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会走向怎样的局面虽不一定,但是绝对不会变成二世而亡。
胡亥能够登基,完全是赵高和李斯私自篡改遗诏的结果,秦始皇一世英名,最后江山毁在了这两个自私的傻子手里。古代有立嫡立长不立贤的说法,所以能够传承帝位的首要继承者就是扶苏。而且秦始皇本事也是很欣赏扶苏的,否则也不会让蒙恬这样的大将去辅佐他,将军都交给扶苏了,怎么可能不让扶苏当皇帝。
秦始皇把扶苏当做继承者来培养,扶苏跟胡亥的培养条件完全不同,扶苏曾多次劝谏嬴政,扶苏很有主见,如果扶苏上位,根本像胡亥那样,任由赵高摆布,什么指鹿为马根本不会发生。换个说话,可能扶苏上位,赵高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从李斯列传中可以看出,扶苏很有政治才能,很有主见,推行仁政,军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如果扶苏上位,根本不会有那么多百姓想要造反。真正面对造反的时候,扶苏也能很好的处理起义的民众。
都说秦国暴政,但是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并没有大规模的起义,后来的起义往往都是在秦始皇逝世之后,归根结底还是皇帝不行,奸人当道,才会才是至使秦国灭亡的根本。
胡亥是什么样的人呢?传说胡亥还是孩童时期到朝堂之上玩耍,觉得无聊就把大臣们放咋一边的鞋子踢得乱七八糟,毫无礼数礼节可言。
胡亥尚未之后更是能力不足,但是却十分的贪图享乐,赋税,劳役统统翻倍,更是有了“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的说话。
可是扶苏不一样,扶苏是从小跟随儒生学习,而且扶苏生性善良,推崇以人为本,有意思的是陈胜吴广起义初期,打的就是扶苏的名号。这说明什么,说明扶苏在老百姓的心中非常的具有威望。
扶苏继位,实行仁政,对待百姓更加宽容,稍微给老百姓点好处,根本不会有再有百姓造反。而且扶苏有蒙恬在手,以蒙恬的本事,即使有人造反蒙恬也能很快的镇压下去,民心军队都在扶苏手里,扶苏又具有很高的政治天分,江山又怎么可能会出问题。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传位扶苏,很可能还不如胡亥。要是没有爆发战争,那就重归春秋战国时代。但战争大概率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战争加扶苏的结果就是更糟糕的局面。
历史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动推进,但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观念的路径依赖。中国为什么统一、欧洲为什么分裂,很可能就是因为蝴蝶煽动翅膀的初始变量。
首先,需要搞清楚扶苏的身份他当然是秦始皇的长子。但是,有一个细节是需要注意的。陈胜吴广一伙楚地戍卒揭竿而起,建立了张楚政权,意思就是张大楚国。但是,他们的旗号是什么?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这里的“从民欲”,当然不是从秦民欲,而是从六国民欲。如果再精确一点儿,那就是从“楚国人民”之欲。项燕没问题,是楚战国的大将军,陈胜吴广打项燕的旗号肯定有号召力。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打扶苏的旗号?而且还把扶苏放在了项燕的前面?
只有一个解释:扶苏跟楚国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非常亲密。
接着,再细究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有大王则要有王后,有皇上则要有皇后。但,秦始皇终其一世都没立皇后,史书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联系扶苏与楚国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测,那就是:扶苏的母亲就是楚国人。
但是,楚国被秦始皇灭国了。于是,这就可以很合理的解释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了。你灭了楚国,把楚国王室都给打没了,然后又立一个楚国的皇后,这就太矛盾了。
其次,还需要搞清楚扶苏的观念往往时势已经新世界,而人的观念还在旧世界。扶苏与秦始皇有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父子间的观念之争,爆发于焚书坑儒。扶苏直谏:
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因为这次直言敢谏,扶苏就被秦始皇打发到上郡守长城了。如果只是简单的意见之争,父子间的关系不可能闹到这种地步。
从秦始皇与主要臣僚的关系来看,他不是一个感情冲动之人。否则,也不会耐着性子,亲自请王翦出山、领兵灭楚。所以,秦始皇与长子扶苏之争,不是就事论事的意见不合,而是难以调和的观念之争。
那么这个观念之争到底是什么?
