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不缺良将,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呢?

说刘备不缺良将的人,绝对是只看三国演义,不看三国志的人。咱们就以三国演义为标准来谈一谈吧,谈三国志你可能觉得有些不服。

你好好回忆一下,描写刘备手下的武将,他侧重点描写什么?想出来了没有?

武艺,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诛颜良,杀文丑。张飞带几十个人就敢断后,而且还可以下破一个人的胆,赵云是七进七出。黄忠是老当益壮,马超是杀得曹操割袍断须。诸葛亮是神机妙算。

那你有没有发现他手下有没有战略性的人才?有没有独当一面的大将?😂😂😂😂好像没有吧。就是诸葛亮很辛苦的调配啊,你没有这种感觉吗?

想一想整部三国演义里面主角有两个刘备方面,一个就是关羽一个就是诸葛亮。所以刘备方面人才短缺,不是人才很多。你看看曹操方面谋士有多少?刘备谋士就诸葛亮,你一比较就知道了他的人才是最缺的。

刘备不缺良将,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呢?

感谢悟空邀请,原因如下:

一、刘备手下人才数量尚可,但曹操父子、孙权手下也人才辈出,简言之:刘备没有人才优势。

三国是人才辈出的年代,刘备手下曾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一等一的大将,有孔明、庞统、法正、马良等谋臣;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荀彧、荀攸、郭嘉、许攸、司马懿、钟繇等大批名臣;孙权手下有周瑜、张昭、鲁肃、吕蒙、陆逊、诸葛瑾、甘宁、丁奉、徐盛等文臣武将辅佐,简言之,刘备在三雄里面人才上无任何优势。

二、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吕蒙偷袭荆州战役、刘备夷陵复仇战役耗光了刘备争夺天下最后的本钱。

赤壁大战后,刘备是最大的赢家,不仅在荆州有了自已的一亩三分地,还不断要求进步,带庞统、黄忠、刘封、魏延等挥师入川。可惜初期进展并不十分顺利,长于军事的军师庞统中箭身亡,刘备急急调孔明、张飞、赵云等入川,造成了荆州防御空虚。后来益州前线频频报捷,刘璋出城投降,得益州后刘备又在法正(前线参谋长)、孔明(后勤司令)等佐助下,张飞、黄忠、魏延等战场拚命,终于逼走曹操,又夺下空城汉中。革命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刘备得意了,得意就忘了形。本该化几年功夫巩固胜利果实,不能再贪多嚼不烂。但关羽不顾荆州空虚,贸然发动襄樊战役,利用水攻,攻破于禁七路援军,诛先锋庞德、俘大帅于禁、围守将曹仁,曹操部兵强马壮,随后派关羽老友名将徐晃率军南来,徐晃竟踏破关羽鹿砦、长趋直入!后方东吴吕蒙、陆逊白衣渡江,袭占荆州,关羽被魏、吴前后夹击,全军哗变,关羽、关平被擒杀,荆州属吴。刘封、孟达内讧,孟达、申耽投魏,上庸又失,意味着刘备从荆州方向北伐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美梦。刘备为夺回荆州,发动夷陵战役,急性子、虐卒爱好者张飞被部下所杀,刘备在夷陵被陆逊红烧,败退永安城,至此,刘备纠集数十年的四海精锐丧失殆尽,蜀汉内忧外患,想自保都难,遑论收复中原?其间黄忠、马超又病亡,刘备连病带伤心,撒手西去,和老友、心腹关羽、张飞喝老酒去了!

幸亏不世出的孔明,东联孙吴,南抚南中,蜀汉休养生息数年,恢复原气后,孔明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率军北伐,第五次病逝五丈原。蒋琬、费祎时代尚能自保,到姜维时代一味穷兵黩武,百姓面有菜色,黄皓专权、陈祇和他沆瀣一气,钟会大兵压境,缠住沓中屯守的姜维,邓艾偷袭阴平关,孔明子诸葛瞻老子英雄儿子混蛋,兵败自杀,蜀汉灭亡!

刘备不缺良将,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呢?

蜀汉的灭亡本就是注定的,到后期不管是在人才、兵力、物力,还是疆域,蜀汉连东吴集团都比不上,你更别说是曹魏集团了,虽然在刘备死后,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一直处于攻势,曹魏边界也连年被蜀汉攻击,但往深层次看,蜀汉的进攻对于曹魏政权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威胁,诸葛亮也从来都没能动摇过曹魏的根基,在我们现在看来诸葛亮连年的攻伐只不过是在延缓蜀汉灭亡的时间罢了,除此之外毫无意义。而随着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接着赵云、蒋琬、黄权、魏延等蜀汉中流砥柱的相继逝去,蜀汉的国力就更加的羸弱,再加上蜀汉的君主刘禅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在封建时代乱世之时,一个国家如果不想灭亡统治者的素质是直观重要的,在三国这么一个乱世蜀汉出现了刘禅这么一个庸庸碌碌之君,怎能不灭亡呢?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刘禅其实很聪明,只是蜀汉本身太弱了所以最终蜀汉才会灭亡,其实个人完全不赞同这点,我们不看刘禅在位期间有作出什么政绩,就看当时邓艾率兵围攻成都之时,由于邓艾是从小道偷袭而来,手底下并无太多的兵力,刘禅完全可以凭借着成都这座雄城抵挡住邓艾的进攻,然后等待姜维等人率兵来解救成都之围,可惜的是刘禅并没有这么说,他反而是开城投降,就凭这个试问谁能说刘禅是一个有为之君?所以说综合以上原因,在蜀汉后期人才物力兵力都完全比不上其他两国的时候,蜀汉若不被灭,那真的是“天理难容”。

