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我是1965年出生的人,今年57周岁了,我也老了。但是如果说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的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是不可行的。不但子女不能接受,父母也不一定都能接受。
反正我是不能接受的。试问现在有几个子女能有那个耐心,会对父母任劳任怨的,不厌其烦地像当初父母对孩子那样,不辞辛苦的,无怨无悔地照顾着呢?
如果真是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那样不是更加重孩子们讨厌老人的情绪了吗?老人是会成为孩子们的累赘的。
反正我是不希望成为被人讨厌的累赘的,不希望成为这样的老人。
如果真要到进养老院那个地步了,就说明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但凡能自理,能做口饭吃,能自己搞好卫生,都没有必要送养老院去的。
已经到了送养老院那个地步,晚上回不回那个家还有什么意义吗?
我大姨的最后10年就是在养老院走的,从她的经历上,我就觉得人只要进了养老院,就是在那儿坐吃等死,反正我觉得是很悲哀的结局。
一个房间里有好几个老人,卫生状况堪忧。每个人的床头放一个马桶,有些失能的老人就需要工作人员定时地进来,把她薅起来放在马桶上,解决完大小便,再给她扔牛皮垫子上。
到饭点儿了,把饭拿来怼一口饭,你说不吃了,人家转身拿着就走。唉!这哪是人的生活呀,这不就是老人的悲哀和无奈吗?
所以,老人都进养老院那个地步了,不就是在那坐吃等死了吗?
如果自己能走能动,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那还不如雇个住家保姆或者是我现在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社区食堂,不用老人自己买菜做饭的,到饭点儿了就像现在叫外卖一样,打个电话下去,工作人员就把饭菜送上来了,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一个居家养老方式。
吃完饭了,在自己家里想躺就躺着,不想躺着,想下楼溜达溜达,坐一会儿晒晒太阳,那多自由自在呀,最关键的是还有一个家的感觉。
反正我个人的想法就是,这种日托式的养老院是绝对不可行的。
孩子们都挺忙的,有的时候都加班加点的,哪有时间去张罗着接送老人呢,只能徒增孩子们的烦恼,加重彼此的矛盾。
不要把现在的年轻人想得那么高大上,他们不啃老已经阿弥陀佛了。
咱们50 60年代的人,毕竟是伺候老人的最后一代人,就别想着咱们会得到儿女的恩赐了,养老最后还是靠咱们自己。
我现在的打算就是,在我身体尚健康的情况下,我要努力挣钱,攒钱,攒够我自己将来的养老钱。
到那时候无论是雇住家保姆,还是去医养结合的好一点儿的养老院,毕竟我自己手里有钱,不用去过伸手向上的日子,不用去麻烦儿女。
更要心态平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戒烟限酒,每天睡前泡泡脚,少吃高盐,高糖,高脂的食物,预防“三高”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多吃高蛋白饮食,适当地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好好地保重身体,定期体检,正视疾病并重视疾病,让自己的衰老来的晚一点儿。只要有个好身体,自己不遭罪也能少麻烦孩子。
写到最后,我的答案就是这种日托式的养老方式,不一定适合任何老人,反正我接受不了,您呢?接受吗?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想法很独特,这个模式也的确是很好。
但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仅限于腿脚方便,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吧。
试想一下,如果老人患有严重疾病,甚至卧床不起,
那一天折腾下来,够不够累。
不单单对于接送的人来说,即使老人的身体也接受不了呀。
但假如,老人生活能自理的话,
就又不用送到这样的养老院了不是。
毕竟,在自己家里更方便,更随便一些的。
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完全可以去附近的社区老年活动中心,
跟别的老年人一起娱乐一下,下棋,跳广场舞什么的,
而不会选择去日托式的养老院了。
因为即使是这样的日托,费用肯定也是不便宜的呀,
看一下我们的幼儿园就知道了。
当然,一切都是想象,其实如果真的实行起来,
我感觉还是有一定的好处。
应该会有人去的。
因为这样的话,老人白天子女上班忙的情况下也有人照顾,
晚上又能回家,没有被抛弃的感觉。
但我感觉市场没那么大。
如果是投资这样的养老院的话,真的需谨慎。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这个模式听起来确实挺好的,小时候父母怎么照顾你,现在你就怎么照顾父母,非常的人性化。
这样的养老院,可以称为老年学校,供老年人活动学习的学校。白天在学校,晚上可以回家跟子女在一起,老年人就不会有住养老院的失落感。