这个就要看大秦庙堂。整个庙堂上,也就李斯一直在推行法家的集权主张。李斯之前的丞相王绾,直接建议效仿周代的宗法分封,把始皇帝的二十多个子嗣全都封到山东六国。秦汉之时,丞相是政府领袖,是完全可以甩开皇帝单干的。丞相的意见很重要,基本上就代表了朝堂意见。但是,始皇帝却力排众议,一定要把法家集权贯彻到底。所以,大秦庙堂的观念之争,就是中央集权与宗法分封之争。
那么,扶苏到底站位在哪里呢?从结果反推动机,完全可以认为扶苏站位在宗法分封一派。“诸生皆诵法孔子”,孔子一派就是旧世界的宗法分封。而扶苏以此论则是在否定秦始皇的法家治国。
第三,还需要搞清楚李斯的动机这里不止有李斯,还有赵高。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秦始皇的铁杆心腹,李斯这个丞相是始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赵高这个中车府令,差点儿被蒙毅宰了,也是始皇帝下令刀下留人的。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不拥立扶苏而拥立胡亥呢?
一个最站得住脚的解释是:赵高是胡亥的老师。但赵高一个中车府令、六百石宦官,根本就决定不了大局。因为皇帝之后就是丞相说了算,李斯的权力最大。所以,李斯的态度才能够决定未来的政治走势。
说赵高各种阴谋诡计,但关键就落在了一点:扶苏信任蒙氏兄弟,于是扶苏继位必以蒙恬为相。但是,这个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战国庙堂三驾马车,分别是国君、丞相和大将军。到了后期,早就形成了专业分工,国君靠世袭,丞相靠治国,将军靠战功。蒙恬确实有才华,但也是战场上的业务表现,而治国上业务表现最强的就是李斯。所以,蒙恬代李斯之说也不能成立。秦战国到秦朝,在外戚魏冉以后,就基本上走了文官主政的路子。
那么,李斯为什么要弃扶苏而拥胡亥呢?还是观念之争,其实赵高和扶苏之间也是这个观念之争。如果扶苏继位,那么就有可能颠覆始皇帝的法家治国。这才是李斯和赵高这两个人最关心的。
始皇帝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但,一手设计大秦中央集权模式的,是李斯。始皇帝试图调和秦战国与山东六国,建立大秦的文采斐然。但,力主焚书坑儒的,是李斯。李斯就是法家主张的坚定捍卫者。所以,一旦拥有了选择皇帝权力,李斯一定不能容忍主张儒家分封的扶苏。而赵高的观念和立场也是如此,秦始皇、赵高和李斯这三个人必须是君臣同心,否则大秦也不会此等面貌。
最后,扶苏继位后的可能结果按照儒家设计,那就是要分封。秦战国故地可以不分封,但山东六国大概率是要走分封路子的。而一旦实施分封治理,那么郡县制、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等这些就没必要存在了。周以成周和宗周,制衡天下。那么秦朝也就得走这个路子。而整个战国之中,最保守的就是楚国。所以,楚国集团一旦在大秦庙堂占据上风,那统一六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秦一六国,是一个历史趋势。但在秦一六国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趋势。那就是平民崛起而消灭贵族。
秦战国之所以能够做到一挑六,那是因为把平民势力彻底武装了起来,灭六国就是平民灭了六国贵族,从王族到贵族一个不留。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是短暂的六国贵族复辟。但之后呢?刘邦崛起,就是又一次的平民消灭贵族。所以,大汉是一个平民朝廷。平民干掉贵族,是一个比统一更大的趋势。扶苏继位,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因此,平民还要崛起、贵族还要落寞。但没有了法家集权、也没有了宗法贵族,平民时代的平民又怎样整合天下呢?历史中断了全部传承,所以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徘徊。
于是,扶苏继位的大秦天下并不会非常乐观,可能比胡亥继位的大秦天下更悲观。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乱,秦始皇大刀阔斧的改革让中国历史进入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时代。
可是对于秦始皇的功过史书和后世一直以功大于过和千古一帝来评价秦始皇,毕竟秦始皇在位期间重徭役,加上当时人们并不适应新的社会制度。在秦始皇突然暴毙之后,赵高和李斯传矫诏赐死扶苏,立胡亥登基为帝。
胡亥登基之后大肆处死秦始皇的子嗣,大权落入赵高之手,最后被二人把秦朝治理的天怒人怨,起义四起,秦朝二世而亡。
人们在惋惜强大的秦朝这么快就走向陌路的同时难免会心生疑惑,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虽然历史已成定局不允许假设,可是秦朝如果换成扶苏即皇帝位确实会走向辉煌,我们假设一次也无妨。
熟读历史我们对于扶苏不会陌生,史书也记载扶苏从小好学,有儒家大儒之风,另外对于秦始皇的治国之策有着不同的理念,秦始皇以法治国而扶苏主张以仁义治天下。
其实作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又怎么不知国之安定在于民心,在于仁义,可当时局势不允许秦始皇如此而已。
