皇帝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没有葬入皇陵之中呢?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政治中心迁移的问题。明朝开国的时候,是在南京建立的政权,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元璋去世后,也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被称为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他生前所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继承皇位,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年轻且书生气十足,他没有继承父亲懿文太子朱标的聪明,更没有继承爷爷明太祖朱元璋的雄才大略。

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性格仁厚,加上深受儒家教育的熏陶,使得建文帝朱允炆一心想要实施心目中所向往的仁政,因此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初,就对之前爷爷明太祖朱元璋所实行的政策,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建文帝朱允炆也因为大肆的改革政策,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之所以会带来后来灾难性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建文帝朱允炆自身,加上建文帝朱允炆,最为重用的三位心腹大臣,这三位大臣分别是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

这三位大臣,都是当时在儒学界十分著名的学者,建文帝朱允炆,十分尊敬和信任他们,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深深的影响建文帝朱允炆,虽然这三位大臣在学问上十分优秀,但是他们三位却缺少实践,以及缺少处理公共事务的经验,这就使得他们的分析,往往太片面和纸上谈兵。

建文帝朱允炆所实行的改革政策中,其中就包括了削藩,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会实行削藩政策,其中也有黄子澄,齐泰,以及方孝孺这三位大臣的建议。

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燕王朱棣对朝廷的威胁,因为在所有的藩王之中,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在处理燕王朱棣的削藩的问题上,十分的谨慎和小心,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处理燕王朱棣削藩的政策上,十分的谨慎和小心,反而给了燕王朱棣更多的准备时间。

加上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准许燕王朱棣,在都城南京的三个儿子返回封地北平的错误决策,使得燕王朱棣最终下定决心起兵反抗朝廷,一个月后,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和靖难的名义,正式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所率领的军队和建文帝朱允炆所代表的朝廷,也由此正式开始了三年的战争,战争最初的时候,燕王朱棣的大军量跟朝廷大军数量相比,是不占任何的优势的,不过这并没有使得燕王朱棣退缩。虽然朝廷大军在数量上,要比燕王朱棣多出很多来,但是论起指挥能力和军队素质来说,朝廷大军是比不上燕王朱棣的大军,随着战争时间的不断延长,燕王朱棣大军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朝廷大军的劣势也越来越突出,严重的影响了战争的结果。

在战争接连节节败退后,好多的朝廷将领都投降了燕王朱棣,燕王朱棣趁着胜利之势,接连攻下了很多城市,因为战争后期过于顺利,使得燕王朱棣很快的打到了都城南京。

燕王朱棣在进入南京城后,朝廷主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归降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和军队由此成功进入皇宫之中,在燕王朱棣进入皇宫之后,发生了一场混战,在混战之后,皇宫内院的有一处地方,着起了大火。

燕王朱棣立即命人灭火,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在大火扑灭后,燕王朱棣发现有三具烧焦的尸体残骸,因为烧的太焦,已经不能辨认出是谁?根据当时的太监所说,有一具烧焦的尸体是建文帝朱允炆,剩下的两具是建文帝朱允炆和长子朱文奎。

不过,史书上一直没有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其中一具烧焦的尸体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后的下落,也就成为了历史的一件悬案。有的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之前,已经乔装打扮,逃出皇宫去往南洋了,还有说建文帝朱允炆去寺庙当和尚了,总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不明。

建文帝朱允炆也正是因为下落不明,使得他之后没有被葬在北京。

除朱元璋和朱允炆之外,明朝还有一位皇帝,没有葬入十三陵。不过,这位皇帝,却不是明朝最后的崇祯皇帝。实际上,崇祯自缢殉国之后,李自成对他还是比较尊重的,将其葬入了十三陵当中。

第三个没有葬入明朝北京皇陵的,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景泰帝朱祁钰。按照明朝皇位继承人,立嫡立长的制度,作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的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可是凡事无绝对,可能是朱祁钰命里有当皇帝的机会,使得他在后来成功的坐上了皇帝。