希望能快点普及,让我也有机会接妈妈上下学。妈妈快七十岁了,再过十年估计就要人照顾了,想想好舍不得她变老。
妈妈早就说过了坚决不去养老院,她觉得去养老院的老人是被子女嫌弃了的。被人看不起,思想观念非常传统,好强的妈妈是绝对接受不了去养老院。我也答应她以后不会送她去的,让她别担心。如果有老年学校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相信妈妈也会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很多人好强了一辈子,最后却过的并不体面。晚年生活其实才是人生的重点,可有太多人做好这个结尾。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我曾在养老院的记忆力培训中心做过义工,我觉得他们的模式很不错。
这个中心挂靠养老院,相当于养老院的一间大会议室。面向阿尔兹海默症初期和中期的老人,大多还能自理,偶尔有两三个坐轮椅的。家属每天可以自己接送的,也有中心派车到家接送的,费用自然不同。
我见过年纪最大的是89岁,最小的67岁,一般7、80岁居多。每天来到中心,先喝茶看报,吃两块点心。等所有人到齐后,老师开始讲课。一般以提问老人们今天的日期和中心的地址为开头,别看问题貌似简单,很多老人答不出来的。然后再讲些新闻趣事,让老人们讨论。还做些手工画画等,中间活动做操二十分钟。午饭由养老院提供,还算可口营养。饭后听音乐唱歌。记得有一位老人82岁了,年轻时候学过意大利美声,声音仍保持很好。令我很是佩服,知道了学会唱歌可以受用终生。娱乐过后,老师还训练老人们冥想,算午间休息吧!我自己就有过差点睡着了。最后还有手工课。一天下来,蛮充实的。
总之,我觉得这样的培训中心对老人的精神生活帮助很大。众所周知,情绪影响健康。老人参加集体活动能让人精神、让人兴奋,而独自在家大多情绪低落,倍感孤独。所以我赞成这样的养老模式。既能白天愉悦精神,晚上又能享受天伦。当然,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另说了。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这是很不现实,也不符合实际的做法。为什么?因为,老人不像孩子,首先,孩子早几分钟接、晚几分钟接,没有什么问题。实在不行,还能留园。老人不同,讲几点钟就得几点钟,否则,心理波动会很大,会对老人的身体产生很大影响。
其二,老人天天接送,存在很多风险。要知道,很多老人并不适合经常大幅活动,特别是腿脚不太方便的老人,如果反复接送,就有可能对其产生伤害,甚至发生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稳定才是第一位的,才是保证老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方式。
第三,子女的压力太大。接送老人,毫无疑问比孩子难度大、压力大,与其这样接送,不如在家请个保姆。否则,子女上下班仍然不得安宁,时间也会被老人锁死,显然会影响工作。
那么,采用早晚接送的方式,老人是否就同意去养老院呢?也不一定。对老人来说,如果能够接送方式,也就一定会接受在养老院生活的方式。因此,不存在接送更容易接受的问题。
如果将来养老院出现幼儿园模式,早上送去,晚上接回来,这样父母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些?
这个想法很好,要是我也喜欢这种模式。
我们这附近特地组建了一个“老年中心”,只要是年岁在60以上的老人,白天都能进去里面跟其他人一起玩、聊天、喝茶。
黄大爷就是其中一个,除非天气真的太恶劣,比如刮风下大雨,否则他几乎天天去那里报到。黄大爷也是个苦命人,年轻的时候,妻子生了小儿子没多久,就过世了,留下他一个大男人,和寡居的老母亲一起,把三个孩子带大。
老大是女儿,20岁的时候嫁给了附近村子的一个做小买卖的人,两人摸早贪黑干了10年,攒到钱后到深圳去做生意了,后来在那边买了房子安定了下来,只有每年清明节回家扫墓的时候,才过来看看老父亲。
排行第二的儿子,考上大学后,也留在当地结婚生子,一年就只有中秋和春节回来一次,平时也是很少见面。他现在是跟小儿子一起住,当年小儿子不考大学,自己去考了技校,学了电工,毕业后跟着包工头跑了不少工地,慢慢地自己什么都会了,也就组建起一个小的建筑队伍。
娶的妻子是同村的人,文化也不高,但是挺贤惠的。前两年开办了一家小的托儿所,每天几乎都是泡在里面,只有晚上才回来。孙子们平时都上学去了,就黄大爷一个人留在家里,白日里只能跟电视作伴。
后来眼睛不太好,看电视也挺模糊,就每天在大街小巷里散步,过得挺孤单的。等到老年中心成立后,他才开始找到生活的乐趣。
白天吃完儿媳做好的早晨,就去老年中心跟其他大爷大妈们跳跳广场舞,或者做做运动。中午可以在那里吃一餐,只需要交很少的伙食费。
下午他们打打牌、或者下下棋,有的还组成了老年乐队,可惜他不会,不过他很喜欢看他们表演,每次还帮忙端个茶水之类的。
到了傍晚,孙子放学回来就喊他回家吃饭,然后一家人就说说彼此的趣事,他也说说老年中心的事情,然后看看电视,就上床睡觉了。
其实,这样的生活,比以前有趣多了,这是他自己说的。
所以,如果有这种幼儿园式的养老院,其实蛮不错的。年轻人白天可以忙自己的工作,老年人又可以聚在一块逗乐、说笑、下下棋之类的,时间也过得比较快。到了晚上,大家又各自回去,跟家人分享一天的经历。
希望,以后我老了,也有这样的养老院吧,感觉也挺不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