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大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呢?

为什么不大幅提高粮食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呢?觉得农民好辛苦。每次吃面就20元一碗都觉得好贵,农民很难获得更高收入。

这样的问题讨论多次了,确实无法做到大幅提高粮食价格。因为,这可不是单单提高粮食价格的事情,大有动一发而牵动全身的情况发生。所谓“水涨船高”,达不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粮食生产不是独立的行为,和其他环节关系密切。

大家都知道,粮食生产离不开化肥、农药、优种等系列农资产品。离开这些农资,虽说也能多少产粮食,只是那产量太低,根本连人们裹腹都不足,何谈粮食安全。

能粮食涨价,其他物资不涨吗?绝对不能。最简单比喻吧,粮食涨了几倍,我造化肥的,拿钱去买高价粮食吃,我还能把平价化肥卖给你农民使用吗?我傻呀?化肥不涨才怪呢!

农民也不仅是单单就是吃自己打的粮食,其他食品、生活生产用品等也是需要的。

你粮食涨几倍,其他所需要的物品也必然随着上涨,这是规律。比如,粮食10元一斤,你去买一斤油条吃,人家还会4.5/斤买给你吗?人家连炸油条的面粉都要花十几元进货,水电费、油费、房屋摊位费等,不赔死啊!至少每斤油条要25~30元一斤,才能保本。

更甭说和粮食有关系的任何其他产品了!如电力、燃油、燃气、农业机器制造供应单位等,谁能做到只有粮食涨价,控制其他一切物资不涨呢!

无论什么行业都要吃粮食,粮食价高了,吃不起了怎么办?唯有提高自己的产品多挣钱去买高价粮。农民必然要掏高价去买生产必需品。这样,老太太还是个娘们,啥也改变不了。

所以说,提高粮食价格,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需有国家统筹调控,可不能一下提高太多。否则,城市人都不吃中国粮食了,他几千块钱的工资退休金还不够家人吃饭呢!

只有买进口的物美价廉的粮食了,外国人高兴了,可以大批往中国销售粮食,不种地的中国人也高兴啊!有进口的低价粮吃,啥事也不耽误。中国农民守着你的高价粮自己吃吧!吃不了白瞎吧!和大葱一样你8元一个斤,没人买了,你不倒进垃圾坑里,怎么整!

农民,想发家致富,去想别的办法吧,别老啄磨粮食涨价什么的,物价决定不能大涨。即使涨到每斤粮食100元,就那么有限的一亩三分地,能收入多少钱呢!仍然富裕不了。说这好像不地道,细分析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大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呢?

国家粮食安全很重要,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虽然现在进口粮食不难,价格也不高,一旦出现复杂的国际环境,粮食依赖于进口那是很危险的。现实中,粮价低,收益率低,农民不太愿意种,或者说不太愿意认真、投入的种。这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研究更多的措施。

现在世界上有两种农业模式是公认比较好的,一是美国模式,走的是规模化路线,城市化率高,农民少但素质高,土地宽广,耕作条件好,适宜机械化、规模化,人工成本低,产量高,粮食价格便宜;二是日本模式,走的是精品路线,土地条件并不好,但是农业设施投入大,农民少,科技含量高,产品产量不一定高,但产品质量绝对好,城市化率高,消费能力强,农产品价格高。至于以色列等自然条件差,农业设施完善,科技含量高,但是总体产量不大的模式,因为不太具备可比性和参考价值暂不讨论。

初步分析,我国的粮食种植主要有几个问题:

一是农民粮食种植的动力不足。种植粮食意愿不高,主要原因是粮价太低,也不是说国家直接提高粮价就能解决问题,毕竟进口粮食到岸价比国产的还便宜。大家可能会说,为什么日本的农产品价格又很高呢?那是因为日本人提倡消费有机、绿色的高品质农产品,提倡国产的才是最好的,而且日本农民少,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由少部分农民供应大部分有消费能力的城市人,高品质农产品根本就是供不应求,粮食等农作物价格较高而且稳定,而我国城市化率低,农民多,消费能力有限,不可能大家都来消费高品质但也是高价格的农产品,就好比只有少部分人能消费奢侈品,大部分人还是只能消费平价产品一样;

二是粮食种植的基础条件不好。平原少、山地多,农田水利、机耕道等农业设施不完善,且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后过于分散,不利于集中流转后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经营,所以种植成本较高且单位产量不高,而美国等其他主要产粮大国在这方面的条件往往比较好,成本地,这也是进口粮食为什么便宜的原因;

三是粮食种植的成本较高。人工成本、土地流转成本、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成本逐年上升,利润空间有限;

四是土地利用率不高。很多土地复种指数很低,很多土地只种一季或者只种一类农作物甚至丟荒,因为不赚钱;

五是粮食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种植水平不高。除了前面说的机械化、规模化不够以外,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科技水平也不是很高,最关键是农民素质不高,美国、日本是高素质的人种地,而我国种地的往往是老人、留守妇女等,都是因为没有其他出路或者需照顾家庭等因素才不得不种地,由于收益不高,很多人种地并没有真正用心,想的是有多少收多少,管理水平差,粗放式种植居多,且农药、化肥滥用,造成土地退化;