这个机会是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给的,明英宗朱祁镇执政期间,宠信宦官王振,这个王振并不是什么好人,经常蛊惑明英宗朱祁镇做出一些不靠谱的事情。

之后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军队御驾亲征也是因为受到王振的蛊惑,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没有统兵和指挥经验,使得他所率领的大军和瓦剌军队在土木堡的交战之中惨败,明英宗朱祁镇也在此战中被俘,被瓦剌军队俘虏到北方。

瓦剌在俘虏到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对明朝态度十分蛮横,还向明朝勒索大量的钱财,瓦剌对于明朝的勒索,使得当时的京城人人自危,朝中大臣们在对瓦剌是战还是和的态度上,出现了分歧。

这时候朝中大臣于谦向孙太后提议让监国朱祁钰继承皇位,另外还提出对瓦剌作战的建议,大臣于谦的这两个建议都被孙太后采纳,朱祁钰也就此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史称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钰坐上皇位之后,大力的重用于谦,大臣于谦也没有让景泰帝朱祁钰失望,在北京对瓦剌的多次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瓦剌首领也先看到对明朝多次的进攻失败后,决心求和。

瓦剌首领也先向明朝提出将明英宗朱祁镇放回,借此体现他求和的诚意,皇帝回去了需要迎接,不过景泰帝朱祁钰显然是不愿意的,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哪能就此给他人呢。

尽管景泰帝朱祁钰心里十分不愿意,家不知大臣们天天上书,于是只好派使臣杨善将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接回,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在被接回皇宫后,景泰帝朱祁钰随即就将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并称他为太上皇,为了防止他与外界联系,南宫周围连颗树都没有。

另外在饮食和各方面的待遇上,景泰帝朱祁钰对哥哥明英宗朱祁镇也是十分不好,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自生自灭,景泰帝朱祁钰也通过此番举动成功的稳固住了皇位。

之后景泰帝朱祁钰不满足自己当皇帝,还想要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在他死后能够做皇帝,于是景泰帝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的太子废掉,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是没过两年,太子朱见济就去世了,在太子朱见济去世后,景泰帝朱允炆伤心不已,精神上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身体也开始越来越不好。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嗣,能够在以后继承皇位,景泰帝朱祁钰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整日纵情声色,只为能够有子嗣。

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令景泰帝朱祁钰失望,景泰帝朱祁钰因为长期纵情声色,使得本就不好的身体,彻底垮了,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后,朝中大臣石亨看到了机会,于是他与大臣徐有贞商议营中复辟的计划。

石亨和徐有贞在商议完计划后,将计划秘密的禀告给了孙太后,孙太后与明英宗朱祁镇是亲生母子的关系,在听到石亨和徐有贞的计划后,自然是同意的,这二人也由此得到了孙太后的懿旨。

之后石亨和徐有贞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终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位,在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一个月后,景泰帝朱祁钰病逝,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之后,对于弟弟朱祁钰对待自己无情意的表现,十分愤怒,不仅废去了弟弟朱祁钰的帝号,还将他降为了郕王,还赐予了他一个戾字的恶谥。

谥号虽然是死后被追封的,但是用的都是一些吉祥和美好的词语,体现这个人一生的功绩,明英宗朱祁镇赐予弟弟朱祁钰的戾字的恶谥,可见明英宗朱祁镇对弟弟朱祁钰的痛恨,之后明英宗朱祁镇以亲王的规格,将景泰帝朱祁钰安葬在北京西山。

在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景泰帝朱祁钰的情况才有所改变,虽然在叔叔景泰帝朱祁钰在执政期间,曾经废除自己的太子之位,但是对于叔叔景泰帝朱祁钰所作出的功绩,还是认可的,于是在之后恢复了叔叔景泰帝朱祁钰的帝号,肯定叔叔朱祁钰所作出的功绩,只是没有庙号。

不过比起明英宗朱祁镇对待朱祁钰的态度来说,明宪宗朱见深已经是较为不错的了,直到南明弘光政权的时候,景泰帝朱祁钰才被加上代宗的庙号,他的待遇才真正的与明朝其他皇帝平等,这也就是明朝为什么有十六位皇帝,却只在北京有十三座陵墓的原因。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有276年,一共有16位皇帝,但是北京的明陵却叫“十三陵”,那么究竟是哪三位皇帝缺席了明陵,缺席的三位又葬在何处呢?