秦始皇作为天下之主同时也是扶苏之父,为了秦朝基业可绵延万世牺牲自己的名声也在所不惜,那怕背负千年骂名,这是一个君王的付出,一个人父的伟大。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仍然有两大威胁,六国之后和匈奴之祸,面对两大威胁秦始皇采用严酷的律法来压制六国贵族,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个人认为秦始皇不杀六国贵族之后也是为了安抚六国遗民之心,可是六国之后一直在寻找机会复国,秦始皇只能用自己的威严去震慑六国贵族之后。对待匈奴之祸秦始皇采用修筑长城并派蒙恬大军镇守边疆,用严酷的律法迫使天下臣民徭役,其实也是为了国之安定。
秦始皇在当时天下子民心中可以说是又敬又恨的存在,敬的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依法治国和结束了多年的战乱不堪的局面,让百姓心中看到公平二字,毕竟当时奉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怕的就是重徭役,其实当时修筑长城并不是苦役,经过考证修筑长城并不可怕,没有十死无生的下场,只是被民间传言脱离了事实罢了。
即便如此,秦始皇在当时人们心中也是暴政的存在,扶苏是仁义无双,秦始皇内心深处也是知道天下以民心为重,派扶苏去蒙恬军中就是为了扶苏得到军威历练扶苏,如此看来,秦始皇传位于扶苏也是必然。
秦始皇的暴政震慑六国之后和天下臣民,让他们惧怕秦始皇同时恨秦始皇,扶苏即位以仁政治天下让天下臣民看到希望,让六国贵族看到不一样的大秦皇帝,如此之下谁又会生出反心。秦始皇以法治国压制不臣之民,扶苏以仁义治国让百姓看到一缕曙光,秦朝可安定万世不乱也。另外扶苏即位一定尊崇儒家,让秦朝的治国大局以儒为主,以法辅之,秦朝岂可不安定,岂不辉煌。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秦始皇已经为后世铺好了道路,扶苏即位秦朝必定辉煌,奈何历史结果给秦始皇开了一个天下的玩笑,秦始皇突然病逝,让赵高钻了空子立胡亥为帝,让秦朝走向了覆灭。
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位好的父亲,扶苏以后必定是一位仁义之君,有扶苏即位天下可兴,秦朝必定走向辉煌。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商鞅变法,就是采取严酷的暴政,但效果显著。反观孔子的仁政,到处碰壁,无法推行。
本来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秦始皇追求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总体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暴力推行的,注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要实施仁政,要休养生息。
秦始皇即位后,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老百姓,被胜利冲昏头脑,觉得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可以为所欲为,天下百姓都是玩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他想的是大秦帝国千秋万代,但如何能让江山代代相传永不变色?尝到了暴力的甜头的他最终还是迷信于暴力。
所以他没有选择休养生息,而是到处巡游,炫耀武功。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和道路状况,可谓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在所不惜。
"从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
热爱公费旅游的秦始皇最终还是死在了巡游路上,以至于儿子胡亥即位后,对赵高说,爷老子巡游四海,我如果不出巡,岂不是显得我太不威风了吗?于是继承老子遗志,发扬反革命传统,继续出巡。——"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
秦始皇陵墓更是从他本人即秦王位(秦王政元年至秦二世二年)开始,历时39年,动用民工80万。
也就是说,几十万人在工地,如何吃喝,如何休息,如何防疫?
经过了39个寒冬,有多少民工被冻死、饿死、打死、患各种疾病而死?
与此同时,他不忘生前享乐,动用70万人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这是个什么概念?
书生评价一针见血:"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陈胜吴广进行起义总动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这话说得太贴切、太客观,一语道破天机。
种下仇恨自己遭殃,以暴力得到的江山,肯定会在暴力中失去。秦始皇如此作为,不管哪个儿子即位,都难逃覆灭命运。
那么,要是扶苏即位,能够改弦更张,让大秦江山千秋万代吗?