个人觉得从刘备丢掉荆州三郡,从蜀汉遭遇夷陵之败之后,蜀汉集团就已然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等待蜀汉的也只能是被中原的王朝占领的命运。其实刘备本不应该死盯着荆州,荆州虽然战略极其的重要,但也是一个四战之地,曹操和孙权也都在盯着荆州,凭借着蜀汉本就不富裕的兵力去跟曹操和孙权争夺荆州,本来就是一个错误,我倒是觉得当时刘备完全就可以将剩余的荆州三郡作为筹码与孙权进行交易,促使孙权和自己一起进攻曹操,刘备需要做的就是将荆州三郡的人口迁往益州即可,然后在孙权与曹操大战之是,趁机集中兵力进攻关中之地,凭借着手下大将马超在关中之地的威望,再加上精锐的大军,刘备完全有能力在曹操没回头神之际占领关中之地,之后刘备完全就可以借着潼关、散关、武关和萧关四个关隘闭关而守,再加上益州,蜀汉集团完全可以慢慢发展自身的实力,然后静等中原的变化,待中原有变之时,以关中的精锐军力攻击曹操,然后让关羽,亦或者其他的将领在益州牵制着孙权,这样统一天下的机会绝对要比从荆州和益州夹击曹操的机会要大的多。只可惜的是最终刘备还是亡在荆州之变上,蜀汉最终还是亡在曹魏的手上。

刘备不缺良将,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呢?

蜀国亡在能人过多

先回答问题,三国时期刘备拥有那么多的厉害人物,为什么最终蜀汉会灭亡呢?我的回答,蜀国亡在牛人过多。

后世人谈论蜀国的败亡,主要归因于三方面:一是诸葛亮之后蜀国政坛后继无人;二是后主刘禅昏庸;三是大将军姜维大意,没有在阴平天险屯驻足够的守军,致使被魏国的邓艾抄了后路……。

诸葛亮对接班人的培养其实是非常重视的,但其标准要德(忠于刘氏政权)、识(大局观)、才(才能)三点兼备。从这一点讲,魏延不受重用是当然的事情(因为太狂妄,缺少大局观),马谡一度受到器重也说得通(街亭大败的本质不过是轻敌,属于技术层面错误)。诸葛亮亲选的接班人蒋琬、费祎,都是理国高手,也都有大才。孔明去世,朝野感觉天塌地陷一般,蒋琬上任后,无悲喜之色,举止还和往常一样,很快稳定住了人心,这倒有些演义、评书和戏曲里虚构的“安居平五路”中诸葛亮的风采了。

费祎不止为孔明赏识,出使东吴,其才智也为孙权所欣赏,甚至以自己的宝刀相赠。费祎在诸葛亮时代以善于在魏延和杨仪这对乖戾冤家间和稀泥、维护一团和气著称,但孔明去世后,魏、杨先后因擅自举兵和对朝廷有牢骚,均被费祎上表,在决定二人的命运中起到关键作用。

搞政治是玩团队。所以诸葛亮在世时,“备胎”找了很多。除了提携蒋、费和姜维,以及自己玩砸的马谡、杨仪,尚有董允、邓芝、马忠、王平,这些人都曾不同程度的在蒋琬和费祎时期代理国政和最高军事指挥,大都恪尽职守。不过,他们跟诸葛亮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军队太少,而且还在逐年递减,加上因为地理和交通,粮草往往供应不上。后主投降时,全国部队据说才十万人出头,而这时魏国伐蜀的部队就有十八万!

蜀国在诸葛亮后,还能在相对于魏、吴的弱势下继续生存30年,除了诸葛亮留下的人才外,后主刘禅富于亲和力的统治,也是一大功。刘禅17岁继位,有11年生活在强势丞相诸葛亮的控制之下。诸葛亮去世后,他正式亲政,废止丞相制,设立大将军和大司马互相制衡的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许给孔明立庙,却能重用他当年推荐的人才和后人……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刘禅在玩权术和管理方面不是菜鸟。

 蜀汉之所以亡国,根源除了国弱、税重,牛人太多也是一条。刘备时期,庞统、法正和诸葛亮平起平坐,但三位师爷对彼此能力优长的清醒认识,大家倒也合作愉快;可惜擅长军事的庞统、法正都是英年早逝,刘备入蜀没几年也死了。王朝的根基,基本都靠不擅长军事的诸葛亮去勉力支撑。蜀国不是没有军事人才,李严就曾被孔明赞为“不逊于陆逊”,当然还有魏延之类,但这些牛人都是军阀坯子,缺少全局性思维,诸葛亮不亲力亲为也不可能。战时丞相的重任,加上死得又过于早,使得诸葛亮没有机会给刘禅提供军政方面的锻炼,刘禅虽然精明,亲政后自揽全局,虽防止住了蜀国像魏、吴那样出现权臣,但常年处于国事与人际的调节中,渐渐也就出现怠政的心思。