第一位缺席者:朱元璋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北京明陵缺席的第一位竟然是老朱家的祖宗朱元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为志在推翻元朝,他给自己改名为“元璋”,“朱”的读音和“诛”一样,他是励志要成为推翻元朝的一件神兵利器。

正所谓有心人天不负,朱元璋如愿以偿地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并且战胜了诸如陈友谅之类的各路人马,最终建立大明朝,并且选了风水好到不能再好的应天作为都城。

朱元璋 画像

朱元璋享年71岁,因病死于应天(就是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因此他被埋在了南京。很多人去南京旅游都要去南京明孝陵,这就是朱元璋的长眠之所。

朱元璋虽然战力超群,但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却栽了跟头。最后的结果,咱们在书上都读到过,一场“靖难之役”,得到朱元璋传位的亲孙子朱允炆不知所踪,燕王朱棣登上了王座。

朱棣多年镇守北地,知道边境安危对于大明朝的重要性,不能没人镇守。但是如果这块地方留给别人,那么很难以后不会有人效仿他,再来一次什么之役取而代之。所以最后他决定迁都北京,这可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所谓“天子守国门”,就是这么来的。

朱棣迁都北京,可是并没有打算把他老爹的坟也迁过去。他死后葬在了北京,且他此后的历代君王都埋在了北京,这就是咱们今天说的“明十三陵”。

南京明孝陵

第二位缺席者:朱允炆

既然是朱棣和他之后的皇帝葬在了十三陵,那么朱允炆作为朱棣之前的皇帝,肯定没这个资格。

不过,他也没有埋葬在南京的皇陵里。

建文帝的下落,在历史上是个未解之谜。反正大部分人都不相信当年从大殿上被抬到朱棣面前那具烧焦了的尸体就是建文帝。

建文帝 画像

关于他,有很多猜测,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有人说他诈死瞒名。这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文学素材,也成了一桩悬案。

第三位缺席者: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是第三位缺席“明十三陵”的皇帝。

缺席的原因很简单,他哥朱祁镇觉得他不够资格,把他埋在别的地方了。

这件事情,在明朝的历史上那绝对是一件闹剧。

其实最开始当皇帝的是朱祁镇。他也不知道抽什么风,非要去御驾亲征瓦剌。结果不但没打赢,自个儿还被人家瓦剌给俘虏了。这绝对是历史上最值钱的俘虏,瓦剌决定把他当成长期饭票,没事就拿他为理由,去明朝讹点金银珠宝,粮食绸缎什么的。

但瓦剌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最狠的人,只有更狠的人。朱祁镇那满朝堂的文武百官才叫一个狠,他们听说皇帝被俘虏了,直接重新立了一个新皇帝。这个新皇帝,就是朱祁钰。

虽然后来兵部侍郎于谦和瓦剌和谈,之后瓦剌便把没有任何用处的朱祁镇送回了大明,但这个时候刚刚坐上宝座的朱祁钰却已经不愿意起来了,理由很简单:当初不是我要当皇帝的,是你们这些个大臣哭着喊着让我当皇帝了。怎么着?皇帝是你们说让谁当就让谁当,不让谁当就不让谁当的了吗?这天下到底是姓朱还是跟你们姓?

朱祁钰

而且朱祁钰做得十分绝,不光自己当了皇帝,还直接把当时的太子,朱祁镇的儿子给废掉,立了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这意思非常清楚:我就是皇帝,谁来我也不让!