如果说秦始皇有太多“兽性”,秦二世愚不可及,公子扶苏就是充满正能量。
但是中国有句话,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在中国古代,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无法治理天下,介入政治的。实行仁政的统治者,不一定是个仁慈的统治者,而是一个睿智的政治家,知道该用什么策略来驾驭百姓,维持稳定。
扶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行为不赞成,这说明他政治上是不成熟的。秦始皇劳民伤财实行暴政是错误的,但他焚书坑儒这一点上的错误,的确是被后世的史书夸大了。相比起清朝“文字狱”的暴风骤雨,“焚书坑儒”几乎就是很小家子气的象征性敲打运动,打击宽度和深度简直就是隔靴搔痒。
不打压知识分子,让他们随意议论皇帝,皇帝权威何在,江山如何稳固?
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扶苏这个人的想法幼稚,不具备从政的基础。做个慈善家是合格的,做个执行者也马马虎虎,但是要做个掌舵人,就太不合格了。
如果他当了皇上,李斯、赵高这些欺上瞒下的阴谋家势必弹冠相庆,将他玩弄于鼓掌之中,六国的旧贵族也少不了跃跃欲试,展开光荣的复国运动。
知子莫若父,暴虐的秦始皇也觉得性格如此软弱、心底如此善良的儿子,注定是无法当一个合格接班人。
于是秦始皇就下旨让扶苏协同大将军蒙恬去修筑万里长城,用役众的鲜血和匈奴的战刀让他成熟,让大漠的风沙和战争的血腥将他进化成一个冷漠、残暴、刚毅、果敢的魔鬼。
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扶苏政治上依旧不成熟,性格还是那么柔弱,在父皇去世后,竟然相信一份伪造的圣旨,懦弱到拔剑自杀的地步。这样一个心智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大暖男,如何能驾驭群臣,治理天下,恐怕他当了皇帝之后,秦朝也会乱成一锅粥,不会比胡亥兄弟强多少。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秦国历经几百年,终于让雄才伟略的秦始皇嬴政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即秦朝。
然而秦朝并没有能够传之千秋万代,仅仅两代就灭亡了,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选好皇位继承人,让无才无德的胡亥取代了贤明的公子扶苏。假如公子扶苏能够即位,大秦帝国走向强盛指日可待,秦朝又是另外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了。那么为什么呢?其原因如下:
一、公子扶苏德才兼备公子扶苏自小机智聪明,在秦始皇二十多个儿子里面,他的聪明才智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同时他深得民心,《陈涉世家》记载: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胜吴广起义时,老百姓不知道扶苏已经死了,他们靠的是打着扶苏贤明宽厚的民声来打天下,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响应。而苏轼《东坡志林.始皇扶苏》记载:
"故其子如扶苏之能,则宁死而不请"。
可见在当时扶苏的仁义已经传遍天下,深得民心。
二、公子扶苏的仁义治国理念秦始皇杀伐果断,天下初定后,六国人心不稳,急需休养生息,然而他焚书坑儒,主张用严酷的法律来统治国家。而且好大喜功,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修建秦始皇陵,压榨百姓,使国家劳民伤财,民怨沸腾。而扶苏主张用儒家思想来治国,重儒士,亲文士。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就多次劝谏,他说:
“大秦刚刚统一天下,四海人心还没有,天下人皆读孔孟之书,可父皇却把他们当仇人,必欲杀之,实不可取。打天下可以用武人,治天下还需用文人”
可见公子扶苏的治国偏向于儒家的仁政思想。
所以如果公子扶苏即位,他会如汉文帝和汉景帝一样,采取休养生息、广施仁政的政策,同时采用儒家的治国理念,让大秦帝国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达到如后世汉朝的“文景之治”一样,越来越强盛。
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扶苏能否带领秦国走向辉煌,大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看到不少回答说始皇帝传位给扶苏秦朝照样亡我就嗤之以鼻,谁人不知秦二世胡亥无道,但扶苏并不是胡亥,如果不是赵高逼迫丞相李斯矫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扶苏,秦朝怎么会二世而亡?此时我必须要为扶苏正名,如果始皇帝传位给扶苏,秦帝国必将会沿着始皇帝的道路走向辉煌,秦朝存在的时间可能会更长。
从历史上看,废长立幼,实乃取乱之道。后世的隋朝,晋王杨广构陷太子杨勇,虽达目的承帝位却二世而亡。唐朝的情况较为特殊,若不是高祖放任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怎么会感到威胁,与齐王李元吉结盟,最后酿成玄武门之变的宫廷惨祸。作为中国历史上称皇帝的第一人,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恪守制度的人,对于皇长子扶苏,他虽然未明令为令接班人,但从始皇帝当时对扶苏的安排,加上长子的身份,其实天下都已经认定了扶苏是大秦帝国未来的接班人。