六是地方党委政府对粮食种植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地方经济发展任务重,而农业是最不能对经济指标做贡献的,农业里面粮食种植又是最不赚钱的,因此各地都提出农业要转型发展、要高质量发展、要多元化经营,普遍都是引导农民种植水果、烟叶、蔬菜、中药材等产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虽然没有明言不要种粮食,但客观上容易造成农民不爱种粮食。

怎么办呢,暂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发展的问题还得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初步提几点浅见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是科技助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一方面让能机械化的尽量机械化,另一方面提升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的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新科技,优化种植方式,确保增加单产的同时又能降低成本,同时个别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走精品路线,毕竟还是有很多有能力消费高品质和高价格农产品的消费群体,当然这得结合市场容量来,暂时应该还只是比较低的比例,不是常态;

二是政策护航。国家加大补贴、扶持力度,比如对种植粮食按产量或收购量进行政府补贴,确保农民有钱赚,大多数农民都有乡土情结,只要种地收入能接近外出务工的收入,大部分农民都愿意在家种粮而不愿外出务工,这样就能提升种植意愿,提升农作物复种指数,提升土地利用率,更不会让土地丟荒;

三是完善设施。加大乡村振兴等资金投入力度,提升高标准农田比例,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机耕道等基础设施;

四是提升农村就业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在农闲时间能在周边有其他活可以干,因为如果在家只能种一季庄稼,其余时间就没活干的话,很多人所以宁愿全年都在外务工;

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让更多农民都进城,而且留得住、生活得下去,这样的话,一方面有消费能力的人更多,农产品价格才能稳中有升,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来种地,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到一定比例之后,才利于将土地流转进行集中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提升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单产。

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大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呢?

不能大幅提高粮价,增加农民收入?

己经定调,粮价不能大幅上涨,粮价,有关民生,牵一发,动全身,改革前3o年,稻价从6分钱/斤,9点8分/斤,1角/斤,维持35年未有大变,85年后才放开粮价,由出口变进口,国际粮价低20%,我国粮价有天花板压着,已经高于2o%,不能再涨了?进口价,和各国粮价是不一样的,有条件好,如东南亚,农业国,气侯好,工资低,粮价低,有政府大量补贴,倾销,如美国。工业发达国家日本,为了粮食安全,一直不开放大市场,国家高额补贴,最低收购价比我国高五倍,农民人均耕地高十倍,高粮价,农民高收入,未听说日本粮食走私,我国高粮价,海关很难控制,渔民在我国南海捕鱼,南海国际航道,周边产粮国,渔民接触,是正常的事,海上走私,无法控制。

粮价大幅上涨,引起物价上漲,食品价格已飞涨,以粮食为原料的肉禽蛋,水果,蔬菜,葱姜蒜,均全面涨价,我国人均收入不高,贫富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是救济还是恢复票证限购?

农民必须富,享受改革红利,怎么解决,有三农专家去说,外国是否有适用经验可学?

已是延伸回答,我的浅见:农业基建,天量投资,长远规化,遂步投入,别返工,别折腾,分轻重缓急,教育,医疗,交通,水利,种子,化肥,农药,农资,农机,科研加大投入,提前布局,现在就有点迟了,必需紧追,防止农业技术被卡脖子。粮价,要随物价合理调整,反对粮价暴涨,引领物价全面上涨,粮价跟随物价同步调整,提高种粮积极性。

有关三农产品,专用品种,从税收,资金,政策,给予倾斜,通用产品,要扶持,市场调节,阶格过低,套购农资产品,移作他用。很难监管,压缩流通环节利润,利润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倾斜,农民和消费者受益。我在讲小学生算术,智商都比我高,贵在落实,牵涉各方利益,是最难办的事。装糊涂,要用法律,制度去约束。

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大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呢?

粮价已三年连系下跌,是不争的事实,种粮农民在不增产的前提下,收入逐步下降,由为三年产量也在下降,那么产量和粮价两下降,农资在涨,种粮者得不偿失,小户加强管理,收入甚微,大户有国家补贴,可以为济,那么种十几垧地的农户,就经营惨淡,几乎没有收入,更有甚者是赔钱,散户种的多,赔钱就多,这就是现种粮的实际情况。

再说一下粮食加工,现指(粮食加工厂、个人米业)他们在收购粮食时,压等级,压水份,粮价定位在1.3元,通过验粮关,真正每市斤就只能得1.2元,在加之黑心米业弄点故事,(比如验米用筛子眼大点、筛选时用手再拍打一下筛子,把整粒米都敲打下去了,再一量,你的粮精米率就减少了,验粮时是按出米率计算的,)粮食加工他们就是这么干的,这方面是没有管控的。

粮价下降,大米他们经营,可办执照,认证品牌,进行经营,他们想尽办法,怎么能多卖钱,现在米价没有降,事实证明,就是种粮的收入低,才造成市场低迷,种田尚失了极积性。

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大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呢?

我看到这样的问题也想说几句。

提高粮价增加农民收入看上去合情合理,有益于农民增收,但对于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民而言,粮食价格的高低影象度太大,面太广,关系着每一个民生,粮食价格的高低应符合市场的价值规律,不是人为可调控的,违背市场价值规律是危险。楼市的人为炒作不是一个佷好的事例吗?让农民增收其实很简单,当地政府多少有点责任感,打通农产品的消路,有所作为就可以了灬引导和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为什么有人说不能大幅提高粮食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呢?

打工赶不上物价上涨,还是吃自己种粮食安全,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