对于朱祁镇来说,这可绝对是奇耻大辱。自己被俘虏了,自己的那帮子大臣不仅没有想着营救,甚至直接弃之如敝履。他对这帮子大臣和朱祁钰的恨,可以说是绝对深入骨髓了。所以虽然回到了大明,他却成了“太上皇”,天天在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的严密监视下过日子。

据说朱祁钰对他的监视十分严密,不仅把他关在南宫,还把门锁都关上铅肚丝,天天从门洞里往里送吃的送喝的。先不说能不能憋死朱祁镇,就算是想饿死他都太简单了,只要坚持几天不给送吃的就行了。

朱祁镇已经变成了笼中鸟,似乎在南宫等死就行了。没想到这个时候,年仅三十岁的朱祁钰病重了。而且出现了几个人,代表的一个是大将石头亨,一个是太监曹吉祥,他们决定趁机让朱祁镇复辟。

他们联合了后宫的孙太后,策划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从南宫救出来,并推上了宝座。大臣们发动这场“夺门之变”其实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在无形中成全了朱祁镇。

朱祁镇复辟的时候,朱祁钰刚起床,还在洗刷。听到前面撞钟擂鼓,他还以为于谦谋反了。但听说是自己的哥哥复辟了之后。他先是惊讶的半天说不出话来,然后也不洗刷了,重新回到床上,面壁躺下睡觉去了。

夺门之变后没多久,朱祁钰就一命呜呼了,也不过就是三十岁的光景。

他死后,朱祁镇没有用皇帝的礼仪安葬他,也没有让他和历代皇帝安葬在一起,而是在北京西山,按照亲王的规格将他安葬。

朱祁钰的墓地,景泰陵一隅

明十三陵沉睡的皇帝,他们是明朝历史从辉煌到衰败的缩影。

而十三陵外面埋葬的三位皇帝的身世,却让人觉得,在皇权面前,什么父子血脉,叔侄情谊,兄弟手足,都一文不值。他们活着的时候为权利而斗,其中一方不在人世了,另一个也不会善罢甘休。

正所谓:

洪武初建大明强,

建文削藩惨遭殃。

鸠占鹊巢明景帝,

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就是十三陵外的三位皇帝。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自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到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景山,历经276年,前后共有16位皇帝,奇怪的是明朝既然有16位皇帝但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13位皇帝的陵墓。

其实这也不足为奇,翻开有关明朝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起初选定的都城是南京,朱元璋死后葬在南京的钟山之阳,史称“明孝陵”。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父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逃离了南京,最后不知下落,所以他的陵墓更是无从查起。后来有关历史学家分析,他可能是逃到了今天的云贵一带,也有可能是死于那场战乱之中,但终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至今仍是明朝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钰,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事变”中被瓦刺所俘虏后,在大臣和太后的旨意下才登基称帝的。后来英宗被放了回来,在英宗心腹的策划之下,发动了“夺门之变”,又将皇位夺了回来,而代宗朱祁钰被处死。朱祁钰死后英宗不承认他是明朝的皇帝,所以以藩王的身份将其葬在了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

就这样,明朝虽然有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建文帝朱炆下落不明,代宗朱祁钰葬于金山口,所以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就只有13座陵墓了。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立国 276 年的明朝共有 16 位皇帝,而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却只埋葬着 13 位皇帝,他们分别是:

永乐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炽,宣德帝朱瞻基,正统帝朱祁镇,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佑樘,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隆庆帝朱载坖,万历帝朱翊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及崇祯帝朱由检,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堂堂大明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并不在其列。

众所周知, 1368 年朱元璋建号称帝,定都南京。 1398 年, 70 岁的朱元璋驾崩,自然便葬于首都南京附近的紫荆山,史称“明孝陵”。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年号“建文”,次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1402 年南京城破,宫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踪。一说死于宫中大火,一说由地道潜出,落法为僧,一说流亡东南亚,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便是寻访朱允炆。

1402 年,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永乐永乐,朱棣是永远快乐了,朱允炆一点都不快乐。 1409 年朱棣开始修建明十三陵的第一陵——长陵,朱棣的“长陵”也成为明十三陵的祖陵。那么有人会问,如果建文帝投降或被俘,死后有机会葬入明十三陵吗?答案是否定的,明代宗朱祁钰的结局便证明了这一点。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仅八岁的朱祁镇即皇帝,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十分仰慕太祖成祖皇帝驰骋疆场的英姿和开疆拓土的功绩,一心想要证明自己, 1449 年他的机会来了。

(明英宗朱祁镇)

是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南下,在太监王振的撺掇下,意气风发的朱祁镇率二十万军御驾亲征。结果我们知道,民军大败,朱祁镇被俘,是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也不得不感叹,我的能力远远无法支撑我的梦想,“英宗”这个谥号我不配呀!