始皇帝生前未设皇后,也就不存在嫡庶之分。关于扶苏的生母是谁,史无记载,根据考证,扶苏其名来源于《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始皇帝以此命名,足可见他对此子的喜爱,对他寄托了无限的希望。
相反的,胡亥的名字显然就没扶苏那么讲究了,胡亥的母亲是羌人(胡人中一族),又出生于亥时,两者一结合,胡亥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简直随意到不能再随意,可见始皇帝对胡亥的疼爱,根本不能和扶苏相比。
扶苏与他的父皇始皇帝的急性暴虐完全不同,司马迁在他所著《史记》高度评价他:“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相比扶苏一边倒的好评,胡亥可谓是臭名昭著,遗臭千年,各个时代对他的评价都是一边倒的恶评。写下《后汉书》的史学家班固就毫不留情的评价胡亥到:“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这也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始皇帝生前焚书坑儒,灭六国的时候大肆坑杀,他的儿子胡亥完全秉承了自己的性格,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放过,将始皇帝的儿女杀个精光。
公子扶苏完全不似他父皇那般残暴,相反的在历史上还以宽仁著称,是一个很有贤名的公子。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扶苏与始皇帝的不同。公元前212年,有侯生、卢生两个术士乱议始皇帝,说他暴虐无道,结果被人告发,两人仓皇外逃,而知道两人议论之事的始皇帝则勃然大怒,咸阳城的术士就这样遭了殃,大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彼此互相揭发,最后牵连者竟达四百多人,始皇帝将他们抓起来全部在咸阳活埋。
见到父皇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四百多号术士全部坑杀,天性慈闵的扶苏冒着忤逆父皇的危险上书劝谏,书中言词激烈的表示:“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但已经被术士的狂妄之语气昏了头的始皇帝并没有因为扶苏的上书而平息愤怒,反而将所有的气都一股脑儿撒在扶苏身上,将他发配往大将蒙恬的军队去协助修筑万里长城,共同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扶苏虽因为直言上谏遭始皇帝发配,但毕竟是皇长子,扶苏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巡行至沙丘时病倒了,自知时日无多的始皇帝命随侍在身的中车府令赵高写遗诏给扶苏,令他将兵权交给大将蒙恬,并即刻回咸阳主持丧事和继承帝位,谁料赵高却早已与胡亥勾结,两人威逼丞相李斯矫诏让胡亥继位,迫令公子扶苏自裁,赐死大将蒙毅和蒙恬。
扶苏素有贤明,而继位的秦二世胡亥,却是个残暴无道的暴君,将自己的兄弟姐妹杀个干干净净,秦朝二世而亡,其罪在胡亥。陈胜吴广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胡亥的暴政而愤然起义,陈胜还把扶苏和胡亥做了一番对比: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据《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扶苏素有贤明却惨遭害死,继位的胡亥残暴无道,引起天人共愤。始皇帝一生征伐无数,并灭六国统一天下,开创前所未有之丰功伟绩,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还是称皇帝第一人,然而秦朝仅历二世而亡,享国不到二十年,却多少让人唏嘘惋惜,如果继位的人是扶苏,秦朝必不至于二世而亡。
陈胜吴广将起义的缘由归罪于二世胡亥而对公子扶苏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说明天下人对扶苏的枉死是深感可惜的,始皇帝以严苛著称,扶苏却秉持宽仁的治国理念,两者相比,虽然“乱世当用重典”,始皇帝以严猛治国并无过,而扶苏的宽仁却恰恰可以弥补始皇帝在高压政策下的不足,即民心的不稳,因为民心一旦不稳,就极有可能引发帝国的灾难,陈胜吴广起义就对秦朝带来了致命打击,直接瓦解了这个建立时间还不到二十年的王朝。
扶苏是一个很好的皇位继承人,从能力上来看,扶苏远强过胡亥,从人格魅力和威望来看,胡亥更比不过扶苏,如果胡亥是个暴君,那么,作为与胡亥性格完全相反的扶苏,我们就完全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他。时势造英雄,始皇帝有33个儿女,但并非都是无用之人,公子扶苏虽然史料着墨不多,但他历史上的评价一直很高,以始皇帝的眼光,扶苏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帝国接班人,是有能力带领秦朝走向辉煌的,更何况大将蒙恬、蒙毅和丞相李斯都效忠于他,以宽仁著称的扶苏,也绝对不会把秦朝带入二世而亡的绝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