缺少强势且有大局观的军政领袖,君权固然保险,但一旦遇到危机,却很难政令统一。魏伐蜀前,大将军姜维曾急表刘禅,提醒增强阳平关和阴平等地守军,但这时姜因为连年出征耗损国力,声望空前之低,加上宦官已经干政,连公公们都成了牛人,姜的建议自然打了水漂。刘禅亡国也就顺理成章了。

刘备不缺良将,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呢?

刘备在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他创立的蜀汉则是在四十年后在魏国三路伐蜀中灭亡,实际上在刘备死后蜀汉能够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实属不易,以一州一地对抗强魏还屡屡主动出击,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后来的姜维已经尽力了。

蜀汉的基本盘还是太小,刘备称帝(公元221年)的时候荆州已丢,关羽已经被杀,此时刘备掌握的地盘和军队远不如他汉中称王的阶段。

219年曹军西线总指挥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斩杀,曹操亲率大军与刘备蜀中主力在汉中决战,刘备军依托险要之地防守,黄忠、赵云又率军在汉水截取了曹军粮草,对峙之下曹军大量病死和逃亡,曹操被迫撤军,刘备趁势进攻占据了汉中。与其同时刘备派遣的刘封、孟达率军又占领上庸等三郡。

刘备于是进位汉中王,荆州的曹军大将曹仁率部欲南下,结果被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军击败,关羽趁机带三万大军北上,襄樊之战爆发(也称“关羽北伐”)。

关羽在襄樊之战前期势如破竹,击败了荆州曹军主力,曹仁困守樊城,而曹操派遣于禁带七军精锐也全军覆没,此时的刘备集团地盘、实力、声望达到了顶峰。

可惜关羽北伐最终功败垂成,东吴在背后插了一刀,关羽败亡,蜀汉在荆州的地盘尽数失去,而上庸三郡也失守。

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又发动了伐吴之战,以一州之地讨伐东吴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实际上刘备的兵力也不占优,最终在夷陵之战中大败,损失了数万精兵。

虽然刘备集团也是人才济济,但是曹魏和孙吴也不弱,尤其是关羽败亡荆州丢失后,刘备仅剩益州一州之地,人口、经济比东吴都差的多,更不要说和曹魏比了。

从丢失荆州开始,刘备集团就已经很难翻盘了,蜀国虽然易守难攻,但这是把双刃剑,打出去也不容易,诸葛亮北伐大都是粮尽而返的。

刘备不缺良将,为什么最终却失败了呢?

赤壁之战后,天下已然三分,魏蜀吴三足鼎立,不过蜀国这条腿有点细。

说刘备或者蜀国厉害的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

三分天下最初由鲁肃提出(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而诸葛亮提出的是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应该说,鲁肃对当时天下形势比诸葛亮看得长远。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东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还是那句话,蜀国的腿有点细。

蜀国并非富庶之地

从三国版图看,魏占领长江以北,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

蜀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在农耕社会,谁获得可以耕种的土地多,就意味着国库的更加丰盈。魏的疆域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吴的疆域是水稻的主要产区。蜀国主要依靠出口蜀锦增加收入,从国库的丰盈程度来说,蜀国不及魏国和吴国。

蜀国战斗力并不高

最初,三股势力,在战斗力方面不相伯仲。但是,经过赤壁之战之后,尤其是荆州、夷陵两战,蜀国战斗力大大减弱。

220年关羽在荆州之战中战死

221年张飞被下属刺死

222年黄忠被潘璋射死

222年马超病死

222年夷陵之战刘备去世

短短三年时间,蜀国五虎将死了4个,加上刘备去世,蜀国失去精神领袖,所以无论是战斗力还是军事威慑力蜀国都大打折扣。

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数量越多意味着可以应征的士兵更多。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魏国有4432881人;吴国有2562000人,魏国人口是蜀国的4倍,吴国是蜀国的2.5倍。

国家的富饶程度影响军队的装备,也就是说,越富有的国家,越能征集到更多的士兵,越能拥有更加优良的装备,军队也就越有战斗力。

从国家富饶程度、名将数量、可以征召的士兵数量来说,蜀国战斗力并不高。

蜀国连年征战

三国鼎立之后,蜀国并没有时间休养生息。225年至263年,历经了南中平定战、诸葛亮北伐(5次)、姜维北伐,直至263年蜀国被灭。连年征战,收获不及回报,国势日衰,没有不亡的道理。

国无明君

三国鼎立之后,刘禅在治国能力以及号召力上远不及刘备。没有明君,国家的发展受到限制,而这时的曹丕及孙权都是雄才大略之辈。可是谁又能想到乐不思蜀的刘禅居然能在位42年,超过中国大多数帝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