皇帝被俘,朝廷震恐,在于谦等朝臣的建议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即皇帝位,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并开始了 8 年的执政生涯。朱祁钰整体上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年号“景泰”“景泰蓝”不陌生吧?

蒙古瓦纳人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以为奇货可居,没想到明朝人不按套路出牌,又出来一个皇帝,一年多后不得不释放朱祁镇。朱祁钰为了防止兄长搞事情,将其囚禁起来,一关就是七年。1457 年,朱祁钰病重,在石亨等人的拥护下,朱祁镇复辟成功,再次上台,史称“夺门之变”。

(明代宗朱祁钰陵墓)

为了证明自己复辟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朱祁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以谋反罪诛杀了功臣于谦,二世废黜了朱祁钰的皇帝号,朱祁钰在明十三陵中正在修建的帝陵也被捣毁,将朱祁钰以王礼安葬于北京玉泉山,明代宗朱祁钰也成为明朝定都北京之后,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1464 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帝。在朝臣的舆论压力下,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封号并为其上谥号。但是朱见深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朱祁钰的谥号仅五字,远少于明朝皇帝的十七字,也没有庙号,更没有迁葬到明十三陵,并且没有庙号,朱祁钰“明代宗”这个庙号乃是明朝灭亡之后,由南明小朝廷所上。

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二次上台,冤杀于谦,但他也干了一件好事,那就是废除了妃嫔殉葬制度!你没听错,在朱祁镇之前,明朝皇帝驾崩后,很多妃嫔是要殉葬的!!

所以我们看到,“明十三陵”中除了 13 座皇帝墓,还有 7 座妃子墓和一座太监墓,埋葬着 13 位皇帝, 23 位皇后,两位太子, 30 多位妃嫔及两位太监。

这个太监墓便是李自成攻进北京,满朝文武跑的精光,崇祯皇帝身边唯一的,最后也跟随崇祯帝上吊殉国的太监王承恩的。顺治帝后来还为其书写碑文,以表彰其为君尽忠的义举。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里,只有十三位皇帝,而明朝本身却有十六位皇帝。那么其他三位为什么没有被埋在十三陵里呢?

明朝的皇帝基本上都葬在了北京的十三陵,只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景泰皇帝朱祁钰这三位皇帝,是没有入十三陵的。

01朱元璋建都南京,所以葬在了明孝陵。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局一个碗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朱元璋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人生中遇到过很多对手。

其中比较厉害的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在陈友谅还没有跟朱元璋决战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决定定都南京了,这里是刘伯温亲自为他考察的基地。

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明史》

在刘伯温眼中,金陵之地有王气环绕,所以劝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前,朱元璋一直打算把都城放在老家凤阳,结果是刘伯温制止了他,而且群臣也表示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因为当时的凤阳太穷了,而金陵城里吃喝玩乐一条龙啥都有。

朱元璋此后依靠虎踞龙盘的南京城,先击败了陈友谅,后吞并了张士诚,继而北伐完成了一统江山的大业。

既然南京对老朱来说,是一块祥瑞之地,那么他死后当然也是要埋在这里的。所以朱元璋便在南京的紫金山建造了自己的陵寝,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明孝陵。

在建造明孝陵的时候,有人挖到了孙权的墓,要知道第一个在南京定都的君王,那就是三国时期的孙权。

不过斯人已逝,大臣们建议把孙权墓给挖了,不要挡住朱元的墓,结果朱元璋表示虽然孙权三分天下,好歹也是个英雄,所以就把看大门的机会让给了孙权。

此后国父孙中山先生,也将自己埋葬在了紫金山,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中山陵。值得注意的是,明孝陵是收门票的,而中山陵是免费的,可见国父就是国父,比老朱大度。

02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所以没有陵墓。

朱元璋心爱的嫡长子朱标,一直以来都是他最合适的继承人。可是朱标的命不好,三十来岁就病死了,结果老朱必须要重新选择继承人。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明史》

老朱的儿子非常多,随便挑一个都可以满足条件,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死了以后,朱允炆便以皇太孙的名义登基称帝了。

本来叔叔们就不太满意,没想到登基以后的朱允炆却要拿叔叔们开刀了,因为他听取了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削藩。

  1. 削藩可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不少藩王都表示反抗,甚至有的藩王被朱允炆给逼死了。为此远在北京的燕王朱棣表示,他要起兵清君侧了。
  2. 结果朱允炆的江山就被朱棣给夺走了,而朱棣进入南京城以后,朱允炆在宫里放了一把火,宫殿被烧了不说,连朱允炆都消失不见了。
  3. 为此朱棣可是找了他很长时间,又是让郑和下西洋,又是在明朝内部大肆搜捕。结果我们大家都知道,压根就没找到。

既然建文帝没被找到,那他自然也就无法进入十三陵安葬了。其实十三陵里的皇帝,都是朱棣迁都到北京以后的那一票皇帝。

03景泰皇帝朱祁钰,葬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

朱棣迁都到北京以后,所有大明的皇帝都埋在了十三陵,唯独景泰皇帝朱祁钰。朱祁钰本来没机会当皇帝,他老爸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就俩儿子,一个朱祁镇,是嫡长子,一个朱祁钰是庶次子。

丁丑,帝舆疾宿南郊斋宫。己卯,群臣请建太子,不听。壬午,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上皇复位。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内。皇太后吴氏以下悉仍旧号。癸丑,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明史》

朱瞻基死了以后,朱祁镇成功做了皇帝。可是朱祁镇在太监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人击败,发生了惨烈的土木堡之变,瓦剌人还把朱祁镇给抓了。

朱祁镇被抓走了以后,兵部尚书于谦和孙太后商量了一下,就把朱祁钰给扶上了皇位。朱祁钰也是朱瞻基的儿子,此时已经成年了,他做皇帝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1. 朱祁钰做了八年皇帝,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一个不错的好皇帝。唯一让人诟病的,那就是把朱祁镇给幽禁在了后宫。可到了第八年的时候,朱祁钰病重,又没有留下子嗣。
  2. 脑筋活络的大臣们,便将关在后宫的朱祁镇重新接了出来,将他立为了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以后,他为了报复弟弟朱祁钰,不承认朱祁钰曾经做过皇帝。
  3. 一个月以后,朱祁钰病死了,朱祁镇便以王爵的礼仪,单独将他安葬在了西山的郕王墓,不论是规格还是位置,都是按照王爵的礼仪来办的。

所以说朱祁钰成了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唯一一个没有进入十三陵睡觉的明朝皇帝。等到他侄儿朱见深登基以后,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名誉,也将郕王墓以皇帝规格,扩建改成了景泰陵。不过朱祁钰还是没能进入十三陵。

总结:朱允炆可能被害死了,朱祁钰是最亏的。

明朝16个皇帝中,朱元璋和朱祁钰都是单独安葬的,但是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住在明孝陵里面,那叫一个逍遥自在。而朱祁钰住在景泰陵里面,却显得空虚寂寞冷。

都是独居生活,有人住大别墅,有人住棚改户,那生活的舒适程度,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说朱祁钰非常亏,他努力了八年时间,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此外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我有一点个人理解。我觉得朱允炆在朱棣攻入南京以后,其实就被朱棣杀掉了,或者说自焚而死了。

那么为什么后来朱棣还在疯狂地寻找朱允炆呢?因为他在掩人耳目。朱允炆活着,他就当不了皇帝,朱允炆死了他就要背负上杀害侄儿兼皇帝的罪名,只有让朱允炆玩一把消失,那么朱棣接下来的戏码才好唱起来。

朱棣不断寻找朱允炆,就是为了告诉世人,他没有害死自己的侄儿兼皇帝。此外朱棣登基那也是迫不得已,毕竟皇帝不见了。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因为有三位爷们不埋在北京呗!

首先是朱元璋,朱重八老同志。

老同志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捡。筚路蓝缕,艰难困苦,带着凤阳的老弟兄开明朝十六代江山。可是当时老朱定都在了南京,所以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也就不在北京的十三陵之列了。

话说老朱一生荣光。明朝不流行微服私访那一套,按文官们的意愿,皇帝最好终身不出紫禁城。朱子朱孙们估计也没怎么到明孝陵给老朱扫过墓。不过明朝,一朝二祖老朱儿子朱棣也被叫做成祖。不知道九泉之下老朱会不会揪着老四的耳朵说:“老子让你成祖!”

然后是皇太孙朱允炆小朋友!

朱允炆小朋友能做皇帝全是因为有个好爸爸。历史上皇上和太子最和谐的莫过于老朱和朱标了吧。朱标早死,也许造成了老朱的偏执,一口气几乎杀光了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哥们。

老朱本来想着替乖孙扫清障碍,可是没想到是替朱老四扫清了障碍。老四跃马疆场时,一定再想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朱允炆小朋友,显然志大才疏。削蕃就好好削藩,非得一顿骚操作结果逼反了四叔。反了你就好好打仗吧!

争当皇帝哪有什么温良恭俭让!还假惺惺的安排不要使朕背杀叔之名。也怪小朋友平时太温柔,要是朱老八下这么个命令,下面的人一定以为,这是老朱暗示我弄死他啊!可是小朋友的命令属下当真了。

所以朱老四打仗天降魔甲,自带光环。千军万马也没人敢照死了收拾老四。结果呢,小朋友丢了江山,下落不明。这十三陵自然也没有他。

话说回来,小朋友没有迁都北京的打算,小朋友若在,十三陵或许就不在了。

最后一位就是景泰帝,朱祁钰了。

朱祁钰其实是个好同志。而且呢,不是小好,是大好。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皇帝。虽说,大功劳在于谦,可是景泰重用于谦也是大功一件。

朱祁钰本来是个快乐的王爷和哥哥朱祁镇关系也不错。可是好哥哥大明战神朱祁镇为了实现太监跃马疆场,名垂千古的梦想,脑子一抽御驾亲征了。想着自己是老四的孙子啊!老四都推塔到水晶了,我小小的欺负一下就行了。可是没想到,在土木堡真被人打成孙子了。

于是,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朱祁钰战战兢兢的等上了皇位。结果当天晚上就看着大臣们上演了一出全武行。一帮子文臣当场把锦衣卫打死了。这个时候朱祁钰绝对是不想当这个皇帝的。

可是朱祁钰命好啊!于谦于少保力挽狂澜,这皇帝就算坐稳了。没有蒙古人兵临城下,大臣们的鸡血也打完了。才发现做皇帝是这么好,权力的滋味真是让人上头。可是蒙古人不懂事啊,你说你把我哥哥一刀给咔嚓了不就行了么?还给我送回来。

也怪我自己,当王爷太快乐弄坏了身子。唯一的儿子早夭了。看来皇位还得还给哥哥一脉。我也不是没想过干掉哥哥,反正他上对不起列祖列宗下对不起黎民百姓。可是我没有儿子啊,皇位终究还得还给人家的儿子。

可是没想到的是,哥哥那么着急。居然乘着我生病偷塔了。这废物哥哥还是一如既往的没用,夺门成功候把我给忘了。这几天大明朝有两个皇帝。也还好吧,毕竟本不是我的位子,好在不是于谦叛乱。

朱祁镇作为叫门天子,堪比赵构的存在。连朱祁钰老婆的几块玉尚且要回来。更不会把弟弟埋在十三陵了。还是让史官们,多写写我北狩时的英姿。老子被俘虏能叫俘虏么?

种种原因吧!这三位不在十三陵之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